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活动策略 > 奥运会运成功营销案例

奥运会运成功营销案例

发布时间:2021-07-01 23:35:16

1. 体育营销十大经典案例的内容简介

2010年是体育的大年,冬奥会、世界杯、NBA中国赛、亚运会……顶级赛事交相辉映,央视体育报道亮点不断,体育传媒大有可为。体育活动的影响力在当代达到了顶峰。奥运会、世界杯等重大赛事真正成了全人类的盛典。这一影响力的形成,根本原因在于大众传播的迅猛发展。通过媒体,体育活动跨越了地缘的界线,直接呈现在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的眼前。从某种程度上说,媒体成就了体育。而与此同时,体育也成就了媒体。成功的体育活动,成为媒体最有价值和吸引力的内容。依托体育运动,媒体变成受众不可缺少的伙伴,牢固地树立了媒体的形象。
随着市场的成熟,品牌日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不进则退的竞争环境中,对希望做大做强的企业而言,没有属于自己的品牌是寸步难行的。没有品牌基础的企业需要尽快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而有一定品牌基础的企业,面对激烈而残酷的市场竞争,更要不断地深化品牌的内涵和进行谨慎的品牌管理。与此同时,中国的传播环境越来越复杂,大众媒体高度密集,新媒体又带来新的冲击,在这个环境中,品牌管理在使用广告等传统手段时,也必须要在充分利用各种强势传播平台,以新的方式,深入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体育营销则是首选的传播方式之一。
《2010十大体育营销经典案例》甄选了2010年度中国市场上体育营销的十大经典案例,对提升中国体育营销的水平,探讨中国特色的体育营销的规律模式,促进中国体育营销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体育营销经典案例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体育营销意识,强化企业的体育营销能力,而且进一步助推了企业的全球体育营销,锤炼了体育营销的理论和评价指标体系。

2. 奥运会最成功的商业活动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赞助商要想通过奥运会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仅仅在名片上增加“五环”或支起帐篷揽游客是远远不够的。近15年来,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全球性赞助商,VISA国际组织认为要想有效地利用这一全球最大的体育和文化盛事,并非只是简单地往奥运圣火里扔钱的活动。

据此,我们知道( )。

A.通过对奥运会的赞助以达到商业上的成功,还需要有效的市场营销

B.赞助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一种往奥运圣火里扔钱的活动

C.VISA国际组织是全球最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赞助商

D.VISA国际组织没有支起帐篷招揽游客

3. 如何借势奥运话题,耍出营销心机

8月奥运季,正如火如荼进行。赛场上,奥运健儿激烈竞技。赛场外,品牌广告主比拼营销创意。于是,微博上、朋友圈中蹦出了五花八门的海报、小视频、直播、H5等。不过就广告创意而言,H5的传播与互动效果,是最有代表性的。


随后,我们看到耐克、宝洁、安踏、vivo相继在朋友圈推出H5。他们都希望以奥运精神为切入点,通过一个个场景与故事的创意,达到与用户互动的效果。


其中,vivo的H5《宁泽涛正向你游来》,借势了奥运与宁泽涛的双重热点,让我们感受到了有点不一样的广告创意。


▌H5场景设计与奥运穿越

参与感:这个H5的初始画面,引导着用户长按屏幕参与进来。随着泳池中宁泽涛的出现,比赛场面的递进,微信图文消息的定格,再由新闻中游出来的比赛场景,完成了用户体验的第一阶段,即参与感。



从线上线下的势头来看,X7极有可能继续攻占开学季的销售高点,今年突破千万大关。至于X7能否承载起助推vivo冲击“Q3、Q4国产TOP2”的重任,我们不妨认真期待一下。

