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与新时代文明站协同推进的说明报告的依据是什么
摘要 (一)关于工作体系。县级层面:成立实践中心,由县委树海书记担任中心主任,美文县长、红兵副书记担任中心副主任;下设实践办,挂牌在县委宣传部;同时成立理论宣讲、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媒体传播等4个县级文明实践分中心,分别挂牌在县委宣传部、县教委、县文化委、县融媒体中心(筹建)。乡镇(街道)层面:成立实践所,为乡镇(街道)所属机构,挂牌在乡镇(街道)党政办公室,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实践所所长,副书记担任副所长,宣传委员担任办公室主任。实践所与文化站合署办公,明确至少2人专岗专职从事文明实践工作。村(社区)层面:成立实践站,挂牌在村(居)委会办公室,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实践站站长,村(居)委会主任担任副站长,“两委”班子中要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在村(社区)人口集中的院坝、居民点建立文明实践点,由小组长或志愿者担任专职管理员,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⑵ 农民运动讲习所对中国奉命有什么贡献
大革命时期,开展的农村工作,锻炼、提高、培养了一批革命人才。为农村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毛泽东同志在大革命时期,曾三次到广州从事革命活动。第一次是1923年6月,来穗出席中央“三大”,并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秘书。第二次是1924年1月,来穗参与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并出席国民党“一大”,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第三次是1925年9月来穗,10月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持国民党政治委员会机关刊物《政治周报》。第二年5月至9月,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亲任所长,为党培养了大批的农民运动的骨干,并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实践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口号,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24年7月3日,由彭湃创办的第一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开学。
1924年6月30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农民运动的实施方案,根据彭湃的建议,决定组织农民运动讲习所,并派他担任广州农讲所第一任主任。因此,名义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的,但在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从创办时起,直至1926年9月结束,共举办了6届,培养了772名毕业生和25名旁听生。到1925年12月底为止办的前5届,主要培养广东省的农运干部,其它省份学员较少。
农讲所每届时间原定一个月,在兴办过程中,讲习内容不断丰富,讲习时间也逐渐延长。
第一届共有学员38人,其中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20人,彭湃为主任。
第二届,学员225人,罗绮园为主任。
第三届,扩大到省外招生,共收学员128人,阮啸仙为主任。
第四届,学员98人,谭植棠为主任。
第五届,学员114人,遍及全国八省,彭湃为主任。
1926年5月至9月的第六届扩大招生范围,共招收了全国20个省区的300多名学员。
⑶ 广州有哪些经典的红色旅游打卡地
广州市红色旅游景点
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黄花岗公园)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市区北面的白云山南麓,面积16万平方米,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起义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潘过微冒着生命危险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遗骸收殓安葬于红花岗,后将此地改名为“黄花岗”,黄花即菊花,象征节烈。黄花岗墓园北向南,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始建于1912年,孙中山书“浩气长存”四字镌于墓坊。烈士墓构筑在岗陵之上,纪功坊峙立墓后。墓道两旁苍松翠柏,烘托出满园黄花辉映碧血的庄严肃穆气氛。园内还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桥等。建国后政府在墓园外筑起围墙,1961年这里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举行起义,结果失败,喻培伦等86人(一说100余人)英勇牺牲,其中华侨29人。
