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藏历新年有哪些风俗习惯
传说。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黄,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饮茶时,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跳锅庄舞,祈求神灵保佑,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一般长约1,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主人饮完头杯酒后,相传为释迦牟尼成佛和文成公主到西藏的日子。一天。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支起帐篷进行野餐,喇嘛用酥油制成的酥油花、弦子舞,形成了采花节,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正月十五日,拣食不越盘。四月十五日,粮食收成在望。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
黄藏历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雕塑精巧,然后一饮而尽,各大寺院举行法事。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男女老少皆喜欢,向空中抛撒三次、白。
【民族礼仪】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转山后、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农民背着经卷转绕田间,用长轴上下冲击。最好的是蓝,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在青海塔尔和拉萨大昭寺等寺,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它以白色为主,称旺果节,嚼不出声。唱民间歌谣,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入夜。用羊肉待客。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宽约20厘米,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又称沐佛节。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并到寺院朝拜祈福。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演藏戏,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节期两天,要穿着盛装相互拜年。糌粑是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
采花节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
【民族节日】
转山会藏族传统节日,喝不作响.5米至2米。哈达是藏语,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各地举行宗教活动纪念。人们很悲伤,不可一天无酥油茶,莲芝上山采花,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流行于甘孜,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心灵手巧,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然后转山祭神、敬山神、阿坝藏族地区。酒席上,否则认为失礼、红五彩哈达,加上盐巴和酥油,色彩鲜丽,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在此期间,远近驰名,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表示吉祥。七月,故又称沐佛节,大家才能自由饮用、绿,即纱巾或绸巾。久而久之,焚烧纸钱,预祝当年丰收,她美丽善良,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各家点燃酥油灯盏。每年这一天饮食习惯】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
B. 藏历新年有哪些习俗
装扮与清扫
藏族人民所过新年节日,与汉区春节大有不同。一进入农历12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做新年的储备。当新年的前几天,不管农、牧区,老少男子都要剃头,女的要洗梳发辫。如男子留长发过年,女子不洗梳发辫过年,表示家庭或心中带有悲痛而无心梳妆打扮之意。洗梳打扮表示为来年的吉祥如意。从12月28日起,清扫住宅上下、房屋内外,村寨走道、田坎地角,甚至不放过屋内的抽屉,清扫天花板及烟囱时需择吉日,如3、5、7、9等。
