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文言文立言之要和董宣格杀苍头的翻译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句解:写出董宣的机智与刚直不阿]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日:"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 "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句解:体现出董宣的勇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袍鼓不鸣董少平."
译文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在今河南杞县)人.……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人,因为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无法抓捕.等到公主出门,而用这个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拦住(公主的)车马,用刀圈地,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呵斥家奴下车,接着便把家奴打死了.公主立即回到宫里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极为愤怒,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想说什么话 "董宣说:"皇帝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臣下我不等鞭子打,请求能够自杀."当即用脑袋去撞击柱子,(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扶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小太监)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一直不肯低头.公主说:"过去弟弟做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死刑犯,官吏不敢到家门.现在做皇帝,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 "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样."当即命令:"硬脖子县令出去!"赏赐三十万钱.董宣把它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京城称之为"卧虎".歌颂他说:"没人击鼓鸣冤的是董宣."
段解:本文重点记叙了董宣的一件事,突出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文章先交代事件的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接着介绍事件的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紧接着写事件的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最后叙述事件的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文章虽然不长,但将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叙述得非常清楚.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
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句解:极写董宣的廉洁]帝伤之,日:"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
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译文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县令.七十四岁时,死在任上.(光武帝)召
令派遣使者探望,只看见布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子相
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很伤心,说:"董宣廉洁,
到他死我才知道."因董宣曾经做过二千石,便赏赐(系印钮的)绿色丝带,
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
段解:如果说第一段(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是正面写董宣,为课
文的重点内容,那么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则是侧面写
董宣,为课文的次要内容.由此不难看出,课文虽然不长,但很注意主次