2、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AA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位于广州市中山二路92号,占地18万平方米,是解放后为纪念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于1954年修建的纪念性公园。主体有正门、广场、陵墓大道、广州起义纪念碑和圆形的封土。现有景点和游乐场所16处,集纪念、游览、科普于一园。墓道两旁有20个大花坛,四季鲜花不断;墓上密铺青草,四周松柏常青;陵园东部有中朝人民血谊亭和中苏人民血谊亭。园中人工湖还有湖心纪念亭,横匾上 书-“血祭轩辕”,为董必武所题。被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3、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农讲所旧址讲习所旧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是毛泽东等人于1926在广州举办的广州农动所旧址。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原是番禺学宫,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清代重建。农民运动讲习所由中国共产党人彭湃等倡议,经中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通过开办。自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共举办6届。1、2届所址在广州市越秀南-路惠州会馆,3、4、5届在广州东皋大道1号,第6届所址迁此。1~5届主任为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第6届1926年5~9月举办,改主任为所长,毛泽东任所长,肖楚女为专任教员,教员有彭湃、恽代英、阮啸仙等。本期招收学员327人,来自当时的-20个省,在此学习有关农民运动、军事、政治等课程,进行军事训练,并到农村实习。学员毕业后奔赴各地从事农民运动,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是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元帅府旧址为依托建立的遗址性纪念馆。大元帅府旧址坐落在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18号,1917-1925年间孙中山曾两次在这里建立大元帅府,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纪念馆总占地面积为8020平方米,由南北两座主体大楼、东、西广场和门楼等组成;两座主体大楼为三层劵拱的西式建筑,南楼设“帅府百年”复原陈列,北楼有“孙中山在广州三次建立革命政权”的基本史料陈列和专题陈列。1981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广州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案:请尽早维修座落本市河南的当年孙中山先生大元帅府旧址案。1983年,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被广州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广州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中共“三大”会址 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3号。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是迄今中国共产党唯一在广州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79年,中共三大会址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1日正式修复开放。中共三大会址原为1幢两层高、每层2间相连通的普通房屋,为人字瓦顶的砖木结构,是设有骑楼的典型旧式广州民居形式。但房屋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飞机炸毁。经过新建后,新建纪念馆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两层,全部用于陈列展览;旧民居5号楼将作为临时展厅,展出与中国共产党历史有关的专题展览;5号楼和新馆通过两层的走廊连成一体。
6、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A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园坐落于广州市水荫路113号,先烈路的北面,总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陵园是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役中阵亡将士,于1933年由华侨捐资建成的。整座陵园建筑规模宏伟,布置严谨,造型庄重典雅,南北走向的墓道形成一条十分明显的中轴线,主体建筑均用花岗岩石砌成,是一座富有古罗马建筑风格的陵园。陵园作为中国近代史人民斗争业绩的见证,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和国内游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陵园主要建筑有:凯旋门、战士墓、抗日亭、英名碑、先烈纪念馆、将士墓、将军墓和先烈纪念碑等处烈士纪念建筑物,以及浮雕墙,航空纪念碑等景观。陵园有一座花岗岩砌成的仿罗马纪功式建筑凯旋门。门楼建于1932年,位于沙河顶、先烈路和水荫路的交会处,高13.4米,宽11米,占地面积40.7平方米。
