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柳江县有哪些历史名人
计宗道(1461—1519年)? 字惟中,壮族。马平县五都都亳(今柳江县福塘乡寨上)人。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举人第一,是马平县历史上第一位解元。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任常熟知县,衡州知府等职。英果有为,阔达持大体,为民请命,力争减免赋税。在常熟知县任上时,与诗文名流酬唱于虞山尚湖,筑雅集亭,建览翠楼。正德元年(1506年),主持重刻天文图、地理图碑。今存的《天文图碑》被称为“在我国古代天文历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还收藏“铜铸字”(铜活字),并亲自设计自动吸水机械桌,又校订宋人著作《诸史偶论》。
王拯(1815—1876年)? 初名锡振,字少鹤,一字定甫,清马平县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充军机章京。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王拯随大学士赛尚阿到广西督师,条奏《团练十则》。咸丰年间,升任大理寺少卿。同治三年(1864年)迁太常寺卿,署左副都御史,擢通政使。曾多次上疏议政,以直言见忌被降职,告老还乡,主讲于桂林榕湖经舍、秀峰讲舍。王拯为桐城派古文广西五家之一。著有《龙壁山诗集》、《茂陵秋雨词》、《归方评点史记合笔》等。
刘古香(1869—1913年)? 名起今,清马平县人。广西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革命烈士。清举人,肄业于广州广雅书院和广东将弁学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加入中国同盟会。受该会香港分会派遣,回广西发动革命。参与创办柳郡中学堂、柳郡师范学堂、马邑两等小学堂,发展革命分子,建立柳州同盟会组织。宣统元年(1909年)举行柳城太平起义,事泄失败,刘出走香港。1911年参加“三·二九”广州起义,失败后再走香港,在同盟会南方支部工作,辛亥革命广东独立,任军政府秘书长,后应柳州革命党人要求,回柳州任军政分府府长。1912年,撤销军政分府之后改任第五军统领。1913年“二次革命”,柳州革命党人酝酿起兵讨袁,王狮灵向省方告密,内部兵变,陆荣廷军临城下,刘古香被沈鸿英诱擒,10月14日遇害。
覃连芳(1894—1958年) 字武德,壮族,马平县四都金陵村(今柳江县百朋镇琴屯村金陵屯)人。1910年,考入桂林陆军小学,参加武昌起义,后入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骑科学习。毕业后曾任南宁讲武堂见习教官、广西省防军连长、营长、纵队司令。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留学法国,1931年任第十五军二十四师师长。1935年任广西全边对汛督办,1937年任三十一军中将副军长,1938年任八十四军军长,先后率部参加“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作战勇猛,重创日军。1940年因指挥作战失误,被撤职。1941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区军风纪第五巡察团主任委员,后因打击蒋介石嫡系将领被群起攻击,蒋介石以“滥用权力罪”将其撤职,并通报全国,永不录用。1949年5月,覃连芳经广州去香港。1958年,覃连芳老死在香港。
刘震寰(1890—1972年),原名瑞廷,字显臣,民国柳江县一都基隆村(今柳江县进德镇基隆村)人。在广州读书时由刘古香绍入同盟会。宣统二年(1910年)被派回柳州工作。柳州独立后任民军第一支队司令。1913年3月刘古香任广西第五军统领时,任帮统。9月13日宣布柳州独立,任护国讨袁司令,兵败后逃往香港。1917年被陈炳焜收用,率巡防营驻平乐,升为团长。1921年粤、桂两军在梧州交战时反戈,粤军得以直入广西驱逐陆荣延。事后任广西陆军第一师师长兼广西绥靖督办。1923年受孙中山密约,任西路讨贼军桂军总司令,与滇军总司令杨希闵挥军东下,驱逐陈炯明出广州,孙中山因此得以返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1925年受云南军阀唐继尧策动,5月与杨希闵在广州兴兵叛变,失败后移居香港。
陈汉英(1930—1950年)革命烈士,女,原籍融县游华区双善村人,后迁柳城县沙塘街(今属柳州市柳北区)居住。1947年由沙塘小学考入柳城县中学。1年半后因家庭困难休学。1949年入昌潍中学读书。1949年12月陈汉英在柳江县干部训练班学习结束后,分配到柳江县第二区工作。1950年7月27日在剿匪斗争中被土匪杀害,牺牲时年仅20岁。
熊秀明(1898—1927年) 革命烈士,原名朝栋,又名占忠,中共党员。柳江县成团镇六偶屯人。1917年考入柳州省立第四中学。1922年,他到马平县百朋小学任教。1925年12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时,进入国民党梧州宣传员养成班学习。后被派回柳州四中任教。在校寒暑假期间,回到家乡,与村民好友讲述孙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权主张,启发民众的革命觉悟。“四 ·一二”反革命事变发生后,国民党进行清党,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这时,熊秀明遵照党的指示,回到家乡(六偶村)隐蔽。在民众中积极宣传革命主张。1927年8月受党的派遣,到宜山县进行革命活动,建立农民讲习所,培养革命骨干,组织妇女上街宣传、唤醒民众起来斗争。同年10月,不幸被国民党柳州清党委员会逮捕,在狱中,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年仅26岁。
