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郭德纲《玉蟾蜍》~~求结局
郭德纲的今古奇观系列多选自明清小说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玉蟾蜍》出自《二刻拍案惊奇》卷之九 莽儿郎惊散新莺燕 诌梅香认合玉蟾蜍 接下来的故事是素梅听说已许别人欲自缢,但是从金家的聘礼中发现了玉蟾蜍。
跟凤来仪送的恰似一对,引起了她的怀疑,于是派龙香前去打听,龙香发现提亲的正是凤来仪,挤兑他了一番,终把这奇事告诉了他,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小两口结婚后恩恩爱爱,常为了这事唏嘘不已。
郭德纲,男,1973年1月18日出生于天津市,相声演员,曲艺演员, 电影、电视剧演员,主持人。
1979年投身艺坛,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后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学相声,又师从相声大师侯耀文。期间又学习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辗转梨园多年。
1996年,创办北京德云社。2005年起,郭德纲及其德云社异军突起,使公众重新关注相声这一艺术门类,实现了相声的二次复兴。2006年于解放军歌剧院举办德云社相声专场,同年于天津人民体育馆举行德云社省亲相声专场,创下连续25次返场纪录。
2008年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相声专场,成为第一个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个人专场演出的相声演员。2009年入选“新中国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
Ⅱ 香道如何进行演示
第一项内容是香具和香灰演示。演示者手持香具列队缓步而行,香具端至胸前,有仪仗之风。落座榻榻米时则举案齐眉,以示敬重。装香灰的器具很精巧,青色的瓷香炉与镇灰用具都很讲究,精美的香灰造型给人以美感。炉内的香灰是热的,要在上面放置“练香”———又称“合香”,用沉香木、药草等植物香和麝香等动物香加蜂蜜、木炭混合而成。焚香时火候调节是一门技术,关键是要让香木发出最浓的香味。随着香烟从香炉内升腾,室内弥漫着清香之气。除了放置“练香”,有时也放“香木”(沉香木),焚沉香木在平安时代就是日本王朝文化的一种形式。家元说这与一般线香不同,香是间接热,不出烟,只让香的成分升腾。日本每年从东南亚进口约30吨沉香木。据说5毫米见方的沉香木薄片就要1000日元。
第二项演示是对和服薰香。日本用香薰衣服有1000多年的历史,起初是为了防止恶臭和防虫,后来又产生了香袋等装饰物。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混合香,在日本平安时代发展成6种香,即梅花、荷叶、菊花、落叶、侍从、黑方,通称“6种薰香”。对和服薰香也有一定程式。当薰香点燃之后,先将可开合的支架置于炉上,然后由数名演习者将和服托起,再由主持人将和服覆盖其上,让香气移于和服之上。如何在一定程式下把和服充分伸展,给人以美感,这也需要多次演练,通常还以折扇置于一旁起装饰作用。
第三项演示是“闻香”。闻香就是鉴赏香木的微妙不同,是香道之极致。香木按质分为“六国五味”,“六国”指伽罗、罗国等6个产地,“五味”分辛、甘、酸、苦、咸,习香者要在数种不同香中准确闻出香的种类是需要功力的。为了让我们理解闻香,香道师范(师范即老师之意)先取出两种香让我们闻,然后端出盛香的两种香炉请参加者辨别,再把结果记在纸上。闻香也有规矩,先是右手取香炉置放在左手,然后反时针旋转,右手盖于香炉之上闻3次,与最初的感觉相比,由于两种香味明显不同,参加者全都猜中,皆大欢喜。想要知道更多香道知识,可以到香至尊官网查看,与香友交流哦。
Ⅲ 怜香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
“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唐代诗人罗隐如此描述当时忘情于香道文化的雅士。在古时中国,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同为贵族精神生活追求的极致,这种结合了财富和学养的文化生活方式,最终目的在于追求心境的平衡。然而,古香道的传统已经断去了200年,现代人罕有知晓。今时今日,居于上海的台湾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管理研究所教授刘良佑却沉浸其中,研究香道文化20多年,在家里筑一香室,仿古法造出香具,设香席会客品香,要把中国传统的香道文化传承下去。传承香道第一人早在今年2月,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上,顾绣、江南丝竹、沪剧、黄道婆手工棉纺技术等都是热门,中国香道却无人识得。刘良佑就不无担忧地说,近年来日本香道代表团曾两次走访江浙,本是来寻香道的发源,却发现已经失传,“他们得意极了,这边的同道之人几乎没有。”唐朝时熏香盛行,进入宋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以及美食、酒、茶、香道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闻香,制定了最初的香席仪式——伴着茶道而进行的香事。