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活动策略 > 戏曲营销策略

戏曲营销策略

发布时间:2021-03-01 17:16:56

1. 戏曲文化节方案报告可行性有哪些

前瞻产业研究院官网有《戏曲文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以参考下。
第一章 戏曲文化项目总论
1.1 项目基本情况
1.2 项目承办单位
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4 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1.5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1.6 经济及社会效益
1.7 结论与建议
第二章 戏曲文化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章 戏曲文化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3.1 公司介绍
3.2 公司项目承办优势
第四章 戏曲文化项目产品市场分析(重点分析当地、全国及国际市场)
4.1 市场前景与发展趋势
4.2 市场容量分析
4.3 市场竞争格局
4.4 价格现状及预测
4.5 市场主要原材料供应
4.6 营销策略
第五章 戏曲文化项目技术工艺方案
5.1 项目产品、规格及生产规模
5.2 项目技术工艺及来源
5.2.1 项目主要技术及其来源
5.2.2 项目工艺流程图
5.3 项目设备选型
5.4 项目无形资产投入
第六章 戏曲文化项目原材料及燃料动力供应
6.1 主要原料材料供应
6.2 燃料及动力供应
6.3 主要原材料、燃料及动力价格
6.4 项目物料平衡及年消耗定额
第七章 戏曲文化项目地址选择与土建工程
7.1 项目地址现状及建设条件
7.2 项目总平面布置与场内外运
7.2.1 总平面布置
7.2.2 场内外运输
7.3 辅助工程
7.3.1 给排水工程
7.3.2 供电工程
7.3.3 采暖与供热工程
7.3.4 其他工程(通信、防雷、空压站、仓储等)
第八章 节能措施
8.1 节能措施
8.1.1 设计依据
8.1.2 节能措施
8.2 能耗分析
第九章 节水措施
9.1 节水措施
9.1.1 设计依据
9.1.2 节水措施
9.2 水耗分析
第十章 环境保护
10.1 场址环境条件
10.2 主要污染物及产生量
10.3 环境保护措施
10.3.1 设计依据
10.3.2 环保措施及排放标准
10.4 环境保护投资
10.5 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一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11.1 劳动安全卫生
11.1.1 设计依据
11.1.2 防护措施
11.2 消防措施
11.2.1 设计依据
11.3.2 消防措施
第十二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12.1 项目组织机构
12.2 劳动定员
12.3 人员培训
第十三章 戏曲文化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13.1 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13.2 项目实施进度表
第十四章 戏曲文化项目投资估算及融资方案
14.1 项目总投资估算
14.1.1 建设投资估算
14.1.2 流动资金估算
14.1.3 铺底流动资金估算
14.1.4 项目总投资
14.2 资金筹措
14.3 投资使用计划
14.4 借款偿还计划
第十五章 戏曲文化项目财务评价
15.1 计算依据及相关说明
15.1.1 参考依据
15.1.2 基本设定
15.2 总成本费用估算
15.2.1 直接成本估算
15.2.2 工资及福利费用
15.2.3 折旧及摊销
15.2.4 修理费
15.2.5 财务费用
15.2.6 其它费用
15.2.7 总成本费用
15.3 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15.3.1 销售收入估算
15.3.2 增值税估算
15.3.3 销售税金及附加费用
15.4 损益及利润及分配
15.5 盈利能力分析
15.5.1 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
15.5.2 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
15.5.3 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
15.5.4 项目资本金财务现金流量表
15.6 不确定性分析
15.6.1 盈亏平衡
15.6.2 敏感性分析
第十六章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16.1 经济效益
16.2 社会效益
第十七章 戏曲文化项目风险分析
17.1 项目风险提示
17.2 项目风险防控措施
第十八章 戏曲文化项目综合结论

2. 如何让戏曲发扬光大

传统戏曲的发扬,需要许多人力物力,政府的支持,人才的培养和挖掘,网络现实相结合的运行营销等等,最重要是戏曲本身的艺术魅力,不可缺失,这就必不可少的要谈到创新和传承,相结合,两条腿走路~

3. 为拯救传统戏曲出谋划策

策略很简单,高新就行,国家真有那个心,亏待不了戏曲演员的,如果没那心思,光喊口号有什么用呢?早几年最流行的做法是戏曲和RAP结合来吸引年轻人,但有什么鸟用呢

4. 求京剧《锁麟囊》的营销推广方案

你邮箱啊,像写成(大写数字)企鹅或者163点。都懂·的,我发给你戏曲

我网盘回戏曲(mp3格式)全剧答:京剧、吕剧(茂腔柳腔),越剧(滑稽越剧)黄梅戏、河南豫剧(河南坠子曲剧越调大鼓书)评剧、河北梆子(老调,丝弦)、绍剧(绍兴莲花落。绍兴鹦哥戏)、淮剧、扬剧、沪剧、楚剧、锡剧、昆曲,琴书、扬琴戏、秦腔、南昌采茶戏,刘兰芳评书,单田芳评书,袁阔成评书等全国各地的戏曲800部。

戏曲是mp3《全剧》直接下载到内存卡,放到手机,插卡收音机播放

满意请选为【满意答案】

5. 如何保护传统戏曲

首先,中国传统戏剧的传承和保护需要立足于舞台艺术的实践经验,根据传统戏剧的传承特征,采用“专业化(职业化)保护”的方式进行有效提高,强化对于传统戏剧的传承和推广,由此形成传统戏剧在传统剧目挖掘、传承人的代际传承、传承单位的团体表演、保护项目的推广等环节的长效保护,将传承真正落实在表演艺术的传续上。
其次,在传统戏剧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始终贯彻分类指导的原则,明确四级名录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各级保护原则,避免当前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无序化走向。
再次,在传统传承人认定基础上,根据县、市、省、国家级名录的序列,尊重“表演团体”在传承中的作用,将综合了多元行当、多元演职人员的表演团体、班社等列入代表项目传承人行列,逐渐改变“传承人”能够传承个人艺术而无法传承戏曲的被动局面。根据具体剧种、具体院团的需要,采用“团带班”的形式,将表演团体发展需求与人才有效培养结合起来,用“团带班”的舞台表演实践,带动戏曲后继人才的承续,同时将表演团体所带“班”与戏曲职业院校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强化传统戏剧后继人才的队伍建设,使师徒相授的伦理价值与“团带班”的实践价值和学校教育的人文价值得以结合。根据特定剧种的需要,同时探索特殊的家庭血缘传承、村落宗族传承等模式。
同时,可以借助昆曲挖掘、整理、传承经典折子戏的经验,将折子戏为主体的经典剧目传承列入非遗评价体系,将折子戏和经典剧目的量化,作为传承人累代相承艺术的重要方式。借助当前已经普遍适行的“进校园”“进社区”“非遗日”等公益活动,将折子戏和经典剧目的排演、推广,与社区文化建设建立联系,用戏剧经典来夯实群众文化生活,让传统戏剧拥有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最后,还需要鼓励民间组织对于戏曲经典的研修、传习和搬演,借助地域文化的力量,将戏曲与地方文化生态结合起来,延续和推广剧社、曲社、票社等民间业余组织对传统戏曲普及的重要经验。

