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列举两项杭州援助阿克苏的措施
杭州援建阿克苏,大致分为项目援助、智力援助、产业援助三个方面。
项目援助主要是投入资金,帮助阿克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阿克苏人民生活水平。
2010年,共确定民生类重点项目9个,总投资1.54亿元,目前,“双语”幼儿园、社会福利中心、杭州大道、社区阵地组织建设等6个基本建设类项目已全面完成。
2011年,已经启动并实施了13个援助项目,包括乡镇卫生院改造、安居富民工程、城乡供水工程等,涉及民生服务类8个,计划总投资4.44亿元,安排杭州援助资金1.66亿元。目前除两个跨年度援建项目外,其余11个援建项目已全部完工。
智力援助方面,杭州将通过人才的培养,激发阿克苏的“造血”功能,保证其长久的发展。
2010年,杭州援疆指挥部组织实施了干部挂职、中青班培训、民政福利院管理干部培训、经济管理干部培训、双语骨干教师培训等12个智力援助项目,共投入资金330万元。
2011年,杭州对阿智力援助力度加大,共实施自主类项目24个,涵盖组织、宣传、教育、卫生、发改、建设、等部门的党政领导,基层干部和专技人员,受益达3000余人次,总投资1281万元。
接下来,智力援助的力度将不断加大,例如通过杭州学校和阿克苏学校结对的形式,提高阿克苏学校的办学水平。另外,今后每年都将选拔10名左右阿克苏市优秀中青年干部赴杭参加培训,形成长期援助关系。
产业援助方面,杭州通过吸引浙商投资办厂等方式,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其中,杭州着力打造的阿克苏经济技术开发区,被称作阿克苏的“下沙”。
截至2011年9月,阿克苏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产业园西园)已入驻企业33家,已投产企业17家,已建成投产企业22家。2011年1-9月,入驻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45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54亿元。
Ⅱ 日本援建中国有哪些项目
日本对华援助,包括有偿援助、无偿援助和技术援助3个部分。有偿援助部分就是通常所述的日元贷款,无偿援助部分是日本对中国的赠款,技术援助则是日方为中方免费提供人员培训等技术合作。
到2003年度,日本累计提供技术合作金额达到1446亿日元;无偿援助项目266个,累计为1286亿日元。
这些资金广泛用于中国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以及农村开发,环境保护、医疗、教育等领域,援助项目遍布中国各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自1979年以来,日本政府已经向中国提供了总额约达27000亿日元(约合2000多亿元人民币)的政府开发援助,从北京地铁、首都机场、中国电气化铁路约4600公里的改造、中国470个大型港口泊位中约60个等等均由日元贷款建成或正在建设。
其领域涉及教育、医疗、农业、环保等方面。中日友好医院、中日环保中心、贵州农村改水等等均属无偿资金援建的代表性项目。
北京地铁、首都机场、京秦铁路、南昆铁路、上海浦东机场,武汉长江第二大桥、内陆地区光缆建设。
Ⅲ 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项目是什么
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对新中国工业领域的156个援助项目。这一系列的项目曾帮助了中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和其他限额以上项目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摆在了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内地。考虑到资源等因素,将钢铁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化工企业等,选在矿产资源丰富及能源供应充足的中西部地区;
将机械加工企业,设置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在最后投入施工的150个项目中,包括民用企业106个,国防企业44个。在106个民用企业中,除50个布置在东北地区外,其余绝大多数布置在中西部地区,其中中部地区29个,西部地区21个;
44个国防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必须摆在海边外、布置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有35个。150个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投资87亿元,占实际投资领的44.3%,其余绝大多数资金都投到了中西部地区,即中部地区64.6亿元,占32,9%;西部地区39,2亿元,占20%。
援建项目的大部分设计工作和设备制造由苏联完成,其余部分由苏联专家帮助中国企业完成。大批苏联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参与到这些工业项目的建设中,有些项目甚至从苏联搬来整个工厂的图纸和设备。而且,在苏联专家的悉心指导下,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有经验的工程师和熟练的技术工人。
到1957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了128.6%,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9%。其中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3年的135万吨几乎增长了4倍。煤炭产量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加了98%。
在苏联的大力帮助下,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非常成功的,建成了数千个工厂和矿山,为日后重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一些关键领域,比如钢铁、煤炭、水泥、发电和机械制造,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在苏联的大力帮助下,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非常成功的,建成了数千个工厂和矿山,为日后重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一些关键领域,比如钢铁、煤炭、水泥、发电和机械制造,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一五期间苏联援华建设的156个工业项目,以及相关的配套项目,门类齐全,自成体系。几乎是在中国完整的复制了一套苏联自己的工业体系,使中国迅速的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进入了工业国行列,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Ⅳ 求一则关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公益广告文案
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签定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协议
