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红旗H9:国产“劳斯”不好意思,请叫我中国红旗
传承自概念车的尾灯组设计本以为只是“样子货”,但却同样暗藏玄机,贯穿式灯带的凸起部分和下方的饰条组合起来与天安门造型相似,尾灯组内部光源的4面小红旗与天安门城楼布局相同,进一步证明了其中的寓意。
写在最后:
红旗终于拨开了云雾,将豪华与品牌调性有机结合,为市场带来了这样一台情怀与实力兼具的车型。以至于我在问朋友“如果价格合适的话,这车你买吗”的时候,他们用坚定的点头和深信不疑的眼神回复了我。
至此,红旗品牌的复兴之路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这场品牌革命依旧在路上。从品牌这两年的发展情况来看,红旗要继续保持高端调性不能丢,同时还要“到人民中去”,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矛盾的问题,如何进行下一步战略布局将是红旗品牌未来发展的关键。
作者:杜安迪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贰』 五星红旗的意义
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是现在中国在世界的标志和象征!他的本意是:红色,象征革命;五星呈黄色,有象征中国人为黄种人之意。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即士、农、工、商,“四民”,但依共产意识形态,顺序被改为工、农、士、商,再以现代词汇称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民族资产阶级)。四颗小星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和人民对党的拥护。
『叁』 中国的国旗为什么是五星红旗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解放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之后,准备成立新中国前的新政治协商会议上,党决定向全国人民征集国旗, 国徽和国歌.
当时共收到两千九百八十多个国旗图案,经过国旗征集委员会的认真挑选,共选出38张.这些图案里面总的看来有一条是统一 的,那就是用一颗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差不多两千多人都有统一的意见.1949年9月25日的政法协商会议上,毛主席拿着五星红旗 图案,说:”大家好象比较赞成三十二号(即五星红旗,由曾联松设计.但当时在在五角星内有镰刀和斧头).”他说这个图案是 是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在共产党领导下,以工农为基础,团结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现在是这样,将来还要大团结,是不是把这面旗当国旗.大家听后都表示同意.当时还有比较多的人在旗上画了一条或两条长线,代表长江和黄河,但因有把祖国分成南北之嫌而被放弃.
后来,国旗征集委员会去掉五星红旗中大五角星上的镰刀和斧头,把它制成了国旗.
在国旗的征集后还有还有个小插曲.那就是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七天,被关押在重庆白公馆中的几个原东北军将领听到了新中国成立和新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他们凭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自己的想象,绣出了解一面红旗,令人感慨的是,他们绣出的红旗与五星红旗竟惊人的相似.他们还共同抒情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我们也有一面红旗
我们有床红色的绣花被面,
把花拆掉吧,这里有剪刀,
拿黄纸剪成五颗明亮的星,
贴在角上,
再找根竹竿,就是帐午也罢!
瞧,这就是我们的旗帜!
我们用血换来的旗帜!
美丽吗?看我挥舞它吧!
别要性急,把它藏起!
等到解放大军到了那天,
从敌人的集中营里,我们举起大红旗,
洒着自由的眼泪,一齐冲出去!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解放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之后,准备成立新中国前的新政治协商会议上,党决定向全国人民征集国旗, 国徽和国歌.
当时共收到两千九百八十多个国旗图案,经过国旗征集委员会的认真挑选,共选出38张.这些图案里面总的看来有一条是统一 的,那就是用一颗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差不多两千多人都有统一的意见.1949年9月25日的政法协商会议上,毛主席拿着五星红旗 图案,说:”大家好象比较赞成三十二号(即五星红旗,由曾联松设计.但当时在在五角星内有镰刀和斧头).”他说这个图案是 是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在共产党领导下,以工农为基础,团结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现在是这样,将来还要大团结,是不是把这面旗当国旗.大家听后都表示同意.当时还有比较多的人在旗上画了一条或两条长线,代表长江和黄河,但因有把祖国分成南北之嫌而被放弃.
后来,国旗征集委员会去掉五星红旗中大五角星上的镰刀和斧头,把它制成了国旗.
