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活动策略 > 音乐剧营销策略

音乐剧营销策略

发布时间:2021-03-12 22:57:43

A. 急求一份以“端午节”为主题的舞台剧策划案!!!!!

看完你的阐述,给来你一源个模板吧,由于我要是把策划书直接给你,可能会有些版权和商业隐私问题,但是这是话剧的常规策划书的模板,可以用的,也用过多次,应该看了就知道怎么写,没问题的,希望你们加油,获得成功
一、剧名
二、团队作品介绍:
导演介绍,演员介绍,主创介绍
三、剧情梗概及背景材料
四、制作构思
五、演出定位
1、演出的规模:
2、演出的性质:
3、剧场选择:
六、主创人员和演员
七、制作资金
1、制作资金的数额及构成
2、赞助方法
八、制作时间
九、营销方案
1、演出场地:
2、观众定位
3、宣传方案
4、营销计划
5、广告宣传活动
6、参与活动
7、抽奖活动
8、娱乐场所广告
9、办公场所广告

B. 如何欣赏音乐剧(2)

市场化(商业运营)
欧美音乐剧文化产业是成熟的产业。在美国的音乐剧界有很成熟音乐剧专业机构,每个相关协会、公会、联盟都有特殊的职能和功用。另外还有健全的演出经营管理机制。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音乐剧演出经营管理机制,音乐剧市场营销的诸多措施都是无法实施的。这其中有公会演员施行聘用制,演员中有明星制,创作者们遵循版税制等。
在百老汇一般都不是以固定剧团体制来进行其创作和演出,而是活动剧组。演出人、制作人或者导演,只要有两个条件就可以成立音乐剧创作和演出剧组。其一是自信心;其二是有资金。这自信心是建立在独到创意基础上的。认定自己所选择的题材和艺术构思可以有观众,便可以聚拢各方面的人才。当剧本、音乐和舞蹈创作完毕,就可以和剧场签订租用合同了,这时,也到了在演员公会里招募演员的时候了。这种艺术生产的方式已经存在了许多年,成为艺术市场的基本运作模式,也是促进艺术繁荣的最根本动力。在这个市场中,不仅提供给众多的演员、乐手、舞台美术人员和演出经纪人工作的机会,也赚取了巨额的利润。所有工作人员,无论歌舞演员、乐队成员或是舞美设计都必须一丝不苟的工作,因为在聘任制度下,任何一个参与工作的人员都随时面临着被解雇的危险。聘任制虽有些无情,但也确保了演出质量的艺术水准。
版税制是指著作者权益的分配制度,这个制度对于繁荣文化创作,提高编导的精品意识是有积极意义的。在百老汇音乐剧的发展历史上,由于对作曲家音乐版权的尊重使音乐剧得到了根本性的发展。
1924年美国作曲家、剧作家和发行人协会在长期争取作曲家权利的斗争中赢得了胜利,那些未经作者许可的音乐随便使用的不尊重作者的做法已经从此成为历史。音乐剧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在百老汇“版税制”和“利润分成制”都已经很成熟了。如果一首歌曲能幸运地在一部成功的音乐剧中被唱红,如果这部音乐剧同样具有票房号召力,那将意味着巨额财富的到来。这样从现场表演的票房、唱片、单曲、电影版权、巡回演出、家庭录象制品、活页乐谱、业余演出的版权等各种收入便会源源不断地揣进歌曲创作者和出版者的腰包。尤其是那些多年来仍经久不衰的剧目,如《猫》、《合唱班》、《西区故事》、《歌剧院的幽灵》等似乎都已经成为了“赚钱的机器”。
好莱坞的明星制与百老汇的明星制都是娱乐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谓明星制就是以明星为中心,剧本创作、词曲创作、服装设计、营销推广、传播宣传等都围绕着明星进行,让明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运用明星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以获取更大的商业利润。美国戏剧界盛传这样一句话“在百老汇,如果你能拿到任何一个角色,你就已经成为中产阶级了。”全世界的音乐剧演员,最大的梦想就是在百老汇演出第一主角,也就是最后一个出来谢幕的人。不过耀眼的明星实质上是由制作人或制作企业进行操纵的,在明星们口袋饱饱的时候,更多的金钱流入了制作人或制作企业的钱袋。
