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理解残缺的美
残缺也是一种美, 春天因没有果实才有了花的璀璨, 夏天因少了凉爽才有了火一般的热情, 秋天因少了绿色才有了红叶的灿烂, 冬天因少了生气才有了雪的洁白。 早晨因太阳没有升起才有了晨曦, 黄昏因太阳落山才有了夕阳, 晚上因有圆缺才有了月牙, 下雨因有了雨滴才有了伞朵, 雾天因少了阳光才有了朦胧。 爱情因有了碰撞才产生激情, 生活因有了困苦才知甘甜, 工作因有了矛盾才获得成功, 维纳斯因有了断臂才登上艺术高峰, 我的学生也因少了睿智才更显纯情。 事物本身都是残缺的, 然而残缺更显其美的质朴。 完好无损、十全十美, 只是一种虚幻的梦境。 如果所有的都那么完美, 那么好与坏,美与丑,幸与不幸, 就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只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 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美的形式的纷呈。 爱他们吧, 智残不是他们的过错, 是因为上帝的不公! 爱他们吧, 抛弃他们是在亵渎自己的心灵! 让我们都来做一棵大树, 为他们的生活撑起一片爱的绿蓬。 参考资料: http://www.diarybooks.com/diary_public.asp?id=421521&user_id=67134 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创作者创造艺术品的原意时想要得到完美,这个完美可以粗浅地理解为完整,最早(n千年以前)他们对于所谓残缺美并不是很能融会贯通。当他们的作品留下来之后,经过自然与人为的化损,在后人看起来有一种非常的美,这就像原本滑润的碑刻在风蚀斑驳中体现出了苍劲浑厚的美,断了胳膊的MM增加了另一种说不出的美。其实这种所谓的残缺美只是人们心里对“完美”的追求的一种表现,注意,这里的完美不是完整,因为人的审美脑瓜已经经过几千百年的进化了,他们看到不完整的笔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它填补完美,看到没了胳膊的MM也掏空自己的脑袋想装上去,当补不出来或装不上去的时候,他就感叹说:唉,太美了,太让人想象了,怎么想都想象不出,这件艺术品真是太艺术了。于是后来的人们或许是真的看到这里面体现出了一种美,就最大限度地利用人们的想象力来使自己的作品完美;亦或有些人为了取巧,把东西弄残了来弥补自己功力与思想的不足。也就有了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残缺美。 残缺有美有不美,美的如上所说,不美的,如圆明园,它或许更多地是一种心情、心理上的缺憾吧。从这里也可知道,欣赏残缺美你得知道缺了什么,不知道缺了什么很难觉得作品美。就像一位书法家看到敦煌残纸,它会想像出一笔一画的动势,普通人则只当是残字而已;一个不了解中国文化审美的人看到圆明园,他只能看到一堆瓦砾,美从何来?而熟悉中国文化审美的人看时则可填补出所缺的东西,了解这一段惨痛历史的有爱国心的中国人看圆明园,当又是另一种心情。这不知算不逄残缺美,但说是残缺的力量应该不过分。
『贰』 辩论--残缺是一种美
上帝给了你美丽的容貌,却不给你博大的思想;上帝给了你高深的智慧,却不给你健康的体魄。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荣辱相依,福祸相倚。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一件事是十全十美的。
但这也并不妨碍我们创造美,欣赏美,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
一说到残缺美,人们就会立刻想到断臂维纳斯。
公元1820年,在希腊的米洛斯岛上,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带着震撼人心的残缺重返尘世。断臂的维纳斯因其断臂在带给人们些许缺憾时,更多的却是把充满无边想象,“包孕着不尽梦幻”的具有崇高美学价值的缺陷留给人们,引得一些人对这种残缺美的激动和敬重甚至到了一种不可遏止的状态。
