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易经为什么越读越可怕
易经是构述宇宙万物之间的变化的古老经典,是辩证法哲学书,易经并不是一本书,而是《连山》、《归藏》、《周易》三本书合称易经,前两本均已失传,所以我们目前能读到的只有《周易》,他被人称之为天书,它包罗万象,内容博大精深,博大让人觉得可怕。易经是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万物的变化,认为人和自然是有互相感应的有联系的整体,即是“天人合一”。
易一字其实就是交换的意思,而易经的易其实就是宇宙万物之间不断交换不断变化,它预示着宇宙万物之间的自然规律,在古代叫天机,天机不可泄露的天机。
古人认为掌握了这些天机便可不用卜筮算命,因为掌握天机之后无论遇见什么,都能知道如何化解,所谓逢凶化吉。所以在常人眼中,这种人是大师,是深不可测之人。
正因为易经系列书籍所包含万物自然之理,让人觉得深不可测太难懂,因为博大精深的另一面,也就意味着很多人读不懂它,所以就算他蕴含很多自然规律万物之理,世人读起来也是觉得神秘诡谲,给人一种歪门邪道之说,也正是因为易经过于深奥晦涩难懂,让人觉得易经阅读越可怕。
⑵ 请问易经中哪些语句适合做商务宣传
易经的第一句话就已经被资生堂用啦
⑶ 如何网络推广易经
宣传易经好用,好处有易学易操作,梅花易数网上就有,两小时可上手操作,简单易用。可以预测,趋吉避凶。学易不是为了铁口直断,姜子牙和文王都算的准,姜子牙安排武吉,从文王的画地为牢中救出来。原理就是合理使用“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有道理,方便用。就容易推广。
⑷ 怎么做周易预测广告牌
文化寻根,周易至尊。
广告语可以是上面的内容,至于图画嘛,可以把洛浦公园西半段大门门壁上的那个图就行。既玄妙,又科学,还省得别人说你搞迷信。
⑸ 易经 到底在讲什么
作为“易”,《易经》,大多数人都对此感觉很神秘,也有非常浓厚的兴趣。那“易”到底是讲什么的呢?这是一个如何定位的问题。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易”主要分为这么几个流派:首先是儒家易,“易”是儒家六经之一,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周易”是属于儒家经典。随着汉朝开始,东汉《参同契》的产生,《易经》又和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道教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内丹的兴起。《易经》讲究理﹑气﹑象﹑术,道教则比较注重气,将《易经》的六十四卦与人体气机的运行相结合起来;在中医学上也有很多理论离不开《易经》的指导,有所谓医易同源,比如说针灸的《子午流注》;佛教也有很多关于“易”的论述,在南北朝时有些佛教的法师就通过对“易”的阐述来宣传佛学的道理,到了唐朝的时候,华严宗的祖师之一李长者居士,他用《易经》的体系来讲述《华严经》,写了一部《华严经合论》,在佛教之中是别开蹊径,对当时和后来的宋明理学有一定的影响力。
“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的重要依据,它和老庄思想都对中国古代宇宙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汉易注重象术,宋易注重义理,但许多学易的支流总是注重和偏向于其预测的一面,当然作为“易”本身在商代周代的时候就是用来搞占卜的,它和预测学有着不可分割的一面。商人尚鬼,其朝政充满了政教合一的味道,神权和政权不可分,每逢大事往往都通过占卜来进行决断。夏有连山,殷有归藏,周有周易,在周易之前“易”的主要作用就是用于占卜打卦。而到了周朝以后,周文王将鬼谋变成了人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人本思想,淡化了“易”的占卜的功能,把易学的理论纳入了修身养性,以至于治国平天下的大道之中,这是易学的主流。在《易经�6�1系辞》中就说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周文王将伏曦的单八卦两两重叠起来,演变为八八六十四卦,并予以发挥,及周公﹑孔子加入象辞,彖辞,卦辞,文言等等,使之成为人谋和修身以及对未来事物的发展和运行规律的把握的重要指导思想。