2008年12月5日,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在四川省映秀镇举行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协议举行签字仪式。
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台湾红十字组织会长陈长文在协议签字,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四川、甘肃、陕西省有关领导和红十字会负责人出席了签字仪式。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波及甘肃、陕西省,数万同胞在灾害中不幸遇难,数百万家庭失去世代生活的家园,数十年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灾害无情人有情,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全国人民、台港澳同胞、华人华侨以及国际社会踊跃捐助,积极救助地震灾区群众。
台湾红十字组织在地震发生后的很短的时间里,立即组织搜救队前往灾区开展紧急搜救行动,并根据灾区的需要向灾区派出了一只医疗队,为受灾群众开展医疗救助服务。在台湾,也出现了充满感人激情的募捐大行动场面,社会各界积极踊跃捐款,还向灾区紧急运送了大量的救灾物资。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十分艰巨,充满挑战的工作。面对受灾面积广大、受灾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复杂、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的困难局面,在总体重建规划下,台湾红十字组织根据灾区的需要和重建计划,积极参与灾区的灾后重建项目。此次大地震造成众多学校、医院的房屋损毁倒塌,给灾区的人民群众的看病治疗,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帮助同胞,减轻痛苦,恢复正常的生活,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从人道出发,经过认真商讨和研究,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决定,在曾经是汶川大地震的震中----映秀镇,签署“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共同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协议”。该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台湾红十字组织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正式开始,也向世人展示红十字组织积极参与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决心和意志,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红十字会在灾区的重建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备灾救灾工作是红十字会的传统工作,也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在历次国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候,都能积极支持,相互配合,充分体现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通过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的共同努力,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将会尽快地予以实施。
这次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签署的协议包括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地震重建项目,其中包括44所学校,43所卫生院,1所康复中心,以及寒梅助学计划,总计13.75亿新台币。
为响应国家号召,中国红十字会近日为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灾区群众采购了26.7万床棉被、26.5万件棉衣,其中四川近19万床棉被、13万件棉衣,价值近3000万元。台湾红十字组织也捐赠了2400床棉被。
江亦曼和陈长文在阿坝州向灾民分发了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筹集的棉衣、棉被。
据悉,中国红十字会灾后重建工作已全面展开,截至10月底,中国红十字会已分别与四川省、甘肃省、陕西省签订援助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备忘录或协议书。其中,计划援助四川首期项目总金额为25亿元人民币,目前已确定11.8亿元人民币的项目援助额度,在成都、绵阳、德阳、阿坝、雅安、广元等六市(州)援建16417户民房、196个学校、190个卫生院、631个卫生站、30个村民活动室;计划援助甘肃项目总金额为5.63亿元人民币,目前已确定近3.1亿元人民币的项目援助额度,在陇南、甘南、天水等3个市(州)援建9806户民房、65个学校、79个卫生院、68个卫生站、66个村民活动室、1个备灾中心;计划并已确定援助陕西项目总金额达4亿元人民币,在汉中、安康、宝鸡3市援建13244户民房、68个学校、75个卫生院、132个卫生站、1个村民活动室、1个集镇饮水工程。目前,确定在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资金已拨付灾区,共援建39467户民房、329所学校、344所卫生院、831所卫生站、97个村民活动室、1个集镇饮水工程和1个备灾仓库。这些重建项目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已陆续开工,一些灾民住房已竣工,灾民搬进宽敞的新居。另外,地方各级红十字会也在积极参与和落实援助汶川地震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Ⅳ 北京丰台援建内蒙临县什么项目
援助产业项目建设。
丰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根据受援地区的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找准产业契合点,利用市区帮扶资金约1亿元进行产业项目建设,比如在林西县建设果蔬深加工车间及气调保鲜库,从果蔬农产品冷藏、加工、仓储、运销等环节入手,全力打造“产供销全链条”消费帮扶模式。还采取“送市场上门”的方式,累计投资2亿元建设集信息化、多功能、综合性为一体的林西岳各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涵盖集散、冷藏、加工、线上线下交易等功能,辐射林西及周边地区农产品销售合作。相关部门及挂职干部团队通过印发倡议书、展销对接等方式组织号召各级预算单位、区管国企采购帮扶产品,让受援地区的优质农副产品走进北京市民百姓家,共实现消费帮扶金额约4亿元。
Ⅵ 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的介绍
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期间苏联对新中国工业领域的156个援助项目。按照大区、省、市、其他地区等列出了项目名称及简要介绍。这一系列的项目曾帮助了中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Ⅶ 如何提高中国对外援助工作水平