7、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州近代史博物馆)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广州近代史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陵园西路2号的烈士陵园内,馆址原为1909年设立的广东咨议局,在大东门外,于1959年10月1日首次对外开放。广州近代史博物馆是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分馆。博物馆分为主楼、荷花池和石桥三部分,主楼占地2500平方米,楼高两层,属于砖木、钢梁柱结构的西方罗马式议会建筑,大门为弧形门廊,正中筑有4根仿歌德式柱。1998年,原通往中山三路的大门被拆除,进出博物馆均须使用烈士陵园正门。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文献13000多件,历史照片13000多张。其中特别珍贵的是1927年广州起义时署有“广东工农兵拥护苏维埃政府大会”的两条标语:“打倒帝国主义”、“工农兵起来,拥护苏维埃政府”及当时用过的指南针、怀表和中共广东区委办党校用的教材《训练材料第二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潘学吟的毕业证书,陈毅在粤北领导游击战时用过的皮箱。
8、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员会旧址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广州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员会旧址位于广州市文明路194号至200号(原为文明路75至81号)。是一座四间相连的三层楼房,砖木结构,木楼板,坐南向北,四间内部有门互通。每间宽4米、深12.8米。1924年中共的机关没有公开,用“管东渠”(即“广东区”的谐音)的化名向-局登记,后来“管东渠”就成了广东区委的代号。民族解放协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筹备处初期也在二楼办公,门前曾挂这两个单位的牌子作掩护。广东区委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地区区委之一。1922年,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成立,负责人是谭平山。1924年,10月,周恩来接任区委委员长的职务。1925年春,由陈延年担任书记。区委原管辖广东、广西两省,至1926年初扩展到福建南部、云南、贵州以及南洋一带。区委设组织部、宣传部、工人部(工委)、农民部(农委)、军事部(军委)、妇女部(妇委)、监察委员会和秘书处等机构,并成立主席团(常委会),加强集体领导。
9、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
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位于增城正果镇白面石村,一个建于半山腰的小院建筑,院内有东西两排,每排4间瓦房,院子四周有围墙.曾于1940年4月~1942年5月,作为增城,龙门,博罗三县中共县委所在地,主要领导增城,龙门,博罗等地党组织开展工作,为广东东江地区抗日斗争取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2005年,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被定为增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宏扬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正果镇政府于2006年开始对该址进行修复,投入资金近50万元.修复工程以“建新如旧”原则进行,重建的“中心县委”完全尊重旧址的原貌,建筑风格仍按照以前的客家土楼四合院的样式,室内布局仿照旧址,甚至重建用的部分砖,木柱等材料都是旧址原来的,以尽最大限度使建成后的“中心县委”旧址保持原貌,以保证革命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10、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旧址位于万福路190号二楼,曾于1926年5月至1927年4月这一短暂期间作为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军委办公和周恩来、邓颖超居住的地方。1926年,周恩来同志曾在这里领导黄埔军校及国民革命军的共产党特别支部,派遣共产党员到军校和军队工作。这栋楼房始建于1922年,是地产商嘉南堂的产业,楼下是西华银行,为混凝土结构。二楼由当时的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租赁。进入二楼的铁闸大门后是大厅,这里是会议室,军委经常在此召开会议。大厅左侧是军委的办公室,至今仍保持原貌的几张办公桌和手摇电话机,让人可以想象当年聂荣臻、黄锦辉等人在此办公的情景。大厅靠马路的一侧,摆设了一套西式的沙发,两旁还有几张靠背酸枝椅和茶几。这是军委的会客室,军委书记周恩来和邓颖超当年经常在此接待客人,向警予、李富春、蔡畅常来此作客,胡公冕、宋希濂、陈恒乔等黄埔军校师生亦曾到此拜访周恩来。