2. 柳江县的教育
民国19年(1930年),马平县政府始拨款504元,在城厢(今柳州市)模范小学附设一个幼儿班,招收幼儿42名。25年,开办柳州城中镇幼稚园,设主任1人,教师4人,招收幼儿200名,课程设识字、计算、美工、唱游等。30年,在今柳州中山西路的柳州日报社处开办德健幼儿园,招幼儿100名。32年,因设备不足和日本飞机经常骚扰、家长不愿送幼儿入园而停办。36年,柳州热心人士陈显扬等发动群众捐资,在谷埠街又开办一所幼儿园,招收幼儿50名,设教师2人。此幼儿园直办至柳州市解放。此外,19年,模范小学附设一个幼儿班,设有固定教材,以游戏、唱歌为主,只教十以内的数字,教师重管不重教。
1952年,拉堡小学附设一个幼儿班,招收幼儿50人,配教师2人,设备简陋。1958年9月,开办县机关保育院,实行全托制。“文革”中,县机关保育院和附设幼儿班被迫停办。1969年,县机关保育院和附设幼儿班才相继恢复。1981年,拉堡镇属各单位捐资1470多元创办镇幼儿园,招收幼儿68人,配教师4人。1982年,县玻璃厂开办一所幼儿园。1984年以后,各乡中心校及有些村委会所在地的小学也先后办了幼儿班和学前班。幼儿园的课程,有识字、计算、美工、唱游、语言、常识、音乐、体育等。1980年前后,曾采用广州和浙江编写的教材。1983年后才使用全国通用教材《幼儿教育纲要》。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柳州始办马平县城区第一初等小学堂。是为柳江县开办小学之始。次年,马平县知县奉令将柳江书院改为马邑两等小学堂。课程有:国文、算术、英文、历史、地理、格致、终身、图画、体操、音乐等,学制为7年(初小4年,高小3年)。光绪三十四年,在县城十字街节孝祠(今柳州市中山东路新华书店处)建立马邑女子小学堂。
民国元年(1912年),马平县政府在城厢(柳州市)设立乐群小学、河南小学、马平县女子小学、进化小学。乡镇小学当时只设有拉堡、洛满、里高3所,其余圩镇仍保留私塾,直到民国4年,里雍、百朋、流山、进德、成团、三都、土博、穿山等乡才先后都办起初等小学。由于经费不足,一般是利用当地庙宇作校舍,设备也很简陋。10年以后,广西政局动荡,多数小学被迫停课。14年,才逐步恢复。21年,全县连村小学共增加到114所,学生7516人。23年,新桂系制定《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五年计划》规定:每乡、镇设国民中心小学1所,每村街设立国民基础小学1所。当时全县有高等小学1所,两等小学16所,初级小学168所。中心小学校长由乡、镇长兼任,国民基础学校校长由村街长兼任。27年,全县有中心国民基础学校(即乡、镇小学,30年改称中心国民学校)30所,国民基础学校(即村小学,30年改称国民学校)246所。抗战开始,沦陷区的机关、团体和难民都向后方转移,柳州人口急剧增涨,入学儿童相应增多,公立小学容纳不了,私立小学应运而生。柳州先后建立了克强、中山、龙城、文惠、黄花岗、中正等私立小学。33年秋,日本侵略军侵入柳江县境,全县中小学都被迫停课。日军退出后,直至35年春,全县能复课的中心国民学校才22所,国民学校才154所。至37年,全县小学才基本恢复正常。据统计,当年全县(包括今柳州市及郊区)中心国民学校有30所(相当解放后的大队小学),国民学校有246所(相当解放后的村校教学点),但有的只有1个班,10多个学生;有的是空挂牌子,并不上课。
1950年,柳江县人民政府接管民国留下的各乡中心小学14所,共24个班,学生715人。当时由于土匪骚扰,很多小学无法上课,只有思贤、进德、大荣、六道等小学坚持上课,但来校学生也不多。1951年,全县小学发展到67所,213个班,学生7881人。1952年全县土地改革结束后,小学增加到94所,413个班,学生16226人。1956年,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全县小学发展到97所,631个班,学生27853人,相当于1951年的3.53倍还多(边远山区群众自发开办的教学班不计在内)。1960年,有小学114所,706个班,学生37841人。当年动员小学超龄生回队参加生产劳动。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县小学调整为201所,565个班,在校学生28876人。1966年“文革”开始后,全县学校停课闹革命,教师被冲击,社会上打、砸、抢成风,学校遭到严重破坏。1968年,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进驻小学掌权,提出“复课闹革命”,砍掉基础课程,只学毛泽东语录,取消考试和留级制度,学校出现了砸“三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教学进度表)现象。此后,大队小学办戴帽初中或高中,770多名教师被层层上调,削弱了小学师资,教学质量大大降低。1972年整顿了学校秩序,提出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教学开始有所好转。