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西柏坡在中国那个省那个县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
石家庄平山县西柏坡景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总面积为 16440 平方米,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决定解放战争走向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全中国,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西柏坡,这个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水土肥美。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
石家庄平山县西柏坡景区,位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90公里。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危机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向城市进军。
从经济条件来看,西柏坡村一带村庄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滩地肥美,地宽粮丰,稻麦两熟。聂荣臻元帅曾这样说过:“平山县可称得上是我们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保障军民的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
㈡ 西柏坡精神与青春同行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员,我有幸参观了西柏坡。在西柏坡,我瞻仰了老一辈党的领导人工作和生活的旧居,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前重温了入党誓词,感触极深。在那样一个条件落后,交通不畅的环境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却能运筹帷幄,指挥千里之外的人民军队取得了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从而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为当时党的领导者们坚苦的物质生活条件而震撼,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不发枪,不发炮,只是发电报"就赢得三大战役胜利的大智慧而折服,同时深感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为自己生活在当下和谐年代而庆幸。
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被称之为西柏坡精神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个务必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它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代表人民执政,执政为了人民。要把人民的利益代表好,就必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勤政不息,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也就是一种忧患意识,艰苦奋斗的作风则是一种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使命意识。从本质上讲,西柏坡精神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既善于破坏旧世界、又善于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它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概括和总结,又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升华。
"两个务必"是我们党总结中国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对"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的深刻反思,是老一辈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传家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的经验证明,在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才得以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和谐时代,我们的周围的环境与当时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的时代是截然不同的。那么,"两个务必"的精神在当代是否依然适用呢?回答是肯定的。时代虽然不同,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必须依然追求这种境界;时代虽然不同,但是我们为了达到这种境界所需要的精神却是一样的。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发表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要结合新的实际,继续坚持"两个务必",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记"两个务必",对于实践"三个代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今天,我们宣传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就必须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不断开拓实践"三个代表"的新局面,继续保持好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使中国共产党做好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表,真正做到为民所信、为民所靠,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客观的现实表明,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时代常新,精神不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需要我们居安思危,继续以"两个务必"来要求自己。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西柏坡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传,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党给所有的党员同志们的巨大财富。西柏坡精神不仅要继承下来,而且要传扬开去,与时代同行。
凝望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精神激励我们万众一心,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继往开来。"两个务必"将与时代同行,引导我们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开创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二)
5月28日下午,河北师大的朱月龙教授向我们介绍了西柏坡的相关的历史及概况。1948年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中央机关离开延安,从陕北吴堡川口东渡黄河,辗转千里,来到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的一个小山村。从此,全中国和全世界都知道了西柏坡。在这里,党中央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的诞生做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5月29日,我们科学研修班的学员怀着无限的崇敬和向往,奔赴革命圣地西柏坡,去寻觅革命先辈的足迹,了解共和国建立的历史背景,接受革命传统的再教育。西柏坡位于省会石家庄向西90公里,河北省平山县西部。群山环抱中的西柏坡,依山傍水,美丽而宁静。岗南水库万倾碧波如玉,柏坡岭上遍山松柏迭翠。村里村外绿树成荫,花木掩映中农舍俨然。走进西柏坡,就走进了历史的坎坷与辉煌。史让人感动,西柏坡的精神催人奋进。
开国元勋的旧居简陋得让人心酸,让人肃然起敬。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只是一些泥砖垒砌的平房,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展开了一场暴风骤雨式的中国革命,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使这片沉寂的土地掀起了巨大的时代波澜。在这里,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召开了历时两个月的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彻底扭转了双方的军事对比局面,奠定了新中国胜利的军事基础。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不仅设计了建立新中国的蓝图和框架,而且"两个务必"的提出,饱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光辉。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及时地告诫全党,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袭击我们党和革命队伍的主要危险。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建立新中国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个务必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它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代表人民执政,执政为了人民。要把人民的利益代表好,就必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勤政不息,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也就是一种忧患意识,艰苦奋斗的作风则是一种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使命意识。从本质上讲,西柏坡精神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既善于破坏旧世界、又善于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它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概括和总结,又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升华。
