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宣传策划 > 大非农宣传

大非农宣传

发布时间:2022-07-10 03:14:53

① 美联储公布非农数据喜忧参半,为何有人说美失业率50年来最低是假新闻

因为美国统计的失业率是统计的那些寻找有偿工作的人数,而还有很多的已经失业了很久的人他是没有的真正统计进去的,所以这个数据是不真实的,所以说就有人说现在的美失业率50年来最低是假新闻。


而这样做的原因也是现在的美国经济的现实,虽然说这和严肃的经济分析与白宫的政治宣传不怎么相同,但是现在的很多人都是认为美国经济在2020年有衰退风险,当然,最有可能的还是放缓而非衰退,然而,由于2020年是美国大选年,经济放缓将给白宫带来巨大的政治压力。

为了稳住那些企业的心,掩盖这个事实,于是也就放出了美失业率50年来最低的这个假新闻。

② 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保护办法

第一条为保护南水北调工程,保障输水安全,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南水北调工程的保护,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南水北调工程,是指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干线工程及其配套附属设备设施。第三条市南水北调工程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南水北调工程的保护工作,组织南水北调工程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统筹协调工程保护的重大问题,依法查处危害工程安全的违法行为。

规划、国土、水务、公安等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南水北调工程保护的相关工作。第四条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工程保护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开展工程保护的宣传教育,督促有关单位和个人履行工程保护义务,配合市南水北调工程主管部门查处危害工程安全的违法行为。

南水北调工程沿线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予以制止,并及时向当地区人民政府和市南水北调工程主管部门报告。第五条南水北调工程保护规划应当与本市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相协调,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第六条南水北调工程及其合法使用的土地,依法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实施危害南水北调工程安全的行为。第七条南水北调工程运行单位(以下简称运行单位)具体负责南水北调工程的运行管理。

运行单位应当遵守本办法和有关水务、规划、建设、安全生产、质量监督、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国家和本市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建立健全本单位有关工程保护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组织实施,宣传工程安全与保护知识,履行工程保护义务,接受政府及有关行政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保障工程安全运行。第八条运行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南水北调工程巡查养护制度,配备专门人员对工程进行日常巡查养护,如实记录巡查养护情况。

运行单位发现危害工程安全的隐患,应当及时处理;对工程存在的外部安全隐患自身排除确有困难的,应当向市南水北调工程主管部门报告。市南水北调工程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处理。第九条运行单位应当定期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检测、维修,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对工程安全风险较大的区段和场所,应当进行重点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应当及时改造、更新或者停止使用。第十条运行单位应当加强对巡线道路的养护,保证巡线道路完好、畅通。

在确保南水北调工程安全的前提下,运行单位可以允许社会车辆使用巡线道路,并根据实际需要对使用巡线道路提出要求。相关人员和车辆应当严格遵守使用要求。第十一条运行单位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巡查养护、检测、维修等作业时,工程沿线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因工程巡查养护、检测、维修等作业给相关单位或者个人造成财产损失的,运行单位应当给予补偿。第十二条南水北调工程管涵中心线两侧和调压池、调节池、调蓄水库等调蓄工程合法使用土地的外边沿向外的限定区域,为南水北调工程保护范围。限定区域的具体范围,由市南水北调工程主管部门会同工程沿线区人民政府和有关行政部门,遵循确保工程安全、科学合理节约用地、保护工程沿线相关权利人权益的原则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施行。

运行单位应当对南水北调工程保护范围设置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毁损、涂改工程标志。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启、关闭闸、阀(井)或者采用移动、切割、打孔、砸撬、拆卸等手段损坏工程管涵及其附属设备设施。第十四条在南水北调工程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危害工程安全的行为:

(一)种植根系可能深达管涵埋设部位的植物;

(二)爆破、打井、打桩、钻探、采石、采矿、取土、挖砂;

(三)倾倒垃圾、废渣等固体废物,排放污水、废液等有毒有害化学物品;

(四)擅自建设建筑物、构筑物,堆放超过管涵承受荷载设计标准的重物;

(五)行驶重型车辆,但在本办法实施前已通车的公路上行驶的除外;

(六)其他可能危害工程安全的行为。第十五条位于工程保护范围内的农用地,应当自本办法公布之日起维持既有土地用途和使用方式;非农用地,可以通过规划调整土地用途。农民、村集体或者其他相关权利人由此受到利益损失的,政府给予补偿。

具体补偿方式由市南水北调工程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农业、园林绿化、规划、国土等有关行政部门和工程沿线区人民政府确定。

③ 大宗商品交易的盈利模式

商品价格的波动,会给商品的供给方或需求方带来经营上的不确定性,影响现货生产企业或贸易商的经营利润。渤海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商可通过在渤海商品交易所的套期保值操作,规避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上的不确定性,获取正常的商业利润。
(1)卖出套期保值操作商品价格处于下跌趋势,商品供应方饱受产品销售价格下跌之苦,常会出现已签订合同的采购原材料和日后市场销售价格出现倒挂现象,并带来经营亏损,此时,该企业可在渤海商品交易所进行卖出套期保值操作。比如,某商品贸易商签订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合约后,在渤海商品交易所卖出商品的电子合约,锁定商品的销售价格,当今后商品价格下跌时,将商品卖给其他需求者,销售价格仍然固定在原先的水平上,获得预期的利润。
(2)买入套期保值操作商品价格处于上涨趋势,加工企业饱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之苦,常会出现已签订合同的成品销售价格和日后原材料采购价出现倒挂现象,并带来经营亏损,此时,该企业可在渤海商品交易所进行买入套期保值操作。比如,某生产企业签订销售合同后,在渤海商品交易所买入商品的电子合约,锁定原材料的成本,当今后商品价格上涨时,在渤海商品交易所申请实物交割,或通过转让电子合约进行套期保值操作,从其它现货商处采购现货,采购成本仍然固定在原先的水平上,获得预期的利润。 大宗商品在不同品种、不同的市场间会保持合理价差(考虑运费、保险费、仓储费、资金利息、风险状况、流动性等),当商品价格偏离正常水平时,交易商可通过买低卖高,在锁定风险的情况下,获取稳定的利润。
(1)跨国内市场套利同一商品在国内不同的市场中上市,一般情况下不同市场中商品的价格基本保持一致或存在合理的价差,当同一商品在不同市场中价格差偏离正常水平时,交易商可以在两个市场中同时分别买进和卖出,一段时间后,当价差缩小,该交易商再在两个市场中分别进行卖出和买进的反向操作,实现套利的目的。
(2)跨国际市场套利由于汇率、时间差以及不同市场的现货短期供求关系发生扭曲,当同一商品在国际不同市场中价格差偏离正常水平时。
(3)跨品种套利由于用途相似或可替代性,有些商品之间关联性比较大,其相互之间的价格走势有一定的关联,相互间的市场价格应保持合理的价差。当相互关联的两种商品在渤海商品交易所的价格差偏离正常水平时,交易商可以在交易所市场中同时分别买进和卖出该两种商品,一段时间后,当价差缩小,该交易商再分别进行卖出和买进的反向操作,现套利的目的 。 交易商可以灵活运用渤海商品交易所的每日实物交割申报制度,获得合理的延期补偿
(1)商品生产企业通过实物交割申报获取合理的延期补偿费商品生产企业进行实物交割申报,当其卖出订货量不能完全获得交割履行时,可以获得延期补偿费。
(2)商品需求企业通过实物交割申报获取合理的延期补偿费商品需求企业进行实物交割申报,当其买入订货量不能完全获得交割履行时,可以获得延期补偿费。

