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鸿山遗址的鸿山墓群总体保护规划
《鸿山墓群本体保护总体规划》延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2007年获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2010年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纳入无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城乡总体规划。该规划在评估鸿山墓群文化遗存的价值、保存状况、破坏因素及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鸿山墓群保护利用的原则、策略,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功能分区,并提出了建设鸿山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议,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发展、旅游休闲、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
规划原则
1、整体保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2、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3、遗产保护与地方社会发展相和谐。
基本策略
1、把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合理协调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农业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化遗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综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探讨整体保护方式,实现遗产的整体保护。文物保护区划的范围应能满足文物环境保护的有效性和完整性。3、强调文物环境保护,尽最大可能修复历史环境,整治危害文物安全、破坏文物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
4、不改变文物原状,实施原址保护,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保护措施应提高科技含量,尽可能减少干预,按照保护要求使用保护技术。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注重以人为本,谋求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区划分级
1、根据保护要求,规划将保护区划分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控制区 3 个层次;总占地面积 748.97 公顷。2、其中保护范围不分级;建设控制地带划分为 2 类;环境控制区划分为 3 类。 保护区划面积 区划名称面积(公顷)比例(% )保护范围65.738.78建设控制地带一类建设控制地带307.52343.5141.0645.86二类建设控制地带35.994.81环境控制地带一类环境控制地带88.13339.7311.7745.36二类环境控制地带186.0724.84三类环境控制地带65.538.75总计748.97100功能分区主要功能设置功能分区 功能内容展示、利用手段功能目标规模 (公顷)比例 (%)遗址博物馆
展示区 展示遗址博物馆和丘承墩墓葬。通过出土文物陈列、资料与多媒体展陈、丘承墩遗址现场揭露模拟展示等进行展示。展示出土文物风采、宣传鸿山墓群价值、普及文物保护知识。18.74.57遗址模拟展示区 展示已考古发掘墓葬与随葬品的复原。选取合适的位置对已发掘墓葬进行复原展示、模拟揭露展示、随葬品的复原、历史环境修复、开展野外模拟考古等。 对比丘承墩墓葬,揭示一般墓葬形制,教育普及考古知识。18.34.47遗址现场展示 展示伯窦港和东新桥港之间的墓葬密集区域,分为 2 区。遗址覆土植被展示、遗址历史环境修复等。恢复再现春秋战国时期墓群肃穆荒芜的景象。46.511.36湿地生态展示区 展示沿伯窦港西侧渔场和伯窦港两岸的湿地生态环境。恢复河岸植被景观、浅水水生植物景观、放养禽鱼等。再现有江南湿地特色的自然景观,进行科普教育。80.719.73农业生态展示区 展示农业种植区,分为西东南 3 区。合理搭配种植不同品种作物,如油菜、蔬菜、花卉、竹林、桑树、果树等经济作物,综合汇集不同园艺手段。展现有江南特色的生态农业。233.457.04功能服务区 提供农家餐饮、休闲茶室、工艺品小卖、地方戏曲等休闲服务项目。综合利用遗址公园植被、水系环境,就地销售农产品如水产、地方蚕丝工艺品、竹刻竹编、绿色蔬菜、绿色水果等。与展示路线形成有机联系、均匀布局,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传承和弘扬吴地非物质文化遗产。11.62.83
Ⅱ 如何保护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址
国外对遗址保护与开发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大遗址保护的基础上,提倡按发掘原貌就地保存,或者采用博物馆进行保护和展示。例如意大利的学者们认为对大遗址保护的原则是不改变遗址文物原貌,采用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等形式保护起来。遗址发掘出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决不搞什么重建或“修复”。另外对文物古迹的保护通常不是个体保护,而是成片保护,即实行“整体保护原则”,对历史悠久的城镇采用法定中心区的形式进行保护,对“历史中心区”的宏观保护,法律规定必须保持古城的原有格局和风貌,不准以任何名义进行任何形式的破坏。国内对于遗址保护与开发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众多学者从各方面提出了自己系统的保护思路,郭蜻娟在《试谈大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兼析汉阳陵的开发》一文中提出了保护遗址文物、社会、环境资源的措施以及经营管理模式与组织形式。龚良在《论明祖陵遗址的保护利用》一文中提出遗址公园应逐步实施保护,以达到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其中关键是保护与利用“度”的掌握。黄光宇、李和平在《山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论重庆黄山陪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一文中对山陪都遗址提出整体性、真实性、综合性相结合的保护思想与方法。赵荣、张祖群等在《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精神的文化地理定位研究—以西安为例》一文中定位了西安古都的城市精神,其中由遗址等构成的文化景观是判别城市精神的四个主要方面之一。
