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使命召唤9的预告片中出现那种战斗机是什么
里面出现的战斗机,无人的很多,有人的战斗机长得十分像F-35但是仔细看预告片会发现他虽然长得像F-35而且有些镜头里面出现了悬停的状态,但是他是双发动机的,比现实中的多一个,其次是长得虽然像,但是还真不是,说实话那宣传片里面没有一个是现实中有得,除了坠毁的那个看着像是黑鹰直升机,里面的直升机貌似是现实中有得
② CF新出的黑鹰其实就是CS里的英雄
LZ,不是模仿英雄,只是很像,是模仿我们的杰拉德,一模一样,保卫者的黑鹰胡子和杰拉德一样,明显模仿杰拉德!采纳吧!
③ 啦啦啦德玛西亚第二季预告片里用的黑鹰坠落里的哪两首歌
He's Dead - Cover Fire 这个,是盲僧的,大概在1分50。
望采纳
④ 如何评价电影《红海行动》
开门见山,《红海行动》是今年春节档质量最好的一部,但尺度很大,R级。
我之前一直觉得,林超贤的前作《湄公河行动》,作为中国的军事甚至战争题材,在审查制度、主旋律光环甚至意识形态的笼罩之下,拍成那样已经是华语电影极限了。
没想到《红海行动》这样作品,如果不考虑国别,你要说是好莱坞大片都有人信,说是“海军宣传片”吧,也无伤大雅,主要没有什么太强的意识形态和主旋律色彩,也没有太煽情之处,就是直观的表现战争。
火爆、真实、残酷的战争。
原来是这样的“主旋律”
这部电影公映之前,我其实是有些担心的,都知道《红海行动》是改编自2015年也门撤侨事件,但从故事的角度,太像《战狼2》了,类似的故事,已经有了一部50多亿大片在前面,那么《红海行动》该如何面对大众新鲜度的问题呢?
所以,《红海行动》用了一招很“极端”的方式,对格局和表现方式的稍加改动。
之前的《战狼2》可以说是一部军事外衣下的孤胆英雄动作片,跟我们熟悉的《虎胆龙威》这样的作品类似,打不死的主角、英雄壮举,是动作类型的电影。
但《红海行动》呢?给人的感觉这是一部战争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像当年的《黑鹰坠落》,尤其是张译带领小分队进入伊维亚国开始,乘坐悍马车队沿着街道行驶的画面,我一下子就想起来《黑鹰坠落》。
没错,虽然故事背景跟《黑鹰坠落》是完全相反的,后者的背景摩加迪沙事件是一场“美军错误的战争”,而这部电影就是直观的表现战争环境下的“一场营救”,其实是政治正确的。但《黑鹰坠落》整部电影,就是在表现故事大背景下美国大兵的境遇,没有批判也没有歌颂,就是告诉各位,战争是这个样子,火爆之余,略带对战争的反思,《红海行动》也是如此。
电影表现的就是一场任务,然后就是小队陷入孤立境地,面对如丧尸一般不怕死也打不完的敌人,誓死突围,过程惨重,有人死亡有人归来,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对战争尺度的描写,就像《血战钢锯岭》那样粗暴直接,一个炮弹下去,人都是“平面”的,散落的到处都是,还TM给你看特写,这就是传说中的“人无完人”。
我觉得这片算是新世纪以来,华语电影尺度最大的一部,很直白的传递给观众,这就是残酷的战争啊!