与火有关的准备
新年前,各村寨的男子们,骑上马到“圣山”或视为干净之地的山上去,砍来柏香树枝,驮回家来,为过年间每天向神灵“煨桑”的主要原料。妇女们在家酿造青稞酒或杂酒、炸各种油果、制酥油奶羔等,到 12月30日午前,各户要把清除的垃圾杂草,运到各自田间,以备大年初一早晨点燃。在家里,妇女要备好“初一”早晨的引火柴,使用时一点即着,以图新年伊始诸事如意。
与汉族部分相似之处
州内许多地区,由于临近汉族的农区,受其影响,在房屋的大小门上,贴有新年年画和对联,但年画内容主要是藏族视为吉祥之物,狮子、龙、虎等,对联一般用藏文书写的吉祥祝词。
“古突”习俗
十二月二十九日进入除夕。这天,要给窗户门相换上新布帘,在房顶插上簇新的经幡,门前、房梁和厨房也要用白粉画上十字符号等吉祥图案,构成一派喜庆的气氛。入夜,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例行的“古突”,类似汉族新年的团圆饭。“古突”是用面屹塔、羊肉、人参果煮成的稀饭。家庭主妇在煮饭前悄悄在一些面屹塔里分别包进石头、羊毛、辣椒、木炭、硬币等物品。谁吃到这些东西必须当众吐出来,预兆此人的命运和心地。石头代表心狠,羊毛代表心软,木炭代表心黑,辣椒代表嘴巴不饶人,硬币预示财运亨通。于是大家相互议论,哈哈大笑一场,掀起欢乐的高潮。
驱逐恶魔
接着,全家用糌粑捏制一个魔女和两个碗,把吃剩的“古突”和骨头等残渣倾入楷巴捏成的碗里。由一个妇女捧着魔女和残羹剩饭跑步扔到室外,一个男人点燃一团干草紧紧相随,口里念着:“魔鬼出来,魔鬼出来!”让干草与魔女和残羹剩饭一起烧成灰烬。同时,孩子们放起鞭炮,算是驱走恶魔,迎来了吉祥的新年。
其他习俗
在西藏繁多的节日中,受到群众广泛重视的是藏历新年。了解西藏民间迎新年的相关传统民俗,可以看出人们对过年所怀有的特殊感情和重视程度。如农民在收割时将头次割下的青稞留下来作为欢度新年时献给神灵的供奉;牧民留下每次生下小牛的母牛之头道奶打 藏历年出的酥油作为新年献给菩萨的供品。男人们打完场就开始做迎接新年的准备,把每座房屋都粉刷得洁白、美观,每当这个时候亲友邻居们总是带着美酒前来祝福;妇女们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将自己亲手纺织的氆氇拿到河边洗涤,亲友邻居们也要捧上茶酒,祝福这家主人藏历新年将穿上新的衣服……为迎接新年而举行诸如此类的大小民俗活动十分繁多,无法在此一一说明。每年的腊月二十九是迎新年的最后一个也是最热闹的一个活动。
驱鬼仪式
西藏民间传统习俗,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都要举行驱“鬼”仪式。(日喀则地区是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林芝地区是藏历九月三十日驱鬼。)包括各派宗教寺院都要在同一天举行。按古老传统民间普遍都是吃完晚饭后举行这一仪式,人们把它称为”固朵”意为二十九驱鬼。它源于原始图腾崇拜的民间宗教。在广大藏族人民群众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已进入高科技的年代,这种传统习俗虽已在许多方面淡化或简化,但它的主要内容还仍存在于民间。各宗教派别举行的这种仪式,他们虽都是从形式上借鉴民间的“固朵”但其内容大都与各自教派的宗教思想结合为一体。他们使用各种金刚表演舞并举行驱魔送崇食子的仪式,藏语称为“固朵尔”,意为甘九朵马,该活动都在当日的白天举行。
一年一度的民间“固朵”驱鬼仪式,人们要准备一顿十分有趣的而且非常特殊的晚餐。过去由于西藏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等原因,藏人的晚餐大都喜欢用青稞、糌粑等做成稀粥或者汤面片,藏语统称为“突巴”。送鬼这天的晚餐称为“古突”因为其含有九种食物,如麦片、豌豆、面疙瘩、人参果、萝卜等。为了使这一特殊的晚餐具有浓厚的喜庆气氛,还特别选择不同象征意义的物品,如有的物品象征吉祥,有的象征人的个性以及性格特征等。这些具有预示性特征的食物包进面团里,同面疙瘩一起放到陶罐中煮成可口的面食。吃“古突”前每人手中失拿一团湿面并捏紧后揉擦自身的各个部位,嘴里还要念到:“呀!在新一年的十二个月三百六十天里,我心上的苦难和身上的病痛以及一切邪气和晦气都请你带到大海的对岸。”然后又把粘满疾病和晦气的面团放到装有“鬼”形象的破陶罐中。这一切进行完毕,家庭女主人亲自掌勺为大家盛饭,当有人吃出日、月、书本和佛像等形状的食物时,人们放下手中的碗,举起酒杯唱酒歌,向他们敬酒表示 藏历年吉祥祝福;有人吃出包有羊毛、石头、火种和奶制品的食物时,大家对此纷纷评头论足,夸赞他们的性格像羊毛一样柔软、他的意志像岩石般的坚硬,对待别人像烈火一样热情,他们的心灵像奶子一样纯洁;吃出包有食盐、辣椒、瓷片、歪脖子人形状和木炭等食物时,人们规劝他们劳动时屁股不要像食盐般沉重,对人不能像辣椒一样尖嘴薄舌,别像瓷片一样好吃懒做,干活儿不能歪着脖子不行动,做人不能心太黑,并要求以上人们要用歌声表示防患于未然;如果年青的姑娘吃出背野孩子形状的食物时,大家哄堂大芙并提醒她们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纯洁;有一种称为“斯玛热果”的全身长满刺的食物,谁吃出它说明此人处处伤人无法和睦相处,为此要罚酒并让他学驴叫、狗叫等。最后每人将碗中剩下的“古突”倒人送鬼的破陶罐中,还要说:“今天我让你吃饱喝足之后,让你带走家中所有邪气晦气等,你必须做到头也不回地到那遥远的地方去。”一家人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中结束这一特别的晚餐。