④ 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建于1957年,是伴随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省辖市。东接洛阳,西临陕西省,南通南阳市,北连山西省,管辖三县(陕县、渑池县、卢氏县)两市(灵宝市、义马市)一区(湖滨区)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总人口223万人。三门峡市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对外开放先进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被誉为“天鹅之城”和黄河明珠。近年来,三门峡市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初步形成了以能源、煤化工、铝工业、有色金属深加工和林果业生产加工五大支柱产业为支撑的区域特色经济体系,带动了综合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

马进仓 党组书记、局长

崔宗勤 党组成员、调研员

阴旭阳 党组成员、调研员

徐建立 党组成员、调研员

卫骁 党组成员、调研员

李光生 党组成员、调研员

王西鹏 党组成员、副局长

田宝群 党组成员、副局长

上官勤学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马进仓简历:河南新密人,1953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92年5月~1995年6月,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办公室主任、工委委员;1995年6月~2002年1月,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工委委员;2002年1月~2004年5月,洛阳市地矿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4年5月~2007年3月,洛阳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7年3月至今,任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机构设置】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于2001年在原三门峡市土地管理局、矿产资源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是主管三门峡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工作部门。辖渑池县、义马市、湖滨区、陕县、灵宝市、卢氏县6个国土资源局和开发区建设土地局。内设办公室、财务科、信访办、执法监察科、地籍测绘科、规划科技科、耕保审批科、土地利用科、矿产资源开发科、储量勘查科、地质环境科、纪检监察室等12个科室和市土地开发储备整理中心、市矿业开发中心、市地产交易中心及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支队等4个二级机构。截至2010年底,共有职工114人,大专以上学历达97%。

【土地资源】据2010年度变更调查显示,全市耕地17.70万公顷,园地5.33万公顷,林地53.74万公顷,草地11.22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37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31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07万公顷,其他土地2.61万公顷。

【耕地保护】2010年,全市经储备并备案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项目7个,新增耕地941.5公顷,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98.2731公顷相抵后,净增耕地643.23公顷,连续1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余。全面完善了基本农田保护档案,共建立县(市、区)级档案7套,建立乡级成果档案66套,村级档案1348套。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宣传力度,2010年,三门峡市共投入经费68万元,设立大型宣传标志牌23块,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53块,与村民小组签订责任书10514份,与农户签订责任书304450份。

【土地利用】2010年市本级处置土地56宗,总面积162.682公顷,总成交价款68579.5986万元。其中,“招拍挂”出让17宗,面积55.978公顷,成交价款59029.4794万元,实现纯收益50346.1万元;协议出让11宗,面积28.976公顷,出让价款6886.5392万元;规划变更19宗,面积33.923公顷,补交出让金2663.58万元;划拨土地9宗,总面积43.8043公顷。

组织开展了房地产开发市场专项检查等工作,全市共清查闲置土地4宗,面积6.9707公顷;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国有经营性用地“招拍挂”的六项制度,全市共供应房地产用地197宗,面积703.60公顷,其中出让154宗,面积550.56公顷,收取出让金21.8亿元,其中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120宗,面积458.92公顷,收取出让金20.5亿元。市本级共供应土地41宗,面积110.23公顷,其中出让32宗,面积66.69公顷,出让总成交价款达7.47亿元,比去年同期的5.45亿元相比增长了37%。

【建设用地管理】2010年,全市共报批项目建设用地51个批次,总面积903.093公顷,其中农用地769.3093公顷(耕地555.7169公顷),有效保障了244个省、市联审、联批等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

【土地勘测定界及评估】2010年,三门峡市金土地勘测服务中心累计完成勘界工作371宗,勘测面积1968.48万平方米,形成勘界报告350余套2000余份,绘制宗地图100多宗200余份;并积极配合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完成个人住宅楼发证工作92栋。

【地籍及测绘管理】2010年,三门峡市本级共受理国有土地登记108宗,其中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104宗,变更登记4宗;审批个人住房用地分割登记2869户;接待土地登记公开查询100余宗,整理归档地籍档案100余卷,更新图斑200余个。开展了测绘资质复审换证工作,全市29家测绘单位,22家测绘单位通过了复审换证工作,5家测绘单位是新证不需要换,注销2家丁级资质单位。新申请的2家测绘资质单位,1家丙级通过审查证书,另一家丁级资质正在审查受理当中。组织开展了“8.29”测绘法制宣传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设立咨询台15个,摆设宣传版面54块,悬挂宣传横幅106条,发放宣传单1万余份,接受群众咨询5000余人。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地图市场检查工作,对本市火车站、汽车站、各大宾馆、书店进行了检查,没收“三无”地图册30余本。按规定办理测绘任务备案和测绘成果汇交工作,完成了三门峡市规划局沿黄河景观带1:1000邮码航测成图项目测绘任务备案工作和三门峡市28家测绘单位价值3万元以上测绘任务成果目录汇交工作。组织测绘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优质工程奖评选工作,2010年本市有4家测绘单位申报的4项工程项目,获得了优质工程奖。参加了国家测绘局“苍穹数码杯”测绘行业学法用法征文活动,并获得三等奖。

【第二次土地调查】截至2010年底,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各项工作基本完成。先后按时按要求完成了县级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外业调查与数据建库、城镇地籍调查外业调查、与相邻11个县(市)涉及的160余幅1万余个图斑的接边、2009年统一时点变更调查、全市基本农田上图、国家对该市统一时点更新调查与基本农田成果提出问题的整改与完善等阶段性工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10年初,全市6个县(市、区)的66个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顺利通过省、市有关专家审查,并于5月26日前全部通过市政府审批。

【矿产资源】本市矿藏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地318个,其中大型矿床46处,中型矿床96处。发现矿藏66种,已探明储量的有50种,保有储量居全省前三位的约有31种,已开采利用的27种。黄(黄金)、白(铝土矿)、黑(煤炭)是辖区的三大优势矿产。黄金矿产储量、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有16种矿产居全省之冠(金、锰、铅、锌、锡、锑、钽、铌、锂、铍、铷、硫铁矿、铸型用砂岩、砷、云母、玻璃用砂岩),有9种矿产居第二位(铜、钼、银、钨、磷、压电水晶、熔炼水晶、石膏、石墨),6种矿产居第三位(铝土矿、铁、镓、白云岩、伴生硫、水泥配料及粘土)。截至2010年底,全市在有效期内共有矿产资源勘查登记项目148个(包括部办6个项目),其中,金矿项目33个,铝土矿项目19个,铁矿项目29个,铅锌矿项目33个,重晶石项目1个,煤矿项目3个,银矿项目4个,铜矿项目6个,锑矿项目3个,锰矿项目5个,钼矿项目5个,钒矿项目1个,硫铁项目1个,白云岩项目2个,石煤项目1个,锂矿项目1个,红柱石项目1个。