11、竹园涌抗日游击队旧址
在新塘竹园村里,有一幢两进的大房子,一棵被当地人称为“富贵子树”的大树长在房子的中央,这就是增城竹园涌抗日游击队旧址.游击队旧址所在的房子。
12、三元里抗英斗争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里抗英斗争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园西路三元里村北面。馆内陈列三元里抗英的文物史料,系统地介绍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史实,有三星旗、缴获的英军军服。大刀长矛、伍紫垣印章等文物与资料。
13、广州起义纪念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起义纪念馆,即广州公社旧址,为原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广东省立公安局,位于中国广州市起义路200号之一,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张太雷领导发动的广州起义而建立的苏维埃政府——广州公社所在。广州起义失败后苏维埃政府随即废止。虽然广州公社仅存三天,却是中国大城市里建立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被誉为“东方巴黎公社”。1949年解放军攻占广州后,公安局被广州市人民政府所接管,并于此设立广州市公安局。1956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把南楼辟为广州起义陈列室,对内开放。1987年,广州市公安局移交了旧址的南楼、中楼及门楼等建筑给文物部门,后对旧址进行维修复原,成立了广州起义纪念馆。叶剑英曾为此题字“广州公社旧址”。因广州市公安局办公场所有限,直至2005年底,广州市公安局才向文物部门移交了余下的旧址北楼和拘留所。2006年开始重新修葺纪念馆,在此期间在旧址北楼挖出炮弹、手枪等文物。
14、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旧址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广州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旧址位于广州市万福路190号2楼。是1926年5月至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军委的办公室和周恩来、邓颖超居住的地方。楼为混凝土结构,分前后座,前座四层是万福路190号,后座三层并有天台,是东横街13号和15号。前后座之间有天井,每层天井都围有铁栏杆。该楼是南华置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产业,1922年动工兴建,次年竣工。旧址楼下,原为南华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开设的南华银行。二楼由军委租赁,面积147.76平方米,花阶砖地面,从马路西侧有楼梯直上楼上。二楼门口装着一扇铁闸,进大门后为大厅,军委经常在此召开会议。大厅左侧有几张办公台、1部手摇电话机,军委聂荣臻、黄锦辉等在此办公。大厅摆着一套西式梳化,几张靠背酸枝椅和茶几,这是军委的会客室,军委书记周恩来和邓颖超经常在此接待客人。
15、广州“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位于广州市中心区越华路小东营5号(现已经改为15号),是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朝统治进行决战的总指挥部。这次起义孙中山先生给予高度评价:“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愤怒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制。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建筑为坐北向南的青砖大屋,原是清朝官员的住宅“朝议第”,四进三开间,单层、两面坡顶素瓦,大门是岭南建筑中典型的趟栊门;院内每进之间均以天井、花园相隔,均配属晚清岭南典型的民居建筑形式。在20世纪20年代被同盟会员李章达先生买下大屋。1953年李章达先生逝世,1955年,李章达夫人尹映雪、儿子李诵刚遵照李章达先生的生前遗愿,将房屋捐给国家。
16、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位于东皋大道一号(现东皋大道礼兴街6号)。在这座宽敞、幽静的大院中,有一幢整齐美观的米黄色楼房,这座楼房原是广州商团副团长陈恭受的花园别墅。在大革命时期,它曾经是广东80万农会会员的战斗指挥部——广东省农民协会(简称“省农会”)的所在地。1924年10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政府镇压了商团叛乱后,将此楼房没收充公。1925年,农民运动讲习所(简称“农讲所”)由越秀南路惠州会馆(现越秀南路89号)迁到这里,续办了第三至第五届。省农会自成立后至1927年“四.一五”国民党反革命政变前,便以此为大本营,率领全省农民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1925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成立了广东省农民协会,发布了《广东省农民协会宣言》,选举产生了广东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制订了省农民协会章程,统一了农会的名称和旗帜。
