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肄业和在读的区别
肄业和在读它们二者是有截然不同的区别的,因为肄业是没有到毕业就不念了,结束了学业而再读是现在还在学校读书。修习课业。古人书写所学之文字于方版谓之业,师授生曰授业,生受之于师曰受业,习之曰肄业。
肄业:
肄业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yì yè,一指虽已离校但并未学到规定毕业的年限或并未达到规定毕业的程度,二指正在学校学习,三指各就其业。谓各就其业。晋陆云《言事者启使部曲将司马给事复校诸官财用出入启》:选众官材,庶工肄业。《周书·权景宣传》:景宣至,并除之,唯修起城楼,多备器械,寇盗歛迹,民得肄业。《北史·魏纪三·高祖孝文帝》:今东作既兴,人须肄业。
❷ 高中肆业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肄业。
高中肄业就是学完高中课程,考试不合格,没有毕业。
肄业 [yì yè]
基本释义
[study in school or at college] 在校学习,指没有毕业或尚未毕业。例:他曾在大学肄业二年
详细释义
修习课业。古人书所学之文字于方版谓之业,师授生曰授业,生受之于师曰受业,习之曰肄业。
《左传·文公四年》:“ 衞 宁武子 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对曰:‘臣以为肄业及之也。’”《陈书·吴兴王胤传》:“ 胤 性聪敏,好学,执经肄业,终日不倦,博通大义,兼善属文。”《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考过,宗师着实称赞,取在一等第一;又把他题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
今称在学校学习为“肄业”。多指没有毕业或尚未毕业。
巴金 《家》六:“在中学肄业的四年中间他失掉了母亲,后来父亲又娶了一个年轻的继母。”如:大学肄业生;肄业证书。
谓各就其业。
晋 陆云 《言事者启使部曲将司马给事复校诸官财用出入启》:“选众官材,庶工肄业。”《周书·权景宣传》:“ 景宣 至,并除之,唯修起城楼,多备器械,寇盗歛迹,民得肄业。”《北史·魏纪三·高祖孝文帝》:“今东作既兴,人须肄业。”
❸ 《周书 萧归传》翻译
【萧岿传译文】
萧岿字仁远,是萧鲕的第三个儿子。
机敏善辩而有文采。
善于安抚驾御部下,能得到部下的欢心。
继位的元年(562),尊奉其祖母龚太后为太皇太后,嫡母王皇后为皇太后,生母曹贵嫔为皇太妃。
当年五月,其太皇太后驾崩,谥为元太后。
九月,其太妃又驾崩,谥为孝皇太妃。
二年,皇太后驾崩,谥为宣静皇后。
五年,陈国的湘州刺史华皎、巴州刺史戴僧朔同来归附。
华皎将儿子华玄响送到萧岿处当作人质,请求出兵讨伐陈国。
萧岿上疏报告情况。
高祖诏令卫公宇文直率领荆州总管权景宣、大将军元定等出兵。
萧岿也派柱国王操率领水军二万,在巴陵与华皎会合。
接着与陈国将领吴明彻等在沌口交战,宇文直失利,元定逃亡。
萧岿的大将军李广等人也被陈人俘虏,长沙、巴陵均被陈人攻陷。
卫公宇文直把战败的责任都推给萧岿的柱国殷亮。
萧岿虽然认为退败的责任不应当由殷亮一个人承担,可是不敢违抗命令,只得将殷亮处死。
吴明彻乘胜攻占萧岿的河东郡,俘虏守将许孝敬。
次年,吴明彻进犯江陵,引长江水灌城。
萧岿出逃纪南,避其锋锐。
江陵副总管高琳及尚书仆射王操守城。
萧岿的马军主马武、吉彻等人击败吴明彻。
吴明彻退守公安。
萧岿才回到江陵。
萧岿在位的第八年,陈国又派司空章昭达来犯,被江陵总管陆腾及萧岿军队击退。
章昭达又侵犯江陵的青泥。
萧岿命令大将军许世武前去支援,被章昭达打得大败。
当初,华皎、戴僧朔随卫公宇文直被陈人打败,率领部下数百人归附萧岿。
萧岿任命华皎为司空,封江夏郡公。
任命戴僧朔为车骑将军,封吴兴县侯。
萧岿在位的第十年,华皎前来朝见。
到襄阳时,向卫公宇文直请求道:“梁主已失江南诸郡,民少国贫。
复兴衰亡败灭的朝廷,理应给予财物援助,难道使齐桓公、楚庄公独占救助卫国、复兴陈国的美名吗?希望借给数州,用来帮助梁国。”宇文直认为此言有理,就派使者把情况上报高祖。
高祖允许,诏令把基、平、若阝三州划归萧岿。
高祖平定齐国后,萧岿到邺城朝见。