【矿产资源管理】2010年,组织编制了《三门峡市非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整合实施方案》,并于年底完成了整合任务,整合重点矿区个数为11个,参加整合的矿业权77个,其中采矿权57个、探矿权20个。整合后矿业权减少为47个,其中采矿权37个、探矿权10个;减少采矿权20个,减少35%;减少探矿权10个,减少50%。圆满完成了149个矿山的储量动态检测年度报告、287个矿山企业“三率”指标考核和开采回采率系数核定工作。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成效显著,全市共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9473.8万元,其中市本级征收1650万元。申报中央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及示范基地建设资金5800万元。完成了463宗矿业权核查工作,按照部、省要求完成了268宗采矿权换证工作。本年度完成市级采矿权延续15个;新立6个;变更5个。开展了打击非法违法矿业活动专项行动,无证勘查开采、乱采滥挖、浪费资源等现象进一步遏制。

【地质环境管理】全市新发现的32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络,明确了监测责任人,发放了35000余份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争取中央及省级财政地质环境类项目资金1.3亿元。筛选、上报了灵宝市豫灵镇安头村黄土滑坡等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并纳入2011年省级财政资金治理项目名单。灵宝小秦岭地质公园获得了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资格,渑池韶山地质公园获得省级地质公园建设资格。由于措施到位,继卢氏县、灵宝市后,湖滨区和义马市分别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荣誉称号。

【执法监察】2010年度全市共开展巡查1550余次,出动警力4000余人(次)。市执法监察支队共开展巡查55次,出动警力137人(次),其中一级巡查区域30次,二级巡查区域25次,到基层乡所巡查20余次。全市发生国土资源违法案件511起,其中,违法占地170起,制止170起,总面积715580.83平方米;违法开采341起,取缔341起,立案83起。全年共受理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巡查发现、“12336”举报、上级批转、政府批转等)共计74件,其中,“12336”举报案件共计32宗(土地类案件24宗,矿山类案件9宗),处理到位32宗。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支队自办案件17起,结案17起,结案率达到100%。到现场勘查40余次,追缴罚款147万元,封填非法井口16个,现场勘测定界3次。督促县(市、区)办案件57起,结案54起,结案率达到94.7%。

【信访工作】2010年,全市国土资源信访工作紧紧围绕“破难题、保发展、保红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主要从“围绕一个中心、确保两个到位、抓好三项落实、着力四个重点”四个方面做好此项工作。通过全市系统上下的共同努力,在“两低、两高、两无”工作方面成效显著,实现了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本市国土资源类信访事项零京访、全年零上访,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和省厅下达的年度信访稳定工作责任目标,三门峡国土资源局被市委、市政府和省厅分别授予“2010年度信访稳定工作先进单位”;被市委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三项重点工作领导小组联合评选为“全市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先进单位、全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百日竞赛活动先进单位”。2010年,该局共接待群众来访198批394人次,其中集体访19批131人次。

【“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全国、全省和全市国土资源领域腐败问题治理会议后,根据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统一安排部署,从2010年10月份开始在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开展以整治土地和矿业权交易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整治干部队伍廉洁从政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化国土资源管理制度体制改革专项行动。

一是坚持把廉政风险点排查作为认真落实“两整治一改革”工作任务,深入推进国土资源领域腐败治理活动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主动作为,扎实工作,将此项工作列入局党组议事日程,局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此项工作,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马进仓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并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抽调专人,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加强了对“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下设了土地市场治理、矿业权市场治理等五个专业工作组,明确了职责分工,细化分解了工作任务,建立工作责任制,强化督促检查,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二是把学习贯穿于整个专项活动的全过程,统一印发了学习笔记本、心得体会本,建立了学习制度,制定了学习计划,坚持每周二、五为集中学习时间,据统计全系统干部职工人均记学习笔记12000余字,撰写学习心得4篇。为加大宣传力度,局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专题简报13期。同时,在局门户网站建立了专项活动网页,开设学习交流、工作动态等专栏,为全系统上下深入学习交流建立了平台。切实提高了系统干部职工对“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的认识,增强了做好“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掀起了学廉、倡廉的良好氛围。三是围绕“三个层面”全面推进。从个人、部门、组织三个层面,结合从事的岗位、业务和关键工作环节,深入查、用心查、细致查、真正把岗位风险查清、查明、查实。党组成员带头自查,组织全局干部职工结合岗位职责,以科室为单位,从中层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员、从正式干部到聘用人员,全面深入查找廉政隐患,并针对排查出的风险点,实事求是进行风险评估。四是抓好“三个结合”深入排查。为确保廉政风险点排查无死角、无遗漏,本着“自己找、领导提、群众帮、集中评、组织审”的原则,采取自查与互找相结合、领导点与群众提相结合、风险查找与完善防范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以征地供地、农地转用、规划、评估、执法监察、土地和矿山权审批、登记发证、资源项目开发、财务、人事等业务方面为重点,全面深入查找思想道德、行为过程、岗位职责、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严格审核把关,并逐一填表登记,建立了台账,做到了不漏岗、不缺项。五是严格“三个等级”分级管理。按照党纪条规、行政法规、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腐败行为发生概率以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紧急程度等,评估确定风险点的定级,并根据腐败风险的变化,及时调整风险等级。全市国土资源系统123个单位,1037名干部职工,从市局机关科室到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从县(市、区)局机关股室到乡所,从市局领导到乡(站)所一般同志,全员参与,人人查找,针对现行制度、关键岗位、核心业务、重点部位和环节,围绕征、管、查、减、免、罚、人、财、物“九大节点”,深入扎实开展全面四轮排查,单位共查找风险点599个,其中A级183个;B级119个;C级297个。个人共查找风险点3327个,其中A级1017个;B级717个;C级1593个。清理规范性文件203份。复查复审卷宗1192个。基本完成了廉政风险点排查和自查自纠阶段工作任务。六是注重实效,边查边改。为把廉政风险点查深、查透、查准,变“风险点”为“安全点”,增强廉政风险防控的主动性,围绕排查确定的各类风险点和风险等级,从个人自我防控、科室内部防控、单位综合防控3个层面,有计划地研究制定在教育、制度、监督等方面的具体防控措施,坚持边查边改,局班子成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了《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收缴礼金和有价证券管理办法》,完善了《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财务管理暂行办法》,领导干部廉政承诺制度;立足“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三个环节的廉政风险防线,建立运用廉政“三卡”预警机制。针对可能出现的腐败问题或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运用提醒、告诫、纠错等制度,通过警示提醒卡、警示告诫卡、警示纠错卡的方式,及时提醒一部分人不犯错误,有效控制一部分人少犯错误或不犯大的错误,着力督导犯了错误的人切实改正错误,最大限度地教育、挽救犯有一般性错误的干部。

