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拾遗记》的白话文或者译文的电子书txt!
链接:https://pan..com/s/1ufL9BaYBx_OaGWNNWIpowg
2. 求翻译古文拾遗记
《拾遗记》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代中国神话志古怪小说集。作者东晋王嘉,字子年
原文:
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沦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初开之时,瞭如亲睹。曰:“臣少时蹑虚却行,日游万里。及其老朽也,坐见天地之外事。
臣国在咸池日没之所九万里,以万岁为一日。俗多阴雾,遇其晴日,则天豁然云裂,耿若江汉。则有玄龙黑凤,翻翔而下。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则碎,状如粟,一粒辉映一堂。昔炎帝始变生食,用此火也。国人今献此石。或有投其石于溪涧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名其水为焦渊
臣国去轩辕之丘十万里,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铜,铸为大鼎。臣先望其国有金火气动,奔而往视之,三鼎已成。又见冀州有异气,应有圣人生,果有庆都生尧。又见赤云入于酆镐,走而往视,果有丹雀瑞昌之符。”始皇曰:“此神人也。”
翻译:
秦始皇想当神先。小时候就刚强坚毅,学习阴阳术数,诵读《等典籍数千言。武帝计划攻打吴、蜀,问曹彰行军作战的诀窍。曹彰能左右开弓,剑术于百步之内,断人的胡须和头发。
当时东浪郡献来一只猛虎,纹理斑彩,用铁笼关住。力士们都不敢看。曹彰抓住虎尾,缠在自己胳膀上,猛虎贴着耳朵,不敢出声,大家都佩服他的神勇。后来南越国献一白象子给武帝,曹彰用手捏住它的鼻子,象乖乖地伏在地上不敢动。文帝曹丕曾铸一口万斤重的大钟,悬在文华殿,想换一个地方。
力士一百人也挪不动。曹彰把钟背起来就走。四方听到他的神勇,都息兵自保。文帝说:“以任城王的雄武,并吞巴蜀,就象猫头鹰衔死老鼠!”后来曹彰死了,以汉代王礼安葬。出丧时,空中有几百人的哭声相送。都说过去乱兵互相残杀而死的魂灵。
没有棺椁收殓,任城王仁慈恩惠,埋葬了这些枯骨。死者在地下也喜欢,精灵心知感激。所以有人赞美王的恩德,国史撰有《任城王旧事》三卷,晋初珍藏在持宫秘阁中。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是没有固定的老师,就背着书籍求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
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2)拾遗记宣传扩展阅读
主要内容
《拾遗记》共10卷。前9卷记自上古庖牺氏、神农氏至东晋各代的历史异闻,其中关于古史的部分很多是荒唐怪诞的神话。汉魏以下也有许多道听途说的传闻,尤其宣扬神仙方术,多诞谩无实,为正史所不载。末1卷则记昆仑等8个仙山。
《拾遗记》的主要内容是杂录和志怪。书中尤著重宣传神仙方术,多荒诞不经。但其中某些幻想,如“贯月槎”﹑“沦波舟”等,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文字绮丽,所叙之事类皆情节曲折,辞采可观。后人多引为故实。如第6卷记刘向校书于天禄阁,夜有老人燃藜授学;贾逵年5岁﹐隔篱闻邻人读书后遂能暗诵六经。这两则传说即很有名。
3. 拾遗记真假求大神帮助
怪小说集。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作者东晋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晋书》第95卷有传。今传本大约经过南朝梁宗室萧绮的整理。 《拾遗记》共10卷。前 9卷记自上古庖牺氏﹑神农氏至东晋各代的历史异闻﹐其中关于古史的部分很多是荒唐怪诞的神话﹐汉魏以下也有许多道听途说的传闻﹐为正史所不载。末1卷则记昆仑等8个仙山。 《拾遗记》的主要内容是杂录和志怪。书中尤著重宣传神仙方术﹐多荒诞不经。但其中某些幻想﹐如“贯月槎”﹑“沦波舟”等﹐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文字绮丽﹐所叙之事类皆情节曲折﹐辞采可观。後人多引为故实。如第 6卷记刘向校书於天禄阁﹐夜有老人燃藜授学﹔贾逵年 5岁﹐隔篱闻邻人读书後遂能暗诵六经。这两则传说即很有名。
