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血吸虫病的防御知识
一、什么叫血吸虫?
凡是寄生在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称为血吸虫。脊椎动物指哺乳类如人类及哺乳动物(牛、羊、马、猪、犬、猫及鼠等)。血吸虫种类繁多,在已为人类认识的86种中,有19种与人类致病有关。其中有5种血吸虫,即日本、埃及、湄公、间插、曼氏血吸虫,致使人畜患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
二、血吸虫病在哪里流行?
日本血吸虫致病严重,分布很广,包括日本、中国、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根据发掘出土的西汉古尸解剖分析证实: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我国就有日本血吸虫病(以下简称血吸虫病)。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和云南省,但在上述范围内并非普遍流行血吸虫病,各省有一定的县为血吸虫病流行区。
三、血吸虫病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寄生虫病。从西汉古尸发现的血吸虫感染者来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许多人惨遭血吸虫病的危害而丧生,有的村舍也因血吸虫病而被毁灭。患了血吸虫病的病人,早期可以不出现症状,或者可以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带血和乏力等症状,但是,一般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检查和治疗,天长日久,重复感染,逐渐形成慢性晚期血吸虫病;小孩患了血吸虫病则影响生长发育,长不高,智力低下,看起来就象小老头一样;妇女患了血吸虫病则月经不调,影响生育,并缺乏生活乐趣;如果发展成晚期血吸虫病,则腹腔里就会长腹水,肝脾肿大,表现出肚大如鼓,骨瘦如柴,有的还会大呕血,真是吃得做不得,严重影响劳动生产和生活,靠劳动致富是根本不可能的。血吸虫病的危害性就是影响生命、生产、生活、生长、生育之“五生”。
四、血吸虫生活史
血吸虫的发育和繁殖包括成虫、虫卵、毛蚴、尾蚴和童虫五个阶段。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中,部分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后钻入螺体,发育成尾蚴。尾蚴遇人或哺乳动物,侵入其皮肤后形成童虫,再移至肠系膜静脉寄生,发育为成虫。
五、什么是疫水?
疫水是指在血吸虫病疫区沟渠、田、塘水中有血吸虫的尾蚴。人畜若接触了疫水会被尾蚴侵入,导致感染血吸虫病。
六、血吸虫病是怎样传播的?
人、畜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尾蚴就会很快钻进人、畜体内,经过37天左右发育成血吸虫成虫,寄生在肠系膜血管里,以吸血维持生命。
雌虫在肠系膜静脉的血管里产卵。卵内含有毛蚴,每条雌虫每天产卵1000个左右,卵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卵会放出毒素,影响健康;卵随血流到肠壁,能使肠壁破溃而进入肠腔内,随大便排除。
含有血吸虫卵的大便污染了水源,在水温大约25℃情况下,经4小时左右虫卵内毛蚴破壳而出,在水中快速游动,遇到钉螺,很快就会钻入钉螺内,在钉螺体内不断繁殖,形成大量尾蚴。含有尾蚴的钉螺遇水,尾蚴就不断逸入水中,人、畜下水接触到尾蚴而受感染,这样就得了血吸虫病。
血吸虫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生存,不断地危害着人民生命与健康。
七、人感染血吸虫病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感染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生产性感染。如在田间从事农活、育秧、栽秧、收割、放水灌田、防洪排涝、捕鱼、捉虾、割草等。二是生活性感染。如在有血吸虫的疫水中洗衣服、洗蔬菜、游泳、洗手、洗脚等。
八、什么是钉螺?
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它是雌雄异体,水陆两栖的螺蛳。形状呈圆锥形,长度一般不超过1cm,宽度不超过4mm,螺壳表面有纵肋,螺旋一般为6~9个,主要分布在洲滩、沟渠(农毛小沟渠为主)水线上下1m的范围内。稻田中钉螺主要分布在进水口和田埂附近。
九、怎样防治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防治,首先是防,其次是治。防就是想办法预防血吸虫感染,防止人和牲畜得血吸虫病;治,就是治疗已经患血吸虫病的人或畜。
避免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在血吸虫病流行季节,人畜不要到有螺的河,堰,沟渠,池,塘等处洗衣物,中、小学生特别要注意不要到这些地方戏水、洗澡。如非得要到这些有螺环境去劳动生产,应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如穿胶靴、戴手套或在身上涂抹防蚴霜等等,避免皮肤与水接触。
积极消灭钉螺。消灭钉螺是预防血吸虫感染最根本的措施,没有钉螺,就不会引起血吸虫病传播。消灭钉螺,一是药物杀灭;二是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新沟,填有螺旧沟。
积极检查治疗血吸虫病。要知道自己是否患血吸虫病,应积极接受血吸虫病检查。中、小学生在学校接受检查,成人在住家所在地接受防疫人员上门检查。目前,检查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粪便沉孵检查、皮内试验、间接凝集试验、环卵试验等。经过检查确诊有血吸虫病后,无论自己有无症状或体征,均要及时进行治疗。目前治疗用的药物叫吡喹酮,此药毒性低,疗效好,服用方便。
十、什么是急性血吸虫病?
急性血吸虫病常发生于对血吸虫感染无免疫力的初次感染者,但少数慢性甚至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在感染大量尾蚴后亦可发生。从理论上讲,任何初次感染者均应表现为急性感染,但在临床仅一部分感染者表现为急性血吸虫病,这可能与感染度和机体对疾病的个体反应性差异有关。
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均有明确的疫水接触史。一般发生于春、夏、夏秋之交,发病多人夏秋季。以6-10月为高峰。感染方式以游泳、嬉水、捕鱼虾。打湖草、抢收夏熟作物、防汛等为主。特别调详细询问病史,在血吸虫病流行区至今仍有极少数偏僻的山区农村尚未查清有无血吸虫病流行。
尾蚴性皮炎: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接触疫水后数小时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痒、无痛,数小时至2~3天内消失,此即尾蚴性皮炎,可由两种尾蚴引起,一是日本血吸虫尾蚴,另一是非人类血吸虫尾蚴。在临床病史记录的尾蚴性皮炎,两者无法区别。
潜伏期:从接触疫水到出现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的时间,平均约40天。潜伏期长短与感染严重程度有关,潜伏期最短者14天,最长者84天,平均41.5天。大多数病例出现在35天以后,此时血吸虫已交配产卵,虫卵内毛蚴成熟,血液内出现大量虫卵抗原物质。少数病例潜伏期短于25天,此时粪便中尚无虫卵,其急性期症状可能由童虫发育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引起。
发热:发热为急性血吸虫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也是判断病情的一个重要依据。发热的高低、持续期限与感染度、机体免疫状态有关,其他全身症状大致与发热平行,典型者午后体温骤升,午夜大汗热退,体温相差可高达4℃发热大致可分为3个类型:①低热型,约占1/4病例,亦称为轻型。一般体温很少超过38 ℃,全身症状轻微。常可自行退热。在慢性血吸虫病重复感染时,常出现此种类型发热。②间歇型与驰张型,在占病人多数,尤以间歇型为多见,亦称为中型。典型者午后体温上升,临晚高热可达40℃,午夜后体温降至正常或38℃以内,常伴畏寒、多汗、头昏、头痛,很少见有寒颤,也少见烦躁不安,热退后自我感觉良好。③ 稽留热型,约占5%,属重型。体温持续在40℃上下,波动幅度较小,可伴有神志迟钝、昏睡、谵妄、相对缓脉等毒血症症状。