6. 怎样认识戏曲舞蹈

戏曲舞蹈

戏曲艺术熔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于一炉,但歌舞演故事则是基本的特征。因此,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部分,始终与戏曲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元代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杂剧艺术繁荣,作家辈出。从留存至今的100多个元代杂剧剧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元代杂剧演出中的舞蹈活动。元杂剧演出中,常常要插入一段舞蹈表演。杨贵妃是唐朝著名的舞蹈家,擅长《霓裳羽衣舞》。所以,元杂剧作家白朴在《梧桐雨》杂剧中,为表现唐明皇与杨贵妃恣情享乐的生活,就安排了杨贵妃登盘舞霓裳的表演。

到了明代,中国戏曲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那就是“传奇”剧的大繁荣。明代人演戏,也喜欢安插一些舞蹈场面。像吴世美写《惊鸿记》时,安排了梅妃跳《惊鸿舞》。阮大铖写《春灯谜》描写元宵观灯的情景,插入了社火演出。她作的《燕子笺》要表现燕子给男女主人公传递信息,安排了一段“飞燕之舞”,把小燕子拟人化了。

戏曲中神仙鬼怪出场,往往要舞蹈一番。像《红梅记》中李慧娘的鬼魂出场时,剧本规定要“舞起旋风科”。《牡丹亭》中的胡判官出场,有“笑舞介”。而在戏中包罗民间歌舞最多的要属“目连戏”。戏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武术、杂技、歌舞等。明代人郑之珍整理改编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里,仍然插入了许多民间舞蹈。有《鹤舞》、《虎舞》、《武将舞》、《道士舞》、《长人舞枪》、《矮僧打钵》、《千手观音舞》、《鱼篮观音舞》,还有《哑背疯》———表演者化妆成女子,穿女衣,梳女头。腰后装一对假腿,当作女子的下肢。下身要穿男装,腰前装上男子的假头和躯干。舞动起来上下协调,活像两人在舞蹈。

传统戏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十分重视以舞蹈美来解释舞台行动和戏剧逻辑,用舞蹈之美来再现生活和铺叙人生。戏曲的舞蹈美贯穿在戏曲表演体系中被人们习称的“做”和“打”这两种功法之中。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都是舞蹈化了的。戏曲舞台上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舞蹈艺术的形象。因为戏曲舞台动作都是音乐化了的。也就是说戏曲动作是溶化在整体和谐的音乐节奏、韵律和音乐的旋律与音响之中。这样的动作也就舞蹈。

戏曲舞蹈的语汇很丰富的。戏曲演员要调动起自身肌体和精神的一切因素,实现美化和舞蹈化,而且服饰、道具等,也都参加了美化和舞蹈化的创造。戏曲演员手中拿的、头上戴的、腰上系的……都可以形成舞蹈化的身段组合,如羽扇舞、团扇舞、折扇舞、闭扇舞、双扇舞、方巾舞、马鞭舞、船桨舞、水旗舞等等,还有舞帽翅、舞鸾带、舞甩发、舞红绸等,任何一种生活用具一经纳入戏曲舞台而成为道具时,就会产生出精彩的舞姿,构成富有表现力的舞蹈语汇和舞蹈组合。

舞蹈在戏曲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戏曲艺术中保留和发展了丰富的传统舞蹈艺术。戏曲舞蹈也为中国的民间舞蹈不断地输送艺术营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舞蹈工作者是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参照传统武术身段、技巧等表现形式,建立了独特的中国古典舞体系。

中国传统戏曲中重要的表现手段。从宋元南戏、杂剧到明清兴起的昆曲、京剧、秦腔、梆子、川剧等剧种的盛行和成熟,戏曲舞蹈更加丰富和完备。“唱、念、做打”四大艺术之段中的“做、打”两项 基本都是舞蹈或舞蹈化了的生活动作。可以说舞蹈贯串在戏曲演员的全部动作和表情之中,从出场、亮相在到下场,举于投足,一动一静,都是舞蹈,是构成戏曲表演的重要表现手段。因此戏曲舞蹈是中国传统舞蹈重要的一支。如戏曲的袖舞(水袖)不但动作优美,而且能表达各种人物不同的感情。它与古人所说的“长袖善舞”是一脉相承的。早在周代就有“以舞袖为容”的“人舞”西安出土的汉代舞佣,也有扬袖而舞的生动形象。盛行于南朝及隋唐的白生舞也是以舞袖为主的。戏曲舞蹈正是继承了“长袖善舞”的传统,才创造了那些深刻表现人物内心感情的优美的水袖舞姿。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在前辈艺人创造的基础上,将水袖归纳为勾、挑、撑、冲、拨、扬、挥、甩、打、抖等十种舞姿,运用时穿插组合,千变万化。戏曲中的女角舞长绸,僧、尼舞拂(云帚),大概也是与汉魏时代的“巾舞”、“拂舞”传承下来的。正由于此,明人姚旅才认为:古代歌舞乃“今戏场歌舞之遗意”今世歌舞“则被直云戏剧耳”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明清以来,戏曲勃兴,传统的民间舞蹈也受到戏曲舞蹈的影响,形成了一种互相交融、相得益彰的局面。如秧歌、花鼓灯等民间舞蹈就从戏曲旦角的舞蹈和武打中吸收了不少滋养。一些民间舞蹈也演化为歌舞小戏,丰富了戏曲的剧种。但是戏曲舞蹈究竟不是单纯的舞蹈,它是与剧情紧密结合,为表现戏剧中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服务的。它有许多特点,一是高度程式化和人物形象典型化,生、旦、净、丑各有成套舞姿。二是大量运用叙事与表意的舞蹈动作,举凡衣、食、住、行等一切日常活动。根据人物身份、剧情不同,运用其特有的音乐节奏将其韵律化、舞蹈化,与唱念结合,成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三是善于运用衣帽服饰和道具,这既是它的特点,又是它对中国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的继承和发展。古代舞蹈素来重视使用道具《礼记》就有“不舞不授器”、“钟、鼓、管、磬、羽、干、戚、乐之器也”的记载,民间舞蹈中也经常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伞等生活用品。戏曲舞蹈根据自己特有的规律,吸收了这些舞蹈的精华。以舞蹈采说,昆剧、京剧、梆子、川剧、二人转等剧种,都百多种用法,京剧有拿、挥、转、托、夹、合、遮、扑、抛等多种基本功,掌握了可以千变万化地加以运用。川剧艺人也有耍扇三之式的口诀。帽饰的翎子功、翘子功;衣履的水袖、鸾带、跤功等等,更是种类繁多,技巧超绝。各剧种又各自专长。四是姿态万千的兵器舞和毯子功,这既是戏曲舞蹈的重要特色,也是训练戏曲演员的重要基本功。 戏曲舞蹈多为虚拟动作,惟交战时,极为写实。从会阵、起打、过合、停止、追过场、耍下场、处处合情入理。十八般兵器加上种种高超的毯子功技巧,形成戏曲中独特的武舞。这些技巧既可近从姐妹技艺武术、杂技中找到它们的资鉴,又可远溯到汉代角抵和宋代诸军百戏之中。丰富而绚丽的戏曲舞蹈还从飞禽走兽造化万物中吸收了许多优美的动态和静态舞姿,戏曲舞蹈经过漫长的艺术长河的淘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律和美的规律,这也是中国古典舞蹈美学的一宗宝贵遗产。