4. 伊利在2008年奥运会中的营销策略

8月24日,随着奥运圣火在鸟巢上方缓缓熄灭,被国际奥组委主席罗格誉为“无以伦比的”北京奥运会胜利落下帷幕。热闹之后,中国迎来的是北京奥组委的总结大会,是各色排行榜的抢鲜出炉,以及各大奥运企业们 的营销 盘点。 据了解,2008北京奥运会共有赞助企业63家。这些凭借品质与信誉得以牵手奥运的企业,在长达三年的奥运之旅中纷纷花费巨资,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中国式奥运秀”。而伊利集团在奥运闭幕式结束后争取到的第一个15秒广告,则因激动人心的“有我中国强”口号,成为了08奥运企业营销大作的收官之笔。 据近日由中国传媒大学网络口碑研究所公布的《奥运品牌网络口碑趋势报告》显示,在此次奥运会赞助商中,活动表现位列前10名的品牌,民族品牌占了6个。其中,伊利集团以其全方位的品牌推广手段与多渠道的奥运营销活动,成为了表现最出类拔萃的奥运赞助商之一。 据悉,作为唯一一家符合奥运标准、为奥运会提供乳制品的企业,伊利集团的奥运攻势自05年牵手奥运之后,即以渐进且集中之势多方出击。选择体育明星代言,强化品牌与奥运的深度关联是伊利集团奥运营销的第一步。而对于明星的选择,则是伊利合理分析后的结果。在通过消费者调研报告,以及对现有运动员和运动队的分析、排序之后,伊利最终筛选出了刘翔、郭晶晶、易建联、乒乓球运动队、羽毛球运动队、花样游泳运动队等代言人和代言团队。事实证明,本次奥运会上,无论是独得两金续写跳水女皇神话的郭晶晶,还是蛰伏多年一鸣惊人的马琳,都在第一时间成为了媒体聚光灯前的宠儿,而他们的签约企业伊利也借着产品助力奥运冠军的东风成为了最受瞩目的奥运企业之一。 如果说,伊利对代言人的选择为其奥运营销的成功布下了重要一局,那么其通过广告支持所赢得的回报则更是无可估量。 伊利在 奥运会开、闭幕式前后购得的累计60秒钟的广告“第一位置”,成为了奥运会开幕式上,除了点火仪式外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民族符号之一。无论是在人们对奥运会开幕式屏息翘首的那一瞬期待中,还是在开幕式结束后观众难以自己的激情里,伊利“有我中国强”的话语符号和背后所代表着的民族精神,都随着广告的展示,不仅被13亿中国人牢牢记忆,更被全世界逾1/3的人口了解和欣赏。 而让 伊利在 喧嚣热闹的奥运营销大战中脱颖而出的,却不仅仅是广告与代言人的选择。始终致力于宣传奥运、支持奥运和服务奥运,走出了一条踏实却略显低调的奥运公益之路,才是伊利最终获胜的根本法宝。 2007年4月9日,“伊利奥运健康中国行”大型奥运主题活动在全国展开,一场“全民奥运”的热潮从此而始。2007年11月15日,伊利集团推出了“有我中国强——寻找我的奥运坐标”大型网络公益签名活动,成为网民助威奥运的主战场之一。与此同时,作为 “为梦想创造可能”品牌主张的实战演绎,伊利集团 “健康中国”计划则先后推出了“5.25健康中国公益日”、“阳光社区公益梦想”、“500福娃迎奥运,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 、“阳光心灵关爱计划”等系列奥运公益活动。作为长期的品牌战略规划,中国奥运健儿每夺得一块金牌,伊利就将向“健康中国”计划注入20万元资金,为推动社区、青少年、环境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持续发力,用公益的火种点亮“健康中国人、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望。目前,随着中国奥运军团51块金牌的入账,伊利集团1020万的公益资金也已随之启动。 据了解,奥运为伊利带来的拉动早已成效卓著。“牵手奥运,伊利的品牌价值得到大幅度提升。”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介绍说。签约奥运以来,伊利的品牌价值已从136.12亿元飙升到201.35亿元。而据8月30日的伊利中报数据显示,伊利上半年的主营业务激增23.06%,两倍于行业增长。种种数据都已说明,伊利无疑成为了奥运大餐中笑到最后的企业之一。

5. 奥运营销史上8大经典营销案例有哪些

经典案例一:卖鱼钩

案例点评(营销新模式――连锁营销):年轻的业务代表具有非凡的营销思维和营销技巧,他善于通过消费者行为特点扑捉营销机会点,再用商品诉求点去抓住机会点,并适时地提供满足需求的商品方案,持续不断地从一种商品的需求过度到另一种商品的营销机会点,从而建立起消费行为-营销机会-商品诉求-满足需求的较为完整的循环营销链条,锁住重要的目标消费群,最终实现系列商品的组合销售,他堪称是销售经理的模范典型。

经典案例二:打赌

大意是说一老头保持每周存款100元的习惯,而看守该日资银行的保安感到奇怪,就问老头为什么这样,老头告诉他自己每周打赌都赢100元,保安不信老头每次都赌赢,老头顺势提出俩人打一赌并设定赌题为“老头能摸到该行行长的凸脑袋”,押赌为200元。老头存好钱通过巧妙公关找到行长,告诉行长说他脑袋上面有虱子,行长断然否决,老头就说如果脑袋上面有虱子行长你给我50元,如若脑袋上面没有虱子我给你100元,结果行长同意了让老头摸一下自己的脑袋以证实老头纯粹是无赖,结果老头输给了行长100元而从保安那里赢了200元,从而保持了每周存款100元的习惯。

案例点评(营销新模式――布局营销):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头善于扑捉人们惯性的消费思维习惯并加以利用,他通过把握一般人惯性的好奇心理而为自己设置营销布局,同时制定营销规则,在整体营销战略指导下,通过设置布局而设定营销目标同时也就是市场机会的挖掘,最终通过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而抓住该市场机会,从而实现自己的营销目标。