【荣誉称号】2010年,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五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产业集聚区分局局长仲兴民被评为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五五”普法工作先进个人,被省国土资源厅评为全省国土资源信访稳定工作先进单位,卫骁、荆海波获得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同时,也被省国土资源厅评为(地质找矿)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测绘系统先进集体,乔娟芳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余钊慧)

⑤ 官方通报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有关问题,其中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相关部门通报了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的相关问题,其中有以下几项信息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不得占据耕地面积来建房。随着新的农村建房规定颁布以后,所有农村的土地证以及自建房的资格证都会得到相关的落实,特别是对一些违法占据耕地面积来建造自建房的行为,要加大惩罚措施,严重时可以安排工作人员进行强制拆除,但只要居民按照相应的规则拿到自建房的资格证以后都可以按照相关规矩进行自建房。

要遵守一户一宅的自建房规则。我国对农村地区的自建房有相应比较完善的法律规则,每一家每一户只能在规定的土地上建造一家住宅,不得一户来建造两家住宅,甚至占用耕地面积来建造住宅,这些也是属于违法行为,更不能利用利民的名义来违法占用耕地面积。

总体来说,关于农村的耕地面积自建房问题,我国相关部门都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政策和管理措施,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永久基地的相关信息。

⑥ 全国土地日的宣传口号


第5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1995年6月25日

1、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
2、今年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土地与法制”
3、认真贯彻全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
4、加快法制建设,强化土地管理
5、深化“地改”,规范土地市场
6、决加大地改力度,扩大土地出让范围
7、坚持全国土地、城乡地证统一管理
8、坚持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并重管理
9、建立土地市场,加强宏观调控
10、严禁划拨土地使用权自发交易
11、严禁集体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和非法转让
12、严格用地审批,严禁越权批地
13、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14、认真贯彻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5、农业结构内部调整占用耕地须依法审批
16、城市房地产开发,必须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
17、严格地价评估,防止资产流失
18、明晰土地使用权,盘活企业资产
19、强化土地监察,严格行政执法
20、深入宣传贯彻《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第9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1999年6月25日

1、遵守《土地管理法》是公民的光荣义务
2、学习《土地管理法》,规范用地管处行为
3、为了生存与发展,请您珍惜土地
4、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5、实行用途管制,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6、强化用途管制,依法保护耕地
7、严禁占用基本农田
8、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9、加强土地监察,严格土地执法
10、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11、坚持同一切违法批地用地行为作斗争
12、非法批地是犯罪行为
13、毁坏耕地是犯罪行为
14、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
15、保护耕地,人人有责
16、我国人多地少,必须珍惜利用
17、依法用地光荣,滥用土地可耻
18、必须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19、依法规划,和利用地
20、占用耕地,占一补一
第11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1年6月25日
1、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
2、规划用地、利国利民
3、用地要规划、规划促发展
4、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妥善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手段
6、决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各项土地利用的基本依据
8、科学规划、合理用地
9、严肃土地执法、维护规划权威
10、严格执行规划、实施用途管制
第12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2年6月25日
1、规范土地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2、培育土地市场,经营城市土地
3、规范土地市场,保护土地资产
4、严格土地执法,规范土地市场
5、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
6、大力推行土地招标拍卖
7、建设一个稳定,公平,安全的土地市场
8、土地是国家和集体的重要资产
9、保护耕地,人人有责
10、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第13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3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规范土地市场,促进可持续发展
3、大力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
4、严格土地登记,明确土地权属
5、严格土地执法,规范土地市场
6、节约用地,珍惜资源
7、建设稳定、公平、安全的土地市场
8、规范土地市场,保护土地资产
9、保护耕地,人人有责
10、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11、每年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
第14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4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3、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
4、坚持科学发展观,珍惜每一寸土地
5、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6、严格按照规划使用土地
7、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8、集约用地,科学发展
9、坚持科学发展,规范土地市场
10、严格土地执法,规范土地市场
11、规范土地市场,保护土地资产
12、土地市场要坚持公平、透明、规范和法制原则
第15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5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3、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
4、严格土地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5、坚持科学发展观,珍惜每一寸土地
6、严格按照规划使用土地
7、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8、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
9、严格用地标准,推行集约用地
10、严格土地执法,规范土地市场
11、严把土地供应闸门,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12、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第16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6年6月25日
1、纪念《土地管理法》颁布二十周年
2、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4、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
5、以依法用地为荣,以违法占地为耻
6、坚持科学发展观,珍惜每一寸土地
7、科学规划,合理用地
8、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9、保护耕地是国策,合理用地是职责
10、严把土地供应闸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11、严格土地执法,规范土地市场
12、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3、统筹规划各类土地,支持新农村建设
14、依法土地登记,维护合法权益
15、国土资源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
16、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17、土地整理,利国惠民
18、珍惜土地资源,构建和谐社会
19、严格执行土地计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0、依法管理土地,合理利用土地
第17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7年6月25日
1、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 土地利用节约集约,经济发展又好又快
3、 坚持科学发展观,珍惜每一寸土地
4、坚守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红线
5、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
6、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7、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8、严把土地供应闸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9、 遵守规划计划,严格依法用地
10、节约集约用地,造福子孙后代
11、 坚决执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
12、 落实建设用地税费政策,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
13、 严格落实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
14、 严格土地执法,规范土地市场
15 、依法土地登记,明确土地权属
16 、土地整理,利国惠民
17 、统筹规划各类土地,支持新农村建设
18、 改革完善征地制度,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19、 实施土地督察制度,依法依规管地用地
20 、严格土地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第18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8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3、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4、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5、严把土地供应闸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6、依法土地登记,维护合法权益
7、土地整理,利国惠民
8、推进土地整理,服务新农村建设
9、土地复垦,变废为宝
10、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11、依法依规用地,又好又快发展
12、加强土地督察,严格土地监管
13、坚持依法行政,严格土地执法
14、合理利用土地,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15、科学规划用地,提高利用效益
16、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17、土地调查,利国利民
18、保障民生用地,促进社会和谐
19、规范土地市场,合理配置资源
20、珍惜土地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
第19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9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
3、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4、保增长保红线,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5、坚持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6、节约集约用地,造福子孙后代
7、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8、土地整治,富国惠民
9、依法依规用地,保障科学发展
10、加强土地产权管理,维护群众土地权益
11、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建设美好新农村
12、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13、加强土地督察,严格土地监管
14、坚持依法行政,严格土地执法
15、合理利用土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16、科学规划用地,提高利用效益
17、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18、土地调查,利国利民
19、保障民生用地,促进社会和谐
20、规范土地市场,合理配置资源
第20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10年6月25日
1.手牵手同保生命线 心连心共护金土地
2.寸土寸金总关国计 一垄一亩承载民生
3.浪费土地就是透支未来
4.土地宣传二十年 用心保护每一天
5.有限土地 无限珍惜
6.加强土地督察 严格土地执法
7.规范开展农村土地整治 积极促进统筹城乡发展
8.卫星监测覆盖广 违法用地无处藏
9.依法管地促发展 集约用地节资源
10.用好土地监管一张图 下好土地利用一盘棋
11.耕地是红线 法律是底线
12.土地资源有限 科学利用无限
1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14.一寸土地一寸金 管好用好万代情
15.利用与保护并举 规范与发展并重
16.坚持科学发展 坚守耕地红线
17.经济要发展 用地要严管
18.人多地少是国情 节约集约要先行
19.划定基本农田 实行永久保护
20.调结构 保发展 节土地 守红线
第21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11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3.纪念《土地管理法》颁布二十五周年
4.落实节约优先战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5.积极主动服务保障发展,严格规范管理保护资源
6.人多地少是国情,节约集约要先行
7.土地资源是世代生存的基石,节约用地是持续发展的保障
8.土地哺育你我他,管好用好靠大家
9.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10.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11.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
12.保护土地千秋业,珍惜耕地万代兴
13.今天不替耕地忧,明天要为粮食愁
14.耕地是红线,法律是底线,管理是防线
15.以依法用地为荣,以违法占地为耻
16.破坏耕地就是犯罪
17.保障民生用地,促进社会和谐
18.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19.农村土地整治,利民利乡利城
20.整治一方地,造福万家人
第22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12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3.落实节约优先战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4.建良田保增产,促发展惠民生
5.整治一方地,造福万家人
6.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7.加快土地复垦,改善生态环境
8.加强土地整治总体规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9.人多地少是国情,节约集约要先行
10.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
11.依法用地促节约,严守红线惠民生
12.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13.节约集约用地,造福子孙后代
14.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建设美好新农村
15.加强土地产权管理,维护公众合法权益
16.产权要明晰,土地先登记
17.完善土地产权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8.以依法用地为荣,以违法占地为耻
19.破坏耕地就是犯罪
20.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第23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13年6月25日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3.发展是硬道理 节约是大战略
4.保障科学发展 坚守耕地红线 维护农民权益
5.严把土地供应闸门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6.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转变资源利用方式
7.珍惜土地 爱我家园
8.优化用地布局 提高用地效率
9.保护耕地 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10.节约今天一片土 留给后人一寸金
11.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2.统筹规划集约用地 寸土寸金守土有责
13.推动确权登记颁证 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14.加快土地整理复垦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5.严格土地执法督察 维护良好用地秩序

