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星巴克的营销策略。
我是开发的
星巴克的
❷ 星巴克咖啡店采用的营销策略
http://house.163.com/news/071205/33733-3.shtml.这个网址上关于星巴克的7P营销模式+顾客经验模式,写的很清楚。版还有阶级图片权
❸ 星巴克采取哪些营销战略,这些营销战略的特点
quan世界,卖咖啡的太多,但是,为什么星巴克,能够技出同齐,耀世儿生呢?!:
本人,在华盛内顿留学的时容候,社区的MALL旁边,就是一家小小的星巴克咖啡馆。每周,去买食品的时候,都去喝一杯几十美分的咖啡。
之所以,星巴克占领世界,其妙,妙不可言。虽言传不得真谛。非亲口品尝,不知其美味。
就是专攻MBA的我吧,即使,抛去管理方面不说,就只是有趣的趣闻,就足以诱惑到最多的馋嘴趋之若鹜:
1、流水不腐。我国的成语,居然,用在了星巴克咖啡上。品牌咖啡,水龙头,是永远都不许关的!必须保证和保持水是活水!全部的咖啡,都是用活水现场制作!新鲜无比!
2、精选咖啡豆。
3、礼貌待客。
4、厅堂环境优雅儒商气氛。
5、所有的佐料一应俱全。
6、景观玻璃窗的位置。
7、当场制作历历在目。
。。。。。。
❹ 急急急、、、、、星巴克营销组合的启示
解开星巴克经验之谜:7P营销组合+顾客经验模式
成长背景
……轻柔的音乐声中,飘来阵阵地咖啡香味。阿拉伯风味的摩卡(Mocha)?或是意大利的卡布其诺(Cappuccino)?顾客喝着一杯杯香醇的爪哇咖啡,或沉思、或看书、或谈天……这就是星巴克咖啡店的写照,地点可能是纽约或维也纳,也可能在上海或台北。今天,更有可能从北京到伦敦,或从上海到纽约,它无所不在,因为星巴克这位咖啡巨人的触角,正伸向世界各地快速地蔓延着……
无论何时何地,星巴克每开一家店,总是带给新顾客一些惊奇。总部设于美国西雅图和华盛顿,海外扩店出奇的成功,占星巴克总店数的20%。国际业务始于1996年,在日本东京开出星巴克海外店第一家,随后延伸至整个亚洲的13个区域市场。1998年,星巴克并掉了英国的“西雅图咖啡公司”,并接收了该公司的60家店,现已扩增至300家。今天,星巴克在北美、欧洲、中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总店数已超过5000家以上。
星巴克于1971年在美国西雅图海岸边开出全球的第一家店,创始人将品牌命名为「星巴克」,构想来自于梅尔维利(Melville)的古典小说,小说中叙述着红海及咖啡商人浪漫的海上冒险故事,今天的星巴克则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诠释咖啡的浪漫。
「星巴克经验」
星巴克国际业务总经理马斯兰(Maslen)表示:「星巴克是一次开一店,顾客是一次喝一杯,我们不做粗制滥造的批发生意,我们追求的是“重复购买”和“忠诚度”。因此,我们几乎不打广告或从事传统的营销活动,我们靠的是“顾客经验”及其所衍生的忠诚度。」
据笔者的了解,星巴克的定位是「介于顾客家中和办公室之间的休憩场所,并提供完全放松的气氛及优质咖啡」。此外,星巴克亦供应外带服务,让顾客也能将咖啡、点心带回家或办公室食用。它的店格和服务正是所谓的「星巴克经验」,就像神仙头顶上那一圈难以捉摸的光环,所有竞争对手都想学习模仿,却怎幺学也学不来。要学一个品牌的表面功夫,如外观、店的感觉,都不困难,但要超越品牌过去所积累的内在经验与价值,却非易事。最重要的是顾客心中对店的喜好度及其所引发的联想,一种无法解释清楚的“亲和力”,换言之,星巴克似乎是一个令人不得不去接近它的品牌。星巴克在不同的国家里,可能会出现些微的差异,但大体上是一致的,例如:在东京、维也纳、或雪梨,无论是咖啡产品组合,或是其它饮品,星巴克所提供的服务,基本上差别不大。典型的星巴克产品组合约有20~25种咖啡,每种咖啡都赋以诱人的名称,如:巴西伊波尼玛.波本咖啡、可摩多.龙调合咖啡等等。产品来源则由盛产阿拉伯高级咖啡豆的原产地进口,如:拉丁美洲、非洲和印度尼西亚。店内亦提供各种不同的高档调合咖啡、茶饮料和点心,如:法布奇诺咖啡、大佐茶等。
尽管星巴克店内卖的是上好咖啡,但它的核心价值并非咖啡本身,而是跨越咖啡以外的无形附加价值-「顾客在店内饮用咖啡的经验」。星巴克的成功,促使竞争对手纷纷起而模仿所谓的「星巴克经验」,特别是400年前即已存在着咖啡馆的欧洲,约在三年前开始刮起了一阵星巴克旋风,所到之处,坐无虚席。星巴克初入英国时,立刻在平静的市场上掀起轩然大波,迫使当时的龙头老大科斯达咖啡连锁(CostaCoffee)加快市区地段展店的速度,以防堵星巴克旋风的扩散。
开店地点亦是决胜关键之一