操纵市场营销的音乐剧制作人的重要地位早已无可置疑,甚至可以说,现在是制作人的天下。许多音乐剧炒作的锦囊妙计都是出自他们之手。制作人充分考虑到市场的因素,结合当时人们的消费心理,来引导音乐剧的潮流走向。
不同的年代,都会出现出色的制作人。制作是由制作人筹集、组建剧组进行演出,编剧、作曲、作词都不一定具体参与制作,而往往是由版权代理公司将制作权以某种形式卖给制作人。制作人本身或许并不是作曲家、编舞家、剧作家或是明星演员,然而他们却能靠自己敏锐的市场触角来协调所有创作者和表演者、甚至观众。
目前音乐剧发达国家的杰出制作人都是多家剧院的拥有者。演出经营管理运作机制的健全体现在走“剧场策划”的路,使剧院除了传统的职能外,还是一个可以融资的实体,一个各种专业人才聚集的实体。也可以说,定点剧场是成功音乐剧的经验之一。
看“热闹”与看“门道”
“热闹”当然可以看,观众在欣赏音乐剧的时候,真是没有必要带上很沉重的理性包袱,只需用来自生活、五光十色的感性经验来参与即可。看音乐剧实际上是寻求一种体验,不用刻意去想挖掘隐藏在后面的东西。看戏本身也成为游戏。在这里,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消失,距离消失。看戏强调视觉与听觉的享受,强调参与。雅与俗的对立观念在此也发生了转变。它不是单纯的雅,也不是单纯的俗,而是雅俗共赏的。在俗的基础上追求雅的品位,在雅的目标下去寻找俗的轻松。在看“热闹”的娱乐中,也许你会情不自禁地被艺术感染。
如果你对这种随遇而安的欣赏方法不满足,你可以尽可能地先找到一些关于这部剧目的剧情及有关介绍和评论,对某位明星的表演、某首歌曲的旋律、某些著名段落做一下预习,这样当你在现场观看的时候,便会有与众不同的欣赏体会。你还可以有你自己的审美标准,而不是跟着评论家们的意见跑。如果你欣赏的是英文音乐剧,懂得英文就是最优越的条件了。因为无论译文怎么好,地方语言仍是无法真正表达出来。
对一部优秀的音乐剧作品,应该争取多看几遍。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能够使你百看不厌,常看常新,每遍都有一些新的感受和理解。一般来说,在欣赏一部具体的音乐剧时,可以观察它的三个方面:一、对生活的揭示性;二、艺术独创性;三、娱乐价值。
其实,在实际欣赏的时候,不同的观众会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也会看出不同的“门道”来。而且欣赏的方法也会随着欣赏的对象而发生变化。由于音乐剧的类型是多样的,所以观众的群体也是多样的。
最传统的轻歌舞剧型的音乐剧主要能吸引对流行歌舞、流行时尚比较感兴趣的年轻群体;严肃性正剧型的音乐剧主要能吸引不满足于轻歌曼舞,不满足落于俗套的爱情故事的观众群体;摧人泪下的悲剧型的音乐剧通常带给观众的是极强的心灵震动和冲击;探索性音乐剧最能适合对现代风格追求的观众,这类音乐剧有极强的个人风格。
不过纵然音乐剧类型的多样,每一种音乐剧类型又有相似之处,好的音乐剧都有荡气回肠的歌唱,只不过有的是流行歌曲,有的却是歌剧风格;好的音乐剧也有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只不过有的是喜剧中的笑料,有的则是悲剧气氛的调味品;好的音乐剧都有充分的娱乐性,只不过每一部戏的娱乐点不同。
只要你是“需要娱乐的都市人”,你就去看音乐剧吧!无论你属于音乐型、戏剧型、舞蹈型、还是娱乐、休闲型……
说了这么多,到底对不对?还是你实践一下吧!但愿读者朋友们在欣赏音乐剧当中不断有收获,而不止是停留在上述的认识水平上。

C. 音乐剧的特点

突出剧情,音乐配衬,很好的。

D. 如何在国内推广音乐剧

【渠道为王,内容为后】

这句话不是我的原创,而是刚入行的时候在一次文化产业论坛上,贝塔斯曼的龙宇女士说的,但是听到真的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曾经一度在营销界很多人追捧“内容为王”的说法,听上去看上去也是很有道理,但真的实操起来你就会知道,内容再好,没有渠道、或者渠道选择的不对,那也是“并无卵用”…