经典案例三:“老谋深算”

大意是说一日本老头从老板位置上退休后在家修养。偶尔一天下午的吵闹间杂着刺耳声音打破了以往的宁静生活,烦恼的老头开窗看到院后的空场地上一群顽皮的孩子在把易拉罐当作足球踢,一连几日好不心烦。狡猾的老头想出了一招,这天他把正要准备踢的几个大孩子叫住了表示他愿意为他们出“赞助费”5日圆/人,并鼓励他们使劲为自己踢,越激烈越好。孩子们更高兴了,他们越踢越疯狂,然而刚过了两天,老头叫住了大家说由于养老保险发放不及时你们只能领到3日圆/人,孩子们有些不高兴,不过他们还能继续卖力地踢,但积极性已不如原来高了,狡猾的老头又隔日把“赞助费”减少至2日圆/人、1日圆/人,当老头把“赞助费”减少至0.5日圆/人时孩子们都气呼呼地表示从此再也不为老头表演了,狡猾的老头心里偷偷笑开了。

案例点评(营销新模式――布局营销+利益营销):该案为关系营销的利益营销版,老头深谙关系营销之道,通过设立营销布局,将一般关系货币化而升级为利益关系,自己始终占据利益主导方,进而利用利益关系影响关系对方,从而将对方纳入自己的营销体系中。