在国旗的征集后还有还有个小插曲.那就是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七天,被关押在重庆白公馆中的几个原东北军将领听到了新中国成立和新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他们凭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自己的想象,绣出了解一面红旗,令人感慨的是,他们绣出的红旗与五星红旗竟惊人的相似.他们还共同抒情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我们也有一面红旗
我们有床红色的绣花被面,
把花拆掉吧,这里有剪刀,
拿黄纸剪成五颗明亮的星,
贴在角上,
再找根竹竿,就是帐午也罢!
瞧,这就是我们的旗帜!
我们用血换来的旗帜!
美丽吗?看我挥舞它吧!
别要性急,把它藏起!
等到解放大军到了那天,
从敌人的集中营里,我们举起大红旗,
洒着自由的眼泪,一齐冲出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五角星用黄色是为了在红地上显出光明,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1990年6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该法于当年10月1日起施行。
为维护国旗的尊严,国家发布《国旗》和《国旗颜色标准样品》两项国家标准,规定了国旗的形状、颜色、图案、制版定位、通用尺寸、染色牢度等技术要求,并宣布于1991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确定
在筹备建国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国旗、国歌、国徽的确定是一项重要内容。
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指定以马叙伦为组长,叶剑英、沈雁冰为副组长,张奚若、田汉、沈雁冰、马寅初、郑振铎、郭沫若、翦伯赞、钱三强、蔡畅、李立三、张澜(刘王立明代)、陈嘉庚、欧阳予倩、廖承志等为成员的筹备会第六小组负责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7月4日,第六小组第一次会议决定:登报公开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和国歌词谱,设立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和国歌评选委员会。7月12日,新政协筹备会制定了《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条例》。
从7月15日起至26日,经毛泽东、周恩来修改审定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为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分别在《人民日报》、《北平解放报》、《新民报》、《大众日报》、《光明日报》、《进步日报》、《天津日报》等各大报纸连续刊登。国内各报和香港及海外华侨报纸也纷纷转载,在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中引起热烈反响。
征稿启事发出后,应征稿件如雪片一样纷至沓来。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共收到来自海内外,包括当时尚未解放的国民党统治区的应征国旗图案2992幅,国歌歌谱632件,歌词694首,国徽图案900幅。
这一幅幅图案,一首首歌词歌曲,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期盼祖国独立、统一和富强,为新中国诞生倾注的极大热情。
8月5日,第六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决定,聘请徐悲鸿、梁思成和艾青参加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聘请马思聪、贺绿汀、吕骥和姚锦新参加国歌评选委员会。8月16日至20日,政协筹备委员会在北京饭店413会客室特设临时选阅室,将所有应征设计稿集中陈列、展示。在国旗的讨论中,经过反复比较筛选,政协国歌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从2992幅国旗图案中精选出38幅印刷成册,发给出席政协会议的每一位代表。
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开幕。9月23日,新政协全体代表662人分为11个小组,对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等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9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等协商座谈会。郭沫若、沈雁冰、黄炎培、陈嘉庚、张奚若、马叙伦、田汉、徐悲鸿、李立三、洪深、艾青、马寅初、梁思成、马思聪、吕骥、贺绿汀等出席座谈会。毛泽东首先谈了对国旗的意见。他拿起由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的方案说:“这个图案表现了我国革命人民的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毛泽东讲完,与会者一致鼓掌同意。
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同时,全体一致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的四个决议案。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确定了国旗图案离开国大典仅三天,首都人民连续三天突击赶制了无数面五星红旗。其中有一幅特制的大国旗,就是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今天成立了!”在隆隆的礼炮声中,军乐队奏响了威武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毛主席在天安门亲手升起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新华社答读者问中关于国旗的说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以后,历次宪法均保留这个规定。1990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当天国家主席杨尚昆签发了主席令予以公布,并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