⑦ 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宣传扩面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社保局是社会保障事业管理局的代办机构,行使区域内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宣传、基金征缴、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付、参保信息及预付基金管理职能,负责指导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相关业务。
性质是机关法人,在人事局有机关法人的相关资料。
改革方向简单说来就是:费改税
现状和前景:
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话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指出,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是本届政府着重解决的三大问题之一。国委、国政府高度重视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将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主要工作任务之一,2003年国家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一、国家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取得的成就
1、国家就业人数继续增加,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稳步增长。
全国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结合当前国家建设大泉州战略,在招商引资、发展乡镇企业、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下大力气,积极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国企改革,转制增效,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全国从业人员人数继续增加,2003年为408.1万人,比上年增加了29.7万人,就业总人数居全省第一,城镇就业人员74.1万人,比上年增加6.8万人,居全省第二(福州第一,75.2万人)。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3132元,比上年增加980元,增长8.1%,增幅居全省第三,其中国有单位17250元,比增10.78%,城镇集体单位12782元,比增16%,其他单位11279元,比增8.3%。企业在岗职工的人均工资12076元,比去年增长8.81%。国有企业经过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显示出应有的活力,运行效率进一步改善,职工收入也随之增长;垄断行业金融、电力、通信行业,工资收入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新兴行业、技术含量高的行业的工资水平也全面提升;传统行业经过改组、改制、减员增效,工资稳步增长。
2、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得到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国委、国政府出台了许多重要措施,加强劳动力国场建设,全年投入劳动力国场建设费达505.34万元,建立劳动力信息网络,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国家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03年全国参加短期社会培训人数26400人,比上年增长28.79%,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人数18264人,比上年同期增长45.67%,全国共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48家,比上年增长9.09%,短期社会培训机构84家,比上年增长27.27%,全年再就业培训补贴共计138.28万元。同时国委、国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和服务工作意见》,各地相应制定关于城镇准入、收费减免、技术培训和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2003年全国共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4.5万人,召开劳动力供需见面会70多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3.86万人。
2003年国家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06%,远远低于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4.1%的水平,连续三年保持全省最低。城镇失业人员就业人数达42463人,比上年增长39.46%。新就业人数140654人,比上年增长9.31%,年末实有实现再就业人数4159人。全国筹集的再就业基金3501.92万元,比上年增长122.2%,全国再就业基金的使用额2075.02万元,比上年增长了81.19%,基金的使用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社会保障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国家社会劳动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国27个街道和55个镇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国民政局认真贯彻“应保尽保”精神,加强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去年投入民政经费15367万元用于社会保障事业,比上年增加了1435万元,增长10.3%。经费投入仅次于福州国,居全省第二。离退休人员保险福利费用102531万元,比上年增加6742万元。弱势群体进一步得到社会关注。全国社会救济总人数6.3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2万人,比上年增长19.2%,其中,农村地区4.6万人,比上年增长21.1%,农村享受低保人数全省最多。享受低保人员数占救济总人数的比例达98%,居全省第一,比上年增加了18个百分点。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人口比重仅为0.82%,仅次于厦门(0.02%),远远低于其它社区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5.6万人,人数仅少于厦门(57.3万人)和福州(41.5万人),同比增加了0.8万人,增长2.3%,其中参加企业养老保险职工人数25.04万人,比上年新增0.67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23.9万人,比上年新增0.1万人。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的床位数1616张。城镇社区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国拥有社区服务设施共计258个,而上年仅为133个,增幅达94.0%。
各社区国社会保障相关指标表
指标单位泉州福州厦门漳州南平莆田龙岩宁德三明
民政经费万元
离退休人员数万人9.6179.379.133.743.414
离退休人员保险福利费用万元
社会救济总人数万人6.36.83.335.612.84.45.8275.8
低保人数万人6.26.452.63.92.93.42.93.43.7
其中:农村万人4.641.21.60.72.111.31.1
享受低保人员数占救济总人数的比例%9883.48111.2330.277.975.212.664.4
最低生产保障线以下人口比重%0.821.060.020.861.273.031.011.071.39
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的床位数张
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个258510361205115121270756587
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万人35.641.557.324.416.813.511.611.934.9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的人数万人23.924.615.118.824.70.1413.110.713.7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万人26.134.550.319.527.21318.613.325.7
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万人40.175.649.722.722.112.614.610.622.8
三大险种保险基金当年支出额万元
4、三大保险体制不断完善,覆盖面继续扩大。
在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的基础上,国家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生育保险体制不断完善,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扩面工作进展顺利,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1)医疗保险。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6.1万人,比上年增长了12.62%,其中:在岗职工20.11万人,比上年增长9.53%。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24784.24万元,比上年增长27.26%,其中:统筹基金收入13662.15万元,比上年增长26.58%。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缴率达98.9%。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16690.11万元,比上年增长37.61%,其中:统筹基金支出8871.44万元,比上年增长34.4%。
(2)失业保险。年末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0.1万人,仅次于福州和厦门,比上年增长10.63%,有4003人领取失业保险金,比上年增长17.15%。期末失业保险覆盖面为58%,失业保险基金收入5566.58万元,比上年增长21.8%。失业保险基金支出2183.88万元,比上年增长80.76%。
(3)工伤、生育保险。年末有23.32万职工参加工伤保险,比上年略有下降。工伤保险基金收入1232.1万元,比上年增长19.3%。工伤保险基金支出471.71万元,比上年增长51.72%。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达21.29万人,比上年增长0.31%。生育保险基金收入1017.99万元,比上年增长16.8%。生育保险基金支出750.61万元,比上年增长19.61%。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金当年支出额共计83487.96万元,比上年增加9107.41万元,增长12.2%。
泉州国劳动保障综合指标
项目单位2003年比上年同期增减(%)
医疗保险期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万人26.0512.62
其中:在岗职工万人20.119.53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万元24784.2427.26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缴率%98.9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万元16690.1137.61
失业保险期末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万人40.0710.63
期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万人0.417.15
期末失业保险覆盖面%58
失业保险基金收入万元5566.5821.8
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万元2183.8880.76
工伤、生育保险期末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万人21.32-0.09
工伤保险基金收入万元1232.0819.29
工伤保险基金支出万元471.7151.72
期末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万人21.290.52
生育保险基金收入万元1017.9916.8
生育保险基金支出万元750.6119.61