南宋初期,日本贵族使节从浙江天目山带走了福建建窑烧制的茶盏和完整的茶道典仪,与茶道一起东渡的就有香事。当日本贵族把这股“唐风雅事”逐渐熏化形成自己的香道时,熏香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却在宋代以后的一千年里日渐式微,这炉香传至清末,终于在战乱和西方文明的冲击下火尽灰冷了。刘良佑早年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馆里从事研究工作,他在乾隆帝的“多宝阁”里发现了一些造型奇趣的小炉,有金银打造,也有珐琅的材质,成套堆砌,却不知是何物。待他翻阅《四库全书》等史料,才查出这是古代的品香工具。当时考古材料的香工具大量出土,从西周到近代,中国文化中用香的证据一直不断,出于好奇和倾慕之情,刘良佑也因此一步一步投入了香文化的研究。“品香之香,不是现代人所说的香水、香精或者香草香叶什么的,而是一些很名贵的香品;香席也有各种用具和规矩,这是一场要耗时、耗财,也讲究文化积淀和品位的活动。”为此,刘良佑斥巨资搜罗香品,又按照古书所示亲自设计烧制品香工具,还特意赴日本研究香道缛节。二十几年下来,他编撰了三部香道研究书籍,在台湾省设立了品香社团,成为当代中国研究香道第一人。在受邀至上海博物馆作研究期间,刘良佑邀请了许多文博界的朋友共赴香席,中国传统香事的文化意境让文博界的专家们皆感震撼。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员张东亦是刘良佑香席的座上宾,他回忆自己初次品香的经历时说:“在浮躁喧嚣的现代社会,仿佛嗅觉被完全打开,这种宁静愉悦的感觉非常难得,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
Ⅳ 谁了解香道养生的 我一直在烧沉香,檀香,藏香,龙涎香,沉香抽烟片,安息香 求解烧香的真正含义
烟供法的由来:传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佛法由印度传到中国,在中国建立了第一座佛教的寺庙——白马寺(经书由白马驮运而来)。而佛法传到西藏地区,当时藏王赤松德赞想建一座寺庙来弘扬佛法,但是白天盖庙晚上却被妖魔鬼怪破坏,盖了很久一直盖不好,于是派人到印度请来了法力高强的莲花生大士。当时大家都认为莲花生大士(简称莲师)一定会跟这些妖魔斗法,但是事出意外,莲师来到当地,收集了许多香树木、松树等,以及一些好吃的食物、好看的物品,等到晚上,将这些一切美好的事物烧起来,同时配合上经咒,供养这些妖魔鬼怪。此时的妖魔们身受感动之余,便尽心尽力帮忙盖庙,于是日夜动工,这座寺庙反而提早完工。这座寺庙便是西藏的第一座寺庙——桑耶寺。莲花生大士便成为藏土的精神指标,这种供养的方法便是供法的由来。
为什么要做烟供:许多人烧了一辈子香,却不知道烧香的真正意义,更不知道在烧香的时侯也可以修法除障、聚财、增福。这种运用烧香来修行的方法,就叫做烟供聚资法。顾名思义即是运用烧香的供养来聚集福德资粮的一种方法
我经常去的一家淘宝店铺 福临香坊 那里的香不错
Ⅳ 香道的中式香道
中式香道是对应日式香道(日本香道)而言的。日本香道源于中国唐代,而中式香道成型于汉朝, 这一时期香文化繁盛的标志是文人多以美好的香气作为写作的素材,如:西汉气势壮美的大赋常写到香草香木。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就以华美的辞藻描绘出遍地奇芳、令人神往的众香世界,如《子虚赋》言“云梦泽”之胜景:“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射干,芎藭菖蒲,江离蘼芜……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桂椒木兰…… 汉武帝与香的故事也是魏晋之后文学作品的常用题材——武帝对宠妃李夫人早亡深为悲恸,以皇后之礼葬之,命人绘其像挂于甘泉宫。白居易的乐府诗《李夫人》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丹青画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杀人。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炼金炉焚。九华帐中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夫人之魂在何许?香烟引到焚香处。”
而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代的博山炉 以及古人就已经意识到单品香的局限,于是产生了多种香料配伍的观念,开始转为使用多种香料和合而成的香品。从西汉初期的“四穴熏香炉”可以看出,和香在那时就已是呼之欲出了。中式香道传承至清末宣德年间,又有宣德炉这一知名香具产出,而后随着鸦片战争和国力衰败日益凋零。有一些香学大家流落至香港和台湾略有留存。改革开放后中式香道开始日渐兴盛,参与者渐渐多了起来,中式香道一直是香学大师石 德义先生以及中香堂创始人许庭赫先生所推崇的,两位大师从古籍中恢复了汉、唐时的服装、器具以及仪式等。
Ⅵ 沉香中的棋皮是什么
近来在沉香香材中常能看到薄如纸张的片状沉香,通常叫做棋皮,只看字义人们很容易将它和奇楠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却无任何关系,那么棋皮沉香是什么呢?