所以我们都说《黑鹰坠落》是美式主旋律,因为在意识形态很弱的情况下,该片最多展现的就是战争残酷下美国大兵的处境,以及结尾之处的的“Leave No Man behind”,带出电影中美式战斗精神,可以说这部电影是美国三角洲、游骑兵的宣传片。《红海行动》也是类似,电影中展示的“勇者无惧,强者无敌”的“蛟龙突击队”精神,也是海军的宣传片。
但毕竟这是深一层的思想,只有看完电影才能体会到,电影主要还是表现战争的残酷,因为那部美国电影的片名不叫“不丢下任何兄弟”而叫《黑鹰坠落》,这部电影也不叫“勇者无惧”而叫《红海行动》。
不管你的武器多么牛逼,战术多么高超,但在战争中,该死人还是会死人,展示战争残酷性为主,军事宣传为次,是这样的主旋律。
电影最“极端”的地方,就是从头打到尾。
我不认为“文戏”和“角色塑造”是林超贤的弱项,大家可以参考他当年的《江湖告急》《冲锋陷阵》甚至《激战》,最出彩的恰恰是文戏和角色,香港金像奖导演这方面还是OK的。
不过个人之前最喜欢的林超贤作品,是一部叫做《重装警察》的电影,虽然故事一般,但后者对爆破、血雾、专业化特警角色的塑造非常过瘾,从那时候我就觉得,林超贤一定是这方面的爱好者,军迷、警械装备等等很有研究。
果然,从《湄公河行动》到《红海行动》,对这方面的展示非常专业,而且调度极佳。
而且林超贤也明白,在对于场面和调度的专注之后,文戏空间会极大的压缩,二者是在他看来是兼顾不到的,因为之前的《逆战》就是反面典型,文戏和武戏的割裂。所以在《红海行动》中,直接开打吧。
一部138分钟的电影,抛去字幕,整部电影文戏也就20分钟,从开场营救人质危机,还没回去就直接开赴伊维亚,随后就进入到战场环节,二话不说就开打。
巷战、突袭、偷袭、还有最后的“脏弹”副本,狂轰滥炸下来,观众不会觉得审美疲劳,因为林超贤在这方面的调度实在太强了。
如果对于“调度”这个词大家会觉得过于笼统的话,最简单的例证就是,在本片“故事张力”有限(甚至可以说毫无故事,就是打打打)的情况下,观众不会觉得晕,不同地域不同形式的战斗,敌我双方对比,又是偷袭又是反偷袭,这些场面戏被梳理的有条不紊,这就是林超贤的不俗之处。
至于文戏,索性全不要,因为林超贤自己也知道,一旦观众进入状态,就很难停下来,一旦停下来,就会造成情绪上的割裂,索性从头打到尾,《黑鹰坠落》也是这样的,非常考验导演的宏观调度能力,对于这样的场面戏,一般导演还真的玩不转。
这样一来,也有个缺点,就是人物立不起来,最典型的就是稍有“脸盲”,加上本片不少新人,锅盖头、头盔、灰头土脸加持,容易分不清,建议各位观看本片之前,过一下演员表,也不复杂,8位战士:张译队长、杜江拆弹、黄景瑜狙击手、蒋璐霞女机枪手之外,还有医疗兵、通讯兵、观察员和主机枪手,熟悉一下就行。
⑤ 求有关美国游骑兵的电影,黑鹰坠落就免了
洛杉矶之战
拯救大兵瑞恩
兄弟连
太阳泪
深入敌后I
深入敌后2邪恶轴心
深入敌后3
生死狙击
石破天惊(勇闯夺命岛)
前进巴格达,
特种部队之眼镜蛇的崛起
天龙特工队
⑥ 如何评价 HBO 的纪录片性质的美剧《杀戮一代》
有人说:“HBO出品,必属精品”。2001年HBO的《兄弟连》大受欢迎,几乎超过了所有描写战争的电影,成为了经典。这一次,HBO则给我们带来了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的《杀戮一代》。跟《兄弟连》一样,《杀戮一代》也来源于真人真事:《滚石》杂志的记者Evan
Wright跟着海军陆战队一路从科威特边境打到巴格达,回国后写了一本书,名叫《杀戮一代:恶魔犬、冰人、美国队长与美国战争中的新面孔》(恶魔犬是海军陆战队的一种代称)。由于这本书的真实、客观、深入,它一下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HBO将这本书改编成了一个七集的迷你剧,剧集早在2005年就开始了准备,演员们从那时起就开始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而剧组更是辗转到南非、莫桑比克、纳米比亚等地取景,力图将最为真实的战争场景呈现出来。
