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青岛往事陈宏志的扮演者
《青岛往事》中陈宏志的扮演者有两位,
1:刘岳饰演成年时期,陈天佑与大嫚的儿子,爱国进步青年,与父亲死对头的女儿夏慧展开了恋爱,最终经过两个人努力,父母同意两人在一起;
个人简历:
刘岳;
国籍:中国
民族:汉
星座:天秤座
血型:A型
身高:182cm
出生地:山东青岛
出生日期:1984年9月25日
职业:演员
毕业院校:中央戏剧学院
代表作品:当婆婆遇上妈、辛亥革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演艺经历:
刘岳2002年因参演首部电影《首席执行官》而进入演艺圈;
2008年在刘之冰、孙宁、海陆主演的时装剧《永不言退》中饰演张非常;
2009年9月出演历史剧《解放》;同年主演由吴卫东执导的剧情片《初来乍到》饰演吴端正;
2011年1月在唐国强、陈建斌、孙维民主演的历史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饰演岳振华;3月出演由唐国强执导的历史剧《东方》饰演叶子龙;7月20日参演的家庭伦理剧《当婆婆遇上妈》饰演苏晓扬;9月参演由马少骅、姚居德、张秋歌共同主演的历史剧《辛亥革命》饰演黎仲实;
2012年6月参演由马天宇、殷叶子主演的都市偶像剧《宝贝妈妈宝贝女》,饰演警察宁宇 ;12月在路奇执导的神话剧《妈祖》中饰演狴犴;
2013年6月18日出演历史剧《寻路》饰演陈赓;同年参演由房祖名、王太利、黄瀞怡主演的爱情片《一座城池》;
2015年主演由张霁虹执导的都市励志剧《真心爱你》饰演孙骁阳;7月30日参演的年代剧《青岛往事》饰演陈弘志;
剧情简介:
潍县出生的年少的满仓在乞讨途中晕倒,被姜傻子所救,在解救姜傻子和其女儿大嫚、小嫚的过程中,两人结识了乐于打抱不平的夏德发。三个少年一起从德国人弗利希手中赢得第一桶金,合开商行德佑聚,开启了在商场的闯荡之路,三人也成为了患难与共的生死弟兄。时局动荡不安,三兄弟的命运也随之跌宕起伏,在历经了分家、兄弟矛盾等种种过往之后,兄弟三人冰释前嫌,在国家命运的大背景下重新站到一起,并最终在商场上给予吉村为代表的日本商人以沉重打击。抗日战争打响,三兄弟也要再次各奔前程。满仓决定留在青岛,与妻子小嫚和老丈人姜傻子一起,无论多艰难,他们也会微笑着生活下去。
② 河南省有什么旅游资源
河南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发祥地和发源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区。从夏代到北宋,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商丘建都起,河南孕育了洛阳、开封、商丘、安阳、郑州、南阳等闻名海内外的古都,其中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均在中国八大古都之列。文物古迹众多,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全省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河南还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当今的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
风景名胜
世界文化遗产3处:
河南省旅游宣传片——感恩,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郑州“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国家5A级旅游景区9处: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清明上河园、殷墟、神农山、白云山、尧山—中原大佛景区、焦作青天河景区。
世界地质公园4处: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处:嵩山风景名胜区、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鸡公山风景名胜区、王屋山─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尧山(石人山)风景名胜区、林虑山风景名胜区、青天河风景名胜区、神农山风景名胜区、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千古名园:禹王台,大相国寺,开封府,,包公祠。
名贵花朵:洛阳牡丹、开封菊花、信阳桂花。
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鸡公山
鸡公山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38公里,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8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8),被历史学
鸡公山(12张)者称赞为“青分楚豫,气压嵩衡”,山上有民国时期世界各国建筑群、总统行馆等著名人文景观。
1921年被美国人列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
1978年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对外开放的八大景区之一,
1982年列入全国第一批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山水旅游圣地——云台山
云台山位于河南焦作修武县境内,既是世界地质公园,又是国家AAAAA级景区。云台山满山覆盖的原始生林,深邃幽静的沟谷溪潭,千姿百态的飞瀑流泉,如诗如画的奇峰异石,形成了云台山独特完美的自然景观。汉献帝的避暑台和陵基,唐代药王孙思邈的采药炼丹遗迹,唐代大诗人王维写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千古绝唱的茱萸峰,以及众多名人墨客的碑刻、文物,形成了云台山丰富深蕴的文化内涵。
中原独秀——尧山(石人山)
中原独秀——尧山风景名胜区(13张)
尧山(石人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西,地处伏牛山东段。因尧孙刘累为祭祖立尧祠而的名。1980年后这里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先后多次被评为河南省“十佳风景名胜区”、“十佳旅游好去处”和“河南最美的地方”。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3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晋升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及国家地质公园。
尧山山峰奇特,瀑布众多,森林茂密,温泉优良,人文景观辉煌,集雄、险、秀、奇、幽于一体,分为冬凌潭、石扉玉章、三岔口、白龙潭、半仙居、石人、鸡冠石、白牛城、秘洞、温泉十大部分。专家评价具有华山之险、峨嵋之峻、张家界之美、黄山之秀。是旅游观光、避暑、疗养、科研、探险的好地方。
大山壁立,异峰如塑,怪石纷呈,是尧山自然风光的一大特色。站立主峰玉皇顶上,
洛阳(8张)千岩万壑,飞龙走凤,远近高低,景色迥异,构成了一幅幅美不尽收的图画。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曾两次登上尧山,并为尧山的秀色所陶醉,欣然留下了“中原独秀”的墨宝。
道教圣地、愚公移山故事发祥地——王屋山
世界地质公园,王屋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部,是中国九大古代名山,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愚公的故乡,愚公挖山的故事因《列子》记载和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的引用而家喻户晓。
中国最美的地方——白云山
白云山位于洛阳市嵩县境内,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联合众多旅行社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白云山位于伏牛山腹地原始林区,奇峰俊秀,白云悠悠,瀑布飞跌,林深谷幽。整个景区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鸟、兽为一体,雄、险、奇、幽、美、妙交相生辉,形成各具特色的白云峰、玉皇顶、小黄山、九龙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观光区。
恐龙没落的见证者——伏牛山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处河南省西南部,由西北向东南绵延800余里,这古老的大山见证过恐龙的繁盛,更保留下了恐龙没落的秘密。伏牛山南坡蕴含的恐龙蛋化石数量之大、种类之丰富,全世界无出其右。中国西峡恐龙遗迹园和恐龙蛋化石 菊花博物馆是拜访恐龙的好去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与自然保护圈”的宝天曼位于八百里伏牛山中段的南麓,这里古树参天,鸟兽群集,奇峰竞秀,满目涌翠。