急性血吸虫病发热期限从数星期至数月不等,急性血吸虫病发热期间毒血症症状常不明显,不发热期间自我感觉尚好。有部分轻型和中型病人,即使不经特效治疗,亦可自行退热,转入慢性期。重型病人一般不能自行退热,如不予治疗,可迅速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腹水而导致病死。
胃肠道症状:急性血吸虫病病人食欲可有不同程度减退,少数有恶心、呕吐。腹泻较为常见,大便3~5次/日,严重者可达每日20~30次,常带粘液和血液。重症病例粪便呈果酱状,多伴有腹痛,偶有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部分病人可有便秘,少数病人可出现腹水,其成因不同于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可能由于肝、肠急性虫卵肉芽肿的广泛形成,导致肝内窦前门脉高压和肠淋巴渗液增多而漏入腹腔所致。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为急性血吸虫病又一个重要症状,见于50%左右病例,多表现为干咳、痰少,偶可痰中带血,听诊肺部偶可闻及少许干性罗音或湿性罗音。
肝脾肿大:急性血吸虫病病人绝大多数见肝脏肿大,左叶较右叶显著,可有肝区疼痛。检查见肝质地较软,表面平滑,有明显压痛。肝肿大一般在剑突下50cm内。半数病人有脾肿大,质软,无压病。
其他征象:常见有面色苍白、消瘦、乏力、头昏、肌肉关节酸痛、荨麻疹等。个别病例出现偏瘫、昏迷、癫痫等胸型血吸虫病症状。
血液检查:急性血吸虫病绝大多数病人有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多,白细胞一般在(10~30)×10 9 / L,,亦有超过50×10 9 / L者。嗜酸粒细胞一般在15%~50%间,偶尔可达90%。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红细胞沉降率加速,部分病人尿检可见少量蛋白质,但管型及红细胞罕见。肝功能试验以丙种球蛋白升高较为常见,部分病人ALT轻度升高。免疫学检查可见血清IgM、IgG与IgE升高,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循环免疫复合物多呈阳性。血清循环抗原检测阳性率达90%~100 %,环卵反应在感染后l个月以上几乎I00%阳性、血清间接血凝试验与酶联免疫试验检测抗体阳性率亦接近I00%。感染5星期后,连续3次粪便沉淀孵化检查虫卵和毛蚴阳性率可接近100%。部分病人血清 异嗜凝集反应和肥达反应可呈阳性,诊断时需加注意。
X线检查:急性血吸虫病病人肺部X线检查,视急性期不同阶段而异,可有絮状、绒毛斑点阴影,粟粒阴影较少见,常对称地分布于两侧,以中下肺野为主,肺门边缘模糊,肺纹理增多,粗糙紊乱,伸展至肺外侧。这种病变持续3~6个月多消失,杀虫治疗可使消失过程加快。
乙状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检可见急性血吸虫病病人直肠与乙状结肠病变以充血、水肿为主,粘膜活俭虫卵检出率为50%,较慢性血吸虫病力低。腺体增生可致息肉。
B超检查:急性血吸虫病病人腹部肝B超检查所见主要为肝、脾肿大,偶有门静脉内径与脾静脉增宽,肝回声增强,增粗,即荧光屏上见光点增加、增粗。
十一、急性血吸虫病如何治疗?
急性血吸虫病确诊后,应立即住院治疗。对体温在39℃以上,中毒症状明显或有严重毒血症、脑膜脑炎症状的病情重的病人,在病原治疗前应予以支持和对症治疗。
支持和对症治疗:
1、加强护理:早期卧床休息,记录24 h出入液量,2~4h测血压1次。有休克者,按医嘱测量血压并稍抬高下肢,对高热者物理降温。
2、支持治疗:补充维生素与液体,口服维生素B、C等,有明显腹泻及消化系症状的病人,可考虑补充水、盐或能量物质。成人输液量每日2 000 ~ 3000 ml,输液的种类应视病情而异。若无明显失水,可用5 %或 I0 %葡萄糖溶液 I000~2000 ml,每I000 ml中加入 I0%氯化钾 I0 ml及维生素 C1~2 g;对高热多汗者,每日加生理盐水 500~I000 ml,葡萄糖与盐溶液量之比为1:1;对有大量水分并伴有离子丢失者,必须注意补钾,每500 ml的5 %或10 %的葡萄糖或复方氯化钠液体中可加入I0%氯化钾10 ml。应尽量动员病人口服,口服不足的部分由静脉补充。病情危重青,时考虑小量输血。
3、退热:急性血吸虫病发热是由于机体受到大量虫卵抗原的强烈刺激所表现出的毒性过敏反应。所以对一般轻型、中型病人,直接使用杀虫药物杀灭虫体,控制抗原物质产生,即可逐渐退热。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具有很好的特异性退热作用。
非特异性退热药物一般采用皮质激素。对高热或中毒症状严重者可于病原治疗前或同时合并应用,可增进退热效果和改善病情。轻型病人一般不需使用激素治疗;中型病人可短期应用并以口服为主;重型病人宜将激素加在输液中静脉滴注。常用的皮质激素有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及泼尼松等。氢化可的松 100~300mg/d,加入 5%或 I0%葡萄糖溶液 I0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泼尼松 30~40mg/d,分 3~4次口服;地塞米松 4.5~6.0 mg/d,分3次口服,或 I0~20mg/d加入5%~I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对重症高热者,开始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加在输液中静脉滴注,待遇热后改为口服。使用激素时间不宜太长。在体温降低、症状改善后,即可逐渐减量并维持l星期左右。使用皮质激素时,宜同时口服I0%氯化钾,每次 10 ml,每日3次。合并有粪类圆线虫感染的病人,在有效驱虫之前不可使用激素,以免产生免疫缺陷,而造成幼虫播散型超度感染,严重者可致病人死亡。
4、抗休克:对出现休克者,应先补充血容量和电解质。呕吐、腹泻病人,。可采用 I0%葡萄糖溶液 500 ml ,复方氯化钠500 ml,11.2%乳酸钠100 ml,静脉滴注。有酸中毒时,可用5 % 碳酸氢钠100 ml 缓慢静注或滴入。有中毒性休克时.则应用氢化可的松 200~400 ml/d或地塞米松 30~40mg/d,加入I0%葡萄糖溶液500一1000 ml中,静脉滴注。激素一般使用2~3天,待休克控制后即可停用。有微循环衰竭时,需加用胶体溶液,可用血浆100-200 ml或500 ml右旋糖酐40。对有四肢冰冷、面色苍白者,可用美芬丁胺(恢压敏)20~40 mg或多巴胺 20~60 mg或异丙基肾上腺素0.5~1ml,加入 5 %或10 %葡萄糖溶液 500 ml中,静脉滴注。对有四肢温暖、面部潮红者.则应用去甲肾上腺素2 ~5 mg(从低浓度开始)或间羟胺(阿拉明)20~40 mg.加入10 %葡萄糖溶液200 ml中,缓慢静脉滴注。
5、补充能量与抗感染:对不能进食的重症病人,每日从静脉内补充行葡萄糖不宜低于200g。或用能量合剂,如并发感染,应及时使用抗生素。
6、合并疾病的治疗:农村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常合并肠道寄生虫感染,在病原治疗前,宜先行驱虫治疗,可减少病原治疗药物的胃肠道后应;加大合并伤寒、痢疾、钩端螺旋体感染,均应用特效抗生素先予治愈;如合并肺结核.可在抗结核治疗中,适时用吡喹酮予以病原治疗。
7、病原治疗:
对轻型及体温在39℃以下、一般情况较好的中型病人,可尽早进行病原治疗;对病情较重的重型病人,先予支持治疗,治疗合并疾病,改善机体状况,再择机作病原治疗。病原治疗药物当以吡喹酮为首选。治疗急性血吸虫病的吡喹酮用量,成人总量一般采用 120 mg/kg体重(儿童140 mg/kg),6日疗法,每日总剂量分3次服,其中二分之一剂量在第1天及第2天分服完,其余二分之一剂量在第3~6天分服完。吡喹酮见效快。轻型病人在服药1个疗程后2 - 4天内,体温即可降至正常;中型或重型病人需治毕1星期或更长时间体温才降至正常,约50 %的病人于服药后当天可发生伴有寒颤、高热等类赫克斯海默反应,最高体温比治前可升高1℃左右,出现体温“反跳”现象。对服药前体温已降至正常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吡喹酮用量可按慢性血吸虫病疗法进行治疗。对经1个疗程治疗后发热不退者,如无其他病情,可在停药两星期后重复1个疗程。
十二、什么是慢性血吸虫病?