17、杨匏安故居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匏安故居位于越秀区越华路116号,省轻工业厅大院内广东制糖机械厂劳动服务公司办事处的巷里,原为香山县今属南屏北山杨氏家族在广州设立的宗族祠,亦是杨氏子弟到广州读书的邸舍,该祠原为一座二进的坐北朝南建筑,面宽约13米,上挂有“泗儒书室”横匾,前座与后座中间的天井两旁均有厢房,厢房上有0,右侧厢房外有附祠,但现仅存前座,还增加了临时建筑,与其原貌相去甚远。杨匏安民国七年(1918)举家迁至广州,住进杨家祠,开始在广州宣传唯物论和社会主义。杨匏安的著作介绍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上很受欢迎。杨家祠就成为杨匏安活动的主要场所。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刘尔崧、冯菊坡、杨殷、苏兆征等人经常到此开会,研究工作。此后,刘少奇、张太雷、李立三、穆青等共产党员亦经常到此研究党在广东的工作。杨家祠亦成为大革命时期我党、团重要的活动场所。
18、花都革命烈士陵园
花都革命烈士陵园花都区新华镇体育馆11号,比邻花都区著名学府秀全中学,占地面积10206平方米,是为纪念自辛亥革命以来的花都籍革命烈士而建,1994年11月被中共花都市委、花都市政府确立为花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正门原来朝南,因为南边正好是秀全中学校区,通行不便,后来改北门为正门。烈士陵园被朱红的铁栅栏围着,大门也是栅栏式的铁门。进去以后是一个水泥小广场,广场周围悬挂了一些双拥宣传栏。平时一般空着,清明节或者烈士公祭日用作停车场。广场过去是一个三间四柱的水泥牌坊,牌坊上有胡文汉先生撰黄国强先生书的对联,正面是“碧血沃河阳凛凛英风存浩气,忠魂凝菊石铮铮铁骨铸丰碑”,“生为人杰死作鬼雄千古仰,泽被山河德昭日月万民钦”,横额“英灵永存”。反面是“故土已腾龙山水同欢歌舜日,新花长吐艳城乡竞富慰英魂”,“一脉馨香巴水流芳名不朽,千秋德泽丫山焕彩业长兴”,横额“日月同辉”。
19、中国共产党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共产党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旧址楼高三层,总面积约700平方米。这里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所在地。广东区委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地方区委之一,管辖区域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南部、香港、云南、贵州以及海南甚至深入到南洋一带,成为当时最大的区委。1924年10月,周恩来回国后接任区委委员长一职,1925年2月,由陈延年担任书记。区委机关设组织部、宣传部、工人部、农民部、军事部、妇女部、监察委员会和秘书处等机构。当年,陈延年、周恩来、彭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驱曾在这里办公,领导广东人民开展革命斗争。一楼开有中药铺、杂货铺、鞋铺、小吃店等4个店铺为区委的工作做掩护。1925年上半年,这里专门设立监察委员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地方纪律检查机构,开辟了中共纪检工作的先河。2019年,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沙基惨案“毋忘此日”纪念碑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基位于沿江路与六二三路交接处,沙面东侧。沙基惨案是中国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之一。1925年5月,英国和日本在上海镇压-工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广东区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派邓中夏、杨殷、苏兆征、林伟民、李启汉等人到香港和广州沙面租界的工会以及工人群众中进行-的准备工作。1925年6月19日,香港的海员、电车工人、印刷工人首先-,接着其他行业的工人也纷纷响应,-人数达25万人。工人声明拥护上海工商-合会对五卅惨案提出的17项条件,并针对英帝国主义在香港执行的歧视华人政策提出了“政治自由、法律平等、普遍选举、劳动立法、减少房租、居住自由”六项要求。有10万多名工人在苏兆征等人的率领下回到广州,广州英、美、日洋行和广州沙面租界的工人也加入了-的行列。6月23日,10多万工人、商人、学生在东较场举行-,要求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会后-到沙面租界对岸的沙基。
⑷ 毛主席在农民运动讲习所里培养出了哪些著名的学员
周霄 (代号: 邹孝)
陈能新 (代号: 熊新)
邬光璧 (代号:武光国)
施瑞林 (代号: 方端)
李敬民 (代号:吕兴)
罗彩 (代号:林实)
黄丽生 (代号:邝定锦)
朱毓光 (代号:牛光)
就知道 这几个 ,太难找了。晕 下面是复制的 可以看看