棋皮实际上就是指沉香皮油,也就是沉香树木表皮结香部位,属于硬丝,入口有强烈的辛辣感,有几分奇楠的味道,故而称为棋皮。
棋皮在煎香时甜味中经常夹杂的木质纤维的味道,虽然香气持久,不过由于杂味过重,煎香使用并算不上理想。
棋皮的主要用途
1)烟丝/片。棋皮最具代表性的用法就是裁切成丝,插入香烟中,吸烟使用,这在近年来颇为流行,市场上常见产于各地的沉香烟丝。吸烟时加入沉香,可以增加口中的回甜感,同时降低尼古丁、焦油等气味对口腔的刺激感和干燥感,减轻舌部的灼热感,并能减少烟气在口中的残留,改善烟气带来的口腔异味,清新口气。在烟草气息中感受沉香的美韵,无论对于吸烟者,还是旁人,都是极为奇妙的体验。
2)煮水、泡茶/酒。选择上乘品质的棋皮用来煮水泡茶也是不错的。结香限于表皮,厚度有限,故而油脂相对比较集中,薄薄的沉香浸入水中,里面的油脂很快就会被浸出,比起散碎又结香不均的其他状沉香,棋皮的效果要用许多。
由于棋皮的用途有限,且品香体验上也不如树心油、壳沉等部位的沉香,所以市场价格通常不高,但也是十分具有性价比的。只是在选择棋皮时,还要注意区分人工棋皮与天然棋皮:
人工棋皮一面是含油脂的部分,一面是普通的沉香木,基本不含油脂,天然皮油则一面是含油脂的部分,一面就是树皮。
Ⅶ 香盒怎么用
将香木片或炼香放入其中即可。
香道是日本的一种传统艺术。香道与花道、茶道并称日本的“雅道”。日本闻香习俗源于中国,中国很早就有焚香沐浴、妇女使用香袋和寺院焚香祭祀的习惯。
日本最先是将这些习惯照搬回去,但是,由于生活环境和条件不同,日常生活中的用香没有得到推广,只有寺院的焚香兴盛起来。“燃我一生之忧伤,换你一丝之感悟”,行业代表泓森道这样总结到。
需知:
香道中除了我们一直在探讨的沉檀香品之外,还有一些以纯植物香料调和制成的香品,我们把它们称为合香。在日本香道称之为“熏衣”。人们用这些香味独特,香气扑鼻的合香香品用来熏点居室,改善环境空气。也用这些香品来熏染自己的衣物,以达到香熏的效果。
香是自盛唐僧人鉴真东渡时传入日本的,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多次提到的熏香盛会,就是描述贵族们学习“唐人”的样子,经常举行“香会”或称之为“赛香”的熏香鉴赏会。这也是唐朝的熏香又经“和风”熏陶而形成的一种风习。
Ⅷ 莞香的题材简介
中国首部以莞香为题材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莞香》在拍摄地东莞寮步镇香市影视城举行开机仪式。长篇电视剧《莞香》根据著名作家曾明了长篇小说《百年莞香》改编而成,展现粤商百年奇情的大型历史电视剧《莞香》,拍摄投资近5000万建东莞“香市影视城”,并由著名编剧于京旭担纲执笔编剧。善于把握历史题材的、成功执导过《大染坊》、《北方有佳人》、《成吉思汗》等优秀电视剧的著名导演王文杰亲自掌镜,曹颖、刘钧、颜丹晨、午马、孙菲菲、徐少强、廖京生、赵亮、丁晓莉等众星云集,共同将曾叱咤千年的莞香余味,光大中兴。 中国传统香文化源远流长,香道是与茶道、花道比肩的三大传统之一,可谓博大精深。在香道文化中,“莞香”一直是以“香中翘楚”之称屹立在香料丛林之巅。莞香,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和特有珍贵药用植物,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如今的莞香也是价值不菲。”当时莞香装船启运的港口,即被命名为“香港”,可见莞香文化对后事的深刻影响。然而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外文化的侵袭,让国人渐渐遗忘了中国香道,莞香仅存的余味也只能静静的沉睡在历史的角落里,等人们再次来领略它的芳华。由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镇委镇政府、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视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上海雍有投资有限公司、北京中视精彩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美丽雨文化宣传推广的大型历史年代剧《莞香》,让历史的味蕾重启,这一岭南文化的精髓也终于得以揭开他神秘的面纱。
寮步古称“香市”,历史上因莞香贸易而闻名,为“ 广东四大名市 ” 之一。据香港历史学家罗香林教授考证,香港的得名 源于莞香。近年来,寮步积极响应省、市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名城的号召,以莞香文化为灵魂,启动了“ 古代香市,现代香都 ”莞香文化项目,政府和社会累计投入近5亿元,大力推进文化名镇建设。
寮步是一个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的千年古镇,明清时期,久负盛名的“莞香”集散于此,经寒溪河至香港转运,远销江浙、京城及东南亚等地,寮步因此享有“香市”之美誉,为广东省“四大名市”之一。莞香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更体现了东莞先民“勤劳、诚信、奉献、创新”的精神品质,已成为岭南文化乃至中国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魅力。在中国香文化已“中断160余年”的今天,寮步镇肩负起了传承香文化、重寻香记忆的历史使命,而拍摄电视剧《莞香》正是传承香市文化、复兴中国香文化的创新举措,为寮步镇文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提供全新的载体。