易分理﹑气﹑象﹑术,我们首先必须要注重“理”,即易理。如果连易理都不知道,就没办法去谈气﹑象﹑术,在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包含着有理﹑气﹑象﹑术,但易理是根本。所谓“易理”,就是易经对基于易经中的宇宙观、世界观对事物发展演变规律所演绎的原理,这是易经的思想精髓。先秦时期易经主要用于占卜预测,到了汉朝对易的理﹑气﹑相﹑术就有着较多的发挥,而到了宋以后,则开始偏重于易理,而预测只是易经的末流。预测的主要派别有子平术(八字),紫微斗术,奇门遁甲术,还有看相看风水等等,而这些都离不开从易学衍生出来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天干地支学说。五行:金﹑木﹑水﹑火﹑土;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数术之说,有着相应的推导公式,它的基本理论与中医的基本理论如出一辙。
预测学在中国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到了宋以后而大成。现在,把这一套学问归入了迷信的范畴,既合理又不合理,合理的地方在于一般的人都沉迷于数术和算命,丧失了志趣,使把握自己和改造自己的能力被降低了,缺乏做自己命运主人翁的精神。但是我们要明白,在讲周易的理﹑气﹑象﹑术时,从气上直接推动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外学术界对这一点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这里我们所推崇的是易理,这是中国所独具的一套学问。按照学院派的理论,中国的易经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朴实的辩证法和逻辑思维。在易经里,它有着非常丰富和很高的思想层面,如果仅用逻辑的理论去解释易经,是不可能完全把握住易经的思想和精髓。
⑹ 周易的传承与传播
一、易学总论 2.易者, 变易也, 作推衍解. 天地之大, 万物之多, 变化莫测, 但可通过易理之推衍, 钩深致远, 达到对层出不穷的事物变化,能"唯变所适". 3.易者, 简易也, 有如模式或公式. 因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天下事理是无穷的, 必须通过易学来执简御繁.古代行民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斗争中, 发现气候对人和农作物的影响最大, 而气候的变化又与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密切相关, 要掌握日月运行和气候的变化, 就必须进行仰观俯察, 因而便产生了古天文学. 所以, 易学是从古天文学, 古气象学观测中发现和总结出来的一整套规律. 易学博大精深, 多摆在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上, 它的内容, 包括大法, 心法和师法. 大法指所依据的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 心法指挈其事物的纲领; 而师法则依*口耳相传. 易的历史涉及了象, 数, 理, 气, 占卜各种学说. 近人黎凯旋的<<易数浅说>>中: 伏羲画卦, 本是文字, 天文, 历算, 数学, 制作等方面的民生实用之学, 而与卜筮不发生关系. 当然易卦也可用在卜筮上, 但那只是易学很多功用之一. 二、关于周易 周易就是周代之易, 孔子定为五经之一, 计有24070字. <<周易>>即我们现在见到的易经, 它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 本经包括八卦, 重卦, 卦辞, 为易有主体, 故称为经; 大传包括上彖, 下彖二, 上象三, 下象四, 上系五, 下系六, 文言七, 说卦八, 序卦九, 杂卦十, 此十者合称十翼. 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 故曰传. 周易不仅揭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也是作人之道的宝典。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这就是人生的境界,也是《易经》的帝王学、领导学。天地如盖珍,覆载何高极。日月如磨蚁,往来无休息。上下之岁年,其数难难窥测。易经 [明善恶] → 斗数[辨吉凶]→ 玄空九星风水[趋吉避凶] 明显地是要我们由儒家的中庸思想,走向道家的人定胜天观念!两者不可缺一! 自古以来,太乙神数,大六壬,奇门遁甲被认为是《周易》预测中最为高深的三门学问。其中奇门遁甲用以掌握天时,明确地利,发挥人的能动性。还有许多分支:紫微斗数,铁板神数,八字,六爻梅花占卜, 周易揭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个规律最通俗最本质地说就是生老病死的规律,再简单一点就是从生到死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有生有死,没有永恒的生。