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保护环境纪念日
有关环保的节日
2月 2日 国际湿地日
3月12日:中国植树节
3月21日:国际消除种族歧视日
3月22日:世界水日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4月的某一周:全国各地的爱鸟周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
6月4日:受侵略戕害日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25日:中国土地日
6月26日:世界禁毒日
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8月9日:世界土著居民国际日
9月16日:保护臭氧层的国际日
9月27日:世界旅游日
10月4日:国际动物日
10月14日:国际减灾日
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
10月17日:根除贫困国际日
10月24-30日:裁军周
11月16日:国际宽容日
11月11-18日:国际科学与和平周
12月29日:生物多样化国际日
B. 国际减灾日
2006减灾重在防灾
历年国际减灾日主题
发布时间:2006年8月7日
1991年10月9日是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减灾、发展、环境——为了一个目标”。
1992年10月14日是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减轻自然灾害与持续发展”。
1993年10月6日是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要特别注意学校和医院”(Stop Disasters; Focus on Schools and Hospitals)。
1994年10月12日是国际减灾日,主题是“确定受灾害威胁的地区和易受灾害损失的地区——为了更加安全的21世纪”(Protection of Vulnerable Communicities from the Effects of Natural Disasters
1995年10月11日是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妇女和儿童--预防的关键” (Women and Children - the Key to Prevention),活动的重点是:召开妇女和儿童如何能在预防灾害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各种会议;出版妇女和儿童如何在预防灾害中发挥作用的研究专集,安排一些项目对妇女和儿童在防灾中的作用作出专题调查报告等。
1996年10月9日是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城市化与灾害”(Cities at Risk)。
1997年10月8日是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水:太多、太少——都会造成自然灾害”(Water: Too Much...Too Little...The Main Cause of Natural Disasters)。
1998年10月14日是国际减灾日,主题是“防灾与媒体--防灾从信息开始”(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the Media)。
1999年10月13日是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减灾的效益——科学技术在灾害防御中保护了生命和财产安全”(Prevention Pays)。
2000年10月11日是国际减灾日,主题是“防灾、教育和青年--特别关注森林火灾”(Disaster Prevention, Ecation and Youth, with special focus on forest fires)。
2001年10月10日是国际减灾日,主题是“ 抵御灾害,减轻易损性” (Countering Disasters; Targeting Vuherability)。
2002年10月9日是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山区减灾与可持续发展”(Disaster Rection for Sustainable Mountain Development)。
2005年的主题是“利用小额信贷和安全网络,提高抗灾能力”。设立这一主题的目的,一是增强金融行业和有关机构在减灾事
业中发挥潜在作用的使命感;二是提高灾害管理部门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和安全网络减轻易灾人群灾害脆弱性的意识。
C. 1994年联合国大会决议将国际减灾日定为哪一天
国际减灾日在1989年定于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三。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改为每年10月13日。
(3)国际减灾日宣传会议扩展阅读:
国际减灾日于1989年12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决议成立,国际减灾日的成立建基于前美国科学院院长弗兰克·普雷斯博士所提出的国际减灾十年计划,弗兰克·普雷斯于1984年7月在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提出国际减灾十年计划,其后在1987年-89年的联合国大会中通过有关建议并落实具体细节,同时指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国际减灾日",藉以实现国际减灾十年的有关活动。
第一个国际减灾十年于1990年-99年开展,2000年,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结束,联合国大会于1999年11月通过决议,将国际减灾十年改为开展国际减灾战略行动,将减灾视为一项长期并具战略性的行动开展,而联合国于2002年1月21日的会议中,通过国际减灾日继续进行,用作宣传正视自然灾害的重要性。
D. 今年10月13曰是第27个“国际减灾日”其主题是
今年10月13日是第27个国际减灾日,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Live to Tell:Raising Awareness,Recing Mortality”,中文译专为“用生命呼吁:增强减灾属意识,减少人员伤亡”,强调人的生命安全,要求增强减灾意识,坚持把减少人员伤亡作为减灾工作的首要任务,有关各方积极行动起来,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E. 1994年联合国大会将国际减灾日定为哪一天 (是 每年十月的第几个星期天)
联合国大会将国际减灾日定为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三。在“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期间参与一致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行动,同有关的科技界合作,设立国家委员会;鼓励本国地方行政当局采取适当步骤为实现“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宗旨作出贡献。
采取适当措施使公众进一步认识减灾的重要性,并透过教育、训练和其它办法,加强社区的备灾能力;注意自然灾害对保健工作的影响,特别是注意减轻医院和保健中心易受损失的活动,以及注意自然灾害对粮食储存设施、避难所和其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的影响。
鼓励科学和技术机构、金融机构、工业界、基金会和其它有关的非政府组织,支持和充分参与国际社会,包括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拟订和执行的各种减灾方案和减灾活动。
F.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的活动内容