高祖虽然待之以礼,可是对他并不重视。
萧岿知道了这件事,后来在宴会上,乘机陈述自己父亲承蒙太祖救命之恩,并叙述两国艰难、唇齿相依之事。
说理明晰,言词流畅,涕泪纵横。
高祖也为之叹息。
从此对他格外赏识,待他的礼节越来越隆重。
其后高祖又同他饮宴,齐氏旧臣吒列长义也在座。
高祖指着吒列长义对萧岿说:“这就是在城头上骂我的那个人。”萧岿说:“吒列长义未能佐桀,胆敢反过来向尧吠叫。”高祖大笑。
酒喝到高兴处,高祖又命人送上琵琶自弹。
对萧岿说:“当为梁主尽情欢乐。”萧岿起身,请求起舞。
高祖说:“梁主竟能为我跳舞吗?”萧岿说:“陛下已经亲自弹奏,微臣为什么不敢像百兽一样起舞呢?”高祖大喜,赏赐杂色丝织品万段、良马数十匹,并将齐后主的舞女、妾及自己所乘的日行五百里的骏马一起赠送给萧岿。
隋文帝执政后,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等人各自起兵。
当时萧岿的将帅们都私下请求发兵,与尉迟迥等人结成连横之势,进可为周氏尽节,退可席卷太行山以南。
萧岿坚决不许。
不久,司马消难逃奔陈国,尉迟迥等人相继败亡。
隋文帝登基后,恩典更厚,礼遇更高。
派使者赏赐黄金三百两、银一千两、布帛万段、马五百匹。
开皇二年(582),隋文帝备下礼金,娶萧岿女儿为晋王妃。
又打算让萧岿之子萧蠩娶兰陵公主。
从此废去江陵总管一职,由萧岿独自统治他的国家。
四年(584),萧岿来长安朝见,隋文帝待他十分尊敬。
诏命萧岿的位次在王公之上,赏赐细绢万匹,珍贵的玩赏物品均合心意。
萧岿回去时,隋文帝握着他的手说:“梁主滞留荆、楚已久,未能恢复旧都,怀乡之念,让人十分痛心。
我要兵临长江,送您返回故乡。”萧岿在位二十三年,开皇五年(585)五月驾崩,终年四十四岁。
他的群臣把他安葬在显陵,谥号孝明皇帝,庙号“世宗”。
萧岿孝悌仁慈,有君王的气量。
四时祭祀太庙,没有不痛哭流涕的。
特别俭省节约,治理部下很有办法,境内清平安定。
著有文集及《孝经》、《周易义记》、《大小乘幽微》,都在世上流传。
隋文帝又命其太子萧琮继位,年号广运。
❹ 翻译一下这个文言文
周书王士良传
【原文】
王士良,字君明,其先太原晋阳人也。后因晋乱,避地凉州。魏太武平沮渠氏,曾祖景仁归魏,为敦煌镇将。祖公礼,平城镇司马,因家于代。父延,兰陵郡守。士良少修谨,不妄交游。魏建明初,尔朱仲远启为府参军事。历大行台郎中、谏议大夫,封石门县男。后与纥豆陵步藩交战,军败,为步藩所擒,遂居河右。行台纥豆陵伊利钦其才,擢授右丞,妻以孙女。士良既为姻好,便得尽言,遂晓以祸福,伊利等并即归附。朝廷嘉之,进爵晋阳县子,寻进爵琅邪县侯,授太中大夫、右将军,出为殷州车骑府司马。东魏徙邺之后,置京畿府,专典兵马。时齐文襄为大都督,以士良为司马,领外兵参军。寻迁长史,加安西将军,徙封符垒县侯。齐文宣即位,入为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仍总知并州兵马事。俄除骠骑将军、尚书吏部中。未几,入为侍中,转殿中尚书。顷之,复为侍中,除吏部尚书。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乃许之。因此卧疾历年,文宣每自临视。疾愈。孝昭即位,遣三道使搜扬人物。士良与尚书令赵郡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行郡国,但有一介之善者,无不以闻。及武成帝初,除太子少傅、少师,复除侍中,转太常卿,寻加开府仪同三司,出为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北周保定四年,宇文护联突厥发北齐,权景宣以兵围豫州,士良举城降。授大将军、小司徒,赐爵广昌郡公。寻除荆州总管,行荆州刺史。复入为小司徒。俄除鄜州刺史。士良去乡既久,得临本乡,耆老故人犹有存者,远近咸以为荣。加授上大将军。以老疾乞骸骨,优诏许之。开皇元年卒,时年八十二。
【译文】