亦没有永恒的死。生生死死是轮回的,循环的,无穷的。人有生有死,没有不死的人,动物有生有死,没有不死的动物,植物有生有死,没有不死的植物,国家,人类,地球亦有生有死,没有永恒的国家,永恒的人类,永恒的地球。周易用两种方式揭示和描述了这种规律,一种是以图的形式即太极图标示的,参照本书封面的太极图,白的为阳,黑的为阴,阳死阴生,阴死阳生,阳盛阴衰,阴盛阳衰,物极必反,循环不失。另一种以文字即命理十二宫所描述的,万物由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再到长生而循环不已,这种生老病死的规律,万物都是相似的,之所以说是相似,因为还有寿命的长短和过程的曲折不同。根据这种规律就可以大体上对万事万物进行预测了,当一个人其身体或事业达到最旺盛的时候,就要开始走向衰败,最后死亡,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所以古人有功成身退的说法。团体、社会亦如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旦达到鼎盛时期,就要开始走向衰败。因此不要怕别人强大,越是强大越是接近了衰败的边缘,不要看自己弱小,正因为弱小,才有发展潜力,任何强势只能强势一时,不能永远强势。弱小一定会强大的,这是宇宙的必然规律。万事万物这种相似的规律(不仅是生老病死上相似,在其他方面亦是相似的)是周易预测所依据的最重要的原理。 哲学讲,事物都是运动的,有联系的,科学讲,两个物质之间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跟物质的质量和距离有关,没有不相互联系不存在引力的物体。牛顿的宇宙万有引力定律就是证明。万物都是运动着的有联系的即存在关联性。此物的运动必然会影响或关联着彼物的运动,其运动的规律是相似的,这是周易预测所依据的又一原理,即关联性原理。著名易学大师张延生曾经根据一个苹果落地即时预测某大学一个校长在这个时刻下台,那是在特定的地点根据看似偶然性的事件所作的即兴预测,说明万事万物存在着关联性。古老的蓍草起卦法和唐代以来的铜钱摇卦法就是人为的通过蓍草和铜钱的运动摹拟我们所要预测事物的运动,其规律即吉凶是相似的并通过卦象显现出来。奇门外应完全是根据关联性和相似性原理以此时此地此事的吉凶对应彼时彼地彼事的吉凶进行预测的。如某人要问难结的官司之事,忽见云散日出,即可断官司之事很快会了结并对自己有利,邵康节的梅花易数亦是依据这种原理来预测的。如果万事万物不存在相似性和关联性,周易预测是不成立的不可能的。 周易是我国周朝的易经,是周文王囚里据伏羲先天八卦演绎而成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的。实际上,自周朝以来,经历代圣贤先师的不断努力和完善,周朝的易经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现代所称的周易泛指丰富和发展了的一整套易学理论,包括易理和象数两派的主要著作。 易经是我国群经之首,是一部用阴阳学说揭示和描述宇宙内在本源规律的书。民间称无字天书。易经很古老,在文字未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对物质世界的感受发现,许多事物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如白天黑夜,男人女人,硬的软的等,为了描述这正反两个方面的事物,随手画了两个最简单的符;“—”“--”来表示之。开始这两个符号必定是随手画的,只是代表的意义而没有名称,是后来才称其为阳(—)和阴(——)的。关于这两个符号的产生,有的研究周易的书说是男女生殖器的象征,有的说是表示白天和黑夜的符号,其实它们并不具体那一事物,而是描述两类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类事物的性质相反的两个方面。毛泽东说,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一分为二就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用我们祖先的话说就是事物的阴阳两面。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面,都是由阴阳构成的。同时万事万物又都可以分为阴阳。阴阳是我们祖先对物质世界的抽象的分类和描述,这样简单抽象的描述,随着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祖先们肯定感到很不够。