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连锁咖啡关闭全部门店,其负责人对此有何回应
这应该是关于COSTA连锁咖啡店在青岛的门店全部关门的事情。
这是原英国知名咖啡连锁品牌Costa的一家门店。今年6月底,Costa在青岛的门店全线撤出市场,令大家都非常不解,难道在疫情的影响下,连COSTA也撑不住了吗?
而问过客服之后,其本人也回应,青岛COSTA咖啡连锁店已经全部闭店。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记者分析表示:“此次大规模闭店应该是COSTA对门店的策略性调整,因为以前的门店布局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性,COSTA现在按照新的商业特性和未来发展的重点及核心进行i店的调整,我觉得这个是正常的。”
虽然这次闭店是对其的调整升级,但还是希望都能快点恢复营业,毕竟咖啡还是非常可以的!
⑵ 如何评价costa 咖啡的营销策略
营销策略是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顾客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商业界的期望值,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
⑶ COSTA COFFEE 面试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对兼职的要求不会很高,无外乎可以提供的工时、可以做多久之类的,这种门店型的工作,需要员工热情开朗,吃苦耐劳,不用紧张的~~
⑷ 为什么更好喝的COSTA干不过星巴克
因为COSTA不好喝
⑸ 急急急、、、、、星巴克营销组合的启示
解开星巴克经验之谜:7P营销组合+顾客经验模式
成长背景
……轻柔的音乐声中,飘来阵阵地咖啡香味。阿拉伯风味的摩卡(Mocha)?或是意大利的卡布其诺(Cappuccino)?顾客喝着一杯杯香醇的爪哇咖啡,或沉思、或看书、或谈天……这就是星巴克咖啡店的写照,地点可能是纽约或维也纳,也可能在上海或台北。今天,更有可能从北京到伦敦,或从上海到纽约,它无所不在,因为星巴克这位咖啡巨人的触角,正伸向世界各地快速地蔓延着……
无论何时何地,星巴克每开一家店,总是带给新顾客一些惊奇。总部设于美国西雅图和华盛顿,海外扩店出奇的成功,占星巴克总店数的20%。国际业务始于1996年,在日本东京开出星巴克海外店第一家,随后延伸至整个亚洲的13个区域市场。1998年,星巴克并掉了英国的“西雅图咖啡公司”,并接收了该公司的60家店,现已扩增至300家。今天,星巴克在北美、欧洲、中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总店数已超过5000家以上。
星巴克于1971年在美国西雅图海岸边开出全球的第一家店,创始人将品牌命名为「星巴克」,构想来自于梅尔维利(Melville)的古典小说,小说中叙述着红海及咖啡商人浪漫的海上冒险故事,今天的星巴克则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诠释咖啡的浪漫。
「星巴克经验」
星巴克国际业务总经理马斯兰(Maslen)表示:「星巴克是一次开一店,顾客是一次喝一杯,我们不做粗制滥造的批发生意,我们追求的是“重复购买”和“忠诚度”。因此,我们几乎不打广告或从事传统的营销活动,我们靠的是“顾客经验”及其所衍生的忠诚度。」