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所办,第一届学生三十六人,一个月毕业;毕业后续招第二届,扩充至二百二十五人。毕业期间也延长至两个半月。所招的学生多半是由本党同志在各县介绍来的,故此工人农民占有半数。其中尚有十三名女子。入学试验的时候,注重口试,把一般闻声投考的及无聊的学生尽数排除了。第一届毕业生中遣了二十五人为特派员,派往各县干农民运动。第二届也从八月廿一日开始了。照原定计划,先上讲堂两个月,再经军事训练半个月。后来因地方与教授问题,不能划分数班。然聚二百二十五人于一堂,观察与甄别均难着手。故我提出先行军事训练,看谁能耐苦不畏艰难;绳以军纪,看谁能服从团体动作。而刚好扣械事件发生,商团鼓动商家罢市,即将二百名(女生除外)学生改组为农民自卫军。工团军此时也组织成功。即命农民自卫军移驻省署,是为农民自卫军成立之始,也就是第二届学生军事训练之始。后来共管粮食,因范廖等军人反对而销沈,农军遂常留省署训练。这次虚张却收了点微效,就是学生中的怯懦分子,以为忽然迁入省署,不知葫芦里是什么药,于是逃去者约二十人。从此后请了十位西江讲武堂的毕业生作教练,整天的操练,不能吃苦而退学的在十人以上。所遗留的不过百六十人而已。如是训练了半个多月,乃改为上午上课堂,下午军事演习。及大元帅出发韶关,下两度命令若农民门卫军赴韶训练,并担任后方宣传工作。九月二十日下午七时乃与工团军全队开往韶关,二十一侵晨到步,由大本营参军处指定在第十三号兵棚驻扎。是日下午三时大元帅亲到集合工农团演说。大概说:宣传比武力更为重要,以力服人者一时,以主义服人者始能永久。每天在韶做农村运动,即拔队返省。在开赴韶关之前一夕,百六十学生预知消息,因害怕而逃走者有八人,因病不能去者五人,刚好那时南浦农团有二十人来省,加入队伍,仍足百六十人之数。
到韶之次日,即九月二十二日,将全队分为十小队,以附近韶籍之学生作领队,分别往各乡村及城内调查。结果甚得当地农民之欢迎。嗣后每日以四人为一队,共三十六队,出发到韶城附近数十里内一切农村作宣传运动。宣传的方法,先将该村户口及生活状况作详细之调查,然后说以组织农民协会及农民自卫军之利益。北江农民年内受兵燹之灾最惨,受地主重租之压迫亦烈,各人均知组织团体之需要,故数日之间,各村农民纷来接洽。可惜时间不足,各村农会尚未及组织成功,然此时苟派三、四人前往,马上即可成立。我们从韶返省是九月三十日。虽然在韶驻有十一天,然其中因有三天学科演讲,由绮园、平山、啸仙担任教授,两天筹备赞助北伐大会,一人巡行市面散发传单,农村运动实在只有五天,乡落太多,而且太散,所以不能立刻成立农会。
从前只是讲习所的组织,所以职员只有主任一人。后来军事训练时期,才多请十位教练,到完全成为农民自卫军之后,乃着手改为军队的组织。军衣在省署训练时已做好。去韶之日,再备置干粮袋、水壶、军毡,军装经已齐备,所差者仅枪问题而已。兹将自卫军的组织列下:
以全体分为两个中队,每中队九个分队,每三个分队成一个小队。每分队九人,以一人为分队长,总共一百六十二人。
以教练官为中队长及小队长。
(丁)分子
一、以地方分之:
南海六人,香山十九人,顺德十八人,广宁廿三人,东莞三人,高明三人,潮州与海丰八人,惠州与梅县九人,琼崖廿七人,花县七人,女生十三人,(西江一带)十人,(北江一带)五人,南圃农团廿一人,番禺与清远五人。
共一百七十七人(出发韶关;女生除外)。
二、以职业分之:
学生十分之三,农人十分之三,各地农会送来者十分之一,工人十分之2.2,女工十分之0.8。
(戊)双十节屠杀之后
农民自卫军自从韶关回省之后,即行停止军事训练,注意政治宣传,每日上课,迄八小时,一直至十月九日,没有间断。到双十警告节那天,除病及因事请假者外,全体列队参与。二时许从第一公园散会后加入巡行,巡行队伍警卫军、讲武堂先导,工团军从之,我们又接着工团军。其后便是各工会学校团体。行至太平路西濠口转角处商团屠杀的惨剧就开幕了。是役农民自卫军因排列第三,非火线密集地点,所以受害比较警卫军、讲武堂、工团军稍轻,得于枪声初起时避入附近民居商店。下午六时陆续归队回省署者已半数,其余为商团、福军协同拘往福军本部者,亦于晚间由胡汉民省长电李福林饬令放回。其避入民居者,因得从容更换便衣,故皆幸免于辱。其为商团福军拘去者,则无不饱受拳击枪殴。计是役受伤最重的为队员梁歧玉,身中四枪并受刺刀伤二,倒卧地上,商团见其不死,复以足踢其颅,皮破血出、晕不省人事,幸航空局长陈友仁汽车驰至,即送入韬美医院救治,得免于死,迄今半月渐见痊好。其受拳及铁器重伤者三人,轻微伤则除当时避免者外无一幸免。十一日之下午,商团之势焰益炽,滇军态度复至不明,以手无寸铁之农民自卫军留居省署,殊非安全,故决迁往黄埔。
十一号,全体除因伤未痊不能往与请假回乡者外,全数由大沙头起程开赴黄埔。到黄埔后又因与蒋校长商酌未妥,仍居船上,后与蒋校长往返磋商,结果蒋允拨两操场为驻扎地,并肯派教练员十名担任教练。于是十四早遂开始发枪,工农团军共领枪三百零五枝(农团军八十五、工团军二百二十枝)。实行军事训练。十日之中由托枪、瞄准、装放子弹、实弹射击、散兵线、密集教练、冲锋等各原则,均在此短时期内练习,对于武事,不致茫昧无知。十月廿八拔队回省,再从事政治讲演两日,将以前功课作一总结,两日后遂分别散往各县,第二届农民讲习所算做毕业了。是届毕业生人数共一百四十二人。
⑸ 农民运动讲习所是怎样成立的,它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有一些党员开始注意农民问题,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宣传农民为什么会受压迫受剥削,帮助农民组织起来。这种共产党领导下的规模较大的农民运动,最早在海、陆丰地区兴起,主要领导者是彭湃。彭湃是中国共产党内较早认识到农民问题重要性,并实际从事农民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毛泽东曾赞扬他是“农民运动的大王”。
1896年,彭湃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中学时代他受到反帝反封建的教育,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产生了不满情绪。1917年,他东渡日本留学,努力阅读马列主义著作,积极参加中国留学生的救国运动。回国后,他团结一些进步青年,在海丰成立了“社会主义研究社”,想从文化教育入手,实现社会革命。
