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宣传策划 > 宣传郑和

宣传郑和

发布时间:2022-06-18 19:02:59

『壹』 朱棣耗费国力让郑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后,郑和下场如何呢

第一个向中国、向世界宣传郑和的人是梁启超先生,他称郑和是:“并时而兴的海上巨人”,和谁并时而兴呢?和哥伦布,和达迦马,他说是郑和是和哥伦布和达迦马,并时而兴的海上巨人,而且他早于西方航海家哥伦布60余年,早达迦马70余年。孙中山先生曾高度评价郑和,说他是“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对中国、对世界做出的贡献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那朱棣耗费国力让郑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后,郑和下场如何?

可以说郑和七次下西洋,虽然都是皇帝的野心使然,但是他们都是和平的,没有侵占土地、也没有大肆屠杀土著人民,更没有抢夺别人的资源,只是偶尔对有不服从大明的国家和海盗等予以消灭,这是值得尊敬的,起码要比后来的那些西方航海家要强,比西方人野蛮做法强。

『贰』 郑和下西洋有什么战略上的考虑

曾经有一位来自中国的和平使者,他高扬着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的旗帜。这是六百多年前人类波澜壮阔的远航,他七下西洋的壮举成为世界永远的记忆;这也是六百多年来中国的光荣与梦想,他所率领的船队成为西洋永不磨灭的风景。这个人就是六百多年前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支持他下西洋的主要皇帝便是永乐大帝朱棣。这个事情在有一些人看来是好大喜功之举,其实则不然,对后世影响意义极大。

第一:郑和身世,三宝太监的说法,永乐年间六次宣德年间一次

1:史料中对于郑和身世的介绍



根据史书记载,郑和的舰队是由100多艘海船组成的一支联合舰队。宝船六十三号,大一点的长138米,宽为56米。根据李约瑟先生写的中国科技技术史,在第四卷中写道郑和舰队的长度让人不敢相信,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子虚乌有。明朝鼎盛时期,他的海军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代的亚洲国家,甚至超过了同时代所有的欧洲国家,超过了所有欧洲国家海军的总和。

『叁』 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最重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郑和作为中国远航第一人、伟大的外交家,以人类航海史上绝无仅有的壮举,历时28年,七下西洋,航程十余万海里,先后出使亚、非两大洲36个国家和地区,宣扬大明国威,推行大国和平外交,发展国际贸易,传播中华文明,推进文化交流,开辟了亚非洲际海洋航线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世界航海事业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据《明史》记载,郑和船队每到一地,先安排外交会见,君主宣读明成祖朱棣的皇帝诏书。同时,赠送礼物。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国王及各级官员冠服和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礼品。当地国王也同时回赠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珍稀物品。

这些举措,从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树立了大明王朝和自己的威信,淡化人们对他得位不正的非议。

相比之下,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发展贸易,就显得太过于牵强了。郑和出使期间,每到一地,虽然也利用国内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和当地开展地方贸易,但贸易收入,远远不及船队出使费用。据记载,郑和每次出使,人员27000多人、船舶200多艘,耗时两三年之久,且每到一地,赏赐给出使国的礼物远远多于对方的回赠,这些都耗费了大量的资财,不仅无益于明朝经济的发展,还给当时的财政带来了很大负担,被时人和后人称为劳民伤财的“宝船弊政”。所以明成祖一死,就被仁宗朱高炽叫停了。

『肆』 七次下西洋的郑和,前中后期都做了什么事

从永乐到宣德,前后28年,郑和前后七次远航西洋,其真实目的很简单,前期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下落,从而使得朱棣放下心病,后来渐渐成为明朝宣扬国威、睦邻保境、肃清海盗、畅通贸易的疏通之道。




概而言之,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有三:

其一,隐秘目的,受朱棣隐秘旨意,搜寻建文帝下落,建文帝出逃海外,朱棣心中始终惴惴不安,便命令郑和泛舟海上,遍寻诸国,以期寻获下落;

其二,政治目的,宣扬国威,睦邻保境,郑和七下西洋是朱棣对治理明帝国理想的体现,也是一种国家力量的显示,维护藩属关系彰显明帝国宗主地位;