通过进一步观察,按《易经》上讲,我们的祖先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发现了万物类象的规律,即万物按其类基本相象。有的阳的成分多一点,有的阴的成分多一点,有的外阳内阴,有的外阴内阳,于是把所有的事物(开始主要是物质)拿来分类,结果可分成八大类,万物都拿来分类了,没有不能纳入这八大类之中的,为了描述这八大类物质,于是用八个符号来代表之,这八个符号就是由阴阳组成的后来称之为 八卦的(略)这八个符号。这就是八卦的起源。至于有的研究易经的书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伏羲氏则之而画八卦,是不确切的,这造成了人们对八卦起源的神秘性,不利于科学的宣传周易,这八个符号是我们祖先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描述。是当时的文字,是文字的祖宗。后来先人又发现,不但物质世界符合八卦的分类和规律,精神世界亦可以用八卦来描述。笔者在《清正气功》专著中提出,从大的范围来分,物质世界属阳的世界,精神世界属阴的世界。阴阳两世界均符合八卦所描述的分类和规律。易圣周文王据此进一步推演,将伏羲描述自然的物质世界的先天八卦推演成同时可以描述自然和社会的包括精神世界在内的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我们现在应用的就是文王八卦。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增多,所发生的变化过程和结果,仅八个卦(符号)已经不能清晰的分类和描述了,于是周文王根据这两个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将文王八卦进一步推演成(八八)六十四卦 ,从此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规律展的规律都在其中了,没有能逃出其外的,现代科学的发展亦证实了六十四卦与宇宙的自然社会规律的相吻合性。如六十四卦与生物遗传基因结构和组合方式是一致的。 可以这样说,文王当时做的是很伟大的科学研究,他对自然的社会的万事万物的分类归纳总结和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揭示和描述,是如此的严密和准确,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力,历几千年而不衰,是现代的所谓的诺贝尔科学奖成果所不能比拟的。可怜的是,现在还有人把我们祖先的科学研究成果说成是封建迷信,何等的无知悲智。现代的许多科学无不是以周易理论为源泉,无不是从周易理论中得到启示而发展起来的,二进制计算机的发明就是显著的例子。可是有人忘祖了,忘了我们中华民族科学和文化的根。他们人长大了,怀疑起自己的来源了,人都是父母阴阳结合的产物,能说父母的阴阳结合是迷信吗 周易的起源是科学的,这个起源不搞清楚,往往容易被当成迷信。自古以来,太乙,六壬,奇门被认为是《周易》预测中最为高深的三门学问。其中奇门遁甲用以掌握天时,明确地利,发挥人的能动性
⑺ 易经的传说故事
李斯与八卦台的故事
发生在秦朝的焚书坑儒一事,读过历史的人,几乎都能说个大概。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他自己持这样的观点倒也罢了,但还拿古制来说事,要求朝廷以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不仅对他的主张给予严厉的驳斥,并且主张秦始皇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此即“坑儒”。两件事合称“焚书坑儒”。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灭绝性的一页,割裂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
有意味的是,在伏羲八卦台,“焚书坑儒”有着另外一个版本。这个版本与八卦台有关,在这里讲这样的一个故事,倒不是为了增加八卦台的神奇,主要是为了说明八卦在古人心里的地位和神奇。
说是秦时,秦始皇一心想长生不老,梦想寻找到长生不老药。一天,秦始皇问李斯长生不老药的寻处。李斯是上蔡人,小时候一心想做人上人,家中对他管教十分严格,整日关在家里读书。李斯小时候就计谋多端。他不愿再读书,想周游天下。一日,李斯分文未带,要饭来到陈国,天晚没地方住,就住在人祖爷的庙里。正是在这座庙里,他遇到了一个算卦的卦师,这个卦师说他有将相之命。后来李斯发愤读书,几经坎坷,果真当了秦始皇的宰相。如今秦始皇要寻找长生不老药,他对秦始皇忠心耿耿,如实说了他小时候的奇遇。秦始皇一听,很感兴趣,第二天就出发去了陈国。