6. 谁知道成功奥运会的例子

跟你举汉城奥运会的例子吧
汉城奥运会对韩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3.1 奥运会项目投资的影响
3.1.1 对生产、收入与就业的影响
奥运会项目投资开始于1982年,投资额占当年全国总投资额的0.3%。1985年由于筹备亚运会的需要,投资额达到4773亿韩元,占当年全国总投资额的2.1%。奥运会项目投资的增加不仅给直接相关的产业带来了收入和就业,而且也使其它辅助性产业受益。1982年-1988年间,与奥运投资相关的生产活动总产值为18462亿韩元,占同期韩国国民总产值的0.4%,同时还提供了33.6万份工作。奥运会对韩国就业的影响从1983年开始就明显地显现出来。从1982年至1988能,参与奥运相关工作的就业人数占韩国就业人口总数的0.3%,1987年则占0.5%。
3.1.2 奥运会项目投资对产业的影响
奥运会投资对不同产业在生产、收入、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差别很大。就生产而言,基础设施行业收益最大,其产值提高38%,其中建筑行业占32.4%。制造业次之,为35%,服务业占20%。在收入方面,基础设施行业收益最大,为42.3%,其次为建筑业(34.8%)和制造业(20.8%)。就就业而言,服务业收益最大,就业人数增加46.9%,其次为建筑业人数增加26.8%。
3.1.3 对韩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1986年和1987年,韩国贸易顺差分别达到142亿美元和99亿美元。1988年,韩国的国际贸易顺差为142亿美元。不断增长的贸易顺差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包括与工业强国不断增加大贸易摩擦、贸易自由化的压力以及由于货币供应增加而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等。在这种背景下,汉城奥运会对韩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就显得非常重要。
1982年-1988年,韩国奥运会组委会获得外汇收入总额为6.9亿美元,支出8800万美元,给组委会带来5.21亿美元的净收入。此外1988年韩国旅游行业获得1.4亿美元的外汇收入,奥运会相关的经营单位支出2.27亿美元用于进口奥运会必须得物品与服务。
汉城奥运会组委会主要通过电视转播权尽可能地降低其外汇支出,获得了大笔外汇收入,结果使其外汇净收入达4.34亿美元。
3.2 对奥运会相关产业的影响
3.2.1 旅游产业
汉城奥运会不仅刺激了旅游人数的增加,而且提供了一个使国外旅游者对韩国文化遗产产生印象的机会。汉城奥运会对韩国旅游产业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1986年汉城奥运会期间,外国旅游者增加16.4%,外汇收入增加97%。外汇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不仅得益于旅游人数的增加,而且是由于旅游者的人均支出从1985年的550美元增加到1986年的932美元的缘故。1987年,旅游者人均支出达到1227美元。在1988年奥运年当中,旅游人数预计达到234万人,由于奥运会而带来净增长人数将达到10万人,带来1.4亿美元的净支出。
汉城奥运会是韩国旅游产业的转折点。共有160家电视台通过25个卫星向85个国家转播了奥运会。使全世界对韩国更加了解,使韩国成为一个安全舒适当旅游胜地。
3.2.2 体育与闲暇产业
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与闲暇人口的增加以及休假理念的引入,韩国体育与闲暇产业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得到发展。为了提高本国亚运会和奥运会所需体育用品生产的质量,政府对26个产品项目提供补助,对一些重要的公司提供资金及技术指导。此外,政府积极鼓励体育用品制造商的合作,以便通过共同购买原材料使得这些企业能够共同使用有关设施并降低成本。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刺激出口,有关企业积极在国外展示其产品,进行产品营销并努力提高其品牌知名度。汉城奥运会为提高这些企业产品的品牌现象及质量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汉城奥运会需要896个体育设施和设备项目,其中647个项目(72%)是本国生产的。与前几届奥运会相比,只有慕尼黑奥运会略高,本国生产的体育设施与设备项目占75%,此外洛杉矶奥运会占33%,莫斯科奥运会占60%,蒙特利尔占30%。在筹备和主办汉城奥运会过程中,韩国22个公司向组委会提供了价值23.6亿韩元的运动设备,使组委会节省了同等数额的外汇。
韩国体育用品质量及其品牌知名度的提高使得体育用品出口得到迅速提高。尤其韩国体育用品制造商在宣传其品牌时如此成功,使自己赢得了数额巨大的销售合同以及独自使用30多个知名公司的商标的权力。总之,汉城奥运会时韩国体育用品企业成为世界水平的体育用品制造商。
3.2.3 电子产业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侧重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服务,因此韩国电子产业发展速度很快。在80年代,韩国电子产业进入了重新调整期以迎合计算机、半导体、VCR以及电讯设备产品需求的增长趋势。然而韩国电子产业仍然需要在基本技术、产品设计技术、高水平技术人员培养以及公共关系等方面增加投资,以追赶发达国家电子产业的水平。
汉城奥运会在运动会组织和人力控制计算机化的过程中,通过应用各种技术,向电子产业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获取和学习技术的机会。同时奥运会组委会也极力鼓励在运动会的组织过程中使用本国电子设备,这是本国的电子技术发展的转折点。例如,韩国本国一个课题组研制的“广域网服务项目”(Wide Information Network Services)恰逢其时地迎合了奥运会信息技术的需要,并为ISDN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这是实现信息社会的第一步。奥运会使韩国在信息化过程中成为先进国家,并最终为韩国信息技术和产品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汉城奥运会通过对奥运会相关项目投资为电子产业在产品生产方面增加投资4392亿韩元,以及1160亿韩元的增加值,创造了20744个就业机会。此外汉城奥运会还提高了韩国产品形象,促进了电子和通讯领域的技术进步,提升了韩国产品的国际声誉,这很象“索尼”由东京奥运会脱颖而出成为国际级品牌的情形。将韩国电子产业协会1986年发表的对韩国电子产业发展速度中期与远期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韩国电子产业发展与汉城奥运会相关很大。
1987年,韩国一跃成为世界大电子生产国,1988年尽管受韩元升值以及发达国家贸易限制的影响,韩国电子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分别增加了35%和31.2%。这主要得益于奥运会的宣传以及对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增加。
3.2.4 其它产业
汉城奥运会为韩国汽车、食品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尤其是汽车工业,奥运会为在全世界展示韩国汽车的水平提高其形象提供了机会。每一个韩国公司都积极通过出口咨询向来奥运会进行宣传的外国企业家宣传其产品等方式,提高公司形象,扩大产品出口。汉城奥运会后韩国汽车出口比前年同期增长20%。更为重要的是奥运会为韩国汽车公司提供了一个扩大市场以及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谈判建立合资企业的机会。此外,由于奥运会的特殊需求以及韩国收入水平的提高,韩国汽车的本国市场需求增加了40%。国内外对韩国汽车市场需求的增加也促进了汽车零配件产业的发展。
食品产业甚至在奥运会之后其市场需求也保持了同样的水平。特别是方便面和高丽参饮料在运动会期间成为最受欢迎的食品,也使食品产业进入国际市场。