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会(IUGG)、国际地质学学会(IUGG)、国际工程地质学会(IAEG)、国际岩石圈联合会(ICL)等国际组织都表承支持,此外,至少有17个国家、地区(包括日本学术会议,加拿大皇家学会等)也作出了响应,表示极大的兴趣和充分的支持。1987年底,由摩洛哥和日本倡议,几一个国家联名向42届联合国大会提出减灾议案,这个议案于1987年12月11日极大会通过,并形成169号决议。它的主要内容为:确定把从1990~2000年,本世纪最后的10年定名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一年,英文名为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ction,简写为IDNDR,中文简称为“国际减灾十年”或“减灾十年”。 它旨在联合国的主持下,通过国际上的一致行动,把当今世界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社会和经济停顿减轻(少)到最低的程度。具体目标为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技术援助或转让,项目示范,教育与培训等手段推广和应用已经拥有的知识、技术和经验,继续发现新的研究领域,提高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防灾、抗灾能力。 决议要求各国政府,科学技术团体、非政府组织广泛热烈响应,在联合国领导下,从事减灾十年的活动,还特别要求联合国各成员国政府建立相应的国家委员会,制订各自的方针。为实现国际减灾十年作出贡献。 决议还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就筹备工作的进展情况,特别是联合国系统本身如何发挥推动与促进作用,向43届联合国大会进行报告。
联合国在作出“国际减灾十年”的决议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1988年2月19日,联合国新闻署就169号决议正式发布消息,并宣布联合国秘书长为执行这一决议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减灾十年”的指导委员会,由联合国发展与经济合作总署总干事詹姆·李佩特任主席,联合国救灾署协调员马哈默特·埃塞菲任副主席,副协调员任秘书,其它成员分别由联合国科学与技术发展中心(CSTD)、开发署(UNDP)、环境署(UNEP)、人类居住中心(UNCH8)、粮农组织(FAO)、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通讯联盟(ITU)等的高级官员担任。 与此同时,联合国秘书长还决定成立一个“特别国际专家小组。(AD-hoc International Expert Group)。聘请“国际减灾十年”创始人——美国科学院院长法兰克·普勒斯博士主持召集国际著名灾害专家在1988年3月22日~24日在美国华盛顿集会,研讨如何实现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目标,特别是国际专家委员会的性质、任务、组织形式筹,并发表了会议纪要,特别专家组的任务是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供与减灾一年有关的科学技术和实施方面的建议,制定如何实现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计划.并为执行计划提出了个相应的体制,以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1988年12月20日,联合国第43届大会就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的内容与规模作出相应的决议(43-203号决议)。 1989年7月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做出了89-99号决议,建议联合国大会采取行动,为实现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目标制定一个适当的行动纲领,1989年底举行的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经济及理事会通过关于“国际减灾十年”的决议案,宣布“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于1990年1月1日开始,决定指定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三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并于每年以适合10年的目标和目的的方式纪念该国际日等。
第44届联大还通过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他织安排;财政计划及审查等。这个纲领的产生,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一致减灾活动铺平了道路。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首先确定了行动的目的和目标。即透过一致的国际行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减轻由地震、风灾、海啸、水灾、土崩、火山爆发、森林大火、蚱蜢和蝗虫、旱灾和沙漠化以及其它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命财产损失和社会经济的失调。其目标是:增进每一国家迅速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的能力,特别注意帮助有此需要的发展中国家设立预警系统和抗灾结构;考虑到各国文化和经济情况不同,制订利用现有科技知识的适当方针和策略;鼓励各种科学和工艺技术致力于填补知识方面的重点空白点;传播、评价、预测与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有关的现有技术资料和新技术资料;透过技术援助与技术转让、示范项目、教育和培训等方案来发展评价、预测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并评价这些方案和效力。 国际行动纲领要求所有国家的政府都要做到:拟订国家减轻自然灾害方案,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将之纳入本国发展方案内;在“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期间参与一致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行动,同有关的科技界合作,设立国家委员会;鼓励本国地方行政当局采取适当步骤为实现“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宗旨作出贡献;采取适当措施使公众进一步认识减灾的重要性,并透过教育、训练和其它办法,加强社区的备灾能力;注意自然灾害对保健工作的影响,特别是注意减轻医院和保健中心易受损失的活动,以及注意自然灾害对粮食储存设施、避难所和其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的影响;鼓励科学和技术机构、金融机构、工业界、基金会和其它有关的非政府组织,支持和充分参与国际社会,包括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拟订和执行的各种减灾方案和减灾活动。
G. 07国际减灾日\世界粮食日的主题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的由来
国际减灾十年是由原美国科学院院长弗兰克·普雷斯博士于1984年7月在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上提出的。此后这一计划得到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分别在1987年12月11日透过的第42届联大169号决议、1988年12月20日透过的第43届联大203号决议,以及经济及社会理事会1989年的99号决议中,都对开展国际减灾十年的活动作了具体安排。1989年12月,第44届联大透过了经社理事会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报告,决定从1990年至1999年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规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Natural Disaster Rection) 。1990年10月10日是第一个"国际减灾十年"日,联大还确认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国际行动纲领。2001年联大决定继续在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纪念国际减灾日,并借此在全球倡导减少自然灾害的文化,包括灾害防止、减轻和备战。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首先确定了行动的目的和目标。行动的目的是:透过一致的国际行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减轻由地震、风灾、海啸、水灾、土崩、火山爆发、森林大火、蚱蜢和蝗虫、旱灾和沙漠化以及其它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命财产损失和社会经济的失调。其目标是:增进每一国家迅速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的能力,特别注意帮助有此需要的发展中国家设立预警系统和抗灾结构;考虑到各国文化和经济情况不同,制订利用现有科技知识的适当方针和策略;鼓励各种科学和工艺技术致力于填补知识方面的重点空白点;传播、评价、预测与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有关的现有技术资料和新技术资料;透过技术援助与技术转让、示范项目、教育和培训等方案来发展评价、预测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并评价这些方案和效力。