『肆』 曾联松的国旗设计
默默无闻的设计者
五星红旗,它是那样的庄严、美丽,那样的鲜艳夺目。对于它的设计,人们或许会这样想吧:如此高 水平的巧妙设计,一定出自一位闻名遐迩、才华横溢的美术大师之手吧?其实不然。五星红旗的设计者原来是一位默默无闻、长期从事计划、财务工作的同志。他叫曾联松,曾经是上海市日用杂品公司的副经理、上海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委员。
“丁年观礼,皓首萦怀”
曾联松作为一个长期做经济工作的普通人,怎么会成功地设计出国旗呢?许多人都曾带着这种疑问去访问过他。对于来访者的提问,曾联松同志常常报以爽朗的笑声,有时还手执羊毫,先在一张纸上写上八个大字“丁年观礼,皓首萦怀”。然后才津津有味他讲述起他设计图案的幸福往事。
写得一手好字
曾联松原籍浙江瑞安,少年时代曾酷爱书画,写得一手好字。但他目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贫穷落后的悲惨境况,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去攻读理工,立志走科学救国的道路。然而,他太天真了,此路也走不通。于是,他只好又发愤改读经济。
充满爱国激情的热血青年
从学生时代起,曾联松就是一位充满爱国激情的热血青年。他眼见旧中国倍受外强蹂躏,金瓯残缺,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真是心如火焚。“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曾和爱国学生一起,走上瑞安街头,宣传抵制日货。1935年,他又在南京勇敢地参加了响应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集会游行,并且在党的引导下,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亲眼目睹亲身体验过军阀割据、八年离乱,以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和平统一 要求,悍然发动内战,又把中国人民投入水深火热之中。当解放战争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全国绝大多数城乡已经得到了解放,人民共和国象一轮喷薄欲出的太阳,正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的时候,他是多么地激动和兴奋啊!他同全国人民一样,盼望着一个崭新的人民政权的诞生。
设计出于欢呼新中国诞生的喜悦
不久,上海市也解放了,上海人民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一连数日,人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走上街头游行、扭秧歌,欢庆胜利,欢庆解放!这动人的场面,一次又一次激起了曾联松内心的波澜。不久,《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刊登了征求国旗图案的通知。曾联松反复阅读,认真思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了;“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国旗,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应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儿女的寄托、炎黄子孙的骄傲!他决定投身到这一具有伟大意义的设计工作中去。 他在谈到当时心情的时候说:“建立新中国,一直是萦回在我心头的愿望,一经看到她如旭日东升般展现在面前时,我能不为之兴奋吗?因此,当我从7月份的报纸上读到全国政协筹委会关于征求国旗的通知之后,即埋头于设计之中。”他说:“我不是艺术家,也不是从事美术设计的,当时之所以不量力度德,亦不计工拙,想到去设计国旗图案,实在是一种欢呼新中国诞生的喜悦,一种热切爱国的激情使然。”
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7月的上海,正值酷暑季节。曾联松为设计国旗图案夜以继日,挥汗如雨,伏案描摹,似痴如迷。
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曾联松仰望群星闪烁的太空,陷入了沉思。突然,他从人们常说的“盼星星,盼月亮”中得到启发:中国共产党——难道不正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么!
于是,他决定以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他设想:以一颗大星导引于前,几颗小星环绕于后,象众星拱北斗,大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小星象征广大人民。人民紧紧地环绕在党的周围,团结战斗,从胜利走向胜利。他还把五角星设计为黄色,这不仅与象征革命的红色相协调,象红霞一片,金光灿灿,色简而庄严,且也表达了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
环绕大星之后的小星,应该是几颗呢?曾联松想到我们伟大祖国有着三千多年灿烂文化,还联想到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书中指出人民在当时包括有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就决定以四颗小星象征广大人民。
接着,曾联松又经过反复推敲,苦苦构思,确定五颗金星恰当的位置。他曾设想把大星置于旗面的当中,小星环绕在大星的四周。这样,视若端庄,但是天地不够开阔,视觉局促、凝滞。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勾划,熬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近一个月过去了,有一次,他把五星挪向旗面的左上方,顿觉视野开阔:旗面犹如千里之广,金星居高临下,光彩闪耀,仿佛使人看到了星光映照大地,灿烂辉煌。
五颗金星的结合图形,大小呼应,疏密相间,形成了一个椭圆形,这恰恰和我国疆土的几何图形类似,既表现了中国地理特征,也显得平稳和谐,明朗而有气势。
设计突出全国人民紧密团结
为了使整个图案更加突出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周围这一特征,曾联松设计了每个小星的中心点都通过自己的一个星尖,跟大星的中心点联成一线,把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这个历史的结论显示在旗上。色彩以红色为主,似红霞满天。红色表达热烈的感情,象征革命;配以黄色,灿烂辉煌,一片光明。