4. 明清四大志怪小说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大量产生,是有其现实社会原因的。这首先是和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密切相关。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这段论述很简明扼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宗教迷信思想最易传播。腐朽的士族阶级不敢正视现实,妄想羽化登仙,永世享乐,多信神仙道术之事;有的则信仰佛教,寻求精神的麻醉;而劳动人民渴求摆脱贫困、饥饿和死亡,在统治阶级的愚弄下,也往往把寻求安宁、幸福和希望寄托于不现实的空中楼阁。社会上宗教迷信思想因之盛行,神鬼故事也就不断产生。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极端困迫的生活里,也运用各种方式向压迫、剥削他们的反动统治阶级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他们常常把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借助于神鬼故事曲折地表现出来。志怪小说中有不少思想内容积极健康的作品,就是这些故事的记录和加工。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数量很多。现在保存下来的完整与不完整的尚有三十馀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托名汉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托名郭宪的《汉武洞冥记》,托名班固的《汉武帝故事》、《汉武帝内传》,托名魏曹丕(一作张华)的《列异传》,晋张华的《博物志》,王嘉的《拾遗记》,荀氏的《灵鬼志》,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宋王琰的《冥祥记》,刘义庆的《幽明录》,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北齐颜之推的《冤魂志》等。干宝《搜神记》成就最高,是这类小说的代表。
志怪小说中有不小一部分是道士、佛徒自神其教的作品,即或是文人史家的著述也几乎是抱着同样的目的,如干宝著《搜神记》便自言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因之,其中不少作品或讲神仙道术,或谈巫鬼妖怪,或夸殊方异物,或言佛教灵异,目的都在证明神仙及幽冥世界的实有和神鬼的威灵,宣扬宗教迷信思想。如《搜神记》中《阮瞻》一篇,叙述“素执无鬼论”的阮瞻被鬼吓坏的故事,显然是在证明鬼神的存在。《蒋济亡儿》一篇,写蒋济亡儿死后在阴间衙门里当差,也很明显是为宗教的迷信思想作宣传。这类作品的作用是把人民带到宗教迷信的幻境里,麻痹人民的斗志,使之屈从命运的安排,为巩固现实的统治服务。它们是志怪小说中的糟粕,对后世影响也很坏。
志怪小说中的优秀作品,可能是民间故事。它们虽然也染上了神异的色彩,袭用了迷信落后的形式,但思想倾向却是与前者根本对立的。它们是借助神怪的题材,反映广大人民的思想和愿望。其中有直接暴露封建统治者的凶残、表现人民对统治者坚决斗争的,如《搜神记》中的《干将莫邪》,记巧匠莫邪给楚王铸成雄雌二剑后被楚王杀死,其子赤为父报仇的故事。不仅揭露了封建暴君残害人民的血腥罪行,而且突出地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反抗压迫的英雄行为。山中行客见义勇为、自我牺牲为子赤复仇的豪侠气概,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反抗压迫的斗争中的团结友爱。书中写行客持子赤头见楚王一段,尤其惊心动魄: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
这种情节看来虽似离奇荒诞,却深刻地表现了在暴君统治下被迫害人民反抗的决心。又如《韩凭夫妇》,叙述宋康王霸占韩凭的妻子何氏,韩凭夫妇先后自杀的悲剧,暴露了封建统治者荒淫和凶残的本性,歌颂了韩凭夫妇生死不渝的爱情,尤其是何氏不慕富贵,不畏强暴的刚强意志。体现了劳动人民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高尚品质。
作者: 58.66.44.* 2005-7-25 10:51 回复此发言
--------------------------------------------------------------------------------
2 志怪小说
劳动人民的善良、勇敢、乐于助人、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在志怪小说中也有动人的表现。如《李寄斩蛇》,写穷苦的女孩李寄,冒着生命危险,砍死大蛇的故事。李寄的形象反映出劳动人民为民除害的勇敢和智慧,同时也说明了官吏的残酷和无能。
