㈠ 结合案例谈谈顺丰物流企业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如何走
1、规模化。从顺来丰加入菜鸟物流可源以看出,顺丰有结合不同物流公司力量,建设现代化物流体系的想法。我国现在确实存在物流规模普遍较小,加盟模式管理混乱的问题,物流的集中规模化发展是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
2、商贸、物流一体化。顺丰在网上销售中做了种种尝试,从顺丰优选到嘿客,顺丰不断利用自身物流优势发展网上销售,现在又加强了生鲜配送业务的投入。
3、标准化。顺丰物流采用直营模式,对于货物管理较为严格,不会出现一般物流快件直接堆地的情况,顺丰长期采用冠宇标准化周转箱进行货物储运,有望带动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实行标准化管理。
㈡ 顺丰作为国内物流行业的代表。请从市场营销学差异化营销的角度来分析顺丰成功的原因
快递行业是高附加值的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现代物流
业已经被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我国快递行业当前呈现国营、外资、民营快递三足鼎立格局。随着国家物流业调整振兴计划的实行和新《邮政法》的颁布实施,我国民营快递企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本文从战略角度出发,结合理论和实际,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目前经营最为成功的民营快递企业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的成功经营之道。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为顺丰速运公司提出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同时为我国民营快递企业走向成熟提供借鉴
你可以参考: http://wenku..com/link?url=IU6VtxoT2gltjXdiKCQDD5bv_bT_5ylJQZKOk0BdYq9kSdHfWkQUU7_vd3kHhUdyFNNn2GHCsjcWIOcs_jUFGvgpauf7aNykssBbJ_YH36a
㈢ 顺丰是怎么成为快递物流行业的领军人物的
虽然在平常寄件的时候我会选择“四通一达”,因为他们相对价格较低,但在关键时刻,我依然是顺丰的铁粉。比如在寄文件的时候,比如在寄电子产品等贵重物品的时候。有的时候的选择是为了“快”,但更多时候是因为“放心”。
此外,顺丰和其他快递公司的一个区别在于它的快捷服务。其他公司讲究成本评估,顺丰讲究服务满意度。比如说,顺丰分拣好包裹进行派送,即使此行只有一件包裹,快递员依然会进行派送。但是在其他公司,他们会选择等等,等下一趟一起派送。
我不相信一个产业的突然勃起,这只是厚积薄发。顺丰今天的价值,也都来自于从前的付出、坚持和牺牲,它值得今天的成就。
㈣ 案例分析顺丰加速流织网打造“物流百货公司”
“斩”,意谓断了,没法再继承。这和平日乡间所传“富不过三代”有相近的意思。 没有这句话啊楼主,真正这句话是孟子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3353
㈤ 顺丰的营销中介,求解答。
房山区:区中心、良乡镇(有不收送地点)、闫村镇、长阳镇(有不收送地点)、城关镇、石楼镇、青龙湖镇、窦店镇、新镇(有不收送地点)
没有你的地址,表示顺丰不送
㈥ 低调的德邦物流如何成为顺丰最恐惧的对手
你这是干嘛?写新闻啊?标题太夸张了,德邦目前和顺丰还有很大的差距,顺丰年营业额是德邦的十倍呢。
德邦的战略有些制定的有眼光,有些又非常傻 B。
德邦之前用的是金蝶的ERP,一线部门用着感觉还挺好的,后来德邦说ERP不能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就自己搞了个FOSS。刚上线的时候,IT部自以为搞的很完美了,谁知道大把的问题,一天几百上千条的BUG等着处理,整个德邦的正常营业几乎都进行不下去了,那段时间,开单开不了,交接也没法做,货物也跟踪不到,投诉和异常激增N多倍,一线员工怨声载道,把IT部祖宗十八代都给骂遍了。大家都以为FOSS搞不下去,要重新用回ERP了,谁知道,德邦硬是这么抗下来了,一点一点的完善FOSS系统,目前运行非常良好,当年对FOSS冷嘲热讽的人,现在也都闭嘴了。
