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正科长什么级别
国家公务员的级别分为十五级。
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是:
(一)国务院总理:一级;
(二)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二至三级;
(三)部级正职,省级正职:三至四级;
(四)部级副职,省级副职:四至五级;
(五)司级正职,厅级正职,巡视员:五至七级;
(六)司级副职,厅级副职,助理巡视员:六至八级;
(七)处级正职,县级正职,调研员:七至十级;
(八)处级副职,县级副职,助理调研员:八至十一级;
(九)科级正职,乡级正职,主任科员:九至十二级;
(十)科级副职,乡级副职,副主任科员:九至十三级;
(十一)科员:九至十四级;
(十二)办事员:十至十五级。
『贰』 县级机关工委宣传科长是什么级别
首先说明,机关长是职务而非军衔。
和你聊聊这个事,要想知道特务机关长是何许人也,就要先对什么是特务机关有点了解,日军特务机关的前身是“井上公馆”,关于这个公馆,我没查过,但估计网上应该有,你可以查查看,其实就是上海的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非官方正式命名的特务机关。
1938年1月,日本派遣军总部由上海迁往南京。随着日军在战场的得势,其占领区地盘也逐渐扩大,那么,维持占领区的秩序就成了一个问题,于是各式各样的敌伪特工总部等特务组织相继成立。
这样一来,上海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后方,井上公馆的实际功能已经丧失,于是才正式成立公开侵华的官方机构“上海特务机关”,实际上,成立特务机关时,井上公馆还没撤消,这俩机构还并存了一段时间。
井上公馆撤消后,其所属人员80多人只有十多人调入新成立的“特务机关”,插入各课室,担任骨干。
新成立的特务机关下辖政务课、经济课、文教课、特高课等部门。
这个特务机关的总负责人,就叫特务机关长。特高课是他的下属部门。
按上海这个特务机关的模式,日寇每占领一个地区,就成立这样部门,其任务就是担负起对占领区我方军民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控制任务。因为军队是没有精力管这方面的事的。
而宪兵队是主管地方治安、监督和操纵日伪警察事务的机构,特务机关长比宪兵队长的职权范围要大的多。特高课的人员多是高级刑侦人员,案件破获后,跑腿抓人的差事就由宪兵队来干。
『叁』 事业单位的宣传科长可以有非党员担任吗
你好。
可以的,事业单位的人事科长不属于单位法人,非党员可以担任的。
『肆』 公立医院宣传科长有编制吗
应该有来的,都科长了,自肯定在编制内。
不过,我说句大实话,这种所谓的社会招聘,基本上都是走个过程的,实际上人员早已内定,其他的人,都是陪着走个流程而已,当不得真的。你心里要有点数,如果你后台不够硬,就不要纠结了。
『伍』 一般的县委宣传部都有哪些科室各个科室的正副科长以及宣传部的领导都有哪些
基本包括办公室(正副主任),宣传科(正副科长),理论科(正副科长),新闻协调中心(正版副主权任),党教科(正副科长),文化事业科(正副科长),人事科(正副科长),文明办(正副主任)
县委宣传部一般设一名正部长,副部长4-6名,其中一名副部长兼办公室主任,一名兼文明办主任
『陆』 县委宣传部科长的行政级别
这个没有统一硬性规定。现实中,县委宣传部是副处级单位,部长为副县级,内部人员除新分配人员外,工作2年以上基本都是副科以上的职务。如果你们本地在宣传部内设置了**科,至少应是副科级职务。
『柒』 请问有姓“扬”的吗扬州的扬。谢谢
扬姓改汤氏
作者:汤锦程