据笔者的了解,星巴克的定位是「介于顾客家中和办公室之间的休憩场所,并提供完全放松的气氛及优质咖啡」。此外,星巴克亦供应外带服务,让顾客也能将咖啡、点心带回家或办公室食用。它的店格和服务正是所谓的「星巴克经验」,就像神仙头顶上那一圈难以捉摸的光环,所有竞争对手都想学习模仿,却怎幺学也学不来。要学一个品牌的表面功夫,如外观、店的感觉,都不困难,但要超越品牌过去所积累的内在经验与价值,却非易事。最重要的是顾客心中对店的喜好度及其所引发的联想,一种无法解释清楚的“亲和力”,换言之,星巴克似乎是一个令人不得不去接近它的品牌。星巴克在不同的国家里,可能会出现些微的差异,但大体上是一致的,例如:在东京、维也纳、或雪梨,无论是咖啡产品组合,或是其它饮品,星巴克所提供的服务,基本上差别不大。典型的星巴克产品组合约有20~25种咖啡,每种咖啡都赋以诱人的名称,如:巴西伊波尼玛.波本咖啡、可摩多.龙调合咖啡等等。产品来源则由盛产阿拉伯高级咖啡豆的原产地进口,如:拉丁美洲、非洲和印度尼西亚。店内亦提供各种不同的高档调合咖啡、茶饮料和点心,如:法布奇诺咖啡、大佐茶等。
尽管星巴克店内卖的是上好咖啡,但它的核心价值并非咖啡本身,而是跨越咖啡以外的无形附加价值-「顾客在店内饮用咖啡的经验」。星巴克的成功,促使竞争对手纷纷起而模仿所谓的「星巴克经验」,特别是400年前即已存在着咖啡馆的欧洲,约在三年前开始刮起了一阵星巴克旋风,所到之处,坐无虚席。星巴克初入英国时,立刻在平静的市场上掀起轩然大波,迫使当时的龙头老大科斯达咖啡连锁(CostaCoffee)加快市区地段展店的速度,以防堵星巴克旋风的扩散。
开店地点亦是决胜关键之一
星巴克不败的秘方虽是“顾客经验”和“忠诚度”,但开店地点的选择也是决胜千里的关键,因为人们绝不可能经常光顾一家“方便性”不足或太远的咖啡店。例如:星巴克在维也纳的店,设于市中心老区,隔邻即为闻名全国的歌剧院;在东京则设于最精华热闹的银座区,现在该区已有14家店;在上海只要是最繁华的地段,就能找到星巴克的影子。美国达特茂兹商学院教授卡文.凯勒(KevinKeller),曾于90年代中期担任星巴克的顾问,他评论道:「选对开店地点是星巴克成功的关键之一。在澳洲,他们采用的策略跟在美国如出一辙,而且十分成功,也就是在市区精华地段密集展店,直至毫无空间让竞争者介入」。
此外,星巴克的全球品牌化扩张策略,则以合作方式为扩店基础,如非直营或特许加盟者,即与当地的零售商合资展店。由于星巴克的全球性品牌背景特殊,无论到哪个国家或区域市场,往往都能吸引到当地最有实力、且能凝聚共识的合作伙伴。例如:在瑞士、奥地利和亚培提特集团(AppetitGroup)合作,在以色列和德雷克集团(DelekGroup),在韩国和兴思格百货集团(ShinsegaeGroup)、在台湾和统一企业集团(PresidentEnterpriseGroup)合作。不管星巴克的合作伙伴是谁,每位店经理都必须接受为期13周的专业训练。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学习倒杯咖啡何须花13个星期?但要彻底了解一个品牌的成长文化和内在个性,花上13周的时间,一点也不过份。
「顾客经验」以外的“经验”
或许星巴克积累品牌资产的方式,还不光只是“星巴克经验”而已,星巴克赞助社区公益活动不遗余力。在美国,「星巴克基金会」赞助文盲、学前儿童教育、防治爱滋研究、环境保护等活动,在菲律宾建立学校协助贫寒失学儿童,在韩国成立孤儿院收容被遗弃婴儿。在纽西兰则推行「伸出您的手」为主题之活动,允许店内员工上班时,拨出时间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其实,热心参与这一切公益活动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公司最高管理层的大力支持,星巴克总裁何华德.修兹(HowardSchultz)在他的着书「将您的心倒入杯里」曾如此的描述:“星巴克经验引领着我们的心和精神与顾客一起向前成长,并创造利润”。
