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对民谣风有怎样的认识
我觉得民谣风现在属于一个小众的音乐,曲调比较轻松,内容取材于生活,贴近自然。
② 童谣民谣
小豆豆,上学校,老师讲课他睡觉,左耳听,右耳冒,你说可笑不可笑?
③ 民歌民谣童谣
1,《马灯调》
《马灯调》,是一种民间曲调名。马灯调是流传在安徽一带的民间乐曲,在安徽地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2,《采茶调》
《采茶调》是汉族的民歌,在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演化产生了不少诸如“打茶调”、“敬茶调”、“献茶调”等曲调。
除安徽、福建外,其他如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各省的方志中,也都有不少记载。这些茶歌,开始未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孕育产生出了专门的“采茶调”,以至使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
3,《对鸟》
《对鸟》是一首安徽乐清山歌。“对鸟”就是关于“鸟”的问答歌,从文学题材和形式而言,它与“对花”属于同类。“对花”体民歌几乎遍布全国,而“对鸟”大概只有这一首,所以它的题材内容本身就非常特殊。
4,《叮叮当》
《叮叮当》,它在安徽世代相传,深深烙印在安徽人的童年成长记忆里。上世纪50年代,安徽人第一次将《叮叮当》在首都北京唱响,并很快传播到全国。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将《叮叮当》选入亚洲、太平洋地区民歌集。
5,《做客歌》
《做客歌》是瓦市小学的吴欣怡同学创作的。歌词:“小朋友,请听好,上门做客要记牢。进门之前把门敲,见了主人问声好。主人请茶双手接,接过之后说谢谢。家居摆设别乱动,翻箱倒柜没礼貌。大人谈话不打扰,静静坐在一起瞧。想和朋友一起玩,另外一处不喧闹。
④ 你为什么喜欢听民谣,民谣给你带来的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我喜欢民谣是因为它唱的是生活的不易、艰辛,而在这些不易和艰辛当中,又能带给人如雨后春笋般的正能量。而这一点,也是我并不希望民谣火的原因,它火了就要发生变化,我们喜欢的民谣就要被一些人误解为消极和丧。喜欢民谣对我最大的改变,应该就是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如何去拥有自己的人生。
现在的民谣对比过去,确实是火得不得了,可这不是我想看到的。现在人眼里的民谣,只有失落、不甘、丧,变成了现在人“丧”的主要工具。人们看不到它所带来的正能量,一个劲的去误解它,并且宣传这种“丧”。这种宣传对于民谣来说是侮辱,而这种火热的劲头可能会毁掉民谣。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人甚至民谣歌手们都说,只有“野孩子、小河、万晓利才是真正的民谣”。
⑤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民谣人很不容易
因为唱民谣的人都非常刻苦,民谣不太好学,所以说民谣人很不容易。
⑥ 制作一个总体介绍民谣宣传片该从什么角度出发
⑦ 你如何看待民谣
我觉得民谣是非常独立的音乐,而且民谣音乐真的非常的好听,我非常的喜欢民谣音乐,觉得可以带给我很多新的认知和新的感觉。
⑧ 校园民谣的校园民谣概述
简介
每一首歌都来自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发生在你生活的四周,执着的大地,永恒的校园民谣!
熟悉的旋律引起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在似与不似之间……让一首首难忘的歌曲流过时间的长河,汇成永远的经典。希望本光盘能陪伴着您,再次品味这优美的歌曲和动听的旋律,在歌声中回忆过去的好时光……
曾经的白衣少年是否还在岁月中张望;曾经的青涩年华是否还是那么鲜艳光华;曾经有理想冲动,梦想飘扬;曾经有风花雪月,歌声流淌……细细回味,纯真的情怀依旧;慢慢品尝,青春的旋律悠扬。
校园承载着无数人的梦幻心愿,寄托着无数人的美好回忆。当青春走过,所有的过往都化为一段段清澈旋律沉淀在一代代人的心中,并不断拨动着心灵的琴弦,这就是校园歌曲,我们的纯真年代。
01 同桌的你
02 那天
03寂寞是因为思念谁
04 故事里的树
05 离开
06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07 等人就像在喝酒
08 我们相识
09 青春
10 上班族
11 流浪歌手的情人 歌曲代表
1冬季校园
2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
3这种心情4昔日重来
5红色天空
6老屋
7最后
8想你
9没有想法
10同桌的你(伴奏版) 简介
制作人的话:校园民谣,其实是一种文化,而不是一种简单的音乐类型。它来自于校园,同时又融汇了多种多样的音乐风格;它描写着校园生活,但在今天,它越来越多地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亮点。
校园民谣产生于一群人,因此代表它的也将是一群人。在这个专辑中,采用了许多新的创作和演唱组合,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名字,新的面孔和新的感觉。
校园民谣如果作为一种音乐,也许会像一阵风般地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我相信,它会永远延续下去。
曲目1. 情感往事
2. 你是朋友吗?