协调,正面,侧面呼应,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原文】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注释】
(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评析】
“讷于言”,“讷”音nè,是言语迟钝,结结巴巴,不善表达。“敏于行”,正好相反,敏是敏捷,手脚勤快,反应迅速。孔子慎言,唯恐说了做不到,所以这样强调。他讨厌巧言令色的人,说,“刚、毅、木、讷,近仁”(《子路》13.27)。
孔门当中,有资格入德行门,受老师夸奖的道德先生,尽是不爱说话的人,如闵损、冉雍。(说话要迟钝,行动要敏捷)
【简评】这与“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是一致的。“讷”并不是真的迟钝,而是一种接人待物的态度。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做了再说,或者不说,那事情都已经成功地摆在面前了,事实总是胜于雄辩的。做为君子来讲,第一位的应该是勇于实践的精神,而不是高谈阔论,实际上无所事事。
集解包曰:“讷,迟钝也。言欲迟钝,而行欲敏也。”言语迟钝者,不抢先说,不利口,言语似乎甚难。此是君子言语谨慎之故。注意欲字,言语慎重,办事必须敏捷,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此皆难能而欲能之也。
【原文】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评析】
孔子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这里首先必须是刚毅果断,其次必须言行谨慎,这样就接近于仁的最高境界了。这一主张与孔子的一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 子曰:“为命(1),裨谌(2)草创之,世叔(3)讨论之,行人(4)子羽(5)修饰之,东里(6)子产润色之。”
【注释】
(1)命:指国家的政令。
(2)裨谌:音bì chén,人名,郑国的大夫。
(3)世叔:即子太叔,名游吉,郑国的大夫。子产死后,继子产为郑国宰相。
(4)行人:官名,掌管朝觐聘问,即外交事务。
(5)子羽:郑国大夫公孙挥的字。
(6)东里:地名,郑国大夫子产居住的地方。
【译文】 孔子说:“郑国发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由子产作最后修改润色。”
【评析】
为命,集解孔注“作盟会之辞”,皇疏“作盟会之书”,依左传,即作外交辞令。
孔注,裨谌是郑大夫,姓裨名谌。马注,世叔是郑大夫游吉。左传称子大叔。行人是掌外交事务之官,子羽是郑大夫公孙挥的字。子产是郑大夫公孙侨的字。东里是子产所居的地名,因以为子产之号。
郑国在子产执政时期,要作外交文书时,先请大夫裨谌起草稿,再请大夫游吉去讨论要义,然后由了解外交事务的大夫公孙挥修饰文句,最后由子产润色辞藻。
办一件外交文书,经过四道手续,由四位大夫各尽所长,始告完成,足见如何慎重其事,更可见子产能够知人用人,而不自用。
邢疏引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事,可以参考。那是卫国的北宫文子告诉卫侯的话。他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於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评析】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读解】
这几句话说来都很好理解。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 会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可是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好 的著作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养。勇和仁的关系也一样。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指大智大勇,而不 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反过来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却不一定有 仁德。
这里面最值得注意的是“有言者不必有德”一句。它成了后 世说“文人无行”的理论依据。一个文人,一个著名作家,他当然是非常“有言”的了,有的甚至是“著作等身”,但却并不一定 有好的道德修养。这就是所谓“文人无行”的现象。
当然,说“文人无行’”并不是说所有的文人都没有德行。这 正如说“有言者不必有德”的“不必”是不一定一样。不一定有德,也就不一定没有德,所以,也有“有言者”又有德的情况。
勇与仁的关系也是这样,“勇者不必有仁”,也不排除勇者也 有仁的情况存在。
从愿望来说,我们当然是希望有言者又有德,有勇者又有仁的了。
【原文】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评析】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的确,这句话包含有智慧的因素,尤其对于那些有志于修养大丈夫人格的人来说,此句话是至关重要的。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巧言乱德也就是《学而》篇里所说的“巧言乱色,鲜矣仁。”