让李斯料想不到的是,秦始皇来到太昊伏羲画卦台,了解到《易经》、八卦的厉害后,他不是想怎样利用它们的厉害,而是想到了那些掌握八卦、知道天机的人的厉害。遂心生一念,若是天下人知道了八卦,别说自己不能长生不老,恐怕连个全尸也难保。就这样,和李斯长谈之后,秦始皇做出了一个决定,在秦始皇三十四年,下令将民间收藏的《易经》一律烧毁,不仅如此,连《尚书》、诸子百家的著作也烧毁了。
到了汉代,人们从孔子住宅的夹壁里扒出了《易经》的孤本,才流传下来,成为历代帝王之学。
这种野史,也许只能博人一笑而已,但在当地,老百姓相信它就是真的。
梅山巫术之三文化与易经
在中国文化中,用“三”座山来指代“很多的山”,用“三”棵树来指代“很多的树”,用“三”根火苗来指代“很多的火苗”,用“三”个人来指代“很多的人”——这就创造出了“山”、“森”、“火”、“众”等汉字(在甲骨文中,“山”是“三座山峰”的象形;“森”是“三棵树”的象形;“火”是“三根火苗”的象形;“众”字下边是“三个人”)。在古汉语中,还直接以“三”(以及三个“三”即“九”)来表示“多”。
这种状况反映在中国古代数理思维的集大成之作——《易经》中,就是阴阳两爻的合数和易卦的“单卦”、“重卦”编码都受“三”的制约:首先,易卦的“阳爻”和“阴爻”相加之和为“三”;其次,易卦的八个“单卦”均由“三”根爻叠加而成;再次,易卦的六十四个“重卦”亦均由两个“三”即两个“单卦”进行不同的叠加排列而成。
古代的梅山人和今天的梅山巫术承传者们,在进山狩猎前要举行“安梅山”的原始巫术仪式。所谓“安梅山”,即给“梅山神”设坛并举行祭祀。安“梅山”要用“三”块石头或“三”块瓦片架在猪、牛踏不到的僻静地方,或安在“三”岔路口的古树下,表示梅山神在此;土家人安梅山大都选在屋角右侧空坪中的隐蔽洁净处,用岩石砌“三”面墙,上盖一块岩板,前面空着为门;猎人到了山上,如果发现野兽脚迹,要扯“三”根茅草,把草尖挽个疙瘩,放到“三”岔路口,拿块小石压上,这叫“封山(封三?)”;还有的猎人进山之后,随手折一根树枝,向这个山扫一下,向那个山扫一下,再绕自己所在的山头扫个圈(三座山),然后盘腿而坐,口念咒语,名为“下法”。——传说这样做了,野兽就会“迷”路,总是在山里转来转去,不会逃走。
用“三”来“迷惑”动物的原始数觉特性,是梅山文化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这一特征除了在上峒梅山的山林狩猎活动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外,在中、下二峒梅山的水域平原农耕渔牧活动中也有反映。如,具有梅山神力的中峒“活梅山”在放鸭时,要用一根竹尖鸭梢“朝天划三个弧圈,再向前摇晃三下”,据说这样做了,鸭群就会朝着他指定的地点而去;而且到那里后,只“在鸭梢圈定的几块十几块田里的附近范围活动,从不越雷池半步”。下峒梅山巫术活动中“三”的运用要隐晦些。下峒“活梅山”在水田或水塘捉泥鳅时,首先要把捉到的第一条泥鳅的尾巴用口咬断,然后放回水里,据说这样做了,在捉泥鳅时泥鳅就会随手而来;但等到再捉到那条被咬断尾巴的泥鳅时,却不管这时捉到了多少泥鳅,整个捉泥鳅的活动就必须结束。③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举动呢?我认为这也是运用“三”来迷惑捕捉对象的一种巫术行为。这个过程很像易经阴阳二爻的形成和单卦的排序过程:第一条泥鳅表示阳爻“—”,把它咬断则裂变为阴爻“——”,这就恰好构成了一个数字“三”,把它放回水里,就是用“三”去迷惑对象;而再捉到那条泥鳅,表示复得阳爻,即一个单卦(“离卦”)的排序过程结束,所以必须停止捕捉泥鳅的活动。
梅山先民在原始数觉时期形成的这种对“三”的“迷惑”,不仅成为“三峒梅山”巫术的基本构架,更被作为一种神秘力量继承和定格在了梅山神张五郎身上。——在梅山文化中,张五郎就是一个具有“迷惑”法术特征的“倒路鬼”!梅山地区都这样传说:某人走夜路,如果在非常熟悉的地方迷失方向,转来转去又转到原处,怎么也走不出去,那他便是碰到了“倒路鬼张五郎”;因此,张五郎又叫做“倒路张五郎”。
在梅山地区,人们往往还要在“三”岔路口立一块指路碑,上刻“弓开弦断,箭来碑挡”八个字。一般传说这是为了挡“将军箭”,但“将军箭”与三岔路口毫无关联,因此我认为这最初也应当是用来防“倒路张五郎”的:在下峒梅山,张五郎又称“坛主”,据说他常常用箭射人(梅山人骂人常说:“你这坛主射的!”)。人们在三岔路口的指路碑上刻“弓开弦断,箭来碑挡”八字,便是想以此作为咒语来挫败张五郎的法力,不让他的“迷惑”之箭射中,从而在三岔路口不迷失方向、走错路。
邵康节梅花断邻居借斧
一年冬天,下着大雪。傍晚时昏,邵康节正与他的儿子在家里烤火。突然听到院子外面有人叩门,先敲一声,停了一下再敲五声,并且说是来借东西的。
当时,邵康节正在教儿子研习《易经》,为了使儿子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使《易经》学以致用,叫儿子暂不开门,先用所学的《梅花易数》推断一下,这个邻居将借什么东西?