急性血吸虫病经治疗未愈,或未治自行退热,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非疫区人群进入疫区,偶尔接触疫水,轻度感染,未表现急性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临床症状,未引起注意,可误诊他病。经半年至l年左右有可出现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或慢性血吸虫性结肠炎病变,或B超检查肝脏有回声增强、增粗改变。更为多见的是流行区居民,由于常与疫水接触,经少量、多次感染后获得一定免疫力,居民对血吸虫各期抗原,特别是可溶性虫卵抗原产生耐受性,表现为慢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临床可分为以下数型。
1、无症状(隐匿型)
主要为隐匿型间质性肝炎,病人健康与劳动力未受影响,无明显症状,少数有轻度的肝脏或脾脏肿大,肝功能正常。这类病人在流行区颇为多见,尤其是轻流行地区。此外,在城市居民、工人和部队战士中的无症状病人,由于已离开疫区,且接触疫水少,体内虫数少,病理改变轻微,粪便虫卵量少,诊断困难,常需血清免疫反应、直肠粘膜活检或B超协助诊断。无症状型病人终身无显著临床表现,但亦可因重复感染、饮酒、营养失调、感染肝炎病毒 而出现明显症状与体征。
2、有症状
主要为慢性血吸虫性肉芽肿肝炎和结肠炎,最常见症状为慢性腹泻或慢性痢疾。症状是间歇性出现。腹痛、腹泻或粘液血便常于劳累或受凉后较为明显。休息时减轻或消失。轻度者腹泻,每日2~3次,粪内偶带少量血液和粘液;重者可有腹痛,里急后重,痢疾样粪便等。病人一般情况尚好,能从事体力劳动。肝肿大较为常见,表面平滑,质稍硬或充实感,无压痛,已多有脾轻度肿大。有时在下腹部 可摸及质硬且固定的大小不同的包块,此系虫卵沉积在大网膜、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所形成的纤维性肉芽肿,此情况在全国解放初较为常见,主要是反复感染,又未获及时、有效的杀虫治疗,目前已不多见,需与结核、肿瘤进行鉴别。血象可见嗜酸粒细胞增高及轻度贫血。肝功能试验,除血清球蛋白与丙种球蛋白可增高外,丙氨酸转氨酶等均在正常范围。反复粪便检查虫卵或毛蚴可获阳性结果。直肠粘膜活检90 %以上病例可找到虫卵,多为变性虫卵。血清环卵反应、间接血凝试验与酶联免疫试验(ELISA)检测抗体可获 90 %以上阳性结果,而病人的循环抗原可有70%~80%检测到阳性结果。B超可显示肝脾肿大,肝实质回声改变。门脉分支血管壁增厚有助于诊断。
十三、慢性血吸虫病的治疗?
慢性血吸虫病大多无明显症状,治疗目的在于杀灭机体内血吸虫成虫,以消除病原,防止病变发展,保护个体健康,在流行病学上起控制和消灭传染源作用。
吡喹酮是抗血吸虫的首选药物,一般以粪便检查、直肠粘膜活检等病理检查标准确诊的病人为治疗对象。血清免疫反应如 COPT、IHA、ELISA阳性者亦可考虑给予治疗。吡喹酮片剂每片200 mg。常用疗法有两种;①常现的治疗方法为成人总剂量 60 mg/kg体重(儿童体重不足 30 kg者总剂量可加全 70 mg/kg),2日疗法,每日量分 2~3次在餐间服,体重超过 60 kg者不再增加剂量,仍按 60 mg/kg服药。②在疫区大规模治疗中多采用成人总剂量 40 mg/kg体重 1日疗法,总剂量I次顿服或分2次服。服药期间及服药结束后3~5天内,应注意休息,减轻体力劳动,避免高空和水上作业。治疗方法可在当地医疗机构住院服药;在大规模治疗中经询检,如无吡喹酮禁忌证,也可由医务人员送药上门监服,服药后加强随访,及时处理副作用。
十四、疫区住地居民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疫区住地居民生产、生活活动接触疫水频繁 ,一定要加强管理,切实搞好预防。一是在居民活动频繁的有螺地带设立血防警示牌和血防宣传岗哨 ,教育、劝阻群众不要接触疫水,不要到疫区地带采粽叶、拔芦蒿、打湖草、放牧、捕鱼虾等 ;二是确因生产、生活需要到有螺地带从事种植、捕捞活动,应尽量减少涉水次数 ,并在下水前涂擦防护药品 ,穿防护服等 ,做好个人防护;三是教育妇女、儿童不要到有螺疫水中洗衣、洗澡等 ,尽量使用井水或自来水 ;四是每年应主动接受一次血吸虫病的专项检查。
十五、为什么要特别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教育管理 ?