小不忍则乱大谋却很有些阴谋哲学的味道,其核心就是一个 “忍”字。所谓“心字头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祸自消。”所谓“忍得一时之气,免却百日之忧。”忍什么?
“忍小忿面就大谋。”(苏轼《留侯论》)这是忍匹夫之勇,以免莽撞闯祸而败坏大事。忍小利而图大业。这是“毋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忍辱负重。勾践忍不得会稽之耻,怎能卧薪尝胆,兴越灭吴?韩信受不得胯下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阴侯? 甚至也包括忍“妇人之仁。”“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是叹?”(陆龟蒙《别离》)舍不了孩子打不了狼。没有螫手断腕的勇气,儿女情长,成不了大事业。
好一个忍字功夫了得!可惜一般人多停留在“忍小忿”的初级层次上,未能深入理解“忍”字的多层次内涵。不过,就连楚霸王项羽尚且过不了“妇人之仁”一关。又有几人能真正参透呢?
【原文】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评析】
集解孔安国注:“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
辞,包括说话作文,只要适切的表达意思即可。
【读解】
就一般情况说,“辞达而已矣”是针对“巧言令色,鲜矣仁” 而言的。强调言辞以表达意思为目的,反对雕琢浮夸的花言巧语,反对开口就是一大篇的夸夸其谈。
就写文章而言,“辞达而已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的好文章其实就是“辞达而已矣”,而不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这方面的问题,在写作学上研究得很多,而其基本精神,还是来源于孔子这句精辟的名言。
“辞达而已矣。”我们也就没有必要饶舌了。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滕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原文】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译文】 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厌恶用伶牙利齿而颠覆国家这样的事情。”
【评析】
孔子厌恶紫色之夺朱色,厌恶郑声之乱雅乐,厌恶利口之人倾覆邦家。朱色是五种正色中的赤色。以黑加赤而为紫,名为闲色。紫色中有赤色的成分,所以能乱朱色,又能予人以美好之感,令人喜好,此即夺朱。以紫夺朱,即是以邪夺正。
郑声是郑国的音乐,包注:“郑声,淫声之哀者。”雅乐是先王的雅正之乐,中正和平,能调和性情。郑声淫哀,不得性情之正,与雅乐相违。当时有很多人喜好郑声,不知雅乐,即是以淫乱雅。
利口就是口才锐利,无理能辩为有理,且能取悦于人。孔安国注:“利口之人,多言少实,苟能说媚时君,倾覆国家。”
紫色夺朱色,郑声乱雅乐,利口覆邦家,都是因为开始时不以规矩,不辨是非,终致以邪夺正,以淫乱雅,以利口覆邦家。圣人恶紫、恶郑声、恶利口,即是教人要严守规矩,防微杜渐。
孔安国注:“朱,正色。紫,闲色之好者。”邢昺疏:“云朱正色紫闲色者,皇氏云,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不正谓五方闲色。”
乡党篇“红紫不以为亵服”,皇疏:“侃案,五方正色:青赤白黑黄。五方闲色:绿为青之闲,红为赤之闲,碧为白之闲,紫为黑之闲,缁为黄之闲也。所以为闲色者,颖子严云:东方木,木色青。木克土,土色黄,以青加黄,故为绿,绿为东方之闲也。又南方火,火色赤。火克金,金色白,以赤加白,故为红,红为南方闲也。又西方金,金色白。金克木,木色青,以白加青,故为碧,碧为西方闲也。又北方水,水色黑。水克火,火色赤,以黑加赤,故为紫,紫为北方闲也。又中央土,土色黄。土克水,水色黑,以黄加黑,故为缁黄,缁黄为中央闲也。缁黄,黄黑之色也。”刘氏正义引周礼冬官考工记,谓画缋之事,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原文】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评析】
“予欲无言。”孔子说:“我不想说什么话了。”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师作之,弟子述之。述字作传述讲。夫子如果不把道理说出来,则弟子们何由传述呢?孔子答复子贡:“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何尝说话,天以四时不停的运行,百物因而生生不息。天办了一切事,有何言哉。
此章是孔子提示弟子,学道必须离言而求。言能诠道,而不是道,道在默而识之。学道传道都要离言。故说:“予欲无言。”又一再的说:“天何言哉。”何晏注:“言之为益少,故欲无言。”李中孚四书反身录:“夫子惧学者徒以言语文字求道,故欲无言。”
【评析】