王士良,字君明,他的祖先是太原郡晋阳县人。后来因为晋代战乱,避难到了凉州。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定沮渠氏,(他的)曾祖王景仁归附了北魏,担任了敦煌镇将。(他的)祖父王公礼,(担任了)平城镇司马,于是在代郡安家。(他的)父亲王延,(担任)兰陵郡守。王士良少时就处事谨慎,恪守礼法,不随便(与人)交往。北魏建明初年,(王士良)被尔朱仲远启奏担任府参军事。(王士良)历任大行台郎中、谏议大夫,晋封石门县男爵。后来与纥豆陵步藩交战,失败,被步藩捉住,于是移居在河右。行台纥豆陵伊利钦服他的才能,提拔他担任右丞,(并)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他。王士良既然(与他)结为姻亲关系,便对他知无不言,于是就跟他讲明利害关系,伊利等人就一起归附了(北魏)。朝廷嘉奖他,晋封晋阳县子爵,不久晋封琅邪县侯爵,授任太中大夫、右将军,出京担任殷州车骑府司马。东魏迁都邺城之后,设置京畿府,(任命王士良)专门掌管兵马。当时齐文襄做大都督,任命王士良担任司马,兼任外兵参军。不久升任长史,加封安西将军,又转而晋封符垒县侯爵。北齐文宣帝(高洋)即位,(王士良)入京担任给事黄门侍郎,兼任中书舍人,仍然总管并州兵马事。不久授任骠骑将军、尚书吏部中。不久之后,入京担任侍中,转任殿中尚书。不久,又担任侍中,授任吏部尚书。王士良少时丧父,侍奉继母梁氏因孝顺闻名。到(继母)去世时,守孝合乎礼节。文宣帝不久起用他令他视事,王士良屡次上表表达(尽孝)的赤诚之心(拒绝出仕做官),皇帝再三不答应,他才答应诏令。文宣帝看到他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就答应了他(的请求)。(王士良)因此卧病多年,文宣帝常常亲自去看望他。(后来慢慢)病愈。孝昭帝(高演)即位,派遣三道使访求提拔人才。王士良与尚书令赵郡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别巡视郡国,只要有一个符合要求的人才,无不禀告皇帝。到了武成帝初年,授任太子少傅、少师,又授任侍中,转任太常卿,不久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出京担任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北周保定四年(564),宇文护联合突厥攻打北齐,权景宣待兵围困豫州,王士良带领全城投降。授任大将军、小司徒,赐广昌郡公爵。不久授任荆州总管,兼任荆州刺史。又入京担任小司徒。不久授任鄜州刺史。王士良离开故乡已经很久,(如今)得以回到原籍,乡里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老朋友还有在世的,远近之人都认为(这是)特别荣耀的事。(后来又)加授上大将军。(后)因年老有病请求辞官回乡,朝廷特别下达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应(了他的请求)。开皇元年(581)去世,享年82岁。
【注释】
1、修谨:谓行事或处世谨慎,恪守礼法。《南史·袁泌传》:“泌字文洋,清正有干局,容体魁岸,志行修谨。”《明史·陆培传》:“培少负俊才,有文名,行谊修谨,客华亭,尝却奔女于室云。”
2、居丧:犹守孝。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中。《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居丧而不哀,在戚而有嘉容,是谓不度。”《礼记·曲礼下》:“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丧复常,读乐章。”唐韩愈《马府君行状》:“女子二人,在室,虽皆幼,侍疾居丧如成人。”《红楼梦》第64回:“贾珍、贾蓉此时为理法所拘,不免在灵旁藉草枕苫,恨苦居丧。”巴金《秋》一:“姑母因五叔在居丧期中将喜儿收房……心中有些不满。”
3、视事:就职治事。多指政事言。《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飨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事。”唐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疾告久之,有司上言:百日不视事,当绝俸。”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锦瑟》:“生喜得所。黎明,早起视事,录鬼籍。”何其芳《街》:“新校长和着其他的人一块儿到学校里视事。”