扬姓源于炎帝汤蚩尤,汤蚩尤是犬戎族大酋长,故名“蚩尤”,尤即犬也。蚩尤族初居洋汤水(甘肃文县五土河),其部以犬为图腾。蚩尤族东迁后,居于小颢(山东曲阜),改以“鸱枭”(猫头鹰、雷鸟)为图腾,因而其部又称“氐人”。蚩尤为炎帝参卢正卿,封为九黎君。炎帝参卢无德,诸侯皆归蚩尤,于是蚩尤率九黎伐帝都空桑(山东文登),驱逐炎帝参卢,自号炎帝。《路史•后记四》记载曰:“炎帝参卢,是为榆罔,居空桑,政束急,务乘人而斗其捷,于是诸侯携贰,乃分正二卿,命蚩尤宇小颢,以临西方,司百工,德不能御,蚩尤产乱,出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逐帝而居于涿鹿,兴封禅,号炎帝。”因炎帝崇日,日与汤同义互假,故而蚩尤为“汤王”。偒人是大人族,大为高,与长、扬同义互假,因此汤蚩尤又称“扬蚩尤”。因汤蚩尤为犬戎族,所以扬的古体字为“犬昜”,即犬与昜的组合。《历代著录吉金目》载有“犬昜妻鼎”,小校名作“犬昜妻鼎”,而《周存前名》作“扬妻鼎”,《长安铭》则作“扬鼎”。因可证,犬昜即扬也。扬意为“长”,连读为“扬长”,成语有“扬长而去”。扬出于汤,连读为“扬汤”,成语有“扬汤止沸”。扬意为高大,词组有“飘扬、飞扬、扬言”,皆高飞、高声之意。轩辕氏与炎帝汤蚩尤争帝位,炎帝汤蚩尤败于阪泉(河北涿鹿)之野,被杀于凶黎之谷(山东文登汤谷)。轩辕氏称帝,是为“黄帝”。黄帝封汤蚩尤之后为缙云氏,徙居于晋(山西冀城),因缙云氏曾居此,其水则曰:“晋水”。周成王封弟姬叔虞于唐(山西临汾)国,其子燮父迁都于晋水,则更国名为“晋”。
汤蚩尤后裔扬姓初居杨水(山东)。《山海经•大荒东经》曰:“有橘山,杨水出也。”因扬、杨二字同音通用,所以杨水即扬水。如:春秋时宋国有“扬门”;史又称其为“杨门”;汉代大文豪扬雄,史又称其为“杨雄”。黄帝时期,扬姓随缙云氏迁晋后,定居于扬邑(山西洪洞)。汤(唐)尧逼其兄帝挚让位,缙云氏因支持帝挚而反对汤(唐)尧,因此参加了日御十日族联盟,战败后被驱逐到江南,浙江缙云县之名即来源于此。南逃的缙云氏加入三苗联盟,并成为三苗联盟的部落酋长。扬姓因与缙云氏为胞族,因而也参加了十日族联盟,战败后南迁至江淮(苏皖之区)定居。汤(唐)尧时期,洪水泛滥,四岳推荐崇伯鲧为司空,组织治水。但崇伯鲧反对朝廷重用姚重华为摄政,因而联合缙云氏饕餮等诸侯发动叛乱,缙云氏饕餮率三苗参加叛军,扬姓也随其起兵声讨摄政姚重华。因汤(唐)尧与摄政姚重华联手平叛,叛乱联盟被击败,缙云氏战败后,被汤(唐)尧强迁到三危(甘肃敦煌)。扬姓中的一部也随三苗族迁至三危,因扬人高大壮伟如同巨人,史称其为“扬拒戎”。《史记•五帝本纪》记曰:“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又曰:“三苗在江淮(苏皖地区)、荆州(湖北地区)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西周末年,西戎君荡王因助申伯杀周幽王,而立申伯之甥为王,是周平王。至此西戎君荡王以拥立之功自居而藐视西周王室,并以武力驱逐周人在岐、丰(陕西)的势力,夺回祖居地“杜邑”,重建亳国,因而西戎君荡王又称“亳王”。西戎势力渐入周都,周王室却无力抵御。周平王元年(770年)周王室因受西戎侵扰,周平王被迫下令迁都于东都(河南洛阳),至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平王与秦襄公盟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周襄王15年(公元前638年)秦穆公西征瓜州(甘肃敦煌)陆浑戎,晋惠公怜悯陆浑戎为汤(唐)尧贤臣四岳姜姓后裔,帮助其部迁入伊川(河南洛阳东南伊水流域),并赐其南鄙之田居之。扬拒戎亦随陆浑戎东迁至洛水流域,逐渐融入中原民族,并汉化为“扬姓”。
汤(唐)尧时期,摄政姚重华为分裂反叛联盟,其以崇伯鲧治水无功而杀之,却启用崇伯鲧之子姒禹为夏伯,继续领导治水工作。夏伯姒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根据各民族居住的区域划分九州,因扬姓居江淮为望族,则分其地为“扬州”。孔安国曰:“扬州北据淮,南距海。”汉时置扬州于寿春(安徽寿县);刘繇移扬州于曲阿(江苏丹阳);孙策定江东,又移扬州于建业(江苏南京);隋文帝杨坚灭亡南陈,移扬州于江北之江都(江苏江都),因可证苏皖地区是扬姓郡望。汤(唐)尧末年,姚重华利用汤(唐)尧的信任,击败了所有的政治对手,剪除了汤(唐)尧的羽翼,而后囚禁汤(唐)尧,逼其禅位。姚重华篡夺王位,号“虞舜”。虞舜时期,扬州扬姓参加了汤(唐)尧之子丹朱的联盟集团,与虞舜分庭抗礼,虞舜南征三苗,扬姓战败后逃入湘南鄂北的长江流域,扬姓与当地土著越人融合,诸侯称其为“扬越”,其势利范围约在湖南长沙北部至湖北沔阳南部之间。周夷王7年(公元前863年)楚国逐渐强大,楚君熊渠出兵灭亡扬越。《史记•楚世家》曰:“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扬粤即扬越也。扬越始臣于楚,因其部散居于长江流域,故而长江古称“扬子江”。因扬人善始舟驾船,所以词组中有:“扬舟”、“扬帆”等词组。周赧王9年(公元前306年)楚威王出兵灭亡越国,在其地设江东郡,扬越随百越南迁至广西桂林、南海、象郡一带,秦时并入中国。《史记•南越尉佗列传》曰:“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