孔子这样说,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孔子的主张都像自然界的规律一样正确明白,为什么人们就都不明白呢?”这反映了孔子因为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当时主流社会的认可而表达出的一种焦虑、失望、不满的情绪。许多道理还是要说,不说理解的人会更少。
【原文】 孺悲(1)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释】 (1)孺悲:鲁国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
【译文】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孺悲求见孔子,孔子推辞有病。“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一俟传话的人出户传话时,孔子就取瑟来弹奏,而且歌唱。“使之闻之。”孔子使孺悲闻知孔子在瑟歌,不是真的有病,而是不愿接见他。
【评析】
何晏注:“孺悲,鲁人也。”礼记杂记下篇:“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孺悲从孔子学礼,即是孔子的弟子。古人初见尊长,应先由人介绍,否则失礼。但弟子见师,不须介绍。孔子何以不见孺悲,朱子集注以为:“当是时必有以得罪者,故辞以疾。”刘恭冕正义说:“此欲见是始来见,尚未受学时也。”潘维城论语古注集笺:“孔子辞以疾,或别有故。”孔子不见孺悲,究竟是何原因,古注之说不一,难有定解,只得阙疑。
【评析】
孔子这样做是非常失礼的错误做法。不管孺悲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不愿意见他,可以堂堂正正地告诉他,你不愿意见他,为什么要编造一个生病的谎言来拒绝呢?如果是由于恐惧对方的势力,不得已而编制了一个谎言,为什么又故意自己打破自己的谎言来羞辱对方呢?其实这样做的本身并不一定能达到羞辱对方的目的,但却肯定暴露了孔子本身的无礼行为,是不足取的。回想起孔子曾经那么委曲求全而又谦卑地回绝他不想见的阳货,现在却又用如此傲慢无礼的方式回绝儒悲,对权力者和非权力者的态度居然相差如此悬殊,实在让人不得不感受到连伟大如孔子这样的人也一样难免的人格缺陷。
B. 如何鉴赏左宗棠的书画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举人。后屡试不第,便作乡村塾师。咸丰二年,充湖南巡抚张亮基幕僚,后经湖南巡抚骆秉章保举,加四品御衔,又蒙曾国藩推荐,命以四品京堂,随曾国藩襄办军务。左宗棠自募“楚军”入江西、浙江镇压太平天国。继任钦差大臣,“攻捻”、“压回”,收复新疆。同治十三年,授东阁大学士。光绪十一年九月五日病死福州。谥“文襄”,著有《左文襄公全集》。
一八一二年十月初七日,左宗棠出生于湖南湘阴县左家塅村。因为在兄弟中排行老三,是最后一个孩子,所以取名宗棠,字季高。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虽然家中有些清贫,但也属于那种“耕读门第”的书香人家。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左宗棠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从小喜欢读书,四岁跟随祖父识字,六岁开始读《论语》、《孟子》等。同时,他对书法特别感兴趣,在其祖父指导下,从小即学习钱南园的书法,习帖练字。钱氏书法直逼颜真卿,行草兼诸遂良、米芾卓然成家。左宗棠以钱氏书法入门,从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影响了他的一生。
九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左宗棠哥哥带回一本李邕的碑帖,他顿时被吸引并开始苦练。李邕的书法体势以欹反正,左低右高,笔力朴实遒劲,舒放自然,构成了峻拔丰美,气守轩昂,凌厉无前的动人艺术形象。左宗棠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吸取养分,丰富自己。左氏用笔沉着中见生动,动健中寓柔和,可谓得其神韵。特别是从他众多的信札中看,于李邕《云麾李思训碑》致力尤深。
左氏又是一个极好交友的人,许多著名书法家都跟他有来往。同时他又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无论是在平时还是繁忙的军旅生涯中,都坚持练习,常年不懈。吴县吴大澄是金石书画名家,左宗棠任陕西学政时,即拜左氏为师,向他学习篆书。左氏篆书,笔力雄健,结体朴逸,时人称为“左篆”。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左氏襄笔法如董宣强项。虽为令长,故自不凡”。(④)日本的中国美术史专家大村西崖将左宗棠和何绍基列入所著的《中国美术史》一书中,可见其对左书推崇之至。
左氏之儒学理教,经世致用,亦显耀一时,其文章华彩,对联尤为著名,是与曾国藩齐名的一代文豪。其对联多金石之音,绵怀之情,通融之道,对事对物,对情对景,无不入情入理,有声有色,跃然纸上,令人回味无穷。在左宗棠的传世作品中,长沙市博物馆所藏行书对联“一室荘严妻子佛,四对经济米盐花”。(图3)纸本,纵 137 厘米,横 30厘米,款署“左宗棠”“伟臣七兄属”。钤“东阁大学士章”白文印。此联以颜书为骨架,同时广泛而灵活地吸取了苏东坡等人潇洒自如的体势,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貌。用笔以圆为主,方圆结合挥洒自如,豪无拘束之感。作品整体雍容大度,一派大家风范。又如同治五年,左宗棠路过武汉的长沙郡馆撰写的对联:“千载此楼,芳草晴川,曾见仙人骑鹤去;卅年作客,黄沙远塞,又吟乡思落梅中”。此联不仅书法功力深厚,极具大家气派,而且文辞优美,诗意盎然,传颂一时。从他的书法对联中可以看到,他的书法融碑帖于一炉,结字高古,变化而统一,用笔沉着含蓄,藏千钧之力于点画之中,书风直追汉魏。