事实上,除了「顾客经验」之外,每位营销人应该都知道,一个品牌绝不可能在真空的状态下扩张,它必须在大众文化里头生根,这就是广告与品牌化之间的不同点,广告抓住目光,品牌活动抓住人心。
解开「星巴克经验」之迷
今天,笔者深信,没有人会对星巴克的成功提出质疑,它在全球拥有5000家以上的店,以优异的定位“现代人的第三度空间”——也就是介于顾客家中和办公室之间的休憩场所,提供优质咖啡和其它服务,创造了“现代的时尚咖啡文化”,持续在世界各地扩张它的“咖啡王国”版图。
大家所熟知的星巴克成功因素很多,如:杰出的定位策略、正确的全球扩店策略、产品组合、开店地点选择、顾客经验、顾客忠诚度、企业公益活动……。但大家是否注意到星巴克特别强调的、也是最引以为豪的是什幺?没别的,是一向被星巴克奉为圭臬的「顾客经验」!在这里,笔者以营销学家布姆斯与毕特那(BoomsandBitner)的「7P营销组合」及「顾客经验模式」为理论基础,为大家勾勒出星巴克的成功模式,并深入解析所谓的「星巴克经验」是否真的那幺无懈可击?同时也为零售业者和营销人提供一个诊断「顾客经验」的参考或研究模式。
☆图1:星巴克的成功模式–定位和7P营销组合
从上图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星巴克的成功模式,主要有两个重点,第一是它的定位策略,根据定位去选择最适合展店的地点;第二是7P营销组合策略,透过它去创造顾客经验,形成了一种现代的时尚咖啡文化,最后产生顾客忠诚度和重复入店购买。
大家一定觉得奇怪,为什幺不是4P,而是7P?因为传统的4P已不足以解决现代服务业的营销问题,如:零售营销。7P则加上了另外的新3P:人员、服务过程、服务环境。「顾客经验」所产生的偏好度是正面的或负面的,新3P扮演了直接影响的角色。
☆顾客经验模式
尽管星巴克所标榜的「顾客经验」为它在全球市场上攻城略地,无往不利,但这一套营销哲学引用到中国市场,真的毫无瑕疵?现在请大家看看笔者于8月21日中午(周六),亲自前往上海徐汇区的一家星巴克所做的观察研究结果(请参阅图2),虽然这只是单店的观察研究,并不足以代表上海,甚或代表所有的星巴克,至少笔者个人认为,这项研究透露了一项讯息:“星巴克的顾客经验哲学,固然是值得学习的成功典范,仍不免有些漏洞需要改善,否则不但建立忠城度会有问题,恐怕有些顾客也将因而流失。”例如:排队时间过长、座位紧张找不到位子可坐。
假如换成是你亲自去体验所谓的「星巴克经验」,相信也会提出相同的质疑:“为什幺要等这幺久?”“为什幺没位置坐?”“为什幺服务员老摆着一幅苦瓜脸?”
顾客经验是决胜关健
「顾客经验」和「7P营销组合」是现代零售营销的全球性趋势,星巴克因而发展成5000家店以上的世界级连锁集团,但其奉为圣经般的「顾客经验」,执行起来仍有许多改善的空间,并不似我们想象中那般神奇地拥有金刚不坏之身。
星巴克的致命罩门在哪里呢?你的机会又在哪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谜底吧!
星巴克的定位是“现代都会上班族的第三度空间”,也就是“介于顾客家中和办公室之间的休憩场所,提供优质咖啡及其它服务。”它的罩门在于「顾客经验」出现漏洞,如:“生意太好”、“顾客排队等候的时候太长”、“经常找不到位置坐”。这提供了我们一个绝佳的机会点和切入空间,为什幺?因为喝咖啡已成为现代都会人的时尚文化,咖啡人口只会愈来愈多,才会造成到星巴克消费却没位置坐的现象。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定位是「现代都会上班族第三度空间的另一个选择」,再告诉消费者,到你的店如等候时间超过5分钟、或没位置坐,咖啡免费。大家可以仔细思考一下,你有没有机会出线?