但第二年以后,又被说成是“资本主义回潮”,学生被迫放弃学习,参加“批林批孔”和“反师道尊严”的斗争。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小学教育才逐渐恢复正常。1977年,各校先后恢复了各种规章制度。1978年,教育部公布了修订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全县学校进行调整,撤消了大队小学戴帽高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加强小学基础教学,又逐步地撤消了大队小学戴帽初中。1980年,全县小学109所,教学点320个,1670个班,在校学生54572人。1981年,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1.2%。1985年,在县城增办第二小学。当年,全县小学共125所,村教学点223个,共1602个班,学生59543人。 解放前,今柳江县境内没有一所中学,青少年读初中都得到柳州去。民国38年以前,柳州除省立柳州中学、私立龙城中学、中正中学、大道中学、豫章中学外,县立中学先后有:
马平县立初级中学,民国16年建,校址在青云街学院衙门(今中山西路柳州日报社处)。22年,该校并入广西省立第四中学。柳江县立国民中学,29年柳江县参议会、县政府根据《广西国民中学办学大纲》筹办,并定柳州景行路黉学(今市二中)为临时校址,同时在思贤乡木罗村筹建永久校舍。因柳州常遭日机轰炸,次年3月才开始招收3个班新生180人。31年秋季以后,该校先后开办一年制的简易师范2个班和高中先修班,同时招收初中班和国中班。32年9月,木罗村新校舍建成,全校师生500余人迁到新校址上课。33年11月,日本侵略军入县后校舍遭破坏,学校再迁回柳州旧址。35年停止招收国中班,只收初中班,校名改为柳江县立初级中学,一直办到柳江县解放。柳江县立第二初级中学始建于36年,称县中河南分校,校址在河南圩亭(今东风商场处)。38年迁入新校舍(桐油山下,今市一中处),改称柳江县立第二初级中学,一直办到柳江县解放。1950年12月,县立国民中学、县立第二初级中学,都划归柳州市。
1951年4月,柳江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议建立柳江县初级中学。先利用土改时没收的成团乡灵江村大地主的房屋作临时校舍,一面在拉堡圩兴建新校舍。最初招生3个班,共150人。1953年春,新校舍基本建成,校址由成团迁拉堡,当年招生3个班。1956年,改办完全中学,除招收各年级初中生外,开始招高中新生两个班;兼收来宾、柳城两县部分学生。另外,在三都、百朋、成团、洛满、穿山等区各新办一所初中,各招生两个班,分别称柳江县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1958年,教育也掀起“大跃进”高潮,又在里雍、土博两区各办一所初中,校名分别为柳江县六中、七中,各招收新生两个班,并把三都中学办成完全中学,招收高中新生一个班。1959年9月,全县各中学都改为以所在地点名称命名。1962年进行调整,停办成团、里雍、土博中学,三都中学停止招高中生。同时各校开始贯彻《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简称“五十条”),重新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改变学生劳动过多、参加社会活动过多的做法。1963年再次调整原来8所中学,又精简为5所,43个班精简为34个班。1966年,各中学都卷入“文革”停课“闹革命”,先后有700名师生外出串连,用去柳江县和外地国家经费28万多元。1967年3月,部分学生回校闹革命,组成各种名目的战斗队,批判、揪斗学校领导和教师,并向教育行政部门夺权。10月,中央发出《关于中、小学复课闹革命的通知》后,大部分师生陆续回校,在大批判、大辩论中逐步形成两派,在“文攻武卫”的口号下开始武斗,一时打、砸、抢成风,学校遭到严重破坏。三都中学所有的课桌凳被抢劫一空,教室、宿舍的门板、门框、窗扇、窗框也被撬走,图书、仪器无一幸存,教师的衣物也多被抢走。
1969年,各中学相继正式复课后,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陆续派人进驻学校,领导一切,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防修反修”,乱批乱斗。柳江中学45名教职员就有40人被批判、斗争、围攻,其中5人被抄家,11人遭毒打致残,19人被隔离审查,2人被抓入监狱坐牢,1人无辜被杀害,21人长期被挂牌劳役。同时,批判“专家治校”、“智育第一”,以致形成以劳动代替教学的偏向。同年9月,进德中学、成团中学、里雍中学被迫搬到拉堡,合并为柳江中学;县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人民日报》发表的《农村中小学大纲》(草案)的精神,决定废除考试制度和留级制度,招生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1970年,提出“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又恢复成团、土博和里雍3所中学,增设福塘中学(当时名为福塘“五七”中学),各公社中学统统改办高中,把初中下放给大队办。至1976年,全县103个大队有98个办了戴帽初中。合格师资不足,就层层拔高使用。