再如西安碑林第五室藏左宗堂书《天地正气刻石》,高125厘米,宽57厘米。“天地正气”四字书写流利,笔力劲健,气势雄强。正如左氏一生心系天下,收复新疆,甚至不顾年事已高,亲率大军,抬棺与外国侵略者决一死战的凛然正气。此碑刻于光绪十一年,是西安碑林行体书法中的佳作。
左宗棠同治九年写给曾国藩的信札:“涤翁宫保中堂阁下昨见,大咨所论李逆秀成见在金陵城中不能大队出窜,自意中事。惟李世贤贼不在溧阳,闻已到湖州; 黄文金贼则本与杨七麻李远德在湖州未动也。弟意本拟先攻湖州,逼贼海隅,防其四窜。适苏州急规嘉兴,不得不勉强从事。嘉郡攻克,廖业寿由西门带伤逸出。自是湖州之贼日多,其思窜亦日急矣。如其由德清、石门窜杭,当是一条鞭。若西窜、北窜则可浙可皖,防不胜防,反致分我兵力耳。陈炳文贼意在归诚,而颇为汪海洋所制。盖贼至今日亦难自由。如此入春已来,频患筯痛之证,不能骑马。逐日派队攻扑城垒,正与龙游前事相似,殊为闷损。此请大安,愚弟宗棠顿首。二月廿一日横溪行营。”(图4)此札既有魏碑之意,古朴浑厚,气势雄健,又有秀美之风。为左氏书法佳作。
左宗棠为晚清一代儒将,内修道德,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 外忧国事,征战南北,功业名满天下。在戎马倥偬之余,仍能潜心书法,勤于碑帖。其作品运笔凝练,结构严谨,笔力雄健,能化古出古自成一格。左氏不愧为晚清卓有建树的书法家。
左宗棠书法,初学钱南园、李邕,后从欧阳询、颜真卿,上溯秦汉,下至魏碑,化古出古自创面目,其行书运笔凝炼,结体严谨,应规入矩笔画肥劲,气韵飞动。小篆骨气笔力雄健,独具特色。
另外目前收藏界流传基本上是左的书法特别是对联居多,左的画基本上没见过。
C. 强项令翻译
译文: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人。……后来光武帝召任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的仆人白天杀了人,因为躲进公主府,官吏无 法逮捕。等到公主外出的时候,又叫这个仆人陪乘。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见到公主的乘 车走过来,就勒住马纽叫车停下来,用刀画地不准再走。
大声责备公主的过错,喝令仆人下车,当场杀死。 公主立即回宫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大怒,召见董宣,要用木杖打死他。董宣叩头说: “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你想说什么?”董宜回答:“皇帝神圣明智,使汉家 天下得到复兴,可是却放纵奴仆残害良民,这又怎能治理国家呢?
我不须用杖打,请准我自杀!”随即用头撞柱子,流血满面。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拉住他,叫他给公主叩头认错。董宣就是不肯。硬让他叩头,董宣只手支在地上,始终不肯低头。 公主说:“ 文叔当老百姓的时候,保护逃亡的人,官吏不敢进门抓人。现在当了皇帝,还制服不了一个 小地方官吗?”
光武帝笑着说:“天子不能同百姓一样。”于是赐予董宣为“强项令”,赏钱三十万,董宣把它全部分给了下边官员。从此,他打击豪强,那些豪强没有不心惊胆战的。京城里称他为“卧虎”,歌颂说:“董宣衙前无人击鼓鸣冤。”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酷吏传》
原文: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
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叙述董宣严格执法,格杀公主家奴,并且宁死不向公主谢罪的事。赞扬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一、创作背景
选自范晔的《后汉书·酷吏传》,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
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二、赏析
《后汉书》除体例上的创新外,最显著的是观点鲜明,褒贬一语见地。如《强项令》正面歌颂了董宣刚强正直的风尚,《后汉书》再现了东汉的历史,保存了东汉一代的诸多史料。东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朝代兴衰历变,历史大事件等等,皆赖其保存记录。
范晔对全书作了细致的整体规划,对史实进行了认真的剪裁。书中所述史实规避得法,彼此间既有照应,又不重复繁冗,表现出高超的史学技巧。通过他的妙手剪裁,《后汉书》井井有条地叙述了东汉一代的历史兴亡大势,错落有致地描画出东汉一代的社会、民情与人物百态。
D. 古文阅读
这是用数篇文言文拼凑起来的段子,头一段出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第二段出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最后一段出自《后汉书·酷吏传》对董宣的描述。有些句子还有《聊斋志异》的影子。考虑到这些篇目都出自文言阅读题目,作者应当为高中学生。