无庸置疑,人们钟情于断臂的维纳斯固然包含着对美的深刻挖掘和理性思考,但更多的是人们一种社会心理的折射。人们往往对已经得到的东西不知道珍惜,而当它一旦失去的时候,才突然发现它的价值。因此,残缺美说到底是一种空白美,是一种模糊美。
残缺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自然产生的不幸,是败笔之作。譬如一件染上污迹的书法作品、一件撕去半幅的绘画作品或一件打去一角的工艺品。
但残缺是完美的对应物。残缺所带给作品的并不是优美的展示,而是与美的强烈对比。书法中的“布白”,篆刻中的“残边”,都是典型的残缺造境。清人王国维在谈及竟境时指出:“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的两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之故也。”
残缺可以带来美。断臂维纳斯是世人公认的残缺美,但美的不是残缺,而是对残缺无可奈何的叹息。断臂维纳斯带给人们的是遐想美,是人们对完美的追求。
残缺可以得到美。“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残缺表现出一种过程美。月亮经历了由残缺到圆满的过程,人们便得到一种追求圆满的享受。
残缺可以创造美。聋哑人演出的《千手观音》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但它所带给人们的是残疾人所表现出来的超常的表现力和幕后的艰辛,更多地是人们对演员的惊叹和演技的赞许;齐达内在意大利世界杯中,那场最后的比赛,那个最后的动作——顶马特莱奇,又何尝不是一种残缺的美呢?而被世人称做绝妙的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莉叶》、《泰坦尼克号》,也正是因为拥有着残缺的结局,才让人去体味,遐想……
满月固然赏心,但月牙儿又何尝不美丽?阳光固然灿烂,但星辰又何尝不美丽?大树固然挺拔,但小草又何尝不美丽?
残缺,也是一种美。它使痛苦者的心灵得到升华;它使寂寞者托起心灵的月亮;它使矛盾者感悟到真理。
咖啡没有加糖,是一种残缺,但这样的残缺却更容易使人尝到甜美;听不到,说不出是一种残缺,但这样的残缺才使生活更加美丽;失败是一种残缺,但这样的残缺使人更加珍惜成功的短暂美丽!
『叁』 关于残缺的美的例子
残缺与美的关联使人们很自然的想到断臂维纳斯。尽管维纳斯是残缺的,断了一只手臂,仍凝聚了人体形象美的魅力,"人体由于力,或者由于它的美,可以唤起种种不同的意象"。①它即表现出了对健康、匀称、和谐充满活力的形象美的向往和歌颂,又表现出对人的生命,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类的热爱。残缺的维纳斯毕竟是令人遗憾的,艺术家们试图让其完美无缺,续接的手臂或举或抬,或屈或展,或空或实,诸多方案均不理想,最终放异至善至美的举动,保留了维纳斯的残缺----人们发现残缺本身也是一种美。
断臂维纳斯所表现的是一种美的残缺,是对有着无穷魅力遗憾之余的感叹。而二胡曲《二泉映月》所带给人们的却是一种由残缺创造出来的震撼之美,是在残缺的逆境中走出辉煌。如果说前者是残缺的形象美,而后者则是残缺的内在美,前者是美的残缺,后者是残缺的美。
《二泉映月》原非此名,乡亲们称之为"依心曲"作者阿炳自称"自来腔",在酒肆茶楼挂牌卖唱时也曾称之为"惠山二泉"。《二泉映月》是一九五0年,扬荫浏、曹安和在无锡为阿炳录音时,阿炳参照《听松》(阿炳的另一首二胡曲)在现场起的名。贺绿汀曾言:"《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它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是描写《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②贺绿汀所言是正确的,结合阿炳的身世,联想《二泉映月》曾有的三个名字,"依心曲"、"自来腔"、"惠山二泉》,不难看出:乡亲们称之为"依心曲"认为是阿炳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曲子,阿炳自称"自来腔"是自本就要说出的心中的苦衷,"惠山二泉"恰恰是表述了阿炳对光明的渴望。谁能还给阿炳一双明亮的眼晴,唯有惠山二泉在阿炳心中成为无边的遐想。惠山二泉本是"天下第二泉",而在阿炳心中它变成了两个泉,两个映着月光的清彻明亮的眼晴。