7. 回复:戏曲艺术为什么不景气

刍议戏曲发展的出路——王爱云

论文提要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会失去它原有的生命力,从而陷入一蹑不振的境地。近年来,随着戏曲观众群落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戏曲艺术日益冷落。多数戏曲剧种剧团面临着负担沉重,生存艰难;人才流失,后继无人;剧种锐减,失传严重;获奖剧目备受冷落等困境。通过创新戏曲的发展机制,制定扶持戏曲的发展政策,营造戏曲发展的氛围,戏曲才会发展,就有出路。
关键词 戏曲;困境;原因;出路
具有着悠久历史的戏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完善,不仅形成了极其优美的艺术形式与炉火纯青的表演技巧,而且拥有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然而,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会失去它原有的生命力,从而陷入一蹑不振的境地。近年来,随着戏曲观众群落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戏曲艺术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创新,但与时代的精神文化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致使观众大量流失,戏曲艺术日益冷落。昔日戏曲艺术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那么,戏曲艺术如何能赢得观众、占有观众,在异彩纷呈的众多艺术形式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以达到与时代同步发展?本文试想通过分析戏曲的困境、原因,来提出对策。
1 当前戏曲的困境与原因
各地多数戏曲剧种剧团面临着主要困境:一是负担沉重,生存艰难。戏曲院团大多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后,原先的政府财政全额拨款改为差额拨款,许多院团经费紧张,难以改善艺术生产和演职人员生活条件,创排新戏更是力不从心。于是,经营差的院团纷纷解散,能维持下去的也是困难重重。曾主持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的刘文峰说:“在我们的调查中,地市级和县一级是重点对象。调查的全国200多个剧团,县级剧团约占了一半,所有剧团80%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要么被私人承包,将剧团原有剧种抛弃,进行各种走穴商业演出;要么因无经费创新,举步维艰,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⑵。淮安市早在20世纪50年代每个县都有剧团,仅涟水一个县就有4个剧种:淮剧、淮海剧、京剧、越剧,目前仅存一个表演团体——涟水县淮剧团。⑶二是人才流失,后继无人。戏曲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培养一名戏曲人才比培养一位歌手要难得多,一般必须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练功,唱、做、念、打样样都得练,没有十几年的勤学苦练很难成才。好演员一般要到二十多岁才能崭露头角,真正成为艺术家,最起码也要到三十几岁。当前,剧团又拿不出钱支付培训费,艺术院校培养地方曲艺人才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艺术人才青黄不接,支撑局面的主要是靠40岁以上的老演员。特别是从事地方戏曲工作辛苦劳累,工作环境差,生活待遇差,不少演职人员难安其业,很多人另谋出路,造成了人才流失十分严重,艺术队伍日益萎缩。戏剧梅花奖得主、莆仙戏优秀旦角演员王少媛不久前辞职,离团时字字哽咽:“为了生存,我常年奔波草台。如今年龄愈增,身体愈差,后半辈子生活没有保障,只能另谋生路。”⑷艺术学校的状况也不景气。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指出,地方剧种在人才的培养上出现严重断层。“招生困难。戏曲演员待遇差,家长普遍不愿让孩子学戏”。⑸盐城市戏剧学校戏表专业招生时,有一次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景,招生只有3个人报名,因成不了一个班,校方只好让学生转择其他专业。三是剧种锐减,失传严重。我国戏曲剧种从50年代统计的368个,到80年代初编撰《中国戏曲志》时的317个,再到2005年的267个,已有101个剧种在50年间变成历史!仅在戏曲大省山西,戏曲剧种竟由1983年的49种滑跌至目前的28种。这意味着,过去的20多年,仅一个山西,平均一年就消失了一个剧种。很多传统戏曲艺术不但逐步退出城市文艺舞台,在农村的演出市场也日益缩小。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仅福建发掘的传统剧目就有15600多种,曲牌100多种。⑹这些剧目和曲牌,只有少数整理、编印出来,相当一部分或存放于老艺人的箱子里被虫蛀,或存于老艺人的记忆中,或流散在外,因缺乏经费而无法征集、收购,进行妥善保护。四是获奖剧目备受冷落。许多投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梅花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剧目在大城市受到专家好评,但在基层演出市场却备受冷落。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就剧种自身而言,第一、剧种的发展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每一个时代都有顺应时代要求的文化形式和娱乐方式,剧种在其形成之初,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及人们的文化欣赏娱乐需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社会在变,文化在变,欣赏需求在变,娱乐方式在变,一切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在这几百年的时间中,戏曲剧种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为适应人们的欣赏需求而变,音乐、唱腔、念白、服装、舞台、灯光等等点点滴滴都在发生着改变,可以说没有变化就没有剧种的今天。但是近20年来,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形态逐步由农耕社会向工业化、信息化时代迈进。可以说我们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代,在这个千古未有之变局面前,戏曲艺术显得有些慌乱与无措,各个地方剧种虽然也在为适应社会的要求而变化,在向市场化的转型中寻找着新的存在方式。但它的变化进程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各个剧种的表达方式、传播方式、传承方式落后于时代变化的需要。第二,剧种宣传不够。现代社会中的很多行业都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合理完善的营销理念,戏曲也是一种商品,需要宣传,需要包装,但我们的戏曲剧种在这方面还处于模糊阶段,我们利用传媒传播自身的理念很薄弱,在我们的周围基本上看不到戏曲的传播,我们缺乏畅通的、快速的演出信息渠道,由于缺少资金,宣传手段简单乏力,我们的各个地方剧种艺术和大众之间缺少一种联系的桥梁。第三、剧团体制不完善。我国的很多剧团都是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国家实行的是一种计划经济体制。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的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很多行业经过十几年的过渡,在市场经济中走得比较好,而戏曲行业由于它的独特性,在今天仍然较多地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沉淀,很多思路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路,机制市场化不完善不健全,缺乏主动出击。
从社会大环境对戏曲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发展之快,时代变革之迅猛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世界文化、异国思潮冲击着人们的视野,震荡着人们的思维。90年代向市场化的转型,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姿多彩、多元化的社会,传媒高度发达,娱乐极其丰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欣赏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对娱乐方式的需求也大不同前。多样化的娱乐、多样化的选择,多样化的欣赏需求,许多新兴的娱乐方式娱乐项目占据了人们的生活,这是一个一目了然的现象。戏曲过去曾经具有的娱乐功能、教化功能很快边缘化,在许多新兴文化面前,戏曲只能作为人们多种选择中的一种,而且新生事物有很多优越性,在许多新生事物的挤压下戏曲被冷落的局面不可避免。
2 戏曲发展的出路
1、创新戏曲的发展机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大对地方戏曲的改革力度,切实把戏曲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加以发展。除政府的政策资金扶持外,要动员各界力量振兴戏曲。一方面要发动和鼓励热爱戏曲的企业和企业家,参与院团的改革,把院团的经营机制搞活。另一方面要鼓励院团与企业、知名品牌联姻,充分发挥明星效应和戏曲经纪人的作用,把院团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戏曲的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使戏曲健康顺利发展。同时,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将戏曲纳入基础教育,组织编写介绍地方戏曲的乡土教材,普及地方戏曲知识,在幼儿园和中小学音乐课中增加地方戏曲的有关内容,从小培养戏曲观众。加强戏曲院团与大学的联系和合作。一方面是联合、借助大学的力量,举办戏曲的大专班、本科班、研究生班和各种研修班,培养戏曲的演员、编剧、导演、作曲和理论研究人才。另一方面是培养新一代的戏曲观众。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好,其中一部分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他们对戏曲这样的传统艺术、高雅艺术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戏曲院团应该建立定期到大学巡回演出的机制,大学也应该开设有关戏曲的课程和专题讲座,使一大批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戏曲艺术的熏陶。这些大学生将来分布到各行各业,他们的影响,可以为戏曲争取更多的观众。
2、制定扶持戏曲的发展政策。戏曲的发展与振兴,仅靠艺术家们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从根本上讲,政策是关键。我们必须制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促进和扶持戏曲发展的相关政策: 一是抢救政策。当务之急,就是把一些著名表演艺术家的舞台艺术通过录像、录音精心记录保存起来。许多地方戏老艺人在世时也未留下影音资料。许多优秀传统戏和精湛的表演艺术已随他们故去而失传。再过几年,恐怕抢救也来不及了。建议设立地方戏保护发展研究基金,用于启动和推进地方戏剧目挖掘和整理加工,为名老艺人录音录像,编辑出版优秀传统剧目,以及地方戏保护发展工程,并对在地方戏保护、发展工作中做出杰出贡献者予以奖励。同时,保护和抢救不是把地方戏弄成“博物馆”艺术,而是要把地方戏的优秀剧目和优秀艺术,通过老艺人的传授,让年轻一代学到手,继承下来。二是发展政策。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地方戏曲发展基金,重视资助地方戏曲的剧目生产、演出补贴、人才培养及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奖励等。加大重点剧目的投入,对重点艺术产品可以推行政府采购、项目招标的办法。实行演出补贴,在确定剧团演出场次后,政府每场给予适当补贴,以激活演出市场,鼓励剧团面向农村、面向基层。
3、营造戏曲发展的氛围。很多人不了解戏曲,一个重要原因是宣传不够。港台歌星、美国大片为什么这么热,票价那么高,大家还抢着看,主要就是媒体大力炒作的结果。许多观众不是不爱欣赏表演艺术,而是不了解表演艺术,苏州市昆剧院作出尝试,他们排演的《牡丹亭》青春版由赞助商出资进各大高校之间巡回演出,学生只须花上10元钱就可以观看到平时须花200元左右才能够观看到的艺术精品,在清华大学演出期间师生们反映犹为强烈,许多人认为我们国家还有这么好看的表演艺术,目前,该团正在美国演出。要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的力量,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杂志上开辟戏曲栏目,大力宣传戏曲,大力宣传戏曲的知名艺术家和他们的戏曲人生。要充实地方文化网站中有关地方戏曲的内容,详细介绍各曲种、唱段及演员,提供名段视频点播,为地方戏曲发展创造良好氛围,扩大剧种的影响力和培养新的观众群体。