国际行动纲领要求所有国家的政府都要做到:拟订国家减轻自然灾害方案,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将之纳入本国发展方案内;在"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期间参与一致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行动,同有关的科技界合作,设立国家委员会;鼓励本国地方行政当局采取适当步骤为实现"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宗旨作出贡献;采取适当措施使公众进一步认识减灾的重要性,并透过教育、训练和其它办法,加强社区的备灾能力;注意自然灾害对保健工作的影响,特别是注意减轻医院和保健中心易受损失的活动,以及注意自然灾害对粮食储存设施、避难所和其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的影响;鼓励科学和技术机构、金融机构、工业界、基金会和其它有关的非政府组织,支持和充分参与国际社会,包括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拟订和执行的各种减灾方案和减灾活动。
历届国际减灾日主题:
1991年10月9日主题是"减灾、发展、环境――为了一个目标"。
1992年10月14日主题是"减轻自然灾害与持续发展"。
1993年10月6日主题是"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要特别注意学校和医院"
1994年10月12日主题是"确定受灾害威胁的地区和易受灾害损失的地区――为了更加安全的21世纪"
1995年10月11日主题是"妇女和儿童--预防的关键",活动的重点是:召开妇女和儿童如何能在预防灾害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各种会议;出版妇女和儿童如何在预防灾害中发挥作用的研究专集,安排一些项目对妇女和儿童在防灾中的作用作出专题调查报告等。
1996年10月9日主题是"城市化与灾害"
1997年10月8日主题是"水:太多、太少――都会造成自然灾害"
1998年10月14日主题是"防灾与媒体--防灾从信息开始"
1999年10月13日主题是"减灾的效益――科学技术在灾害防御中保护了生命和财产安全"
2000年10月11日主题是"防灾、教育和青年--特别关注森林火灾
2001年10月10日主题是"抵御灾害,减轻易损性"
2002年10月9日主题是"山区减灾与可持续发展"
2003年10月9日主题是:“面对灾害,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
2004年10月9日主题是:“总结今日经验、减轻未来灾害”
2004年10月9日主题是:“利用小额信贷和安全网络 提高抗灾能力”
2006年10月11日是第17个国际减灾日,其主题为“减少灾害从学校抓起”。
H. 2018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什么
2018年10月13日是第29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减少灾害损失,创造美好生活”,强专调关注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属人民生产生活的负面影响,推动落实《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中减少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目标,降低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资料来源:
今年10月13日第29个"国际减灾日"主题你知道吗?_中国灾害防御协会http://www.zaihai.cn/a/jianzaidongtai/zhengfujigou/2018/1009/1178.html
I. 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什么
近期,联复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制(UN/ISDR)公布了2010~2011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英文原文为:Making Cities Resilient: "My city is getting ready"。)
建设更加安全城市是我们的目标,这需要城市管理者和地方政府做好准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灾难。接下来的两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与合作伙伴将发起该项活动。
J. 防震减灾是几年几月几日实施的
防震减灾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防震减灾就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
主要的解法是设计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有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以及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
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于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并于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10)国际减灾日宣传会议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等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建设、民政、卫生、公安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承担本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
国家鼓励、引导志愿者参加防震减灾活动。
第九条,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依照本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的规定和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
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十条,从事防震减灾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防震减灾标准。
第十一条,国家鼓励、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逐步提高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经费投入,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对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