"两个务必"是我们党总结中国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对"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的深刻反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的经验证明,在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才得以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客观的现实表明,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时代常新,精神不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需要我们居安思危,继续以艰苦奋斗来要求自己。
带着西柏坡精神,我们离开了西柏坡,先辈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将始终萦绕于耳,感谢国培给予我这次接受教育的机会,我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㈢ 关于西柏坡的一些历史资料
西柏坡这个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水土肥美。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
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她地处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
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90公里。
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危机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向城市进军。从经济条件来看,西柏坡村一带村庄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滩地肥美。
地宽粮丰,稻麦两熟。聂荣臻元帅曾这样说过:“平山县可称得上是我们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保障军民的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
(3)西柏坡宣传片扩展阅读:
1948年3月20日,党中央作出了移至华北同中央工委合并的决定。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党中央机关由陕西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告别了生活战斗了十三度春秋的陕北根据地,向西柏坡转移。
3月24日到达中央后委驻地——山西临县双塔村。4月11日到达了晋察冀军区驻地阜平县城南庄。4月23日,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率部分工作人员先期到达了西柏坡,党中央与中央工委胜利会合。
5月1日,党中央在西柏坡开始办公,中央前委、工委、后委即行撤销。毛泽东因准备赴苏联谈判,在阜平逗留了一段时间,5月26日到达西柏坡。
㈣ 西柏坡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
二、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全中国,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三、“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伟人毛主席当年在西柏坡发出的告诫,依然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座右铭和行动指南。
四、西柏坡,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一个驿站,不仅仅是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见证,更是中国人民革命历史记载的永恒,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所在。
(4)西柏坡宣传片扩展阅读:
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选定这个地方,1948年5月中旬,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入北平。从此,这个普通的山村便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
昔日的西柏坡,只是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风光秀丽,水土肥美。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
今日西柏坡,前临碧波荡漾、水光潋滟的西柏坡湖,后靠满坡翠柏、松涛阵阵的西柏坡岭。湖光山色相得益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秀丽风光。在这片革命热土上,如今建了西柏坡纪念馆、中共中央遗址、西柏坡陈列展馆等景区。
在中央旧址门口首先看到的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碑,一道白色围墙使中共中央旧址貌如当年。董必武同志旧居每天都第一个接待来访者。四合院里有多种树木,一丛月季使这个小院富有生机,一棵海棠树和杏梅在收获季节更令人向往。董必武是和刘少奇、朱德等同志一起于1947年夏初来到西柏坡的。
作为中国共产党内五老之一的董必武和其他中央首长一样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睡的是农家土炕,铺的是延安大生产时织的早已多处破损的旧毛毯。炕上放着一架引人注目的纺车。早在延安时期,其夫人何莲芝就是纺织能手,曾被评为边区的劳动英雄,到西柏坡之后,她仍坚持纺线。
建国后,何莲芝曾几次到西柏坡,并曾重新操起这架纺车。她回忆说,董必武在西柏坡有一次学纺线,顾得上拉线,却顾不上摇纺车,纺出的线粗细不匀。当时他曾随口吟道:“捻手巴掌握手拳,看着容易作事难。”
刘少奇同志当时是董必武的邻居,刚来时中央工委住在村子的东头,为了少占民房,刘少奇同志和朱总司令合住在一个拥有前后院的农舍里。刘少奇同志住前院,总司令住后院,院里种有桃树、梨树和枣树。刘少奇同志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办公室里的文件箱是他从延安带到西柏坡,后又带到北京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全国土地会议上的报告》等重要文件和手稿就存放在里面,同时也是他的衣箱。
在刘少奇同志旧居东侧,毛泽东旧居西边有四间北房,它就是当年的军委作战室。杨尚昆同志1984年题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镶嵌在门口。屋内墙上挂满了军用地图,紧靠其后的柏坡岭上挂有一个警钟。
可以想象在当年大决战的日子里解放军总部是何等繁忙!朱总司令、周副主席等首长经常到这里听取汇报,或分析战局、发出指示,或是提出作战计划呈送毛主席,而作战室里的摆设竟是如此简陋,只有三张大办公桌和十几把木凳。所有这些,就连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原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1975年看过西柏坡后也感慨不己,钦佩至极。
毛泽东同志旧居是前后两个小院。前院有一个磨盘和猪圈,当年毛泽东同志不让拆掉这些东西,他说我们走后老百姓还要用。楸树下磨盘旁即是毛泽东同志夏天纳凉的地方,也是和战友们工作的场所。后院四间北房是毛泽东的寝室和办公室,里面的沙发、茶几、办公桌、台历、书架、火盆等实物再现着他俭朴的生活。
㈤ 求电影《西柏坡》观后感。要求600字左右。初二水平
西柏坡观后感 西柏坡这个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壮丽诗篇的圣地,我只在教科书上神往过。2010年9月18日,我却作为参观学习团的一员有幸成为参观者之一。回顾党在西柏坡工作奋斗的那段历史,缅怀老一辈革命家丰功伟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正是我们一行的目的。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是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60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纵横捭阖,运筹帷幄,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她是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这是一片红色的美丽的让人深深眷恋的热土,是和井冈山、遵义、瑞金、延安齐名的五大革命历史纪念地之一,她的名字早己连同一个伟大的政党、一个强盛不衰的共和之国,震彻寰宇。
据介绍,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落户在这里前后不到两年,毛泽东转战于此也只有短暂的10个月。我们在这里看到的, 也只是一些泥砖垒砌的平房,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舍,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更可贵的,是人们在这里还可以从留存的文字和资料中听到一些巨人曾经发出的声音,就像先辈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始终萦绕于耳,久久难以磨灭。
西柏坡不仅仅只是一个历史地理名称,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西柏坡精神体现的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历史必然;包涵着的是与时俱进的进取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展现着的是实事求是和艰苦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西柏坡精神产生在一个特殊的革命时期,是被实践证明过的真理,因此她的生命力是永恒的,成为了亿万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圣地”,正如一句对西柏坡的介绍所说:“尽管它没有故宫馆藏文物那样价值连城,没有临潼兵马俑的雄伟壮观,但因为它的精神和力量而显得十分伟大。”
西柏坡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升华。一种革命精神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具有长久的影响力。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的特点,决定我们在概括西柏坡精神时,应着眼于继承、发扬、发展、创新。所谓继承和发扬,就是看党中央在西柏坡这个历史阶段,有哪些老的、好的传统和精神发扬光大了;所谓发展创新,就是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哪些是新产生出来并形成巨大影响力的思想作风。继承和发扬了的革命精神,发展创新了的革命精神,结合起来才是构成西柏坡精神的全部内涵。
西柏坡以它独特的历史地位,记录了中国革命从艰难曲折走向胜利的过程,它所代表的那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成为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种精神财富。西柏坡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将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振兴中华而拼搏奋斗的精神支柱。
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宣传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并将永葆青春的西柏坡精神付诸现实工作中去。
“创新引领未来”不正暗合着“传承和发扬”的西柏坡之魂么!
