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医药商品销售的方式有哪些
医药商品,应该就是药品和医疗器械吧,药品又分非处方药OTC和非处方药Rx,OTC又分版甲类和乙类权,每一种的销售方式都不一样,而且精神类、麻醉类药品的销售更是严格,你这个问题如果答全的话可以出一部书了。
但是我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回答你,就说常规的药品吧,只有三种形式:第一终端销售、第二终端销售和第三终端销售,呵呵简单吧。
第一终端:医院
第二终端:药店
第三终端:医院药店以外的销售终端,主要包括二三线市场的诊所、社区医疗机构、企业的医疗室。
㈡ 医药企业销售策略有哪些
医药企业销售策略一、企业的差异化经营定位
这里首先要讲的还是定位的问题。蓝海处处都有,就看谁可以很好的细分出来。一旦有效的细分出这一块,那么企业通过先入为主的市场竞争形态,就可以很好的间隔后来企业,较好的享受蓝海的高收益。
其实这里说的企业差异化定位,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既有企业本身经营产品方面的特色化定位,也有企业操作渠道的特色化定位,还包括企业在服务、营销等各个方面的特色化定位。
既然这里的差异化定位谈到“特色”二字,企业就一定要用心的整合自身的优势资源。企业一定要清楚自己长久以来在招商经营过程中优势的地方在哪里。是产品特色,拥有一批独家品种、新特药品种和医保品种呢?还是渠道操作特色,在临床、专科、炒作或者OTC药店等某一方面有自己拿的出手的渠道规模或把握,这些都可以作为企业实施差异化定位的首选,来指导企业经营。
医药企业销售策略二、产品特色化选择
对于无法自身实现产品生产,不具备市场主控的招商企业来讲,对于产品的依赖程度是显而易见的。因而企业采购人员在产品的选择上,都会下很大的功夫,希望可以找到那些诸如:独家、新特药、医保、竞品少的产品。可现实情况却是,这些品种作为医药行业任何一家企业都希望掌握的资源,本身相当稀缺。同时,现在厂家又在不断跳过传统商业,进行自建队伍开发终端,也大大降低了招商企业找到这类品种的几率。
那是不是找不到这类品种,招商企业就只能坐以待毙面临死亡啊?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思路来进行产品选择,就是选择那些特色产品销售渠道,然后根据渠道需求选择产品。例如,近两年发展迅速的专科医院。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以男科、妇科、泌尿、肝病、五官、肛肠等为主要定位的细分化医院,在相关药品的用量上是相当大的,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专科医院的用药情况来选择药品,实现药品的定向销售。
同时,在药品的选择上,一定不能落入同质化洪流,一定要讲求品种有特色。这个“特色”首先要体现在产品本身,可以不是独家、新特药,但是一定是竞品不多的品种,可以选择那些小厂家的品种,或者品种本身不错,但是厂家的主业不在这个产品销售身上的这种情况。同时,还必须要满足医药自然人对于盈利的要求,有利润空间。否则,产品疗效等因素再好,如果没有利润空间操作,照样不能引起这些以利润为第一追求的医药自然人的兴趣。
医药企业销售策略三、特色渠道挖掘
招商市场的渠道,排除我们常规了解的临床、炒作和药店外,目前在日益细分市场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渠道,也是我们可以很好挖掘和利用的。
1、 单体药店
指的是那些通过GSP认证的药店,这些药店在全国各地数量巨大。虽然单一药店的销量有限,但是如果操作得体,通过群体效应产生的销量将会相关可观。
2、 专科医院
就是以治疗某一种或一类疾病为主的医药,这两年在全国各地发展的速度十分迅速,而且用药量比较大,可以作为渠道发展的重要战场。
3、 大门诊
性质和专科医院差不多,主要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型城市出现,作为当地医疗体系中基础的重要一环存在。本身也具有鲜明的定位,主要以某一疾病为主要治疗方向,用药量也十分可观。
此外招商企业在自己挖掘以上三类渠道的同时,还应该不断扩大自己的医药自然人的规模。这种寻找不是简单的做广告宣传让这些代理人找上门来,而是通过有目的和针对性的寻找,由招商企业利用多方面资源来主动寻找。例如我们可以在各地的招标办寻找到大量的以临床渠道为主的医药自然人的信息。还可以在月初或者月末的时候在各地的挂靠型商业公司也可以找到一大批医药自然人,这些都需要我们来用心发现。
医药企业销售策略四、招商模式的特色整合
此外,对于现行的企业招商模式,也需要根据新形势下的竞争情况,进行一定的特色化整合。从而来满足目前形势下的市场要求,提升招商企业的市场盈利能力。
1、 行业品牌打造
品牌就是影响力,品牌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虽然显得有些过激,但是却很好的说明了品牌在行业营销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招商企业来讲,从最初的“一间屋子,几个人,几部电话打天下”的阶段,进入到现在品牌化时代。毕竟生产厂家和商业企业市场博弈的微妙关系存在,要求我们必须形成行业的品牌认可,才能真正的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但是这种品牌的塑造,要区别于一般生产企业的产品品牌,主要应该定位于以企业形象品牌和特色渠道品牌塑造。
2、 特色渠道打造
正由于大多数招商企业都是以生产厂家的产品代理为主,本身没有独有产品可以深度的挖掘和打造,所以更要将自身在特色细分渠道方面的优势展现出现。这种特色渠道可以在临床、可以在专科、也可以在炒作市场或者OTC药店。关键的是一定要将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优势最大化展现,倾斜重点资源实现突破。
3、 宣传模式创新