4、陈诚:表达出一片赤诚之心。汉董仲舒《诣丞相公孙弘记室书》:“近而不言为谄,远而不言为怨。故辄披心陈诚,仲舒叩头死罪死罪。”汉王逸《九思·守志》:“伊我后兮不聪,焉陈诚兮效忠。”三国魏嵇康《卜疑》:“先生曰:‘吾宁发愤陈诚,谠言帝庭,不屈王公乎?’”
5、毁瘠:也作“毁眥”“毁胔”。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荀子·礼论》:“故量食而食之,量要而带之,相高以毁瘠,是奸人之道也,非礼义之文也,非孝子之情也,将以有为者也。”《后汉书·东海恭王彊传》:“(孝王臻)及弟蒸乡侯俭并有笃行,母卒,皆吐血毁眥。”《后汉书·彭城靖王恭传》:“和(刘和)性至孝,太夫人薨,行丧陵次,毁胔过礼。”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执丧累年,毁瘠如礼。”《明史·张栋传》:“母卒,栋年已六十,毁瘠庐墓,竟卒于墓所。”
6、卧疾:卧病。南朝宋谢灵运《斋中读书》诗:“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北史·李晖传》:“尝卧疾期年,文帝忧之,赐钱一千万,供其药石之费。”前蜀韦庄《卧重疾有题》诗:“与君同卧疾,独我渐弥留。”宋洪迈《夷坚丙志·钱大夫妻》:“其后卧疾,有发语于冥暗中,自言为亡妾某人,具道欲杀陈之意。”
7、临视:亲临省视。指尊贵者看望地位卑下者。《汉书·萧何传》:“上亲自临视何病。”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唐韩愈《顺宗实录一》:“德宗忧戚,形于颜色,数自临视。”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争解元》:“行乡饮之礼,常率宾佐临视,拳拳然有喜色。”宋洪迈《夷坚丙志·常熟圬者》:“吴人之俗,每覆瓦时,虽盛暑,亦遣子弟亲登其上临视,盖惧此也。”《清史稿·高宗纪三》:“乙酉,上奉皇太后临视织造机房。”
8、搜扬:也作“搜敭”。访求举拔。三国魏曹植《文帝诔》:“思良股肱,嘉昔伊吕,搜扬侧陋,举汤代禹。”《旧唐书·薛登传》:“或明制才出,试遣搜敭,驱驰府寺之门,出入王公之第。”宋曾巩《正长各举属官诏》:“非独搜扬幽滞,庶几为官得人。”清吴伟业《送宛陵施愚山提学山东》诗之一:“兵火独搜扬,重见钟离意。”
9、耆老: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
(1)老年人。《礼记·王制》:“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汉书·朱博传》:“门下掾赣遂耆老大儒,教授数百人,拜起舒迟。”唐王翰《饮马长城窟行》:“问之耆老何代人?云是秦王筑城卒。”《新唐书·儒学传下·褚无量》:“(无量)以耆老,随仗听徐行,又为设腰舆,许乘入殿中。”
(2)年老。《汉书·宣帝纪》:“朕惟耆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衰微,亦亡暴虐之心。”宋叶适《宋杜君墓志铭》:“如君之安于一丘,而能自信独乐,耆老不倦,以尽其死,是可贤也。”
(3)老成人。《礼记·檀弓上》:“鲁哀公诔孔子曰:‘天不遗耆老,莫相予位焉。’”陈澔集说:“言天不留此老成,而无有佐我之位者。”
(4)特指致仕卿大夫。《礼记·王制》:“耆老皆朝于庠。”郑玄注:“耆老,乡中致仕之卿大夫也。”
(5)指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水浒传》第94回:“两县耆老率领百姓,牵羊担酒,献纳城池。”《文明小史》第37回:“那诸城的百姓……听见新官到任,而且为着这件事来的,内中就推出几箇耆老来见新官。”
(6)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称能言善辩者。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夷中有桀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其所议论,谓之夷经。”