如果你还想从《杀戮一代》里看到《兄弟连》或者《黑鹰坠落》那样的壮阔刺激战争场面,可能会有些小小的失望,倒是和《锅盖头》的路子比较接近。这个剧集的重点不在描写双方如何排兵布阵、斗智斗力,而是放低角度,把整个伊拉克战争当作了一种生活状态来描写——大多战争片都只写战士如何行军打仗,但对战争中的吃喝拉撒睡则付之阙如,《杀戮一代》里可就真切细致多了,连士兵吃什么、打仗期间如何解决方便问题(照剧中的说法,这可是影响战斗力的大事呢)、为什么要准备尿不湿,甚至自慰这种事都涉及到了。
这是一个说话多于打枪的战争剧,从第一集开始,我们就发现,这些美国大兵,早已没有了《兄弟连》中军人的责任感,出发前他们最关心的,是詹妮弗•洛佩兹是否挂了的八卦消息。他们不考虑战争的意义,更关心的是能不能给自己连队的夜视仪找到足够的电池。虽说海军陆战队是志愿兵,但来伊拉克战场的第一侦察营士兵仍然可以说是各怀心事:有的人不进海军陆战队就得进监狱;有人参军只是因为受了宣传片的影响,觉得穿起军装来很酷,能更吸引女人;有人更简单,仅仅是因为可以合理合法地开枪杀人……
这也不是一支《兄弟连》那样团结同心,生死与共的军队,这支军队中有说西班牙语的墨西哥人,有底层混出来的黑人,有拉丁人,有上流社会出身的白人,有犹太人,有虔诚的基督徒。种族矛盾、阶层差异在这队伍里无处不在,而且表现得奇奇怪怪:一个拉丁裔士兵说,我还挺小的时候,一次有几个黑人跑到我们街区来,双方互相看不顺眼,我看到他们把一个十七八岁的黑人小伙子拖进商店,用螺丝刀捅死了,从那天起,我就决定跟白人混了。至少,白人不会随便用螺丝刀把走到你街区的这么捅死——何等简单直接的逻辑,但和我们一直以为了解的种族主义感觉完全不同。还有个黑人没事就在那里宣扬白人压迫论,他觉得所有事情背后都是白人要消灭黑人、同化黑人的阴谋,而那些白人战友就在那里有一搭没一搭的听着他碎碎念,似乎在听一个与他们无关的神话。
杀戮战场——
HBO的剧一向以制作精美、细节讲究著称,不论是古装的《罗马》还是现代战争的《兄弟连》,都让观众感到身临其境,并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杀戮战场》也不例外,从外景到服装、武器道具,无不逼真准确,极其考究写实。拿一个细微的地方来说吧:你会发现,剧集中军官们穿的迷彩服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当时正处在美军换装期间,新的作战服与旧的并存。其他像军队中惯用的俚语、军方的各种术语乃至战士的动作姿态等都完全是符合真实的(其中一个角色rudy更是由真正的海军陆战队士兵自己演自己)。可以说,这个剧对军迷来说绝对是难得的精品。以前关于伊战的电影作品,基本都是从外面看热闹,这个剧则真正做到了从骨子里去描写伊拉克战争。
说本剧不如《兄弟连》或者《黑鹰坠落》那样充满激烈的战斗场面,并不是说它的战斗部分拍得不好。只不过剧集是从海军陆战队侦察营的角度去看战争的,这就决定了剧中基本上没有正面的战争描写,没有美军对阵伊拉克正规军的场面,都是些小规模的战斗——虽然与《兄弟连》都属于连排级的战斗,但相比之下《兄弟连》的战斗是全方位的表现,有大规模空降、步坦协同作战、攻坚战、防御战、丛林战、山地战……因为它的背景是宏大的欧洲战场。《杀戮一代》的不同在于,侦察营本来的作用就是指示目标、侦察敌情,而且现代战争也很少会出现刺刀见红的场面了。看《杀戮一代》,你会对现代战争有更深切的认识:一场伊拉克战争打下来,美军仅仅阵亡了几百名士兵,这还是包括战场事故的。你看看这支美国大兵自认为装备很差,供给不足的部队吧:所有人都配备防弹衣、步话机、夜视装备、防化服,与其他兵种时刻保持协同,随时可以呼叫武装直升机、海军的对地攻击机或者远程炮火的支援,全摩托化、行动迅速、反应灵活,可以适应多种战术需要——在有一集中,这支缺乏重型武器的小部队甚至拿下了一个敌方机场,虽说当时机场已经被伊军抛弃,但也能看出其战斗能力。