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湄洲岛旅游宣传广告词怎么写
畅游湄洲,贴心xx。(xx就是你公司的名字,最后就两个字,如果你公司有三个字,那么前面一句为“畅游湄洲岛,贴心xxx。)再如果不想用公司名字,就用“畅游湄洲岛,开心你我笑”
2. 有关于湄洲岛的宣传广告词
去湄洲岛捡‘‘黄金’’啦!
3. 莆田湄州岛要怎么去,船票门票一共要多少钱
你好,湄洲岛我去过几次,首先我详细告诉你湄洲岛轮渡的具体时间安排:
冬春季(10月16日至次年4月15日)轮渡航班安排 渡轮从上午7:30到下午5:30,每隔一个小时从两边码头对开一班; 快艇大致在上述时间段里,每隔15分钟开行一趟。
进出岛的普通客船轮票都为5元,快艇要贵几块。
一点要值得说一下,在进岛买船票时还要买门票(通俗点叫做进岛费)50元,如果你有岛上朋友的话,可叫他帮你买票,那就不要门票,通常一个岛上的人只能带一个,多带还是要买门票的。它是针对岛上居门有优惠。
我建议你一天的行程越早乘车越好。你在莆田新车站或笏石车站坐去文甲的直达车,到达文甲码头你就按我刚才说的时间表坐轮船过去。
到达湄洲岛后,天后宫妈祖庙都没有门票,注意:玩是要钱的,而且很贵。一般去的人首先都会去烧下香,之后去宫后面妈祖石像留影。这样一来也就中午了,吃顿饭后就去找景点,有黄金沙滩、鹅尾山风景区(鹅尾神石园)、姆祖公园…门票一般都是30元以上。
希望能帮得上你,如有疑问,请追问,祝你好运。
4. 妈祖出生的具体地址在哪里
是湄洲岛
1、最早的史料都记载妈祖生于湄洲屿。
据现有已知的66条史料记载表明,最早的史料记载都一致确认妈祖生于莆田县湄洲屿。宋时期的史料都记载妈祖乃湄洲人氏。如宋绍兴二十年(1150),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说妈祖“姓林氏,湄洲屿人。”这篇庙记可以说是迄今年代最早、记载最详细的妈祖史料。
宋嘉定二年(1209),李俊甫《莆阳比事》中说妈祖为“湄洲神女林氏。”宋绍定三年(1230),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中称:“神莆阳湄洲林氏女。”宋宝礻右五年(1257),黄岩孙《仙溪志》中说,顺济庙,神“本湄洲林氏女”。宋开庆元年(1259)李丑父《灵惠妃庙记》中云:“妃林氏,生于莆之海上湄洲”。宋刘克庄在《白湖庙》诗中提到“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
据宋代的6条记述,从宋绍兴二十年(1150)廖鹏飞的庙记到宋开庆元年(1259)李丑父的庙记,前后长达109年,所记载的都说妈祖的出生地在湄洲。以上记载距妈祖时代不远,不会有误。
元代的4条记载也是如此,如元黄渊在《黄四如文集》的《圣墩顺济庙新建蕃厘殿记》中写道:“按旧记,妃族林氏,湄洲故家有祠,即姑射神人之处子也。”所谓“故家”即老家,也说明妈祖生于湄洲屿。
查明、清两朝的56条记载,除清乾隆1778年林清标编撰的《敕封天后志序》1条外,55条记载认为妈祖出生地在湄洲。明阳思谦《泉州府志》中说:“天妃之神,本姓林,世居莆阳之湄洲屿。”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天妃庙》中记载:“在新安里鱼希江湄洲屿上,其神即弘仁普济天妃,今庙盖其故居也。”明周瑛在《兴化府志·户纪·湄洲屿》中说:“湄洲在大海中,与极了相望,林氏灵女今号天妃者生于其上。”吕一静《八闽通志》:“天妃之神,本姓林,世居莆阳之湄洲屿。”张燮《东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屿。”
清郁永河在《天妃神》中说:“相传神为莆田邑湄洲东螺村林氏女。”清刘有成《天后庙序》写着:“神,林女也。世居湄岛。”清杨浚《湄洲屿志略》载:“湄洲在大海中,与极了相望,林氏灵女今号天妃者,生于其上。”王礼《**县志》:“产后于莆田之湄洲屿。”