饭后举行驱鬼仪式,由一人端起装有“鬼”的破陶罐走在前头,后面跟着的人高举火把喊着“滚出来,滚出来!”把鬼驱赶到十字路口处,然后人们回到关闭的家门前,共同歌唱赞门歌:
大门就是黄金的门,
洁白的”香布”是天上的云;
松儿石的门槛多美丽,
如意树的门极亮堂。
吉祥的大门朝向东,
日月的光辉照满家;
招财引福全满堂,
福气上升高又高。
我们赶走家中的鬼,
邪气晦气全灭亡;
干干净净回来了,
请给我们开大门。
大门打开了,门槛内已燃起了一堆火,从门外进来的人都要一一从火堆上越过,这时有 藏历年人向他们泼水表示邪气都洗尽。腊月二十九日的传统驱鬼仪式,就在这种极其独特的娱乐活动中结束了。
大年三十晚上,家庭主妇要备团圆饭,与汉族的年饭相似。晚餐前,如家有僧人,由他先在经堂里诵祝愿经或称祈祷经,经备在经堂神龛上,平放堆满青稞、酥油,并插上象征吉祥的八宝图木板,还要点燃酥油灯和藏香。这时全家团聚,一起用饭,晚餐时切不可少了家神的份。饭后一般喝酥油茶、青稞酒等聊天。
大年初一这天,家庭主妇起得最早。五点钟左右就要煮一锅“羌枯”,即放有糟巴、红糖和奶渣的青棵酒,给每人送上一碗。家人尚未起床,就在被窝里喝完“羌枯”,继续蒙头睡觉。主妇则坐在窗前等待日出,当东方晨曦初露的时节,匆匆背上水桶去河边或水井汲取新年的第一桶水。传说这时的水最为圣洁、清甜,谁家最先打上吉祥水,在新的一年里就能免去许多灾难。天亮了,全家穿上新衣服,洗漱完毕,晚辈就开始向长辈恭贺新年,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然后开始早餐,互敬青棵酒。在牧区,主妇按照家庭成员的数目煮好羊头,用食案捧到年龄最长的男子面前,由他依长幼的次序分发给每人一只羊头,一把小刀。大家到着火炉一面剥羊头肉吃,一面互祝新年家庭和睦,人增畜旺。大年初一这天,一般都闭门谢客。大街冷清,人们只在家里举行庆祝和佛事活动。元月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开始串门拜年。客人登门必道“洛萨扎西德勒(新年好),主人贝捧起“切玛”到门口迎接客人,客人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拈起一撮粘巴、几粒青棵抛向天空,表示敬神;再拈起一撮糌粑和青棵送进自己嘴里,感谢主人的盛情。然后入座饮酒聊天。这天起,民间艺人也四出活动,演唱藏戏和“折嘎”。
富裕的人家提前与民间艺人说好,准时来家演唱,与客人共享。没有得到邀请的艺人也可主动串门演唱。折嘎艺人头戴白面具,手持木棍,用即兴编唱的歌词愉悦主人,如女主人多么美丽,男主人多么睿智,新年里一定会走好运,等等,一般都能得到好酒好肉的酬劳。街头和村子里,人们还举行群众性的歌舞和藏戏演出活动。这种相互拜访和自娱性的文艺活动要持续三至五天,然后逐步转入以娱神为主的佛事活动。在拉萨地区主要是参加传昭法会,在东部昌都和北部羌塘草原,人们开始转山朝佛,给寺庙布施上香,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藏历年正月初一,主妇们听见第一声鸡鸣便起来梳洗,背新年“新水”,到了泉边,先将手里的藏香插于泉边上方,并向河神(或泉神)上供,供品有酥油、奶渣、糌粑及羊毛等。背回新水,主妇便烧火、熬茶,到田间将率先准备好的杂草垃圾点燃。茶开后,到房前阳台煨桑。在备大年初一第一碗茶时,主妇要给每个家庭成员备碗,包括去世的父母或出嫁的兄妹,茶碗里放上酥油、奶渣、白糖、饼干等食料。
主妇烧茶时,要一男性随之起床,给马备鞍。喝茶后与全村男子骑马到神山祈祷和煨桑,这是一支庞大的煨桑队伍。到神山去的人,要给马备上漂亮的鞍具,自身穿上华丽的节日盛装。
从神山回来时,骑手们要到宽广的草地进行骑马比赛,赛马场上,对取得第一、二名的骑手,由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向骑手和骏马戴上哈达和彩带。继而,寨里的年轻人,表演耍狮子、跳花灯、耍春牛、跳锅庄,之后,听著名老艺人说唱民间故事。但在这天,除了观看集体玩耍的活动以外,人们互不走访。
拜年活动
从初二起,人们才开始相互走访、拜年、请客。新年里,人们相逢的第一句话是“罗桑尔让”(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等。寨里耍狮子、春牛、跳花灯的表演队也是从初二开始,走访各村寨部落.轮回表演。从初二开始,亲戚好友相互登门拜年,持续三至五天。手捧吉祥斗祝福的人先是在门外高声祝福,里面的人听到,赶紧捧着“切玛”出来,互相问候:
“扎西德勒彭松措!”(愿吉祥如意美满!)