结果,有770多名小学教师被“拔”上来教初中,许多初中教师则教高中,致使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当年,县革委会还决定停办柳江中学,拨款3万元在穿山公社开办柳江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招生200人,分为农机、农技、水电、林业、畜牧、卫生等6个专业。初建校时,搭茅棚做教室和宿舍,将县城柳江中学的课桌、公文柜、床架、办公桌椅搬去使用。只办了一年,又迁回县城恢复柳江中学。1972年9月,县革委抽调一批大队干部到各中学充当领导(即所谓“掺沙子”),加强工农兵对学校的管理。强调学校要走“五·七”道路,要办工厂、农场,教学要走出去,请进来。当时,百朋中学在校办工厂、农场和开门办学等方面“成绩”比较突出,成为柳州地区的重点中学。区内外不少学校都到该校参观,内蒙古、新疆等地的教育参观团也不远千里而来。
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7月,根据教育部《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试行方案》的通知,县教育局确定柳江中学为县重点中学。8月,成立拉堡中学。1980年秋起,开始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穿山、成团、三都、里雍、土博等中学,停止招收高中生。1981年增办白沙中学、进德二中、三都二中、穿山二中、百朋二中、土博二中、流山中学。1982年洛满中学停止招收高中生。1983年,县城增办柳江二中,定为重点初中,每年都向全县招收新生两个班(1985年取消)。1984年,穿山二中停办,学生并入穿山中学。1985年,全县有完全中学两所(柳江中学、拉堡中学),仍有高中班的乡中学3所(进德、百朋、三都),县、乡初中11所,共有高中29个班,学生1371人;初中124个班,学生6135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柳江县在中学教育方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教育规律办事,加强学校管理,建立教学质量目标,加强质量控制,抓好质量分析,严格质量把关,重视质量服务方面的五个方面管理,即:制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纲要、建立良好的教学常规和学生管理条例、提出狠抓“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具体措施。要求教师抓好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成绩考核四个环节;要求学生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四个环节,努力把教育质量搞上去。为此,几年来县教研室还举办教学改革学习班8期,专题讲座十多次,乡一级上公开课200多节,先后引进外地教学法16种,征集较有价值的教学论文162篇(都分别发表在自治区级、全国性和《柳江教育》上),还通过电教活动和多次学习、听课和参观访问等,交流教学经验,促进了全县教学改革出现新面貌和取得成绩。柳江中学这样做后,不仅1980年至1986年的高中毕业生考上大中专院校744人、升学率占72.4%,而且毕业回乡的学生中,有31人当上乡干部,27人当上民办教师,2人被选为县八届人大代表,有的入了党,有的成为种养专业户,有的被聘为农民技术员,都为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该校80届高二班原是个纪律差、成绩差的“双差班”,经过一年努力,迅速改变面貌,1981年高考中被录取大中专院校23人。百朋中学的毕业生,除1979、1980年升学率分别为37%和40.2%外,公社各大队的农科组成员大多数是该校毕业的学生。1984年,全县报考初中5942人,录取2180人,升学率为36.7%;高中毕业生362人,考取大中专院校191人,升学率为52.8%。 清末,马平县书院教师及城乡塾师大都是当地秀才和宿儒。开办柳州府中学堂后,文科教师仍是县内举人、贡生;理科教师一般到外地聘请。
民国初年,县城小学教师一般以师范毕业生充任,乡镇小学教师大多数仍是当地有名望的读书人充任;中学教师多聘请外地人担任。民国15年以后,柳江县籍的大专、高师毕业生陆续回县参加教育工作,中学教师队伍才不断得到充实。
抗日战争期间,各省、市南迁的中、小学教师有不少加入柳江县中小学教师队伍,此外,柳庆师范、香山慈幼院等也为柳江县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解放战争期间,除高等院校及师范学校毕业生充任中、小学教师外,国民中学和其他公私立中学毕业生也有很多人加入小学教师队伍。
解放初期,按照“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原则,柳江县对原任教职工采用“留去自由”的做法,留用了一部分小学教师。此外,还在寒、暑假举办教师讲习会时,吸收社会上一些知识分子参加学习,补充小学教师的不足。1952年,柳江县中学开办教师培训班,有58人参加学习,学习结束后,有56人分配当小学教师。但中学教师仍靠上级调配。1958年,上级开始从湖南、江苏、河南、上海、浙江等省市大专毕业生中分配10名到柳江县任教。以后连年都有分配。1972年以后除了接收上级分配来的大专及师范生外,为了解决中小学师资不足的问题,县教育局选送4名教师到大专院校培训,又在柳江县中附设师范班和各种短训班。1976年,县师范学校正式成立,到1983年共培养师范生350人,各科专业短训班结业1222人。1983年至1985年,又举办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等科的短训班,培训各种专业教师321人。1985年,全县公办小学教师774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37%;公办中学教师313人,占中学教师总数的88%。