说妈祖出生于贤良港(即今秀屿区山亭乡港里村),主要是根据清乾隆年间(1778)惠安县儒学教谕林清标所编辑的《敕封天后志》。查林清标《敕封天后志》的天妃本传,全文都是照抄明末湄洲天后宫住持僧照乘编撰的《天妃显圣录》中的本传而写的,不同的是前者记载妈祖的曾祖保吉公是“弃官而归,隐于莆之湄洲屿”,而后者将其改为曾祖保吉公是“弃官隐于海滨贤良港”。在《湄屿飞升》一节中,两书内容亦完全相同,《天妃诞降本传》中是写“妃遂径上湄峰最高处”,而林清标在《敕封天后志》中改成“妃遂渡海径上湄峰最高处”。清人林清标篡改前人照乘和尚的记述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现在居然有人还以此“渡海”上湄峰二字为由,就认定妈祖故居在贤良港,显然破绽太明显了,是经不起推敲的。
2、湄洲岛遗存妈祖原籍地的古代石刻和明代石碑。
至今在湄洲岛东蔡村石后自然村(原名东螺村、上林村,现存上林宫和保留观音殿、妈祖故居遗址)的村北石崖上遗存着“天妃故里”的古代石刻和明末照乘和尚立的“天妃祖迹,地名上林”石碑。这是证明妈祖出生在湄洲岛的重要实证。
3、港里的一口“龙井”与妈祖的“窥井得符”传说年代不符。
天后祖祠附近有一口宋代建造的古井,井边刻着“咸淳丙寅(1266)八月庚辰石匠游进”12个字。有人认为这就是妈祖“照妆于井”、“窥井得符”的古井。但妈祖诞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殁于宋雍熙四年(987),石匠游进造井是在妈祖去世239年之后的1266年,显然该井与妈祖少时能“照妆于井”、“窥井得符”的年份不符。特别是“窥井得符”的传说,最早出现在明末照乘和尚刊印的《天妃显圣录》里。该书第一次提到:“妃少时,与群女闲游,照妆于井中,忽见神人捧铜符一只,拥井而上……妃受之不疑,……自此,符咒径可避邪,法力日见玄通,常在室中神游方外,谈吉凶祸福,靡不奇中。”明末以前没有这一传说的记载。这一事实表明,有关妈祖“窥井得符”的传说,是明末才出现的,贤良港保存下来的宋代水井与妈祖没有关系,当然不能佐证妈祖生于贤良港。
4、以女性作为祖先建祠与中国封建传统观念不符。
将妈祖作为林氏宗族的祖先,以妈祖祠代替宗族祠堂,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不相符。中国封建社会讲究父系血统继承制,应该父传子,子传孙,作为父系宗族祖先者皆为男始祖,不可能是女祖先,特别是妈祖又未出嫁,怎么能当娘家的祖先呢?这一点当然不能成立。
5、湄洲岛的妈祖族裔是在明清两朝奉旨迁往港里的。
明正统九年(1444)修编的《莆田南渚林氏宗谱》对妈祖的故居是这样记载的:“妃父侨居湄洲屿,为署都巡检时也。妃生于屿上,土尽渥丹。兄镇,子孙衍屿上。妃之基舍、祖庙犹存。洪武初,诏迁过岸,今新安里贤良港后林是其后也。”据明弘治周瑛、黄仲昭《兴化府志》记载:湄洲屿“自宋元以来,居民甚多。洪武初,以勾引蕃寇遗祸地方,宋备都指挥李彝奏迁内地,岛屿遂虚。”据此两条史料记载,贤良港林姓居民系从湄洲屿迁过去的。
自明洪武初年内迁起,湄洲岛妈祖娘家的一支后裔便在与湄洲一水之隔的贤良港定居。贤良港有座堂皇的所谓“天后祖祠”,据当地人说该祠创建于宋代,但现尚无史料可考,仅知明永乐十九年(1421)记载祠圮,地方官奏闻朝廷钦命太监到港里整修致祭。此时已是湄洲林氏居民迁居贤良港几十年之后。该祠内现存的两块石碑,一为“历代褒封徽号”碑刻,一为《重建天后祠祀》石碑,重建碑仅记载清乾隆年间(1785)重建该祠的经过,并没有提到原祠的建筑年代。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从明朝起朝廷才允许百姓建家庙,也就是建宗祠,允许将分散供奉在各个家庭厅堂后部神龛的祖先牌位,移到新建的家族宗祠里。湄洲岛迁至港里的该支妈祖族裔在明朝便就地建了一个“林氏宗祠”,供奉祖先。后因妈祖的影响扩大和便于朝拜妈祖,将“林氏宗祠”改为“天后祖祠”。这一做法与沿海渔民在驻地和华人华侨在侨居国建妈祖庙拜妈祖的道理是一样的。