其三,经济目的,肃清海盗,畅通贸易,当时海盗群起,占据岛屿,抢劫过往船只,阻断贡道和商道,郑和下西洋意在恢复朝贡贸易。

『伍』 关于郑和的问题

1:郑和原名马三宝,回族人,后入宫做了宦官,明成祖赐姓郑 。
2: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 乙酉) 34岁 奉成祖命,郑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1407年10月13(永乐五年九月十三 丁亥) 36岁 回国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

1409年(永乐七年 己丑) 38岁 九月又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永乐十一年 癸己) 42岁 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永乐十五年 丁酉) 46岁 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永乐十九年 辛丑) 50岁 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 辛亥) 60岁 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1433年(宣德八年 癸丑) 62岁 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3因为当时我国很强盛,明成祖欲加强与海外各国联系。还有一说是明成祖想要找到失踪多年的建文帝
4我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5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活动早半个多世纪,规模也更为庞大,行程也很远,且对待各国是和平友好的,未占海外一寸土地,不像欧洲航海是带有侵略目的。
6因为明成祖想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显示明朝的国力。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陆』 宣传郑和的意义

身残志坚,下半身不行了,下半生不一定碌碌无为。

『柒』 郑和的政治观点

我是觉得郑和的政治观点就是一种天朝至上,非汉文化影响地域即蛮夷的精神。郑和下西洋可以理解为一次中国展现实力的武装巡游,工业时代英国的皇家舰队环游世界跟美国现在的全球航母机动巡航也与之类似,出于炫耀与武装震慑。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国的行动不会是西方罗马执政官体制式的殖民或政治干预,主要还是维系中国对外方针的朝贡体系。当代朝贡体系可以理解为美国的美日安保条约与美台防务体系,但是多少带来了很大的政治干预(过去中国只要对方国内政变,最后只要承认天朝至上,就还是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中国出于当时的文化与科技的限制,不可能对偏远国家进行地缘干预,可以说,郑和下西洋是纯朝贡体制下的一次世界探索与朝贡交换的行动(以物易物的一次猎珍行动)。个人见解,希望有用。

『捌』 郑和在西洋都进行那些交流活动

摘要 1.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时不仅仅拓宽了对佛教的认识,还宣传了中国的道教

『玖』 郑和介绍

郑和世称三保太监,十五世纪初叶著名的航海家。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第一次从永乐三年六月到永乐五年九月,自苏州刘家港出发,经历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印度西海岸的柯钦以至古里(今科泽科德)。第二次从永乐五年十一月到永乐七年七月,沿同样的路径至古里。第三次从永乐七年九月到永乐九年六月,以东印度洋为中心,从爪哇、苏门答腊往锡兰,又北上印度东海岸,抵孟加拉湾,然后折回马六甲海峡,在马六甲修筑城塞后返国。第四次从永乐十一年十月到永乐十三年七月,又经东印度海岸折往波斯湾,到达霍尔木兹。也有认为这次远航到达东非沿海的。第五次从永乐十五年秋到永乐十七年七月,与前次航线相同,抵波斯湾,又另分一支船队经由阿拉伯南岸远航到东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腊瓦、马林迪等地。第六次从永乐十九年春到永乐二十年八月,除驶入波斯湾外,另有分队绕东非沿海诸港口航行。第七次从宣德六年元月到宣德八年七月,进行了经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湾的最后一次航行。这次,郑和的部下到达了阿拉伯的麦加。据《明史》记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所率部众就有二万七千多人,船舶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就有六十二艘,规模之大,史所未有。前后七次所经国家凡三十余国。这样的空前壮举,较之葡萄牙的达·伽马由伊斯兰教徒导航横渡阿拉伯到达科泽科德早八十多年,也加深了中国和所到各地贸易和文化交流。而郑和远航对东南亚地区的开发,贡献尤大。