盛夏和早秋季节少年儿童喜欢到湖水和沟渠中游泳、戏水、洗澡、捕鱼捞虾,如果是在疫水地带就有可能染上血吸虫病。儿童得了血吸虫病不仅消瘦虚弱 ,发育不良 ,个头矮小 ,有的甚至成为“侏儒”,而且严重影响读书上学 ,荒废学业。为了保护少年儿童的健康 ,疫区学校要开设血防常识课,使儿童学习和掌握一些血防知识和防护方法 ,不到疫水中玩耍。学校和孩子家长要加强学校校外活动管理,特别是在暑假期间,一定要禁止学生到疫区放牧和游泳、捕鱼捞虾。并以班级为单位制订学生防护公约 ,组织夏令营、血防知识竞赛等活动,强化血防意识。
2. 跪求10篇时评
名人代言门折射诚信丧失和道德滑坡
【事件回放】
名人代言虚假广告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对此,新出台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有一个规定,即“药品、医疗器械、医疗和健康资讯类”广播电视广告,禁止“宣传治愈率、有效率,或者以医生、专家、患者、公众人物等形象做疗效证明”。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侯耀文、侯耀华兄弟俩的代言广告被民众炮轰最多,甚至成龙大哥的乌发广告、本山大叔的酒广告也不能幸免。
【短评】
药品、医疗和医疗器械,与人们性命攸关,而名人是大众偶像,影响颇大,他们的话在公众心目中有很高的可信度。名人依照商家炮制的脚本,在广告中做虚假证明或虚假宣传,危害会加倍放大。很多老百姓相信“名人的话就是名言”——不是经常有受害者事后找名人打官司,说信了某某名人的话,买了某种假药,结果越吃越糟吗?如果没有名人的声音和形象,没有名人的表演和煽情,这些假药就不会那么风靡,观众也许就不会心动,不会买这个药、上这个当。
有论者说,所谓的名人“代言门”,罪不在名人,元凶是发布虚假广告的商家,帮凶是监管部门和媒体。这话有其合理性,因为商家、监管部门和媒体确实各有其责,违法了就要追究。但是虚假代言的名人也应该深刻反省,不能拍广告的时候大把捞钱,出了问题就推个一干二净。名人在违法广告中的作用,就像足球运动员的临门一脚——场外指导和战术再好,别人传球传得再棒,没有他这一脚,还是得不了分。
再看某些名人,代言之时,兴致勃勃,热情高涨,不问青红皂白,什么话都说,言之凿凿,信誓旦旦,并不虑及后果;被揭出问题,却首先解脱自身,辩说自己无辜,甚至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先不论法律责任,仅从道德良心说,虚假代言就是欺骗,能说无辜吗?最可笑的是,有的名人因此惹上官司,居然讥讽状告他的消费者想借他这个名人来“炒作”和“出名”。
名人“代言门”,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某些名人的诚信丧失和道德滑坡。对那些明显荒谬的广告词,名人在代言之时,自己真的一点怀疑都没有吗?一个挺胖的名人代言一种减肥药,称几天减多少斤体重,说得有鼻子有眼,决不心虚脸红。“忽悠”别人花大钱买这种没有效果的“减肥药”,自己坐收代言费,这就叫见利忘义。正如鲁迅讽刺的那样,“这些名人在卖着他们的‘名’”。虚假代言也是在“消费”着公众的信任。
社会道德风尚的建设,人人有责。名人作为公众人物,往往拥有较一般人更大的社会影响,也往往因此而拥有较一般人更多的“权”和“利”。正因如此,他们更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标杆,为维护公共利益作出更多贡献。假如认识不到这一点,这是很可悲的。
做人可以冷漠,但绝不可以无耻!
——关于对“大学生救人溺水身亡"
【事件回放】
在寒江救人的英雄赵传宇的母校长江大学,又涌现出一个英雄群体。24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该校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
【短评】
三个风华正茂的生命就这样走了,走得悄无声息又惊天动地,走得大义凛然却又令人痛惜;两名落水少年获得了新生,他们却献出了生命。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用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对“90后是崩溃的一代”进行了无比有力的反讽。该事件被有关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震动和无限敬意。但网络中却总有那么有一些人,似乎总也看不到人性闪烁的光芒,总要基于所谓的理性视野和“实事求是”精神,进行了一番“值与不值”的探究和思考。于是,“不会游泳该不该救人”、““救起两个人牺牲三个人值不值”以及“该见义勇为还是该该见义智为”等等话题便由此而展开。针对这些所谓理性、近乎麻木的“冷思考”,笔者不由得想起了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先生在评价“范跑跑”时的一句话:“做人可以不高尚,但却不能无耻!”
曾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第四军医大学的一位名叫张华的大学生为了救一名掏粪老农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社会上就曾引发过一场激烈的“一名大学生牺牲自己而救一名掏粪农民值不值得”的大辩论。而后来,某大型网站发起的一项“大街上听到有人喊救命,你会怎么样?”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出了六成不会出手相助的尴尬与幽默。更为荒唐的是,以个人生命至上、弃学生生命于不顾而率先“逃跑”的范美忠先生居然还得到了这些“理性者”的热捧。——怪哉,我们的社会已经冷漠到了如此残酷的地步了么?
见到有人落水,只要是善良正直的人,都不会见死不救,即使自己根本就不会游泳。几年前,同是长江大学的“80后”学生赵传宇寒江救人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时年87岁高龄的作家魏巍在给他的信中写道:“这一切都使我陷入深深的感动中,并使我透过历史,重新看到雷锋的身影,雷锋高尚的灵魂!”几年后的今天,长江大学的10名男女大学生在明知救人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同样为救他人而舍生忘死,但却因为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人生命的陨落而遭受了如此这般的质疑与冷嘲热讽。——难道,“理性”网评人就是这样担当社会责任的么?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要的“与时俱进”与“和谐”么?
诚然,“生命至上”是人之根本,“科学施救”也应当值得提倡。但长江大学这10多名大学生搭救落水少年就不是“生命至上”的体现吗?在自己与他人面前,“生命至上”指向谁才算是一种更大的美德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一直为社会长期冷漠的死水、人们冷淡漠然的消极心态儿而悲愤,也曾为“90后”的张狂与无知而囿心。但今天笔者却从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人以及由长江大学的10名男女大学生的“猴子捞月”当中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的“无畏”和国家的希望!——这个“知者无畏,舍身救人”的英雄集体,不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习楷模,而且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可靠力量,理应得到社会的信赖和尊重,更应得到我们网评人的敬畏与推崇!
三位大学生走了,走得悄无声息却又惊天动地,走得大义凛然却又令人痛惜!在举国上下都为之默哀、膜拜之时,我们作为网评人士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冷漠心态、是否在不经意间关闭了心灵闸门、是否一直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是否一贯的幸灾乐祸甚至冷嘲热讽呢?!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做人可以冷漠,但绝不可以无耻!请不要辱没“舍身救人”的英雄壮举,更不要对逝去的英灵进行亵渎!!!