明清大道场——袁家山
袁家山道场,在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睢县城东南隅,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建,是一处全国罕见的明代船形建筑群道场。道教经典著作《道藏辑要》记载:“襄邑(睢县)有袁家山,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在陆园地也。……而晚尤爱道,故于在陆园崇建殿宇数重,位置悉系梦中指点。皆隐寓丹诀之秘,至今灵应昭然焉。”
花中之王——开封菊花
开封的养菊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就初具规模。至北宋,开封菊花更遐迩闻名。明清时代开封养菊、赏菊之风依然盛行,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来到开封禹王台赏菊时,留下了“枫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著名诗句,并被刻在当今禹王台公园保存的“乾隆御碑”之上。
洛阳牡丹图集(20张)
国色天香——洛阳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因千年帝都洛阳而名闻天下,洛阳因牡丹的国色天香而更加迷人。洛阳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北宋。
洛阳牡丹不仅花色迷人,而且蕴含丰富的牡丹文化。从唐宋开始出现大量的赞颂牡丹的诗词、歌赋、小说、故事以及绘画、刺绣等。
丹桂飘香-——信阳桂花
信阳商城县是中国桂花之乡,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出自于此, 丹桂飘香桂花作为信阳的市花而深受当地人民的热爱,农历八月,古称桂月,金秋时节是在信阳赏桂的最佳时期,又是赏月的最佳月份。
文物古迹
1.南召猿人:发现于河南南阳南召县的古猿人化石,证明在大约五六十万年以前,河南就有人类居住。
2.许昌人:距今约1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于2007年在河南许昌被发现。它的发现,通过与其它遗址配合,为中国人不是起源于非洲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3.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年左右,位于河南舞阳,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类似文字的契刻符号等几项世界最早的文明成果,轰动世界,被认为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个门槛”。
4.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000年左右,因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村而得名,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5.太昊陵:距今约7000年,位于河南周口淮阳县,是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的陵墓,位居中华十八大名陵之首,始建
河南少林寺(19张)于春秋,扩建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历代帝王51次御祭。淮阳古称“宛丘”,是伏羲定都和长眠之地,也是神农氏定都之地,被认为是中华姓氏文化、农耕文化和龙图腾的发源地,是华夏族和东夷族共同的圣地。
6.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年至7000年,因发现于三门峡仰韶村而得名。
7.黄帝故里:新郑是国内史学家公认的位居五帝之首轩辕黄帝出生、创业和定都之地。中国人从春秋起开始在新郑轩辕丘祭拜人文始祖黄帝,一直延续至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因全世界华人的广泛认同而成为中华第一大典。
8.二里头文化:距今约4000年,因发现于洛阳偃师二里头而得名,被学界认为是夏朝的都城。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
9.郑州商城:位于今天郑州市区,是商朝早期比较重要的都城。这是郑州成为古都的原因之一。
10.安阳殷墟:因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和甲骨文而轰动世界,堪称20世纪人类10大考古发现之首,殷墟也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甲骨文是一种常用字在5000字左右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世界上四种最古老的文字中唯一流传下来的文字
11.商丘古城:商丘古城即明清时期归德府城,现存地上古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 商丘古城(公元1511年),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古城由砖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构成,城墙、城廓、城湖三位一体、外圆内方,成一巨大的古钱币造型,建筑十分独特,有商丘作为华夏之邦商业、商品、商文化发源地之隐喻。目前商丘古城下,同时叠压着春秋时期的宋国都城、秦汉和隋唐时期的睢阳城、宋代应天府南京城等6座都城、古城。商丘古城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上城的大型古城遗址。
12.白马寺:位于洛阳,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
13.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位于洛阳,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它“东方的微笑”将神性与人性、阳刚与阴柔很好地结合起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4.少林寺:位于登封,是禅宗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
15、中岳庙:位于嵩山,是五岳名山中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共有古建筑514间。中岳庙始建于秦,后来,汉武帝、武则天和唐玄宗等帝王仿照皇宫对其进行扩建。现存的中岳庙为乾隆皇帝仿照北京故宫所建,因酷似故宫,故有“深山故宫”之称。五岳名山为道教所封,而中岳庙是五岳名山中最大的道教建筑,所以中岳庙被认为是嵩山地位的象征。
16、应天书院:位于商丘市睢阳区,是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龙门石窟商丘在北宋时为陪都,称南京应天府。
17.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嵩山,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
18.登封观星台:位于登封,建于元代,距今约有800年的历史,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天文学遗址。大天文学家郭守敬在这里取得了领先西方301年的天文学成就,由此制定的“授时历”被中国、朝鲜和日本沿用了360多年。
19.袁家山:又称小蓬莱、吕祖庙,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睢县,是全国罕见的明代船形建筑群,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建,是明清两代著名的道教胜地 袁家山望月台。
20.红旗渠:位于河南林州,是闻名于世的“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迹”。
21.开封龙亭:国家AAAA 级旅游风景区龙亭,位于开封城内南北交通中枢干线中山路北端。780 年,唐德宗李适在开封(现在龙亭所在地)建永平军节度使治所,即藩镇衙署。随着时间的推进,五代中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将其改为皇宫。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陈桥兵变后,也把这里作为皇宫。金后期同样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明王朝统治者更是大兴土木,修建了周藩王府。 1925 年改为龙亭公园。 1927 年,冯玉祥二次主豫时,更名中山公园。 1953 年正式命名为龙亭公园。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③ 桐柏县国土资源局