《莞香》剧本以寮步香市盛衰为主线,讲述了莞香世家种香、卖香、品香的曲折故事与抵抗外敌的壮志豪情,再现了具有东莞民俗史价值的莞香传奇。该剧以清末民初为历史背景,讲述了易家、莫家和麦家三大家族在风云动荡的岁月中,为保护和传承莞香这一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而展开的一段商战传奇。《莞香》剧本经三年打磨而成,故事气象宏大,情节跌宕起伏,既有扣人心弦的恩怨情仇,又有缠绵悱恻的感情纠葛,更有抗击外敌的英勇斗争,集商战、爱情、战争、传奇于一身,展示了一幅莞香文化的历史长卷,描绘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自《乔家大院》以来,表述明清年间我国商人传奇经历的商旅大戏就不断涌现,从晋商到徽商,商战题材文艺作品久经不衰。而《莞香》作为首部表现粤商题材的电视剧,其诚、其精是可以看见的。眼下耗资千万的莞香影视城已经搭建完毕,《莞香》影视城里面的植物均以莞香树为主,其次以芭蕉树、榕树等植物进行点缀;主街道铺条石,城楼内外装饰招牌、幌子,古香古色岭南人文风貌展现无遗。制片人熊诚表示,《莞香》的场景将呈献给大家的是全新的视觉感受,同时也会充分展现香市传统文化的精华。
Ⅸ 请教香道文化
所谓香道,就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并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坚守令人愉悦和规矩的秩序,使我们在那种久违的仪式感中追慕前贤,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爱生命,与大自然融于美妙无比的清静之中。香,不仅芳香养鼻、颐养身心,还可祛秽疗疾、养神养生。
香,不仅芳香养鼻,还可颐养身心、祛秽疗疾、养神养生。
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
独特的“香文化”
早在先秦时期,香料就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有随身佩戴香囊和插戴香草的习惯。在香道发展鼎盛时期的宋代,用香成为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中随处可见香的身影。街市上有“香铺”、“香人”,还有专门制作“印香”的商家,甚至酒楼里也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香婆”。人们在香烟萦绕中净化心灵、感悟生活、寄托情思,大大开发了香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香之妙:养神养生
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镇定。在防病养生方面,早在汉代,名医华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肺结核病。现代流行的药枕之类的保健用品,都是这种传统香味疗法的现代版。明代医家李时珍用线香“熏诸疮癣”。在清宫医药档案中,慈禧、光绪御用的香发方、香皂方、香浴方等更是内容丰富。从中医药学的角度来说,香疗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各种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通过燃烧所产生的气味,可起到免疫避邪、杀菌消毒、醒神益智、润肺宁心等作用。
选香用香上好的香料主要有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等。品味香气是最直接也是较为可靠的鉴别方法。由于不同的香味风格各异,没有统一的鉴别方法,但品质较好的香,其香气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清新,爽神,久用也不会有头晕的感觉;醒脑提神,有愉悦之感,但并不使人心浮气躁;香味醇和,浓淡适中,深呼吸也不觉得刺鼻;香味即使浓郁,也不会感觉气腻,即使恬淡,其香也清晰可辨;天然香料做的香,常能感觉到在芳香之中透出一些轻微的涩味和药材味。
古代用途
1、药用
香做为药用的起源极早,在经典中,就有以牛头旃檀作为药用的记载。当初提婆达多唆阿阇世王谋杀佛陀,从灵鹫山推下巨石要压死佛陀。他们的计谋虽然未得逞,佛陀的脚却被碎石击中而流血。当时的医王侍缚迦为佛陀诊察之后,认为只有以牛头檀栴为医方才能医治。但是此香极为珍贵稀有,一般拥有的人也只有国王求索时才敢献出。当时有一个卖香的商人,听说此香能治佛伤,于是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欢喜奉上此香,以此因缘故,而被佛陀授记于未来世当证辟支佛等,名为“栴檀”。