星巴克不败的秘方虽是“顾客经验”和“忠诚度”,但开店地点的选择也是决胜千里的关键,因为人们绝不可能经常光顾一家“方便性”不足或太远的咖啡店。例如:星巴克在维也纳的店,设于市中心老区,隔邻即为闻名全国的歌剧院;在东京则设于最精华热闹的银座区,现在该区已有14家店;在上海只要是最繁华的地段,就能找到星巴克的影子。美国达特茂兹商学院教授卡文.凯勒(KevinKeller),曾于90年代中期担任星巴克的顾问,他评论道:「选对开店地点是星巴克成功的关键之一。在澳洲,他们采用的策略跟在美国如出一辙,而且十分成功,也就是在市区精华地段密集展店,直至毫无空间让竞争者介入」。
此外,星巴克的全球品牌化扩张策略,则以合作方式为扩店基础,如非直营或特许加盟者,即与当地的零售商合资展店。由于星巴克的全球性品牌背景特殊,无论到哪个国家或区域市场,往往都能吸引到当地最有实力、且能凝聚共识的合作伙伴。例如:在瑞士、奥地利和亚培提特集团(AppetitGroup)合作,在以色列和德雷克集团(DelekGroup),在韩国和兴思格百货集团(ShinsegaeGroup)、在台湾和统一企业集团(PresidentEnterpriseGroup)合作。不管星巴克的合作伙伴是谁,每位店经理都必须接受为期13周的专业训练。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学习倒杯咖啡何须花13个星期?但要彻底了解一个品牌的成长文化和内在个性,花上13周的时间,一点也不过份。
「顾客经验」以外的“经验”
或许星巴克积累品牌资产的方式,还不光只是“星巴克经验”而已,星巴克赞助社区公益活动不遗余力。在美国,「星巴克基金会」赞助文盲、学前儿童教育、防治爱滋研究、环境保护等活动,在菲律宾建立学校协助贫寒失学儿童,在韩国成立孤儿院收容被遗弃婴儿。在纽西兰则推行「伸出您的手」为主题之活动,允许店内员工上班时,拨出时间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其实,热心参与这一切公益活动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公司最高管理层的大力支持,星巴克总裁何华德.修兹(HowardSchultz)在他的着书「将您的心倒入杯里」曾如此的描述:“星巴克经验引领着我们的心和精神与顾客一起向前成长,并创造利润”。
事实上,除了「顾客经验」之外,每位营销人应该都知道,一个品牌绝不可能在真空的状态下扩张,它必须在大众文化里头生根,这就是广告与品牌化之间的不同点,广告抓住目光,品牌活动抓住人心。
解开「星巴克经验」之迷
今天,笔者深信,没有人会对星巴克的成功提出质疑,它在全球拥有5000家以上的店,以优异的定位“现代人的第三度空间”——也就是介于顾客家中和办公室之间的休憩场所,提供优质咖啡和其它服务,创造了“现代的时尚咖啡文化”,持续在世界各地扩张它的“咖啡王国”版图。
大家所熟知的星巴克成功因素很多,如:杰出的定位策略、正确的全球扩店策略、产品组合、开店地点选择、顾客经验、顾客忠诚度、企业公益活动……。但大家是否注意到星巴克特别强调的、也是最引以为豪的是什幺?没别的,是一向被星巴克奉为圭臬的「顾客经验」!在这里,笔者以营销学家布姆斯与毕特那(BoomsandBitner)的「7P营销组合」及「顾客经验模式」为理论基础,为大家勾勒出星巴克的成功模式,并深入解析所谓的「星巴克经验」是否真的那幺无懈可击?同时也为零售业者和营销人提供一个诊断「顾客经验」的参考或研究模式。
☆图1:星巴克的成功模式–定位和7P营销组合
从上图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星巴克的成功模式,主要有两个重点,第一是它的定位策略,根据定位去选择最适合展店的地点;第二是7P营销组合策略,透过它去创造顾客经验,形成了一种现代的时尚咖啡文化,最后产生顾客忠诚度和重复入店购买。
大家一定觉得奇怪,为什幺不是4P,而是7P?因为传统的4P已不足以解决现代服务业的营销问题,如:零售营销。7P则加上了另外的新3P:人员、服务过程、服务环境。「顾客经验」所产生的偏好度是正面的或负面的,新3P扮演了直接影响的角色。
☆顾客经验模式
尽管星巴克所标榜的「顾客经验」为它在全球市场上攻城略地,无往不利,但这一套营销哲学引用到中国市场,真的毫无瑕疵?现在请大家看看笔者于8月21日中午(周六),亲自前往上海徐汇区的一家星巴克所做的观察研究结果(请参阅图2),虽然这只是单店的观察研究,并不足以代表上海,甚或代表所有的星巴克,至少笔者个人认为,这项研究透露了一项讯息:“星巴克的顾客经验哲学,固然是值得学习的成功典范,仍不免有些漏洞需要改善,否则不但建立忠城度会有问题,恐怕有些顾客也将因而流失。”例如:排队时间过长、座位紧张找不到位子可坐。
假如换成是你亲自去体验所谓的「星巴克经验」,相信也会提出相同的质疑:“为什幺要等这幺久?”“为什幺没位置坐?”“为什幺服务员老摆着一幅苦瓜脸?”