后明朝廷解除海禁,迁出的湄洲居民又陆续回到岛上生活,人数渐多。满人入关后,郑成功以海岛和福建、广东、浙江沿海为基地,组织反清复明。在清顺治年间,清廷又实行禁海政策,下旨沿海和海岛的居民全部内迁30华里,湄洲岛和贤良港(港里村)的居民又被迁到涵江等地。清康熙年间,迁往各地的部分湄洲林氏族裔又分别迁回湄洲岛或贤良港。由于历史上的两次海禁而产生的湄洲岛居民先后迁至港里和涵江等地,过去迁居贤良港的湄洲妈祖族裔后辈逐渐淡忘了故乡在湄洲的记忆,误认为妈祖与他们一样出生在贤良港。
1992年10月4日,贤良港“天后祖祠”通过邮电部门发行的《1992—12〈妈祖>》特种邮票纪念封的背面说明中也承认:“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初,湄洲全岛居民内迁,妈祖娘家的一支后裔便在与湄洲一水之隔的贤良港定居,并建一座‘祖祠’。”从林祖良编辑的《妈祖》画册和港里人那里可以了解,就在二十世纪末,贤良港的部分妇女穿着打扮与湄洲女还是一样的,这也是证明迁到港里的湄洲林氏后裔仍然保留湄洲民俗的一个实证。
综上所述,妈祖的曾祖父林保吉在五代时弃官隐居于湄洲岛东蔡村上林自然村,后生子林孚。林孚生子林愿,字惟悫。林惟悫,担任湄洲都巡检,妻王氏,生一个男孩名叫洪毅,生6个女孩,最小的名叫林默,也就是妈祖。林孚、林愿和妈祖三代均出生在湄洲屿。妈祖宋建隆元年(960)生于湄洲岛,宋雍熙四年(987)也是在湄洲岛仙逝。因此,湄洲岛是妈祖的诞生地和祖庙所在地。
5. 湄洲岛的荣誉
2002年,湄洲岛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04年,湄洲岛被全国绿化委评定为全国绿化模范县。
2006年,中国文化部报请国务院先后批准《湄洲妈祖祭典》、湄洲妈祖祖庙分别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1月1日,“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在湄洲岛正式授匾、揭碑。
2008年,湄洲岛被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东南卫视频道主办、福建省旅游局支持、福建省旅游宣传中心协办的“福建最佳旅游目的地”大型推举活动评选为福建省最佳旅游目的地。
2013中国海洋宝岛榜中,湄洲岛以“湄屿潮音、世代香火”的美誉名列第9名。
6. 莆田市区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莆田著名景点:
湄洲岛、莆田南少林、九鲤湖、广化寺、三清殿、凤凰山公园等。
7. 湄洲岛简介50字还有宣传语
节约用水光荣,点击看详细节水滴灌从一开始,点击看详细兮水,爱水,节水,从我做起。
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水是生命之源,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
水是宝珍惜你的生活。
请珍惜每一滴水。
世界缺水,中国用水,城市供水,请节约用水。
水是宝贵的,不可替代的资源。
8. 人们为什么祭拜妈祖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
一、妈祖生平简介
妈祖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是南唐清源军莆田县湄洲人(今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湄洲岛)县人,妈祖祖父林孚,官居福建总管。父林愿(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检。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过五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盼望再生一个儿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