8. 戏曲舞蹈的意义

前言
戏曲和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两种艺术表现形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两种艺术有很深的渊源,并且存在戏曲舞蹈共同发展的历史时期,在元朝才开始出现分化,两者开始了独立的发展与存在形态。因此戏曲和舞蹈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是舞蹈汲取了一些戏曲元素,对舞蹈的发展以及内容丰富和表现形式多样化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于中国戏曲对舞蹈发展的影响理论研究比较丰富,主要谈及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关系。如支佳艺在《戏曲舞蹈对于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的影响及其美学意义研究》中详细地论述戏曲的起源以及戏曲的舞蹈美学特征,对戏曲所表现出来的形神兼备、写意与写实的艺术特点进行论述,并对戏曲在中国舞蹈中产生的影响做了详细的探讨,以案例的形式解读戏曲与对舞蹈的影响和作用。王群在《浅谈戏曲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文章中在对中国古典舞进行了解的基础上探讨戏曲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以及戏曲的演出风格,并就戏剧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从动作、道具、音乐等方面分析。在姬常虹的《浅谈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蹈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中古典舞与戏曲之间关系,的研究必要性论述后,指出中国古典舞与戏曲之间,在身段和技法上的联系比较紧密,水袖、剑等等方面的运用有相通的地方;在意境方面有相似之处;在虚实表现、点与线、情感表达上有一定的差异。汤欣超在《戏曲舞蹈对中国当代舞蹈的影响和作用》中对戏曲与舞蹈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从戏曲对题材选择影响以及动作选题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戏曲对舞蹈的的影响,并辅以案例进行论证。在任楠的《浅谈戏曲舞蹈对民族舞蹈的影响》文化间,从舞蹈与戏曲的渊源说起,指出戏曲舞蹈是对传统舞蹈的一种继承,继承了舞蹈中形体动作,并对舞蹈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李涛在《浅谈戏曲对舞蹈的影响》文章中指出戏曲对舞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舞蹈选题题材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二是对舞蹈创作中的动作、表现手法以及叙事方式等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文献分析可以看出来,中国戏曲对舞蹈发展的影响研究还是比较广泛。基于此,本文采用理论与案例结合和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戏曲对舞蹈发展的影响,希望能在研究中对中国戏曲与舞蹈之间关系有进一步的理解。理论上可以丰富戏曲与舞蹈发展方面的研究;在实践上,笔者可以通过主题的研究,对戏曲方面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对戏曲与舞蹈之间的关系也有更深入的把握。理解一些舞蹈动作以及表现形式的渊源,并拓展自身的艺术想象空间以及创作思维。