3. 2021年是第几个血防月
之前是用2010年开始血防月宣传的,现在2021年,所以是第11个血防月。
4. 如何去除钉螺
你盆里的不是钉螺吧!钉螺在水中生活..且,传播血吸虫病.....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消灭钉螺的夹竹桃强心总甙灭螺剂及其制备工艺和应用方法。将夹竹桃新鲜叶加适量水搅碎,用70-80%乙醇温浸提取3次后去除残渣,减压回收乙醇,沉淀过滤除杂;接着用乙醚处理浓缩滤液,弃醚层;再用在水溶液中加饱和碱式醋酸铅水溶液,过滤去沉淀;然后将滤液通入H2S气体之后再次过滤去沉淀;浓缩滤液静置沉淀便可析出结晶,或干燥粉粹,即成无定形粉末状的夹竹桃强心总甙灭螺剂(粉剂);或浓缩H2S气体处理后的滤液,加糖粉、面粉、阿拉伯树胶细粉,搅拌均匀,压制成颗粒,干燥即得颗粒剂。本发明可配制成浓度为浓度>5ppm以上的水溶液对钉螺具有明显的驱逐作用,浓度>20ppm的水溶液灭螺效果2-4天可达100%。可用浸杀法、喷洒法、撒播法消灭浅水区域、洲滩、及沟渠两旁孳生的钉螺。本发明驱逐与毒杀钉螺效果很好,制作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对环境无污染,对人畜和鱼类无毒害。
【主权项】
1、一种夹竹桃强心总甙灭螺剂,其特征是从夹竹桃新鲜叶中用乙醇浸提法提取出来的夹竹桃强心总甙为单一成分的植物灭螺剂。
我市现有14个乡(镇),2个农场,307个行政村,总人口78.3万人。东与厦门交界,西与南靖平和接壤,南与漳浦毗邻,北至长泰龙文,东西相距100多公里,总面积1545平方公里。历史上曾有5个乡镇15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流行过血吸虫病,钉螺区总面积367,980平方米。上世纪60~70年代,普查发现血吸虫病人380人,其中晚期病人7人,另有91头牛相继发病。经过三十多年努力,我市致力防治、监测,及时杜绝传染病源,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我市一类螺区只有1个行政村(港尾镇上午村);三类螺区有14个行政村,涉及人口21.4万人;四类螺区有7个行政村,分别为大林、流会、白坑、洋奎、郊边、东坑和汤头。螺区以山坑、湿草地为主,生态环境非常复杂,且以点状零星分布居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血吸虫防治工作,我市被列入全省重点螺区之一。长期以来,我市各级党政领导关心支持血防工作,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等长效措施。在近半个世纪的血防工作实践中,历经了4个阶段的综合治理。一是在1956~1958年的宣传发动阶段中,通过宣传、调查、摸底,基本掌握本市(县)的血吸虫病的分布情况;二是在1958年至1971年消灭钉螺治疗病人的攻坚阶段,主要钉螺孳生环境得到改造,血吸虫病人接受全程督导与治疗;三是在1971年至1984年的综合治理巩固阶段,继续对钉螺区进行全方位监控,加紧对钉螺的灭杀,同时,全面地对血吸虫病人及病牛进行彻底的治疗,钉螺基本得到扼制,病人彻底治愈,1986年实现消灭血吸虫病达标。1987年起进入巩固监测阶段。
钉螺图片
http://chzx.mhe.sh.cn/chweb/-27-80-113-27-80-113-28-72-127-24-98-70-27-115-79-27-82-77-27-92-890000000%2Fdingluo/pic/it(8).jpg
http://www.cq.xinhuanet.com/news/2005-08/02/xin_390802021008590225868.jpg
5. 宿松县的社会民生
建国前,宿松民间有零星工具、技术改革活动,并未形成科研队伍。建国初,1955年建立了县科普协会,开始了科技队伍的组建与扩展工作。1959年6月建立了县科学工作委员会。此后,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卫生等各条战线先后建立了科研小组,初步形成了县科技队伍。“文化大革命”时期,科研机构瘫痪,科研组织解散,科技人员受到排斥、打击。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为知识分子平反冤假错案,解决了因牵连下放农村和被错误处理的知识分子家属子女的城镇户口和商品粮油等问题。1984年开始,全县接收了620名知识分子入党,选拔了一批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充实各级领导班子。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宿松松滋学堂,更名为宿松高等小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美以美”教会福音堂附设初等小学3所,许岭分堂设初等小学1所,抗战前停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圣公会于县城东门赁房开堂,附设初等小学1所。光绪三十三年,二郎庄在二郎庙设立公立小学堂1所;北乡(趾凤乡)水月庵,设初等小学堂1所;二郎庄众姓集资在关帝庙设私立公益高等小学堂1所,该校连送四届毕业生后停办。同年,团林庄(今凉亭区)和乔木尹家田铺分别设立了私立培英二等小学堂和私立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陈汉区朱氏就祠堂设1所私立日新二等小学堂(民国四年停办)。民国元年(1912年),改宿松官立高等小学堂为宿松高等小学校,民国二年(1913年),邓家庄(今二郎区)周氏家塾设私立高等小学,县城儒学明伦堂设县立国民学校,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内附设女子国民学校。至民国七年,县共增设公立高等小学5所。以后,小学逐年有所增加。
民国二年(1913年)年底,北山段斌(字熙之)兄弟筹建宿松私立北山中学。民国八年,第一届9名学生毕业。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学校两个年级仅有学生19人。次年,宿松遭遇特大旱灾,学校被迫停办。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共产党人孙益坚为首在宿松组织抗日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以小学为基地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公私立小学发展很快,促进了中学的发展。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秋,张柱中、祝祖光、吴耀南等筹建七邑联中(太、宿、望、怀、桐、潜、岳),校址在陈汉区入山居;叶海初、叶符初、项卓民等在县城创立宿松县初级中学。熊材炎、项克理、段松椿等恢复停办了6年的私立北山中学。这一时期,中学在校学生达700人。民国二十九年春(1940年),七邑联中分校并入宿松县立初级中学。次年,北山中学亦因“赤化”被省府勒令停办,一度作为宿松县中分部,保存建制。40年代,县立宿松初级中学和私立北山初级中学,共培养了1284名毕业生。
建国后,人民政府根据中央关于“在新区应坚持执行维持原有学校,逐步作可能与必要的改善”的方针,对接收过来的宿松县立初级中学和私立北山中学,进行初步改造,如取消训导制,停授“公民”和“童训”课,废除体罚,宣讲时事政治,安排生产劳动等。是年夏,两校毕业生144人。秋季,私立北山初级中学从许岭迁县城,与宿松县立初级中学合并。并利用其校产为办学经费,暂用宿松私立北山初级中学校名。1950年春,改私立中学为公办,更名皖北区宿松初级中学。夏季,建国后的第一届35名初中生毕业。秋季招收47名建国后第一届初中一年级新生。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期间,我县中学班级由3班增加为8班,学校由149人增到353人。1957年,在二郎区鹅颈湾新建宿松第二中学(花凉亭初级中学),初中一年级3个班共招收177名新生。
1958年全县增设九姑、复兴、凉亭、程集、陈汉5所初级中学,宿松中学改为完全中学,高中一年级招收43名新生。全县初中在校学生1516人。9月底,民办中学发展到41所,后调整为26所,学生742人。1960年,初中在校学生数2501人,是1957年的3倍。1961年6月,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县委决定九姑、程集、凉亭3所全日制初中改为业余初中,全年农忙假8个月,业余时间学习4个月,次年改学习时间为8个月。1963年,全县初中在校学生1245人,1966年达1930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中学停课闹革命,学校、校舍、桌凳、教学设备损失惨重。农业中学全部停办。1968年,中学招生,根据毛泽东关于“小学附设初中班,这种办法还是好办法,先进经验”的指示,陈汉、许岭、佐坝3所中心小学及隘口、北浴、长溪、下仓、东洪、程营、汇口、占峦、朗岭、程岭等小学附设初中班。此时,全县完中1所,初中5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3所,共有58个初中班,在校学生2732人。1969年普通中学迅猛扩展,1970年继续增长,初中校数达71所,146班,学生增到7948人。1972年,初中校数基本稳定,部分初中向完中发展,有宿松中学(原有的)、许岭、花凉、凉亭、程集、复兴、九姑、陈汉、工农、东风等10所完中,28个班,高中学生1533人。