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1世界地球日活动方案 世界地球日活动策划 世界地球日活动总结
很不错的东西,学校要组织团日活动,正好可以用上了。
共同爱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吧!
② 国际: 地球系列主题活动
(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湿地日……)
·世界地球日 (World Earth Day 每年 4 月 22 日)
1969 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哈佛大学学生丹尼斯·海斯听到这个建议后,就设想在剑桥市举办一次环保的演讲会。于是,他前往首都华盛顿会见了尼尔森。年轻的海斯谈了自己的设想,尼尔森喜出望外,立即表示愿意任用海斯,甚至鼓动他暂时停止学业,专心从事环保运动。于是,海斯毅然办理了停学手续。不久,他就把尼尔森的构想扩大,办起了一个在美国各地展开的大规模的社区性活动。举办 “地球日”的主意就这样形成了。并选定 1970 年 4 月 22 日为第一个 “地球日”。这一天全美有 2000 多万人、1 万所中小学、2000 所高等院校和2000 个社区以及各大团体参加了 “地球日”活动。人们举行集会、游行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高举着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幅画和图表,高呼口号,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这次活动标志着美国环保运动的崛起,并促使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这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组织者丹尼斯·海斯由此被人们称为地球日之父。
1990 年,第二十届地球日活动的组织者希望将这一美国国内的运动向世界范围扩展,为此他们致函中国、美国、英国三国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呼吁他们采取措施,举行会晤缔结关于环境保护议题的多边协议,共同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 同时地球日的组织者还呼吁全世界愿意致力环境保护的政府在 1990 年 4 月22 日各自动员国民开展环境保护运动。地球日活动组织者的倡议得到了亚洲、非洲、美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众多国际性组织的响应,最终于 1990 年 4 月 22 日全球 141 个国家的 2 亿人参与了地球日的活动。从此世界地球日成为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运动。
从 1990 年开始,我国每年都进行 “地球日”的纪念宣传活动。2000 年 2 月,海斯接受中国的邀请,来中国参加了 “中国2000 年 ‘地球日’ 中国行动” 启动仪式。
·世界环境日 (World Environment Day 每年 6 月 5 日)
1972 年 6 月 5 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 《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 6 月5 日定为 “世界环境日”。同年 10 月,第 27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 6 月 5 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 “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 《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 “全球 500 佳”,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 “世界环境日”主题。
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求联合国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的年初公布当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并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发表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书。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这期间发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国从1985 年6 月5 日开始举办纪念世界环境日的活动,以“青年,人口,环境”为主题 。自此之后,每年的 6 月 5 日全国各地都要举办纪念活动。1993 年北京被选为举办庆祝活动的城市,其主题是 “打破贫穷与环境的怪圈”。
1972 年 6 月 5 ~ 16 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出席会议的国家有 113 个,共 1300 多名代表。除了政府代表团外,还有民间的科学家、学者参加。会议讨论了当代世界的环境问题,制定了对策和措施。会前,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夫·斯特朗委托58 个国家的152 位科学界和知识界的知名人士组成了一个大型委员会,由雷内·杜博斯博士任专家顾问小组的组长,为大会起草了一份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这次会议提出了响遍世界的环境保护口号: 只有一个地球! 会议经过 12 天的讨论交流后,形成并公布了著名的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 《人类环境宣言》和具有109 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 “行动计划”,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
·世界水日 (World Water Day 每年 3 月 22 日)
1977 年召开的 “联合国水事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严正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
1992 年 12 月 22 日,联合国大会的 47 /193 号决议设立了世界水日。在 2003 年 12 月 23 日的 58/217 号决议中,大会宣布从2005 年 3 月 22 日的世界水日开始,2005 年至 2015 年为 “生命之水”国际行动十年。
2006 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 “水与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公布 《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面对全球水资源开发问题,敲响九声警钟。
第一声警钟: 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由于管理不善、资源匮乏、环境变化及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全球人口约有 1/5 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
第二声警钟: 水质差导致生活贫困。
2002 年,全球约有 310 万人死于腹泻和疟疾,其中近 90% 是不满 5 岁的儿童。
第三声警钟: 大部分地区水质下降。
淡水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迅速衰退,退化速度快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第四声警钟: 90%灾害与水有关。