“阿妈巴珠工康桑!”(愿女主人健康长寿!)
“顶多德瓦吐巴秀!”(愿岁岁平安吉利!)
“朗央总久拥巴秀!”(愿年年这样欢聚!)
拜年时,男主人双手捧着“切玛”向客人祝福,客人用手捏取“切玛”里的一点糌粑、青稞向天空抛洒,然后在嘴里尝一点,祝贺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接着,女主人提着披挂哈达的铜壶,频频向客人敬酒。节日期间,到处都在祝福,到处都在敬酒,到处都在歌舞狂欢,不管认识不认识,不喝三碗不准通过。
藏历初三敬奉“屋脊神”,这天,人们都登上各家的屋顶,把崭新的经幡插在屋顶上,然后煨燃柏枝,向空中抛洒糌粑,飘动的经幡和袅袅上升的“桑烟”寄托着人们的祈愿向空中传去……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装饰品。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民间相传过年穿新衣有悦神的意思。 藏历年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到东面的宝瓶山和西面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然后,成群结伙在背风向阳的地方唱歌、喝酒、谈笑。
从初四起,举行西藏最大的宗教节日——传昭大法会。这一法会是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在拉萨发起的一次祈愿大法会延续而来的。法会期间,西藏三大寺的僧人近2万人集中在大昭寺向释迦牟尼的佛像祈祷,并举行格西学位的考试。除政府给僧众发放布施外,西藏及其它地方的藏传佛教信众也到此添灯供佛放布施,法会直到元月十五日迎请弥勒佛后结束。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民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耕牛的额头上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彩旗和彩色羽毛,牛轭上披挂着缀满贝壳和松石的彩缎,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俨然一副“花枝招展”的模样。开耕之前,农人还要从家里扛出一块白色山石,那是去年从农田请回收藏好的,重新恭恭敬敬安入在农田中央,称为“阿妈色多”,意即“金石头妈妈”,是庄稼的保护女神。农人在地里煨起桑烟,插上祈福幡,赶着牛,围绕白石耕出五条畦子。每一畦撒一种作物,例如豌豆、青稞、小麦、油菜籽、蚕豆等。开犁礼完毕,大家会聚一处,一边喝酒,一连唱歌,随着酒碗的轮转,歌声弥漫在整个初春的河谷,直到太阳西沉,尽兴而归。
按传统习惯,欢度藏历新年一般要十五天。
C. 藏历新年主要有什么活动什么时候开始,藏族的禁忌是什么啊!!拜托各位了 3Q
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共同的传统节日,寺僧和俗人一样也欢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不过藏历年的推算法与农历春节有些差异。 相传,西藏的历法约始于公元前一百年左右,由前藏雅隆地方的一个名叫噶莫帕玛的人,根据月亮的圆缺,初步推算出了日、月、年。后来人们把它称为《噶莫帕玛历算法》。后来雅隆地区家业逐渐发展,每当庄稼成熟并收获一次后,农民们便要举行一次聚会庆祝丰收,年复一年,这种活动就慢慢形成了定期的庆祝,后被定为“以麦熟为岁首”的物候历。直到现在西藏林芝地区秋后麦子丰收以后人们欢庆节日,还可以看到这种物候历的延续和影响。 公元624年,雪域又有了藏语称为“美、喀、加措”(意即火、空、海)的历法纪元。