3. 你不在的北京还下着雨
4. 青春同路人
5. 初恋
6. 不安
7. 理想主义·EMPTY
8. 情人
9. 上学·上班 简介 发行时间 1994年 唱片名 没有围墙的校园 表演者 许秋汉 表演者 巴特尔 表演者 韦展辉 表演者 陈涌海 表演者 苗阳 表演者 廖岷 表演者 王小颖 表演者 罗雪 表演者 易榕 出版者 北京印象音乐工作室/北京东方影音公司 1994年,由北大学生创作结集出版的《没有围墙的校园》这张唱片,是校园民谣风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音乐先锋找到这张唱片的核心人物之一,当年的北大校园歌手许秋汉,跟着他的回忆,去窥探十年前校园民谣在北大这座最高学府里的风景。
一切从围墙说起
在中关村的太平洋和中海电子市场之间,有一条并不宽的街——海淀南路。曾几何时,这里是一条通往海淀图书城的商业街,也是假证件和盗版光盘贩子的聚集地。但很多年前,街的北边是一堵并不高大的围墙。跨过这堵墙,北边就是诗人、学者、文化精英聚集的、包含了燕园和未名湖这两个文化标志的北大校园。1994年,在北大师生一片喧闹的争论声中,这堵围墙被轰然推倒,在原来的墙基上,建起现在人们所能看见的这条商业街。也就是在这一年,北大的学生们推出了一盘名叫《没有围墙的校园》的磁带,虽然几乎是同时制作的,但由于出版的时间比另一张主要由清华学生创作的校园民谣合辑《校园民谣1》稍晚了一点,于是这盘磁带便被很多人归入了校园民谣歌曲的跟风之作中。
当这座围墙被推倒11年以后,当初这张专辑的出品人,82级的北大学生渠万春与辞去了华纳唱片中国区总裁的职务、回到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当客座教授的83级学生许晓峰,又在紧锣密鼓地捣鼓一张《未名湖是个海洋——北大原创音乐20年纪念》的专辑。而《未名湖是个海洋》这首歌的作者,就是当初《没有围墙的校园》的主力创作者之一的许秋汉。
1991年进入北大社会学系的许秋汉,直接参与了《没有围墙的校园》的制作,也是1994年北大推倒围墙的见证者之一。这座不起眼的围墙的倒下,在一些北大人的心目中,其意义之重大不亚于当时柏林墙之于德国人。围绕着这堵墙的激烈争论从北大延续到了社会上。相对于清华的实干传统来说,北大人家国天下的情怀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正是这样的传统,注定了北大的音乐也将走一条与众不同的“摇摇滚滚的道路”。
北大:在校园民谣中缺位?
在校园民谣还没有大规模地以音像制品的形式出现以前,北大原创的校园歌曲在数量上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而且之前像徐小平的《星期天》、池永强《摇摇滚滚的道路》(均作于1987年)等一批歌曲散落在各种合辑中,也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如果以学校作单位来比较,北大学生曾经发表的歌曲数量和质量并不输于后来一夜之间成为校园民谣旗帜的出身于清华大学的那些作者。但说起校园民谣,几乎所有人第一个联想到的人不是高晓松就是老狼,而在三辑《校园民谣》里,也很难找到北大人的身影。
许秋汉谈起那时合辑制作的情形:“本来制作人打算出一个我的专辑,那时候我写的歌数量已经足够,但我自己觉得品质还是不够好,不是从市场的角度,而是以我自己的标准。后来就改成了出北大学生的合辑。但那时候其他的北大学生也大多都像我这样想,觉得音乐的创作,应该像王洛宾那样,积累几十年,等到五、六十岁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候再把它写出来。”
风花雪月与家国天下
许秋汉很坦率地承认:“这张唱片做得不好,其实是必然的。最关键是北大人的理念造成的,其次才是那时的一些机缘巧合。外部的原因是那时候中途换了策划人,而且制作的想法落实得比较晚,但归根到底还是北大的学生不像清华的那么上心。清华无论是歌手,还是策划人,都比较务实,他们是把发行音乐作为一件实事来做,结果人家就开创了市场。我们都是抱着玩的心态,压根就没打算要让它广泛流行。录《未名湖是个海洋》的那天,我白天还要考试,晚上就在录音室里一边捧着笔记复习,一边录音。”
不过,如果仅仅把《没有围墙的校园》当成一张失败的校园民谣跟风之作,北大的故事就没什么意义了。实际上,这张唱片是否应该划入和《校园民谣》系列相承的一堆作品中,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切还得再往前倒推个十年。高晓松从清华退学,写出了《同桌的你》,这是1992年的事了。我们记忆中的这些校园民谣,大都是那几年间的作品。但这一切并不是凭空地冒出来的。酝酿成这一切的乃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90、1991年之间的“草地音乐会”风潮。据高晓松回忆,北大、清华的草坪,经常有诗朗诵结合吉他弹唱的聚会,草地是开放性的,于是一圈一圈的人围上来,便成了一个大歌会。那么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这种歌会清华北大的人都是凑在一起的,但另外有一些聚会是只有北大人才热衷于参加的,那就是1989年以前的探讨时事、诗歌、音乐、文化的有组织的学生聚会。