这种题目绝不会有标准答案,更不可能做出赏析。
E. 我在议论文 帮说几个例子出来 很简单的 !急啊! 急啊!
海瑞同志…
海瑞是广东琼山人。他从小死了父亲,靠母亲抚养长大,家里生活十分贫苦。二十多岁他中了举人后,做过县里的学堂教谕,教育学生十分严格认真。不久,上司把他调到浙江淳安做知县。过去,县里的官吏审理案件,大多是接受贿赂,胡乱定案的。海瑞到了淳安,认真审理积案。不管什么疑难案件,到了海瑞手里,都一件件调查得水落石出,从不冤枉好人。当地百姓都称他是“青天”。
海瑞的顶头上司浙江总督胡宗宪,是严嵩的同党,仗着他有后台,到处敲榨勒索,谁敢不顺他心,就该谁倒霉。
有一次,胡宗宪的儿子带了一大批随从经过淳安,住在县里的官驿里。要是换了别的县份,官吏见到总督大人的公子,奉承都来不及。可是在淳安县,海瑞立下一条规矩,不管大官贵戚,一律按普通客人招待。
胡宗宪的儿子,平时养尊处优惯了,看到驿吏送上来的饭菜,认为是有意怠慢他,气得掀了饭桌子,喝令随从,把驿吏捆绑起来,倒吊在梁上。
驿里的差役赶快报告海瑞。海瑞知道胡公子招摇过境,本来已经感到厌烦;现在竟吊打起驿吏来,就觉得非管不可了。
海瑞听完差役的报告,装作镇静地说:“总督是个清廉的大臣。他早有吩咐,要各县招待过往官吏,不得铺张浪费。现在来的那个花花公子,排场阔绰,态度骄横,不会是胡大人的公子。一定是什么地方的坏人冒充公子,到本县来招摇撞骗的。”
说着,他立刻带了一大批差役赶到驿馆,把胡宗宪儿子和他的随从统统抓了起来,带回县衙审讯。一开始,那个胡公子仗着父亲的官势,暴跳如雷,但海瑞一口咬定他是假冒公子,还说要把他重办,他才泄了气。海瑞又从他的行装里,搜出几千两银子,统统没收充公,还把他狠狠教训一顿,撵出县境。
等胡公子回到杭州向他父亲哭诉的时候,海瑞的报告也已经送到巡抚衙门,说有人冒充公子,非法吊打驿吏。胡宗宪明知道他儿子吃了大亏,但是海瑞信里没牵连到他,如果把这件事声张起来,反而失了自己的体面,就只好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了。
过了不久,又有一个京里派出的御史鄢懋卿(鄢音yān,懋音mào)被派到浙江视察。鄢懋卿是严嵩的干儿子,敲榨勒索的手段更狠。他到一个地方,地方官吏要是不“孝敬”他一笔大钱,他是不肯放过的。各地官吏听到鄢懋卿要来视察的消息,都犯了愁。但是鄢懋卿偏又要装出一副奉公守法的样子,他通知各地,说他向来喜欢简单朴素,不爱奉迎。
海瑞听说鄢懋卿要到淳安,给鄢懋卿送了一封信去,信里说:“我们接到通知,要我们招待从简。可是据我们得知,您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大摆筵席,花天酒地。这就叫我们为难啦!要按通知办事,就怕怠慢了您:要是像别地方一样铺张,只怕违背您的意思。请问该怎么办才好。”
鄢懋卿看到这封信揭了他的底,直恼得咬牙切齿。但是他早听说海瑞是个铁面无私的硬汉,又知道胡宗宪的儿子刚在淳安吃过大亏,有点害怕,就临时改变主意,绕过淳安,到别处去了。
为了这件事,鄢懋卿对海瑞怀恨在心,后来,指使他的同党在明世宗面前狠狠告了海瑞一状,海瑞终于被撤了淳安知县的职务。
到严嵩倒了台,鄢懋卿也被充军到外地,海瑞恢复了官职,后来又被调到京城。
于谦
于谦是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监察御使,他很注重清廉自律。宣德年间,他由河南巡抚调京任兵部侍郎时,河南幕僚劝他:“你不向上司献金玉,就带上点土特产吧!如绢帕、蘑菇、线香之类的。”于谦听罢仰面大笑,笑罢秉笔赋诗以明志: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碍阎罗话短长。