3. 《柳江人》是中共柳江县宣传部主管,柳江县文联主办的文学季刊。
还请采纳我的答案,还差3个采纳就完成任务了,好人一生平安,谢谢
4. 柳州可可托海在哪里
柳州版的“可可托海”位于柳州市穿山镇的车潭村,地处柳州和来宾两市的中间。这里曾经是盛产锰矿,属于八一锰矿思荣矿区,后来锰矿开发完了,就留下了许多大坑,这些坑经过下雨积水,形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湖泊,这些湖泊的水清澈见底。
柳版“可可托海”离柳州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在矿床和矿山之间,一个个矿坑里流溢出碧蓝的水,与四周五彩的矿土形成壮美的景观,蓝天、碧水、彩土,随手一拍都是大片。因而成为摄影师镜头下的“新宠”,也成为游客发朋友圈的热点,被评为“最新网红景点”。
(4)柳江区宣传扩展阅读
从卫星地图来看,这个柳州版的“可可托海”由十来个湖泊组成,旁边还有一条大渡河。湖与河组成了这里最美的景色。这里的风景宜人,优美的峡谷河流、山石林地、湖泊、自然景色,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特种旅游(徒步、摄影等)的好去处。
5. 柳江县的旅游
百朋下伦古榕树
下伦屯村里一棵百年崖榕,无数的榕树根把石崖紧紧抱住,壮观又神奇,许多人到这里寻根祉福。2006年,下伦屯被柳州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等有关部门评为“柳州市十大美丽乡”之一。
三都板朝天泉泳池
板朝屯周围是广阔的田野,北面不远处是连绵的青山,而那终年不断的泉水发源于村边,形成悠悠长河,仿佛将板朝村轻轻浮起,板朝故有“船村”之称。依天然泉水而建的“天泉”游泳池,泉水长流不息。
百朋酒壶山
座落在现今百朋镇境内。这座位于广阔田垌之中孤峰兀立的小石山,因其形状酷似一把酒壶而得名。它的可观之处,不仅有鬼斧神工的物象造型,而且还有历代名士留下为数不少的摩崖石刻,自然景貌与人文真迹相得益彰,构成了这处独特的名胜山色。
百子坳古驿道
座落在雍容秀丽的观音山南簏,这里在柳邕公路未修之前曾经是南宁通往柳州的必经之道。如今,这条承载过沧桑岁月的古驿道已淹没在繁芜的杂草丛中,但昔日的繁华,仍然依稀可见。1945年6月,抗日部队在这里打击日本鬼子,毙敌200多人,打死战马60多匹,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这场战斗是日军入侵柳州地区以来伤亡最惨重的一场战斗。此后,人们把这里叫做“鬼子坳”。为纪念抗日胜利,还在这里修建了纪念亭。
乐迷岩
坐落在穿山镇境内的乐迷岩,洞内遍布石笋、石幔、石柱和石钟乳。不仅结构十分精巧,而且极具物象神韵。洞内长达1000米的游程中,可一边观赏赋意象形的天然奇景,一边聆听地下水奏出的天籁之音,令人迷恋其中而乐不思归。“乐迷”之名由此而来。
卧龙岩
位于里高街西面约2公里处橹锅山上。岩洞高约3米,宽约5米,深约4米。洞下一巨石上刻有“卧龙岩”三字,字高68厘米、宽67厘米。题款文字为“嘉定乙亥八月望重开岩,释庆宗摩崖,转运判官方信儒书”,题名者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方信孺,题刻时间为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宋代《舆地纪胜》记载此处称为卧龙山。岩洞即为寿圣寺(原名龙泉寺)所在。此石刻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里画廊
从三都镇进入里高境地,一路上两旁山峦叠翠,形状各异;树木丛丛,层林尽染;田园风光,独特别致。这就是里高镇别具特色的“十里画廊”,其中的青花梨基地、三斗水库以及三坳(百子坳、牛屎坳、香炉坳)、四岩(卧龙岩芳盛岩、莲塘岩、猪仔岩)、五潭(双潭、大潭、山边潭、蓝家潭、根南潭)、六山(翠屏山、观音山、莲台山、羊角山、拉勒山、巴林山)是“十里画廊”的精品。
北弓水库
北弓水库是柳州市素质教育基地。北弓水库位于柳江县成团镇北弓村委距县城拉堡16公里,占地270多亩,水库内有天池般的水库令人神往,水库旁山岭树木葱茏,秋天枫叶漫山红遍,景色瑰丽多彩。水库内有观光游船,素质基地内有拓展训练篮球场、排球场、体育设施等健身场所,有烧烤场、游泳池、竹林、棋牌休闲场所,有宾馆、餐厅、会议室等设施,是休闲、度假、开会学习的理想场所。
6. 保护柳江河的宣传语
保护柳江母亲河,共建和谐。。。。
7. 柳江县概况
柳江县,现为柳江区,位于广西中部,柳州西南面,与柳州同江同城,呈元宝型托住柳州市区,是闻名中外的“柳江人”古人类文化遗址所在地。2016年3月,国务院批复柳江县整体撤县设区,2017年1月6日,柳州市柳江区正式挂牌成立。柳江辖12个镇,区域面积253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9万人。
柳江区辖12镇,127个村民委员会,2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203个自然屯。