郑和的航海笔录

郑和船队到达旧港(今苏门答腊岛的巨港)的时候,突然遭到海盗的拦截袭击。这群海盗的头子叫陈祖义。陈祖义本是广东人,洪武年间跑到现在的南洋,召集一伙人占领了旧港,常常打劫路经此地的商船,许多国家的商人都深受其害。这一次,陈祖义见郑和船队船多兵众,不敢贸然下手,就假意向郑和投降,暗地里却准备打劫船队。郑和及时发现了陈祖义的阴谋,立即部署对策。等陈祖义率众人来抢劫时,他指挥将士们把海盗打败,杀死了五千多人,烧毁了海盗船只十艘,俘获七艘,还活捉了陈祖义。 在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赠送了许多礼物给明朝,表示两国修好。哪知贪心不足的亚烈苦奈儿见郑和船队装载了大量金银,就假意请郑和到他的宫殿。盛宴招待之后,他再次向郑和索取金币,暗地里却发兵去劫夺郑和的船队。郑和沉着冷静,了解到锡兰山的大部分兵力已派去攻打船队,都城空虚,就火速传令,调来了两千多将士,出其不意地攻打了锡兰山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官属。领兵打劫船队的将领听说明军回攻都城,赶忙下令撤兵回救。郑和的军队乘胜杀了个回马枪,又把敌兵打地溃不成军。他们只得向明军投降了。郑和当场释放了投降的将士兵卒,只把亚烈苦奈儿和几个重要官属扣留在船上,然后继续访问其他地区。 当郑和的船队到达木古都束时。国王亲自去迎欢,并且设宴款待。郑和向国王和王妃赠送了丝织品陶器和茶叶。国王送给明朝皇帝一只珍贵动物,叫做“麒麟”,也就是非洲长颈鹿。回来的时候,不仅带回来了十七国的使节,和他们同来中国访问的,其中有的是王子,有的是王叔王弟,都同明朝建立了邦交。郑和还带回来了忽鲁谟斯的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国的麒麟、长角马哈兽;木古都束的花福禄和狮子;卜刺哇的千里骆驼和驼鸟。

郑和在国内休整了一年多时间后,永乐十年十一日,成祖又令他第三次远航西洋诸国。这次正好赶上了东北季风时节,郑和的船队顺风而行,不久就到达苏门答刺(今印尼苏门答腊岛)。

苏门答刺刚刚经过一场大的事变,使郑和的访问遇上麻烦。原来,苏门答刺的西面有个那孤儿国。1408年(明乐永六年),那孤儿国和苏门答刺打了一仗,苏门答刺国王中箭身亡。王子年龄尚小,不能替父王报仇。王后却复仇心切,她晓谕全国:谁能领兵打败那孤儿国,替先王报仇,我就嫁给他,并请他当国王。一个有本领的渔夫奋勇领兵打败那孤儿国的军队,杀了他们的国王。渔夫娶了王后,当上了苏门答刺国王。老国王的儿子长大以后很不甘心。他培植了一伙心腹勇士,乘机杀死了渔夫,自己登上王位。郑和到达苏门答刺后,向新国王赠送了许多礼品。 渔夫有个儿子苏干刺,想替父亲报仇,发兵攻打苏门答刺,企图争夺王位。没想到反被新国王打败了。他只得逃到一个叫邻山的地方,自立一寨。他听说郑和赠送给苏门答刺新国王许多礼物,却没有送礼给自己,心中有忌又恨就带领几万兵众,袭击郑和的船队。在苏门答刺的配合下,郑和指挥将士英勇还击,把苏干刺的兵众打得大败,乘胜追击到一个叫南渤利的地方,活捉了苏干刺和他的妻子、儿子。到永乐十三年回国后,永乐帝下令把苏干刺杀了。 1430年(宣德五年六月),明代的第五个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又一次派遣郑和、王景弘率领船队,访问了忽鲁谟斯等二十来个国家。因为这次访问的国家多,地域广,路程远,因而时间也就很长,到1433年才启程回国。不料船队返航至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泽科德)时,六十三岁的郑因积劳成疾,不幸辞世。王景弘命人把郑和的遗体妥为装殓,准备回国安葬。当时已进入夏季,热带气候酷热,船队航进爪哇(今印尼爪哇岛)时,眼见郑和的遗体难于保存,已不可能运回国内安葬,王景弘只好决定埋葬在当地。