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九,曾记载苏合香丸可用来治病:“此药本出禁中,祥符中尝赐近臣。”北宋真宗曾经把苏合香丸炮制而成的苏合香酒,赐给王文正太尉,因为此酒“极能调五脏,却腹中诸疾。每冒寒夙兴,则饮一杯。”宋真宗将苏合香丸数篚赐给近臣,使得苏合香丸在当时非常盛行。此外,在中国的金创药及去瘀化脓等方剂中,乳香、麝香及没药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成份。而现今极为流行的“芳香疗法”,可以说是起源于埃及。
埃及人极为注重卫生,他们发明了能够恢复健康、美容的沐浴法,就是在沐浴之后以香油按摩,来减轻肌肉酸痛,松弛神经。这原来是用来为木乃伊防腐的技术。
现代许多科学研究也指出,香味有助于人体健康,如耶鲁大学精神物理学中心的学者,指出香薰苹果的气味可以使焦虑的人降低血压,并避惊慌;薰衣草则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使人提高警觉。辛辛那提大学相关测验则显示,空气中所加入香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这些都使精油等芳香疗法变成极为流行的健身法。在宋代,也有将香药调入饮食而作成香药果子、香药糖水,并调龙脑、麝香入“龙凰茶园”中。而制作名贵的墨锭,也常调入龙脑、麝香。在《武林旧事》卷六中,也有以沈香水饮用的记载。
2、祭祀庆典
开始大量丰富使用香的埃及人,最初就是将香运用在繁复的礼拜仪式中,在祭祀的过程中,有时甚至必须燃烧数以吨计的香,乃至死亡时复杂的埋葬和防腐方式也需要用到大量香料和香膏。在古代的巴比尔塔宝塔形的建筑顶上,祭司经常点燃成堆的馨香来祭祀天神,他们认为在高塔上焚香,能更接近诸神。在中国,有很多用香来祭祀及举行典礼用香的记载,例如祭天地、祖先、亲耕礼等。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由于河南开封地区发生早灾,仁宗就在西太乙宫焚香祝祷求雨,仪式中曾焚烧龙脑香十七斤。此外如南宋淳熙三年(公元一一七六年)皇太后圣诞,从十天以前,皇后、皇太子、太子妃以下至各级官员,及宫内人吏都要依序进香贺寿。
3、薰衣
早在西汉就记载着以焚香来薰衣的风俗,衣冠芳馥更是东晋南朝士大夫所盛行的。在唐代时,由于外来的香输入量大,薰衣的风气更是盛行。
在《宋史》中记载,宋代有一个叫梅询的人,在晨起时必定焚香两炉来薰香衣服,穿上之后再刻意摆型袖子,使满室浓香,当时人称之为“梅香”。北宋徽宗时蔡京招待访客,也曾焚香数十两,香云从别室飘出,蒙蒙满座,来访的宾客衣冠都沾上芳馥的气习,数日不散。
4、宴会
古代在宴会及庆典中,香也是不可缺乏的场景。在埃及,上流人士参加宴会时,大都会在头顶上戴一个蜡制的香膏圆锥体,让它慢慢融化,使脸和肩上都滴上芳香的糖浆。而古罗马人,则常在公开的典礼和宴会上,遍洒芬芳的玫瑰。在酒神祭等狂欢节目中,没有大量的玫瑰,是非常不礼貌的。古罗马人甚至设了“玫瑰日”这样的节目。有时在酒宴中,他们会从天花板上洒下布满香水和花瓣的香雨。
在中国南宋官府的宴会中,香更是不可缺少的。如春宴、乡会、文武官考试及第后的“同年宴”,以及祝寿等宴会,细节繁琐,因此官府特别差拨“四司六局”的人员专司。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六局”之中就有所谓的“香药局”,掌管“龙涎、沈脑、清和、清福异香、香叠、香炉、香球”及“装香簇细灰”等事务,专司香的使用。
5、考场焚香案
在中国多样的用香的文化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场合会焚香,就是在考场设香案。在唐代及宋代,于礼部贡院试进士日,都要设香案于阶前,先由主司与举人对拜,再开始考试。
宋朝欧阳修就曾作一首七言律诗“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来描写这种情景:“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春晓席群英,无晔战士御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欧阳修在另外一首诗中又写道:“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也说明了考进士时以焚香待之的礼遇。
6、用香木建筑
除了生活中常见的燃香、薰香之外,香木也被运用于建筑上。例如: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以弗西斯的黛安娜神殿,就是用高达六十英尺的西洋杉来制成圆柱,因此当此殿于西元前三五六年焚毁时,传说现场溢满了浓郁的香气。
古代皇室外建筑也经常使用西洋杉建造整座宫殿,一方面是由于其杉脂香甜的气味,另外则是因为杉木是天然的驱虫材质。
如西元前八世纪,亚述王萨尔贡二世的宫殿之门,恒常散发出强烈的香气,每当访客出入的时候,都会飘香而过。埃及法老王的驳船和棺柩,也是由西洋杉所制成。
而中国满清皇室在承德的夏宫中,其梁柱与墙壁都是西洋杉所制造,而且刻意不上漆,让木材的芳香能够直接渗入空气中。
回教清真寺的建筑也常用玫瑰露和麝香混合在灰泥中,当中午太阳一照射;温度升高时,香气就会发散出来。