E. 懂得欣赏音乐,歌剧的人并不多,音乐和歌剧究竟是如何走出“小众尴尬”的

歌剧音乐剧不具有其他大众文化或者是网络文化以及电视文化所特殊的普及功能。

F. 著名的四大音乐剧是什么

四大音乐剧并不是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和剧院魅影哦

俄克拉荷马、旋转木马、国王与我、南太平洋

上面打的这四部才是真正的四大音乐剧,但这是很久以前的说法了,也由于这四部音乐剧的知名度已经很高了,并不需要这个称号来营销,所以在中国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它们,反而认为猫,大悲,魅影,西贡是四大音乐剧。

事实上,在猫,大悲,魅影以及西贡中,两部是A.L.韦伯,也就是爵爷写的:猫和剧院魅影,两部是C.M.勋伯格写的: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而猫的故事缺乏主线;剧院魅影的故事过于老套,魅影还有个2(老不死),剧情也是差强人意;西贡狗血到我真不想说,也建议你们不要去看。。应该是我见过的剧情最烂的剧情了,没有之一。。。大悲算是里面最出色的了,每首歌都很出色,但是主题过于厚重……

我也不去好好地吹毛求疵了,就是这四部歌确实很好听,但优点缺点都有,这四个里面的话魅影和大悲我还是挺喜欢的,就是(划重点):真的不叫四大音乐剧啊!!!全网都在误会!这四部的制片人都叫:麦金托什,是不是想到了什么,没错!这四部剧,叫做:麦金托什的四大音乐剧,棒吧!可能一开始有些人想用营销手段宣传这四部剧,所以就给误传了!记全名啊大家!国外压根没人这样叫这四部剧,然后呢,我真的觉得,现在好的音乐剧作品那么多,真正的四大音乐剧虽然也很棒(我完全没有认为它们有不好的地方的意思哈),但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总有更多优秀的作品出现是不是?rent(吉屋出租)(我最喜欢的!偶像是08告别版rent中mimi的演员renne elise goldsberry,她也是汉密尔顿原卡中的安洁莉卡 丘奇的演员!一激动话就多就跑题抱歉)老不死(其实不想推荐它的,因为剧情过于狗血,魅影的2就是它没错!剧情老狗尾续貂了,但是歌和舞美真的很棒,想看出色的表演的去鱼面那,看舞美画质的去澳洲版,鱼面就是魅影25周年的男女主演员哈,不过澳洲版的男女主也有演魅影哦)还有汉密尔顿,贱女孩(据说官摄快了大家再等等!b站一个叫数学菌日记的up主有发非官摄版,也巨好看的!)伊丽莎白,摇滚莫扎特,摇滚红与黑……这么多好看的音乐剧,不需要执着于它有着什么什么的称号啦,自己喜欢的才是最好的,不是吗?๛ก(ー̀ωー́ก) 

然后下面是renee的图吖,我本来想发自己相册更好看的的,但是不知道为啥打开一片空白,第一次回答,所以不大懂,只能搜索里发了害。。

左边的是林妹妹,右边是dd哈哈哈

我美丽的小野猫!50岁的你今年依旧这么好康!!期待你和甜乔的新作吖!嘿嘿嘿(某小迷妹又一次开始

G. 音乐剧的创作要注意什么啊

--------------------------------------------------------------------------------
歌舞等于零--由音乐剧《电影之歌》想到的
最近,本人休闲下来时,特意通过CCTV、新浪网等相关媒体,透过剧本、歌曲小样、演员选择、一些音频和视频资料,对今年以来宣传规模最为强劲、人们期望值很高的CCTV多媒体音乐剧《电影之歌》,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关注。首先,我们必须肯定,《电影之歌》与《雪狼湖》一样,对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孕育,对提高国人对音乐剧的兴趣,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是,从专业意义上看,要说《电影之歌》给了我们很多值得称道的突破,这个口我还真开不了。李宗盛等人过去、现在和未来流行歌曲的串串烧;基本上来自影视界的主角在演绎歌曲时还只能顾得上把歌唱得完整,离用歌声塑造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由于缺乏声乐基本功训练,在人物年龄跨度太大的戏中不能说很好地解决了好演不好唱的难题,扮演年轻时候和几十年之后的老人的声音居然差别不大;联排时尽管北京现代舞团还没参与进来,但从他们给舞团留的空位来看,很有高级伴舞的嫌疑;还有据说一而再、再而三突破预算、让CCTV投资商疼在心里口难开的“世界级艺术新视觉”,等等,这是《电影之歌》公演之前相关资料和信息留给我的最初印象。