顾客经验是决胜关健
「顾客经验」和「7P营销组合」是现代零售营销的全球性趋势,星巴克因而发展成5000家店以上的世界级连锁集团,但其奉为圣经般的「顾客经验」,执行起来仍有许多改善的空间,并不似我们想象中那般神奇地拥有金刚不坏之身。
星巴克的致命罩门在哪里呢?你的机会又在哪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谜底吧!
星巴克的定位是“现代都会上班族的第三度空间”,也就是“介于顾客家中和办公室之间的休憩场所,提供优质咖啡及其它服务。”它的罩门在于「顾客经验」出现漏洞,如:“生意太好”、“顾客排队等候的时候太长”、“经常找不到位置坐”。这提供了我们一个绝佳的机会点和切入空间,为什幺?因为喝咖啡已成为现代都会人的时尚文化,咖啡人口只会愈来愈多,才会造成到星巴克消费却没位置坐的现象。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定位是「现代都会上班族第三度空间的另一个选择」,再告诉消费者,到你的店如等候时间超过5分钟、或没位置坐,咖啡免费。大家可以仔细思考一下,你有没有机会出线?
就策略面而言,这是标准的「老二策略」,没别的诀窍,紧咬住星巴克不放,你上山我跟着上山,你下海我也跟着下海,市场你吃五、六分,我少不得也要吃个四、五分,就像百事可乐咬住可口可乐的道理一样。星巴克会眼睁睁地坐视不管吗?当然不会,它只消采取和美国一样的策略,加速开店,压缩竞争者的空间,即可解决当前、也是未来的问题与威胁。
反观目前在国内走红的上岛咖啡、两岸咖啡又如何呢?它们的顾客经验、咖啡文化又在哪里?市场和消费趋势每天都在变化,未来如不能发展出独特的、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定位策略」和「7P营销组合」,并为自己创造出所谓的「上岛经验」或「两岸经验」,眼前所建立的一点基业,恐怕到了将来,都只是昙花一现的结局,更别谈站上国际舞台和星巴克一决高下了。
平心而论,不管是顾客经验,或是7P营销组合,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❺ 运用市场营销理论阐述,星巴克推出速溶咖啡采取了哪些战略与策略
这方面,我没有观来察源过;如果星巴克推出速溶咖啡,那星巴克的定位,就动摇啦!这对星巴克的经营是非常不利的!在国外,星巴克是低端消费场所,在国内,星巴克是高端消费场所!以国内市场计:国人理念,星巴克,就应该是现磨咖啡!以体现其品味!当这种品味改变啦,就动摇了星巴克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有一点,大多数国人都在从农村走向城市,感觉的是一种氛围,只要星巴克的装修还在。。。国人依然会买单。。。就像所谓的美国加州牛肉面,还所谓的上次暴光的那个说含钙质多达多少的某某面馆。。。国人,现在,都在把装修当情调。。。不信,你在一个高端装修里,放个10元的东西, 卖1000块,10000块,照样会有人买。。。还会屁颠屁颠的
❻ 星巴克 运营策略
给个参考你
迅速,在60年的时间里,发展到在全球共有180家连锁商店,分布在43个国家,雇佣员工7万多名。财年度IKEA获取了110亿欧元的销售收入和超过11亿欧元的净利润,成为全球最大的家居用品零售商。
宜家的营销策略是其经营管理的一大亮点,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对其营销策略的研究,可以将其经营管理的诸多方面都串联起来。
一、IKEA的产品策略(Proct)
1、准确的产品市场定位
IKEA的经营理念是“提供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
从创建初期,宜家就决定与家居用品消费者中的“大多数人”站在一起。这意味着宜家要满足具有很多不同需要、品位、梦想、追求以及财力,同时希望改善家居状况并创造更美好日常生活的人的需要。针对这种市场定位,宜家的产品定位于“低价格、精美、耐用”的家居用品。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宜家把自己定位成面向大众的家居用品提供商。因为其物美价廉,款式新,服务好等特点,受到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欢迎。