10、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汉书·赵充国传》:“充国乞骸骨,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罢就第。”《明史·钱习礼传》:“复上章乞骸骨,乃得归。”亦省作“乞骸”。汉荀悦《汉纪·哀帝纪下》:“大司空彭宣见莽专权,乞骸。”唐权德舆《送崔谕德致政东归》诗:“乞骸归故山,累疏明深衷。”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司马》:“后司马乞骸归,塞上复警。”
11、优诏:褒美嘉奖的诏书。《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苍)声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归职……帝优诏不听。”《南齐书·张欣泰传》:“上书陈便宜二十条,其一条言宜毁废塔寺。帝竝优诏报答。”唐白居易《唐赠尚书工部侍郎张公神道碑铭》:“优诏褒美,特授密县主簿。”张际亮《迁延》诗:“捷书互报中朝贺,优诏仍蒙上赏颁。”
❺ 肄言是什么意思
肄业
【词语】肄业(肄业)
【读音】yìyè
【翻译】[study in school or at college] 在校学习,指没有毕业或尚未毕业
【解释一】修习课业。古人书所学之文字于方版谓之业,师授生曰授业,生受之于师曰受业,习之曰肄业。
〖示例〗《左传·文公四年》:“ 衞 宁武子 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对曰:‘臣以为肄业及之也。’”《陈书·吴兴王胤传》:“ 胤 性聪敏,好学,执经肄业,终日不倦,博通大义,兼善属文。”《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考过,宗师着实称赞,取在一等第一;又把他题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
【解释二】今称在学校学习没有毕业或尚未毕业的为“肄业”。。
〖示例〗巴金 《家》六:“在中学肄业的四年中间他失掉了母亲,后来父亲又娶了一个年轻的继母。”如:大学肄业生;肄业证书。
【解释三】谓各就其业。
〖示例〗晋 陆云 《言事者启使部曲将司马给事复校诸官财用出入启》:“选众官材,庶工肄业。”《周书·权景宣传》:“ 景宣 至,并除之,唯修起城楼,多备器械,寇盗歛迹,民得肄业。”《北史·魏纪三·高祖孝文帝》:“今东作既兴,人须肄业。”
❻ 紧急,文言文翻译《周书,列传第二十九》
原文::
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祖见远,齐治书御史。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梁武帝深恨之,谓朝臣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父协,以见远蹈义忤时,遂不仕进。梁元帝为湘东王,引协为其府记室参军。协不得已,乃应命。梁元帝后著《怀旧志》及诗,并称赞其美。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在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昭,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明年代还,遂优游不仕。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翻译:
颜之仪字子升,是琅邪临沂人,晋侍中颜含第九代孙。祖父颜见远,任齐御史治书。在朝中神情庄重态度严肃,居官称职,为人称扬。到梁武帝执政时,以疾病为由辞官。不久齐和帝突然而死,见远大哭而致气绝。梁武帝深感遗憾,对朝臣说:“我自从顺应天命和顺从人心临政以来,参与干涉天下人事,而颜见远竟至于如此。”当时称赞他忠烈,都为他感叹。父亲颜协,因为见远蹈义触犯时政权要,因而不任官职。梁元帝做湘东王,推荐颜协任其府记室参军。颜协不得已,只好赴任。