就在这个女婴将要出生前的那个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了。
所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必非等闲之女,也就特别疼爱。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林默娘,默娘。
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
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与世长辞之日。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传说,他们看见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福建莆田的湄洲岛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妈祖文化的发祥地。有着千年历史的湄洲妈祖庙是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0多座妈祖宫庙的“祖庙”。一年四季,前来妈祖祖庙进香朝觐的国内外香客人数达百万之众。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岛上民众要举行各种祭典妈祖的活动,同时海内外的妈祖信徒纷纷前来进香朝拜,整个湄洲岛人山人海、盛况空前,被誉为“东方麦加”。
二、妈祖升天成神,成为中华民族的海上保护神
道教封号:辅兜昭孝纯正灵应孚济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因默娘生前与民为善,升化后被沿海人民尊为海上女神,立庙祭祀。
后屡显灵应于海上,渡海者皆祷之,被尊为“通灵神女”,庙宇遍海甸。
妈祖信仰从产生至今,经历了1000多年,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崇拜所不曾有过的。
历代皇帝的崇拜和褒封,使妈祖由民间神提升为官方的航海保护神,而且神格越来越高,传播的面越来越广。
由莆邑一带走向五湖四海,达到无人不知,无神能替代的程度。
提到妈祖的显圣,始于1122年(北宋宣和四年)路允迪出使高丽,“感神功,奏上。立庙江口祀之,(徽宗)赐顺济庙额。”其后,妈祖的加封原因皆为“神雾神济兴、泉饥”,“以神助火焚强寇”(《湄洲屿志略·卷二·封号》)。
从1156年(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起至清朝,历代皇帝先后36次册封,封号由2字累至64字。爵位由“夫人”、“妃”,“天妃”(明永乐年间),立庙京师,而至1648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封“天后”。并列入国家祀典,进行春秋祭祀。因而民间对妈祖的信仰愈加固定,“海神”的地位愈加牢固。
千年来,在莆田民间保留了不少有关妈祖的民俗,反映了妈祖信仰的具体特点。其信奉礼俗及妈祖的言行、品性等逐渐被民间吸收,形成许多俗例。妈祖,作为民间神祈,护航海神,自宋经元、明、清等几代传播迄今已历千年以上。奉祀妈祖的宫庙,在中国沿海各省、市,例如潮州、莆田、汕头、泉州、漳州、雷州、湛江、海南等以及内地除青海、新疆、西藏等3省、区以外的其他省份,都有妈祖庙。《妈祖宫集成》乃汇集全国30个省、市(包括港澳地区)500多县、市有关节妈祖宫庙的记载而成。随着元明清之间航泫交通的日益发达,也随着华人足迹遍及全球,其中包括日本、东南亚、加拿大、美国乃至法国巴黎、丹麦、南美的巴西等。
三、历代朝廷对妈祖的赐封
根据史料,北宋、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