但到了中国之后,市场定位做了一定的调整,因为:中国市场虽然广泛,但普遍消费水平低,原有的低价家具生产厂家竞争激烈接近饱和,市场上的国外高价家具也很少有人问津。于是宜家把目光投向了大城市中相对比较富裕的阶层。宜家在中国的市场定位是“想买高档货,而又付不起高价的白领”。这种定位是十分巧妙准确的,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原因如下:
IKEA作为全球品牌满足了中国白领人群的心理;
IKEA卖场的各个角落和经营理念上都充斥异国文化;
IKEA家具有顾客自己拼装,免费赠送大本宣传刊物,自由选购等特点。
以上这些已经吸引了不少知识分子、白领阶层的眼球,加上较出色的产品质量,让宜家在吸引更多新顾客的同时,稳定了自己固定的回头客群体
宜家的产品定位及品牌推广在中国如此成功,以至于很多中国白领们把“吃麦当劳,喝星巴克的咖啡,用宜家的家具”作为一种风尚。
1997年,宜家开始突出考虑儿童对家居物品的需求,因为儿童对于家居用品的需求也很大,并且这个领域竞争并不激烈。为了设计更加适合儿童需求的产品,宜家与两支专家队伍进行了合作来开发产品。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游戏方面的教授帮助IKEA设计、开发旨在培养儿童运动能力和创造力的产品。同时,IKEA利用儿童帮助自己来评选出优胜产品。
在宜家展示厅,设立了儿童游戏区,儿童样板间,在餐厅专门备有儿童食品,所有这些都得到孩子们的喜爱,使他们更乐意光顾宜家。
2、产品风格独特,有利销售
宜家家居出售的产品全部由宜家公司独立设计,产品风格与众不同。宜家强调产品“简约、自然、清新、设计精良”的独特风格;
宜家源于北欧瑞典(森林国家),其产品风格中的“简约、清新、自然”亦秉承北欧风格。大自然和家都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实际上,瑞典的家居风格完美再现了大自然:充满了阳光和清新气息,同时又朴实无华。
宜家家居用品的风格是瑞典家居设计文化史的凝聚,而瑞典家居设计文化源远流长:19世纪末,艺术家Carl和Karin Larsson将古典风格与瑞典的民间格调相结合,他们创造了瑞典家居设计的典范,流传至今;到了50年代,随着现代主义和实用主义风格在瑞典得到了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在宜家产品上看到的是:现代但不追赶时髦,很实用而不乏新颖,注重以人为本,在多方面体现了瑞典家居的古老传统。
走进宜家卖场仔细品味,宜家的家居产品无论从单件产品还是从家居整体展示;从罗宾床、比斯克桌子到邦格杯子,无不是简约、自然、匠心独具、既设计精良而又美观实用。和其他厂商的家居用品比较,IKEA给人的印象是:宜家是上述诸多优点的集合,而上述诸多优点集合起来也就是宜家!而宜家的这种风格也确实能够打动大多数消费者的心,激起人的购买欲望。
宜家的这种风格贯穿在产品设计、生产、展示销售的全过程。为了贯彻实现这种风格,希望自己的品牌以及自己的专利产品能够最终覆盖全球,IKEA一直坚持由自己亲自设计所有产品并拥有其专利,每年有100多名设计师在夜以继日地疯狂工作以保证“全部的产品、全部的专利”。
另外,宜家这种简约自然的产品风格还有助于形成宜家的另一个优势,那就是低价格,这我们在宜家的价格策略里分析。
3、产品设计精美而经久耐用
宜家一贯强调产品设计精美、实用、耐用。
当然,单纯的设计精美并不难,但是在低价格的基础上同时做到精美、实用、高质量难度却很大。
宜家拥有一大批优秀的设计师保证宜家家居用品的设计。他们不但经验丰富,而且能够与经验丰富的生产商紧密合作,找出能够充分利用原材料的方法;同时他们也通晓如何既生产低成本的家具,同时仍旧保持原来的设计创意。
宜家设计独具匠心而实用,比如说宜家的一种“四季被”,属三被合一,一层是温凉舒适的夏季被,一层是中暖度的春秋被,你也可以把两层放在一起,那就是温暖的冬季被。宜家这种设计确实独具匠心:看到宜家这种设计之前,谁会想到可以这么设计搭配被子?