他儿子按敲门声起卦,得到天风(诟)卦,4卦动变巽卦,他儿子分析卦意说:
"这是一个器具,木长金短的,一定是借锄头了。"邵康节看了一下卦象,果断地说:"你错了,他一定是借斧子的。"并且叫他把斧子拿到院子外门口去,果然,邻居借的是斧子。
为什么邵康节断分如此神奇?他的《易经》八卦思维是这样的:
根据《天风诟》卦的卦象,上乾为金,下巽为木,变卦又为巽为.必定为金木之物,且金短木长。按象数易理,锄头、斧子都类象。但邵康节治易义理细致入微,加入时空分析:傍晚下雪天是砍柴起炉烤火之时,必非下田锄地之时候,再分析变卦、动支。变卦是巽也是为木,说明这个金短木长的器具是为克木之用的东西。因而果断判定为邻居借斧劈柴之用。
伏羲画八卦
伏羲氏是公元前二十七世纪左右以畜牧为主的原始社会时期的传说人物,也是中华民族心智的先启者,是人类从原始状态步入文明时代的探路人。相传伏羲氏仰观天,俯察地,感受最深的是天地的广大、四季的变化、日月的交替等自然现象,于是用8 个符号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始有八卦,进行占卜吉凶,希望得到神意的显示,正是这种对世界的初步认识和把握方式,孕育着中国哲学的萌芽,奠定了中国乃至东方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也是后来《周易》的思想基础。《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相传,伏羲为了画八卦,开始时他围着不周山,四面八方地挖了八个洞,今天这个洞里坐下来瞄,明天那个洞里坐下来瞄,七瞄八瞄,对天上的星星看出点名堂来了。他发现北方有七颗星,就先画了七个点点;又看见南方有六颗星,就在南方打了六个点点;东方一颗大星,他打了一颗大点点;西方三颗小星,他打了三颗小点点;再看东西南北的四个角没得定位的星,他就没法做记号了。这样画出来的图,尽是一些点点,不成形状还是不中意。 伏羲为了画出中意的八卦图来,他跑遍了大山,走遍了大河。有一回,他来到一个叫孟河的地方,河里忽然冒出个怪物来。伏羲水性好,一下子捉住了这个怪物。这怪物有八尺五寸长,头尾像马,身子像龙,又有鳞。伏羲认为是龙马,把它供了起来。到了晚上,龙马发亮,身背上四面八方现出了五十五个亮点子,像天图一样。伏羲按这个龙马背上的图样画好了,自己也中意,只是别人看不懂,说是四面八方打的尽是麻麻点点,很不好认。 为了使别人也看得懂,伏羲观看了九十九天在天上飞的雀鸟,又观看了九十九天在地上跑的野兽,还观看了九十九天在水里游的鱼儿。有一次,他从洛水路过,见一堆人围着一只大乌龟在看稀奇。伏羲晓得这乌龟总有几千年的岁数,便收下它供了起来。后来,伏羲画八卦累倒了,乌龟“巴嗒巴嗒”地掉下眼泪,开口讲话:“伏羲呀,把我杀了吧,我把龟壳留下给你,你一定会画出八卦来的。” 伏羲仔细看乌龟的壳子,它的头部是天,尾部是地,四面八方正好有八条横划花纹。伏羲满心欢喜,终于照着画出了八卦的图案来。后世司马迁、扬雄、孔安国、马融、王肃、王充、徐干、王弼、孔颖达、李鼎祚等,都尊伏羲画八卦之说,影响至今。
毛主席五台山求签秘闻
五台山是山西境内历史上有名的佛教圣地,方圆数百里,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又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之间遥相呼应,各有其名:东台称望海峰,西台称挂月峰,南台称锦绣峰,北台称叶斗峰,中台称翠岩峰。
坐在中吉普车上,{系统屏蔽}与周恩来谈笑风生。车前亮着大灯,风雪在明亮的灯光下飘飘洒洒,呈现出一派北国风光的特有景象。
李银桥持枪坐在车上随行,听着{系统屏蔽}与周恩来的谈笑,知道了五台山五台之中最高处是北台,海拔有3000多米,素有“华北屋脊”之称;还知道了山中气候寒冷,每年4月间才开始解冻,一进入9月份就开始积雪,台顶更是累年积雪成冰,到了夏天特别凉爽,所以又有人称其为“清凉山”。
李银桥见{系统屏蔽}与周恩来谈得高兴,便插话说:“快别叫‘清凉山’了,这么冷的天,又下着这么大的雪,干脆叫‘冰天雪山’算了!”