人类对香的喜爱及运用之广泛,由此可见一斑。
香是自然造化之美,人类之好香为天性使然。从早期的简单用香,到后来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品香、咏香,体现了人类热爱自然的积极情趣,表明了人类安逸从容的生活态度。香道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纯是品香、斗香的概念,而是一种以天然芳香原料作为载体,融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人的外在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的香的文化。
香道的含义远远超越了香制品本身,而是通过香这个载体达到修养身心,培养高尚情操,追求人性完美的文化。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而又净化心灵;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香,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开发心智;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安神定志; 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正是香的种种无穷妙用,使其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从香料的熏点、涂抹、喷洒所产生的香气、烟形,令人愉快、舒适、安详、兴奋、感伤……等等的气氛之中,配合富于艺术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环境的布置、香道知识的充实,再加上典雅清丽的点香、闻香手法,经由以上种种引发回忆或联想,创造出相关的文学、哲学、艺术的作品,使人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情趣。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不同的精神状态,人们用香、品香的方式有所不同,效果亦大相径庭。香虽细微,却能集宗教、艺术、医疗、休闲、生活日用诸功能于一体。依据香品的来源、用途、用法、以及不同人群、不同场合的需求等,演绎出了五彩缤纷的香文化—香道。现简单归类如下:
香品门类
1.根据所用香料的性质划分香品:天然香料(及中药材)类、合成香料类
天然香料类香品:以天然香料(动植物香料或其萃取物)或中药材制作的香品。此类香品原汁原味,淡淡乎似有似无,幽幽乎回味悠长。除气味芳香之外,更有安神、养生、祛病等功效。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事实上,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上嬗变,香品逐渐更趋于实用性,本已融入了书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也倍受青睐,超越了安神养生、美化生活、陶冶性灵的内涵。
天然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使用单一香料的“单品香”(或是基本保持香料的原态,如块状、条状或粉末状;或是制成线香、盘香等形状)。其质量虽优于化学香,但直接使用单一香料,共味道与养生之功能都得不到最好的发挥,而且许多香料,如檀香,其实工不适于单独使用,古人已十分清楚的讲到“檀香单焚,裸烧易气浮上造,久之使神不能安。”这种单一香品只是汉代之前原始的用香方法。第二类是调和多种香料制成的合香,形状上多为线香、盘香等。而传统合香的制造,不仅要有天然香料作原料,更要有合理的配方,严格的炮制方法和制作工艺。市场上能见到的天然香料的合香已为数不多,大都是仅以天然香料为原料而已,只追求实用性,华而不实,而真正依古法制作的正宗合香,种类极少。
合成香料类香品:以化学合成香料制作的香品,着重于香味的优美,香型的丰富,和成本的相对降低。在19世纪后半期,欧洲就已出现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学香精)。这些化学香精不仅能大致地模拟出绝大多数香料的味道,而且原料(如石油、煤焦油等)易得,成本价格极其低廉,并能轻易的产生非常浓郁的香味。所以它很快就取代了天然香料,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主要添香剂,在制香行业中同样如此。
化学香精与天然香料相比,虽然香味相似,甚至香气更浓,但就香味品质及安神养生、启迪性灵的功能而言,两者却不可同日而语。很多天然香料被列为上品药材,而作为化学产品的合成香料虽初闻也芳香四溢,但多用却有害于健康。而且,即使单就气味而言,化学香精也只是接近而远远不能与天然香料相媲美。