另一个例子是MTP书柜。这种书柜是1963年由宜家的顾问兼设计师Marian Grabinski设计,这种书柜风格既现代又经典,美观实用,为宜家带来了滚滚利润,堪称宜家设计的典范,多年来引得众多厂家纷纷模仿。
宜家家居用品的耐用也是一大特点:如沙发接受压力挤压的次数可以达到几十万次、橱柜的门不停地接受开关的次数可以达到几十年等。
当然,要做到产品的精美、耐用要多方面的努力,从产品设计到选材到工艺流程等都方面都要不懈努力,但宜家确实做到了。
4、产品系列广泛
宜家产品系列广泛,宜家共有10000多种产品供顾客选择。基本上,任何品味的顾客都能可以在宜家买到家居所需的家居产品。
宜家产品系列的“广泛”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首先,是广泛的功能。顾客无需往返于不同的专卖店去购买家居用品。在IKEA可以找到从客厅家具、玩具、煎锅到餐具刀叉;从办公家具到绿色植物的所有物品,一句话——在宜家可以找到所有实用的家居用品,顾客不必在各个家居店之间东奔西走。
其次,风格范围广泛。不同品位的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所爱。但宜家的产品也不是无所不包,宜家没有过于极端或过于夸张的产品。IKEA提供的是为创造舒适的家居环境所需要的产品。
另外,通过适当协调,可同时实现广泛的功能和风格。无论顾客喜欢哪种风格,都会有一款扶手椅与书柜相配,有一款书柜与新的折叠桌相配,有一款新的折叠桌与扶手椅相配。因此,宜家的“系列广泛”有着多层含义。
二、低价格策略(Price)
IKEA的经营理念是“提供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这就决定了宜家在追求产品美观实用的基础上要保持低价格,实际上宜家也是这么做的:IKEA一直强调低价格策略。
那么宜家是如何在保持“美观实用、种类繁多”的基础上实现低价格策略的呢?实际上,低价格策略贯穿于从产品设计到(造型、选材等)、OEM厂商的选择/管理、物流设计、卖场管理的整个流程:
1、低价格思想贯穿于产品设计始终
宜家的低价格策略贯穿于产品设计的始终。IKEA的研发体制非常独特,能够把低成本与高效率结为一体。
1)宜家的低成本设计理念及模块式设计方法
IKEA的设计理念是“同样价格的产品,比谁的设计成本更低”,因而设计师在设计中竞争焦点常常集中在是否少用一个螺钉或能否更经济地利用一根铁棍上,这样不仅能有降低成本的好处,而且往往会产生杰出的创意。
IKEA发明了“模块”式家具设计方法(宜家的家具都是拆分的组装货,产品分成不同模块,分块设计。不同的模块可根据成本在不同地区生产;同时,有些模块在不同家具间也可通用),这样不仅设计的成本得以降低,而且产品的总成本也能得到降低。
2)先确定成本再设计产品
在宜家有一种说法:“我们最先设计的是价签”。即设计师在设计产品之前,宜家就已经为该产品设定了比较低的销售价格及成本,然后在这个成本之内,尽一切可能做到精美、实用。例如:邦格杯子的设计者,产品开发员Pia Eldin Lindsten在1996年接到设计一种新型杯子的任务,她同时还被告知这种杯子在商场应该卖到多少钱。就邦格杯子而言,价格必须低得惊人——只有5个瑞典克朗。也就是说,在设计之前,IKEA就确定这种杯子的价格必须能够真正击倒所有竞争对手。
3)产品设计过程中重视团队合作
单纯靠设计师自己是很难在设定的很低价格内完成高难度的精美设计、选材、并估计出厂家生产成本。设计师背后是一个研发团队,它包括设计师、产品开发人员、采购人员等。这些人一起密切合作才能够在确定的成本范围内做出各种性能变量的最优解。他们在一起讨论产品设计、所用的材料,并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每个人都利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例如,采购人员的作用是:他们与世界范围内供应商之间有着良好的联系,因此,他们更了解哪家供应商能够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价格,并且保证以最高的质量来生产这种产品。
4)能够为了节省成本而考虑得面面俱到
设计是一个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了产品的选材、工艺、储运等环节,对价格的影响很大。所以宜家的设计团队必须充分考虑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
还是以邦格杯子设计为例:为了以低价格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杯子,设计师Pia及其同事必须充分考虑材料、颜色和设计等因素,如:
杯子的颜色选为绿色、蓝色、黄色或者白色,因为这些色料与其它颜色(如红色)的色料相比,成本更低;
为了在储运、生产等方面降低成本,设计师Pia最后把邦格杯子设计成了一种特殊的锥形,因为这种形状使邦格杯子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机器,从而达到节省成本的效果;