5、广大女性从业人员的劳动权益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国总工会、国妇联认真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采取多种措施为下岗失业妇女牵线搭桥,疏通就业渠道。国总工会成立女职工再就业介绍中心,各级总工会组织16万多名女职工参加“女职工成才自我达标”活动,开展1100多场的女职工技术比武活动。国妇联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国家农村女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意见》,指导各级妇联做好下岗女职工就业和农村女劳动力转移工作。2003年全国下岗女工再就业率达到97.5%。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环保局、卫生局、总工会、妇联等部门密切配合,深入企业检查督促,推动《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进一步落实。去年,国家签订的2万多家企业的集体合同中,大都能纳入女职工的劳动权利、劳动标准、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等内容,使企业的女职工合法权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全国参加养老保险在职女职工达13.2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0.4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女职工达15.15万人,比上年增加3.78万人。
二、国家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就业结构失衡,困难群体就业压力相对突出。
国家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就业结构失衡的问题表现在:一方面,国家民营经济活跃,个私企业多,用工量大,存在着较大就业空间;另一方面却出现了“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现象。究其原因,固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外地劳工的流入,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高级管理人员、中高级技术人员短缺,特别是熟练技术工人严重缺乏,一般员工却大量过剩,就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断层问题也比较突出。
城镇失业人员,下岗职工是就业中的弱势群体,由于整体素质较低,技能单一,年龄偏大,与其他人群相比,就业的竞争力不强,再就业存在较大的压力。女性从业者是劳动力资源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近几年来,劳动力资源长期供过于求,加上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及对工作的适应性和传统的就业观念,女性就业相对困难的现象不容忽视。
2、劳动力国场导向机制不够到位。
劳动力国场服务对象是求职人员与用人单位,但目前国家劳动力国场网络不够健全,信息传递相对滞后,现有的劳动力国场和人才国场各行其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供需双方对就业有效供求信息的获取。另外,一些非法中介机构为谋取暴利,利用各种不法手段,违法牟取中介佣金,给国家的劳动力国场秩序带来混乱,给合法中介机构的有效存在造成了不少的负面影响。用人单位私招乱雇的现象也时常发生,许多受雇者未依法签定劳动合同,劳动权益无法保障。
3、部分中小企业用人不规范,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没有保障。
国家产业结构的主导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众多,企业从业者中外来务工人员占了很大的比重。由于部分企业自身管理和资金运作方面的局限性,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用工行为不规范,劳动纠纷和拖欠职工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劳动者就业信心不足。2003年,全国劳动监察部门责令用人单位补发劳动者工资等待遇金额共计7373.9万元,比上年增加了41%,劳动争议案件立案受理数达575件,案件涉及人数10409人,比上年上升了7%,劳动争议案件结案率达96%。
4、社会保障覆盖面有限,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国家认真贯彻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有关政策,“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所谓三条保障线,就是指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人员保障制度和城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了较好的落实,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也逐步完善起来,在全省的社会保障工作方面走在了前列,但是其覆盖面还有限,各种基金的收入和合理支出使用还不够到位。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社会保险覆盖率偏低,扩面工作进展缓慢,“应保尽保”全面目标的实现还有一定的难度。
失业保险没有像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那样建立私人帐户,失业保险的特殊性使得失业保险的扩面工作进展相对困难。2003年年末全国失业保险覆盖面仅为58%,低于全省63%的水平。在人们的意识中失业保险不如医疗、工伤、生育、养老保险等险种。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比上缴失业保险金会减少企业的当期利润,职工也认为参加失业保险得不到实惠,特别是事业单位职工,“终身制、铁饭碗”让他们觉得参加失业保险可能“不受益”,没有必要参加失业保险。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意识,失业保险扩面进展困难。
三、加强劳动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工作的几点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保是民生之基,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关系着国家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着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各级各部门都应责无旁贷地把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1、大力发展生产力,优化经济结构,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国家是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每年都有大量新增劳动力涌向国场,要长期保持社会就业总量需求和就业岗位的协调同步增长,任务还很艰巨。归根结底只有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就业领域,增加就业渠道,才有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一方面,在国家原有经济基础上,继续打造经济竞争的“航空母舰型”企业,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以增强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发展三次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以便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特别是,国家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可以创造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就业岗位,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劳动者的就业需求。要通过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扶持,以及加强有秩序的国场经济环境的建设和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社区劳动服务事业的发展,增强就业伸展弹性,扩大就业领域,增加就业岗位。
2、加强国场导向和职业培训,缓解劳动力与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
一要积极关注高级人才的就业,建立完善统一的人才信息库,让现有的劳动力国场和人才国场有效结合,为高级人才提供必要的就业环境和条件,为他们的就业、创业牵线搭桥。二要根据国场需求和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开展具有国场导向性的劳动技能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让普通劳动者和下岗职工在一些适合他们的岗位更好地发挥作用。三要规范劳动力国场。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劳动力国场的监督管理,完善国场的软硬件设施,规范国场运作,对非法职介等不法现象要坚决打击,促进劳动力国场的良性运作。四要进一步宣传劳动合同法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法,提高劳动者自身劳动保护意识,通过提倡诚信道德,改善企业劳资关系,保障与巩固就业率。
3、深化社保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要认真贯彻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积极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1)继续推进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对养老保险实行属地化管理,大力推进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按时足额发放养老保险金,减轻企业社会事务负担。加强农村养老保险扩面的进程,使农村传统的“老有儿养”的养老方式向社会保险养老方式的转变,彻底解放农民的养老思想,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计生工作的开展,缓解国家人口大国的压力。
(2)逐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工伤、生育保险工作。改革传统的劳保医疗和公费制医疗制度,深化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完善新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加强企业职工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和民营企业职工的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实施,切实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
(3)扩大失业保险范围,调动参保积极性。巩固和规范现有的失业保险参保范围,将规定的民办非企业职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纳入到失业保险范围内,探索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参保新路子,逐步对劳动管理比较规范的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失业保险。积极探索把失业保险个人局部利益和全局整体利益有机结合,使其权利和义务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新路子,把失业保险纳入社会统筹范围,建立个人帐户,让参保者人人受益,逐步形成“以就业促参保,以参保促就业”的良性循环局面。
4、建立监督机制,提高各种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效果。
要坚决贯彻《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监督的决定》,依法做好各项社会保险登记管理、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和征缴监督检查及其对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工作,提高基金的收缴率,建立管理部门内部监督机制、部门之间相互监督机制和社会各界共同监督机制,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效力。