阿炳在无锡雷尊殿长大,他的实名叫华彦钧,其文为道观中民乐高手,尤其琵琶最精。阿炳自幼随父学习音乐、竹笛、二胡、三弦、琵琶,打击乐器无所不精,技艺在青年时代就已成熟。后来家庭败落,加之身体多病,被赶出道观,不久眼疾无治,双眼失明,走上街头卖艺。对一个盲人, 人们更多的是同情,是对社会丑陋现象的感慨,阿炳卖艺的形象丝毫引不起人们美的感受,但阿炳的琴声却唤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美的震撼。这种美的震撼产生于残缺的形象外表,创造了残缺的艺术行为。这种创造出来的残缺美与形象的丑是那么的不和谐,是那么远,却又那么近,美的琴声发自内心,流于心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作为一个自然人,阿炳是残缺者,他双目失明,清瘦病态的脸庞上永远挂着一付墨镜,破旧的长衫相依着心爱的二胡、琵琶,一年四季,无论是万木复苏的春天,还是烈日炎炎的夏季,无论是秋高气爽的秋月,还是寒风凛咧地冬日。一根探路的竹杆没有变化的敲打着无锡街巷的石板路,告诉人们一位盲人走过来了,他永远呆在这黑暗的世界里。
作为一个社会人,阿炳是心灵至美者。"形象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③阿炳眼瞎心明,身残而心灵至美,是真君子。古罗马哲学家普洛丁指出:"美也就是善,从这善里理性直接得到它的美。在美后面的我们把它叫做自然的善,美是摆在善前面的。美是理式所在的地方,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质"。④阿炳的美蕴藏在他的琴声里,他卖艺不行乞,受赠不言谢,饿死不媚俗,他的琴声从不为利益所动,他的琴声是正义之声,是真、善、美之声。
作为一个音乐,他给人们留下了巨作----《二泉映月》。阿炳自幼在道观中长大,道家朴素的自然辩证法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阿炳的世界观,天人合一。对立平衡的观念也无不进入阿炳的艺术创作。在阿炳的心中,世上万物有圆有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分为二,变幻无穷。阿炳因残缺而弥补,因弥补而得全,在《二泉映月》中,他弥补的天衣无缝,创作出天人合一的竟境。人们只看到飞针走线,却理不出一丝一缕的痕迹,人们只听到剪走刀飞,却寻不到一边一角的残缺,所有的只是变化中和谐的旋律,空旷的天籁之音。
上天似乎是不公的,从小在道观中长大的阿炳从小就失去母爱,世俗的偏见使他亲生只能当做养子认,道观的恶习逼他远离道场,几乎所有年轻人的不幸都集中压在了他的身上。苦难远不止这些,生活的窘迫又夺取了极具音乐天赋青年的双眼,从此在黑暗的世界又丧失了最后一点光明的希望。世道的不公让阿炳的行动更加的不自由,行走中乐器失去了支撑,从此二胡上多了根绳子,它将二胡与阿炳连在了一起,多了根绳子的二胡和阿炳,使行走中飘出的琴声多了股被束缚的压抑。
上天终究是公正的,"天不绝人心绝人"。昔日活泼好动的阿炳从演艺的喧闹中跌入黑暗的寂静世界,使阿炳受尽了生活的磨难和心灵的洗礼,现实世界的光明与黑暗一起融入属于他自己的音乐世界,失明的双眼化为惠山二泉,他用心中的双眼,冷观时世艰辛,笑览世态炎凉,将生活的全部感受都注入琴声,他用顽强的生命力和倔强的抗争力支撑起二胡的身姿,奏出貌似残缺却洋溢着美伦美幻的《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的残缺美,表现在作品独特的演奏手法和独特的韵味。阿炳在双目失明之后,走路须人引领,边走边位。即使在茶楼酒肆也往往是站立演奏,无奈的演奏姿势,使得阿炳不得不采用适合站立演奏的技法,从而形成不同于正常人的演出手法。阿炳大多是将二胡挂在身上,演奏时换把不方便,他常常是一整段音乐在同一把位演奏,一个手指可以将几个音奏出,换把时略有停顿。这即是直立演奏的特点,也是音乐风格的特点所在。《二泉映月》定把滑指,空弦音运用的很多,独特的演奏手法,鬼斧神工地增添了乐曲的空旷感和滑指的独特韵味。人们不但没有感到丝毫的不舒服,反而觉得是难以替代的绝妙,是难以想象的神来之笔。