许多自然灾害都是土地使用不当造成的恶果。日益严重的东非旱灾就是一个沉痛的实例。
第五声警钟: 农业用水供需紧张。
农业用水已经占到全球人类淡水消耗的近 70%。
第六声警钟: 城市用水紧张。
2030 年,城镇人口比例会增加到近 2 /3,从而造成城市用水需求激增。
第七声警钟: 水力资源开发不足。
发展中国家有 20 多亿人得不到可靠能源,而水是创造能源的重要资源,而目前水资源开发不足,影响了其他能源的创造。
第八声警钟: 水资源浪费严重。
世界许多地方有多达 30% ~ 40% 甚至更多的水被白白浪费掉了。
第九声警钟: 对水资源的投入滞后。
·世界气象日 (World Meteorological Day 每年 3 月 23 日)
“世界气象日”又称 “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时间在每年的3 月23 日,为了纪念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和 《国际气象组织公约》生效日 (1950 年 3 月 23 日) 而设立的。每年的 “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国际气象组织原为非官方性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在其各成员国代表签订的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生效一周年之日,即1951 年3 月23 日,改组为世界气象组织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 ,成为政府间的国际气象合作机构。
1960 年,世界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决定把每年 3 月 23 日定为世界性纪念日,要求各成员国每年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每年世界气象日都有一个中心活动内容,各成员国在这一天可根据当年的中心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纪念活动,如组织群众到气象站参观访问,举行有政府领导人参加的群众庆祝仪式,举办气象仪表装备、照片、图表和资料的展览,举行记者招待会,由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报道特写文章和讲话,放映气象科学电影,发行纪念邮票等。
我国是世界气象组织的创始国之一,1972 年恢复在该组织的合法席位。
2007 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 “极地气象: 认识全球影响”,旨在探讨全球变暖对极地气象的影响。
极地地区是全球气候系统的冷源,对全球的气候变化至关重要。通过对两极地区冰盖上大气沉积物的详细观测,可以了解两极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环境变化。
世界气象组织发表的 《2006 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2006年全球大部分地区气候持续偏暖,极地冰层正在迅速溶化。2007年 2 月 1 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专家预测,从现在开始到 2100 年,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 1. 8 ~ 4℃,海平面可能升高 18 ~59 厘米。
科学界已经记录了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冰原正在不断消失,并发现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地区的结冰时间越来越短,过去基本在海冰上度过一生的北极熊开始逐渐向陆地转移。专家预测,如果北极附近的格陵兰地区冰层消失,那么全世界的海平面将上升 7米,这对于一些沿海国家和地区来说将意味着 “灭顶之灾”。因此,保护极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国际社会对极地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 1882 年至 1883 年,世界气象组织的前身国际气象组织就发起组织了 “第一次国际极地年”活动,有 12 个国家的科学家联合对南北极进行了考察,标志着极地考察从探险时代进入到科学考察时代,也宣告了极地科学考察国际合作的开始。
开展 “世界气象日”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各国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情况以及气象部门在经济和国防建设等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推动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世界森林日 (World Forest Day 每年 3 月 21 日)
“世界森林日”,又被译为 “世界林业节”。
这个纪念日于 1971 年,在欧洲农业联盟的特内里弗岛大会上,由西班牙提出倡议并得到一致通过的。同年 11 月,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正式予以确认。
1972 年 3 月 21 日为首次 “世界森林日”。有的国家把这一天定为植树节; 有的国家根据本国的特定环境和需求,确定了自己的植树节,中国的植树节是 3 月 12 日。而今,除了植树,“世界森林日”广泛关注森林与民生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古代,人们出于对森林和树木朴素的敬畏之情,举行一些纪念活动。美洲印第安视森林为图腾: “树木撑起了天空,如果森林消失,世界之顶的天空就会塌落,自然和人类就一起死亡。”
随着人类的发展,从早期的农业耕种到近现代对木材及林产品的消耗猛增,导致全球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森林品质不断下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世界森林日”的诞生,标志着人们对森林问题的警醒。
目前,人们普遍达成共识: “森林可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它在环境安全、消除贫困、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等许多方面蕴藏着巨大潜力。”为了人类与森林长久共存,全球当务之急: “维护和增加森林覆盖面积; 恢复并提高森林功能; 加强种植业以弥补对森林的开发使用; 重视森林土著人和森林工人的权利等。”
·世界湿地日 (World Wetlands Day 每年 2 月 2 日)
湿地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域,不同的国家和专家对湿地有不同的定义。我国科学家对湿地定义是: 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水深 2 米以内,积水达 4 个月以上) 和过湿的土地,并与其生长、栖息的生物种群,构成的生态系统。常见的自然湿地有: 沼泽地、泥炭地、浅水湖泊、河滩、海岸滩涂和盐沼等。
湿地具有较强调节地下水的功能,它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峰; 它能够净化污水,调节区域小气候; 湿地还是水生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孕育和丰富了全球生物的多样性,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 “地球之肾”。