Ⅲ 我们应如何保护人类文明的遗址
保护古遗址就是拓展文化传承的现实环境。古遗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特点,囊括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伦理道德和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习惯,是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社会的延续,承载着本民族特有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认识标准。一句话,保护古遗址就是保护民族的基本文化习性与民族精神的传承环境。如何通过古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揭示人类文明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特色,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使民族文化传统与人类现代文明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现代保护意识的共铸与技术手段的应用,保护古遗址,推进文化传承向健康方向发展,逐步改善古遗址保护的现实环境。 保护古遗址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古遗址的存在与开发利用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与环境下,如何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古遗址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要实现经济与社会、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发展,就必须通过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构建科学发展的内涵,通过对古遗址的研究认识,不断推进古遗址重要性和保护意义的宣传,增进共识,提高古遗址在和谐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作用,使人们从古遗址中汲取营养,在保护中学习体会感悟,激发人们热爱古遗址、保护古遗址、利用古遗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保护古遗址就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源泉。就我们临潼来讲,依托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文物资源这一得天独厚优势,发展旅游产业,打造中国第一景区并不是梦想。旅游产业发展与文物保护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完善的统一体。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促进文物保护,同时,为了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就要注重文物保护。由于探古求知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而文物古迹的开发利用正好能够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文物古迹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保护利用好它,使其尽量完好无损地展现在游客面前,以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为了使文物古迹能够永久地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政府和管理部门以及周边群众必然会重视辖区范围内的文物保护,从而使文物资源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永生资源。
保护古遗址就是建设活力临潼的财源储备。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区文物古迹众多,而政府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于众多的文物古迹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文物藏品和古迹因无经费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毁灭。因此,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单位经费不足的问题。文物古迹既然可为旅游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那么,旅游单位自然会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这样无论对国家,还是对集体和群众来说,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情。所以,只有我们坚持通过多种形式和多个层次的财力投入和努力保护,就可以使大批文物得到抢救和保护,进而永远遗存,从而实现对那些震古烁今的古遗址的最有效、最有益的利用,进而实现适度开发,使之产生长远的经济效益。