我不由地想起美术界十多年前由吴冠中引发的一场争论。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的宣言所引起的中国艺术界的震动和反思使一场庞大的理论争鸣成为20世纪末中国艺术界的独具魅力的景观,并且持续到新的千年。吴冠中将“笔墨”理解成绘画的技巧,认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因他本人感到当时的国画没有出路,觉得中国画领域到处是食古不化的陈词滥调,许多画家用固定的技法标准来套创作。他的主观意图是为了针砭他认为的时弊,以求创新,故以“笔墨等于零”的激烈言辞来敲警钟。

这也使我觉得针对中国音乐剧的混乱现状,有必要借用吴老的勇气和思辨力,喊出“歌舞等于零”的声音。从把原创华语音乐剧纳入正轨的战略出发,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以大无畏的勇气,把中国传统戏曲的“歌舞叙事”归于零,把中国更具娱乐性的歌舞剧中的“歌舞叙事”归于零,把现代性更为鲜明的音乐话剧中的“歌舞叙事”归于零,同时,更坚定地、毫不动摇地把国际性的方法呈现和审美诉求这一音乐剧主题进行总固顶,以引起人们对音乐剧“严肃性”、“科学性”和“美学性”的强烈关注。

“歌舞等于零”不仅是一句口号,也不仅是我们的一种艺术见解,而且反映了我们针对中国音乐剧热潮中的一些虚假繁荣现象所作的理性反应。原创华语音乐剧发展到现在,这个口号的出现其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1,“歌舞等于零”观念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关于何为音乐剧、需不需要对音乐剧进行定义、如何发展原创华语音乐剧等问题,一直处于不断地争论之中。其中对现有许多所谓原创音乐剧的“音乐剧”特性的不断追问、质疑,其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歌舞中心主义”的解构。所谓“歌舞中心主义”,是指在中国歌舞娱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歌、舞、剧为核心价值标准的艺术观念。传统上,中国的戏曲、歌舞剧都是以“以歌舞讲故事”作为核心价值标准而逐渐建构起来的,所以,当音乐剧成为中国当今最时尚的舞台表演形式时,由于缺乏对欧美经典音乐剧的系统研究,许多专业人士便匆忙将中国传统上 “以歌舞讲故事”的那一套创作与美学标准拿来引导中国原创华语音乐剧。

“歌舞叙事”确实是中国戏曲和歌舞剧独具特点的个性之处,它在建构核心的价值标准地位的过程中逐渐具有了一种独立的审美艺术价值,但它并不全部是一种音乐剧意义上的歌舞价值美学。对歌舞的审美价值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歌舞具有的纯粹肢体语言、声乐形式,另一方面是歌舞被赋予的、所包容的文化内涵。所以,歌舞的审美价值看似独立,其实仍然受到娱乐方式或艺术形式所赋予的许多超验价值的制约,而不仅仅是纯形式、纯技巧的视觉或听觉感受所能感知的。中国传统戏曲和歌舞剧的“歌舞叙事”的这两个方面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种“半自律”的状态。

在“歌舞叙事”的发展中,由于支撑“歌舞叙事”审美价值的传统文化不断受到新兴文化和娱乐方式的冲击,所以,有了传统性很强的中国戏曲文化,也有了娱乐性更强的中国歌舞剧表演方式。这些歌舞元素一旦与戏曲虚拟和写意的特性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美感进行对接、牵手并融和时,便构成与戏曲对称的歌舞特色;一旦与传统上的歌舞剧表现规律进行对接、牵手并融和时,则构成与歌舞剧对称的歌舞特色。举例来说,“以歌舞演故事”乃是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而音乐又可称之为戏曲艺术的灵魂。从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说,无论是其剧本结构、舞台表演,还是剧种风格,无不融会在音乐之中。因此,音乐成为了戏曲中区别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对于传统上的歌舞剧而言,也是如此,音乐同样决定它的艺术风貌及其水准。音乐能否与戏曲和歌舞剧完美结合,并达到和谐统一,将直接影响一个剧目,乃至一个剧种艺术呈现的高低。