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南阳盆地东缘,豫鄂边区,桐柏山腹,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总面积1913平方公里。县城位置距离南阳120公里、信阳80公里、武汉270公里,沪陕高速、焦桐高速、312国道、宁西铁路经县城横贯全境。县域地貌以浅山、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温湿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辖11镇、5乡,215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44.08万人,自然特点“七山一水二分田”。
白庆周 党委书记、局长
郑俊生 党委副书记、主任科员
王忠建 党委委员、副局长
胡泳 党委委员、主任科员
叶长生 党委委员、副局长
汪本明 党委委员、副局长
赵琼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徐新枝 副主任科员(女)
张中 副主任科员
刘岭 副主任科员
白庆周简介:祖籍河南唐河,男,汉族,生于1963年10月,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经济师。1982年12月毕业于南阳农校牧医专业,历任桐柏县原果园乡兽医站会计、医生,桐柏县安棚乡茶林牧助理兼会计,桐柏县县委机要局秘书、副局长,桐柏县财政局副局长、副书记(其中,2000年9月~2002年2月,兼任桐柏县农税局局长),桐柏县粮食局党委书记、局长;2004年10月至今,任桐柏县国土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
【机构设置】桐柏县国土资源局的前身是桐柏县土地管理局,成立于1992年6月;1995年9月,桐柏县房产处、房产交易所并入,更名为桐柏县土地房产管理局;2002年3月,桐柏县地质矿产局并入(2004年10月又分出),更名为桐柏县国土资源房产管理局;2005年底,实行垂直管理,房产业务分出;2010年7月,桐柏县国土资源局与桐柏县地质矿产局合并,成立新的桐柏县国土资源局,由政府职能部门转变为政府工作部门,负责全县国土资源的统一管理。局机关内设办公室、人事劳资科、计财科、市场科、信访科、矿产开发科、地籍管理科、征收科、年租金征收办、纪检监察室、老干科、规划科、耕地保护科、土地征用科、地质环境科、地质勘查科、党办、政策法规科、测绘科20个科(室),下属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地产交易中心、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储备中心、土地房屋测绘队5个二级单位,下辖城关、城郊、吴城、月河、固县、朱庄、大河、安棚、埠江、平氏、程湾、新集、淮源、回龙、毛集、黄岗、淮北产业集聚区所、安棚化工专业园区所18个国土资源所。
【土地资源】截至2010年底,全县总面积191381.96公顷。其中,耕地57114.28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29.8%;园地3137.51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1.95%;林地89818.03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46.93%;草地12621.34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6.59%;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1651.67公顷,占且县总面积的6.09%;交通运输用地3069.33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1.6%;水利设施用地9944.46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5.2%;其他土地3425.34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1.79%。人均耕地1.99亩。
【耕地保护】一是不断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明确了乡(镇)政府和相关职能单位的监管责任;建立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补充耕地储备制度、基本农田补划制度。二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全县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片1042块,新设和更新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220余块。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基本农田保护落实到村组、地块。三是严格履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对申请建设项目征地单位的补充耕地方案进行严格审查,坚持“先补后占”,“占一补一”,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落实耕地保护面积83.2万亩,基本农田面积58.8万亩,均超过原保护面积,在保障新增建设用地的基础上,连续12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国土资源规划管理】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的原则,对市局下达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具体的落实,主要是:(1)耕地保有量指标图上面积大于县级规划下达指标;(2)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图上净面积大于县级规划下达指标。(3)城镇工矿用地指标,图上增量指标及总面积小于或者等于县级规划下达的2020年控制面积;(4)城乡建设用地增量指标及总面积小于或者等于县级规划2020年控制面积。对于以上约束性指标,切实做到“该高于的不跌破、该低于的不突破”。
对于预期性指标,例如园地、林地等,主要是根据各乡(镇)实际情况来确定。重点保障了产业集聚区、中心城区以及其他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对于各乡(镇),要重点保障镇区用地需求。合理划定扩展区和基本农田缓冲区,为经济发展留足空间。
科学、合理确定中心村。通过与桐柏县规划局充分衔接,合理确定各乡(镇)中心村数量及布局。并按照省厅专家及市局领导的建议,在部分乡(镇)增加中心村数量,保证每个乡(镇)中心村数量在5个以上。并根据各乡(镇)领导的意见和建议,合理安排农村居民点拆旧的时序及位置,合理安排增减挂钩区。由于桐柏县地处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因此,将偏远山区的零星村庄予以拆除,将偏远地区的人口集中安排到中心村。结合规划局编制的村镇体系规划,将中心村周边的基本农田调出,并且适当的考虑了中心村的医疗卫生所、邮电所、农村中小学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切实做好新农村规划。
【土地利用】以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核心,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是创新模式,四项机制确保新增用地节约集约。在工作中探索建立的“导向、准入、制约、激励”用地机制,有效地促使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经营,以较少的土地获取了最大效益。二是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对批而未供、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2010年,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30.03公顷,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潜力。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建立了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机制。把县域内国有土地作为推进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重点来运作,全面提高土地的市场化配置水平。全年供应国有土地28宗,面积1326公顷,成交价3.54亿元。划拨供应消防大队、教育教学研究室、佛教学院、政法干校等已完成征收实施并移交的国有建设用地551.9亩,盘活了资产,发挥了土地的最大效益。