诗里行间的蘑菇、绢帕和线香是供人们使用的,如果都被当官的拿去讨好了上司,就会给人民生活所需带来困难,不要让老百姓指戳脊背。从此“两袖清风朝天去”挂上他的门楣,以示不为利禄所动。“两袖清风”还被引申为“品德正直清廉官员”的代名词。
施世纶 (1658年一1722年),字文贤,清靖海侯施琅之子,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不畏权贵,勤于民事,在民间素有“施青天”之誉,被康熙称为江南第一清官。民间有一部流传很广的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就是关于他的传说。
清光绪年间,有一位文人叫陈康祺的来到北京。在戏院里,他惊奇地听到在唱“施公”;走在街头,盲眼的民间艺人也在唱着“施不全”,这唱的都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小说《施公案》里的故事。在艺人的口中,施不全被比作宋朝的包拯、明代的海瑞。这“施公”就是施世纶,“施不全”是皇上御赐的名讳。
施公最突出的风格就是事事为民着想,是一位“以民为本”的清官的典范。有一次湖南缺一位按察使,三公九卿们都推荐施世纶。大学士伊桑阿人宫奏请康熙。不料康熙说道:“朕深知世纶廉,但遇事偏执,民与诸生讼,彼必袒民;诸生与缙绅讼,彼必袒诸生。处事惟求得中,岂可偏执 ? 如世纶者,委以钱谷之事,则相宜耳。”
施世纶当官多是与钱粮打交道。他曾到江苏督办漕运。当时的漕运可是一个肥缺,连负责押运的低级武官们都能扣克漕米、藏货纳赃。施世纶作为漕运总督,根本没想到去利用职权大捞一把,而是亲临基层,身体力行,踏实干练地解决漕运内部管理混乱的痼疾。当时漕运船只往往不能按期,路上天寒地冻,驾船的兵丁们非常辛苦。当官的又经常克扣漕米、敲诈船丁。世纶就坐在淮河边,等漕米过来时,亲自上船开舱检视米色好坏份量多少。在船上他只和船丁悄悄说话,不许当官的在旁边窥探偷听。他让船快快开走,船丁们便免除了被敲诈之苦。世纶每天还带两三个文书坐上船,沿河驶去。在船上他用一本小册子详细记下晴雨风候以及水流缓急深浅情况,预测某船某日应到某处,十分准确。他的船先行,碰到有水浅滩急,就预先想到某船货重人少,先在这里准备好驳船。如有押运的官员因私滞留而借口遇上逆风什么的,他就拿出小册子给他看。他们把他视为神明,以为他能未卜先知。对于那些敲诈克扣、中饱私囊的官员,“立杖辕门,耳箭示众”。不过三四年,原先一团糟的漕运政务便被肃清,船丁不再受苦,百姓不再被欺,漕船按期往返,官员安分守己。世纶修整的漕运善政,多年后仍为百姓们焚香祷祝。
他出任湖南布政使,主管湖南财政钱粮。当时湖南的田赋在人头税中还要外加徭役费,运往京师的漕米要加收运京费,百姓苦不堪言。他到任后,将徭役费全部革除,又减去四分之一的运京费。湖南百姓万民欢腾,为他刻碑立传,四处传颂。
董宣
董宣,生卒年不详。字少平,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初任北海相、江夏太守、洛阳令等职。在职不畏强暴,惩治豪族。任洛阳令时,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仗势杀人,被湖阳公主包庇。董宣拦住湖阳公主的车,令奴下车而杀之。公主诉于刘秀,刘秀令其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拒不低头。刘秀令人强按之,也不能使其俯首。京师豪族贵戚莫不畏之,号为「卧虎」。
汉光武帝在镇压了绿林、赤眉两支最大的起义军之后,接着又消灭割据陇右和蜀地的两个割据政权,统一了中国。汉光武帝把洛阳作为都城。为了和刘邦建立的汉朝相区别,历史上把这个王朝称为“东汉”,或者叫“后汉”。