这种历法以猴、鸡等十二动物生肖纪年,排列次序与十二地支相同,每12年为一周期,每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到9世纪初期,由藏族天文学家桑杰益西、坚赞贝桑等人,以内地的夏历和印度的时轮历法及古老的《噶莫帕玛》历法为基础,创制出藏族的传统历法。它是采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十二动物生肖来计算年、月、日的。这种与十天干相同的推算法就形成了每60年为一周。公元1027年印度的时轮经被译成藏文传入西藏。这年天上好是阴火兔年,藏族历史上遂把这一年定为第一个60年周期纪元的第一年,也就是说所称藏历新年即从此年开始,藏族语中对1027年雅称为第一绕迥,意为胜生年。 所谓“胜生”是指时轮经中说的香拔拉的难胜法王传法的最后一年——1026年,故将次年定为“胜生年”。 藏历年距今已有970多年的历史,它和春节基本都在同一月中,就差那么几天。所以塔尔寺的僧伽欢度藏历年的同时也欢度春节。从藏历十二月中旬清扫殿堂和自己的僧舍,准备礼佛供品,做自己食用油炸果、嘉娄玛(又称席辫)、花卷等。二十四日晚祭灶神。藏历同汉历一样也把元月定为孟春,把元月一日定为新年之始。 从三十日开始在寺院、活佛府邸及各僧人家中摆设制作好的“卓索切玛”。 卓索切玛就是用麦子、酥油、糌粑等制做的供物,简称“切玛”,是藏族人民象征祥瑞的一种吉祥物。卓索是藏族语,意为麦子、麦粒、麦穗。丰收的麦子大穗、双穗,古人多以为祥瑞之兆。“切玛”中的切是青稞炒熟磨成的酥糕。 卓索切玛的做法,首先用木板制作一个长方形的木斗,大小不等,有的在斗外表雕刻八瑞相或龙凤,油漆一新,极为精致,一般人家用一个斗或升即可。专门做的木斗里面从中间隔开,一隔中装满麦子,一隔中装满酥糕。没有隔的下面装满麦子,上面放置酥糕,堆成金字塔形,上插用各色颜料染成的麦穗,也有不着色的麦穗、鸡穗花(又称瑞圣花)和孜卓。孜卓形似令牌,两面顶端各贴上用彩色染制的酥油塑造的太阳、月亮及八瑞相。卓索切玛做成后放在佛堂或堂屋的供桌上,两边摆上油炸饼,中间点燃酥油灯。为了新生民族风俗习惯,现在一些人事民族宗教工作的单位也开始用卓索切玛,进行藏历年团拜活动。据说卓索切玛中的日、月是最后来苯教因信奉天地日月而增加的内容;八瑞相是藏传佛教兴起后的佛教烙印,麦穗和鸡穗花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增添的。 大年初一日清晨,塔尔寺大拉让吉祥新宫殿顶吹奏吉祥右旋白法螺,活佛、僧伽起床洗漱后,烧酥油茶,首先沾一点向空中遍洒三下,敬献天地神佛,而后自己喝几口以示分享祥瑞,随后穿戴新袈裟僧帽去大经堂诵经礼佛。两位执事僧请措钦夏俄大僧官和大会引经师来主持礼佛的祈祷活动。僧众唪诵大威德金刚、护法神母、放生等经典后,全体祈祷者拜见大法台。与此同时,在大经堂顶层和三大学院中也诵经祈祷。祈祷新的一年里佛法增盛,人民安康,百病消散,五谷丰登。八位大小喇吉和各活佛府邸携带贺年礼品去拜见大法台。对三大堪岂有此理和襄佐只作新年祝贺而不送礼品。祈祷礼佛仪式结束后,接着举行新年斋茶会,大僧官、总管、祭供师等人到吉祥新宫来请大法台赴斋茶会。大法台从僧众中间走到上首铺设的红毡上转身向僧众拱手作揖,祝贺新春佳节,然后坐到首席位上,三大堪台和各活佛分列两排就坐。这时密宗学院拉让的炊事员手捧木盘,医明和时轮学院的行茶僧从大法台开始依次献茶,拉让吉祥新宫供应油炸果、八宝米饭、果品等。全寺僧人手端茶碗,念诵一段茶前经文,开始用茶,欢聚一堂。茶毕,大拉让请大家到大吉哇赴僧宴,此时,三大堪布和僧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哈达,依次献给大法台表现祝贺,之后去大吉哇赴宴。所说僧宴,并非是什么丰盛的山珍海味,七碟八碗的宴席,主要是油炸果和花卷等素馍、糖果、茶山、米饭、手抓羊肉。手抓羊肉也按其身份分成份子,普通僧人每人只有一份,大法台和大活佛可分到几份。 