为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利用,1971 年 2 月 2 日,来自 18 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这个公约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全球各国政府间的共同合作,以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水禽和它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湿地保护的意识,湿地国际联盟组织于 1996 年 3 月在 《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 19 次会议中决定: 从 1997 年起,将每年的 2月 2 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从 1997 年开始,世界各国在这一天都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宣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湿地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据联合国环境署 2002 年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1 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 1. 4 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 7 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 160 倍。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每年 6 月 17 日)
1994 年 12 月 19 日第 49 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次委员会的建议,通过了 49/115 号决议,从 1995 年起把每年的 6 月 17日定为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1977 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正式提出了 “土地荒漠化” 这个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1992 年 6 月,100 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荒漠化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之后,联合国通过了 47/188 号决议,成立了 《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公约谈判从1993年5 月开始,历经5 次,于1994 年6 月17 日完成。“6·17”即为“国际社会对防治荒漠化公约”达成共识的日子。在 1994 年 10 月14 日至 15 日于巴黎举行的公约签字仪式上,我国林业部副部长祝光耀代表我国政府签署了公约。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International Day for Natural Disaster Recation 每年 10 月第二个星期三)
“国际减灾十年”是由原美国科学院院长弗兰克·普雷斯博士于1984 年7 月在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上提出的。此后这一计划得到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分别在 1987年 12 月 11 日通过的第 42 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简称 “联大”)169 号决议、1988 年 12 月 20 日通过的第 43 届联大 203 号决议,以及经济和社会理事会 1989 年的 99 号决议中,都对开展国际减灾十年的活动作了具体安排。1989 年 12 月,第 44 届联大通过了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报告,决定从1990 年至 1999 年开展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活动,规定每年 10 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1990 年 10月 10 日是第一个 “国际减灾十年”日,联大还确认了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国际行动纲领。2001 年联大决定继续在每年10 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纪念国际减灾日,并借此在全球倡导减少自然灾害的文化活动,包括灾害的防止、减轻和备战。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首先确定了行动的目的和目标。行动的目的是: 通过一致的国际行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减轻由地震、风灾、海啸、水灾、土崩、火山爆发、森林大火、蚱蜢和蝗虫、旱灾和沙漠化以及其他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社会经济的萧条。其目标是: 增进每一国家迅速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能力,特别注意帮助有此需要的发展中国家设立预警系统和抗灾结构; 考虑到各国文化和经济情况不同,制订利用现有科技知识的适当方针和策略; 鼓励各种科学和工艺技术致力于填补知识方面的重点空白; 传播、评价、预测与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有关的现有技术资料和新技术资料; 透过技术援助与技术转让、示范项目、教育和培训等方案来发展评价、预测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并评价这些方案和效力。
国际行动纲领要求所有国家的政府都要做到: 拟订国家减轻自然灾害方案,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将之纳入本国发展方案内;在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期间参与一致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行动,同有关的科技界合作,设立国家委员会; 鼓励本国地方行政当局采取适当步骤为实现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宗旨作出贡献; 采取适当措施使公众进一步认识减灾的重要性,并透过教育、训练和其他办法,加强社区的备灾能力; 注意自然灾害对保健工作的影响,特别是注意减轻医院和保健中心易受损失的活动,以及注意自然灾害对粮食储存设施、避难所和其他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的影响; 鼓励科学和技术机构、金融机构、工业界、基金会和其他有关的非政府组织,支持和充分参与国际社会,包括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拟订和执行的各种减灾方案和减灾活动。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International Biodiversity Day 每年 5月 22 日)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了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1992 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 个国家签署了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1994 年 12 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 12 月 29 日定为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提高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并从 2001 年开始,将每年 12月 29 日改为 5 月 22 日。