从美学的角度来衡量,曾联松的设计也颇具特色。他自己曾总结出这样几点:
简与繁——五星的构图注意了以简胜繁,以一当十。如果把许多特征一一罗列出来,未免流于纤细,或者失之繁复,反而难以显示庄严简洁。
小与大——五星所形成的椭圆形,寓有祖国疆土之意,画面虽有限,但联想是广阔的。所谓“物小蕴大,意趣无穷”。
宾与主——五星中的大星与小星,当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宾主关系,但具有顾盼呼应之情,协调和谐之趣。
静与动——五星的安置,如果处于旗面的中央,由于绝对均衡,则静止呆滞,缺乏生动姿态;置于左上角,则昂然起升,静中寓动,使画面活跃,而且居高临下,带有向外伸展的气势,使视野开阔,“咫尺之内,觉千里之遥”。
长与宽——这是指比例关系。《条例》中规定,“形式为长方型,长宽三与二之比”。按此构图,旗面能适合美感的要求。旗面呈长方形,五星体呈椭圆形,两者均向左右舒展,取势协调。椭圆形作为一个整体,还给人团聚完整和饱满的感受。
椭圆形中,大星的一个角尖正向上方,使大星显得安定庄重,稳如泰山。而四颗小星因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中央,则显得错落多变,生动活泼。大星外接圆半径和小星外接圆半径的比例是三与一之比,使大小比例关系比较协调。大星和小星之间有一定间距,显得虚实结合,山安泉注。
椭圆形结体仅占旗面四分之一左右,这样的比例关系使重点集中、旗面开朗。
整个旗面上的五角星、椭圆形和长方形相互结合,比例较为协凋,构图比较紧凑,在整体中富于变化而又能取得统一。
赤日、红光能表达庄严热烈
红与黄——色彩也会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感情的反应。红色为暖色或热色,赤日、红光能表达庄严热烈,如革命的积极斗争行为。此外,红色也会引起希望、活跃和喜爱。黄色也是暖色,能表达优美、温和、珍贵,而往往与金色联系起来。我们看到黄色的五星,便有金光闪闪的联想感受。
——这就是曾联松当年设计构思的基本情况。
1949年8月中旬,曾联松将设计好的五星红旗图案稿寄给了全国政协筹备会。
通过审核
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元、国歌、国旗的决议。曾联松手捧刊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有关国旗决议的上海《解放日报》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这天的《解放日报》上,同时套红刊印着正式通过的五星红旗图案。
曾联松的心愿实现了!这同时也是全国人民的期望!多少仁人志士,多少共产党人,为着争取民族的解放,劳苦大众的生存自由而贡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五星红旗是用他们的鲜血染红的,是用他们的光辉业绩织就的。
不久,曾联松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的一封信,上面写着:
“曾联松先生:
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五百万元(合现在五百元——编者注)作为酬谢你对国家的贡献……”
1950年国庆,曾联松被邀请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建国三十周年时,他再次应邀去北京参加庆祝活动。1977年,上海市政协五届二次全体会议通过,增补他为市政协委员。
如今,五星红旗已成为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祖国各族儿女,都象保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爱护无数先烈和仁人志士用鲜血染成的红旗;用对祖国的贡献,为五星红旗增光添彩。50年来,中国人民以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行为,赋予五星红旗以新的生命力和不朽的内容。
他曾回顾过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展望未来,峰回路转,气象万千。他曾应一位记者的要求,作了一首《七律·咏五星红旗》,表达他对党中央方针政策的拥护和拳拳爱国的心声。全文如下:
耸立重楼高阙巅,天安门上舞翩翩。
袂连桃季花烂漫,袖拂云霞彩万千。
霹雳晴空竞震扰,滂沦冷雨更相看。
冰霜不减嫣红色,路转峰回见新天。
『伍』 我国国旗“五星红旗”都代表些什么意思
国 旗 由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四颗小星环拱在一颗大星的右面。大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星象征广大人民,表示亿万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
我国的国旗的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1949年7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委会向全国以及海外侨胞征求国旗设计方案,一共收到2992个方案。经过反复讨论、挑选,最后选种现在使用的这个方案。他的设计者是当时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的曾联松。
国旗、国歌都是祖国的象征,热爱、尊重国旗和国歌,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中共中央宣传部拟定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升挂的暂行办法》,在这个办法中除规定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应该挂国旗外,还对国旗的挂法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在国旗和其他旗帜并挂时,国旗的位置比其他旗帜高。升国旗必须到杆顶,降国旗时不得落地。在庆祝集会上升旗时,应由一人持旗,二人护旗,参加者行注目礼。国旗和国旗图案不得做工商业品的标记、装饰、广告、图案,不得做机关、团体、学校的证章、纪念章、及徽章。
『陆』 五星红旗的含义是什么来历又是什么呢五星红旗还有什么有用的资料呢
五星红旗的含义: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底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
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
五星红旗,是怎样诞生的呢?它的设计者是谁?让我们追溯一下令人难忘的历史吧!