拉堡镇 辖6个行政村:拉堡村、塘头村、基隆村、木罗村、思贤村、黄岭村,10个社区:城中、农贸、柳东、柳西、建都、宏发、祥和、居宁、鹏飞、荷塘社区;44个自然屯(略)。辖区面积39.39平方公里。
里雍镇 辖10个行政村:广实村、龙江村、立冲村、红花村、长沙村、里雍村、龙团村、付龙村、红赖村、基田村;1个社区:里雍社区;100个自然屯(略)。辖区面积236.04平方公里。
白沙镇 辖6个行政村:大田村、王眉村、白沙村、大电村、新安村、水山村;1个社区:白沙社区;72个自然屯(略)。辖区面积150.99平方公里。
百朋镇 辖15个行政村:百朋村、五九村、里团村、怀洪村、官塘村、琴屯村、恭桐村、根林村、小山村、分龙村、鱼龙村、尧治村、龙泉村、镇西村、白诺村;1个社区:百朋社区;148个自然屯(略)。辖区面积337.23平方公里。
成团镇 辖13个行政村:成团村、灵江村、甘塘村、北弓村、里湾村、白露村、六道村、盘石村、龙山村、同乐村、大荣村、两合村、鲁比村;2个社区:成团社区、渡村社区;118个自然屯(略)。辖区面积131.77平方公里。
洛满镇 辖12个行政村:洛满村、古洲村、洛河村、顶建村、露南村、福塘村、龙范村、高兴村、北林村、桥木村、凤山村、凤阳村;1个社区:洛满社区;102个自然屯(略)。辖区面积232.23平方公里。
流山镇 辖7个行政村:流山村、流塘村、大石村、广荣村、正兰村、新隆村、新艾村;1个社区:流山社区;78个自然屯(略)。辖区面积148.72平方公里。
三都镇 辖9个行政村:三都村、板江村、白见村、觉山村、里贡村、龙兴村、工农村、博艾村、三加村;1个社区;三都社区;93个自然屯(略)。辖区面积128.15平方公里。
里高镇 辖8个行政村;里高村、木吉村、保仁村、板六村、龙南村、果朗村、盘龙村、三合村;1个社区:里高社区;83个自然屯(略)。辖区面积140.66平方公里。
进德镇 辖11个行政村:进德村、槎山村、三千村、四连村、琼林村、泗浪村、江中村、乐山村、白山村、沙子村、龙新村;1个社区:进德社区;107个自然屯(略)。辖区面积123.44平方公里。
穿山镇 辖14个行政村:仁安村、龙凤村、高平村、穿山村、思荣村、板塘村、定吉村、五道村、竹山村、木团村、林寺村、龙平村、六庙村、根伦村;1个社区:穿山社区;84个自然屯(略)。辖区面积464.54平方公里。
土博镇 辖16个行政村:土博村、长洞村、北隆村、龙豆村、西朗村、世界村、定山村、孝中村、五合村、梅里村、屯兵村、中村村、琴怀村、水源村、四案村、甘贡村;1个社区:土博社区;174个自然屯(略)。辖区面积405.99平方公里。
8. 柳州市的柳江介绍
柳江区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归钟盆地东南部,北纬23° 54 ' 30 "至24° 29 ' 00 ",东经108° 54 ' 40 "至109° 44 ' 45 "。柳州市城北柳城县马山乡、射冲乡;东北面对柳江对面的鹿寨县江口乡和道江乡。
东部和东南部毗邻来宾市香洲县姜云镇和马坪镇,南部毗邻来宾市兴宾区大湾镇、凤凰镇、北武镇和启东镇。西南和西北由河池市宜州区安东镇、大唐镇、区东镇、平南镇和三岔镇支撑。地势西部高,东部第二高,中部低而平。面积为2539.16平方公里。
(8)柳江区宣传扩展阅读:
柳江民间艺术:
唱诵采调,原名采茶唱调,清末流行于广西中南部,是柳江地区流行的民间戏曲之一。演唱风格简单、自然、生动、流畅。
它通常带有“河嗨,河嗨,河嗨,河嗨,河嗨,河嗨”和“河嗨,河嗨,河嗨”的结尾。演出期间,动作更加轻松、活泼、活泼。该地区经常上演的传统节目有《石冲寻妻》、《傻子卖纱》、《云南寻夫》和《换店换妻》。
民国时期,曾彩雕的老主人来传承艺术。解放后,通过区文化部门的改革和改组,唱腔和歌词不断提高,增加了新的内容,使色调更受群众欢迎。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最常上演的戏剧是《阿三Xi贡爷》、《王三大雕》、《王鲍尔西》、《龙女韩鹏》、《不国》、《大公报》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表演的剧目是“过河探亲”和“相亲问路”等。
9. 柳州八音石的具体产地
晶莹剔透的“猪脚”、新鲜的“五花肉”、能唱歌的石头……在今年的奇石节上,不少客商都发现了极富特色的奇石。
这些奇石来自柳江县三都镇长塘村。
10多年前,长塘村村民中就有不少人做石玩。他们到区内各地和贵州、云南去找彩霞石、芙蓉石、菊花石、钟乳石等,利用石上的各种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加工成石板画。随着手艺技巧的娴熟,他们加工的范围越来越大,一些特殊的石材还加工成石琴。该屯共有200多户人家,在最盛的时期,就有近80户农民做这种“点石成金”的生意。近年来,他们的手工艺品出现在了国内的广东、山东、台湾,甚至日本、韩国人的家中。由于长塘屯玩石卖石出了名,人们把长塘屯叫做玩石村。三都镇也因势利导,对加工作坊给予扶持与服务,不断把石玩产业做大做强。
柳江石琴的产业背景