4.汉城奥运会对韩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在筹备和主办奥运会期间,由于大笔投资是在一个有限的时期内完成的,许多人对奥运会后有可能带来的经济过度膨胀和经济衰退感到忧虑。东京奥运会以后,尽管由于出口增加日本的贸易顺差有一定增加以外,日本经济经历了短暂的衰退期,1965年日本GNP从上一年的13.2%降至5.1%。然而汉城奥运会后韩国的经济持续增长,1988年GNP增长率达到创纪录的12%,1988年韩国国际贸易顺差达142亿美元。
有几个因素可以解释韩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原因。首先,汉城奥运会的项目投资范围和内容不同于东京奥运会。就投资规模而言,韩国在奥运会上的投资数额很小,因此汉城奥运会后韩国不大可能遭受经济膨胀和衰退的损失。相反,日本全国投资总额的18.4%投入到奥运会投资项目中,在奥运会之前的1963年,奥运会项目投资占全国投资总额的38.8%,甚至在1964年,这一数字也达到19.1%。因此,在1965年,由于投资的减少日本遭受了短暂的经济衰退。而汉城奥运会的投资主要是在1982年-1988年7年时间发生的,占同时期国内总投资的1.6%。至1986年,59.1%的奥运会工程已经完工。
据估计,奥运会建设是韩国建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全国总体建筑经济活动而言,它不会对韩国建筑业产生实质性影响。1982年-1988年间,韩国奥运相关项目建设增加值仅占韩国建筑业增加值的1.4%。这主要由于奥运投资在1982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发生的缘故,此外大部分的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5.汉城奥运会对韩国国民经济的长期经济影响
汉城奥运会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没有韩国人留下明显得经济负担。奥运会给旅游业、体育与闲暇产业、电子产业、通讯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更重要的是给韩国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长期的经济影响。
5.1 提高了韩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声誉
韩国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韩国的国际形象,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韩国从一个战乱国家成为一个奥运会主办国,韩国为第三世界国家树立了一个经济发展的榜样。
5.2 促进了韩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
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苏联和中国参加了汉城奥运会,这为扩大韩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机会。韩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非官方贸易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1988年,韩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比前一年增加了80%,达到36.5亿美元。尤其韩国与中国的贸易在1979年-1988年10年间增长了164倍,相当于中国与北朝鲜贸易额的5倍。从1984年-1987年期间,韩国与苏联的贸易额增加了3倍。
5.3 促进了经济合作
1987年12月,匈牙利成为第一个在韩国设立贸易办事处的社会主义国家。1988年12月,该办公室升格为临时代办,最近(1989年)则与我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并签署了贸易与经济合作协议。韩国与中国和苏联的直接贸易也进展迅速。中国在山东和辽宁设立了联络处以设立经济特区促进中国与韩国的直接贸易。韩国建立了韩中公民经济协会,这加强了韩国与中国的经济交流,包括建立了一个联络处、安排韩国与中国公司的接触和在谈判中提供帮助。

7. 把钱投到奥运会上去做营销,到底值不值得

明天,里约奥运会即将打响。除了全世界人民都期待的竞技赛场外,另一片战场也已吹响号角、蓄势待发——奥运品牌营销战。
奥运会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4年一度的世界级赛事,各大品牌争相在奥运会上砸以重金,只为在全世界人民眼前崭露头角。营销界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在通常情况下投入1亿美元,品牌的知名度可以提高1%;而赞助奥运,投入1亿美元,知名度则可以提高3%。奥运会是企业品牌绝不能错过的“黄金营销期”。
但赞助奥运会毕竟是个砸钱的买卖,真金白银要砸在哪里,是一门学问。中国太极功夫讲求“借力打力”。细数奥运营销史,不难发现一个通透的逻辑:赞助了奥运会的品牌,都有自己的方法论,能不能火,看你怎么玩。

成功案例:阿迪达斯的病毒式营销
阿姆斯特丹奥运会,阿迪达斯通过游说奥组会,成功让几乎所有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穿它的鞋子,完成了第一次病毒式入侵。
柏林奥运会,阿迪找到美国著名短跑运动员杰西·欧文斯,并努力建议他在比赛中使用阿迪达斯钉鞋。最后,他穿着阿迪达斯的钉鞋连夺四枚奥运金牌,阿迪达斯名扬五大洲。
北京奥运会,阿迪达斯组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病毒式营销活动,除了空前的财力物力投入,它把10万奥运志愿者都变成了自己的品牌代言人。这一次阿迪达斯打败了在中国的老对手耐克。
点评:在所有的奥运赞助商里,阿迪达斯创造了两个之最:赞助了最多的运动员和最多的运动队。这家老牌就像病毒一样融入每一届奥运会,成为奥运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失败案例:被奥运拉锯战拖垮的宏碁
2009年,宏碁接替联想成为2012年伦敦奥运的TOP赞助商。但作为奥运会顶级赞助商的费用非常昂贵,宏碁为此支付的钱可能超过8000万美元。
但奥运营销拼的是长线,赞助费只是搭起了台子。意外的是,宏碁在2011年出现历史上的首次巨亏,若要想维持2012年盈利,宏碁不得不缩减开支,因此,在本该花钱大力营销的奥运会之年只能悄然失声。
而为了免于深陷“烧钱”泥潭,宏碁只能眼看着为“TOP赞助商”资格扔出的几千万美元“打水漂儿”。
点评:奥运营销“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其实一直都有,奥运营销也包含多个层次。能拿下奥运会的赞助机会是本事,但能否打好这场持久战也需要品牌足够的底蕴。