1 9 4 9 年4 月,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占领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巢穴——南京,挂在伪总统府上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落在了地下。同时,一个象征新中国主权和尊严的标志--国旗,正在党和革命人民的心底开始描绘。
1 9 4 9 年的6 月1 5 日,全国政协会议筹备会在解放不久的北平正式成立,该会所担负的筹备工作中,就包括制定新中国的国旗这项重要任务,并指定由筹备会的第六小组负责。这个小组的成员有十六人,他们是:马叙伦、叶剑英、张澜、郭沫若、陈嘉庚、马寅初、蔡畅、李立三、张奚若、廖承志、田汉、郑振铎、欧阳予倩、翦伯赞、钱三强、沈雁冰。
7 月4 日,第六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决定:登报公开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和国歌词谱;设立国旗、国徽图案评选委员会,和国歌词谱评选委员会,评选工作除由小组成员分别参加外,还聘请了徐悲鸿、梁思成、艾青等专家参加。
7 月1 4 日到8 月1 5 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刊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征求国旗图案的通知。征求国旗图案的消息迅速地向全国、向海外传开。许多人在工余时间,摊开稿纸,开始了设计工作。他们精心设计、绘制出一幅又一幅各具特色的图案,标上详细的说明,寄到了北京。他们把设计绘制国旗图案作为一件光荣、崇高的事情,以倾注自己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心意。
有一位当年曾冲杀在战场上的战士,在一篇文章里详尽记叙了人民解放军战士怎样在阵地、在战壕里讨论应征国旗图案的情景:
“我们利用战斗空隙,就在阵地上、战壕里,在枪炮声中讨论了这三幅图样(应征国旗图样),讨论会开得非常热烈,大家不光对国旗图样各抒己见,还谈了不少激动人心的感想。”“有的战士无比兴奋他说:‘征求国旗图样的意见,说明新中国很快就要成立了,等新中国成立那天,我要握着枪戴上立功奖章,在国旗下庄严地照一张像。’不少老战士还用丰富的想象力,描绘着新中国成立后的美好前景,憧憬着未来的共产主义幸福生活……”
在国外,千千万万爱国侨胞热切注视着祖国大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蒋家王朝的覆灭,新中国的诞生,令他们欣喜若狂。当他们知道祖国在向自己的儿女征求国旗设计图案时,抱着深切的爱国之情,倾注了炎黄子孙的赤子之心,精心地设计出一幅幅国旗图案,从美洲、印尼、马来亚、朝鲜……飞向祖国北京。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政协筹备会国旗审查小组,就收到了应征国旗图案二千九百九十二幅,其中从遥远的美洲寄来的国旗图案有二十三幅。
这一切,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热烈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祖国新政权的意愿。
8 月中旬,政协筹备委员会在北京饭店的4 l 3 号会客室,设立了国旗图案临时选阅室,将所有应征的设计稿集中陈列,请评选委员会成员和专家们选阅。参加选阅的同志,提出评选国旗应注意的三点:一是要有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二是要有政权特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三是要以庄严简洁为主。经过初选,应征稿件的设计构思符合上述三点要求的,大约有四类:镰锤交叉并加五角星;嘉禾齿轮并加五角星;以二色或三色横条或竖条组成旗面,于左上角或中央置镰锤或五角星或嘉禾齿轮;旗面为红色或三分之二为红色,三分之一为白、蓝、黄各色,加红色或黄色五角星。在评选中,著名戏剧家田汉拿起五星红旗图案草稿说:“依我看,这个设计是不错的。”多数人也觉得这个设计美丽大方,而且寓意也好。评选委员会从来稿中精选出三十八种国旗草图,编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提供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
9 月2 5 日晚,毛泽东同志召开了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在这次会上,毛泽东同志拿着五星红旗的图案说:这个图案表现我国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代表听取了毛泽东同志的意见,经过反复讨论,9 月2 6 日,全国政协一届全体会议国旗、国徽审查组,通过了第三百二十三号设计图案(即国旗图案参考资料中第3 2 号草图)为当选图案。在这之前的五星红旗图案,大星中还有镰刀、斧头。决议通过之前,国旗、国徽审查组对这一设计图案作了局部修改,并对国旗图案的意义作了统一说明。