保护古遗址就是推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保护古遗址,实施古遗址本体保护和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最大限度地保护其原始风貌,以及通过技术水平与保护手段的结合,使古遗址本体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与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相适应,推进人文环境的改善,使各级政府与企业、群众以及文物保护单位利益相一致,真正实现把保护放在开发利用之前,把教育功能放在认识发展之中,使这些古遗址既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又能做到展示教育和科学研究以及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Ⅳ 2022年抚顺巿工业遗址公园旅游规划实施项目有哪项
2022年抚顺巿工业遗址公园旅游规划实施项目有电铁客运旅游专线,规划建设抚顺市琥珀产业园区、西露天矿遗址公园工业旅游区、红透山工业小镇、老虎台矿工业文创SOHO区。
(4)保护遗址策划书扩展阅读:
工业遗产见证着工业文明的辉煌演变,具有宝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对于维护城市历史风貌、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保持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特殊意义。近年来,市政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我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键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协商建言,为促进我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迈上新台阶作出了贡献。
抚顺是一座拥有百余年工业史的重工业城市,曾经以“煤都”闻名中外,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之一。抚顺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转型,许多工厂、矿区停产或面临停产。针对抚顺工业遗产现状,市政协予以极大关注,并在多年前就针对我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问题组织调查视察,提出意见建议,也得到政府及相关企业重视,如胜利矿竖井等工业遗产列为市级文保名录,政协的重视与建议被采纳吸收。
2017年8月,市政协经过广泛听取意见,并与政府相关部门多次沟通,共同商定从工业遗产分布状况、保护情况、利用价值、存在问题等6个方面开展调研,以此确定选题。
2018年3月,市政协召开十三届一次常委会议,把“加强抚顺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专题协商纳入当年政协常委会的工作要点。会后,市政协联合多部门、民主党派和相关专家学者即刻成立调研组。
“要把全市工业遗产这个‘家底’摸清楚,用事实来说话,我们提出的意见建议才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要做出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担当,把工业遗产遗址保护好利用好,不要给子孙后代落下‘埋怨’,也要让他们记住城市乡愁。”市政协主席刘国强在召开调研组协调会时说。
按照协调会要求,由市政协一名副主席带队,根据事先拟好的调研内容开展调研。他们历时3个月,先后深入到抚顺西露天矿、抚顺石油一厂、抚顺发电厂、龙凤矿竖井、抚顺铝厂、抚顺特钢、抚顺机械厂、东公园水厂、东洲新屯东街日式住宅群遗址等实地调研,发现重要价值的工业遗产遗址有60余处,如果不加大对其保护力度,将只能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外省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经验,市政协先后组织相关委员及专家赴北京石景山工业文化体验园、河北唐山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阜新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等地学习考察,借鉴外地成功经验,补齐保护利用抚顺工业遗产这个短板。
同年5月,市政协召开调研组协商会,组织调研组成员对1份主报告和6份次报告展开协商讨论,并邀请规划、设计等政府相关部门和县区政府现场解答有关保护与利用等问题。
针对工业遗产资源没有详细名录、无专项规划、缺少法律保护、被拆迁、损毁破坏严重等问题,如何将沉睡冷冰的工业遗产遗址,变成活跃增长的“热经济”?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及展望,市政协在深入调研、摸清全市工业遗产情况的基础上,于2018年5月底召开了“关于加强我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专题协商会,共同就如何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进行“把脉会诊”。
会前,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指定21个市政府职能部门“一把手”到会,同时还邀请抚顺石化公司和抚顺矿业集团两家主要领导也参会。与会人员就调研报告提出的问题、解决的思路与对策,都结合本部门分管的工作实际按照“一遗一策”工作模式,展开热烈、深入讨论。会议提出“保护人文、传承历史、融入城市、分区整合”的理念,“新旧共生、综合利用、生态优先、整体开发”的原则,为全面保护和利用抚顺市工业遗产贡献出了政协方案。