汉光武帝建立了东汉王朝以后,他知道老百姓对各地豪强争夺地盘的战争早已恨透了,决心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例如减轻一些捐税,释放奴婢,减少官差,还不止一次地大赦天下。因此,东汉初年,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还得注意法令。不过法令也只能管老百姓,要拿它去约束皇亲国戚,那就难了。比方说,汉光武帝的大姐湖阳公主就依仗兄弟做皇帝,骄横非凡,不但她爱怎么着就怎么着,连她的奴仆也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里。
洛阳令董宣是一个硬汉子。他认为皇亲国戚犯了法,应该同样办罪。
湖阳公主有一个家奴仗势行凶杀了人。凶手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董宣不能进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守着,只等那个凶手出来。
有一天,湖阳公主坐着车马外出,跟随着她的正是那个杀人凶手。董宣得到了消息,就亲自带衙役赶来,拦住湖阳公主的车。
湖阳公主认为董宣触犯了她的尊严,沉下脸来说:“好大胆的洛阳令,竟敢拦阻我的车马?”
董宣可没有被吓倒,他拔出宝剑往地下一划,当面责备湖阳公主不该放纵家奴犯法杀人。他不管公主阻挠,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来,当场就把他处决了。
这一下,差点儿把湖阳公主气昏过去。她赶到宫里,向汉光武帝哭诉董宣怎样欺负她。
汉光武帝听了,十分恼怒,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内侍当着湖阳公主的面,责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气。
董宣说:“先别打我,让我说完了话,我情愿死。”
汉光武帝怒气冲冲地说:“你还有什么话可说的。”
董宣说:“陛下是一个中兴的皇帝,应该注重法令。现在陛下让公主放纵奴仆杀人,还能治理天下吗?用不着打,我自杀就是了。”
说罢,他挺起头就向柱子撞去。
汉光武帝连忙吩咐内侍把他拉住,董宣已经撞得血流满面了。
汉光武帝知道董宣说得有理,也觉得不该责打他。但是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要董宣给公主磕个头赔个礼。
董宣宁愿把自己的头砍下来,怎么也不肯磕这个头。内侍把他的脑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两手使劲撑住地,挺着脖子,不让把他的头摁下去。
内侍知道汉光武帝并不想把董宣治罪,可又得给汉光武帝下个台阶,就大声地说:“回陛下的话,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
汉光武帝也只好笑了笑,下命令说:“把这个硬脖子撵出去!”
湖阳公主见汉光武帝放了董宣,心里很气,对汉光武帝说:“陛下从前做平民的时候,还收留过逃亡的和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咱家来搜查。现在做了天子,怎么反而对付不了小小的洛阳令?”
汉光武帝说:“正因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时候那么干了。”
结果,汉光武帝不但没办董宣的罪,还赏给他三十万钱,奖励他执法严明。董宣回到官府,把这笔钱全分给了他手下的官员。
以后,董宣继续打击不法的豪门贵族。洛阳的土豪听到他的名声都吓得发抖。人们都称他是“卧虎”(意思是“躺着的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