妈祖逝世时乡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于同年在湄洲岛上建庙祀之,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湄洲妈祖庙。
祖庙于公元1023-1032年(天圣年间)扩建,日臻雄伟。1403年-1424年(明永乐年间),航海家郑和曾两次奉旨来湄屿主持御祭仪式并扩建庙宇。
诸葛长青: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亲自主持建庙,体现了皇家的重视。研究中发现,郑和出海,得到妈祖保佑。郑和本身就精通儒家、道家等各类知识,对妈祖十分崇拜。
至清康熙时,已形成了具有五组建筑群的“海上龙宫”。可惜,原有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已废圯,现存原建只剩下“林默的父母祠”,规模较小。
近年来,湄洲祖庙进行了大量的复原修建工作,另投资1亿多元兴建了妈祖新殿,新殿宏伟壮观,被世人誉为“海上布达拉宫”。
如今台湾及东南亚各地的众多妈祖庙都由莆田湄州妈祖祖庙分灵出去的。湄洲祖庙是湄洲妈祖庙的俗称、尊称,是全世界妈祖信众心中的圣地。
湄洲妈祖祖庙位于台湾海峡西中部湄洲,隶属福建省莆田市。距莆田市区东南方40多公里处,从文甲码头乘轮渡20分钟便可到达;东距乌丘岛(乌丘原本隶属于福建莆田县,现为台湾省金门县代为管辖)二十海里。
湄洲祖庙是全世界二千多座妈祖庙(宫)的祖庙。经过千百年的分灵传播,随着信众走出国门,妈祖也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一尊跨越国界的国际性神祇。
除莆田湄洲岛的上妈祖庙外,泉州的天后宫,宁波庆安的天后宫,天津的天后宫,澳门的妈祖阁,台湾北港的朝天宫和鹿港妈祖庙,漳浦的乌石天后宫为中国天后宫有名的大庙。诸葛长青:现在全世界华人的地方,都有妈祖神庙。伟大的妈祖默默保护着中华儿女。
在宋,元,明,清受到的国家祀典就达36次,清朝咸丰给予最长封号“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后来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时,“经礼部核议,以为封号字号过多,转不足以昭郑重,只加上‘嘉佑’二字。” 妈祖阁为澳门最古老建筑之一。
台湾的妈祖信仰十分普遍,台胞三分之一以上信仰妈祖,台湾全岛共有大小妈祖庙510座,其中台南一地即有116座。它们的名字很多,有的叫天妃宫、天后宫、妈祖庙;有的叫天后寺、天后祠、圣母坛;也有的叫文元堂、朝天宫、双慈亭、安澜厅、中兴公厝、纷阳殿、提标馆等。福建、台湾、广东及东南亚的林氏宗亲都称妈祖为:“姑婆”、“姑婆祖”、“天后圣姑”、“天上圣母姑婆”等。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妈祖信众2亿多人,仅在台湾就有信众1700多万。
台湾较早的妈祖庙,其大多数是由湄洲祖庙分灵至台。自清嘉庆到清光绪年(1796~1908)间,台湾海上贸易兴旺,经济发达,涌现出许许多多规模更大诸如台南大天后宫,近年竹南天后宫又建起露天妈祖祖象。截至目前,台湾共有大型妈祖庙510座。在妈祖庙中有镇殿妈、二妈、副二妈、副三妈、四妈,又有三郊妈、斑鸠妈,还有温陵妈、银同妈、湄洲妈。除镇殿妈外,其他妈祖像可供每年轮流诞辰出巡之用。特别是早期的妈祖庙,在例定诞辰日有“遥拜”仪式,即在行“三跪九叩”礼节时,一律面向莆田湄洲祖庙施行。这一俗例充分说明台湾同胞永远怀念大陆的深远意义。
传说妈祖每次在海上救难后,都要给每位遇险者一碗热气腾腾,芳香扑鼻的兴化寿面,吃后不但会驱寒暖身,而且能逢凶化吉.久而久之,兴化寿面即被称为"妈祖平安面".且闻名遐迩,成为保佑平安吉祥的首选食品.每逢亲友来访,寿诞喜庆,逢年遇节,家人团聚,都要吃"妈祖平安面",以求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所以,人们都来祭拜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