化学香精类香品之所以能畅行开来,也是由于大多数香客只是把烧香作为祭祀的仪式。既然不闻香,不品香,只是烧香、看香,也就自然忽视香的用料、配方与品质,而只关注香品外形的美观或香味的浓艳了。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广泛使用也在实质上改变了现代的制香工艺。虽有一些传统的方法和技术仍然得到了采用,但那只是一些外围的,形式上的保留,而香料的选择、炮制、配伍、火候等最核心的内容被部分丢弃。其后果之一就是制香工艺的中断与香谱配方的散失,以至真正精通传统制香技术的人少之又少,对香道发展造成一定障碍。
2.根据所用的配方划分香品
有些香品是按照特定的香方,彩多种香料制成,所以多有自己独特的名称。而且单从其名称上,大都看不出所用原料升香味的特征。不同香方制成的香品,其特点、功效也不相同。所以,香方也是牙分香品的一个重要根据。一些通用的固定的配方都有相应的名称,据此制作的香品往往沿用之;若根据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配方,通常用其历史上的名称。
3.根据香品外形特征划分香品:原态香材、线香、盘香、塔香、香丸、香粉、香篆、香膏、涂香、香汤、香囊、香枕等。原态香材:香料经过清洗、干燥、分割等简单的加工制作而成,能保留香料的部分原始外观特征,如檀香木片、沉香木块等。线香:常见的直线形的熏香,还可细分为竖直燃烧的“立香”,横倒燃烧的“卧香”,带竹木芯的“竹签香”等等,盘香:又称“环香”,螺旋形盘绕的熏香,可挂起,或用支架托起熏燃,有些小型的盘香也可以直接平放在香炉里使用。塔香:又称“香塔”,圆锥形的香,可放在香炉中直接熏烧。
香丸:豆粒大小的丸状的香。香粉:又称“末香”,粉末状的香。香篆:又称“香篆”、“印香”、“百刻香”,用模具将香粉压制成特定的(“连笔”的)图案或文字,点燃之后可顺序燃尽。膏香:又称“香膏”,研磨成膏状的香。涂香:又称“涂敷香”,涂在身上或衣服上的香粉、香膏等。香汤:又称“香水”,以香料浸泡或煎煮的水。香囊:又称“香包”,装填香料的丝袋,有丝线可挂于颈下的称为“佩香”。香枕:装填香料的枕头,可安神养生。
4.根据香味特征(或所用的主体香料)划分香品:檀香、麝香、等,“根据香味特征”与“根据所用的主体香料”的划分总体上相似,但也有差别:使用天然香料的香品,其香味的名称与所用原料一致,“麝香”既是其香味,也是所用原料;而采用人工香料制作的香品,强调的主要是“香味特征”,如“麝香”,强调的是“麝香的香味”,百并非以天然麝香为原料。
5.根据使用方法划分香品:自然散发香气、熏烧散发香气、浸煮散发香气、浴用等。自然散发香气的香品:只须涂抹或佩戴,香料的香味就可以直接散发出来。如香精油、涂香(又名涂敷香,涂敷在身上或衣服上的香粉、香膏等)、香囊、佩香(挂在颈下的香包)、衣香(放入衣服、衣袋)、香枕、帷香等等。熏烧散发香气的香品:直接点燃使用的香,古称“烧香”、“焚香”;或不直接点燃,而是借助炭火熏烤散发香气的香(古称“熏香”)。浸煮散发香气的香品:放入水中加热浸煮以散发香气(古人以兰膏熏衣即是用此方法)。
6.根据烟气特征划分香品:聚烟香:香的烟气可以汇聚不散;微烟气:烟气很淡;无烟香:看不到烟气。
7.根据所用香料的数量:单品香:使用单一香料制成(最典型的是原态香材,如檀木片、沉香粉等)。合香:使用两种以上香料调和搭配制成。
用具
1.香炉
香炉是最常见的香道用具,其外形各式各样,如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等。材质多为陶瓷、石料或铜等金属。明清以来流行铜香炉,铜炉不惧热,而且造型变化多端。其他材质的香炉,多在炉底放置石英等隔热砂,以免炉壁过热而炸裂。
2.手炉
手炉是可握在手中或随身提带(带有提梁)的小熏炉,类似暖炉。多为圆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镂空,雕琢成花格、吉祥图案、山水人物等各式纹样;材质多为黄铜或白铜。
3.香斗
又称长柄手炉,是带有长长的握柄的小香炉,多用于供佛。柄头常雕饰莲花或瑞兽。香斗在唐代已经很流行。香斗所烧的多为颗粒状或丸状的香品。
4.香筒
香筒是竖直熏烧线香的香道用具,又称“香笼”(以区别于插香用的小筒)。造型多为长而直的圆筒,上有平顶盖,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镂空成各种花样,筒内设有小插管,以便于安插线香。其质材多为竹木、玉石或象牙。
5.卧炉
卧炉用于横向点燃线香,也称横式香熏。类似于香筒,但横竖方向不同。
6.熏球
熏球又称香球,呈圆球状,带有长链,球体镂空并分成上下两半,两半球之间以卡榫连接。球体内设有小杯,以承轴挂于中央,无论熏球如何转动,小杯始终能保持水平,杯内的香品也不会倾倒出来。由于这种精巧的设计,即使把熏球放到被子里也不会倾覆熄灭,所以也称“被中香炉”,其原理与现代的陀螺仪相同。
7.香插
香插是用于插放线香的带有插孔的基座。基座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数量有各种款式,以适用于长短粗细不同规格的线香。
8.香盘
香盘又称香台,是焚香用的扁平的承盘,多以木料或金属制成。
9.香盒
香盒是放置香品的容器,又称香筥、香合、香函、香箱等。形状多为扁平的圆形或方型,材质多为木制,体积大小不等。香盒既用作容器,也是装饰香案、居室的物品。
10.香夹
香夹用于夹取香品。
11.香箸
香箸即“香筷”,多为铜制。
12.香铲
香铲常用来处置香灰,多为铜制。
13.香匙
香匙用于盛取粉末状或丸状香品。
14.香囊