一、戏曲与舞蹈的关系分析
从目前戏曲与舞蹈的起源以及表现形式来看,两者都源于古代乐舞,决定了戏曲与舞蹈之间有许多共性;也就是说戏曲与舞蹈两者之间有艺术共通性。同时因为独立发展后各自发展方向以及艺术融合能力不同,也表现出一些差异。
(一)戏曲与舞蹈起源
舞蹈出现在我国古代夏商周时期,从人们的生产劳动以及祭祀活动中的歌舞演化而来,具有鲜明的祭祀和自娱特征,并称之为乐舞。《乐记·乐象篇》记载“有乐而无舞,似替者知音而不能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乐舞启节,谓之中合。”也正是说明了舞蹈自古代以来就和音乐形成伴生关系,这就是载歌载舞的宫廷舞蹈;民间的舞蹈也是以民间音乐或口号实现伴奏,表达欢乐之情,丰收或节日庆典或祭礼,都少不了歌舞表演。乐舞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结束。戏曲是由乐舞演化而来,在宋元时期出现,到今天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戏曲的演化改变了乐舞表演模式,以综合表现手法,通过说唱的方式来表达戏曲的主题思想,舞蹈动作在戏曲中的作用是通过肢体语言配合说唱对主题进行更深入的解读和诠释。到了元朝,戏曲发展到了全盛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戏曲派别。
(二)戏曲与舞蹈的艺术关联与区别
戏曲与舞蹈一样作为交叉学科和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表现出强大的艺术融合特征;同时因为舞台表现形式的不同,戏曲相对比舞蹈显得更有包容性。
1.关联
戏曲与舞蹈的关联非常紧密,戏曲是从乐舞中演化而来,舞蹈同样也是从乐舞演变而来。戏曲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表现出非常鲜明的综合性特征,囊括了音乐、舞蹈、美术、杂技、文学等多种文化艺术门类,实现舞台体现,具有强大的融合性和包容性。因此在内容上表现得非常丰富,形式多样化,人物思想情感以及情绪表现得丰富鲜明。同时戏曲的生活化和戏剧化特点也非常鲜明,故事情节复杂曲折,悬念迭出。明朝姚旅对戏曲有这样的评价:古代歌舞乃“今戏场歌舞之遗意”。意思是说戏曲继承了古代乐舞的风格及表现形式,这也证明戏曲与乐舞之间的传承关系。同时也说是说明了舞蹈与戏曲之间共生同原的关系。舞蹈在戏曲中的作用,是遵照戏曲的情境对故事情节、矛盾悬念的发展进行揭示和推进,塑造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舞蹈自身源自于古代的乐舞,具有宫廷舞蹈的风格特征以及民间舞蹈风格;因此程式化突出,艺术观赏性突出,美学特别鲜明,
创作独特,成为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舞蹈与戏曲两者之间相融相通,戏曲把舞蹈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和基础,提炼了我国古代乐舞中的动作,以唱、念、做、打的艺术表现手法实现主题呈现。从艺术起源以及表现形式上来看,戏曲与舞蹈之间具有美学互补性和艺术互通性,拧、倾、圆、曲的艺术表现形式普遍存在于戏曲和舞蹈中。戏曲与舞蹈的融合和相互影响,为舞蹈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舞蹈是戏曲动态美得以实现的依据和前提,与戏曲保持着交叉、融合、统一却有别的关联,相互交织在一起,在舞台动静结合之下,为观众提供了内容更丰富,表演手法多样化的戏曲舞蹈作品。
2.区别
戏曲与舞蹈两者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戏曲是以歌舞形式,进行人物形象、人物性格、故事叙事、矛盾冲突的体现。舞蹈则是以情绪为引导进行舞台动作的表现来完成人物的形象塑造,抒发情感,完成故事情节的推进。从感官上来讲,戏曲对人物的性格以及情感等方面的表达会更加直接,也更丰富,这也就导致戏曲表演更容易为观众理解和接受。舞蹈通过动作来完成人物情绪以及心理起伏的体现,相对于戏曲来讲就显得更加晦涩一些,观众如果不事先了解舞蹈的创意,则很难通过舞蹈表演中的片断和情节理解舞蹈的主题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戏曲作为语言与动作的结合体,通过语言更容易反应人物的内心情绪波动变化,舞蹈相对来讲则没有那么直接和直观,动作与情感的融合不容易为观众准确理解。从学科交叉来看,戏曲与舞蹈都属于多学科和多个文化艺术门类相结合的舞台艺术,但是戏曲的艺术综合表现更加突出一些,主要表现在舞台上,交叉学科或艺术门类的表现更突出,如武术、杂技等在舞台上翻腾过程中表现得相对明显,或独立于其他动作之外自成体系,而又巧妙融合在整个主题中。舞蹈则把这些交叉艺术的特征以及动作技巧融合在舞蹈动作中,以借鉴或消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表现在舞台上。
综合来看,戏曲与舞蹈之间的差异与共性都非常明显,从艺术内涵上来讲,戏曲大于舞蹈,在传统文化艺术表现能力方面更突出,内容更丰富。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戏曲比舞蹈表现得更加灵活多变。
二、戏曲对舞蹈发展的影响
戏曲作为一项综合性和包容性很强的艺术门类,集音乐、舞蹈、美术、武术、诗词,戏剧等文学艺术元素于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在戏曲中对舞蹈的运用,更注重于舞蹈在戏剧中逻辑的表达和动作技巧性使用。通过舞蹈对人物生活以及形象进行叙事性体现和解读,戏曲中表现技巧、表现形式、选题思路、动作创新等等都对舞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舞蹈中可以看到许多戏曲元素的运用以及表现手法的体现,极大丰富了舞蹈艺术形态。比如中国古典舞、民间舞蹈都吸取了戏曲中的表现手法和人物塑造手段,融合于舞蹈艺术形态中,并成为舞蹈艺术个性体现的重要因素。
(一)表现形式的融合
舞蹈艺术美是通过形式美和内容美的融合统一来体现的,通过形式突出舞台艺术形象,让人们可以感知理解舞蹈深层次的内涵和意蕴。因此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为形象美服务,通过表现形式创造舞蹈独特的艺术形象,从而为观众多侧面理解舞蹈内涵创造机会,拓展观众的想象空间。戏曲对舞蹈表现形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人物造型
人物外部造型涉及到服饰及道具方面的运用。比如在舞剧《粉墨春秋》中,大师兄这个角色作为长靠武生,通过靠身这个戎装来突出他的角色特征,被叉靠旗,使人物显得更加威武庄严;厚底的靴子以及手中的长枪,塑造出武生威风凛凛的形象,突出阳刚之气。大师兄造型,所采用的面料、色彩以及款式,遵从了京剧中的武生装扮,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感,引发观众联想。在鼓子秧歌中,舞蹈设置了各种角色,如炮手、大鼓、探马、丁伞、花角、外角等,这些表现形式借鉴了戏曲中的各种角的设置。丁伞造型有京剧的色彩,带黑白髯口或者化妆,左手持伞,右手持铜铃,在舞蹈中扮演丑角儿的角色,戏剧色彩突出,也极具喜感。
2.舞台表现形式
戏曲的表现形式。在舞剧《粉墨春秋》中抖髯舞片断,就是利用京剧中的髯口进行表演,把绕、抖、搂、推、托、吹、捻、撩、挑、托、捋、甩等动作体现出来,头部不断摇晃中,配合全身的抖和颤,舞台上髯口纷飞,形成了独特舞蹈表现形式把舞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结合起来,丰富了舞剧《粉墨春秋》的舞蹈表演形式,极具视觉冲击力。戏曲对中国古典舞的表现形式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扇子、剑等道具在古典舞中的运用,遵从了戏曲中这些道具的使用原则,具有打斗的形式美,同时兼具身体的柔美,神形兼备的艺术特征突出。
综合来看,戏曲表现形式在舞蹈中的运用,丰富了舞蹈的人物造型方式以及舞台表现手法。舞蹈创作融合戏曲舞台表现手法或借鉴舞台表现策略,丰富了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突出了舞蹈的形式美。
(二)内容的丰富
戏曲对舞蹈的影响,还体现在内容方面,利用戏曲的表演内容丰富舞蹈的内容,这对于戏剧来讲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从内容上来看戏剧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利用舞蹈进行内容体现的过程中,不仅对舞蹈动作进行了融合,同时也为舞蹈提供了更多的内容选择。舞蹈在发展过程中,编创的创新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戏曲,通过戏曲,可以使舞蹈的内容表现更加多样化,增加舞蹈的叙事功能以及可欣赏性,使得舞蹈的表意作用得到加强。比如在大型舞剧《粉墨春秋》中,编导把蒲剧的跷功运用在舞蹈中,成为这个舞剧突出的艺术特征。6位男旦脚着寸跷,身穿水袖长袍,走上舞台,在狭窄的板凳边缘进行表演,走出了跷功退步、碎步、侧步、碾步、龙摆尾等等等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尤其是配合水袖表现出来的飞燕、独立等舞蹈动作,更是加强了舞蹈表现的难度。这些都是山西蒲剧中的风格化动作,极大地丰富了《粉墨春秋》舞台表现。舞剧充分发掘和传承地方戏曲的特点,把地方戏曲文化融入到舞剧中,丰富了舞剧的文化内容。
在大型舞剧《昭君出塞》的开场舞中,呼韩邪单于带着自己的儿子复株累以及匈奴卫队来到汉朝王宫未央正殿,却发现没有任何一人,受到冷落的一行人心怀怨气;在汉元帝携卫疆带领的卫队出场,因为长年征战,双方积怨很深。于是卫疆同复株累各自带领卫队斗舞。两队人马的舞蹈就有突出的戏曲元素的应用,特别是卫疆带来的卫队,翻身、盾牌、弓箭的运用,使得整队人马孔武有力,而卫疆的连续空翻,手握长剑。把汉朝保家卫国的勇士们英姿飒爽的形象逼真地体现在舞台。丰富舞剧内涵和内容,渲染了舞台紧张的氛围,为舞蹈《昭君出塞》交待了历史背景。舞蹈中的道具运用也是传承于戏曲,受到戏曲的影响,盾牌、弓箭、长剑的使用,表明了勇士们戍卫边疆的决心和斗志,借物言志,升华了舞蹈的主题,为王昭君出塞的使命做出更好的铺垫。