如何提高中国对外援助工作水平
对外援助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认真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尽力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取得了显著成效。5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对外援助事业的发展,对外援助的有效实施,对构建“和谐世界”发挥了独特作用。在新的形势下,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对外援助工作,创新思路,改进工作中的不足,提高整体水平,尤显重要。
适度扩大援助规模。确定适当的援助规模是发挥援助作用、实现援助目的的重要基础。当前,按照联合国确定的发达国家官方发展援助额应占其国民总收入(GNI)的0.7%的标准,仅有挪威、丹麦、荷兰等几个国家达到了这一要求,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援助金额与这一标准相去甚远。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积极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帮助其他国家发展过程中尽其能力,承担了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与发达国家攀比对外援助规模,中国对外援助要从国情实际出发。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对外援助在国际发展援助的排名仅在20位左右。今后,为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确定适度的对外援助规模,援外财政支出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外工作实际需要而适度增加是必要的。此外,也要引导、协调好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的力量,增强对外援助力度。
妥善处理“五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中国利益与受援国利益的关系。对外援助要在紧密配合国家整体战略需求的前提下,坚持充分尊重受援国主权和选择、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的原则,不伤害受援国民族感情,真诚地为受援国提供援助,谋求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要充分认识对外援助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通过有效途径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并做好对外援助必要的宣传工作,加强正面宣传。二是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对外援助理论研究,继承优良传统,发挥政治优势,同时也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求真务实,不断创新援外的运行体制、管理模式、援助方式、援助内容,改进对外援助工作,提升对外援助工作水平和运行效率。三是正确处理中国特色与国际经验的关系。要从国情实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的对外援助理念、方针政策、有效途径和方式,同时要积极借鉴国际社会对外援助有益的做法,汲取先进管理经验,符合国际运行规则。当然,利用对外援助干涉它国内政、掠夺它国资源的行径不可取。四是正确处理对外援助与对外经济合作的关系。中国对外援助在推动互利合作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利用对外援助渠道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应是今后援外工作的重点。当两者发生矛盾时,要充分考虑到对外援助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五是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确保援外任务顺利执行,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毫无疑问要兼顾国家、企业间的利益。但对外援助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经济外交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要从讲政治负责任的高度确保援外任务的完成,同时兼顾企业合法利益。
大力实现“效果型援助”。实现“效果型援助”,其目的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运行,用好用活有限的援外资金,实现最大的援助效果:一是科学制定援助规划,提高立项工作水平。这是实现“效果型援助”的前提。要从服从中国长远和整体战略利益出发,从有利于受援国发展自己的目标出发,统筹规划,充分论证,科学制订国别援助方案,进一步合理安排有限的援助资金,精心选定援助项目。在继续帮助受援国建设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标志性项目、提供紧急救灾援助、搞好人才培训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帮助发展中国家发挥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经济的新途径、新方式。二是管理精细,执行有力。这是实现“效果型援助”的关键。要加强主管部门与驻外使(领)馆、国内相关单位的有效配合和相互支持,加强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通过有效地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采取先进管理方式,及时监控援外项目实施管理过程每一环节,重点对进度、质量、投资、安全等问题实施动态、精细的管理;事后认真做好项目评估,确保援外项目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要努力培育、促使实施单位提高责任意识和执行能力,建立一支执行力强的援外项目实施队伍。三是推进对外援助立法进程,科学合理地设置管理机构,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这是实现“效果型援助”的保证。要加快对外援助立法,确立援外法律地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援外规范管理,依法做好援外工作;要根据对外援助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完善援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强化组织保障;要解决援外行政管理人员不足问题,适当增加主管部门人员编制,充实管理型、专家型人才,建立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熟练、擅长管理的复合型的援外管理干部队伍。
Ⅷ 双拥工作如何做好宣传