成功案例:Speedo——“鲨鱼皮”必须穿到“鲨鱼”身上
Speedo是一家规模并不大但以生产游泳衣见长的公司。Speedo以游泳比赛作为主要的营销渠道。旗下签约了菲尔普斯、哈克特和索普等泳坛顶级巨星。
Speedo的第一次世界亮相始于悉尼奥运会。当时,Speedo发布了名为“快速皮肤”的第一代“鲨鱼皮”。这届奥运会上,有83%的选手身穿“鲨鱼皮”,其形象代言人索普夺得3金2银,可谓风光无限。
2008年北京奥运会,至少有50个国家队是身穿“鲨鱼皮第四代”参加奥运比赛的,而且94%的冠军得主穿的都是它。在没有任何广告、促销的推动下,借助菲尔普斯首夺8金和世界纪录频频被破的轰动效应,Speedo迅速成为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
点评:Speedo的成功源于专注和择优。如果说阿迪达斯是全范围铺开,那Speedo则更专注,覆盖自己更擅长的细分领域——游泳项目,并择取了更优质的代言人——索普、菲尔普斯。

失败案例:天价压龙服,安踏失意伦敦
伦敦奥运会,安踏出资12亿押宝中国“冠军龙服”。但在奥运期间,其营销力度却被认为乏善可陈。
首先,毫无新意的赞助,只是因为大家都在赞助,所以安踏不想落于下风。
其次,安踏一直强调中国领奖服,但是龙服对消费者而言却没有太多的意义。安踏的品牌精神和奥运精神没有产生共鸣和有效传达给消费者。
最后,虽然中国体育代表团每次获得金牌的运动员都要穿上安踏的龙服上台领奖,但是其时间有些短暂,难以形成深刻印象。反而让赞助夺得金牌的体育项目的竞争对手抢夺了风头。比如李宁一直坚持“金牌队策略”不变,据统计,李宁赞助的5支队伍共夺得了21块金牌,占中国队金牌总数的一半以上。
点评:企业如果只把赞助奥运当成一个在国际舞台表现的机会,缺乏通盘考虑是无法得到理想回报的。

成功案例:Google不花钱也能秀
Google是别出心裁的一位奥运会玩家,既不是TOP合作伙伴,也从来没有赞助过奥运会。但Google的奥运烙印刻在了无数网民的心里。
Google用的是四两拨千斤的手法。每逢重要的日子,Google都会推出应景的纪念Logo,这样的传统俨然已成为其文化的一部分。
悉尼奥运会期间,Google开始崭露头角,主页的企业logo上多了一只举着火炬的袋鼠。袋鼠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整个logo形象非常契合悉尼奥运会的主题。4年后的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Google在logo创意中巧妙融入了这个地中海文明古国的传统元素。
北京奥运会,Google按惯例陆续推出了由五个福娃打头阵的奥运会系列logo图标。这次是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十二生肖的运动奥运logo,每个运动项目都找最不可能完成的动物来实现,展现了Google设计师们的国际水平。
点评:剑走偏锋却又无处不在是Google的战术,就算不砸重金也能钻到每一个空子。如何用最低的成本营销出最好的效果,这是所有企业需要思考和学习的。
事实上,奥运会这艘大船不是品牌上了就能顺利随之远航的。奥运会的商业环境已然越来越复杂,传统媒体的衰落,自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流动更快,奥运会的玩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品牌如何在这之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并展现自身的价值,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而中国的品牌在奥运会上的表现也一直为人诟病——创意不足,挥金如土。此次里约奥运会如期而至,中国品牌也派出了“梦之队”出征里约,这一次中国品牌能展现怎样的实力,是一个值得期待的看点。
附:部分参与里约奥运会的中国品牌
361度、华江零距离参与里约奥运会。361度将提供全部奥运会、残奥会和测试赛的志愿者、技术人员以及火炬接力人员的服装;华江参与里约奥运会设施的建造。
格力中标多座为迎接奥运会而兴建的酒店、机场改造等配套项目。
伊利邀请宁泽涛代言,并以1.75亿拿下央视“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骄傲》独家庆贺”;
蒙牛发起“牛到里约”话题影响,签约国家游泳队;
光明携手中国女排助力奥运,并在央视招标会上,光明获得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奖牌榜》”独家冠名权;
锐澳的旗下的两位代言人杨洋和郭采洁成为本届奥运会火炬手受邀前往希腊参与奥运圣火的传递。而锐澳的英文“RIO”与里约热内卢的缩写“RIO”相同,锐澳也是借势营销;
李宁正式发布了为中国国家乒乓球、羽毛球、射击和跳水四支队伍打造的全新2016奥运比赛装备;
匹克体育赞助的奥运代表团将扩大到10支,分别是新西兰、斯洛文尼亚、乌克兰、塞浦路斯、约旦、黎巴嫩、巴勒斯坦、尼日利亚、埃及和阿尔及利亚等10个国家或地区的奥运代表团。

8. 如何营销“后奥运经济”