㈥ 求西柏坡首映的的整部视频网址....
链接:https://pan..com/s/1ehIBDIfFHTuAHk2ciEtrjg
《西柏坡》是王加世、陆成法执导,姜昆、刘纯燕、李扬等主演的动画电影,于2011年5月26日上映。该片以儿童团员和革命后代挫败敌人偷袭西柏坡的行动为情节主线,讲述了发生在这一革命圣地惊天动地的故事。
㈦ 西柏坡是五个革命圣地之一,他的历史是什么
太行在山下,在滹沱河边有一个小山村,它的名字叫西柏坡。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荣获“抗日模范村”的称号。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到来,使这里一度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1973年,当周恩来与人谈起西柏坡的历史地位时,他深情地说:“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人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这是对西柏坡历史地位的最权威评价。在中国革命史上,西柏坡与井冈山、瑞金、延安齐名,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四个“红色大本营”之一。
㈧ 西柏坡观后感
西柏坡观后感
这次,我校组织学生参观了革命圣地西柏坡。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西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50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纵横捭阖,运筹帷幄,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她是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这是一片红色的美丽的让人深深眷恋的热士,是和井冈山、遵义、瑞金延安齐名的五大革命历史纪念地之一,它的名字是早己连同一个伟大的政党,一个强盛不衰的共和国,震彻寰宇。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是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西柏坡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正是西柏坡见证了中国革命最重要的一个转折时期,也正是在西柏坡产生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曾在这里领导了席卷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精髓的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博大精神,内涵丰富。西柏坡精神体现的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历史必然;包涵着的是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与勇于创新的精神;展现着是实事求是和努力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西柏坡精神产生在一个特殊的革命时期,是被实践证明过的真理,因此她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宣传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将永葆青春的西柏坡精神的宝贵结晶付诸于现实工作中去,有助于我党在新形势下更好的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完成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经受作为执政党所面临的各种考验和挑战,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尽管党中央驻守于西柏坡的时间不长,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落户在这里前后不到两年,毛泽东转战于此也只有短暂的10个月。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泥砖垒砌的平房,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更可贵的,是人们在这里还可以从留存的文字和资料中听到一些巨人曾经发出过的声音,就像先辈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始终萦绕于耳,久久难以磨灭。
今日西柏坡,己经变得相当美丽,那么在今后将会如何呢?我想,不容置疑,这颗全国人民的掌上明珠,一定会更加璀琛绚艳,更加光华四射,而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必将以更加昂扬的步伐飞跃前进,以更加光辉的成就,瞩目于世界,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我们离开了西柏坡,坐在飞驰于现代化高速公路的大客车上,学生和老师们陷入了沉思。西柏坡的叮咛,哺育了千千万万具有钢筋铁骨的战士,至今还昂首挺胸地在神州大地战斗着;历史和现实也无情地告诉我们,那些视西柏坡的嘱托为“耳旁风”而背叛事业的匆匆过客们,已经或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当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回顾共和国走过的不平坦道路时,深深地感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两个务必”,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保证。
㈨ 西柏坡在哪里
西柏坡在石家庄平山县西柏坡景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总面积为 16440 平方米,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决定解放战争走向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全中国,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西柏坡,是我国革命圣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入北平。
(9)西柏坡宣传片扩展阅读:
西柏坡,这个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水土肥美。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
石家庄平山县西柏坡景区,位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90公里。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危机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向城市进军。
从经济条件来看,西柏坡村一带村庄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滩地肥美,地宽粮丰,稻麦两熟。聂荣臻元帅曾这样说过:“平山县可称得上是我们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保障军民的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