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提供人类所有的食物和木材、纤维、油料、橡胶等重要的工业原料。中医药绝大部分来自生物,截至目前,直接和间接用于医药的生物已超过 3 万种。可以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保护了人类文化多样性基础,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Ozone Layer 每年 9 月 16 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为每年的 9 月 16 日。1995 年 1 月 23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 1995 年开始,每年的9 月16 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联合国大会确立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的目的是纪念 1987 年 9 月 16 日签署的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所有缔约的国家根据 “议定书”及其修正案的目标,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一特殊日子。
③ 2011年4月20日,是第42个世界地球日,其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为了唤起全校师生对环境
(1)演讲比赛、知识比赛、图片展览、社会调查等。 (2)“善待地球,用心呵护”、“善待地球,你我的责任”。 (3)倡议书的格式:第一行正中写“倡议书”;第二行定格写倡议对象;正文:第一写清楚倡议的原因与目的,第二,要写清楚倡议书的具体内容及要求;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名称及时间。 |
④ 如何做一个世界地球日的策划
背景资料:世界地球日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国今年确定的主题是“善待地球,保护环境”。
地球日起源于美国。1969年,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提议,在美国各校园内举办有关环境问题的讲习会,并将次年的4月22日作为“地球日”。当时25岁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很快将这一提议变成了一个在全美各地展开大规模社区性活动的具体构想,并得到很多青年学生的热烈支持。1970年4月22日,美国首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各地约2000万人参加,当时被誉为二战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社会活动。
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个国家、2亿多人同时在各地举行了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主题是如何改善全球整体环境。这次活动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全球工业的不断发展,大气臭氧层遭到破坏,由此带来的全球气候异常变化,正在成为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的世界性问题。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首肯,其后,每年的4月22日被确定为“世界地球日”。
目前,世界环境问题越发突出,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淡水资源污染等。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表明,20世纪90年代全球森林面积以平均每年2.4%的速度缩减,近10年来,全球消失的森林总面积达到9400万公顷。目前全球近二分之一的陆地表面和10亿以上人口受到沙漠化影响。在大气污染方面,从1965至1998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翻了一番。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正面临水资源危机:12亿人用水短缺,30亿人缺乏用水卫生设施,每年有300万到400万人死于和水有关的疾病。到2025年,水危机将蔓延到48个国家,35亿人为水所困。
世界地球日活动的举办,以期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4月22日都举办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完)
⑤ 求一篇关于“世界地球日”和“H7N9”的黑板报策划书,急!!!
地球日,无非就是什么地球一小时什么的,找点元素标志,和一些介绍文字,就能搞定一半的版面,而H7N9关注一下报纸吧,不是很熟悉
⑥ 世界地球日倡议书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World Earth Day)
今年的4月22日是第39个世界地球日。
我国今年确定的“世界地球日”主题是“认识地球,和谐发展”。
我们宣传善待地球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我们认识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的基本国情,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从而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利用,推进环境保护与治理,提高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人类生活的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地球丰饶的资源和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依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繁衍生息。在增强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对地球的索取日益变本加厉,不可再生的资源在迅速消耗,大片原始森林、矿产资源消耗巨大,以及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使地球上的水源、空气和土地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造成生态系统失衡,环境恶化,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加剧,人类面临着巨大挑战。
所有这一切都在向人类发出警示:人类在破坏地球环境的同时,也在毁灭着自己。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尊重地球就是尊重生命,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我们每位大学生都应该认识地球,爱护地球,崇尚科学,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自觉地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为保护和改善地球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我们向全体老师和同学提出如下倡议:
一、倡导文明行为,从我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保护绿色环境;