从几家奥运赞助商及非奥运赞助商的“奥运营销”不难看出,面对奥运,企业的奥运前营销还是做得很到位,然而,成功的营销需要“善始善终”,营销没有终点,尤其是后奥运时代,对于酒类企业来讲,如何做好后奥运营销,如何整合自己在奥运期间提升起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后奥运时代显得格外重要。

可口可乐全球奥运总监彼得·富兰克林曾说:“奥运赞助权不会自然而然地变成企业的优势,只有通过一系列商业活动的推广,赞助权的效力才能发挥出来。”赞助奥运并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其目的是利用奥运背景实现与消费者的沟通来提升品牌价值。从这种意义上说,奥运赞助商并非一定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要真正获得长期优势并不容易。奥运会即将开幕,随着赞助商对营销投入的增加,非奥运赞助商对营销的冲击也在加强。

奥运过后,及时的营销跟进将成为奥运营销成败的关键。著名营销策划人李光斗认为:“随着奥运的日益临近,针对奥运主题的营销竞争势必经达到白热化,作为白酒企业如何从中脱颖而出,首先应认清自己参与竞争的目的与自身所具有的现实条件,适时适势做好周密而完整的奥运营销规划。”

中国有大大小小上万家白酒企业,在进行奥运营销时,企业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营销。任何企业或品牌,其资源都是有限的,对白酒行业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无论是区域性的强势品牌、或是地方性的小品牌,在进行奥运营销过程中,一定要将有限的市场资源聚焦到重点的区域市场或某一项营销活动上来,这样既可以避免资源的分散利用而导致效果的不理想,同时又能大大节约市场资源、提高营销效益。而对于一些有实力的全国性白酒品牌如五粮液、茅台、水井坊等则可以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奥运营销,这类企业或品牌无论是知名度还是企业实力都具备了这一条件。全方位的立体式参与手段既可稳固、扩大品牌现有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同时,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也将进一步渗透到其他的非主打市场。当然,对于一些正在成长为全国性品牌的企业如郎酒、洋河酒业则可利用“插位”营销策略进行全方位的奥运营销,以使品牌的影响力与产品的销量在短期内获得快速的提升。

李光斗说:“奥运会的营销是一个持续渐变的过程,它不仅是相对奥运前,奥运后的营销同样重要,由于奥运会结束后,奥运的余热仍会发挥着一定影响,与奥运相关的报道仍会维持较长一段时间,这些对于白酒企业来说仍然是大好机会。此时的白酒企业则应审时度势,进行有差异性的各种营销活动,如进行相关奥运节目或栏目的冠名,与媒体合作开辟新的栏目,以此提高品牌的影响力与关注度;刊登报纸、杂志广告为奥运冠军祝贺,以引起受众的兴趣与关注。”

“同时,还可为当地奥运冠军举行庆功酒会,并借机邀请当地政府机关领导与会,这不仅可在当地制造新闻效应,同时也加强了企业与政府间的公关,可谓一举两得。”总体而言,奥运营销是一个持续、系统、整体的营销过程与策略。“后奥运经济”时代,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如何在这次竞争中成为焦点,则需要各个白酒企业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市场现状、营销目标等各种因素进行全方位的利弊权衡后而采取适合自己的奥运营销方式。