对于产品的信息传递和企业形象传递来讲,宣传永远是招商企业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而传统的展会、平面报媒、互联网等,效果越来越差。要提升宣传效果,除了深度挖掘这些常用媒体的效用外,还必须创新型的发现其他有用的宣传模式或载体。例如,目前出现的直接针对医药自然人的创新媒体,通过直接针对这类特殊群体的邮寄发送,实现企业产品和品牌的提升,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当然,在这些医药自然人聚集较多的地方(展会除外),无论是挂靠型商业公司、招标办或者药店,一些好的方式都是我们可以加以利用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发现这些潜在的创新模式的问题了。
㈢ 药品市场的销售模式
药品销售大部分分:OTC
临床两种
临床上。一般采用
学术推广和(普通)推广
目前没见到专新的模式
如您想了解属一些销售办法,可以到
一些
药品销售论坛上,那里面一般很多销售精英在里面,我的网络空间里有几个药品论坛链接网址,您可以去链接看看。
㈣ 医药企业如何实现产业模式转型
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现在非常关注如何延长寿命、如何解决亚健康、如何根治绝症,对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等与医疗相关的产业的社会需求在暴涨。但医疗行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凸显出来。前瞻产业研究院总结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环境污染问题。在环保部的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中,制药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7%,而污水排放量却占到2%。其次是药用资源枯竭的问题。有超过四成的野生药用资源正在严重枯竭,未来数年可能出现断档、甚至无药可用的局面。
还有产业模式转型也是大问题。中国医药公司以特色化学原料药和大宗化学原料药为主,这一市场不仅竞争激烈,利润低,而且也会使得环保和资源枯竭问题加剧。而垄断性和利润都极高的“全新药”研发和专利多掌握在跨国药企手中。因此,提升品牌、刺激创新就成为中国医药公司模式转型的方向。
总之,在国际医药品牌的夹击下,中国药企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威胁,树立品牌和科研升级成为企业实现转型的必由之路。
㈤ 外资医药企业的销售模式是什么
销售的本身没有固定的模式可行的,各企业的操作方式都大同小异了,根据所生产的产品性质不一样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走经销商、直接做医院、设立办事处等,和其它普通商品的模式差不多。
㈥ 药品的销售渠道与模式有哪些
1。企业对生产性用户的销售渠道模式 生产者--用户 生产者--零售商--用户 生产者--批发商版权--用户 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用户 生产者--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用户 2。企业对个人消费者销售渠道模式 生产者--消费者 生产者--零售商--消费者 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生产者--代理商--零售商--消费者生产者--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㈦ 如何选择自营渠道模式
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都已经处在了竞争充分的买方市场。在这样的市场里,卖方通常都在“围着”买方转。这种现象既是中国市场经济进步的一个具体体现,同时也并非仅仅意味着产品(服务)输出者围着消费者转。因为,这还同样普遍性的存在于、适宜于上游厂商围着下游分销商(尤其是区域总分销商)、重点卖场(尤其是大中型超级卖场)转。这种转是合乎市场规律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许多东西,都在日益严重的制肘着上游厂商的发展。如超级卖场对弱势品牌的歧视性对待,如超级卖场开出的日益高昂的门槛费用;如区域总分销商自持“身家(所掌握的渠道资源、市场拓展能力等)”向上游厂商索要“过分”支持,支持下来了却不“尽力”;等等。
这些“店大欺厂”情况的普遍存在,促使着许多有志突破市场发展瓶颈,获取更大市场份额和更大顾客拥有量以突围竞争、胜出市场的企业,不得不在渠道上上下求索。于是,我们见到了海尔的业务流程重组,长虹从过于依赖大经销商转向了对专卖店等自营渠道的重视;三九欲在全国建立一千家健康品连锁店的壮举;麦当劳、德客士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在全国复制成功模式的遍地开花;联想、科龙等企业争先恐后地触网以开展互联网直复营销。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都是在围绕着渠道自营开展着。
但渠道自营相对渠道他营,是需要更高的成本及代价的,是具有更大的现实风险的。如曾经拥有600个分公司、2000个办事处和15万行销大军的三株,就在渠道自营中断送了自己的帝国基业。面对前述迷惘的形势,各企业怎样量体裁衣的选择何种自营渠道模式,便成了一个不得不加以重视、加以探讨的课题。
解析自营渠道模式
在渠道自营的企业中,最传统的方法是在各区域市场设立负责管辖、运营当地市场的分公司(办事处),后来随着专卖店(连锁店或连锁专卖店),特许经营店,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直复营销等新兴业态的出现,许多企业便因时而变,出现了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