9 月2 7 日,周恩来同志代表会议主席团,提出国旗等四个决议草案,请出席政协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进行表决。决议草案中,有关国旗的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了上述决议。
关于国旗图案意义的说明,新华社以答读者问的形式于l l 月1 5 日公开发表:
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旗面为什么是红色的?旗上的五颗五角星代表什么?为什么星是黄色的?四颗小五星为什么有一角尖正对着五角星的中心点?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五角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是的,美丽的国旗,庄严的国旗,一星居中,众星闪闪,普照大地;使人一望,便有人民团结,国家昌盛,革命胜利的自豪感和亲切感。整个图案,庄严而显华丽,简洁而不单调;雍容而具气势,明朗而不萧疏。
五星红旗是团结的、革命的、胜利的旗帜,是人民的旗帜。它代表着我们伟大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它自由地飘扬在我国的领土、领海和领空上,鼓舞着我国人民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而进行英勇斗争。我们应该把国旗的意义、它所代表的政治内容,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青少年中,深入进行宣传和教育。中小学校要建立升旗制度。每个学生都要从小尊敬国旗,升旗时要立正。尊重和爱护我们的国旗,是热爱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一种表现。
『柒』 红旗H9,扭矩输出380牛米,硬派造型够劲
红旗是自主品牌的校长,劳斯莱斯,法拉利,保时捷都得在它面前老老实实的,在红旗身上产生了很多段子,“不怕大众带字母,就怕红旗带话筒“,带话筒的红旗车就算有钱也买不到,有些人觉得开保时捷,劳斯莱斯有面子,但其实开红旗车最有面子,红旗从去年开始向市场上推了几款亲民级车系红旗H5,红旗HS5和HS7,今天来给大家介绍一款红旗H9,红旗又一扛把子,H7换名+换脸,劳斯莱斯都得让路。
粉丝把红旗称作共和国长子,它是出现在市面上的第一台国产品牌,品牌价值远远高于BBA,在老百姓眼里,它是可望不可即的,所以红旗的自降身段让很多人都激动,终于有了可以和红旗亲近的机会,非常期待红旗H9上市之后的销量。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捌』 红旗公布H9配色方案 7种纯色2种拼接 其中一个颜色名称与日语有关
这到底是什么颜色?你看,你快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玖』 那幅很经典的把苏联国旗举在德国国会大厦的图片叫什么
图片叫《胜利旗帜插到帝国国会大厦》。
长期以来,各种资料一直都说是朱可夫元帅麾下的叶戈罗夫中士和坎塔里亚下士于1945年4月30日下午将红旗插上国会大厦楼顶。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最先将红军旗帜插上柏林议会大厦的是苏联英雄米哈伊尔·米宁。他于1922年出生,卫国战争爆发后参军,一直与纳粹德国军队作战。他不仅参加过解放列宁格勒的战役,还一路随军队打到柏林。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攻克德国国会大厦,据称,在苏军即将攻克柏林之际,斯大林下令:5月1日之前必须把红旗插到帝国议会大厦楼顶!在此命令下,米宁等5名士兵携带一面红旗,最终设法到达大厦楼顶。最初,他们无法确定插红旗的合适地点,但米宁注意到大厦楼顶雕像上的王冠,于是,他爬上雕像,把带有红旗的一根金属棒插入王冠,并用自己的皮带将红旗固定。历史将铭记这一永恒的时刻——1945年4月30日。苏军红旗的树立,宣告了纳粹德国灭亡。次月,米宁获得“苏联英雄”称号。
而那幅原载于前苏联《真理报》上著名的“胜利旗帜插到帝国国会大厦”的照片也不是当时拍摄,而是后来补拍的,照片中挥舞旗帜者也不是米宁。由于4月30日苏军随军记者并未捕捉到红军插旗的瞬间,所以在5月2日,28岁的战地摄影师叶夫根尼·哈尔杰伊得到指示,拍摄五星、锤子和镰刀的苏联国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的新闻照片。于是,哈尔杰伊带着他的“莱卡”相机、一面苏联国旗、两个红军士兵阿卜杜勒·哈基姆·伊斯梅洛夫和米哈伊尔·叶戈罗夫来到被打的千疮百孔、并且已被烧毁的德国帝国国会大厦,用了一整卷胶片,拍摄了36张照片。公开发表的照片后期还经过了加工处理:背景的黑烟是后来在底片上制做的,为的是让人感觉战争仍在继续。苏军士兵的两只手腕上都戴着抢来的手表,为了塑造苏军的正面形象,在照片发表之前,哈尔杰伊在底片上做了些小小的手脚,于是手表消失了。