戏曲对舞蹈内容创作方面的影响,丰富舞蹈的内在美,使得戏曲内容在舞蹈中得到传承和发扬,不仅使舞蹈形式美得到更好的体现,更使舞蹈具有内容上的层次感,升华舞蹈的主题意蕴。对舞蹈创作来讲是一种创新思维的体现,是对戏曲与舞蹈艺术共通性的把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体现。随着艺术发展的融合,戏曲与舞蹈这两个共生同源的艺术门类,会有更多的融合发展机会,舞蹈也会更多的借鉴戏曲内容表达方式和方法,利用戏曲突出舞蹈形式美和内在美的统一与融合。
(三)动作的创新
戏曲融合舞蹈的动作进行主题的诠释和意境的体现,同时也对舞蹈动作的运用和创新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些戏曲中的动作技巧、绝活、特技等,如翻身、开打等,为舞蹈所吸收,成为舞蹈的个性动作。戏曲唱、念、做、打四大艺术手段中做、打两项对舞蹈动作的影响最为突出。戏曲的动作具有高度程式化,比如生、旦、净、末、丑都有自己的绝活和身段套路,也就是行当。而文舞的持扇、帕、伞、水袖也是戏曲典型的动作。这些动作具有较高的虚拟性和写意功能,因此有静动结合、神行兼备的特点,成为戏曲典型的艺术表征。戏曲的这些动作对舞蹈的动作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古典舞中水袖就是是源于戏曲中水袖,表现出长袖善舞的舞台风格。挥动长袖形成不同的舞台表现形式,让袖在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舞蹈神韵表达中产生积极作用,比如在古典舞《桃夭》中,无论是向上挥舞长袖,还是长袖回转绕体,无论长袖掩面而笑,还是长袖左右舞动,都能增加舞台的活力,提升了舞蹈的空间感。扬袖、拂袖、抖袖、绕袖,讲究让是手腕、肩、肘等关节的配合,实现发力,通过手臂和手腕以及上小臂配合发力把袖子弹射、挥舞、上提、衔接等水袖表现形态。
古典舞基本功“翻身”的动作是对戏曲翻身动作的继承和发展。生、旦、净、末、丑各有的“翻身”动作和技巧有所不同。比如在旦角,特别是武旦、刀马旦等经常可以看到踢腿翻身、掖腿翻身等动作。在武生表演中掏腿翻身也是常见动作,也是靠把老生必有的表演动作。京剧的走边、起霸等表现形式中,“翻身”表现各异,利用“翻身”表现出来的不同节奏和速度、连接表现手法来塑造不一样的角色性格,从而形成与各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产生不一样的舞台观感,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情绪。中国古典舞对戏曲中“翻身”动作传承和创新,从舞蹈艺术视角加以处理,使之成为重要的舞台表现形式,在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上产生重要的作用。融合了中国戏曲“翻身”动作形成了自己的“翻身”训练体系。在古典舞“翻身”训练过程中需要把握腰与胯作为轴线的重要性,这是“翻身”舞蹈动作的关键所在,然后用手臂作为动力结合舞蹈需要完成连续或单一的“翻身”动作,体现了古典舞拧、倾、圆、曲的艺术特征。充分地利用腰部的柔韧性实现身姿与手臂的连接配合,在收放顿挫中体现了古典舞蹈在空间流动的弧线艺术特点。比如在古典舞剧目《大师哥小师妹》中的开场中小师妹的各种“翻身”动作:点翻身、吸腿翻身、一圈串翻身等等,不仅丰富了舞蹈的舞台表现形式,突出古典舞刚柔相济的艺术特点,还体现小师妹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以及高兴的情绪。戏曲对民间民族舞蹈的动作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民族舞剧《小刀会》中舞蹈动作毯子功、跌、翻、滚、扑等戏曲动作技巧的运用,营造了舞台紧张的氛围,辅以一些兵器的运用,使得舞蹈气氛更突出,突出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气概。
由此可见戏曲动作对舞蹈动作创新与融合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些舞蹈动作借鉴戏曲动作的长处,形成自身的动作体系,比如说古典舞。而一些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动作,借鉴戏曲的动作,融合舞蹈自身的特点,使得舞蹈更具有韵味。比如山西《鞭杆舞》的打棍动作,就充分的利用戏曲打的技巧,与舞蹈的民间动作结合起来,突显地方舞蹈的特色。可见戏曲对舞蹈动作的创新发展影响深远和广泛,并且这种影响还在持续发展。
(四)选题的多样化
中国戏曲内容丰富,选题广泛,在戏曲界流传着一句话: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这句话是充分地说明了戏曲选题范围非常之广,上到国家大事,历史事件,下到平民百姓,家长里短,内容丰富,故事题材不受限制。通过戏曲剧目的艺术化处理,实现真善美的弘扬,对一些丑恶现象进行批判和抨击,实现戏曲的社会价值。现代戏曲有很多选题是古为今用,以古代事件对现代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进行隐喻批评或者是影射。丰富的戏曲资源也就为舞蹈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题创作参考。在舞剧、古典舞创作方面,选题更倾向于向戏曲学习和借鉴。比如中国第一部舞剧《宝莲灯》就是以同名的戏曲改编而成。戏曲选题方面对舞蹈创作的影响一直没有中断过。再如在大型舞剧《昭君出塞》就是参考京剧剧目《昭君出塞》进行改编,一改以往历史上对王昭君悲怨命运的刻画,把她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与紧密联系在一起,为边疆安定团结,社会稳定贡献自己的一生。王昭君成为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符号,在今天来看,这个舞剧更有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全球发展策略,不仅在文化艺术交流方面进行创新和发展,更有了深层次的内涵和寓意。而大型舞剧舞剧《粉墨春秋》把中国戏曲发展与伶人们的学习和奋斗的故事,缩小在一个梨园戏班中,通过师傅以及徒弟们之间的故事以及情感刻画了中国戏曲发展过程中的江湖恩怨,给观众呈现了戏曲创作以及发展中的艰辛与困难;《粉墨春秋》反映了人生百态、社会冷暖、人情事故,强化了戏曲人为了戏曲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不畏困难的精神,给观众塑造了一批励志人物形象。同时《粉墨春秋》利用戏曲选题,也是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弘扬。戏曲也为民间舞蹈提供了大量的选题,比民间社火中的一些舞蹈,现在流传的广场舞等等,都有一些戏曲表现形式。比如山西稷山民俗舞蹈《鞭杆舞》其取材就是戏曲《西厢记》的内容,还有打棍这个传统的民间舞蹈就是戏曲的《三国戏》的内容,利用戏曲“打”进行舞蹈舞台体现。
因此从创作题材上来讲,戏曲使得舞蹈的创作更加丰富,人物形象也更加多样化,而从目前艺术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的态势来看,戏曲元素在舞蹈中的运用也更为广泛。戏曲对舞蹈选题多样化的影响更深入,为舞蹈编创带来了灵感,丰富了创作素材,使得舞蹈具有浓厚的戏曲风格特点。
(五)艺术表现力提升
舞蹈艺术创作的本质是一种审美再创造过程,中国戏曲对舞蹈创作的影响,是丰富舞蹈审美特征,对舞蹈艺术形象进行更深入的加工和处理,表现出极大互补性;从而提高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有助于人们理解艺术创作主体和作品主题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戏曲可以舞蹈艺术表现形式,这也丰富观众审视舞蹈作品的视角,从更多的角度来鉴赏舞蹈的形式美。并进一步理解舞蹈的创作内容。所以戏曲在舞蹈内容上的影响和作用,成为舞蹈借鉴戏曲的重点,以戏曲多样化的舞台内容处理策略,扩大舞蹈作品内容和内涵,从而升华舞蹈的主题思想。这就需要舞蹈创作在选题和动作方面能有更多的戏曲思维,突出舞蹈人物形象特征,塑造性格鲜明的舞台角色。总之,戏曲对舞蹈的影响,最终会体现在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使之提升,从而使舞蹈具有更深刻的艺术内涵。
三、戏曲在舞蹈创新发展中的启示和思考
戏曲在舞蹈创新发展中从多方面产生影响和作用,并在舞蹈中表现出很强大的叙事、表意、抒情功能,因此利用好戏曲,可以在舞蹈创作中有更多的创新思维表现。
(一)抓住共性,集思广益
戏曲与舞蹈之间存在着许多艺术共性和相同点,因此从共性出发,借助戏曲完成舞蹈创作,可以实现集思广益,拓展创新思维,把戏曲文化与舞蹈文化融合到一起,以舞蹈的编创思维去解构戏曲文化,会使舞蹈产生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和美感,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底蕴。如《粉墨春秋》这个舞剧对梨园文化以及戏曲人的精神进行解读,曲折丰富的故事情节,为观众深入理解戏曲以及戏曲人提供了更多的观照。
(二)编创创新,戏舞融合
戏曲作为我国的一种艺术形态,在文化多元化今天,表现得越来越小众。但是戏曲的表现形式以及包容性是其他艺术无法替代的。可以把戏曲作为舞蹈编创创新的宝库,用现代思维去发掘戏曲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发展、舞台表现形式方面的优势,从而借助戏曲元素进行舞蹈创作,从而突出舞蹈的创造创新能力,比如《粉墨春秋》、《昭君出塞》等大型舞剧对戏曲元素的借鉴和使用,戏舞充分融合。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对舞蹈创新发展的尝试,为艺术融合提供更多的机会。