七下西洋欲何求

朱棣夺得皇位时,明朝已经建立了二十多年,农业与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受到这场政变的影响。这时,中国广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发展得十分繁荣。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逼切的事。另一方面,朱棣也想利用对外的活动,展示自己的势力,并建立自己的声望。因此,远航的活动就势在必行了。

明代初期,由于朱元璋三十一年得励精图治,农业经济恢复了。在手工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矿治、纺织、陶瓷、造纸、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国的丝织品、瓷器以至一些欧洲国家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尤其是造船业的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包括罗盘针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航海知识的提高),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以及明初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中国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移民的增加,所有这一切,都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条件。明初这种强盛的国势、发达的贸易,本身具有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扩大海外的贸易和来往的要求。于是,明成祖朱棣决定组织一支强大的船队,前往“西洋”诸国。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朱棣派遣他出使“西洋”的动机和目的。明朝初年,正是国势向上发展的时期。这时在北方,蒙古的势力已被驱逐出长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统治已十分巩固,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盛,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发展。朱棣自认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国都来朝贡。和历代功利主义的封建帝王一样,朱棣也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他也要宣扬国威,向外示富。

到了永乐年间,由于国力强盛,朱棣要建立一个天朝大国的思想就更加强烈。明成祖的个性好大喜功,常常向异域显示中国的富强,对明朝初期对海外的消极政策深表不满,故朝廷对外政策为之一变,即位后便派宦官出国,召各国来朝,此举无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郑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国外显耀兵力,向海外各国夸示中国的富强,宣扬明朝的威德。同时他还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国内一部分人对他武力夺取皇位的不满。

他还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一部分的人对他武力夺取地位的不满。有些书上说的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找寻建文帝朱允文的下落。据说,“靖难之役”以后,朱允文出走,不知所终。祖的皇位是发动靖难之变后,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的。这在猜忌心很重的朱棣看来,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明成祖怀疑他逃到海外避难,恐怕他将来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以杜绝后患。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

他出使的任务之一,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郑和所到各国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宣传朱棣的皇帝诏书。向各国宣谕: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

第二件事便是赠送礼物。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赐国王及各级官员冠服和其他礼物,表示愿意和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

第三件事是进行贸易活动。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使各国为中国的精美、完好的手工业品所吸引,从而愿意来中国称臣纳贡,进行贸易活动。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和瓷器等,早就在亚非各国享有盛誉。亚非的很多国家早就想同中国发展贸易关系。只是由于朱元璋“海进政策”,才限制了这种贸易的发展。朱棣取消“海进政策”派遣郑和出使,表明中国恢复了同海外各国的正常贸易。海外各国同时也认为,跟中国纳贡称臣,进行贸易,建立友好关系,是有利可图的事。

『拾』 世界唯一以“太监”取名城市,外国人觉得好笑,华人为何却肃然起敬

说起太监,大家都知道是古代专门在皇宫之内伺候皇帝与后宫各位妃嫔公主的人,历史上有不少像李莲英一样有名的太监,不过你知道吗,这世界上还有一个以太监命名的城市,那就是印尼的三宝垄。

如果有机会的话,小编是很想到这座城市看一看,瞻仰一下郑和的雕像,不知道小伙伴们对三宝垄怎么看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阅读全文

与宣传郑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安培训方案 浏览:104
曼蒂广场市场营销 浏览:571
名人活动策划方案ppt 浏览:599
网络营销思想的内涵 浏览:506
营销方案装修 浏览:262
电子商务项目管理概念 浏览:590
乐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979
娃哈哈新品营销方案 浏览:922
杭州市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之研究 浏览:495
华润万家五折促销活动是几天 浏览:975
618拼多多的网络营销方式 浏览:719
三名词解释题3网络营销 浏览:789
当前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浏览:346
杨凌电子商务孵化中心 浏览:233
卤肉店微信营销 浏览:186
区域环境创设培训方案 浏览:329
大连招聘策划方案 浏览:498
给教师培训作文的讲座方案 浏览:574
服务型企业网络营销模式 浏览:150
在房间浪漫策划方案 浏览: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