{系统屏蔽}笑一笑说:“银桥进步了呢!说话晓得用词了,不过不应说‘冰天雪山’,而应说‘冰天雪地’么!”
周恩来也向李银桥一笑,说:“小李同志,是不是跟小韩阿姨学的呀?”
“才不是呢!”李银桥心虚地说,“她又不是我的‘阿姨’,我是跟主席学的!”
“你么时候跟我学的呀?”{系统屏蔽}笑问道。
“跟着木匠会拉锯,跟着铁匠会打钉。”李银桥很认真地说,“我跟了周副主席半年多,又跟了主席半年多,天天在你们身边,我能没一点进步吗?就是块山药蛋放进蒸笼里,也早该蒸熟了!”
一句话,把{系统屏蔽}和周恩来都说得大笑起来,就连开车的司机周西林也笑了……
笑过之后,{系统屏蔽}又对李银桥说:“银桥啊,我今天带你去看最大的寺庙,要比白云山庙大多了。这里的和尚也要比白云山上的和尚学问多,知识广,很有你学的东西哩!”
周恩来也介绍说:“五台山台内寺庙有39座,台外8座,第一座寺庙是台内的‘显通寺’,规模很大,也最古老。相传始建于东汉年间,当初叫‘大孚灵鹫寺’,唐朝的武则天给改了名字叫‘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又赐名为‘大显通寺’。听说寺中有三间铜殿和两座铜塔,还有一个重万斤的大铜钟呢!”
{系统屏蔽}幽默地说:“今日我们不当和尚,也要去撞撞他的钟哩!”
由于天黑雪大,停车后李银桥也看不清是到了什么地方,只知道下车后见到的地方确实很大,跟在{系统屏蔽}和周恩来身后上了一层台阶又一层台阶,进了一重庙门又一重庙门;在一位老和尚和几位年纪稍长一些的和尚陪伴下,{系统屏蔽}和周恩来借着大殿里燃起的烛光参观了无量殿里的无量寿佛,听老和尚介绍了寺里的明版藏经、华严经字塔和各种供器。最后{系统屏蔽}饶有兴致地来到三间大铜殿前,观看了精巧的铸造和铜柱额面上的花纹、窗格上铜雕的棂花。
由于有五台县县长等人的陪同,庙里的老和尚对{系统屏蔽}一行人很恭敬。在铜殿门前,李银桥见到了周恩来在汽车上说的那座铜钟楼,在风雪中显得格外肃穆、雄伟而壮观。
老和尚启开楼门,对{系统屏蔽}和周恩来说:“施主请进,这里就是声及全山的铜钟了。”
进到楼内,果然见到一口比人还高的大铜钟悬挂在那里,周恩来请{系统屏蔽}用悬在铜钟旁的击木撞一撞铜钟,{系统屏蔽}先是看一看老和尚,老和尚随即合掌施礼说:“施主远道而来,撞击铜钟,必能声震寰宇,为寺庙增辉。”
{系统屏蔽}这才抬手对周恩来说:“我们俩人一起来么!”