剧集中有两场战斗让人看了非常过瘾:一次是B排必须强行通过一个敌方控制的小镇,仅仅五辆悍马吉普,几架重机枪和二十来人,但一路上却打得火花四射,几乎将镇子中央的敌人当作火力点的大楼打碎了!简直像是在看战场实况,紧张迫人!另一场夜战更是精彩:B排被要求通过一座桥,穿过一个小城,结果被障碍物堵在了桥头。五辆悍马互相挤在一起,而这时冰人通过夜视仪发现有敌人偷袭,双方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激战。美军有夜视仪的优势以及海军陆战队的战术素养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几乎全歼对方而自己只有一人受伤较重。当然,第二天他们庆幸地发现,敌人只是些大学生组成的志愿军,散兵游勇——其中很多都是来自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大学生,一个死去的叙利亚大学生,其护照上入境缘由一栏写的是“讨伐异教徒”。排长nate感慨地说:“有句谚语说不要摸着火了的狗,但我们已经摸了。”
对于战争片,我有个很深切的感受:国产的战争片强调的是鲜明的正义感,认为战争是一场组织清晰、立场分明的双方对抗。而美国的很多战争片都在突出战争的无理性、无意义,凸显战争对人性的践踏和改变。《杀戮一代》中,这一点表现得特别明显。在整个剧集中,几个高级军官都不知道在干什么:军士长最注重的就是军容,他对不刮胡子、不穿军装这些事极其看重,整天向士兵怒吼;营长“教父”看起来重视荣誉、颇有将才,说出话来非常有魄力,然而他最关心的其实是自己部队在将军眼中的表现,为此甚至不惜让部队犯险冒进,独对强敌,把战争当作个人荣誉的一场赌博;B连连长更绝,他对军事指挥很不在行,主要就听从手下军士长的建议,有一次,因为怀疑前面几百米的树林中有伊拉克RPG小组活动,他就要呼叫炮火,而士兵和排长nate都明白这点距离根本不能呼叫炮火,他们全在危险区域内呢!为此他不得不抗命向连长提出异议,这差点让他后来上了军事法庭。连长一意孤行,没想到外行的他报给炮兵的方位完全不对头。一个战士骂骂咧咧地说:“我们竟然被他的错误给救了,真他妈滑稽。”其实剧集中更荒谬的事还多着呢:最好玩的一次是几个人夜间站岗,结果发现远处有一大片灯光,一闪一闪地似乎在向他们的营地开进。有人说这是伊拉克的坦克部队,大家都紧张了起来,经验丰富的冰人看了又看,对其他人说,这就是远处城市的灯火,你看久了,就会觉得它在向你移动。然而说什么都晚了,固执的连长还是呼叫了炮火支援,立时,几万吨炮弹倾泻过去。第二天白天,他们过去考查打击效果,发现除了沙子,那里屁都没有。
作为美国拍的伊战电视剧,不管如何反战,自然还是有为自己脸上贴金的地方。《杀戮一代》中的军人虽然没有了《兄弟连》中的那种信仰和精神,但他们仍然是为了荣誉而战的,他们认为海军陆战队是最出色的军种,比陆军那些傻大兵强得多,平常还颇有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最擅长的就是讽刺挖苦各种人、事——从“该死的哈吉”(大兵们对阿拉伯人的蔑称)到“傻瓜军官”再到“恶心的军粮”。这是玩电子游戏长大的一代,他们可以唱着艾薇儿的歌,感叹自己连个哈吉都没打到,但也会为炸弹凭空毁掉一座村庄而心中不安。照编剧话来说:“我们没有为这剧编制音乐,也没有在剧中放入任何的音乐,因为我们要观众自己认为在什么时候该释放什么样的情绪,而不是像其他电视剧那样我叫你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感动。我们不是以共和党或是民主党的心态去拍这部剧,我们的出发点是中立,没有偏向任何一方。”
制式装备——
一个伊战中的美国大兵要带多少装备?看看下面剧集中冰人的装备示意图吧。总共算起来,他的装备(不包括衣服、靴子、弹夹等零碎的重量)按最低标准也有12公斤了!