专题协商会上,市政府主要领导明确指出,把此次协商会作为我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启动会,并当场宣布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参会的委办局为成员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请市人大就开展此项工作启动立法程序,要求市文广局作为牵头部门,尽快形成工作方案、建立抓落实的闭环体系,按照“一遗一策”的工作思路,将过去的“金饭碗”打造成未来的“聚宝盆”。
2018年9月,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门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抚顺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会议确定,以抚顺机械厂为切入点、“引爆点”,形成全市整体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策划方案;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合作;建立长期的发展工作思路,逐步推进抚顺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建设。
市政府在制定《抚顺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9-2028)和《抚顺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中,把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写进了规划和方案中,同时,打造了电铁客运旅游专线,规划建设抚顺市琥珀产业园区、西露天矿遗址公园工业旅游区、红透山工业小镇、老虎台矿工业文创SOHO区等。
市政府多渠道努力及融资,在天湖桥南的采煤沉陷区,占地18公顷,建起了东北记忆工业主题公园,让这座工业重镇昨日的辉煌依稀闪耀。公园内放置了代表抚顺工业记忆的62式轻型坦克、机车头、电铲、钢包、龙门吊等数件展品,仿佛将人们的思绪带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Ⅳ 保护历史遗迹方法
古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现代保护意识的共铸与技术手段的应用,保护古遗址,推进文化传承向健康方向发展
逐步改善古遗址保护的现实环境。
Ⅵ 蓝田猿人遗址的保护措施
蓝田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早在百万年前,蓝田人便在这里生息。大量出土文物证明,当时的蓝田猿人已经能使用天然火,并能制造和使用多种石器,并开始直立行走。因而从1963年发现至今,得到广泛关注。国家和陕西省、西安市文物部门先后共拨款200多万元,对遗址进行建设和修复。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蓝田猿人遗址是中国的科学工作者首次由自已发现、自己发掘、自己出土、自己研究的第一例猿人头盖骨化石。
蓝田县属地质灾害多发区,蓝田猿人遗址处在秦岭北麓的地潜地带,整个山体由松散的砂砾石构成,遗址发掘地基的黄土层下面砾石层,结构松散稳固性较差。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构造,加上近年来受降雨影响,地面沉降严重。 2004年,由于连阴雨造成了一部分地基滑坡,所幸的是没有人员伤亡。2005年,蓝田县共发现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点168处,其中就包括蓝田猿人遗址。
遗址地面沉降情况已经导致展览厅部分立柱错位,沿坡台阶道路开裂,展览厅后斜坡大面积隆起,雨量集中或雨量多的时候,形成大面积滑坡,展览大厅内外的大部分墙体、房柱都有很宽的裂缝,就连遗址工作人员办公、居住的房屋也发生了墙体倾斜。遗址裂缝最宽处约有2.5厘米左右,展览厅西南侧的4个承重柱体上,光裂缝就有30多条。在蓝田猿人头盖骨的出土处,虽然有简易的房屋加以保护,但部分窗口玻璃破碎,土层风化、剥落严重。而在化石的出土处却没有任何遮盖,雨水冲刷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由于从展览大厅通往化石出土处的游览台阶的整个坡面处于滑坡地带,随着坡势一直向下滑,都出现或多或少程度不一的这种裂缝。如果不加以治理,裂缝拉伸开后将面临坡面倒塌。展厅房屋也将全部倒塌。 加大宣传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内部管理
2003年县委县政府召集部门人员进行了研究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实施意见。
一是,加大宣传策划包装力度。蓝田县将按照蓝田旅游总体规划,不断挖掘蓝田猿人的历史内涵,科学包装猿人遗址项目;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为了切实保护好国家重点文物,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县编委还对遗址财政体制情况进行了调查,蓝田县着手将原来的定补体制转为全额拨款体制;
三是,强化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不仅要“救活”蓝田猿人遗址,而且要使蓝田县内更多的相类似的旅游景点生存和发展下去。
蓝田猿人遗址保护治理方案预算
2006年,蓝田猿人遗址文物管理所,通过与蓝田县的矿管局、陕西省地矿第二工程勘察院的联系,针对蓝田猿人遗址滑坡灾害的有效治理,做了一个系统的工程治理及保护方案。只是勘察及治理经费就需要300多万元。 在陕西省地矿第二工程勘察院设计的治理方案上看到,防治工程概算在 340 万元左右。勘察费用在17 万元左右,两项合计起来总共350万元左右,其中最主要的是遗址保护的注浆加固工程,这一项工程总计需要费用220万元左右。 蓝田猿人遗址保护治理方案预算合计:350万元左右勘察费:17 万元左右防治工程:340 万元左右注浆加固工程:220万元左右其他保护费用:100万元左右 参观蓝田猿人遗址的游客比较少,游客减少的同时,门票收入也就相对的有所减少。蓝田猿人遗址每年只有门票收入,平均每年2万元左右,县财政补贴每年2万元,共计4万元。门票收入对于职工的工资发放都比较紧张,当然也就谈不上遗址的维修。2004年遗址受灾时连7名职工的工资都被不同程度地拖欠着,所以进一步整体加固等工作迟迟未决,类似的隐患早已多次向上级反映,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陈家窝-----陈家窝遗址在小路陡峭的山中间。遗址没有提示和图标,考古结束后,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地质断面至今仍在风雨中自生自灭。由于诸多原因,已经快要成为垃圾场。(2015年)公王岭-----山路路况很差,到达遗址门口,可随意停车。遗址内只有展览大厅和后山上的八角亭(“蓝田人”化石出土点),除了工作人员,无任何游客,大约半个多小时即可全部游览完毕。(2014年)陕西“蓝田猿人”的发现,无疑丰富了人类学的知识宝库,作为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类,中国三大猿人遗址之一,如果不加以保护,对以后遗址的科学研究、维护、治理以及工作人员、游人的安全问题,都会造成巨大的威胁。