【地籍管理】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做好土地登记工作,对不符合登记条件的宗地一律不予登记,坚决杜绝通过土地登记使违法用地合法化,切实保证土地登记权属合法、程序到位、主体正确,提高土地登记的公信力,为保护国家和私人土地资产服务。全年共完成土地登记发证工作383宗,面积80余亩。其中,城镇居民宅基用地235宗;出让挂牌土地40宗,划拨用地8宗。
【建设用地管理】全年共完成植物油厂、河南油田产能建设、城镇建设等三批村镇、六批城市、二批乡镇、一批油田产能共12个批次、1504.56亩的用地报批,有力地支持了全县重点项目建设。
【本年本地区特色】2010年7月,桐柏县国土资源局与桐柏县地质矿产局合并,组成新的桐柏县国土资源局。2010年6月17日和7月26日,桐柏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顺利通过了省、市专家的初审和复审,8月初,规划成果通过省政府批复;2010年8月,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在桐柏县召开。
【矿产资源】桐柏县是全国特大矿产资源宝库县,矿种多、储量大。目前已发现16个成矿区带,60个矿种,已探明储量的有23种,已开发利用矿产18种。优势矿产主要有天然碱、芒硝、石油、天然气、黄金、白银、水泥灰岩等。天然碱探明储量1.2亿吨,储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黄金储量85吨,全省第二;白银储量2700吨,全国第一。据专家评估,桐柏县境内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5000亿元。
【地质找矿工作取得新进展】争取了安棚碱矿薄矿层开发与矿层保护、银洞坡金矿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兴业矿业公司深部找矿勘探项目,争取资金3000余万元。2010年,新增铁矿石探明储量(332+333级)276.04万吨,新增黄金探明矿石量(122b+333级)188.7万吨,新增银探明矿石量(333级)59吨,新增铅金属探明矿石量4万吨,新增锌金属探明矿石量2万吨。
【矿产勘查开发管理】开展了全县采矿权人年检工作,县级发证持证矿山67个,县域矿山企业采矿许可证持证率100%,查处矿山企业违法行为3起,非法采矿1起,停产限期整改2家。按照省厅对全县探矿权清理工作要求,正在开展核实沟通和抽查审核工作。全面落实了矿山储量动态监测制度,全县监测率100%。
【矿产资源整合】按照市局下达的桐柏县辖区内矿山数量减少20%的目标任务,县政府成立了矿产资源整合领导小组,研究布署整合方案并上报,市政府已批复。2010年,按照既定资源整合工作方案,全县资源整合的范围为建筑用大理岩矿,整合的标准是整合后的矿山企业必须达到年生产建设规模30万吨以上,企业注册资本金必须在500万元(含500万元)以上,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解决矿山企业小、散、乱的局面,矿山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整合工作将按照市政府批复的意见如期完成。四是积极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工程治理。通过向上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完成了大河铜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220万元);通过桐柏山地质遗迹保护项目(200万元)的治理,有效改善了矿区矿山地质环境。
【本年地质矿产工作特色】①完成了桐柏县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的修编;②申报了全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县建设项目,资料已通过省市预审;③完成了全县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④完成了全县探矿权清理工作。
【执法监察】以探索长效机制为基础,切实加强执法监察。立足于从管理上找原因,从落实共同责任上想办法,从提高土地、矿产执法水平上下功夫,严查各处各类土地、矿产违法行为。一是加强动态巡查。在大力宣传、营造氛围的基础上,实行局长、所长、监察员层层负责制,明确巡查区域,划分巡查等级,安排巡查专人,定时开展巡查,做到管护到边、巡查到位。实行“提前介入,关口前移,查防结合”的执法监察新模式,确保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二是健全执法机制。4个执法中队与16个基层所协调配合,分片负责,对大案要案实行公开联合挂牌督办;建立和完善了联合办案机制,主动引入司法机制,在南阳市率先成立公安国土中队的基础上,进一步与法院、检察院和监察机关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加大对重大典型案件的联合处理和责任追究力度,大大提高了办案质量。三是建立了县、乡、村土地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县直有关部门、乡(镇)政府、村组在土地管理中的职责,强调共同责任,形成强大合力。全年共采取集体行动30余次,立案260余宗,下达处罚决定260余宗,拆除根基房屋、制止违法矿业行为70余宗,较好地维护了全县土地市场秩序和有效遏制了各类违法矿业行为的发生。
【信访工作】全年共接待信访人340余人(次),立案48件,其中,转办18件,交办10件,直接查办20件。进京、赴省来市上访,省厅批转,交办信访事项和群众满意率均达到规定标准。
(曹磊)
④ 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的所获荣誉
1982年这里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1996年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7年被评为河南省十佳文明景区。
2001年又被批准为淮河源国家森林公园。
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3A级旅游区。
2005年被称为“盘古”之乡。
2010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2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中,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入选。
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08平方公里,是古“四渎”之一淮河的发源地和江淮两大水系的天然分界线,有淮河源、桐柏桃花洞、太白顶、水帘洞四大各具特色的区域。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处于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是黄土高原的终点,华北大平原的起点。景区有五龙峰、岳山寺、骆驼岭等三大景区近40处景点,被誉为万里黄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至此,在国务院已公布的7批20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河南省只有10处。
2010年河南省林业厅、河南省教育厅、共青团河南省委联合授予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河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南阳市仅此1家。
据悉,桐柏淮源景区是南阳市唯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近年来,桐柏县提出“生态立县”战略,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大力推进景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加大淮河源头植被、地形地貌的保护力度。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以及门票减免等优惠措施,组织中小学生积极参加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每年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人数达10万人次。
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是指具备一定的生态景观或教育资源,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形成,教育功能显著,经林业、教育基共青团等部门和组织予以命名的场所。
⑤ 桐柏山的旅游资源