1976年,完中增到15所,其中有高岭、河塌、新安、程岭等地自发办起的高中、初中63所,另有小学附设的附中班77所,初高中在校学生总数达2.23万人,是“文革”前的15倍。此时学生上小学不出大队,上初中不出公社,上高中不出区。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1978年秋,县委遵照省委“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首先对各中学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加强。13所完全中学的校长由科局级干部担任。58所初级中学校长配备了公社级干部担任。此外,抓紧教师归队工作。把“文化大革命”中调离教师队伍仍适合做教学工作的人员选调归队。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两年中,各中学通过拨乱反正建立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1977年普通初中由1975年的40所增到64所,招收新生1.17万人。在校学生达2.88万人,均为建国后的最高数。另外小学附设初中班招收新生549人。1977年,增加汇口、隘口两所高中。1978年,增设城关高中,并筹建宿松第二中学。全县完中达13所(不含二中),连同地方自办的高中有18所,在校学生达4507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县政府首先对高中采取调整压缩的办法,撤销陈汉中学高中建制,改为初中。1980年撤销汇口中学高中建制,改为初中。1982年,撤销城关中学高中建制,改为初中。全县完中总数由13所减为10所,落实了“一区一所完中”的规划。1979年对初中也作相应的整顿,由1978年的58所减到41所。此后校数虽稍有增减,其布局基本上稳定在一社一所初中的规模上,小学附设初中班,从1979年,逐年减少。至1982年全部撤销。
1980年佐坝区工农中学普通高中班停止招生。1983年与王岭初中合并招收农业班1个,学生50名,学制3年,改名宿松县王岭高级职业中学。1983年在复兴区的曹湖,程集区的向阳两所初中的基础上试办曹湖和向阳两所四年制农业初级中学,两校各招收学生50名,1984年,改许岭中学为宿松县许岭高级职业中学,学制3年,招收学生100名,设多经专业,改宿松第二中学为宿松县职业高中,招收学生100名,学制3年,设财会专业,程集中学、宿松中学1978年分别被定为地区和县的重点中学。1983年,东洪、红星(广福)、木梓、王岭(佐坝)、光荣、破凉、长铺、复镇、城关、东风(五里)10所初中分别为地区规划的各区、乡、镇首批要办好的学校。王岭农业中学。为地区同类中学中的重点。1984年,汇口乡杨林私立中学招收初一新生66名。1985年河塌张畈私立中学有学生68人。经过调整改革,1985年,全县普通完中有宿中、程集、凉亭、复兴、九姑、花凉、隘口等7所。在校学生2075人,普通初中42所,在校学生1.89万人,有县职业高中3所,曹湖、向阳农业初中2所,农、职业学校在校学生600多人。
2013年末,全县职业高中5所,在校生8005人,专任教师475人。普通高中9所,在校生17697人,专任教师1134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2.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普通初中42所,在校生27445人,专任教师2161人。小学213所,在校生53817人,专任教师298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21人。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高考应届本科达线率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 民国八年(1919年),县设通俗教育馆,开始接待阅报读者和开展小型球艺活动。民国二十年(1931年),利用万和、致和、占兴发3家商号的违章罚款,兴建民众教育馆,添置少量图书、报刊和部分体育器材。抗日战争初期,民教馆开展了抗日救亡宣传和文体活动,组织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等小戏,教唱《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等歌曲。日军攻陷县城时,民教馆被迫停办。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民教馆恢复活动,对外开放,馆内藏书两柜,其中较为珍贵的有《四库全书备要》和《中学生文库》,并订有部分报纸和刊物。1949年3月停办。
1950年9月,建立县文化馆。1959年,在民东街通德路口新建文化馆小楼一幢,平房6间,内设图书、阅览、游艺等室。1985年,再迁馆址,在新街人民路东新建4层楼房。工作人员增加到12人,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切实抓好阵地宣传和文艺、音乐、美术辅导,定期举办文艺会演和各种艺术展览。
自1951年,九姑、许岭、二郎、陈汉、凉亭、坝头等区文化站建立后,不久程集、佐坝、张畈等文化站又相继建立。至1953年,全县有区站9个,工作人员11人,共配幻灯机9部,幻灯片59套,展览图片210张,图书9500册。负责做好所属区域内的群众文化工作。
1957年5月,二郎文化馆成立,辖二郎、陈汉、凉亭3区,其它除复兴、许岭保留区文化站外,其余各站均被撤销,其活动由县馆辅导。
1960年春,重新设立凉亭文化站。1964年,复兴文化站改为分馆。1965年7月,二郎、复兴又改为文化站。同年冬,恢复九姑、程集、佐坝、陈汉等区文化站。
1969年2月,各区文化站同广播站、书店合并,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至1970年底,撤销宣传站,恢复文化站,并增城关,五里两个文化站。此时各区文化站工作人员22名,各区站先后兴建了活动场所和办公住宿用房,少则100平方米,多达200平方米以上,站内设有宣传橱窗、报刊阅览室、图书借阅处和游艺室,部分站添置了收录机、照相机、油印机、乐器、自行车等设备。
1957年8月,洲头、隘口、新兴试办了社办公助乡级文化站。1976年冬至1977年秋,又有复兴、坝头、汇口、程营、套口、佐坝、洪岭、许岭、朱湾、钓鱼台、韭山、长湖等地相继建立了社办公助乡级文化站,此后又分批发展木梓、河塌、长铺、趾凤、二郎、柳坪等社办公助文化站。并将复兴、套口、坝头、程营、汇口、长湖、佐坝、韭山转为大集体文化站。至1983年底,全县共有大集体文化站8个,社办公助文化站13个。 县城最早的“和济医院”于民国七年(1918年)冬开业,系徽州人杨厚安创办,虽有医院之名,却设备简陋,技术力量极为薄弱。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同善社出资办起了红十字会中、西两医院。中医院设在石家畈,石叔寅任院长,何天锡任医务主任,有医生四人,分内、外、妇、儿四科。仅诊断处方不备药。西医院从九江聘请廖子良任医务长,设有简易病床34张。虽设备简陋,药品器械不全,然而,创以西医诊治疾病,确也给群众带来一些好处。尤其是外科较为突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县诊疗所成立(1941年改称卫生院)院址由花凉亭迁县城“杨家祠堂”,分内、外、妇产、五官四科。1949年解放后,由县民主政府接收。
1949年8月,建立县人民医院。1965年,有床位100张。1976年,床位增至154张。1985年,县医院有床位240张。门诊部有内、外、妇、儿、五官、口腔、中医、新医、中骨、皮肤、中医外科、肠道专科、急诊等13个科室,另有检验、放射、B超、心电图10个辅助科室。住院部分内科病区(含儿科、中医科)、妇五科病区(含妇产科、五官科)、外科病区(内分普外、骨外、泌尿)、传染科病区、老干部病房六个病区。另有手术室、供应室。
1950年6月,在城关首建民办公助卫生所。1952年,区级卫生所12所。1985年,有区级卫生院10个(其中全民4个,集体6个)病床402张。1951年8月,坝头个体中医组织联诊所,1958年,全县33个联诊所转为乡医院。1985年,全县有乡卫生院34个,床位359张。
1985年,有建筑面积13459平方米,其中门诊1366平方米,病房2940平方米,医技1920平方米,行政用房403平方米。
民国时期,县红十字会西医院及县卫生院仅有听诊器、血压计及少量普通手术器械等简易器械。1952年,县医院有显微镜1台。1960年省拨给县100毫安X光机1台。
1985年,县医院有200毫安X光机2台、400毫安X光机1台、721光分度光计1台、电冰箱3台、B型超声波1台、胃镜1台、综合手术床2台、裂隙灯角膜显微镜1台、牙科综合治疗机2台、救护车1辆。农村区,乡卫生院有各种手术刀包55个、X光机10~30毫安15台、50~100毫安12台、高倍显微镜30台。