就策略面而言,这是标准的「老二策略」,没别的诀窍,紧咬住星巴克不放,你上山我跟着上山,你下海我也跟着下海,市场你吃五、六分,我少不得也要吃个四、五分,就像百事可乐咬住可口可乐的道理一样。星巴克会眼睁睁地坐视不管吗?当然不会,它只消采取和美国一样的策略,加速开店,压缩竞争者的空间,即可解决当前、也是未来的问题与威胁。
反观目前在国内走红的上岛咖啡、两岸咖啡又如何呢?它们的顾客经验、咖啡文化又在哪里?市场和消费趋势每天都在变化,未来如不能发展出独特的、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定位策略」和「7P营销组合」,并为自己创造出所谓的「上岛经验」或「两岸经验」,眼前所建立的一点基业,恐怕到了将来,都只是昙花一现的结局,更别谈站上国际舞台和星巴克一决高下了。
平心而论,不管是顾客经验,或是7P营销组合,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⑹ 星巴克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策略有何特点
4p理论,结合星巴克的区域经营特点,最好能够与其他家如COSTA相比较的情况下总结出,现成网上的总结不一定具备广泛适用性。我是经济学专业,希望可以交流下。
⑺ 星巴克市场营销分析有吗
星巴克咖啡公司成立于1971年。旗下零售产品包括30多款全球顶级的咖啡豆、手工制作的浓缩咖啡和多款咖啡冷热饮料、新鲜美味的各式糕点食品以及丰富多样的咖啡机、咖啡杯等商品。此外,公司通过与合资伙伴生产和销售瓶装星冰乐咖啡饮料、冰摇双份浓缩咖啡和冰淇淋,通过营销和分销协议在零售店以外的便利场所生产和销售星巴克咖啡和奶油利口酒,并不断拓展泰舒茶、星巴克音乐光盘等新的产品和品牌。
二、星巴克的品牌文化追溯
(1)品牌定位
从星巴克这一品牌名称上,就可以清晰地明确其目标市场的定位:不是普通的大众,而是一群注重享受、休闲、崇尚知识尊重人本位的富有小资情调的城市白领。
(2)品牌诉求
顾客体验是星巴克品牌资产核心诉求。星巴克把典型美式文化逐步分解成可以体验的元素:视觉的温馨,听觉的随心所欲,嗅觉的咖啡香味等。试想,透过巨大的玻璃窗,看着人潮汹涌的街头,轻轻啜饮一口香浓的咖啡,这非常符合“雅皮”的感觉体验,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何等令人向往!
三、星巴克海外扩展的基本情况
自从1994年挂牌上市后,销售额以每年平均20%的速度递增,2001年达到了26亿美元。利润额每年的平均增长幅度为30%,2003年达到1.812亿美元。与此同时,星巴克的品牌形象已经在全球得到认同。在这些利好消息的情况下,我们担忧的是美国市场基本饱和,新的增长点难以在国内找到,为了寻求更高地利润,海外扩展是唯一的出路。
四、星巴克国际市场营销活动分析
在对星巴克的基本情况了解后,我们得出了海外扩张是唯一出路的结论。然而,国际市场相较于国内市场,其商务环境更加复杂,在我们向海外寻求高利润的同时,高风险是同时存在的,以下我们将针对快餐咖啡这个市场的国际环境做出分析。下面我们将以中国为例,利用SWOT环境分析法分析五、星巴克进入国际市场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
1.星巴克集团极强的盈利能力,自从1994年挂牌上市后,销售额以每年平均20%的速度递增,2001年达到了26亿美元。
2.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及现金流。
3.具有很强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使命,星巴克致力于做行业的佼佼者。
4.品牌形象良好,知名度高。
5.与艺术形式的结合重塑第三空间体验价值,受到目标受众的普遍认可。
(2)劣势(Weakness)
1.创新仍然容易受到动摇可能。
2.以产品的不断改良与创新而闻名,扩张速度太快带来的体验空间核心价值的丧失,逐渐沦落为闹市的低档咖啡。
3.需要寻求一个投资组合的国家,在以抵御业务的风险,国内店多风险大。优势产品过于单一。
(3)机会(opportunity)
1.新产品与服务的推出。
2.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目标受众比例增加。
3.中国政治格局稳定,政治风险低。
4.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稠密度高,高文化的人数也在增加。
5.国内对外资企业虽有一定的限制但由于我们处于经济起飞前期,为了吸引外资所以对外资企业也有相对的扶持。
6.为共同品牌与其他厂商的食物和饮料,和品牌特许经营权的制造商的其他商品和服务都具有的潜力。
(4)威胁(threat)
1.进入市场的许多竞争对手和复制品牌构成潜在威胁。例如,日本的真锅以及costa
2.受经济危机影响,目标受众受到损失,销售可能受到影响。
3.咖啡和奶制品成本的上升。