当国门打开,欧美音乐剧不断涌入中国,并显示出越来越强劲的市场效应的时候,毫无准备的中国人一时束手无策,在这种严峻状况下,又缺乏特别有效的对应措施,于是,传统意义上的“歌舞叙事”格律和美学趣味理所当然地成为某些人能最快,也最上手的武器。近期中国一批看似音乐剧实则不是音乐剧的歌舞剧开始泛滥成灾。

“歌舞等于零”对于“歌舞中心主义”的解构正是在“歌舞叙事”的这种“危机”状况的推动下产生的。

2,歌舞只是技巧,不是灵魂。

音乐剧若离开了歌与舞的艺术韵味,就失去了音乐剧具有的艺术特色,因此看守住这条底线是正确的。然而单凭借这条所谓的“底线”,不可能解决音乐剧发展的根本问题。以歌舞演故事的传统在中国一直就存在。发展中国原创音乐剧,这不是根本性问题。换句话说,歌舞只是技巧,不是灵魂,这也是我们主张“歌舞等于零”的重要原因。

那么,发展中国原创音乐剧必须要守住的最重要,或者说,中国目前最稀缺的底线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中国音乐剧肯定前途黯淡。

我们一直主张,现在中国最缺乏的是使音乐剧得以成为音乐剧的国际化导向的方法呈现和美学诉求。艺术创造不等同于科学创造,不管是音乐剧还是歌剧、舞剧、话剧,都有其内在的创作规则,这些创作规则,是对于数百年来人们审美兴趣的反映和积淀。对音乐剧固有的方法呈现和审美诉求的重视与趋同,就必然向传统歌舞剧的创作规则和审美方式提出挑战。所以,全球化背景下当代音乐剧的方法呈现和审美诉求问题,不是简单的审美趣味问题,而是音乐剧作为独立学科的专业走向问题。如果要想独具风采,这条底线就必须坚守。一万个人有一万种戏德,难以强求一律,也不应强求一律。各种各样的歌舞形式探索都可以进行,但只要是音乐剧,就必须重视音乐剧固有的方法呈现和审美诉求,这是认识音乐剧最根本的立脚点,是音乐剧最重要的识别系统,,是人类音乐剧得以存续的慧根之所系。它们作为音乐剧最重要的评价标准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否则,一个百年智慧与灵气结萃而成的娱乐品种在中国就可能消失在历史的尘影中。除非不怀好意,没有一个中国人,也包括外国人,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

也许有人会说,音乐剧作品在西方也有良莠之分,在中国,不优秀就不是音乐剧了吗?就像残障人,他们有残疾,可他还是人,你不能说他不是人。制作者愿将自己的歌舞剧硬叫音乐剧,你又奈得了什么何?这是一个很有思想的提问!也由此引出我们下面要重点强调的,无论是戏曲还是传统上的歌舞剧,肯定是要循着它们各自的创作规律和审美要求来创作的,即使加入音乐剧元素,也只是增加一些好看、时尚的佐料,佐料多且适当的话,菜的味道是不会坏的,但这决不能改变它们仍然是传统戏曲和歌舞剧的本性,充其量只能说是传统戏曲和歌舞剧的改良,是传统戏曲和歌舞剧的革命,是传统戏曲和歌舞剧的新浪潮运动,因为它们毕竟是循着传统戏曲和歌舞剧的创作规则精髓来创作的旧瓶装新酒而已,它们始终处在量变之中,并未达到质的飞跃。要创作音乐剧,就必须遵循并运用音乐剧的创作程式和美学要求,不然这道菜哪怕有很浓的歌舞成分,也不能称之为音乐剧。音乐剧固有的创作程式与审美精神,其最核心的意义表现于在专业聚焦的深层次上对观众实行撩拨引领。比如《刘三姐》,它从一开始就宣称自己是歌舞剧,即使剧中刘三姐跳起了拉丁舞、踢踏舞,也没有为迎合市场而谎称自己就是音乐剧。这是值得称道的艺术态度。可惜,有些剧目(尤其是很有影响力的一些剧目)就没有这么斯文和客气了。