截止2013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02个,其中医院4个,卫生院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个,村卫生室190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77个,县级妇幼保健站、血防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各1个。卫生技术人员179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61人,注册护士589人。医院、卫生院床位1650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业人口71.93万人,参合率为98.3%,比上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农村合作医疗住院病人实际补偿比例达56.2%。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4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2.6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 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运三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2011年客运总量2207.1万人次,货运总量1220万吨。
铁路合九线过镜,境内长25千米,为单线铁路,设宿松、凉亭车站,宿松站办理客运,凉亭站办理列车会让,日均有8列快车停靠,通往太湖站、黄梅站,日客运量480人,2011年客运总量20.4万人次。
沪渝高速公路过境,境内长31.2千米,双向4车道,出口位于孚玉镇孚玉路,通往九江、合肥。105国道过镜,境内长35千米,双向2车道,通往太湖县、黄梅县。S203省道过境,境内长51千米,双向2车道,通往望江县、太湖县。境内县乡(镇)级公路27条,总长372.8千米;公路桥梁347座,总长7125.6延米。共有客运班线87条,其中省级线路16条、市级线路5条、县乡线路66条,城区客运站场4个,其中宿松长途汽车站为二级长途客运站,日均发车110班,日客运量2400人次,年客运量27万人次;客运东站、南站、北站均为三级农村客运站场,三站日发车1500班次,日客运量2.1万人次,年客运总量830万人次。2011年全县拥有道路运输经营性车辆5340辆,其中货运车辆4430辆,8660吨位;客运车辆910辆,13510座位;货运量1160万吨,货运周转量78880万吨·千米,客运量119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90516万人·千米。
境内通航河道总里程203.5千米,客运渡口16道,公路渡口3道,货运码头7个,运输企业拥有货运船舶9艘,5220吨位;客运船舶21艘,963座位;车渡船舶3艘,22车位。2011年客运量31.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7.6万人·千米;货运量60万吨,货运周转量90万吨·千米。
6. 血防站的日常工作
血防站的日常工作职责是:
(一)组织查螺、灭螺,报告螺情;
(二)监测、报告疫情;
(三)参与制定本地区的血吸虫病防治规划;
(四)宣传血防知识,进行防治工作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
(五)查治血吸虫病和对有钉螺地带的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进行卫生审查,并参加竣工验收;
(六)组织、实施血吸虫病防治的科学研究工作;
(七)承担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6)血防宣传图片扩展阅读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方法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管理条例》规定:
第九条 流行地区的中、小学校,应当向学生讲授血吸虫病的基本知识,进行有关血吸虫病防治和个人防护的教育。
第十条 流行地区的灭螺任务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按规划统一组织实施。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春、秋季节统一组织查螺专业队伍,发动群众查螺灭螺。对查明的有螺地带,应当限[1]期完成灭螺任务。
江河、湖泊、水库、河道、排灌道等有螺地带的灭螺工作,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单位和群众进行。
村民的自留地、宅基等的灭螺任务,由户主负责。
灭螺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质量和安全。在江河、湖泊的滩地灭螺,要防止对水资源的损害。
第十一条 在不同行政区域接壤地带的灭螺工作,由相关的当地人民政府协同进行,或者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按防治规划统一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机构应当在血吸虫病易感地带设立标志,禁止在该地区放牧,禁止人员进入;对必须进入的人员,应当在当地血防专业机构指导下做好个人防护后方可进入。
第十三条 流行地区血防和兽医机构必须按照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防治规划,定期对当地人、畜进行血吸虫病检查。
流行地区的人、畜必须接受捡查和治疗。
流行地区必须做好水源保护和粪便无害化处理。
第十四条 流行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加强对流动人口和牲畜的管理。对从省内外流行地区来的人员和引进的牲畜,血防、兽医机构有权进行检查。
7.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血吸虫病防治必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依靠群众,落实以查灭钉螺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第三条 做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是血吸虫病流行地区(以下简称流行地区)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
流行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制定规划,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实施,并列入政府的政绩考核内容。第二章 机构第四条 流行地区的县级以上(含县级)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本地区的血防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防治血吸虫病的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本条例。
农牧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家畜的血防工作。水利、环保、化工、轻工、医药、农垦、物资等有关部门,承担与各自有关的血防任务。第五条 血防(防疫)站、所,是防治血吸虫病的专业机构,承担本行政区内血吸虫病防治的监测管理工作。
血吸虫病流行较重的沿江和山区的市、县(市、区)应当恢复或者建立血吸虫病防治站、所,其他流行地区的市、县(市、区)可以在卫生防疫站内设血防科,乡(镇、场)卫生院应当配备血防人员,村卫生室要有乡村医生负责血防工作。第六条 县(市、区)以上(含县)卫生行政部门和血防专业机构设立血防监督员,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聘任并发给证书。乡(镇、场)卫生院设立血防检查员,由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发给证书。血防监督员有权对辖区内各单位开展血防工作的情况进行现场检查、监督,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不得拒绝或者隐瞒。血防监督员在执行任务时应当佩戴证章,出示证件。血防检查员协助血防监督员的工作。第七条 各级血防(防疫)专业机构应当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业务上接受上一级血防专业机构的指导。
各级血防(防疫)专业机构的职责是:
(一)组织查螺、灭螺,报告螺情;
(二)监测、报告疫情;
(三)参与制定本地区的血吸虫病防治规划;
(四)宣传血防知识,进行防治工作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
(五)查治血吸虫病和对有钉螺地带的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进行卫生审查,并参加竣工验收;
(六)组织、实施血吸虫病防治的科学研究工作;
(七)承担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第三章 防治第八条 流行地区各级人民政府要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开展防治血吸虫病的宣传教育,使流行地区的单位和个人都了解血吸虫病防治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第九条 流行地区的中、小学校,应当向学生讲授血吸虫病的基本知识,进行有关血吸虫病防治和个人防护的教育。第十条 流行地区的灭螺任务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按规划统一组织实施。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春、秋季节统一组织查螺专业队伍,发动群众查螺灭螺。对查明的有螺地带,应当限期完成灭螺任务。