Ⅶ 大河村遗址的遗址保护规划
所在地区:河南 郑州市
编制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时间:2011-01
编制人员:郭黛姮,贺艳,肖金亮,崔利民,周立,孙闯等
项目规模:172公顷
委托单位:郑州市文物管理局
空间布局:以大河村现有仰韶文化房基F1~4遗址保护房、文物库房和既有考古探明区域为中心,在保护范围内设核心展示区,在建设控制地带内设置保护与研究中心、旅游服务区、行政管理区,为遗址保护提供管理、研究、展示服务场所;利用城市规划的公共绿地作为大河村遗址展示的补充地块,设立场景复原区。
设计特色:大河村保护规划对遗址现状进行详细调研,并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不触及文物本体的情况下,对大河村仰韶房基遗址F1-4进行全面扫描。扫描工作数据客观、全面、详实,为日后的本体保护及保护房的建设奠定基础。规划中分别针对已发掘遗址、地下遗址以及出土文物提出保护措施,并针对需要提出建立考古遗址保护与研究设施、文物陈列馆。
大河村保护房方案是在原有仰韶遗址保护建筑的基础上的改扩建设计。新建保护房以仰韶房基遗址展示棚为主体,通过休息厅与已建文物库房连接,形成一组集考古挖掘、遗址现场展示、文物陈列展示为一体的文物保护建筑。保护房在设计构思上汲取大河村出土文物特色,在功能上切合土遗址保护原则,并通过大跨度屋架的结构处理,实现立面的自由布置,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考古发掘需求。
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本着保护第一;持续考古、动态保护、动态开放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 “星空下的村落”为理念,在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完善遗址的展示与阐释内容;加强大河村遗址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工作;根据不同的考古情况和遗址保护情况,制定若干保护展示规则。
Ⅷ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
中国陕西网讯:《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近日编制完成。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范围总面积达75.02平方公里,保护区内将严格控制建筑物的数量。
规划范围分三大部分
汉长安城遗址规模巨大,200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西北大学等单位正式开始展开规划编制,近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正式编制完成。
规划范围包括汉长安城城址区和建章宫、礼制建筑遗址区三个部分,总面积75.02平方公里。保护中将以汉长安城城址区作为重要保护对象,并对建章宫遗址区、礼制建筑遗址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据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王建新教授介绍,汉长安城城址区规划范围为绕城高速公路北段以南、明光路以西、大兴路以北、西三环路以东的区域,总面积54.81平方公里。建章宫遗址区的规划范围为西三环路以西、陇海铁路以北、建章宫西侧距建章宫西宫墙约380米的规划道路以东、丰产路西段以南的区域,总面积9.38平方公里。
礼制建筑遗址区的规划范围为大兴路以南、丰登北路以西、社稷遗址南围墙向南350米的东西向平行线以北、阿房路以东的区域,总面积10.83平方公里。
保护区划分四个等级
规划中将保护区划分为重点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分为1类和2类)、遗址景观协调区四个等级。
对汉长安城遗址的城墙、城门、城壕、道路、宫殿、官署、礼制建筑等汉代遗迹和北朝后期至隋代的宫殿、寺院等遗迹本体进行有效保护,根据本体保存现状,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技术保护措施。
对于保护区内的1类建设控制地带即属地下遗址埋藏区和可能埋藏区,现有建筑物和构筑物近期维持现状,远期该区域纳入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保护。如建章宫东半部和礼制建筑遗址区部分区域被工厂等单位占压,目前均维持现状,但不得再建新的建筑。2类建设控制地带将以保护遗址空间格局及遗址景观环境为中心,以绿化为主,严格控制建筑物的数量和规划,建筑物的高度控制在12米以下,建筑物的形式、色调应与遗址景观相协调。
遗址景观协调区内控制建筑物的高度、体量和密度,保持一定范围的空地和绿地,建筑物的形式、色调应与遗址景观相协调,形成遗址外围景观视觉通道和良好的环境背景。
新闻背景
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沿用时间最长、保存较为完整的统一帝国的古代都城遗址,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统一国家的历史标志和象征,是汉民族文化形成过程的中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我国历史上辉煌时期最具代表性和典型的具有核心地位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规划保护的汉长安城遗址,将成为西安市区内面积最大的生态环境优化区、居民休闲区场所和旅游观光地,将优化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