德邦发展快递的时候,大家同样抱着悲观的看法,最开始德邦采取的是和别的快递公司合作的方式,收了货交给别的快递公司来走,这不用想,货物异常率高的离谱,而且问题处理起来难的离谱,不是一个公司的,你跟人完全沟通不了。高层对各个营业部都下了指标,每天要做多少快递,不达标的就要批评,甚至强制性的要求基层经理私人掏腰包发德邦快递,每天搞的一线员工头大如斗。后来各个事业部自行摸索快递发展模式,最终抛弃了和别的快递公司合作为主的办法,利用自有资源、线路,自己搞,现在快递也一点一点的步入正轨了。
可以说,德邦的发展史就是一线员工的血泪史啊,是一线员工抗住了最大的压力,付出了多少汗水、泪水,陪尽了多少好话、笑脸,受尽了多少指责、谩骂。
但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却被一个决策给毁了——德邦价格在最近两三年疯狂上涨。最开始,总裁崔维星的看法是:德邦要吃蛋糕最顶尖的部分,要吃物流市场利润最高的部分。刚涨价的时候,虽然德邦的货量在下降,但是营业额却在增长。然而,随着德邦高层脑残式的不断涨价决策,客户开始出现流失,而且流失速度越来越快,流失量越来越多,就连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的客户都开始接受不了德邦的价格了,更别说内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了,而德邦的管理与服务并没有随价格的上涨而变好,相反的是越来越坏。
由于价格的畸高,客户不断流失,德邦辛辛苦苦积累这么多年的商誉也在变坏。为了提升货量,公司开始要求一线员工疯狂营销,以至于德邦的400客服电话竟然被上千人标记为诈骗电话,即使打通了客户的电话,大部分客户一听是德邦的营销电话,就会对德邦的高价一通抱怨,并对德邦冷嘲热讽。一线员工也因此对营销非常抗拒,但是每人每天十几个电话又不能不打,工作压力增大,很多员工由于承受不了这些压力,选择了离职。德邦的货量与营业额开始直线下滑,高层想尽了各种办法,搞营销、搞抽奖、搞优惠券。。。然并卵。之前深圳的一个营业部,在2010年的时候每月营业额是40万,2011、2012年每月营业额一直在上升,最高达到80万,然而到了2014年,营业额一路又下滑到40万,利润则与4年前完全没法比。这种营业额下降的营业部不是一个两个,而是非常普遍的存在。
德邦内部开始出现亏损的传言,很不幸的是2014年的年终奖在员工的各种猜测之下,真的没有发放,开了德邦的先河,一个号称业界老大的物流公司,竟然连年终奖都发不出来了,要知道德邦的年终奖封顶只有1200元。员工们出离的愤怒了,在OA系统上公司新闻下边的评论里各种质问各种谩骂,公司对此没有任何解释,只是关闭了OA新闻的评论功能,之后再也没有开放过。随后公司开始对各个岗位的薪酬制度进行调整,营业员、司机、装卸工。。。很多岗位的工资水平都出现了下降,很多福利也被取消,互助基金没有了,之前全程免费的集体婚礼,现在也被要求员工承担一半了。。。德邦内部开始弥漫着一股消极的气氛,离职率非常高,离职都得排队办理。特别是各个外场出现集体辞职的现象,广州、南昌、武汉。。。到处都是转运场缺人,货物无法及时装卸配载的问题。2014年底,华南最大的转运中心——顺德陈村枢纽,四百多个装卸工离职,整个陈村一度瘫痪,为了弥补人员缺口,公司甚至把广州附近几个城市的营业部经理都暂时给调到陈村去做装卸工搬货了。人事部门给全体员工发信息,许诺每推荐一个人来德邦工作满三个月以上,给予几百块的奖励。虽然人员短缺的问题最终得以解决,但员工对公司已经没有认同感,工作态度消极,对货物的破损不再关注,随意装卸,爱坏不坏,关我P事,更有甚者,为了发泄不满,故意损坏客户的货物。德邦的破损率开始出现大幅度的增长,投诉增多,理赔费用增长,客户流失,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高层出现大幅变动,二把手副总裁邓小波跳槽到天地华宇,以阿玉顺为代表的几十个总监纷纷出走,各奔前程。进一步加大了德邦员工的不安。五年前,德邦那股子蓬勃向上的朝气不复存在。
总裁崔维星说:现在别说是蛋糕顶层的部分了,就连蛋糕都快没有了,我们看见货就要赶紧过去抢,不抢就没有了。德邦开始取消执行多年的收货标准,超过3米1的货,收!单件超过500KG的货,收!液体物品,收!。。。当年是为了避免破损与理赔,才把这些货物列为拒收品的,现在为了营业额又不得不放开了收货的标准。但种种措施效果都不大,客户对德邦已经失去信任与信心,不愿意再回来了。可以说德邦是自己亲手把市场让给了别的物流公司。德邦的员工猜测不到高层的心思,也猜测不到德邦的未来。
我一路看着他从一颗小树长成大树,又一路看着这颗大树渐渐停止了生长的步伐,开始枯萎。而他唯一的救命方法就是快递业务了。如果德邦的快递业务能真正的发展壮大,他或许还会出现第二春,如果德邦的快递业务没能发展起来,那么他将失去自己行业龙头的宝座,甚至一蹶不振。
德邦,还在一步一滑的向前行走着,道路艰难而方向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