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据所学市场营销知识,制作一份2000字左右的《2011年涪陵榨菜营销策划书》。
策划书的话我难帮你完成,但是建议你了解并参考一下浙江余姚榨菜的营销,绝对受益匪浅!
2. 涪陵榨菜为什么远近闻名的课题
好吃,传统工艺,产量不大,但是品质好。
3. 涪陵榨菜外贸swot分析案例 一万字
大哥,这种swot分析做一万字是什么概念啊?您就给5分谁做啊。。。这个拿到回大学里,就说最差的,答没有万八千块钱也拿不下啊。您这个要是作业,可以在学术期刊网上看看资料参考一下。要是真的做榨菜外贸,还是找个靠谱点的地方问吧。
4. 涪陵榨菜业绩下滑,是因为我们经常点外卖的原因吗
涪陵榨菜业绩下滑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我们经常点外卖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还有其他很多原因的同时作用,并不能将其业绩下滑全部归结于人们越来越多的点外卖的行为。
近期的“台湾名嘴”引发的榨菜事件使得涪陵榨菜备受关注,很多人在对它的持续了解中发现涪陵榨菜的境况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的安稳,反而是在经历一个多事之秋。
在这样复杂多样的因素的影响之下,涪陵榨菜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他们并没有消极而是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积极面对困境。
为应对市场变化,公司制定新的营销策略:优化战略经销模式和两支队伍管理,一线市场主动变革、积极对接新渠道,探寻新老渠道互补的新模式;二三线市场沿用原先模式,对成熟市场的考核、空白市场培育、业务人员的考核都做出了调整和优化。
5. 分析涪陵榨菜畅销海内外的主要原因
涪陵榨菜(FulingZhacai) ,重庆特产,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涪陵榨菜畅销海内外的主要原因:品牌效应、工艺精湛、产品系列化、规范化管理以及产品得天独厚。
6. 涪陵榨菜如何打造百年品牌
近期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涪陵榨菜,没想到07年希望作为涪陵城市文化名片的一款产品,沉寂了四年以后,一夜之间竟然成为公众视线的焦点。千元榨菜是文化消费,还是营销炒作?对于涪陵人来说可能有些委屈,用重庆一位领导的话来说,涪陵榨菜不是一个企业的产品,而是涪陵人的符号,是重庆及四川人的情结。那么,这个深具文化底蕴和文化寄托的品牌到底错在什么地方了? 看似不起眼的涪陵榨菜,却传自清光绪1898年,以过百年的文化及工艺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被交口称赞的中华美食佐菜,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的好评。然而,在品牌积淀上虽有着和同仁堂、全聚德一样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有着深厚的消费情结,却一直没有被市场和消费者“登大堂,入内室”,放在一个应有的品牌心理位置上。归根结底,是因为在品牌的打造上欠缺了一些。 