吴老之“笔墨等于零”破的是:技法教条,思维守旧。立的是:还东方造型之本,扬国画意象之魂。破立之间,观点自明。“歌舞等于零”要消解的正是目前音乐剧界一哄而起地、盲目地将传统意义上的强串线索、矫情空洞的歌舞秀硬拧成音乐剧核心价值标准的肤浅音乐剧创作观与审美观;要建构的正是具有专业导航意义的先有音乐剧方法呈现和美学诉求体系、再论歌舞视听之美的立体戏剧精神。

解构的方式主要有二:一是转身看欧美,吸收外来音乐剧的方法与美学体系。音乐剧的立体戏剧审美特性根本上来自于西方,所以在进行建构的过程中,至少必须在格律、方法和美学思想上,以西方音乐剧(尤其是Book Musical和Concept musical)作为参照点。剧本音乐剧一般会伴随Integrated Musical这个词汇出现,而概念音乐剧则是伴随着Fragmented Musical。它需要更开阔的视野、更清醒的头脑与更大胆的魄力。二是放眼看古今,力求从自身传统中挖掘有益的歌舞元素。中国是一个艺术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度,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戏曲和歌舞艺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我们必须对传统加以充分认识,不能再在还不了解时便轻易否定或扔掉了传统中最宝贵的东西。前一种是利用西方良药来医治自身的根本缺陷,后一种是不断发现传统的隐含价值而加以现时的显现。这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决不是说传统就丧失了价值,而是对传统的歌舞审美体系进行再解构。这只是因为音乐剧特有的方法呈现与审美诉求特性是音乐剧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的一贯趋向和必然要求。

3,没有整合,就没有音乐剧

无论一百多年以来,音乐剧的坎坷历程中,它是多么的辉煌和骄傲;无论音乐剧理论建构汗牛充栋,音乐剧大师群星闪耀,但是,音乐剧发展至今,它的主流依然是“现实主义美学”和“体验派美学”的表现形态,依然没有超越当初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为主流的戏剧理念和美学追求。因为,它们的艺术本质和美学诉求是一致的,它们的内在规律和演绎精神是一致的,它们的关怀人性和悲悯世界是一致的,尽管它们在表演形式和阐述理念上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甚或天壤之别。

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主任张旭一直主张音乐剧率先引导西方艺术实现了“整体戏剧(total theatre)”的审美表达。站在这一立场上对音乐剧进行欣赏,获得的艺术审美趣味就会区别于其他舞台表演形式。比如,传统戏剧基本是以人与事件发生的情感 纠葛、矛盾 冲突的思考与解决,实现戏剧任务,达到戏剧目的,而音乐剧是在遵循上述戏剧原则的基础上,几乎完全放弃了“台词朗诵”这一传统戏剧中核心的表现方式,以音乐为戏剧表现母体,依据戏剧主题表达要求而产生的舞台演艺技法和审美观念;传统戏剧是将一个简单的剧情故事尽可能地复杂化、冲突化,尽可能地使主题变异,从而实现思辨的戏剧任务,而音乐剧是将复杂的情节故事尽可能地简约化、概念化,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将复杂的剧情、角色的情感以及戏剧的冲突都交给了以音乐为主体,以舞蹈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为辅体的充满和追求形式表现的艺术。加上科技的发展,音乐剧更加成为一种完全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简约故事、繁复各种表现形式的另类戏剧,它能立体地表现出戏剧的丰满与张力,多维的承载着戏剧的目的与意义。

音乐剧的立体与整体特性决定话剧只是它的基础,音乐只是它的基础,舞蹈同样也只是它的基础。它讲究的是“多维戏脉”:“戏剧的剧诗”、“戏剧的音乐”、“戏剧的舞蹈”、“戏剧的节奏”、“戏剧的声线”,以及由此整合导出的独特戏剧审美品味。所以,无论是R & H经典音乐剧,还是桑海的概念音乐剧,各自体现的首先都是戏剧,并集中体现在剧本上。只有立足于一个好的剧本、一个好的故事,音乐剧的立体叙事才能有机地整合、完美地展开。如果故事不好,整合又很失败,那么,这部剧势必将不可救药,死无葬身之地。中国许多所谓的音乐剧,就是给人这样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歌舞等于零”的最终诉求,与其说是音乐剧固有方法呈现与审美诉求问题,不如说是它背后蕴含的更深层次的立足于剧本之上的“有机整合”问题。没有有机整合,就没有专业意义上的音乐剧。