凯夫拉头盔——凯夫拉是一种质地牢固重量轻的合成纤维,海军陆战队的头盔就是这种纤维制成的,头盔重量在3.1到4.2磅之间。
防弹背心——美军的制式装备,但在战场上,防弹背心的主要功能并不是抵御子弹的直接命中——这基本是做不到的,即使能防御枪弹贯穿,其动能也会要了被击中者的命——而是减低弹片、爆炸物等的间接杀伤。重量在7.5到11磅之间,是尺码而定。
海军陆战队作战服——简称MCCUU,美国海军医护兵和海军牧师也穿的是它。MCCUU一共有两种颜色:丛林色和沙漠色。剧集中,第一侦察营最初领到的就是丛林色作战服,难怪大兵们要骂娘呢。
M4卡宾枪——M16枪族中的一员,M16A2是目前美军最常用的武器,而这种M4与其有80%的部件通用率。M4重量为5.9磅,有效射击距离大约500到600米。它还可以配上M203枪榴弹发射器,重量3磅。剧集中,拿着M4的冰人坐在第一辆悍马上,他的枪上还配有PAS-13B热感瞄准镜,这玩意儿重5.5磅,对人员的有效观测距离是2.8公里,对车辆则能在6.9公里外就发现它。
腿袋——左右腿各一个,由一条腰带联接起来,可以装弹夹、水壶等物品。
⑦ 美国空军宣传片里的说唱摇滚歌曲
OUTKAST-B.O.B 是不是有 B1b B2 F15 F16 黑鹰直升机等等以及它们的空袭录像 画面切换很快的那部
⑧ 啦啦啦啦德玛西亚第二季宣传片中猴子和盲僧等三人一起时的背景音乐是什么
He's Dead Hans Zimmer的 QQ音乐就可以找得到
黑鹰坠落的原声带,分给我,
⑨ 黑鹰坠落读后感
这部片子主要讲的是:伊朗有几年因为不下雨,庄稼长不成,饿死了好多人。于是红十字会组织就从别的国家抽调一些粮食分放到没有粮食的地区。可是有一个由恐怖分子艾德华控制的组织等一到,就依靠着强大的火力把红十字会的运粮车里的物资都抢了过去。于是,国际维和组织就派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和三角洲部队去消灭这支恐怖组织。在与恐怖组织的激战中,一架美军运输直升机“黑鹰” 被击落了,只有一名飞行员活着。后来,另两名美军士兵冒着生命危险去营救那名飞行员。最后,飞行员存活了下来,而两名士兵全部阵亡。故事的结局是美军求助伊拉克驻伊朗基地,出动了装甲车把在城里与恐怖组织殊死激战的美军伤残人员都带了回来。
故事里最让我难忘的是片尾公布的一组数据:在这次战斗中,恐怖组织阵亡1000多人,美军阵亡17人,伤302人。而最令我感动是去营救飞行员时士兵说的那句话:“不丢下一个弟兄!”我们的生活中也需要这样的团结。记得有一次,我们跟四二班拔河。第一场开始拔时,大家都是各拔各的,结果被二班轻而易举的赢了。后来我们吸取了经验,团结一致,这时就好象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从体内爆发出来,一鼓作气就赢了个2:1。
让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民族,他们同样勇敢、同样不畏牺牲,同样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但他们不会忽略个人生命的价值,正是无数的个人组成了民族、组成了家国,于是,美军自上而下都有一个信念---“绝不能抛弃同胞”,如果为了战争的胜利,抛弃了同胞,不但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也无法向亿万美国同胞交代。我想,如果这场战争的主角是中国,中国肯定会取得战争的胜利,而且中方死亡人数可能低于10人,而当时美国彻底的失败了,而且死亡了19人,是越战后遭受到的最沉重的打击
由黑鹰坠落想到
1993年,美军在摩加迪沙展开行动,但是,其中担任空中掩护得UH-60黑鹰直升机却被ргп-7火箭击中,美军被迫营救几位受伤的弟兄,结果却死伤700多人,大败而归。
我看了之后,感触很深,我觉得任何事情该舍则舍,不要都取。世界上比较低等的生物为什么能活到现在?应为他们在被天敌攻击的时候,大多会舍弃被咬住的器官,然后逃之夭夭。所以,海洋里还有海参、章鱼、水螅这种生物。所以明智的人因该懂得舍弃,当然不是器官,而是某些事物、工作、诱惑……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小时候母亲给了他一个气球,而当母亲吹着口琴靠近他时,他被乐曲迷住了,就想要口琴,可是放不掉手中的气球就无法得到口琴,他放弃了气球,年复一年,他的音乐水平已经非常高了,但遇到了他最感兴趣的经济学就放弃了音乐……后来,他成为了美联储主席。人生就是需要这种放弃,因为人只有一个大脑,一双手。总不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但是放弃是为了修正轨道,而不是让你做退缩的理由!而一个什么都想要的人,只能一无所有。
制定工作与行动计划也是一样,不必要面面俱到。诺曼底登陆前夕,盟军必须切断德军在法国的交通线,可是,这必然会导致平民的伤亡。但不这样做,登陆就无法成功。所以,必须舍弃这些平民。24小时内,杀死了2000多名法国人。结果登陆大获全胜。可是,如果盟军考虑平民伤亡,就不会有如此大胆的登陆行动。所以,放弃一部分,就会大获全胜。凑某种意义上来说,会放弃的人就是领导者!
君子明哲保身,王者精舍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