另外,涪陵榨菜作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拥有国内多项专利和国际、国内仅有的领先生产技术。那么,涪陵榨菜事件其实错在两方面。第一,是没有将榨菜文化很好的挖掘,让大众认知,以丰富品牌内涵和品牌精神。这也是很多国内企业当前在品牌营销上面临的课题。第二,是文化在产品上的失当应用。天价,在品牌不足以支撑的情况下是自伤其身。当然,老百姓是不支持天价的,更希望看到的是品牌亲民,更希望看到的是百年的品牌,百年的诚信,这才是文化的根源。 所以,乌江涪陵榨菜应从营销战略上不断丰富品牌文化内涵;在生产工艺和质量把控上不断研发;在销售经营过程中永远把持诚信,亲近于民,实惠于民,才是地域文化遗产对品牌发展的真经,也是国内其他企业的前车之鉴。孙一鑫
7. 乌江涪陵榨菜是怎样做的
榨菜的制作
一、原材料与设备
(一)原材料 榨菜的主要原材料是青菜头、盐、辣椒和辅助香料等。
青菜头俗名生货。一般年景,境内所产历来自给有余,还可供丰都、长寿、洛碛等地加工,以及运销重庆供市民鲜食。民国时期,厂商于头年交订金买期货,或于加工季节直接收购。20年代,有专事生货交易者,买卖双方由辛力(经纪人)作成,每万斤由双方各给佣金1元(银元)。1952年以后由供销社收购。 青菜头的规格,30年代已定肥大、质嫩、性脆者为上品,空花、瘦长、皮老、筋多为劣货。50年代起供销社收购规定:"冒顶"(未抽薹前)砍菜,切掉老根,上齐菜心,去叶无"鹦哥嘴"和菜匙,个重在125克以上的优良品种为合格菜;凡淘汰劣种及65 至125克的良种菜且剔修合格者作小菜(次级品)收购。
菜盐历来以四川自流井粗粒井盐为主。抗日战争期中,川盐实行统制配给,腌菜用盐按省政府规定,由榨菜同业公会向涪陵盐务局申请核定供应。但手续苛繁,盐局可任意核减,或不按时供给,加工户到时须用,不得不在黑市购买,每到春季涪陵常闹盐荒。涪陵解放后,盐运部门预作安排,先向食盐生产部门订货,专门加工粗粒洁白卫生盐,保证及时供应。1953年全县供就菜盐1270吨,1966年3200吨,1983年达到1.4万吨。
辣椒和花椒、胡椒等辅助香料的配方、采购、加工,民国年间由加工户自行决定。辣椒能提味、防腐、着色,是传统榨菜加工必不可少的原料。民国24年以前一般多用万县、石柱椒(俗称下河辣椒),成本低,但色泽欠鲜艳;以后,购成都椒(上河辣椒),色泽鲜红,久贮不变。1953年,建涪陵县辣椒厂统一采购优质椒,统一加工辣椒粉和辅助香料粉。
(二)设备 有厂外厂内之别。厂外主要是菜架,厂内有腌菜池、工场、仓库和加工、运输工具。 1、菜架 鲜青菜头的脱水处理,在榨菜商业加工之初, 是将菜头挂在屋椽下、屋外树枝上或树间牵扯的绳索上,让其晾风自然脱水。民国元年以后,由于加工量增大,有人开始在长江边搭菜架晾菜,此法一直沿用至今。
搭架方法:用两根长七八米、直径10至20厘米的圆木条(俗名菜檩子),上部用竹篾绳捆绑成十字形,立于地上,谓之一槎。每隔数尺远复立一槎。一般20槎为一架。槎与槎间以大篾绷拉固定;菜架两端(俗名马尾)须设木桩、石桩等固定物,以绳将架系牢。槎间坡面从上到下每隔十五六厘米绷一道小篾绳(俗名纤藤),绳上即可挂菜串。每槎间可晾菜1.25吨。搭多少菜架,视加工量而定。晾菜结束后,拆下的圆木条、篾绳妥为保存,来年还可以继续使用。
2、菜池, 腌菜设备最初为瓦缸、大木桶(俗名黄桶)。后因腌制量增大, 约民国17年前后改用菜池,工效大大提高;初用三合土筑成,后改用水泥制作,一般长宽三四米,深2.7米。