柳江石琴最早出现大约是在2001年。柳江县进德镇退休教师刘启新发现里高的某些石制工艺品声音响亮,便精选本地石材潜心研制石琴,并于2003年4月获得有关专利。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里高镇保仁村村民潘继仁、卢国荣等从中得到启发,继而尝试做出石琴拿到市场出售。在他们的带动下,至2005年,柳江县里高镇出现了以保仁村为首的“石琴村”。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石琴民间加工作坊曾达100多家。石琴已被列入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产品远销东南亚、日、韩、美等国家。去年10月份,柳江县引进广西南宁奔腾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天下第一石琴”,整座石琴长3.5米,由21个石音键组成,体重达300公斤,是目前能奏乐的最大石琴。
打造“石琴之乡”的支撑
“石琴在柳江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基础最好,它有产业,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再加上近年来石琴在柳江对外形象宣传上的成绩,我认为打造柳江第一文化名片非它莫属。”县政协常委、县文联秘书长韦彬林谈到。柳江县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传说南宋时期颇具民族爱国气节的转运判官方信孺无数次到孔明驻留的山石岩怀古,里高卧龙岩因此流传至今……这些历史名人的事迹赋予了里高石材神奇优美的色彩,为提升石琴的历史人文价值,提高石琴的知名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石琴生产非柳江独有,但柳江石琴却有两“奇”:一“奇”在于它制作上。1985年,经柳江县地质矿产部门勘测,里高镇境内的国道两侧蕴藏着丰富的大理石矿产资源,用其中的青冈墨石为原料制作石琴,音色绝妙。另外一“奇”在于首创把石琴分为高、中、低音琴组,既能表现石头的声音色质,又能完美地表现出乐曲的魅力。
造势文化名片的难点
“什么叫石琴之乡?它展示出来的是让别人不仅能看到琴,而且一踏进柳江的土地就能听到琴声。简单地说,就是要求‘形 ’和‘声 ’二者结合。”韦彬林谈到,柳江石琴从2001年开始生产发展,一直到2007年第一次登上文艺舞台和2008年12月组建成立了一支石琴演奏队后,柳江石琴才开始真正的声名远播。柳江石琴2008年首次走进央视七频道的《金土 地》 栏目;2009年又在央视春节大联欢《小崔说事》 栏目中演出;在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国内外嘉宾演奏好评如潮。2009年9月,在柳江县第三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73台石琴演奏的《铜乐石韵》,被认为精彩地诠释了柳江特色的石琴文化……然而,这支目前全国唯一的石琴乐队却是“临时”身份,乐队由韦彬林和壮校附小的几名老师担任,更让韦彬林担忧的是,整个乐队后继无人。
为打造中国“石琴之乡”,政协三都镇联络组和韦彬林等委员指出:必须“形”“声”结合,才能让石琴魅力大放光彩。
“形”方面,首先要成立柳江县石琴协会,聘请绘技师和调音师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工人们的专业水平和艺术鉴赏力。通过石琴协会的传、帮、带,提高石琴的收藏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其次要通过政府扶持,改变“闲、散、杂、乱”的石琴家庭手工 作坊粗放型管理模式,做大做强石琴产业文化。第三是市场运作,强化宣传。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创办以石琴为主的艺术节或者音乐会、文化节;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节、东盟博览会等,利用节会推出“天下第一石琴”,让柳江石琴名扬四海。
在“声”方面,扶持一支专业的石琴表演队,培养柳江的“形象使者”;把石琴作为一种民族乐器推进校园,使柳江成为一个“村里有琴坊,校园有琴声”的名副其实的“石琴之乡”。
10. 柳州市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保护柳江流域生态环境,规范柳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水资源、植被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开发建设、旅游观光、科学研究、生产生活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柳江干流以及向柳江干流汇水的支流、湖泊、水库、渠道等的集水区域。具体保护范围见附件。第三条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生态补偿、损害担责的原则。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对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行统一领导,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等管理工作。