结论
综合以上对中国戏曲对舞蹈发展影响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戏曲对舞蹈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视角的,从舞蹈表现形式、舞蹈内容丰富、主题的选择、动作创新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充分体现戏曲在舞蹈发展中,对其艺术表现力的提升是多样化的。
2 戏曲与舞蹈都源自古代乐舞,有共同的渊源,这给舞蹈编创的创新提供了更多资源,也为舞蹈编创拓展了创新的空间。抓住共性,集思广益,戏舞融合,可作为舞蹈编创的重要方向。

9. 我想考中戏的戏剧管理研究生,我是外校的,学市场营销的,有戏么

....你是那个北服的么?接电话的是我。
你要说有戏,我也说有戏,我们系专的研究生每年几乎一半属是外校外专业的。
你要说没戏,我也说没戏,你刚刚才说对“戏曲”不了解。呵呵。戏曲和戏剧是两码事。戏曲是曲艺,京剧地方戏,等等。戏剧是外国过来的话剧、音乐剧、歌剧等等。
我们主要和舞台影视挂钩。你看,基本的概念错了。你说你现在的状况难不难。

本科的成绩不重要,重要在你现在就要储备大量的专业知识,人家4年学的东西你必须有短时间的了解和加深。要不你怎么是研究生呢。

怎么办,如果你是执着型的,那就努力。因为不是前无来者。
要是实际型的。建议上你的本专业。或者其他你了解的专业。你看呢?方式方法电话都说了。重在个人能力。楼上说的没错。