二、保护地球,不污染环境;保护生物,使生物与人类共存;使万物与环境谐美相处,创造生态平衡条件,美化地球,再造环境;
三、当前,我们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困扰。我们应该做到:
1、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开始,树立勤俭节约的美德。
2、大力节约资源。不使用或少用一次性饭盒、筷子等消费品,不浪费纸张。
3、使用环保电池,防止汞、铬污染、慎用洗涤剂,减少水污染。
4、自觉保护生活环境,积极参与社会绿化美化活动,保护绿地花木。
5、提倡垃圾分类。清理“白色”污染,把废塑料袋打个节再扔进垃圾箱。
6、郊游及远足自备垃圾袋,做到文明出游;
7、节省用纸,必要时才打印,尽量双面使用,安排把废纸回收再生……
8、使用可再生材料制成的工作生活用品;
9、收集废铁、废纸等物品,使它们得到循环利用;
10、短途出行尽可能骑自行车或者以步代车。
在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我们呼吁大家认识地球,善待地球,从我做起。
⑦ 09年世界地球日的大学校园活动策划
在校园里可以弄一些关于地球环境、资源或着一些关于节能方面的知识问答,主要以有奖问答的形式展开。奖品要围绕环保这一主体选择发放
⑧ 世界地球日,学校志愿者协会可以搞哪些活动
出一期宣传专栏(有关地球环境现状、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现有做法等);
招募志愿者,在一周内清理校园卫生死角;
写一份有关身边的环境污染源的调查报告并征集解决方案提交给相关单位···
⑨ 2010年世界地球日大学生活动方案策划
建筑并非具体的建筑学、而是一种抽象的形容。只有出众的样本才会在众多同类企业中将你的品牌衬托得更加鲜艳。上海维卡广告有限公司是专业的广告公司。先曝光,找一群媒体疯吵,最好针对你的秘方找个模糊的论点,正反方好好的吵。动静大了自然关注的人就多了。比如是否是你的祖传秘方领先欧洲医学界。更具鲜明形象性、艺术性和共识性。符号美是标志策划中最重要的艺术规律。或者由于品牌的吸引所表现出的一些特殊情感,有时,出色的创意是种因缘契合,灵光一闪,意念便成。反之,就算日思夜想,抓破头颅,也未可得,
⑩ 关于2011世界地球日“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活动策划。要新颖点的
这个主题就不对了还活动策划
你还是看一看,国土资部的活动通知吧
国土资厅发〔2011〕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省级城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今年4月22日是第42个世界地球日(以下简称地球日)。地球日是宣传我国国土资源国情国策、提高公众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意识、普及地球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平台。为做好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围绕我部主要职能和中心工作,确定“十二五”期间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的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各地举办具体活动时,可以使用统一主题,也可根据内容增加副标题。
二、活动时间
为进一步提升地球日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延长宣传周期,从今年起,地球日活动从1天延长至1周,今年“第42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从4月16日(星期六)开始,至4月22日(星期五,地球日当天)结束。
三、具体要求
(一)积极参与支持部的活动。
活动周期间,部将围绕地热开发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服务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珍惜地质遗迹发展地质文化、参与全球“亿万绿色行动大募集”行动、少年儿童科普等方面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各承办单位要按照部的统一要求,做好具体策划和筹备工作,必要时请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给予配合和支持。
(二)组织开展各地纪念活动。
探索开展创意新、形式活、时间长、影响大的主题宣传活动。面向社会公众,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各自条件,策划开展一项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并要组织本地区地学类博物馆科研机构等科普场所开展开放日、主题宣传、互动实践、展览展示等系列活动。面向地勘局、地调院及一线找矿技术人员,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邀请专家组织开展一场地质找矿理论、技术方法的培训会或讲座。
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在活动周期间要免费或优惠向全社会公众或青少年开放,要围绕地球日主题做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宣传活动,继续做好“三个一”活动,即一场专题展览,一场科普报告会,一个青少年互动活动。
(三)加强组织协调和媒体宣传。
加强与教育、科技、环保等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各级地质学会、土地学会、宝玉石协会等作用,联合有关高校、中小学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小主人”活动组委会以及企业,以通俗易懂、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宣传活动。
要认真细致做好地球日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加强安全保卫措施,制订预案,严防在活动期间发生安全事故及群体性事件。地球日前后免费开放的单位,要做好充分准备,做好组织工作,根据需要适当控制、疏导人流。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手机等多种媒体渠道,采取制作专题节目、开展活动专栏、发送手机短信、实时交流互动等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国土资源国情国策、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引导社会各界加深对国土资源工作的了解,发动全社会进一步关注、支持和参与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部将统一制作系列宣传海报和公益广告片,可通过部门户网站地球日专栏下载印发或联系当地媒体播放,宣传海报也可委托部宣教中心统一印制。
(四)加强信息反馈和总结。
请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部直属有关单位,在3月31日前将活动备案表报至部科技合作司,以便通过部门户网站统一宣传。
活动周结束后,请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部直属有关单位要及时总结本地区或单位的活动情况,5月10日前将组织开展活动情况(含图片)、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总结(纸件和光盘各一份),反馈给部宣教中心,以便及时汇编成册,相互学习交流。
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按照上述时间要求,就地球日活动备案表、活动开展情况以及有关多媒体成果(纸件和光盘各一份),报科普基地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