9. 体育营销十大经典案例的介绍

《体育营销十大经典案例》,是 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何海明,袁方。

10. 奥运营销的现代奥运会

1896年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就有私人和公司的赞助,第一届的资金来源有:会员费、门票、顾拜旦(d eCoubertin)和其他捐助者捐助, 其中George 给予了很大的资助,他认为奥运会的复活有助于提升希腊在海外的形象。柯达公司从第一届就开始赞助奥运会。IOC 的知识产权收入从该届就有,本届奥运会共发行12张纪念邮票,虽然数量很少,但是知识产权的授权使用是现代奥运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
营销在第二、三届奥运会上体现的更为明显,为了配合当时的巴黎和伦敦世博会,奥运会会期延长到5个月左右,与世博会同时举办和过长的会期削弱了奥运会本身的影响。1908年的奥运会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缩短了会期,但营销工作也没有很大起色。
正式规范的赞助开始于1912年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瑞典公司买断了奥运会的独家摄影和纪念物发售权。
1920年的安特卫普奥运会商业广告(户外)开始盛行,负面影响也很大。1924年巴黎奥运会室内广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因为IOC从此禁止比赛场地内广告。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是第一届严格意义上按照商业原则运作的奥运会,并且首次出现盈利。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由于纳粹的影响而成为一届争议最大的奥运会,但是从营销的角度看本届奥运会首次出现电视转播,虽然当时是免费的,并且观众也仅限于柏林的很少市民,但电视转播权已经是现代奥运会举办资金的最大来源。1948年的伦敦奥运会组委会说服英国广播公司(BBC) 花费3千美元取得电视转播权,这是首开收费电视转播权的先例。
1952年的赫尔辛基奥运会开始国际营销方案,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司赞助了资金和实物,包括运动员食品和获胜运动员的鲜花。同时,首次发行奥运会纪念币,其发行收入占1972 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组委会收入的52.8%。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IOC 开创了特许授权,Olympia商标授予一家烟草公司,取得了第一笔100万美元特许权使用费收入。Seiko-Epson公司将其全新的石英技术用于比赛计时。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开始使用彩电直播,电视转播收入大增。IOC 开始考虑在1972年奥运会与东道国、国际体育联合会 (ISF) 、东道国组委会 (NOC)分成,1972年慕尼黑运动会开始由专业代理机构来开展营销,到1976 年蒙特利尔运动会有 628 家赞助商提供了七百万美元。
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是营销最不成功的一次。由于苏联禁止商业广告,此次奥运会没有一家本国赞助商,只有少数几家国际品牌赞助。
总的来说,1980年以前的奥运营销还处于初始阶段,缺乏完善的整体营销方案,加上举办的巨大开支,政府需要大量投资,举办奥运会带来的沉重的财政负担导致各国申办热情不高,现代奥运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由于举办奥运会的开支不断上升和莫斯科、蒙特利尔奥运会巨额亏损,萨马兰奇在1980年当选为新主席后,开始强调营销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重要性。IOC开始制定完整、透明的奥运营销方案,制定了一系列营销政策使得IOC和东道国都有利可图,同时使奥运会摆脱了困境,成为各国争办的赛事。
1983年成立了新资金来源委员会,后更名为国际奥委会营销委员会,全面负责奥运会的营销,受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领导,在其下设立了协调委员会,负责实施营销委员会制定的营销原则和方案。奥运会营销的目标是保证奥运会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增强IOC的独立性。奥运会营销方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特许赞助商计划、电视广播权、特许授权和门票收入。
TOP 计划实施使IOC 与其合作伙伴开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 (1985)。这一计划直到今天未做根本性改变,使IOC 和其忠诚合作伙伴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比较稳定,共同享有奥运会带来的收益。国际奥委会首次对赞助商分类管理:分为官方赞助商、官方供应商和特许授权商,不同层次的赞助商给予不同层次的企业参与奥运会的赞助提供了可能,同时使赞助收入大幅度增长。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将赞助商严格限制在30家以内,只选择一流的超级企业,每种类型保留一家;赞助额最低线为400万美元,赞助商获得了在某类商品上对奥运会无形资产的独家使用权,结果,大大激化了同类公司之间的竞争。可口可乐饮料公司出资1260万美元,压过了百事可乐公司。日本的富士胶卷公司出资700万美元,取代了柯达公司,成为奥运会专用胶卷,一举打入美国市场。
电视直播使奥运会成为全球关注的盛事,1984年的电视转播覆盖156个国家超过25亿观众,目前电视转播权收入成为IOC营销最大的收入来源。在电视转播权的出售中,尤伯罗斯采用了招标的办法。此前电视转播权收入最高的首推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不过1.01亿美元,洛杉矶奥运会因为前苏联等一批国家抵制,原先估计电视转播权的收入很难超过莫斯科奥运会。但投标中,仅在美国就卖出了2.25亿美元的天价,加上其他地区,总进账飙升到2.87亿美元。
特许授权使奥林匹克知识产权得到广泛的商业运用,在1984年奥运会上出售有奥运会标志的商品给组委会带来2.15 亿美元的收入。
随着奥运会吸引力的与日俱增,各国争相举办。新的营销手段不断涌现,奥运会营销面临的是如何避免过分的商业化,尤其是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的过度商业化受到广泛的批评,保证奥林匹克精神和运动的纯洁性的同时,还要吸引到足够的资金来举办奥运会,是各国组织者面临的共同问题。

阅读全文

与奥运会运成功营销案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企业重视市场营销的主要因素 浏览:774
大型活动策划方案实施方案 浏览:38
宁波qq网络营销 浏览:156
移动电子商务教案 浏览:515
讲座市场营销 浏览:266
培训班4月份活动方案 浏览:305
市场营销原理16版 浏览:910
爱心企业公益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714
幼儿大班大型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593
关于服装品牌的微信营销解决方案 浏览:767
销售开业活动策划方案ppt模板 浏览:300
趣味游戏促销活动 浏览:931
儿童餐会策划方案 浏览:486
网络营销的最基本职能 浏览:88
电子商务销售方式 浏览:993
杭州雅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536
社区活动方案策划书旅游 浏览:854
桑拿室营销方案 浏览:367
市场营销考研能考什么专业 浏览:496
秋秋游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