邦格杯子的尺寸使得生产厂家一次能在烘箱中放入杯子的数量最大,这样既节省了生产时间,又节约了成本;
宜家对成本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宜家后来又对邦格杯子进行了重新设计,与原来的杯子相比,新型杯子的高度小了,杯把儿的形状也作了改进,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叠放,从而节省了杯子在运输、仓储、商场展示以及顾客家中碗橱内占用的空间——一句话: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2、宜家不断创新以降低成本
宜家不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来提高产品性能并降低价格。以奥格拉椅子为例——
在宜家人眼中,奥格拉(椅子)是近乎完美的一种椅子:很漂亮、结实,重量轻而且很实用。起初,奥格拉椅子用木材生产,随着市场变化,其价格变得太高,遂采用平板包装降低成本;当平板包装也不能满足低成本要求时,IKEA的设计师采用复合塑料替代木材;后来,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IKEA将一种新技术引入了家具行业——通过将气体注入复合塑料,节省材料并降低重量,并且能够更快地生产产品(并且可以对产品实行平板包装)。
从奥格拉椅子,你就可以看出宜家在成本上下的功夫。
另一个很有名的创新例子是丘比思储物单元:1994年丘比思储物单元开始生产,这是宜家最早使用框架板制造的产品之一。IKEA使用了一种生产门的技术来使丘比思更结实、更轻便、更便宜,设计师是受利用框架板制造门的生产商的启发而设计的丘比思储物单元。
3、为了降低成本与OEM厂商密切合作
与OEM厂商的通力合作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二是在产品生产中。
在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与供应商进行密切的合作。在厂家的协助下,IKEA有可能找到更便宜的替代材料、更容易降低成本的形状、尺寸等。就邦格杯子而言,设计师在OEM厂家的建议下,对其形状和尺寸进行了重新设计,可以在烧制过程中更好地利用空间,使生产更加合理化,降低了一定的成本。
产品设计完成之后,为了说服OEM厂商对必须的设备进行投资,宜家向他们承诺一定数量的订单。这样厂家就愿意为了生产宜家的产品而购置设备。就宜家而言,节省了投资。
当然,也有遇到麻烦的时候。几年前,IKEA不得不收回一种儿童玩具,并下令停止生产这种玩具——这种玩具的眼睛有脱落的危险,对儿童的安全不利。可是停产又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这种玩具由印度一家工厂生产,该工厂有600名雇员,一时间,600名工人无工作可做。为了维护与客户这种通力合作的关系,并兑现自己的承诺,IKEA派了一名设计师Anna到工厂去查看情况,看看有什么解决办法。
Anna查看了工厂以及所用的材料。她与供应商一起工作,开发出了一个全新系列的产品。两个星期后,她带着法姆尼(靠垫)返回了瑞典,这是一种带有手臂的精美靠垫,产品推出后立即受到宜家人以及顾客的喜爱。
法姆尼靠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更值得一提的是,顾客对这种产品的需求很大,仅靠该生产厂原有的600名雇员还不够,后来工厂又招收了许多新的雇员。
宜家这种负责的态度,使供货商愿意与其合作,使宜家“质优价廉”的产品策略得以顺利实施。
4、宜家与顾客合作打造低价格
宜家把顾客也看作合作伙伴:顾客翻看产品目录,光顾宜家自选商场,挑选家具并自己在自选仓库提货。由于大多数货品采用平板包装,顾客可方便将其运送回家并独立进行组装。这样,顾客节省了部分费用(提货、组装、运输),享受了低价格;宜家则节省了成本,保持了产品的低价格优势。
5、宜家的全球生产管理及物流体系有利于降低成本
在产品成本方面,宜家除了与OEM供应商通力合作,也鼓励各供应商之间进行竞争,宜家也倾向于把订单授予那些总体上衡量起来价格较低的厂商——宜家在为产品选择供货商时,从整体上考虑总体成本最低。即计算产品运抵各中央仓库的成本作为基准,再根据每个销售区域的潜在销售量来选择供货商,同时参考质量、生产能力等其他因素。
为了进一步降低价格,宜家在全球范围内调整其生产布局——宜家在全球拥有近2000家供货商(其中包括宜家自有工厂),供应商将各种产品由世界各地运抵宜家全球的各中央仓库,然后从中央仓库运往各个商场进行销售。由于各地不同产品的销量不断变化,宜家也就不断调整其生产订单在全球的分布,例如:
宜家亚太地区的中央仓库设在马来西亚,所有前往中国商场的产品必须先运往马来西亚。这种采购方式使宜家总体的成本降低。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成本较高,特别是对于家具这类体积较大的商品来说,运费在整个成本中会达到30%,直接影响到最终定价。