10. 戏曲的困境

刍议戏曲发展的出路——王爱云

论文提要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会失去它原有的生命力,从而陷入一蹑不振的境地。近年来,随着戏曲观众群落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戏曲艺术日益冷落。多数戏曲剧种剧团面临着负担沉重,生存艰难;人才流失,后继无人;剧种锐减,失传严重;获奖剧目备受冷落等困境。通过创新戏曲的发展机制,制定扶持戏曲的发展政策,营造戏曲发展的氛围,戏曲才会发展,就有出路。
关键词 戏曲;困境;原因;出路
具有着悠久历史的戏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完善,不仅形成了极其优美的艺术形式与炉火纯青的表演技巧,而且拥有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然而,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会失去它原有的生命力,从而陷入一蹑不振的境地。近年来,随着戏曲观众群落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戏曲艺术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创新,但与时代的精神文化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致使观众大量流失,戏曲艺术日益冷落。昔日戏曲艺术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那么,戏曲艺术如何能赢得观众、占有观众,在异彩纷呈的众多艺术形式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以达到与时代同步发展?本文试想通过分析戏曲的困境、原因,来提出对策。
1 当前戏曲的困境与原因
各地多数戏曲剧种剧团面临着主要困境:一是负担沉重,生存艰难。戏曲院团大多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后,原先的政府财政全额拨款改为差额拨款,许多院团经费紧张,难以改善艺术生产和演职人员生活条件,创排新戏更是力不从心。于是,经营差的院团纷纷解散,能维持下去的也是困难重重。曾主持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的刘文峰说:“在我们的调查中,地市级和县一级是重点对象。调查的全国200多个剧团,县级剧团约占了一半,所有剧团80%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要么被私人承包,将剧团原有剧种抛弃,进行各种走穴商业演出;要么因无经费创新,举步维艰,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⑵。淮安市早在20世纪50年代每个县都有剧团,仅涟水一个县就有4个剧种:淮剧、淮海剧、京剧、越剧,目前仅存一个表演团体——涟水县淮剧团。⑶二是人才流失,后继无人。戏曲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培养一名戏曲人才比培养一位歌手要难得多,一般必须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练功,唱、做、念、打样样都得练,没有十几年的勤学苦练很难成才。好演员一般要到二十多岁才能崭露头角,真正成为艺术家,最起码也要到三十几岁。当前,剧团又拿不出钱支付培训费,艺术院校培养地方曲艺人才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艺术人才青黄不接,支撑局面的主要是靠40岁以上的老演员。特别是从事地方戏曲工作辛苦劳累,工作环境差,生活待遇差,不少演职人员难安其业,很多人另谋出路,造成了人才流失十分严重,艺术队伍日益萎缩。戏剧梅花奖得主、莆仙戏优秀旦角演员王少媛不久前辞职,离团时字字哽咽:“为了生存,我常年奔波草台。如今年龄愈增,身体愈差,后半辈子生活没有保障,只能另谋生路。”⑷艺术学校的状况也不景气。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指出,地方剧种在人才的培养上出现严重断层。“招生困难。戏曲演员待遇差,家长普遍不愿让孩子学戏”。⑸盐城市戏剧学校戏表专业招生时,有一次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景,招生只有3个人报名,因成不了一个班,校方只好让学生转择其他专业。三是剧种锐减,失传严重。我国戏曲剧种从50年代统计的368个,到80年代初编撰《中国戏曲志》时的317个,再到2005年的267个,已有101个剧种在50年间变成历史!仅在戏曲大省山西,戏曲剧种竟由1983年的49种滑跌至目前的28种。这意味着,过去的20多年,仅一个山西,平均一年就消失了一个剧种。很多传统戏曲艺术不但逐步退出城市文艺舞台,在农村的演出市场也日益缩小。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仅福建发掘的传统剧目就有15600多种,曲牌100多种。⑹这些剧目和曲牌,只有少数整理、编印出来,相当一部分或存放于老艺人的箱子里被虫蛀,或存于老艺人的记忆中,或流散在外,因缺乏经费而无法征集、收购,进行妥善保护。四是获奖剧目备受冷落。许多投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梅花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剧目在大城市受到专家好评,但在基层演出市场却备受冷落。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就剧种自身而言,第一、剧种的发展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每一个时代都有顺应时代要求的文化形式和娱乐方式,剧种在其形成之初,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及人们的文化欣赏娱乐需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社会在变,文化在变,欣赏需求在变,娱乐方式在变,一切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在这几百年的时间中,戏曲剧种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为适应人们的欣赏需求而变,音乐、唱腔、念白、服装、舞台、灯光等等点点滴滴都在发生着改变,可以说没有变化就没有剧种的今天。但是近20年来,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形态逐步由农耕社会向工业化、信息化时代迈进。可以说我们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代,在这个千古未有之变局面前,戏曲艺术显得有些慌乱与无措,各个地方剧种虽然也在为适应社会的要求而变化,在向市场化的转型中寻找着新的存在方式。但它的变化进程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各个剧种的表达方式、传播方式、传承方式落后于时代变化的需要。第二,剧种宣传不够。现代社会中的很多行业都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合理完善的营销理念,戏曲也是一种商品,需要宣传,需要包装,但我们的戏曲剧种在这方面还处于模糊阶段,我们利用传媒传播自身的理念很薄弱,在我们的周围基本上看不到戏曲的传播,我们缺乏畅通的、快速的演出信息渠道,由于缺少资金,宣传手段简单乏力,我们的各个地方剧种艺术和大众之间缺少一种联系的桥梁。第三、剧团体制不完善。我国的很多剧团都是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国家实行的是一种计划经济体制。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的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很多行业经过十几年的过渡,在市场经济中走得比较好,而戏曲行业由于它的独特性,在今天仍然较多地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沉淀,很多思路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路,机制市场化不完善不健全,缺乏主动出击。
从社会大环境对戏曲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发展之快,时代变革之迅猛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世界文化、异国思潮冲击着人们的视野,震荡着人们的思维。90年代向市场化的转型,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姿多彩、多元化的社会,传媒高度发达,娱乐极其丰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欣赏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对娱乐方式的需求也大不同前。多样化的娱乐、多样化的选择,多样化的欣赏需求,许多新兴的娱乐方式娱乐项目占据了人们的生活,这是一个一目了然的现象。戏曲过去曾经具有的娱乐功能、教化功能很快边缘化,在许多新兴文化面前,戏曲只能作为人们多种选择中的一种,而且新生事物有很多优越性,在许多新生事物的挤压下戏曲被冷落的局面不可避免。
2 戏曲发展的出路
1、创新戏曲的发展机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大对地方戏曲的改革力度,切实把戏曲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加以发展。除政府的政策资金扶持外,要动员各界力量振兴戏曲。一方面要发动和鼓励热爱戏曲的企业和企业家,参与院团的改革,把院团的经营机制搞活。另一方面要鼓励院团与企业、知名品牌联姻,充分发挥明星效应和戏曲经纪人的作用,把院团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戏曲的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使戏曲健康顺利发展。同时,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将戏曲纳入基础教育,组织编写介绍地方戏曲的乡土教材,普及地方戏曲知识,在幼儿园和中小学音乐课中增加地方戏曲的有关内容,从小培养戏曲观众。加强戏曲院团与大学的联系和合作。一方面是联合、借助大学的力量,举办戏曲的大专班、本科班、研究生班和各种研修班,培养戏曲的演员、编剧、导演、作曲和理论研究人才。另一方面是培养新一代的戏曲观众。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好,其中一部分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他们对戏曲这样的传统艺术、高雅艺术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戏曲院团应该建立定期到大学巡回演出的机制,大学也应该开设有关戏曲的课程和专题讲座,使一大批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戏曲艺术的熏陶。这些大学生将来分布到各行各业,他们的影响,可以为戏曲争取更多的观众。
2、制定扶持戏曲的发展政策。戏曲的发展与振兴,仅靠艺术家们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从根本上讲,政策是关键。我们必须制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促进和扶持戏曲发展的相关政策: 一是抢救政策。当务之急,就是把一些著名表演艺术家的舞台艺术通过录像、录音精心记录保存起来。许多地方戏老艺人在世时也未留下影音资料。许多优秀传统戏和精湛的表演艺术已随他们故去而失传。再过几年,恐怕抢救也来不及了。建议设立地方戏保护发展研究基金,用于启动和推进地方戏剧目挖掘和整理加工,为名老艺人录音录像,编辑出版优秀传统剧目,以及地方戏保护发展工程,并对在地方戏保护、发展工作中做出杰出贡献者予以奖励。同时,保护和抢救不是把地方戏弄成“博物馆”艺术,而是要把地方戏的优秀剧目和优秀艺术,通过老艺人的传授,让年轻一代学到手,继承下来。二是发展政策。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地方戏曲发展基金,重视资助地方戏曲的剧目生产、演出补贴、人才培养及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奖励等。加大重点剧目的投入,对重点艺术产品可以推行政府采购、项目招标的办法。实行演出补贴,在确定剧团演出场次后,政府每场给予适当补贴,以激活演出市场,鼓励剧团面向农村、面向基层。
3、营造戏曲发展的氛围。很多人不了解戏曲,一个重要原因是宣传不够。港台歌星、美国大片为什么这么热,票价那么高,大家还抢着看,主要就是媒体大力炒作的结果。许多观众不是不爱欣赏表演艺术,而是不了解表演艺术,苏州市昆剧院作出尝试,他们排演的《牡丹亭》青春版由赞助商出资进各大高校之间巡回演出,学生只须花上10元钱就可以观看到平时须花200元左右才能够观看到的艺术精品,在清华大学演出期间师生们反映犹为强烈,许多人认为我们国家还有这么好看的表演艺术,目前,该团正在美国演出。要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的力量,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杂志上开辟戏曲栏目,大力宣传戏曲,大力宣传戏曲的知名艺术家和他们的戏曲人生。要充实地方文化网站中有关地方戏曲的内容,详细介绍各曲种、唱段及演员,提供名段视频点播,为地方戏曲发展创造良好氛围,扩大剧种的影响力和培养新的观众群体。(淮安淮剧网)

阅读全文

与戏曲营销策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市场营销技巧对企业的作用 浏览:95
电子商务案例是指什么意思 浏览:909
骨干教师工作培训方案 浏览:676
海尔集团市场营销案例分析毕业论文 浏览:853
小学教师培训改进方案 浏览:537
市场营销部有什么证书 浏览:139
网络营销年度总结 浏览:626
培训中心安全防范工作方案 浏览:847
校园水果的网络营销策划案 浏览:386
银行创意的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946
电子商务专业归属 浏览:539
电子商务基础习题 浏览:207
酒店餐饮宴会营销方案 浏览:917
2016春节房地产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569
国外的市场营销理论 浏览:850
办公场所消防培训方案 浏览:435
小学教师安全校本培训方案 浏览:547
高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方案 浏览:803
电子商务网上学习 浏览:875
电子商务小知识 浏览: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