反映封建婚姻制度下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幸福而斗争的故事,可以《紫玉韩重》为代表。作品叙述吴王的小女紫玉和童子韩重相爱,私订终身,吴王不许,紫玉愤恨而死。后来韩重在墓前痛哭,紫玉魂灵出现,和他在墓中结为夫妇。这个故事歌颂了他们爱情的坚贞,写出了封建时代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不自由。《王道平》和《河间男女》也是这一类型的故事。其它如《列异传》中的《望夫石》,《搜神后记》中的《白水素女》,《幽明录》中的《庞阿》和《卖胡粉女子》,写的都是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婚姻不自由的悲剧故事,赞扬了要求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客观上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具有反封建的意义。此外,《幽明录》中《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一则,记载一个人仙恋爱的神话故事。唐传奇《游仙窟》在构思上显然是受了它的影响。任昉《述异记》中《园客》一则,还在劳动背景中描写了一个动人的人仙的爱情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当道教、佛教大量编造鬼故事,宣传鬼的魔力以恐吓人民的时候,在民间却针对相对地产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搜神记》和《列异传》都收录的“宋定伯捉鬼”,不仅宣传了鬼魅不可怕,而且还借捉鬼的有趣故事,反映出人民的机智。《搜神记》还有好几篇类似这样的故事。如宋大贤对狐魅的一切恐怖手段都持勇敢无畏态度,终于伺机捉杀了狐鬼。安阳城南一书生,镇静而耐心地探询清楚各个鬼魅的来历,待天明以后才逐一锄杀。这类故事正反映了人民在现实生活中对待坏人坏事的勇敢和智慧。此外如《拾遗记》的《怨碑》、《冤魂志》的《弘氏》等篇,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表达了人民的抗议,也都是较好的作品。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大都采用非现实的故事题材,显示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宣传宗教神怪的小说和进步的民间传说故事在本质上是绝不相同的。前者大力泻染神鬼怪异的灵验,麻痹人们的思想,削弱人们的斗志,是消极的浪漫主义。后者植根于黑暗社会人民的现实生活,以幻想的形式,表现了人民反抗强暴的意志和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它鼓舞人们热爱生活,激励人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坚决斗争,因此是积极的浪漫主义。
处于小说发展初期的志怪小说,在艺术形式方面,一般还只是粗陈梗概。然而也有一些结构较完整,描写较细致生动,粗具短篇小说规模的作品。如《韩凭夫妇》、《李寄斩蛇》等篇中的人物形象已比较鲜明。又如《干将莫邪》,虽篇幅很短,情节却富于变化。在古代小说形成的初期已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是非常可喜的。
志怪小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唐代传奇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就渊源于刘义庆《幽明录》的《焦湖庙祝》以及《搜神记》中“卢汾梦入蚁穴”的故事。在中国小说史上,说狐道鬼这一流派的形成,就肇始于这时的志怪小说。如宋洪迈的《夷坚志》、明瞿佑的《剪灯新话》、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等,都和它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宋人平话中的“烟粉灵怪”故事也都受到它的影响。如《生死交范张鸡黍》、《西湖三塔记》等,就出自《搜神记》相同题材的故事。志怪小说还给后世的戏曲和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冯梦龙的《三言》,都吸收了《搜神记》的若干材料;关汉卿的《窦娥冤》、汤显祖的《邯郸梦》,是《东海孝妇》和《焦湖庙祝》的进一步发展;至于如《干将莫邪》被鲁迅改为历史小说《铸剑》,《董永》为今天黄梅戏《天仙配》的最早蓝本,这更是大家所熟知的。
5. 哪些古书详细论述了中国的神仙
类似的问题回答过几个,对提问者多少有些帮助,
复制粘贴给你。
上古,我的理解是先秦时期
你要看玄幻小说?那一定不会是真实神话。
我推荐几本,山海经(超级经典,力荐!!!~~不看后悔!!!~~~~)
楚辞(有提到很多神话故事和人物)
庄子列子淮南子(这种子类的东西,有真相,也有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编造,特别是庄子同学………………不过淮南子的神话还是不错的,韩非子里也小提过几次)
神异经(很神奇的书,不过不太好买到……泪目……)
述异记(性质和神异经一样)
神仙传(道教神仙有很多,后人演绎的,没意思,是传说不是神话……但作为玄幻素材还是凑合……至于他是不是列仙传,我不知道……)
搜神记(其实吧这是传说,和神话已没什么太大关系了)
绎史(本来挺正经一书,结果有很多神话碎片……)
史记(想知道炎帝皇帝他们家的事儿么?请看《三皇本纪》……)