随着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所占的比重不断扩大,宜家正在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或者是产品的部分数量放在亚洲地区生产,这将大大降低运费对成本的影响。目前,宜家正在实施零售选择计划,即由中国商场选择几个品种,然后由中国的供货商进行生产,然后直接运往商店的计划。事实证明,这种计划非常成功。
例如,尼克折叠椅原先由泰国生产,运往马来西亚后再转运中国。采购价相当于人民币34元一把,但运抵中国后成本已达到66元一把。再加上商场的运营成本,最后定价为99元一把。年销售额仅为每年1万多把。实施这项计划后,中国的采购价为人民币30元一把,运抵商店的成本增至34元一把,商场的零售价定为59元一把,比以前低了40元,年销售量猛增至12万把。
6、平板包装策略降低成本
在储运方面,宜家采用平板包装,以降低家具在储运过程中的损坏率及占用仓库的空间;更主要的,平板包装大大降低了产品的运输成本,使得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的规模化布局生产成为可能。据说平板包装的灵感来自宜家早期的一位员工——他突发奇想,决定把桌腿卸掉,这样可以把它装到汽车内,而且还可避免运输过程中的损坏。从那时起,IKEA便开始在设计时考虑平板包装的问题。平板包装进一步降低了产品的价格。同时,宜家也开始形成了一种工作模式,即把“问题转化为机遇”。
当然,同样是平板包装,宜家的设计师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还是要考虑产品如何设计才会使生产、储运成本最低。
三、独特风格的“卖场展示”渠道策略(Place)
1、自设卖场控制渠道
宜家的渠道策略是独立在世界各地开设卖场,专卖宜家自行设计生产的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控制产品的终端销售渠道。宜家在全球共有180多家连锁商店,分布在40多个国家。
2、成功地使IKEA卖场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宜家是一个家具卖场的品牌,也是家具的品牌。通过一系列运作,IKEA的卖场在人们眼中已不单单是一个购买家居用品的场所,它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当你看到追求时尚的年轻人提着印有IKEA标志的购物袋神采飞扬地走出宜家卖场,你不会惊讶——国内也有不少商家试图这样做,但并不成功。我们认为,宜家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整合了商流、物流,而是它用于整合商流、物流的核心理念——生活方式。正像我们前面说的:在人们心中,用宜家IKEA已经象吃麦当劳、喝星巴克咖啡一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四、促销策略(Promotion)
1、目录展示的营销策略
目录展示是宜家促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促进了宜家的产品销售。在1951年,宜家发行了第一本商品目录。此后,每年9月初,在其新的财政年度开始时,宜家都要向广大消费者免费派送制作精美的目录。
这些目录上不仅仅列出产品的照片和价格,而且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从功能性、美观性等方面综合表现宜家产品的特点,顾客可以从中发现家居布置的灵感和实用的解决方案。很多人都把宜家的目录当作装修指导来使用。
2、卖场展示富有技巧促进购买
宜家的卖场展示富于技巧。在宜家的展示区中,有一个个分隔开来的展示单元,分别展示了在不同功能区中如何搭配不同家具的独特效果。每个宜家商场均有一批专业装修人员,他们负责经常对展示区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要求是要符合普通百姓家居生活的状况。如背墙的高度为2.9米,这是普通住房的层高,过高过低都会给顾客造成错觉,做出错误的购买决定,背墙的颜色也必须是中性的,符合日常生活的习惯。不会使用一些特殊颜色来烘托家具的表现效果,让顾客有错误的感觉。每个展示单元都标注实际面积。所有这些都是从顾客的需要出发,顾客可以原封不动地把展示区的摆设方式搬回家去,也会得到和与商场中一样的效果。
也有人把这种单元展示(功能区展示)的策略叫“生动化营销”,因为这种展示方法生动活泼,充分展现每种产品的现场效果。 另一方面,卖场的这种布置可以产生“连带购买”的效果——是居室布局整体展示而不是单件展示,所以很容易产生“连带购买”的效果。
3、配合产品定位的企业形象定位及宣传