秦始皇统一中国,扬越和扬拒戎均融于民族大家庭之中,扬姓亦合而为一,统称“扬姓”。杨坚称帝建隋,扬姓因避隋文帝国姓音讳而改姓,扬姓因与汤氏同源,多改为汤氏,因扬越居两广,所以扬姓汤氏被称为“粤籍汤氏”。《汤氏宗谱•祖训》曰:“吾汤氏肇自粤籍。”即指此而言。扬姓融于汤氏,成为汤氏中的重要一支。
『捌』 季建业的人物履历
1974.11——1975.03,江苏省苏州地委党校中青年干部班学员;
1975.03——1976.12,江苏省沙洲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
1976.12——1981.07,江苏省苏州地委宣传部工作人员;
1981.07——1986.01,江苏省苏州地(市)委宣传部宣教科副科长(其间:1983.09—1985.07苏州大学政治系干部专修科学习);
1986.01——1990.10,江苏省苏州日报社副总编、党组成员;
1990.10——1992.08,江苏省吴县县委副书记;
1992.08——1996.01,江苏省吴县县(市)委副书记兼苏州太湖度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1996.01——1997.11,江苏省昆山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其间:1996.09—1998.07 苏州大学行政管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1997.03—1997.12 美国马里兰大学参加江苏省第二期高级管理人才经济研究班学习);
1997.11——2000.08,江苏省昆山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
2000.08——2001.07,江苏省昆山市委书记;
2001.07——2002.02,江苏省扬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2002.02——2004.07,江苏省扬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其间:1999.09—2002.06 苏州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与法学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
2004.07——2005.01,江苏省扬州市委书记;
2005.01——2009.08,江苏省扬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其间:2003.09—2006.06 苏州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习;2006.11—2006.12 新加坡参加江苏省第九期城市规划专题研讨班学习;2008.03—2008.07 中央党校第二十四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2009.08——2010.01,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2010.01——2013.10,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
中共十七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十次、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十届、十一届省委委员;江苏省九届、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