香囊用于盛放香粉、干花等香品,以便于随身携带或挂佩,多为刺绣丝袋,也常把绣袋再放入石、玉、金、银等材质的镂空小盒里。系有丝线,能挂在颈下的也称为“佩香”。
15.香帚:清理香具上的粉尘,以示敬重;
16.香篆:压香末为篆纹,循序燃点,篆纹吉祥,香云缭绕,有祝愿祈福之意。古人也用作计时,南宋时杭州城曾盛行香篆;
17.香押:用来整理香灰,使香灰平整或者平滑,常用于隔火熏香中为香灰整理造型使用。一般材质铜质较多,也有银质。
18.香刀:用来切去香木,便于熏燃。
19.切香盘:用来切香或者鉴赏香品。
20.打火机:熏香打火机由于受各种香炉造型限制,一般多用头部可弯曲打火机;在隔火熏香中,燃碳用打火机多用喷火式打火机,方便初速燃碳。
养生操作
香道养生的方法根据具体的需要而定,其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于“养生”方面,只要不妨碍这个主要目的,不影响熏香的效果,具体的操作形式可以因人而异。当然,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时间,采用传统的品香方式相对会比较有文化意味一点,如果你嫌麻烦那也可以选择线香、盘香来用,比较方便快捷。
这里主要介绍一种传统的熏香方法——隔火熏香的步骤:
1、将无味香灰放进闻香炉中。对于经常熏香、品香的朋友来说,香灰通常都是一直保留在香炉中的,这也就是所谓的以灰养炉。
2、将闻香炉内的香灰捣松,然后在中央挖出一个碳孔。其大小就按照香碳的尺寸来定,刚刚能够完全掩埋住香碳为准。
3、将香碳点燃,让香碳保持完全红色但是无明火状态最佳。然后把燃烧的香碳放进碳孔中,用香灰掩盖住。
4、将周围的香灰堆积到香碳上方,并拍打严实形成火山状,顶部要平。
5、在香灰顶部做一个通气的孔以防香碳熄灭,同时还能以此来控制燃烧速度。
6、将香盘放置在顶部平面上。
7、将小片状的香材或者香粉放到香盘上。保持香材没有烟雾的状态,若冒烟,则是温度太高所致,继续加厚香碳上方的香灰。
8、在香盘加热完毕后,香材的香气则会散发出来。这时可以将香炉托起至胸前来品香。
四大香药
沉香:在世界所有香料当中,[1] 沉香最为神奇,为众香之首,集天地气味一体,散食色欲为一方;被称为植物中的钻石;从质量来说都是从古至今的第一位。沉香是一种混合了树胶、树脂、挥发油、木材等多种成分的固体凝聚物,体积不同,形状各异。沉香是瑞香科植物所包含的树种为基础,在特定的条件下(受伤害)经多年累积结出的一种香料。主要分布于中国海南、广东、云南、广西,及越南、柬埔寨、老挝、印尼、缅甸、马来西亚、文莱、巴布亚等地。天然沉香已极为稀少、珍贵,属香道文化中香之上品。
檀香:(学名:Santalum album L. )为檀香科植物的心材。常绿小乔木,高6~9米,具寄生根。分布印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地。中国台湾亦有栽培。全年可采。采得后切成小段,除去边材(制造檀香器具时,剩下的碎材,亦可利用)。药材分黄檀香和白檀香两种。多呈圆柱形或微扁;挺直,少数微有弯曲,常锯成长短不等之段,一般长50~100厘米,直径10~20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放置日久则颜色较深,外表光滑细致,可见细长的纵裂隙。两端平截而整齐,截断面圆形或微扁圆形,具细长裂隙,呈放射状排列,并可见锯断痕迹。质致密而坚实,极难折断,碎块折断后呈刺状。具异香,燃烧时更为浓烈,味微若。黄檀香色深,味较浓,白檀香质坚,色稍淡。制造器具后剩余的碎材,称为檀香块,大小形状,极不规则,表面光滑或稍粗糙,色较深,有时可见年轮,呈波纹状。纵劈后,断面纹理整齐,纵直而具细沟,以色黄,质坚而致密、油性大、香味浓厚者为佳。主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用水浸泡,镑片或劈碎,晾干。
龙涎香:在西方又称灰琥珀,是一种外貌阴灰或黑色的固态腊状可燃物质,鲸消化系统的肠梗阻所产生。龙涎香有其独特的甘甜土质香味(类似异丙醇的气味);虽然现在它已经大部分为化学合成物取代,龙涎香和3-甲基吲哚历史上主要用来当做香水的定香剂,价值很高。2012年8月,英国男孩捡到罕见龙涎香,价值高达4万英镑。
麝(shè)香:为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有苦味,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外用能镇痛、消肿。简称“麝”。
香道中对香木按照产地和味道做分类。
"六国"是指香木的原产地,分别是伽罗(越南)、罗国(泰国、老挝)、真那贺(马六甲)、真南蛮(马来西亚西部)、寸门多罗(印度尼西亚)、佐曾罗(印度东部、缅甸)。五味指的是香木的五种气味,分别指甘、酸、辛、苦、咸。
伽罗是沉香里的最高等级,产地只在越南。与白檀不同,沉香并不是一种木材。沉香原木生长在密不透风的原始森林中,受外伤后形成树脂,累积后原木枯萎倒地,埋在土里经过几百年的熟成才形成了香气。沉香的产量极少,贵比黄金。现在连原产地越南也已经绝迹,而日本因为历史原因积累留存得最多。
Ⅹ 央视最近都有播的一组园林的宣传片(广告)
你是喜欢妹子还是要音频或视频,需要里面的音频可以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