县(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治理、促进资源高效合理利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维护柳江流域生态安全等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照法定职责做好本辖区内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鼓励将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或者居民公约。第五条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专门管理机构负责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生态环境、水行政、农业农村、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执法、自然资源和规划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第六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经费列入本级预算。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保护知识,拓宽参与途径,增强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应当积极开展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舆论宣传和监督。第八条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参与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修复、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绿色发展等活动。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和投诉污染、破坏柳江流域生态环境的行为。
生态环境、水行政、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规划等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网络举报平台、电子邮箱、通信地址等,明确受理范围和职责,及时处理举报信息,并对举报人身份信息予以保密。第十条市、县(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监督和支持检察机关开展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工作。对涉及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公益诉讼案件,必要时,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第二章规划与监督管理第十一条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和县(区)人民政府依法编制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布。市人民政府批准前,应当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并按照审议意见进行研究处理。
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应当制定分类保护的措施。
县(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内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并送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变更应当按照原编制、批准程序办理。第十二条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应当根据保护范围的生态功能、水资源状况、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等科学合理编制。
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应当与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土空间规划、水资源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等相衔接。第十三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内江河湖库的岸线管理、保护和利用,编制河道岸线保护和利用规划,科学划分河道岸线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开发利用区。
河道岸线保护和利用规划的编制、审批程序,依照相关规定执行。第十四条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内江河湖库管理保护实行河长制,各级河长按照工作职责组织开展工作。
河长制的工作机构、工作机制和工作职责,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并结合本地实际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