4.中国的贫富差距较大,目标受众中等收入者所占比例较少。大多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不高与美国的有一定差距。
六、星巴克如何灵活运用4Ps理论
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品牌的知名度,星巴克将使用营销组合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这四个营销组合的元素将如下所述:
(1)产品(proct):星巴克从整个三十余个品种咖啡豆扩展到环保卡布奇诺咖啡,咖啡标记和其他星巴克用具。它的产品提供也从甜点和咖啡扩展到燕麦片,冰沙,书刊,无线网络等为了不落后于竞争对手以及满足顾客的需求。
(2)定价(price):为了迎合在大众眼中星巴克是为高层次消费者服务的形象,星巴克的产品的定价是属于比较高的。公司也开始提供可续杯的一美元的8盎司装咖啡,在无限制的续杯下这个成本大约50美分比任何星巴克的其他产品都要少。公司也实行“价值策略”,这个策略更加强调在便宜的咖啡产品上而不是对于价格活跃者认为的不可支付。
(3)渠道(place):星巴克的选址其实最好的概括就是第三空间的营造。一般星巴克都开在商业中心,高级写字楼附近。
(4)促销(promotion):星巴克在它的目标市场采取了一系列的促销活动。如下所示:
1.星巴克卡。星巴克卡是一种在转借系统下提供顾客机会主动的去推销公司产品。
2.在没有咖啡大小的限制下地咖啡外送服务。
3.为了吸引多元化的顾客基础,提供国际化的茶和咖啡去适应那些喜欢本地茶的顾客。
4.利用慈善事业作为一种促销方式—星巴克捐款给一些非盈利组织作为一种提高品牌形象及在当地的知名度的方式。
七、结论
以上我们通过SWOT环境分析法,以及4Ps理论在以中国为例的情况下对星巴克公司的国际营销策略进行了基本分析。在国际环境的分析中除了对于市场的一般考察外我们还要对东道国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政治,法律等方方面面进行考察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国内市场环境的分析。本文重点在于通过对星巴克的营销案例分析,展示国际营销理论的相关实际运用。其中又以SWOT分析法和4Ps理论为重中之重。而除了SWOT分析法外还有2种国际企业常用的评估方法在此文中我并没有提到的分别是一、国别冷热比较法二、经营环境等级评分法。
其实这个就是SWOT分析,机会威胁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就够了,
⑻ 为什么相比于星巴克,很多人都不看好瑞幸咖啡
我个人认为,瑞幸主打咖啡外卖市场,主要原因有一下两点。1:领导并不太懂咖啡。咖啡外送市场确实是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做文章。但是在整个行业竞争的那么激烈的情况下,为什么咖啡的外送看起来那么空,没人去抢?因为咖啡最大的敌人是时间呀。
我真的不是要碰瓷瑞幸,也真的不是蹭热点~只是上次浅浅的说了下我眼中的瑞幸,就有很多朋友私信问我为什么我认为瑞幸会胜利(在市场上站稳并活的滋润)但却不是咖啡的胜利;瑞幸去碰瓷星巴克会不会波及到独立咖啡馆。以及,有读者留言说到,应该允许创新才对。针对这几个问题,我想还是有必要再写写的。老样子,说些表面可以预见的东西,只是换个角度,尽量不去做评判对与错。
⑼ 星巴克和costa的区别
1、 起源位置不同
星巴克:总部坐落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
costa:坐落于伦敦Lambeth区Old Paradise街。
2、 制作咖啡方式不同
星巴克:全自动咖啡机(Mastrena),全自动的机器操作上来说,要简单的多,只需按一下按键,一边打奶泡即可。
Costa:半自动的咖啡机(CMA定制款),半自动的机器需要有咖啡师手动操作,包括手动磨粉接粉布粉。
Costa咖啡特色:
1、 Costa 咖啡是最高质量的咖啡,因为所有Costa咖啡的咖啡豆都以低温缓缓烘焙22分钟。这种方式烘焙出来的咖啡豆比起一般方式烘焙的咖啡豆更能释放出咖啡的天然芳香,口感也更为醇和,尤其是避免了一般高火短时间烘焙出来的咖啡都常有的焦味。
2、Costa拥有超过30年的意大利传统,完美和优质的咖啡工艺;所采用的咖啡豆是从南美,东非,亚洲和远东等九个盛产咖啡豆的国家进口,按特有比例配比而成的。
3、 Costa创制出自有的口味独特的意大利浓咖啡(espresso),它是将Arabica与Robusta咖啡豆以6:1的比例配比而成。
4、 生产最优质的咖啡是Costa恒久不变的承诺,在Lambeth Roastery新添置的烘焙设备上,投资超过1百万英磅。
5、 Costa的咖啡都是由专业的咖啡师用手工现场制作的,而不是像其它咖啡链锁店使用自动化咖啡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