之仪幼年颖悟,三岁时能读《孝经》。长大后,博览群书,喜好写词赋。曾经进献《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手回书说:“枚乘父子都能与梁王游学,应贞两代,都被称赞为有文学才能。我寻求才子,心中的郁塞得到很大宽解。”
江陵平定后,颜之仪按照规定迁到长安。世宗任其为麟趾学士,不久迁升为司书上士。高祖刚设立太子,认真替他选择师傅,选之仪为侍读。太子后来征讨吐谷浑,在军中有不轨行为,郑译等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因而授任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食邑二百户。宣帝即位,晋位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加食邑一千户。宣帝其后刑法政治乖僻,越来越昏纵,颜之仪屡次冒犯主上的尊严进谏,即使未被采纳,始终未停止上谏言。宣帝十分忌恨他。但由于有旧恩,也一直加以优容。当宣帝杀王轨,颜之仪坚持进谏。宣帝大怒,想将他也处死。后来以他诚实正直而无私心,没有执行。
宣帝去世,刘昉、郑译等伪造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助少主。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刘昉等人草诏而署名之后,逼迫之仪接着署名。颜之仪厉声对刘昉等人说:“主上去世,继嗣之子年幼,朝廷大权应该由才能杰出的宗族掌握。现在皇亲之中,赵王年龄最大,以亲以德来说,都应该寄以重任。你们备受朝恩,应一心尽忠报国,怎么能一下子就将朝庭大权交给别人!之仪只是一死罢了,不能欺骗先帝。”因此刘昉等人知道他不可屈服,于是代替之仪署名而公布。隋文帝后来又索要符玺,颜之仪又正色说:“这是天子的信物,自有主人,做宰相的为什么要?”隋文帝因此大怒,下令带出去,想杀掉他,但是因为他在民众中声望很高,才放掉他。出朝做西疆郡守。
隋文帝做了皇帝,下诏将他征回京师,进爵为新野郡公。开皇五年,任为集州刺史。在任期间州内清平安宁,各民族百姓都很喜欢。十年正月,之仪按例上朝廷去进见。隋文帝见到后就认出了他,命带他到御座前,对他说:“危难时刻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改变节操,古人也难做到,用什么来嘉奖你。”于是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去世,终年六十九岁。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❼ 肄业是什么意思
肄业的意思是:
1、正在学校学习。
2、指虽已离校但并未学到规定毕业的年限或并未达到规定毕业的程度。
引证:巴金《家》六:在中学肄业的四年中间他失掉了母亲,后来父亲又娶了一个年轻的继母。
造句:我的尽力肄业没有失掉此外益处,只不外是愈来愈觉察本人的蒙昧。
肄业的近义词:修业、求学
肄业的反义词:毕业
(7)周书权景宣传翻译扩展阅读:
近义词释义:
一、修业[ xiū yè ]
释义:(学生)在校学习:~期满。
引证:晋·葛洪 《抱朴子·崇教》:“若使素士,则昼躬耕以糊口,夜薪火以修业。”
翻译:如果让普通百姓,白天耕种来维持生活,夜薪火来学习。
二、求学[ qiú xué ]
释义:
1、到学校学习:赴京~。
2、探求学问:刻苦~。
引证:巴金《灭亡》第三章:“他这年在中学毕业以后,就打算到上海去继续求学。”
反义词释义:
毕业[ bì yè ]
释义:在学校或训练班学习期满,达到规定的要求,结束学习:大学~。他的学习成绩太差,毕不了业。
引证: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我要骗人》:“如果这骗人的学问不毕业,或者不中止,恐怕是写不出圆满的文章来的。”
❽ 《周书》翻译 急急急急急急
齐国南安城主冯显私下里派遣使者请求归降,他的手下兵都不知道这件事。处于中流砥柱国家地位的宇文贵命令彦某率领军队前去应接。权景宣以为城楼防守已经太严,士兵们难以攻取夺下,就准备撤兵南下,改变策略,以后再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