“好的!”周恩来上前,和{系统屏蔽}一起动手推动击木用力撞响了铜钟:
“哐——哐——哐——”
这声音,震得李银桥在一旁耳聋,惊得寺里的和尚都起了夜。浑厚洪亮的声音传出寺外,像是要把漫天的风雪惊散似的,传响了整个五台山……
1948年3月23日,{系统屏蔽}率领中央机关告别陕北,经晋西北、晋东北挺进河北省山县西柏坡。4月9日傍晚。因大雪路阻,{系统屏蔽}、周恩来和任弼时一行登上五台山峰巅鸿门岩,当夜就宿于台司镇塔院寺方丈院。4月的五台山,入夜很冷,{系统屏蔽}一边用饭,一边烤火,还捎带翻阅一本经书。
一会儿,老方丈由一小沙弥陪同来到{系统屏蔽}居住的院子。警卫员及时转告,{系统屏蔽}和江青急忙走出屋子笑迎方丈。
方丈合十行礼道:“打搅贵人了,贫僧不安得很。”
{系统屏蔽}回答:“哪里哪里,是我们打搅贵寺了,请多原谅。”
说话间,方丈和小沙弥走进屋来。{系统屏蔽}让江青给二位让座。方丈忽然发现{系统屏蔽}桌上有一本翻开的经卷,吃惊地问:“怎么,贵人也读经书?”{系统屏蔽}笑着将佛经送给方丈道:“随便看看。我是无神论者,不信神佛的。更当不得以‘贵人,相称。”方丈笑答:“贵人信佛佛在,贵人不信佛佛自在。当得,当得,有何当不得呢。”
次日吃过早饭.{系统屏蔽}在众人簇拥下,从塔院寺东口出来,见对面东门墙上贴一副对联:“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系统屏蔽}默念着,颇为赏识,便问:“这对联是谁写的?”老方丈忙答:“是老衲所写。”{系统屏蔽}略一沉吟道:“这副对联应广为宣传。”又道:“我们不是和尚,虽不从佛家慈悲放生的立场出发,但应知道自然界中的三春鸟捕捉害虫,是保护农作物和树木的益鸟。”
时值中午,{系统屏蔽}准备下山。
此时,江青游兴正浓,拽扯着{系统屏蔽}向大殿走去。周恩来和任弼时对视一下,也只好随他俩入殿。其他人员等在殿外。殿中一老僧正为香客解签,香客颔首聆听。{系统屏蔽}至前,微微躬身道:“打搅长老了……”老僧举目一瞧,见说话的中年男子身材魁梧,慈祥大度,聪睿沉着,忙言道:“何来打搅,施主求签还是拆字?”
说话间,江青早已从香案上拿起签筒,摇了几摇,随手抽一签,看完一笑,然后递给{系统屏蔽}。
{系统屏蔽}略为扫视,只见竹签上歪歪斜斜写着:“上上大吉”四个字,也开颜大笑。又将竹签递给周恩来和任弼时,最后传至老僧。
老僧一见竹签,眉头高耸,两眼凝视着{系统屏蔽},言道:“施主此行平安无事,一生上上大吉。”
{系统屏蔽}略摇了摇头:“我走过的这五十几年,道路是曲折艰辛的,曾被敌人辱骂,在党内受孤立、误解,甚至遭到打击,开除党籍。一生上上大吉,那是骗人的,也是不可能的。莫当真,莫当真,这只不过是逗着玩玩罢了。
远处传来口哨声,战士们已开始列队集合了。{系统屏蔽}连忙告别老僧,与周恩来、任弼时向塔院寺返回。半个钟头之后,{系统屏蔽}、周恩来、任弼时等分乘吉普车穿入“太行八径’,之一的龙泉关,向河北省平山县驶去。
⑻ 易经真的很难懂想要读懂它,要怎么办
如果只能找一本书代表中国文化,你觉得是哪一本?《道德经》?《论语》?《史记》?……
答案是,《易经》。它是中国文化的群经之始,大道之源。《易经》博大精深,神妙玄奥阐释着天地宇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亲密的联系。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华文明!
⑼ 被西方证实是超科学,还纳入国考的易经,为什么会被质疑
循万物造化之象,窥天道变化之术。观物而得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而后推演万物。
2018年老子的“无为”思想也登上了考卷中:“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2019年《易经》作为一个冷知识点,再度出现。
由此可见,我们已经开始认同《易经》,若是有学者愿意去研究《易经》这本著作,或许也将成为像莱布尼茨一样名留青史的人。
⑽ 易经能信吗
《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这三部经卦书统称为易经。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