桐柏山位于秦岭向大别山的过渡地带上,区内奇峰竞秀,层峦叠嶂,森林密布,瀑泉众多;以南北气候交汇区位最为完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中原罕见的原始次生植被为特色。淮河被华夏儿女尊为“风水河”,与黄河、长江、济水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渎”。
佛道文化在桐柏景区文化内涵中也占据着较重的份量。桐柏山道教源渊流长,太白顶汉时曾建“保安观”、“金亭翠阙”历为桐柏旧八景之一。武当派鼻祖张三丰曾在此修真,境内的祖师岭道家的香火仍旺。桐柏山被道家称为“天下第四十一福地”、“三十六洞天”。
桐柏山还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江淮两大水系的分界线。既有北国山体的雄浑,又有南疆风光的秀丽。因此,奇山异石众多,山泉瀑布随处可见,植被完好,动植物各类纷繁,南北交汇,相互渗透。据调查,现有脊椎动物33目76科326种,其中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如金钱豹、金雕、水獭、大灵猫、小灵猫、麝、白冠长尾雉、大鲵、穿山甲、青羊、红翅凤头鹃等33种。具有良好的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区系南北兼容,称为中原独特的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自然植被成为景区一大独特的景观。
桐柏山景区饱含苏区文化。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李先念、王震、杨靖宇、彭雪枫、王树声等都曾在这里战斗和工作过。从1925年到1947年22年间,这里先后建立过6个省级、5个地级、12个县级党政军领导机构,原中原军区、中共中央中原局都曾设在这里。1945年10月24日“桐柏三军会师”在我国解放战争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为“桐柏英雄纪念碑”和“桐柏革命纪念馆”题词。桐柏山为对后代人进行革命教育的重要基地。
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
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位于豫南鄂北交界的桐柏山脉北麓中段,具体坐标是:东经112°47′-113°11′,北纬32°17′-32°29′,景区总面积266平方公里,核心区为108平方公里,距桐柏县城3公里,内分淮源、太白顶、桃花洞、水帘洞四大各具特色的景区,各类景观一百余处。
淮河源头
《桐柏县志》载:“淮,始于大复,潜流地中,见于阳口”。淮河又称淮水,为古“四渎”之一,是华夏风水河。《尔雅》载:“淮水与澧水同源俱导,东流为淮,西流为澧”,有“江淮同源”之说。主峰北麓山脚下的固庙村西岭,至桐柏县大河镇土门村的新坡岭一线为江淮分水岭,东属淮河流域淮河水系,西为长江流域唐白河水系。
佛道圣地
云台禅寺
云台禅寺座落于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之巅,海拔1140米,为豫南名刹。该寺五殿四院,占地22000平方米,各种殿房39间,大小佛像108尊。
水帘禅寺
水帘禅寺位于桐柏县城西南约6公里山峡中。殿堂后面,紧临一座百米峭崖,一泓山泉自崖巅倾泻下来,活像一条水晶挂帘悬在空中,将峭崖上部的一座天然石窟遮掩在幕后,称为水帘洞,寺因以为名。水帘寺,占地面积7300平方米,始建年代已不可考。
英雄桐柏
桐柏山是中共领导开展革命活动较早的地方。桐柏县是河南省九个革命老根据地(苏区)县份之一,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1)1925年到1947年的22年间,在桐柏县境内先后建立3个中央级、6个省级、9个地级、12个县级党政军领导机构。
(2)刘少奇、李先念、贺龙、王震、彭雪枫、郑位三、王首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红三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部队在此驻防、转战,并先后建立20余支地方革命武装。
(3)革命活动遗址主要有: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行署驻地旧址,豫鄂边省委旧址,七七工作团旧址,桐柏军区旧址等。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
随州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1997年被湖北省批准为湖北省省级风景名胜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景区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规划、建设停滞不前,景区有名无实,甚至面临摘除“省级风景名胜区”称号的尴尬境地。2007年,湖北省林业局批准同意随州市建立湖北七尖峰省级森林公园,公园规划总面积3869.7公顷,建设单位为七尖峰林场,是随州桐柏太白顶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12月14日,随县成立了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同月28日,湖北省省市领导为风景区揭牌,拉开了风景区建设的序幕。太白顶风景名胜区以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为中心,北至磨云山寨、南至田王寨,东与河南省淮源风景区相连,总面积75平方公里。景区内沟深崖险、峰峦雄奇,寺特寨古,山壑奇秀闻名遐迩。其中有清水寺、田王寨等二级景点有4个,有塔林、太白红叶等三四级景区有400余个。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直山大林密的太白顶南麓,因历史原因,植被减少,森林资源破坏严重。为了与景区内自然景区相得益彰,随县政府计划大面积植树造林,计划在2013年之前,让百万株林木在这里生根。
七尖峰森林公园
七尖峰,原名七峰山,位于随州城往北70多公里的万和镇境内。长期以来,七尖峰以山俊、林幽、潭清、泉醇、云奇、瀑秀著称于鄂豫两省,是一方未开发的处女地。
七尖峰森林公园集山、水、林、泉、奇、幽、险、特、古于一体,生物多样性和谐并存。动植物达160多种之多。境内兰花分布广,品种齐全;食用植物珍珠花、蕨菜类,果中精品猕猴桃丰富;药用四宝金叉、石豆、马腾草、天麻园内独有;野生杜鹃、三角枫、五角枫、檀木满山遍野;珍奇动物獾、雉、猪、兔、狼、蛇、羊等出没林间。古刹云禅寺历史悠久,香火久盛不衰。以云禅寺为核心的原始森林保存完好,植物繁茂,古树参天。整个林场景色宜人,人文景观丰富,开发潜力大。
宝刹古寺
七尖峰云堂禅寺
七尖峰云堂禅寺,位于湖北省随州市一百五十华里,主峰海拔九百九十六点六米,一峰耸立,群山环抱,分随北之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登临峰顶,可北望黄河,南瞰长江;东穷大别、山川田野,交织纵横,西尽伏牛,群山冈峦乍起乍伏,蜿蜒盘结逶迤而来,旋断旋续,势如游龙。山石千奇百怪,以天然之界,峰下冈峦起伏,山势巍峨古木参天,浓荫覆地,山环水抱。云雾弥漫峡谷,般横瑞彩,氤氲气势磅礴,风光绮丽实乃藏龙卧虎之地。神奇仙游之境,僧道辟谷修道之场所。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质清洁,实为难得之佛教圣地。唐朝有神僧,号智勤,俗名朱其事,神僧传尊为菩提祖师。河南省邓州人,出家在舍利洲大兴国寺为僧,贞观年间弘化佛法,游化至此,视峰顶怀下,弥勒便便大腹,石窗聚日月之精华,纳山川灵秀。宜建伽蓝“妙觉寺”,至今一千三百多年,菩提祖师,《神僧传》有载,唐开元年间维建本寺,厥后遭兵燹扰攘。寺毁于兵火。
明朝宣德年间,真空禅师主持妙觉寺,明成化十八年,有东鲁青州府益都县石佛寺,昭禅师高足大休和尚,径上伏牛山千峰庵达摩处请疑,犹如蒙遂往四川雾中山过夏打佛七,忽悟心空,方知自性现前。然后,敬礼宝峰石门禅寺,兴无尽和尚,云游欣览山水,见随阳七尖峰白石岩青松异气,应扩建丛林更名“古刹云堂禅林”,又名云堂禅寺。香火渐盛,明朝天启七年重修。
大清乾隆四十八年大规模维建,建筑雄伟,气势磅礴,有小九华之誉称,素称南九华,北七尖峰,传为美谈。僧众日增,是云堂寺的鼎盛时期,又以诸多的名胜古迹,闻名海内,如奇特的白龙池。大雄宝殿檐下自响的木铃,扫地的银杏树,自开的石门,杨树冲天,须风拽旗,峰巅的弥勒顶。主峰的瞭望台,红石寨,天保寨,猴子石,耙石岩,黄龙潭,黄龙庙,黑龙潭,天然卧龙佛,石林迎客松,耸入云霄的佛云洞,老马坟,大仙朵,小仙朵,一字排开的七峰拱朝等古迹,其景物之盛,历来吸引着墨客骚人,及大量的旅游雅士络绎不绝,迷而忘返,被誉为人间福地,洞天佛国之美称。
民国年间有杰出高僧锡住此山,如:真空、海圆、体光、真廓、海默、大黑法师在此习定三年,民国三十年有印辉主持云堂寺事务,抗战时期,中共党员徐三多、董德豹等人,在此搞地下工作,抗战时期原随县万和区长周佰勋将区公所设立寺内。解放前夕,因土匪猖獗,强占本寺,当局派军剿匪,再次毁于兵火。云堂禅寺,自贞观年间菩提祖师朱智勤开山至今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变演经历千年沧桑,经每个朝代兴颓扩建,屡毁屡建,可惜毁于战乱,成为我们看到的的原址。适逢文化大革命,寺院文物古迹被毁坏,是残墙断壁。