白虎通号(我不知道这是什么,不过很多神话论述都会引用他……)
左传(有的时候君臣谈话就神叨起来了……国语也是,古人果然很信神仙啊……)
三教搜神大全(好像是元明清的书,我对宗教神话神仙没什么兴趣,不过你可以看一看)
论衡 订鬼篇(好吧其实他是很无聊的一篇论文,不过其中有几个引注绝无仅有,如书中言引用山海经的段落,山海经中并没有,怀疑是已亡俟的篇章,还是有价值的)
周书(讲那么古老的时代,不可能不提神仙灵异)
路史(我没看过,也不知道他讲的是什么,不过它有蚩尤传,还介绍了很多黄帝的事,很神奇吧)
穆天子传(就是以神话小说,挺短,讲周穆王会见王母娘娘……好囧…………)
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看过后者,里面有很多让人喷饭的传说故事)
拾遗记(里边有关于古代豢龙的传说,很牛吧~)
博物志(异闻里有很多神话传说)
竹书纪年(神话啊,个别语段有提到)
首先我觉得你的概念有点模糊,我不知道你是想看正宗的神话呢还是想看演义性质的。
正宗的神话,你还是看袁珂先生的《中国古代神话》,非常棒,是先秦时期的,从女娲盘古到周幽王,论断也很赞!!!!!如果想看学术论文,我现在看的是王小盾《中国早期与符号研究——关于四神的起源及其体系形成》。
如果你想看演义小说(即非正宗神话),看《西游记》《封神演义》,其实这类小说《聊斋志异》《搜神记》《神异经》《神仙传》……
恩,就这样~~
6. 《拾遗记》
《拾遗记》是东晋王嘉编写的古代中国神话志怪小说集。
《拾遗记》共10卷。前9卷记自上古庖牺氏、神农氏至东晋各代的历史异闻,其中关于古史的部分很多是荒唐怪诞的神话。汉魏以下也有许多道听途说的传闻,尤其宣扬神仙方术,多诞谩无实,为正史所不载。末1卷则记昆仑等8个仙山。
《拾遗记》的主要内容是杂录和志怪。书中尤著重宣传神仙方术,多荒诞不经。但其中某些幻想,如“贯月槎”﹑“沦波舟”等,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文字绮丽,所叙之事类皆情节曲折,辞采可观。后人多引为故实。如第6卷记刘向校书于天禄阁,夜有老人燃藜授学;贾逵年5岁﹐隔篱闻邻人读书后遂能暗诵六经。这两则传说即很有名。
7. 拾遗记是一部什么书。
《拾遗记》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古代中国神话志怪小说集。作者东晋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晋书》第95卷有传。今传本大约经过南朝梁宗室萧绮的整理。
8. 《拾遗记》主要讲的是什么
链接:https://pan..com/s/1ufL9BaYBx_OaGWNNWIpowg
9. 拾遗记是本什么书
志怪小说
10. 任未勤学作者是什么朝代的
作者
王嘉——约390年,东晋历史人物。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方士。初隐东阳谷,后居终南山。《晋书》第95卷有传。著有志怪小说集《拾遗记》共十卷。
人物
任末,字叔
任末
本,蜀郡繁(今属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人,东汉学者,经学家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与当时学者景鸾(字汉伯,梓潼人)等去都城洛阳游学。
任末尊师爱友的风范,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所著《华阳国志》一书的《先贤士女总赞》中,有"叔本慕仁"条。东晋文学家王嘉所著《拾遗记,后汉》又记载,任末临终时曾告诫学生们说"好学不倦的人,虽然死了犹如活着;不学无术的人,即使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罢了!"从此,"行尸走肉"便作为了一条成语,意思是可以走动的尸体,没有灵魂的肉体,多指不起作用的人,即活死人。也用以比喻庸碌无能、不求上进、无所作为、糊涂过日子的人。
作为汉代的乡土名人,以后的《新繁县志》、《新繁乡土志》都记载了任末的事迹,五四时期反封建礼教的斗士吴虞在其所作《新繁中学校歌》的第一句则写道"任先经苑起儒宗",热情地赞美了任末在中国的学术和教育上的历史功绩。
内容
《拾遗记》
《拾遗记》
共10卷。前9卷记自上古庖牺氏、神农氏至东晋各代的历史异闻,其中关于古史的部分很多是荒唐怪诞的神话。汉魏以下也有许多道听途说的传闻,尤其宣扬神仙方术,多诞谩无实,为正史所不载。末1卷则记昆仑等8个仙山。《拾遗记》的主要内容是杂录和志怪。书中尤著重宣传神仙方术,多荒诞不经。但其中某些幻想,如“贯月槎”﹑“沦波舟”等,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文字绮丽,所叙之事类皆情节曲折,辞采可观。後人多引为故实。如第6卷记刘向校书於天禄阁,夜有老人燃藜授学;贾逵年5岁﹐隔篱闻邻人读书後遂能暗诵六经。这两则传说即很有名。现存最早的刻本是明嘉靖十三年(1534)世德堂翻宋本。另有《稗海》本,文字与世德堂本出入较大。今人齐治平有校注《拾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