1921年,彭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开始在他的家乡广东海丰县从事农民运动。彭湃以满腔热情深入农村宣传革命道理。他为了和广大农民打成一片,彻底背叛了自己的地主家庭,把父亲留给他的那份土地分给佃农,当众烧毁田契,自己和农民一样过着俭朴的生活。他用深入浅出的道理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演说,帮助农民提高政治觉悟,团结起来,为谋求解放而斗争。彭湃满腔热情的宣传农民、组织农民,这样1923年1月,海丰县总农会成立了。当时农会已经拥有10万会员,形成一股暴风骤雨般的力量,向土豪劣绅展开了尖锐的斗争。
彭湃领导海、陆丰农民运动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1924年和1925年,他先后被选为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广东省农民协会副委员长。1926年5月至9月,毛泽东在广州主持第6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全国的农民运动干部时,曾亲自派肖楚女同志带领300多名来自各地的学员,到海、陆丰进行考察访问。毛泽东还聘请彭湃同志为教员,负责讲授《海丰及东江农民运动的情况》。
1927年春夏之交,正值北伐战争向前发展的紧要关头,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这时,英勇的海、陆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武装起义。这一年的4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五大”,彭湃当选为中央委员。8月,他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其后,他随同南昌起义的部队回师广东,南征潮汕,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封锁,转移到海、陆丰,组织农民自卫军,再次举行武装起义,解放了海丰、陆丰县城。两县在11月间先后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产生了工农民主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提出“实行土地革命”的口号。背负了几千年封建重担的海陆丰农民,第一次当家做了主人。
⑹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历史
毛泽东同志在大革命时期,曾三次到广州从事革命运动:第一次是1923年6月,来穗出席中共三大,并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秘书;第二次于1924年1月,来穗参与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工作,并出席国民党一大,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第三次于1925年9月来穗,10月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持国民党政治委员会机关刊物《政治周报》,次年5-9月,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任所长,为党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 农民运动讲习所是为适应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形势而创办的。首期由共产党人彭湃任主任,毛泽东则任第六届农讲所所长。农讲所一、二届在越秀南路惠州会馆举办;三至五届在东皋大道1号(今中山三路永兴街6号) 举办;六届则移至惠爱东路(今中山四路)番禺学宫举办。农讲所开设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史、中国史、各国革命史等课程,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等曾在此授课,六期共培养772名毕业生与25名旁听生,其中六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有来自全国20个省的318名学员。他们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从事农民运动,成为农运的骨干力量。
⑺ 三新讲习所教案例文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某省某市印发《关于建设新时代三新讲习所的实施方案》,推动全市广大党员群众学习新思想,掌握新本领,创造新业绩。 明确建设标准。按照“有设施完善的讲习场所、有结构合理的讲习队伍、有丰富实用的讲习课程、有科学有效的讲习方法、有简明必要的讲习资料、有务实管用的讲习制度”的“六有”标准,建设新时代“三新”讲习所,整合各类资源,打造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平台、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阵地、联系群众的桥梁和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学校。 打造宣讲队伍。还有就是规划学习重点。
⑻ 村级讲习所宣传阵地只局限于村固定场所吗
想要丰富农村生活要先抓住农村和人民这个点,要为农村人民实干实做。人民好了,自然对政府满意了,对政治满意了。也就间接地对农村人民的思想文化进行了“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