改革开放以后,在随州政府支持下,以及僧俗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九九七年,主持释印国,决意重建兰若,振兴释教。即率僧众居士辛勤劳作,殿堂巍然面世。兰若宇廓庄严古朴,佛像神态栩栩如生,僧俗墨客骚人,接踵而来,络绎不绝,寺院越建一新,晨钟暮鼓,香火旺盛,蒸蒸景象,即成业绩。释印国,颇深得酬慰,重建工作,用戾浩繁,炎黄子孙,礼越康凯,以启世人。
云台禅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嘉庆年间享有“南方普陀,北方云台”的盛名。佛教圣地、禅宗五个流派之一临济宗白云系祖庭。1989年开始重修。横跨鄂豫两省,大雄宝殿在湖北境内,斋堂在河南境内,所谓“湖北上殿,河南吃饭”。寺旁古井为淮河发源地第一井。现任住持清远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寺庙工作办公室主任)。
卧龙寺
同治三年(1864年)建,原属云台禅寺下院(分院),同属临济宗白云系。住持妙同法师。
玉皇阁
位于淮河镇玉皇顶(又名太乙顶),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建。
清水寺
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有近400年历史。多年来,由于过度砍伐和火烧,寺院周围的山林破坏十分严重,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了荒山秃岭。2007年10月,清水寺与当地村委会达成协议,将清水寺周边的10000多亩山地承包下来,并开通近七公里的通山公路,为大规模植树造林作准备。同时,清水寺还做出造林规划,计划10年植树50万棵,让周边荒山重现绿林。截至目前,寺院已购买树苗在承包的荒山上种植了松树2万多棵,培育树苗5万株,覆盖面积达200亩。清水寺在植树同时注意护林,利用法会、开展活动等方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当地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号召他们共同护林。
子房庙
据《汉书.张良》载:张良辅佐汉高祖统一天下,积劳成疾,体弱抱病,为求长寿清净,便隐逸山水。他说:“……(我)今以三寸舌……封万户侯,位列侯……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道,欲轻举。于是他云游四海,足遍天下。寻至太白顶主峰一天然洞内隐居修身,故此洞名曰张良洞。
今随县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区亦有张良庙。
保安禅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传临济宗。
回龙寺
位于韩家湾,建于清朝乾隆初期,损于文革期间,2008年开始重建。
海会寺
位于车店,建于唐朝,文革时期被破坏,1994年重修。住持印奎法师。
朝阳寺
位于新城晁山界口村,1995年重建。住持印凡法师。
双庙
位于沙河村,损于文革期间,2009年动工重修,定于农历腊月初八落成。住持斯明法师。
另有铁佛寺、天桥寺、佛山寺、黄龙寺(七尖峰黄龙潭旁)、龙华寺(2000年重建)、车店十方寺等,有些仅存遗址。
田王寨
田王寨位于河南省、湖北省交界的桐柏山脉的固城山上。属大别山脉的支脉,淮阳山脉西段。是桐柏山脉的第三高峰,山势险峻,奇峰横出。寨内九个山头,寨墙起伏,宛若长城。寨内面积约1.5平方公里。
主峰建有“金銮殿”(现存遗址),有高水位泉池,名曰饮马池,用之不竭;东边悬崖千仞,有一孔如月,名曰月儿岩;东北有擂鼓台,巨石斜立,探身寨外;西有鹰子咀,如巨鹰凌空展翅;寨西北的飞云峰高1018米,是寨内最高峰,峰顶有龙池,一年四季不干涸,半山腰有洞,无人敢探。寨内有一小溪一年四季水流不断,溪的下面是深潭,听老乡讲,潭里有娃娃鱼。
寨子西北20公里是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东北8公里是水帘洞景区,北面4公里是放马场,是田王过去养马的地方。
田王寨西谷的无风垛,三面峭壁,峥嵘直耸,仅一鸟道可通,中有大石盈丈,裂缝不足二尺,游人必侧身而进,险隘奇绝,中日战争时,富人戴列山,将其黄白细软,全藏于此,日以支枪看守,当时山中匪盗蜂起,未敢犯此。可谓一夫把关,万军莫前。每适大风鼓山,峰顶灯火不动。古老传说峰有避风宝珠,孤峰岑寂,实为修道良所(见《白云山志》)。寨的东面有民间传说的春秋时期宝物随侯珠(旧《辞海》“随和”条目注释:“随侯之珠,卞和之璧,皆至宝也,故随和并称。”)遗失的山涧。
⑥ 躬耕地的襄阳争夺躬耕地引争议
湖北襄阳一直和河南南阳争诸葛亮躬耕地,南阳重视文化历史资源,偏向文献史料、文学和文物证据的调查研究、搜集与整理;而襄阳偏向公关宣传和造势,利用广告效应混淆“寓居隆中”就是“躬耕南阳”。
两地在历史上的争夺在巧合中充满了趣味。清道光年间,籍属湖北的顾嘉蘅到南阳就任知府,其时,襄阳人和南阳人打官司争抢诸葛亮,顾知府既不便得罪襄阳,又不愿触怒南阳,情急之下,写了一幅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此联置放于武侯祠。但顾知府和稀泥并未消融纷争,反而让两地更加理直气壮地争抢诸葛亮,且“对联门”之后,两地的芥蒂越来越深。
1990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三国演义》特种邮票第二组,其中的一张“三顾茅庐”又触动了南阳襄阳的旧怨。两地都争夺该组邮票的首发地,“邮票门”由此爆发。最后,只好让两地都举办了首发仪式。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教材重新收录了《隆中对》,注称:“隆中,山名,位于湖北襄阳。
《出师表》中对“南阳”一词注解为:“南阳,郡名,现在的湖北襄阳一带。”此注释明显违背了最基本的历史事实,此举激怒了南阳上下和国内文史界,“教材门”爆发,南阳市还举行了万人签名的抗议活动。此事人教社已向南阳方面致谦。
2008年6月8日,中央电视台某栏目插播了一则湖北襄阳的城市广告——“诸葛躬耕地,山水襄阳城”又激起了南阳人的抗议,为“广告门”。此后不久,此广告便停播。
2014年8月28日,《诸葛亮》邮票南阳首发,在“首发原地”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举行,再次明确诸葛亮南阳躬耕地的历史地位。南阳卧龙岗是诸葛亮的真正躬耕地,南阳诸葛草庐是三顾茅庐的真实发生地,南阳是诸葛亮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发行《诸葛亮》邮票,并在南阳举行首发活动,意义更加重大,也更加特别。不仅能够进一步弘扬和传承诸葛亮文化,而且,更能够进一步提升南阳诸葛亮品牌的知名度,扩大南阳的影响力。
部分史料认同诸葛亮曾寓居襄阳隆中,如《资治通鉴》“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史学家认为隆中在襄阳,和后来诸葛亮躬耕南阳没有直接联系。但襄阳为何强势争夺“诸葛亮躬耕地”,用意比较明显,为发展襄阳旅游业扩大影响,便于招商引资。而南阳方面则重视对文化历史资源的保护,在南阳人意识里,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襄阳再争也不能改写历史,所以显得不够积极。也许南阳的名人资源太多了,南阳人不屑于跟襄阳人争论,毕竟大量的文史记载和文物都证明了诸葛亮的确躬耕于南阳。 河南学者石小生,《河南大辞典》常务执行主编,多年来倾心研究有关河南的历史和民俗。他从2003年开始关注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所蕴藏的隐秘。他认为,在争议双方都认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这一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只有回归到东汉至西晋时期“南阳”这一历史地理名词的认知中,才能真正确定诸葛亮躬耕地。本报记者“六问”石小生,拟揭开“南阳”一词的秘密。
弄清历史就必须从“躬耕于南阳”切入
一问:襄阳说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
石小生:《三国志》问世后的百余年后,在东晋襄阳人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中提出“亮家于南阳郡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之后,才以讹传讹形成了襄阳说的主要观点。这也是“襄阳”、“南阳”两说纷争的主要起因。
应当指出,“襄阳说”的另一理由“历代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是一致的”本身就不准确,《后汉书》、《三国志》就从未有过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的任何记载。
而《三国志》只告诉了我们这么一句话“躬耕于南阳”,所以,我们今天去解读诸葛亮的躬耕地时,也只能从这一句话切入。
我们今天重辨这个问题时,应排除汉晋以后相关此事所有有争议的观点,让历史回归到没有争议的汉晋正史《后汉书》、《三国志》本身和此前的原始史料以及后世两说均认可的史料中去,根据其行政区划的沿革,确定南阳究系何处。
襄阳设郡升格与南阳郡对等24年后,诸葛亮始写“躬耕于南阳”
二问:诸葛亮《出师表》时已设襄阳郡,今天的隆中与南阳是什么关系?