音乐剧是那种当台词不能表达强烈的感情时,你开始歌唱;当动作不能体现激昂的情绪时,你开始跳舞。如果你的音乐舞蹈与戏剧氛围不适应,再动听的旋律、再悦目的舞姿也是价值不大的;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style,如果style不适合剧中人物角色,再大腕的明星也应该靠边站。何处安插音乐、何时植入舞蹈,都必需给出充足的戏剧理由。音乐剧首先是剧,然后才是戏,才有“歌”“舞”“剧”元素相互整合的空间。任何凌驾于“剧”之上的音乐、舞蹈乃至明星,都是惨白无力、不堪一击的。所以,音乐剧是一种剧本、剧诗、音乐、舞蹈和舞美各个环节之间有机整合的艺术,而且这种整合要在符合音乐剧美学趣味的轨道上有力地带动歌舞戏剧的流动,将相关的歌舞资源形成互补、生成合力,迅速转化为舞台上的多维戏剧展现。换言之,有机整合实质上是一种音乐剧本质导向的各种有机整合形式的历练与磨合,它遵循音乐剧特有的美学逻辑脉络,使分化了的歌舞资源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无缝的有机联系,并产生每一独立歌舞元素单独所不具有的新的戏剧意义,具有综合型的特点。剧本、剧诗、音乐、舞蹈和舞美五大范畴合而为一的整合美学态势,构筑了一个以 “剧本”为基石、“剧诗”为核心、“音乐”为灵魂、“舞蹈”为重要表现形式、“舞美”为戏剧发展背景的独特美学思想体系,从而在一个超越传统歌舞剧的崭新起点上,达到相对平衡的最佳戏剧结构状态,完成原创华语音乐剧的审美情趣升华。

所以,音乐剧对美的独特理解和独特的审美趣味,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也不同于中国近现代歌舞剧,它要求达到的,应该是体验“无动不舞、无声不歌”的“整体戏剧”的趣味之美。正如著名音乐剧专家陈炜智所言,这里所谓的“无动不舞”不是毛毛躁躁从头跳到尾,而是指每一个动作都是经过仔细安排、设计的,有“舞”,也有“不舞”,其中当然包括静止!同样的,“无声不歌”更不是像流水沥沥、一泄千里般唱个不停,而是指每一个发出的声音都是经过仔细计算、调配的,有“歌”,也有“不歌”,其中当然包括台词、说白与静默!所以每一个动作,看来都似“舞”的一部份,每一个声音,听来都像“歌”的一环节,所有的歌和所有的舞,都是“戏”的一部份,分也分不开。这一切的“歌”、“舞”、“剧”在设计的最初和执行的最后,都要经过由导演领导的创作小组根据创作的基本精神与共识仔细做出所有相关、搭配的美学抉择,而这一切,只能从“歌”“舞”“剧”中“有机”(organic)地发展、衍生而出,这才是最高标准的整合式歌舞音乐剧,这是一个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

成功的音乐剧作品不仅应该是剧本、剧诗、音乐、舞蹈与舞美的有机整合,也是新与老的有机整合:老,即传统剧种风格和传统歌舞神韵的根;新,即音乐剧作品所固有的方法呈现与审美诉求。音乐剧的有机整合特性,才是构成原创华语音乐剧作品独特个性和品格的试金石,而整合中“度”的把握,是原创华语音乐剧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

4,只有归零,才能飘逸

由上述可见,我们主张“歌舞等于零”,绝对不是要否认歌舞价值,而是说不能把戏曲和中国歌舞剧中的歌舞思潮滥情地移植到音乐剧中来;不是要否认中国传统歌舞的意义,而是提倡一种直击音乐剧本质的新思路。音乐剧中的歌舞与戏曲和歌舞剧中的歌舞,具有并不完全相同的涵义和美学诉求。所以,“歌舞归零”其实是在倡导认识一种超越传统戏曲和歌舞剧的正宗传承的音乐剧歌舞审美情趣,从而消除中国原创音乐剧所面临的“虚火危机”。这根源于对整体戏剧、立体戏剧和整合戏剧的探索。这一口号的战略意义我认为也正在于此。