江河、湖泊、水库、河道、排灌道等有螺地带的灭螺工作,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单位和群众进行。
村民的自留地、宅基等的灭螺任务,由户主负责。
灭螺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质量和安全。在江河、湖泊的滩地灭螺,要防止对水资源的损害。第十一条 在不同行政区域接壤地带的灭螺工作,由相关的当地人民政府协同进行,或者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按防治规划统一组织实施。第十二条 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机构应当在血吸虫病易感地带设立标志,禁止在该地区放牧,禁止人员进入;对必须进入的人员,应当在当地血防专业机构指导下做好个人防护后方可进入。第十三条 流行地区血防和兽医机构必须按照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防治规划,定期对当地人、畜进行血吸虫病检查。
流行地区的人、畜必须接受检查和治疗。
流行地区必须做好水源保护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第十四条 流行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加强对流动人口和牲畜的管理。对从省内外流行地区来的人员和引进的牲畜,血防、兽医机构有权进行检查。第十五条 在有螺区兴建、修建农田水利设施等工程,其主管部门必须与当地血防机构研究,采取灭螺措施。第十六条 凡达到消灭血吸虫病考核指标的乡(镇、场)以上地区,必须向上一级血防领导小组申请考核验收;并应当定期进行检查,做好监测巩固工作。
8. 血防所是干嘛的
从事血吸虫病防治。血吸虫病病情监测、病人治疗、晚血病人救治、查螺灭螺、血防知识宣传、健康教育等。
9. 送瘟神纪念馆的回顾历史
余江虽小,但很有名。这里有48年前在全国第一个消灭血吸虫病夺得的“血防红旗”,这里有著名的“血防样板渠”白塔渠。
余江送瘟神纪念馆,因为和毛泽东一首诗词连在一起,以毛泽东诗词题目命名的纪念馆,在全国只有这一座;因为记载着血吸虫肆虐、消灭和巩固血防成果历史的建筑,除上海青浦血防陈列馆外,也只有这一座;因为在鹰潭,凝聚着一种精神和力量,承载着一种历史厚重感的建筑,也非它莫属。
从1978年为纪念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发表20周年而兴建纪念馆至今,送瘟神纪念馆已经28岁了。
28年历经3次改造
又是春风杨柳万千条的好时节,送瘟神纪念馆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参观者。馆外环境优美,馆内布置科学合理,内容丰富。经过28年的呵护和建设,纪念馆已成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正积极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级纪念馆,而且,它已成为余江最具纪念意义和体现血防精神的历史性建筑。
不过在众多参观者中,却很少有人知道纪念馆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和余江人的“血防”情节连在一起。
20年后的1978年10月3日,余江县送瘟神纪念馆建成开馆。
2006年4月4日,记者走进了原余江县委书记桂长贵的家。这位75岁的老人谈起当年开馆的情景时,仍然激动万分:“这个馆是1977年开建的,很多省听说我们要建送瘟神纪念馆,有石头的送石头,有水泥的装水泥。10月3日建成开馆那天,还开了个万人大会庆祝!”他告诉记者,纪念馆前的八根十几米高的方柱子,全是石头柱子,都是外省支持的。当年建馆的35万元和建馆前广场、纪念碑的15万元,基本由国家和省里投资。
余江县血防办主任宁静远告诉记者,纪念馆的整体设计起点非常高,外形端庄,气势宏伟,前厅和左右展厅墙高地广,宽敞明亮。这样的起点为后面的修缮和改造打下了良好基础。
1978年后几年,是纪念馆名气最大、人气最旺的时期。全国各地都派人到余江送瘟神纪念馆来参观学习,美国、英国、德国等14个国家的代表团也慕名而来。
但再而后几年,纪念馆沉寂了。1987年,进入“休养期”的纪念馆进行开馆以来的第一次改造,改造重点是馆内布局和展出内容。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掀起“万众齐动员,再次送瘟神”高潮,“血防红旗不倒”的余江血防经验和精神再次受到关注,纪念馆参观人员日渐增多。1993年,纪念馆进行了第二次改造,对展出内容再次进行充实、调整和完善。
但从此以后到2003年第3次“大修”的10年间,纪念馆几乎处于“休眠期”。
10年中,不少人看中了纪念馆这块宝地的商业价值,有的想买下做房地产,有的钻空子在馆内开起了歌舞厅,有的开起了录像厅,有的开起了家具店。
2002年,当余江县委书记林军走进蛛网架梁、尘垢满地的纪念馆时,他的心一下子紧了起来。
这就有了2003年的纪念馆第3次“大修”。
50万元撬动新馆
20年前,余江人用50万元建成了纪念馆。20年后,余江人用50万元撬动了一座新馆。
余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蔡江告诉记者,如果没有这50多万元,就没有后来的300多万元的改造,就没有纪念馆的新貌。
这50多万元,是余江干部群众自愿捐赠的。
当2002年启动第三次大修时,县里只筹集了十几万元。当时首先考虑的是为纪念馆“穿衣戴帽”,即在基本不改变纪念馆外形的基础上,给纪念馆增加时代气息。县委主要领导请来了省内一流的设计师,将纪念馆外观改造一新。就是这次小小的“手术”,也花去了37万元。工程结账,还欠工程队10多万工程款。
外表好看了,“现代”了,但走进馆内还很陈旧,给人阴森的感觉。为做到“表里如一”,余江县委、县政府决定对纪念馆的内装修和内容布局进行一次彻底改造。简单说,就是除框架不动以外,一切都要动:墙体楼顶渗漏要补,墙面地面要装潢,展出内容要进一步丰富。
县里请来设计人员估算,整个投资需要300多万元。对一个财力只有几千万元的余江县来说,财政无力承担这项工程。这边欠工程队的钱,那边需要改造,工程队纷纷退避三舍,不敢签这份纪念馆改造合同。怎么办?县委、县政府想到了扎根在余江群众中的“血防精神”——依靠群众,众志成城。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每人带头捐款1000元,机关干部纷纷倾囊相助。学生有的捐几角,有的捐1元。余江县企业家也不甘落后,尽其所能。县委、县政府在未修缮的纪念馆前举行了一次捐赠仪式,许多市民和务工回乡农民也加入到捐赠行列。半个月时间,捐款就达到了50多万元!
余江县领导说,这次捐款之快之多,在余江是第一次,在捐款活动中,体现了余江人的“血防精神”。
此后,纪念馆的修缮又得到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修缮纪念馆资金的缺口部分很快也落实了。
原余江县委书记桂长贵对记者说:“余江历任县委书记比其他县的书记多交一本账,就是巩固血防成果这本政治账。”而让送瘟神纪念馆重放异彩,是这本账里重要的一笔。
深情满怀“诗”与“三”
这是纪念馆第三次大修以后的几件小事。
2003年9月27日晚,第三次大修完工,余江举办纪念毛泽东七律诗发表45周年活动的前夕,当工作人员把一块南昌某广告公司制作的大型横幅竖立在纪念馆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时,几位市民几乎不约而同地走上前来,指着横幅上的“词二首”说:“毛主席的送瘟神二首是诗,不是词。”
这下可急坏了工作人员,他们马上跟有关领导汇报。县领导认为,群众这种热情是热爱血防事业、塑造余江形象的一种体现,必须认真对待。经过查询,证实市民的意见是对的。工作人员连夜和广告公司联系,并派人到南昌将修改后的横幅取回。为了改这一个字,忙到凌晨3点钟,多花了2000元。修缮一新的纪念馆开馆后,对群众免费开放3天。在这期间,馆里收集了许多老同志对新馆的意见。有一名群众指着《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地动三河铁臂摇”中的“三”字说:“应该是‘山’字。”对这两首诗烂熟于胸的工作人员没有任何马虎,更没露出不屑的神情,而是找来有关资料,向提意见者解释“三河”的词义。
小事足见余江人对纪念馆的感情。许多余江人虽然多次参观纪念馆,但只要走进纪念馆,都会认真观看每幅图片、每段文字或者每件实物。在众多新展出的图片中,有一幅原中央血防办主任鲁光坐在书房里的照片。蔡江告诉记者,鲁光曾7次到余江检查和指导血防工作。2003年,县里派人到鲁光老人家中拜访时,拍了这张照片。当时老人已近90岁高龄。他把第8次来余江参加纪念毛泽东七律诗发表45周年活动当作“圆梦”。纪念馆工作人员把这张图片放大后挂在了馆内。有一天,一位参观者指着照片左上方说:“你们看,鲁光先生书架上挂着一幅字,是他自己作的诗。”只见那首诗描写的正是余江的新貌!工作人员大喜过望,说:“照片挂了这么久,连我们都没发现,真是意外的收获!”
10. 南京在哪查艾滋病最有权威
不建议你做检查。在没有又创伤的情况下,一般是不会感染传染病的。如果确实担心,建议一个月之后再检查,因为基本已经过了潜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