宜家宣扬其代表着“简约、自然、时尚”的生活方式 。宜家的经营理念是“提供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其它家居商场提供广泛系列的产品,或设计精美、实用的产品,或低价格的产品。而宜家提供的产品包括了上述所有这些特点。这就是宜家的经营理念。宜家的家居风格完美再现了大自然——充满了阳光和清新气息,同时又朴实无华” 。这些都形成了宜家无可替代的品牌魅力。
4、IKEA注重企业形象宣传
IKEA集团的营销策略之一是通过对于环保的重视来提升企业形象。
大约10年前,宜家集团开始有计划地参与环境保护事宜,涉及的方面包括:材料和产品、森林、供货商、运输、商场环境等。1990年,制定宜家第一个环境保护政策;1991年始履行关于热带林木使用的严格规定;1992年禁止在宜家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中使用对高空大气中的臭氧层有害的CFCs和HCFCs;1995年采用严格标准,控制偶氮染料的使用;1998年宜家按照环境标准评审宜家在欧洲的所有运载设备……2000年为了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宜家在瑞典出资支持了一项林业专业研究……
以上这些措施为宜家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品牌形象
五、以顾客为导向的营销策略(Customer)
宜家一直是以顾客为中心来进行营销,这一点,在低价格策略中表现的已经很明显,当然,宜家的顾客导向还表现于很多其他方面
1、产品设计重视顾客需求
宜家进行新产品开发设计时,十分注重让市场一线人员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来,因为只有他们才更了解顾客的需求;另外,宜家的产品开发员有很大一部分直接来自零售部门,有直接和顾客打交道的经验,比较了解顾客的需要。
2、卖场的人性化布局
宜家的商场布置显示着其对顾客的重视。IKEA的卖场设计有着其标准规范,进入商场后,地板上有箭头指引顾客按最佳顺序逛完整个商场。主通道旁边为展示区,展示区的深度不会超过4米,以保证顾客不会走太长的距离。展示区按照客厅、饭厅、工作室、卧室、厨房、儿童用品和餐厅的顺序排列。这种顺序是从顾客习惯出发制定的,客厅最为重要、饭厅是人们处理日常事物的地方,家庭办公室紧随其后,卧室是最后一个大型家具区。——这种展示方法有利于给客户一个装饰效果的整体展示;同时还有利于连带购买;买很多东西。
3、对顾客的人性化关怀
在宜家购物,顾客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来省钱——自己选购、自己运送回家和自己组装家具。也可以预约宜家的室内装饰建筑师和设计师、优秀的厨房设计人员等,请他们帮助设计新房,或提出改造旧居的建议。
轻松、自在的购物氛围是全球180多家宜家商场的共同特征。宜家鼓励顾客在卖场“拉开抽屉,打开柜门,在地毯上走走,或者试一试床和沙发是否坚固。这样,你会发现在宜家沙发上休息有多么舒服。”如果你需要帮助,可以向店员说一声,但除非你要求店员帮助,否则宜家店员不会打扰你,以便让你静心浏览,轻松、自在地逛商场和做出购物决定。
跟国内家具店动辄在沙发、席梦思床上标出“样品勿坐”的警告相反,在宜家,所有能坐的商品,顾客无一不可坐上去试试感觉。周末客流量大的时候,宜家沙发区的长沙发上几乎坐满了人。宜家出售的“桑德伯”沙发、“高利可斯达”餐椅的展示处还特意提示顾客:“请坐上去!感觉一下它是多么地舒服!”
宜家总是提醒顾客“多看一眼标签:在标签上您会看到购买指南、保养方法、价格。”如宜家出售的“四季被”的标签上,就这样写着:
“四季被,三被合一,一层是温凉舒适的夏季被,一层是中暖度的春秋被,你也可以把两层放在一起,那就是温暖的冬季被。被芯填料:65%鸭绒,35%鸭毛,被芯外套为100%棉。四季被可在60度温水中清洗,也可以用干衣机甩干。”
宜家的《商场指南》里写着:“请放心,您有14天的时间可以考虑是否退换。”14天以内,如果你对已购货品不满意,还可以到宜家办理更换等值货品或退款手续。
如果你不懂怎样挑选地毯,宜家会用漫画的形式告诉你:“用这样简单的方法来挑选我们的地毯”:一是把地毯翻开来看它的背面;二是把地毯展开来看它的里面;三是把地毯折起看它鼓起来的样子;四是把地毯卷起看它团起来的样子。
每个顾客在做出购物决定之前,如果对所购商品的特性一无所知,那么他肯定就会感到手足无措。反之,他所掌握的商品信息越全面,越真实,他就越容易做出购买决定。宜家的做法,实在高明。
4、DIY(Do It Yourself)的方式
宜家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特点还有DIY,宜家的所有家具都需要顾客自行组装。宜家为所有家具都配有十分具体的安装说明书,顾客可以根据说明书轻松地把家具组装起来,在节省搬运费的同时,也增加了动手的乐趣。另外,平板包装对于宜家来说节省了成本,对于顾客来说则方便了购买运输和搬家时的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