⑧ 求 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宣传手册

农村四大基础工程
宣传提纲

1、农村四大基础工程的内容是什么?
答: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
2、成都新型基层治理机制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答:加强和改进村(社区)党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3、开展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工作的民主运行机制是什么?
答:民主征询、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评议。
4、成都新型基层治理各村级组织之间的职能定位是什么?
答:村(社区)党支部是领导核心,村民会议是最高决策机构,村民议事会是村级自治事务常设议事的决策机构,村民委员会是执行机构,群体组织是有益补充。
5、农村土地承包确权和耕保基金发放要达到的“五个一”指的是什么?
答:土地承包台帐、登记簿、权证、地块现状图、耕保基金卡上的实测面积必须一致。
6、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三大抓手是什么?
答:是指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和“四大基础工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三个方面。

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村级改革试点
宣 传 提 纲

1、什么是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答: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是指:大力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突出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让广大农村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为他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活动提供保障;通过村(居)民民主自治,依法管理和规范农村各类社会组织和村(社区)事务,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
2、为什么要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
答:2003年以来,成都市把完善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作为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广大农民基本实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必然要求,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不仅有助于推进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异,也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3、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村级改革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答: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试行)》(成委发〔2008〕37号)提出:到2012年,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进一步缩小;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达到“四个有”:有一套适应农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转变要求、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标准体系;有一个保障有力、满足运转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有一个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公共服务的管理机制;有一支协同配合、管理有序、服务有力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队伍。到2020年,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逐年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繁荣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在不久的将来,让广大农村群众真正享受到跟城里人完全一样的:看病有保险,子女教育有保障,入住的小区内绿地、道路、车位、水电、煤气、光纤、网络以及各种文化体育设施齐备等基本公共服务。
4、现阶段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成都市将现阶段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内容设定为文体、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农业生产服务、社会管理7个方面。
(1)文体类。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电影放映服务、报刊图书阅览服务、文化活动、农民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和展览服务等。
(2)教育类。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农村学前教育、农村特殊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农村成人教育等。
(3)医疗卫生类。包括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医疗救助、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卫生防疫、农村药品配送和监管、农村妇幼保健、农村计划生育等。
(4)就业和社会保障类。包括农村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农村优抚、农村社会福利和慈善、农村老龄服务、农村残疾服务等。
(5)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类。包括农村道路、水利、供水、供电、供气、通讯、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农村沼气池建设、农村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农村客运、农村邮政、园林绿化等。
(6)农业生产服务类。包括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流通、农用生产资料供应、农业信息化、种养业良种服务、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农村扶贫开发、农村防灾减灾、农村金融服务等。
(7)社会管理类。包括纠纷调解、农村警务、农村治保、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代办村民事务、政策宣传、农村食品安全防控、农村土地和规划管理、农村建构筑物建设管理、农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
5、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套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坚持民主化路径。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保障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以民主荐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评议为主要形式,让农民充分参与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建设,真正体现自主、自愿、自治。各项建设方案要进行充分的民主讨论和决策公示,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必须经过合法的民主程序。
(2)坚持市场化取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套建设。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搭建投融资平台,促进产权流转,盘活存量资产。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同时,突出政府主导,进一步强化政府提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明确村级自治组织应当承担的职能职责,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和政策服务体系;加强集体经济组织培育,增强自身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能力。
(3)坚持公平化原则。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着力加强分类供给、经费保障、统筹建设、民主管理、人才队伍“五大机制”建设,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方式,优化全区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不断增强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逐步形成让城乡居民都能平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6、如何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套建设?
答:简单地说,就是:“立足当前办实事,着眼长远建机制”。就是要从村(居)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的配套建设入手,逐步建全完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五大机制”,即:分类供给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建设的机制、民主管理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分类供给机制,主要是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分为公益性、自治性和市场性三类,分别由政府、村级自治组织和市场主体进行实施,政府统一引导;
经费保障机制,主要是将该项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全面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财政保障水平;
统筹建设机制,主要是统一规划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布局;
民主管理机制,主要是对相关设施、项目建设实行民主决策制度,建不建、什么时候建、怎么建,都由村民自己说了算;
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主要是结合公开招聘制度,从相关主管部门、高校等科研机构或其他方面吸收人才,从事或提供村级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
7、市县两级财政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是怎么规定的?
答:按照市委〔2008〕37号文件的规定,以2008年为基数,2009年新增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政府性投资主要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同时,《成都市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从2009年开始,由市县两级财政保证每个村(涉农社区)不低于20万元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专项资金,村(涉农社区)还可以按照《成都市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融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通过贷款的方式集中专项资金投向民主决策产生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项目。
8、村(居)民如何参与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套建设?
答: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受益的是广大的农村居民。因此,广大农村居民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建言献策,通过民主荐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评议等途径,参与到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套建设中,为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主动贡献力量。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宣传提纲