一、要坚持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要实现双拥工作的创新,必须首先确立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理念。当前,要牢固树立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观念,以情双拥与依法双拥相结合的观念,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观念,讲求质量、注重效益的观念,逐步实现双拥工作由一般形式向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方面转变;由职能部门单一做向党政军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共同做转变;由帮助部队解决眼前实际困难、生产生活问题向支持部队长远建设、提高打赢能力转变;由组织传统的拥政爱民活动向集中援建重大项目方面转变;由注重物质支援向物质支援与精神互助并重,着力提高军民政治觉悟、道德观念和综合素质的转变。
二、要坚持工作内容的与时俱进。总的原则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住根本的,继承传统的,融入时代的。具体地讲,就是要坚持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抓实亭湖经济建设,做好植树种草、环境治理、抢险救灾工作,深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要坚持服务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把推进军事斗争准备作为双拥重点,深化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支持部队训练演习、战备执勤、飞行人才培养,做好转业干部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官兵子女入学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为军队“打得赢、不变质”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要坚持服务社会政治稳定,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总体走向,密切关注影响安全稳定的各种动向,密切关注军政军民关系的发展方向。认真做好军政团结和军民团结工作,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搞好军警民联防联治,联手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要坚持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坚持正确的方向是双拥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工作方式的不断创新则有助于双拥工作的快速推进。要继续以创建“双拥模范城”、“争当双拥模范个人”活动为载体,巩固发展军民共建活动,推动双拥工作全面落实;要从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的实际出发,广泛开展行业拥军、社区拥军、科技拥军、智力拥军,不断拓宽双拥领域范围、扩大双拥群众基础;要适应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和实施依法行政要求,努力把政府行为与社会行为、以情双拥与依法双拥、行政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进一步创新完善双拥工作运行机制;要针对新时期双拥工作的新特点、新变化,紧密结合部队实际,积极探索新的活动方式和有效载体,进一步增强双拥工作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
Ⅸ 中央政府和东部地区支援新疆 西藏建设的典型事例
今年年底,中国中央政府确定的新一批全国对口支援西藏的建设项目,大部分已完成建设任务。与此同时,中国东部发达省区对口援助西藏建设也取得显著进展。
西藏自治区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梁殿臣先生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中国中央政府去年专门召开了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研究确定了西藏进一步保持稳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决定将多年来一直在做的对口支援工作再延长10年,并确定了70个全国对口支援西藏的建设项目,项目总投入达10.6亿元人民币。梁殿臣说:“这70个对口援藏项目中,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教育、体育、文化、能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西藏自治区地处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那里平均海拔4000多米,号称“世界屋脊”,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多年来,中国中央政府十分关注西藏的建设和发展,并给予多方支持。在前面提到的这些援建项目出台前,中国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以对口援助的形式已经在西藏实施了100多项重大建设项目,使西藏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据介绍,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援建项目几乎遍及西藏自治区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涉及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工业、农牧业、水利、市政建设和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一系列与当地各族群众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领域。
受益于这些援建项目,西藏的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改善。现在,西藏的国内生产总值是50年前的30倍。
梁殿臣介绍说,今年以来,中央政府确定的这70个援建项目陆续开工,西藏自治区通过税费、土地、电力、运输等方面的优惠措施,积极做好受援工作。到2002年底,大部分项目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其中十几个项目已经投入使用。到明年上半年,70个对口援建项目可望全部竣工。
中央政府以及东部发达地区给予西藏的援建项目已经并将为生活在西藏的各族群众带来巨大的实惠。例如,西藏主要城市间公路和城市内道路得到全面建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的一位出租车司机李冬先生就对拉萨市新修建完工的一条名为北京东路的城区主干道赞不绝口。他说:“北京东路建成到现在,给交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以前路又窄,车又多,过往行人又多,各方面都感觉交通阻塞。自从北京东路建成以后,公交车有了停车的位置,两面环境也舒服,交通很畅通,觉得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