为了配合图片宣传,官方文字报道称,红军叶戈罗夫中士和坎塔里亚下士率先将镶着镰刀和斧头的前苏联国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标志着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结束,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军在欧洲战场上取得的最后胜利。
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胜利旗帜插到帝国国会大厦》这张照片仍然成为苏联红军击败纳粹德国的胜利象征,为世人所记忆。
『拾』 共产党党徽图片、含义
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锤头是工人的劳动工具,象征着工人阶级;镰刀是农民的劳动工具,象征着农民阶级。
1996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规定》指出,党旗党徽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规定》还就党旗、党徽的使用范围及党旗、党徽的制作作出明确规定。
(10)红旗宣传图扩展阅读:
在战争年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党徽图案一直处在变动的、不规范的状态中。中共中央及各级组织有过多次明确党徽图案为“镰刀斧头”的规定和决议。但同时又受苏联国旗的影响,党徽图案既出现过“镰刀斧头”,也出现过“镰刀锤头”。从地域上看,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许多会议等正式场合多使用“镰刀锤头”,闽西、湘鄂西、鄂豫皖、川陕、陕北等革命根据地则多为“镰刀斧头”。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使用的印信标志,更多地体现为“镰刀锤头”图案。
1943年4月28日,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中国共产党党旗样式并作出决定:“中共党旗式样,宽阔为三与二之比,左角上有斧头镰刀,无五角星,委托中央办公厅制一批标准党旗,分发各主要机关。”
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七大会场上第一次悬挂了党旗。在七大会场上及在此前后各抗日根据地所出现的党旗党徽图案,基本上都统一于“锤头镰刀”,已经鲜见“斧头镰刀”图案。
1950年,中央组织部拟定党旗制作方案,规定“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其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缀黄色镰刀斧头。旗杆套为白色。”
195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党旗问题的批复》指出:“党旗上只有锤头镰刀,并无五星(苏联国旗上有五星),此点请注意。”这两个文件的发布,“镰刀锤头”的说法从此才固定下来。
“镰刀锤头”的图案,或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方面,铁锤是大工业的象征物,锤头更多地代表着当时的先进生产力,“镰刀锤头”组合才更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政党;另一方面,从美学角度考虑,“镰刀锤头”的图案更美观大方。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场主席台后部幕布中央第一次悬挂中国共产党党徽,党徽两边分别斜插五面红旗。这样的会场布置成为此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标配。但这次大会悬挂的党徽是方柄镰刀与方柄锤头的组合。
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会场悬挂的党徽造型有了新的变化:镰刀柄由方形改为圆形,锤头也由方形改为缺角形状,整体更加美观。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会场悬挂的党徽与现行的党徽基本一致,但同年发行的纪念邮票仍是方柄镰刀的党徽图案。
1996年9月21日,经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指出:“中国共产党党旗为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规定》对党旗党徽的性质、式样、规格、制作和使用等都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并附有标准图案和制法说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75年后,党旗党徽有了统一而明确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