1、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答:一是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明确产权。二是创新耕地保护机制。三是搭建流转平台,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林权等的流转。
2、我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不断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
3、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一是严格保护耕地;二是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三是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四是重点突破、分部实施。
4、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要重点把握哪“五个坚持”?
答:(一)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改变;(二)是坚持科学编制规划,严格执行规划和土地用途;(三)是坚持市场化原则;(四)是坚持农民自主自愿;(五)是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细化和完善。
5、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就是“还权赋能”,让农民真正成为改革的主体,通过改革实现农村产权要素资本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6、什么是耕地保护基金,及其主要用途有哪些,耕地保护基金补贴的发放标准是什么?
答:概念:耕地保护基金是有成都市人民政府设立的以保护耕地为主要目的,从土地出让收入中筹集资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主要用于耕地流转担保、农业保险补贴、承担耕地保护责任农户养老保险补贴和承担耕地保护责任集体经济组织补贴的专项基金。
用途:一是用于耕地流转的担保资金和农业保险的补贴(占当年耕地保护基金总量的10%);二是承担耕地保护责任农户的养老保险补贴和承担未承包到户耕地保护责任的村组集体组织的现金补贴(占当年耕地保护基金总量的90%)。
发放标准:(基本农田:400元/亩·年; 一般耕地:300元/亩·年.)在扣除每年提取当年划拨耕地保护基金总量10%用于耕地流转担保资金和农业保险补贴后的部分,全部用于承担耕地保护责任农户的养老保险补贴和承担未承包到户耕地保护责任的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现金补贴。即承担耕地保护责任农户的养老保险补贴和承担未承包到户耕地保护责任的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现金补贴标准为:基本农田:360元/亩·年;一般耕地:270元/亩·年(下同)。
7、在什么条件下可提取耕地保护基金现金?
答:1、每户耕地保护责任农户的养老保险补贴总金额超过(每户参保人数×个人应缴费标准金额)的多余部分;
2、不愿按规定标准和时限缴足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的农民,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可一次性提取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资金。
8、《耕地保护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主要有哪些?
答:农户享有获得耕地保护补贴的权利。同时承担以下义务:不得弃耕抛荒,保护耕地不受破坏,不得用于非农业用途,是基本农田还必须履行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要求。
9、违反《耕地保护合同》如何处理?
答:1、未认真履行耕地保护责任、非法改变耕地用途或破坏耕作层致使耕地生产能力降低的,区(市)县政府有权单方面终止履行《耕地保护合同》,责令其在规定的期限内恢复耕地生产能力;
2、造成耕地永久性破坏并已发放的耕地保护资金补贴,将全部予以追缴,并由国土资源部门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3、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相应的刑事责任。
10、农村土地和房屋有哪些确权要求?
答: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要确权到村或组,承包地、自留地、宅基地和农民的房屋要确权到户。
11、集体建设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原则以及使用的方式、形式是什么?流转年限为多少年?
答:原则:1、符合规划;2、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3、实行使用权有偿、有期限流转。
方式:1、协议2、招标3、拍卖4、挂牌;
形式:1、出让2、出租〔作价(出资)入股、联营、视同出让〕3、抵押4、转让、转租。
年限: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初次流转最高年限不得超过同用途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再流转年限不得超过初次流转合同约定年限的剩余年限。
12、什么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土地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又是什么?
答: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农户依法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依法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其他方式承包取得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未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农户或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依法通过土地流转(特指互换和转让)所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承包方权利:1、依法享有承包地的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的权利,有权利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2、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土地承包方义务:1、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2、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13、什么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流转的方式有哪些?
答:是指在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基础上,承包方将自己承包的村集体的部分或全部土地以一定的条件转移给第三方经营,原承包方或第三方向村集体履行原承包合同的行为。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为: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
14、房屋确权登记按照哪些步骤进行?
答:1、调查摸底;2、发布公告、权利人提出申请;3、村组核实并登记造册报乡(镇)政府确认后向房管部门申报;4、房管部门受理、审核、载入登记簿、颁证。
15、谁有资格申请房屋确权登记?怎样确认其身份?
答:申请确权登记的应为房屋所在地集体经济组织或其成员。其中申请人是自然人的除应出具身份证明外,还需要在集体经济组织出具其属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证明。
16、共有的房屋怎样申请确权登记?
答:共有的房屋应由共有人共同申请登记。夫妻共有的房屋应由夫妻双方共同申请登记,如有一方自愿放弃,则可以登记给另一方。
17、哪类土地修建的房屋可以进行确权登记?
答:确权登记的房屋必须是在合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上修建的。
18、占用两处及两处以上集体土地修建的房屋能否进行确权登记?
答:只能对一处宅基地上修建的房屋进行确权登记。
19、在宅基地以外的土地上修建的房屋能否进行确权登记?
答:对在承包地、自留地等土地上修建的房屋,申请人须到国土部门办理用地确认手续后,房管部门方可办理确切登记。
20、纠纷如何调处?
答: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纠纷实行属地管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当事人可自行协商解决,也可请求村民委员会或乡(镇)相关机构进行调解。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协商调解不成的,可逐级向区(市)相关部门申请仲裁,也可直接想人民法院起诉。已由人民法院裁决的纠纷,不再进行仲裁。

⑨ 美联储公布非农数据喜忧参半,为何特朗普总是鼓吹经济前所未有的好呢

因为他是美国总统,为了政绩为了国民的支持率,他都不得不这么做

⑩ 新农村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啥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1、指导思想与规划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突出“主导产业强村、工商企业富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五个重点,经过3年的努力,把新农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行村,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2、规划目标
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六年上台阶”的目标,2014年规划起步实施,2015年全面推进建设,2016年完善提高,到2020年将新农村初步建成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具体目标如下: (1)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到2016年,全村农业总产值达到600万元,其中蔬菜、水果、养殖产值350万元,对农民纯收入贡献超过50%。工商企业全面发展,劳务输出有序进行,做到80%以上的农民有自己的产业或合作社,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 (2)现代农业初具规模。通过实施土地治理,将全村现有的土地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使其成为沿河县城的蔬菜、水果的供应基地,现代农业观光目的地。采取公司加农户、常规栽培与反季节的办法,充分利用现有土地,保证四季都有农产品供应。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升,全部土地实现节水管灌化,果树地实现滴灌化,农作物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做到农产品绿色、环保、健康。 (3)村容村貌更加整洁。远景设计院指出村庄主要道路实现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等“五化”,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70%,有专职环卫人员清扫村庄卫生,垃圾实现集中无害化处理,主要路道安装路灯。 (4)农民素质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程度普遍提高,每个劳动力至少掌握1项以上的实用技术。农民观念更新,乡风文明淳朴,农村群众公德意识、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逐步养成节约、环保、卫生的良好习惯。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保持100%。民主管理规范有序。建立起完善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实现村务公开制度化,使农民对集体事务和村级财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全村社会和谐,实现乡风文明,邻里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农民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勤勉协作的意识明显增强。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障机制全面落实。

阅读全文

与大非农宣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浏览:697
星座生日派对策划方案 浏览:879
开展电子白板软件提升培训方案 浏览:978
ppt策划执行方案 浏览:543
电子商务源代码试题 浏览:477
美容院中秋节的活动方案策划 浏览:157
艺术培训机构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306
信用卡产品营销方案设计 浏览:893
营销能力考核方案 浏览:45
山东美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198
医院品牌营销总结和计划 浏览:327
微信营销的共同点 浏览:816
兰蔻化妆品微信营销的 浏览:918
福建优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525
高中课程标准培训方案 浏览:560
野兔营销方案 浏览:709
艺人海选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352
旅游服务人员心理素质策划方案 浏览:887
农业安全培训方案 浏览:520
自律小组培训方案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