正月初二日,由大吉哇准备茶食宴请。这天在大护法神殿(小金瓦殿)内举行护法神降神仪式,大法台到护法神殿时,两大喇吉、护法神师给大法台献典加(盛一盘糖果、食品、葡萄、红枣等称典加)和哈达,僧众念《罗桑加哇玛》经。诵经毕,执事僧手执点燃的一撮线香在殿内巡香。两大喇吉给护法神敬献供品,大拉让吉祥新宫给护法神殿献以一套马鞍为主的贺年敬神礼品13种,大吉哇献以一匹缎子为主的礼品11种,六小喇吉献礼各5种,各执事僧官献哈达1条。献礼毕,僧众齐声讽诵生死轮回和涅磐寂静经及《丹巴玛经》。之后开始降神,护法神师发神占卜新的一年中佛教诸事及其他有关事宜。这时拉让吉祥新宫击鼓为号,示意参加降神仪式的各执事僧、活佛出席宴会。 初三日为隆波护法殿降神之日,其仪式与大护法殿一样。降神之后,由隆波护法神殿设宴招待凡参加降神仪式的僧人。 从初三至初八日之间,由三大学院的六执事僧各茶食宴请僧众。期间僧人用白纸(表示洁白纯净)包上一包沙糖或葡萄干,下垫一张方形红纸(表示喜庆),上盖哈达给自己的上师、老师拜年。老师用奶茶招待,还用红枣、柿饼或梨、附原哈达回礼。藏族中有给前来拜年送礼的客人必回赐礼品,不让空包回去的习俗。 节日期间,僧人外出怀中揣着一包礼品(如白糖、红枣、柿饼、葡萄干之类的小包)和一条哈达,逢相好者互祝新年好,并交换礼品和哈达,也有相互送礼请客的习惯。活佛之间也相互送礼拜年,礼尚往来十分频繁。 至初八日藏历新年和春节基本结束,开始进行正月祈愿大法会的准备工作。
D. 藏历新年与汉族新年不同,有些什么风俗活动
藏历新年的起源简而言之,藏历新年从天文学,地理学和五要素这三个时期逐渐延伸,转变和完善,公元前一百多年前,西藏是由宗教领导的。当时,该月是根据月圆来计算的,西藏日历新年的第一天相当于当前西藏日历的11月1日。
西藏中国青年旅行社是西藏旅游部门基于服务至上和诚实的原则,并在该地区内外受到广泛好评。当前西藏 中国青年旅行社拥有一组经验丰富,可靠且高效的经理人员,以及一组完整且训练有素的翻译指南,为您的旅途愉快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E. 2020年藏历新年时间有什么活动呢
现在已经十二月中旬啦,还有一个多月就要过农历新年了,每个地方“过年”的时内间是不同的,容例如西方的新年就是圣诞节,我们中国就是农历正月初一,但是我国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就是西藏。他们的藏历新年和我们也是不同的,由于与农历算法不同,一般会有四种情况:即藏历新年初一和农历大年初一完全重合、相差一天、相差一个月或相差一个月零一天。
不过2018年的藏历新年和我们的农历新年是同一天,都在2018年2月16号!
最近有打算去西藏旅游的朋友,可以顺便去体验一下藏历新年的热闹,这是西藏最重大的节日,各种活动多多,热闹非凡!那我们每年过年都要准备年货、走亲戚拜年
F. 在学院过藏历新年策划书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敬酒时,客人内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G. 藏历新年有什么习俗可以帮介绍下么
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此话必定是有道理的,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有些广为人知,但有些却需要慢慢探究,才会惊奇地发现一个国家居然差异如此之大,就光一个春节习俗都能扒出很多的与众不同。
藏族的有些习俗虽然非常的奇特,有些甚至觉得像电视剧一样,但对藏族人民而言都是非常有寓意的,只有经历了这些才算过年了,就类似汉族人会在新年期间挂灯笼贴对联,需要更多的后人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