3、机具, 传统的榨菜加工基本上是人工操作,仅有竹筐、铁扒等简单工具。1959年,原涪陵县榨菜生产部门开始研究试制辣椒切碎机、穿菜针、起池绞车、淘洗机、拌机、夹坛车等21种加工机具,但由于研制尚未完善即行普遍推广,造成不少浪费和损失。70年代,有条件的加工厂修建厂内外车道,采用机械运输。1973年,北岩寺、东方红、韩家沱菜厂试行"三机一化"(踩池、起池、 淘洗机和车子化),以后陆续推广到国营菜厂和部分社办菜厂。1977 年韩家沱菜厂试用拌料机和气动装坛机,实现"五机一化"。由于机械材料耐腐蚀问题未解决,至1985年,涪陵榨菜加工的机械化程度仍不高。
二、加工工艺
民国初期,榨菜加工已打开独家经营的局面,群商蜂起,争相仿制,竞争激烈。各地厂商围绕提高工效,降低成本,保持质量,不断改进和革新工艺。至20世纪30年代初期,主产品的生产,从原料到成品一般要经过13道工序,即选择菜头、菜头切块、搭菜架、穿菜、晾菜、第一次盐腌、第二次盐腌、淘洗、榨除盐液、挑菜筋、第三次盐腌并加辣椒香料、装坛、封坛口。30年代以后合并为10道工序,即选菜、晾菜、下架、腌制、修剪、淘洗 、拌料、装坛、封口。 每道工序各有一定的操作规程和半成品质量标准,随着设备、原材料、技术手段等条件的改变和进步,以及产品规格、质量要求的不同,工序发生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70年代开始对主产品进行改进和深度加工,如生产盐渍菜头、小坛和小罐装的菜丝(片)、直接腌制(不经风脱水)压榨制成的榨菜罐头等。小容器包装的低盐和怪味、广味、鱼香等风味的榨菜制品开始出现,但还未能大批量生产。80年代初期,小包装榨菜生产技术开始在涪陵全面推广。
三、产品包装
榨菜成品历来用土陶坛包装,经严密封口后,让榨菜在坛中发酵,味道更加鲜美并耐贮,一般可贮存半年至一年。清末还无专用菜坛,借用重庆老酒坛包装。民国初期开始在重庆鸡冠石窑厂定制菜坛,民国8年在县境深沱萧家湾窑厂烧制,菜坛形状、容量基本定型。以后长江和乌江沿岸窑厂增多。菜坛用量,全县年数万至十余万个。民国20年左右,每个菜坛约值0.18元(银元)。50年代,涪陵县建有几个陶器厂,主产菜坛。1951年每个约值2.5公斤中熟米; 80年代初,每个1.87元(人民币)。
陶坛装菜后外面还要套上竹络,竹络有保护陶坛和方便搬运的作用。竹络由县境产竹区农民加工出售。干竹络每个重2公斤,30年代值5分(银元),1951年值0.1元,1983年值0.83元。
四、综合利用
茎瘤芥全身都是宝,可以综合加工利用。20年代已重视利用瘤芥以外的副产物,如制干菜尖和干菜叶,供扎坛口用;用腌制后的菜水盐液熬制出味道鲜美的榨菜酱油。后来,将挑剥出来的盐菜筋也利用起来,经整理加工后用来塞坛口;将嫩菜皮、菜耳制成廉价菜以供饮食业熬汤等。
五、产品质量
(一)成品规格 60年代以前的榨菜为块状咸辣味(川味)产品,土陶坛包装,每坛各时期重量不一。清末每坛净重约20公斤,民国初期每坛20至25公斤,民国8年每坛30至35公斤,后又有50公斤的大坛,但一般重量为31.25公斤。坛和竹络皮重5.5至6公斤。50年代中期以后每坛菜净重有40、25、15公斤装3种。
尽管30年代初期的实业界已有改革榨菜花色品种和包装和合理建议,但当时有种种原因终未普遍付诸实现。50年代的榨菜有大块和小块两个等级,进行分别包装。60年代始有质量标准不同的一、二、三级菜之分。一级菜供出口和军需。1964年开始按专门标准生产出口菜。
1975年开始在韩家沱菜厂生产丝、片、丁、碎等形状,塑料袋、玻璃瓶、陶瓷杯等包装形式,50、100、500、2500克各量的产品,但由于密封、杀菌、配料等问题未完全过关,一时未能大批量生产。