石小生:由于朝代更换,行政区划也经常变化,自古以来人们都有一个习惯,即追述历史时,除必要时引用古地名外,一般均是用著书时的地名注明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一点《三国志》的作者也不例外。
建安十三年(203年),曹操就设襄阳郡,管辖南郡的襄阳、中庐、邔县、宜城、鄾县、临沮,又辖原南阳郡的山都和邓县,襄阳升格为与南阳郡平行的地位。20余年后,即三国蜀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写《出师表》,有“躬耕于南阳”一句。此句的“南阳”与襄阳应没有任何瓜葛。就像今天的清丰、南乐县人不再说自己是河北人,武安、临漳人说自己是河南人一样(新中国成立前清丰、南乐等5县属河北省,武安、临漳等5县属河南省)。
这种表述,在《三国志》中表现得非常清楚:如《蜀书七·庞统传》:“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蜀书九·马良传》:“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而同时的南阳人黄忠、文聘、韩暨则注明为:“字汉升,南阳人也。”“字仲业,南阳宛人也。”“字公至,南阳堵阳人也。”
古人籍贯,向来以郡望为主,即郡在前,县在后,郡治地也可以只称郡。上述传记表明,在这一时期,襄阳和南阳是对等的,都是郡,同时,邓县此时属襄阳郡,不论今隆中是否属邓县,在此阶段,在诸葛亮和陈寿的心目中,已升格为郡且管辖着隆中地区的襄阳绝对不可能和同为郡的南阳混为一谈。今隆中更不可能和南阳画上等号。
陈寿认为“南阳”就是南阳,不是其他任何地方,所以没必要再注释
三问:陈寿著《三国志》时用的地名,是何时的区划?
石小生: 陈寿(233~297年)写《三国志》为泰始十年(274年)前后,距诸葛亮躬耕南阳(建安二年至十年,即公元197至207年)已近70年,如全用70年前年的区划,必然会给当时的读者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通观全志,陈寿用的基本是西晋初年的区划和地名。
在晋太康年间(280至289年),三国归晋后的晋武帝分南阳郡南部的今新野、邓州市、唐河、桐柏及今湖北的枣阳、随州等县设立义阳郡,治所新野。又将建安十三年划归襄阳郡的古邓县分置邓城县,辖今樊城一带,归襄阳郡。邓县则归义阳郡。分南阳郡西南的今西峡、淅川及湖北的十堰、均县、老河口一带设南乡郡。
在东汉末属南阳郡的新野,在标注人物籍贯时,陈寿从未用东汉三国时期的区划标明为“南阳新野人”。而在《后汉书》中的新野人士均注明为“南阳新野人”,如邓芝的先祖邓禹为“南阳新野人”,凡襄阳人均注明“南郡襄阳人”,如《逸民列传》中的庞公传。“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庞德公乃庞统之叔。
试想,如果诸葛亮躬耕地果真在隆中,陈寿能对《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这样与当时行政区划明显不符的错误记述视而不见吗?对前史中因行政区划变动而产生名称、归属变化的地名进行必要的注释,是史学家的基本常识。依陈寿这样著名史学家的水准是不会犯这样的遗漏的。事实可能只有一个,就是陈寿认为“南阳”就是南阳,而不是其他任何地方,所以没必要再注释。
“南阳就是隆中”这样离奇的结论,要么是后人的移花接木,要么是臆测,要么就是伪证
四问:在东汉和三国时期,南阳是否指宛城?
石小生:在东汉三国时,南阳是一个郡名,如《魏志·袁术传》:“南阳户口数百万”。所以,在《三国志》里,凡在南阳郡内发生的事件,具体地点多数标注的很清楚,如《魏书一》:“二年春正月,公(曹操)到宛。”等等。这里的宛,就是南阳郡治,即今天的南阳城区。
《后汉书·地理志》载:“宛,故申伯国,有屈申城,县南有北筮山……有工官、铁官。莽曰南阳。”王莽是第一个把南阳这个名字冠于宛城头上的。自此以后,南阳一指南阳郡,也指宛城。
《后汉书·志第十》:“后一年正月,光武起兵舂陵,会下江、新市贼张印、王常及更始之兵亦至,俱攻破南阳……四年六月,汉兵起南阳,至昆阳。”这里使用的是南阳,同一事件在同书光武帝纪、刘玄列传中使用的都是宛城。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作为郡名的南阳、荆州、南郡等常与具体的属地县名如:叶、穰、舞阴、昆阳、襄阳、公安并列使用,所以,在史书中大量郡名的使用已不是泛指整个郡境,而是具体指郡治所在地。如前文中的“汉兵起南阳,至昆阳。”“从南阳还,道寝疾,至叶,崩。”这些记载,不用注释,谁都知道是从郡治宛城到的昆阳和叶县。如果依“襄阳说”,“南阳”就是指南阳郡全境,宛城才是今南阳市区,隋以后两名才可以互替,那《后汉书》和《三国志》就没法看了,难道汉武帝“汉兵起南阳,至昆阳”还需要考证是从南阳郡何地发兵吗?所以,“襄阳说”认为隋改宛县为南阳县是宛县历史上第一次以“南阳”为名的观点是不对的。
在上述两部史书中,我们很难再找出一个用“南阳”的地名称呼宛城以外某地的事例。从这个角度来看,“南阳就是隆中”这样的结论,要么是后人的移花接木,要么是臆测,要么就是伪证。
诸葛亮《后出师表》中也提到了南阳,这个南阳是指宛城无疑
五问:《后出师表》有真伪之争,能否影响它对“南阳”一词的界定?