将建1万平方米博物馆
汉长安城遗址在保护中将通过多种方式对遗址、遗物进行展示。将建设四大展示区,还将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的汉长安城遗址博物馆。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王建新教授解释说,展示对象主要为遗址区内的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地下和地上的汉代各类遗址、遗物以及其他历史时期的各类遗迹、遗物,也包括传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遗址的地点和保存状况,分别采用露天原状、馆场、标识、基址复原、原状复原、虚拟和模拟等展示方式,实施必要的保护和展示工程,并选择考古发掘现场进行展示。将形成宫殿官署遗址展示区、东西市遗址展示区、环城遗址展示区、汉代丝绸之路起点展示区、历史民俗文化展示区等主题功能区,形成合理的展示和旅游观光路线,方便市民游览。另外,规划在“西安门”外建设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的汉长安城遗址博物馆。
绿化面积可达30余平方公里
汉长安城遗址在保护中还将大量种植绿色植物,绿化面积可达30.35平方公里,届时汉长安城遗址将成为西安的绿肺。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中,将拆除叠压在遗迹本体上和重点保护范围内与遗址保护、展示无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清理有害植被。保留的村落和房屋建筑、村落布局和建筑形式将与遗址风貌相协调。
遗址区内无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对遗址景观造成破坏的企业,将汉长安城城址区纳入西安市政环卫处理系统,有效防止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另外,将最大范围地进行绿化,从而改善遗迹本体的保存环境、遗址的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绿化的位置、程度和植物品种的选择,须符合保护和展示遗迹本体及景观的要求。
据了解,汉长安城城址区规划绿化种植面积16.2平方公里,加上种植各类农作物的土地,绿化面积可达到30.35平方公里,占汉长安城城址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段范围内土地面积的66.73%,汉长安城遗址将成为西安的“绿肺”。
保护区内1.4万余居民要迁出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对于居民住房直接叠压在遗迹本体的居民则需要搬迁,据悉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范围内约3946户、14442人要搬迁。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王建新教授介绍说,2005年,汉长安城城址区保护范围内有55个行政村、13882户、50788人,其中有1731户居民住房直接叠压在遗迹本体之上,对遗迹造成较大破坏。遗址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其他人为破坏是遗址保护面临的关键问题。此次规划确定逐步搬迁重点保护范围内的村落,在保护范围内的重点保护范围之外、经考古工作确认地下无保存价值遗址的区域,现有居民可不搬迁。汉长安城城址区保护范围内需要搬迁的居民约3946户、14442人,约占保护范围内现有人口总量的28.44%。
需要搬迁的村落和居民尽可能近地安置,在现有的集体所有的土地范围内实行土地使用功能的置换。将占压遗址本体的村落和居民搬迁到不占压遗址本体的地方;原来的村落用地置换为遗址保护用地和农田,原来的部分农田置换为村落用地。
根据遗址区搬迁居民的需要,在汉长安城城址区保护范围以北的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北段南侧规划居民搬迁安置地。
相关新闻
梁带村遗址保护严防盗墓
记者从文物部门获悉,曾入选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梁带村遗址将采取严密的安防及环境监控措施保护遗址,并建设博物馆展示出土文物。梁带村遗址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市区东北7公里处黄河西岸。遗址发掘之初盗墓贼十分猖獗,墓葬区有百余座墓葬,而目前也仅有少数墓葬发掘。
Ⅸ 如何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址
如果想要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遗址的话,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公民对于保护历史文化遗址的这种意识,这样子的话,才可以每个人都做到有效的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做好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Ⅹ 如何建设,保护好像周口店遗址这样的文化遗产
1、明确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影响区(缓冲区),按世界遗产的标准严格控制建筑的高度、风格以及建设的工程内容。严格遵守《周口店遗址保护规划》,加强遗址本体保护。
2、遗址博物馆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互动项目,包括:模拟发掘、模型制作、模型装架、魔法卡片、科普动画等,并向入馆参观的观众免费赠送周口店遗址文化简介、“北京人”期刊等科普读物,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周口店遗址的突出价值,宣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全民动员,共同承担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让更多的人投身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