1981年,采用一种新的保鲜方法,使无毒塑料袋方便榨菜的小包装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并生产出五香、鱼香、鲜味、怪味、爽口等风味的产品。1985年开始在个别外销地开展深加工,使各类小包装产品能在远离产地的市场上销售。
(二)、质量改进 初期的榨菜,基本上全属切块,大小不均匀,辣椒粉粒较粗,颜色较暗,"其貌"不扬。但菜块柔软、香味甚浓,耐久贮。
20年代末,开始对菜块进行修剪,讲求外形美观。30年代中期开始注重购圆形菜头,划块亦讲究整齐,大小块予以分别装坛。
1953年开始对辣椒去蒂去籽,以64孔罗底过筛,由于辣椒粉变细,拌出来的菜颜色更鲜艳。
1964年应外商要求,在对出口菜修剪时增修"团鱼边"一项,使菜块外形质量进一步提高。1974年,对腌制后的菜坯进行整形分级,按一、二、三级和小菜、碎菜分别包装,质量要求趋于严格。1979年,开始制作不划块的全形菜,以鲜菜头个重150至350克为合格。次年,种植上普遍推行良种和密植,为提高全形菜的加工率打下了基础。
1980年和1982年,四川省先后制定了出口菜和内销菜的质量标准,使榨菜的生产和质量改进有了更明确的目标。1985年6月, 国家标准局正式颁布坛榨菜的国家质量标准(GB6094--85)。同年,原涪陵地区标准局发布袋装方便榨菜的质量标准(川Q/涪236--85)。
(三)、质量检验 1952年以前,所有出县产品均须由榨菜同业公会认可,开具证明。1952年,县设榨菜成品检验委员会, 经检验不合标准者, 禁止运销。1955年以后由国营公司组织检质定级小组,到厂按批抽样,集中地评定。1976年后,社办厂产品也分批抽样,送到国营厂一同检验。1980年以后,出口榨菜由重庆商品检验局检验。1984年,除出口菜外,由市标准计量局榨菜质量监督检验站统一检验。各时期具体检验情况如下:
30年代的产品鉴定(俗名辨货)全凭感官,且标准不严。熟货(成品)以味正质嫩香气浓厚者为上品,味酸质老而柔软、香气清淡者为下品。
1952年以后,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详拟标准细则若干,但是仍以感官认定。至1983年始有感官与仪器化验的配合检验。直觉感官主要是观形、辨色、品味、审质、嗅味。参与检验人员工作前须不吃辛辣和有刺激性的食物,保持感觉灵敏。仪器化验主要是对抽样样品进行含水量、含盐量和总酸量的测定。再加上抽样检验出来的块形块重及肉质的合格率和表里缺陷(即菜块有无烂点、糖心、空花、棉花包等情况)的多少,逐一按超过正常质量标准的多少记分, 超标多则分多,符合标准右少超标则分少。然后按总分多少定级,不足5分为一级菜, 超过5分降一级,超过10分降二级,直至降为等外级。
检质定级后,出厂时还要经县(市)检验小组会同销地采购员检质测重,发给合格证后方能调运。
8. 在涪陵榨菜上热搜的时候方便面销量也持续增加,这有关联吗
在8月7日播出的一档台湾政论节目中,节目嘉宾台湾财经专家黄世聪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称大陆有一只股票叫涪陵榨菜,可笑的是这位台湾财经专家把涪陵榨菜读成培陵榨菜。瞬间暴露了这一个台湾节目实际上是一档娱乐节目的本质。
他是这样说的:因为他们都吃面配榨菜,但是你知道吗?这个培林(涪陵)榨菜在最近一段时间股票大跌,为什么?业绩大坏,你说连榨菜都吃不起了,他们连榨菜都吃不起,所以这就是个非常大的警讯,所以他们现在全中国大陆民众都紧绷神经。
正是因为涪陵榨菜这件事情,所以网上就流传起来一种榨菜配泡面的神仙吃法,因此泡面的销量也在持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