石小生:没有影响。
《后出师表》最早是出自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伪托说认为是诸葛乔(204~229年)写存,诸葛恪(203~253年)钩致。
《后出师表》中称:“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这里的南阳,是指曹操在宛城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之事。
诸葛乔和诸葛恪两人是诸葛亮的侄子,均与诸葛亮同时在世,不论真伪,他们与诸葛亮在南阳地名的认知上也应该是一致的。
因此,《前出师表》中的“躬耕于南阳”,与《后出师表》中的“困于南阳”一样,都指的是宛城。
如果按照“襄阳说”的观点,《前出师表》的南阳是邓县之隆中,《后出师表》的南阳也应是邓县之隆中,岂不贻笑大方?
诸葛亮用“南阳”和“草庐”,而不用“襄阳”和“隆中”,不是对襄阳没有感情,那里毕竟是他生活过的地方,只是他躬耕之地确实不在那里,而是在南阳
六问:诸葛亮出山之前的活动路线是什么样子?
石小生:隆中是诸葛亮在襄阳的家,是故宅,南阳卧龙岗是诸葛玄死后诸葛亮与其弟不愿依附刘表重新寻找的躬耕之地。
关于这一点,不能不提到后人习凿齿。习凿齿(?~383),襄阳人。世代为荆楚豪族,东汉襄阳侯习郁之后人。主要著作有《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逸人高士传》、《习凿齿集》等。
他在《汉晋春秋》中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另外,《晋书》卷八二《习凿齿传》记载,他从荥阳太守任上回襄阳后,给桓温弟秘信中说:“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凤雏之声……遗事犹存,星列满目。”正是这些记载,引发了“襄阳”、“南阳”两说的争端。后来,《水经注》、《三国演义》等根据他的记载,才逐步演变成“躬耕隆中”、“隆中对”等观点来。
但我们如果仔细研究习凿齿关于诸葛亮故居的记载,可以发现均没有“草庐”、“三顾”这样的关键字眼,他只是提到隆中是诸葛亮的故宅和居住地。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讲述“(徐)庶曰: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尝好《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卧龙先生。……凤雏乃襄阳庞统也。伏龙正是诸葛孔明。……玄德如梦初觉。引众将(由樊城)回至新野,便具厚币,同关张前去南阳请孔明。” 剧中说成襄阳,河南南阳要求剧组道歉
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曾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关于诸葛亮躬耕地,湖北襄阳与河南南阳已经争了上千年。而新《三国》又在这个问题上点了一把火,因将躬耕地“搬”到了襄阳而引起南阳的强烈不满。
新《三国》“偏向”襄阳
“新《三国》第32集里的一场戏,把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说成是居住襄阳隆中,把卧龙先生隐居的南阳卧龙岗也搬迁到了襄阳。”6日,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副会长张晓刚向记者述说了他的不解和愤怒,“简直是胡编乱造,新《三国》咋能这样不严肃呢?”
记者注意到,新《三国》第32集有一场戏,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时说:“襄阳城外三十里,有一片山野名叫隆中,住着一位当代奇才……此人姓诸葛,字孔明,因为住于卧龙岗上,所以又号卧龙先生。”
张晓刚说,根据历史记载,三国时,襄阳是一个很小的县,当时更没有隆中这个地名。隆中当时叫“阿头山”,新《三国》中徐庶说襄阳城外三十里,有一片山野名叫隆中,简直成了一句极其“穿帮”的笑话。张晓刚表示:“新《三国》依据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既写了诸葛亮曾经居住于襄阳,又写了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卧龙岗。”
南阳网友卧龙岗前砸电视
新《三国》将诸葛亮躬耕地搬到襄阳的剧情,引起了南阳人的强烈不满。南阳网友在卧龙岗山门前“千古人龙”牌坊,拉起条幅。30名小学生齐声诵读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活动最后,几个人抬出一台电视机,当场砸毁。
南阳要求新《三国》道歉
新《三国》何以如此?张晓刚分析认为,新《三国》播出时,襄樊在央视力推其早已录制的宣传片,再结合几年前发生的襄樊人运作更改教科书事件推测,襄樊与新《三国》剧组幕后应该有着某种密切联系。
张晓刚说,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将新《三国》的行为视为一种掠夺,将诸葛亮、卧龙岗从南阳夺走,其实就是掠夺了南阳的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新《三国》的导演、编剧应对此事做出回应,及时改正错误做法,向南阳及所有被误导的观众致歉、谢罪。否则,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将采取必要的手段,甚至诉诸法律来维护南阳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的合法权益。躬耕地和故居地著名作家、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周同宾说:躬耕地和故居地是两个概念,只要是住过的地方,有房子的都可以称为故居地。诸葛亮在山东,河南叶县、唐河桐寨铺,湖北襄阳等地都住过,因此,襄阳是诸葛亮故居地的说法是可行的,关于躬耕地,《出师表》就可以说明一切了,“躬耕地”并不一定是下田种庄稼,有可能是隐居的意思,但更主要是研讨学问,关心天下形势
南阳卧龙岗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隐居地,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处,“三分天下”的策源地。也是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刘禹锡有《陋室铭》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早在唐代时期南阳卧龙岗已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岗”。南阳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十年躬耕地,是他成才的摇篮。现如今南阳卧龙岗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文物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南阳卧龙岗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西(南阳市卧龙区),是豫西南历史名胜之首。因一代名相诸葛亮躬耕隐居于此,每年前往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参观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⑦ 固县镇的红色文化
固县镇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豫南苏区桐柏首府旧址(位于固县镇黄畈村)所在地。
1927年2月,原在国民革命军中的固县镇黄畈村人黄发顺返回桐柏,成立了中共豫南桐柏(固县)支部。积极宣传革命道理。发动农民群众,开展农民运动。同年五月,成立了中共桐柏特支。黄发顺任支部书记。特支受豫南特委领导。与此同时,在特支的领导下,继续发展党组织,广泛开展农民运动,动员农民加入农民协会。1927年9月8日,在中共桐柏特支的领导下,以固县镇黄畈村为中心的数千名农民在固县东门外的白果树下召开大会,宣布成立桐柏农民协会,下设15个分会,固县人许国堂任主席。同年秋,农民协会各路武装被整编为桐柏农民自卫军总队,共千余人,枪200余支,下设4个大队。黄发顺任总队长,随后,正式宣布成立桐柏革命委员会,机关设在黄畈村,黄发顺任主席,这是桐柏最早的人民政权。桐柏革命委员会,桐柏农民协会和桐柏农民自卫军总队在当时对外统称“光旦会”,共同领导桐柏革命运动。控制了以固县为中心的方圆百里地区的局势。
1928年2月,桐柏革命委员会组织万余农民武装攻打桐柏县城,取得了胜利。成立了南阳地区最早的县组苏维埃。一九九八年,固县黄畈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中共桐柏特支旧址。二00五年十月,桐柏县委、县政府命名固县镇黄畈村为“豫南苏区桐柏首府旧址”。固县镇固县村的千年白果树下也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桐柏农民协会的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