也许有人会说:可以用学术讨论去判断一个“音乐剧艺术品”的高低之分,但不值得去衡量一个“文化商品”的市场价值!问题是:面对市场的天空,如果不能同时有效地展开产品力和营销力两翼,原创华语音乐剧是永远飞不高、也飞不久的。假如我们非要不顾音乐剧产品的纯正品味,而一味地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还不如把音乐剧舞台挪到夜总会,让明星们唱口水歌,让女演员演脱衣舞。这样市场效果岂不会更好?“不管白猫黑猫,在市场上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实用主义论调,正是“歌舞等于零”主张所要排斥和抗拒的。“歌舞等于零”首先要求必须是优秀的音乐剧作品,然后才谈得上把音乐剧作为文化商品进入市场运营。

行文至此,笔者必须要声明的是,“我虽然不赞成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点自由民主观念的基本常识,本人还是懂的。如果一些人意欲走模仿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NDDP》的路线,或者遵循《雪狼湖》演唱会式的所谓音乐剧,弱化故事情节,强调音乐叙事,重点在明星光芒、歌舞表演及舞美效果,那么也许是有商业意义的尝试。但我们也有自己的音乐剧“立体戏剧”、“整体戏剧”标准,这就是以百老汇musical play叙事型音乐剧作为重要参照物,注重以叙事/塑造角色为真正重心。所以,我们一旦发现一些原创歌舞作品以“音乐剧”等字样作为市场商标,就会很自然地以“立体戏剧”、“整体戏剧” 所抱持的高标准来检视这些作品中歌舞元素的结构,分析它们与戏剧的有机整合过程,进而探讨将歌舞剧转化成音乐剧的可能性。

条条道路并不一定全部通向音乐剧。音乐剧专业人士应秉着专业智能、知识和良心彼此深化交流,重视对大量百老汇经典作品的学习、领悟和应用,提高不同国别歌舞娱乐文化的相互认知。尽管在市场商业机制与我们坚守的音乐剧“高标准的检视”之间找到平衡点绝非易事,但对于目前音乐剧的“虚假繁荣”,这无疑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药方。未来原创华语音乐剧的发展,只能也应该出现先驱,决不应该再涌现先烈,因为先驱具有里程碑意义,先烈则只是陪葬品。国家和民间资源(当然包含资本)在音乐剧创作和演出上,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大肆挥霍浪费和作出无畏的牺牲了!

最后,笔者也真诚地希望面对全新的音乐剧科学,在舞蹈界享有崇高声望和地位的专家能把自己过去的辉煌归于零,在流行音乐界享有崇高声望和地位的专家能把自己过去的辉煌归于零,在古典音乐界享有崇高声望和地位的专家能把自己过去的辉煌归于零,在话剧界享有崇高声望和地位的专家能把自己过去的辉煌归于零,在导演界享有崇高声望和地位的专家能把自己过去的辉煌归于零,尤其是,那些明星大腕们,你们也必须把自己在所在领域的“品牌”和“知名度”归于零。要成为真正的音乐剧专家,成为真正的音乐剧演员,一起做真正音乐剧的事,而不是追求表面的显赫,徒有虚名。也只有拿出归零精神,一切重新开始,原创华语音乐剧才能猛醒、升华,最终实现飘逸。

H. 上海大剧院在推广音乐剧《狮子王》中采取了哪些营销手段

1稀缺及差异,全球影响力
2本土化,价格+编排
3新鲜感,首演

阅读全文

与音乐剧营销策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市场营销试题及其答案吴建安 浏览:525
小型开盘策划方案 浏览:802
重阳节活动策划方案学校 浏览:970
房产全年节日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589
2018电大市场营销性考 浏览:484
博爱电子商务官网 浏览:880
参观大学策划方案 浏览:39
暑假阅读推广活动方案 浏览:519
市场营销模拟比赛总结报告 浏览:356
学校语文新课标培训方案 浏览:601
瑜伽培训班方案 浏览:168
企业市场营销调研论文 浏览:90
影响中国市场营销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浏览:429
小米营销方案策划 浏览:912
市场营销实验心得体会 浏览:231
教师暑假读书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915
智慧树市场营销学期末考试 浏览:414
市场营销部工资及激励政策 浏览:812
活动物料策划方案 浏览:87
培训老师的信息化培训方案 浏览: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