北大人与清华人在情怀上的不同最后直接体现在音乐上面,清华的学生中,风花雪月的小情调占了大部分。翻开唱片的宣传文案,《没有围墙的校园》就用了“新校园歌曲”这个概念来区别于《校园民谣1》,后来北大的一个校园DJ写道:“‘新校园歌曲’摆脱风花雪月的个人情感,以强烈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批判意识直面人生。”刨去为了宣传而标新立异的因素,至少可以看到北大人在心底里是不愿把自己的歌曲和校园民谣归于同一类的。
后来的情况更加证明了这一点。1989年以后,由于外部原因的影响,校园里面那股家事国事事事关心的豪气逐渐降温,风花雪月的东西开始占主流地位,于是许秋汉们号称心怀天下的作品反而成了小众趣味,“我们的东西都是少数人写少数人听,”许秋汉如是说,“到了1993年黄小茂策划校园民谣合辑选歌的时候,北大的、清华的和其他学校的东西都摆在他面前,但是为什么人家就选了清华而没选北大的,不管是从市场,还是从审美趣味的角度出发,都是自有道理的。”
曲目
抒情的A面:
已是盛夏
温馨天堂
往事
起风
未名湖是个海洋
星期天
摇滚的B面:
回乡偶书
蝴蝶的翅膀
废墟
安全行车365天无事故
我没醉 发行时间 2005 唱片名 未名湖是个海洋 表演者 Various Artists 作者 许秋汉 作者 关伟 作者 等许秋汉 作者 夏威 作者 水源 作者 焦健 简介
此套唱片20首歌曲的演唱者同时也是创作者,年纪最长者已经年逾五旬,最小的则还是三年级的本科生。他们不全是北大学生,但都曾在北大工作过或生活过,同北大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例如早年图书馆东草坪吉他弹得最棒的秦水源和北大艺术教研室的老师徐小平。此专辑是由许晓峰和渠万春两位北大校友个人名义出资制作的一套公益唱片。分两张,20首歌,都是北大学生原创原唱,其中有华纳前总裁许晓峰,新东方副校长徐小平,《校园民谣1》作者之一廖岷等。唱片由北大学生操作,收入全部捐献给北大,用于支持在校学生的文艺创作。
唱片中收录了北大20年来大部分优秀的原创歌曲,其中很多都是当年北大乃至其他高校的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饱含着那一个年代的特殊情结,例如80年代曾经传唱一时的《陕北1988》、《温柔梦乡》,在高校学生中影响甚广的《星期天》、《摇摇滚滚的路》以及有“北大地下校歌”之称的《未名湖是个海洋》等,音乐符号,也同样不可避免地涂抹上了中国高校20年来经历的变迁的痕迹,它属于北大,也同样属于每一个经历过校园生活的人。
曲目
1-1. 未名湖是个海洋
1-2. 长铗
1-3. 什么时候
1-4. 星期天
1-5. 有为青年司马懿
1-6. 爱情传说
1-7. 红毛衣
1-8. 真感情
1-9. 给我一个温柔的梦乡
1-10. 糖
2-11. 陕北1998
2-12. 摇摇滚滚的路
2-13.张木生
2-14. 敲开
2-15. 风中的新娘
2-16. 孔雀到时候东南飞
2-17. 无奈
2-18. 湟水河
2-19. 致老朋友
2-20. 流动的青春
⑨ 歌谣,民谣,童谣有什么区别
歌谣,民谣,童谣区别如下:
歌谣是人民的口头创作,最贴近生活,直接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其中原始歌谣标志着我国诗歌的起源,在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歌谣的种类很多,按内容分,有苦歌、情歌、盘歌、风俗歌、节令歌、童谣等;按形式分,有欢、西、加、比论等。梅山歌谣的种类和形式也很多,山歌、情歌、傩歌、号子都各具特色。河南时政歌谣富有传统特色:一、敢于把矛头宜指最高统治者,公开揭帝后之短、之丑、之劣、之毒;二、对宦官、外戚、奸臣把持朝政、祸国殃民现象深恶痛绝,大胆谴责;三、对清官廉吏的歌颂总是发自肺腑由衷赞美,流露出无比的敬爱之情;四,富于现实性、政治性和斗争性,感情强烈,爱憎分明,语言形象生动,简短有力。
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或民歌。民谣的历史悠远,故其作者多不知名。民谣的内容丰富,有宗教的、爱情的、战争的、工作的,也有饮酒、舞蹈作乐、祭典等等。民谣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因此各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如法国民谣的蓬勃、意大利民谣的热情、英国民谣的淳朴、日本民谣的悲愤、西班牙民谣的狂放不羁、中国民谣的缠绵悱恻,都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
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或是以较晚一些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加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