残缺不是美。残缺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自然产生的不幸,是败笔之作,是粗心大意的破坏。诚想有谁会将一件完整的艺术品故意造成残缺。比如:将一件书法作品染上污迹,将一件绘画作品撕去半幅,将一件工艺品打去一角,或者将断臂维纳斯再载去一只手臂,如果有那一定是心理变态,是对美的仇恨和嫉妒。《二泉映月》也如此,没有人对阿炳的失明感到美,也不会对阿炳行走艰难的边走边位的形态叫好。所有的是对盲人的同情和演奏艰辛的感叹,残缺是阿炳的不幸,街头卖艺是他的谋生手段,边走边拉造就了独特的演奏手法,创作出"二泉映月"是阿炳音乐天赋和强烈谋生欲望所致,缺一不可,恰到好处。
残缺不是美,残缺是完美的对应物。残缺所带给作品的并不是优美的展示,只是残缺与美的强烈对比才产生美。书法中的"布白",篆刻中的"残边",都是典型的残缺"造境"。清人王国维在谈及竟境时指出:"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的两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之故也"⑤篆刻中古印的残印边缘的破损所表现出来的古拙美,已为人们所推崇,即使是新治印,也有击边的程序。书法中的"计白当黑"就是把空白作为一种表现因素,虚实,黑白的处理是作品意境的结构,使作品产生一种空灵,含蓄的魅力。试想如果没有了这些"击边""布白"的残缺,而是整齐化一,天地比齐的布局,又何来生动的感受,残缺更鲜明地表明了主题。《二泉映月》优美、和谐的乐声,从一个双目失明,手法怪异的艺人手中奏出,这是一个极大的反差,绝妙的挑战。阿炳所创造的竟境绝非造境,也不是一时的乘兴而"作",而是心灵深处情绪宣泄的"写境"之作。
残缺不是美,但残缺可以带来美。断臂维纳斯是世人公认的残缺美,但美的不是残缺,而是对残缺无可奈何的叹息----假如不残缺会更美。维纳斯带给人们的是遐想美,是人们对完美的追求。人们多次进行这种举动,为维纳斯接了多个断臂,结果均不理想,只好保持现状,并不是讲残缺了好,而是人们心中有无数个完美的维纳斯,对那只断臂有更高的要求,断臂带给人们无尽的美的遐想。同样阿炳的残缺表现在《二泉映月》中时,我们明显的感到不正常,独特的指法,异常的把位,带给我们不同寻常的音色,这音乐是新奇的,在常音中从未出现过,但你对此又丝毫改变不得。一旦改变了这貌似残缺的技法,也就失去了独特的韵味,"有我之境"则"无我自境",残缺改为完整则面目全非。
残缺不是美,但残缺可以得到美。月亮的残缺表现出一种过程美。"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从银钩倒挂的弯月,到玉盘高悬的圆月,月亮经历了由残缺到圆满的过程,人们得到一种追求圆满的享受。借助于月亮的圆缺,将这一自然现象演绎为社会现象。更多的借物拟人,寄托人们的情感。阿炳《二泉映月》的泉中月,陈振铎《弓桥泛月》的桥边月,古人《汉宫秋月》的宫中怨月,天华先生《月夜》下的无奈之俗月,的民间俗月,一轮皓月当空,诉不尽的深情,讲不尽的话语,"今月曾经照古人",月的残缺丝毫没有减少人们对它的情感信任,而是将此做为事物发展的必然,是过程中的正常展示。
残缺不是美。但残缺可以创造美。《二泉映月》所表现出来的美就是因残缺而创造出来的美。聋哑人演出的《千手观音》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但它所带给人们的是残疾人所表现出来的超常的表现力和幕后的艰辛,更多地是人们对演员的惊叹和演技的赞许。《二泉映月》则不仅仅是因为这是盲人创作的作品,世上盲人何止千万,盲艺人也不乏技艺精者,但只有阿炳创作出了《二泉映月》这样感撼世界的乐坛佳作。它不同于维纳斯的"残缺遐想美",也不是书法,篆刻作品中的"残缺对比美",更不是月亮的"残缺过程美",《二泉映月》是由残缺而创作的"残缺创作美",改变了残缺的不足,化短为长,如同一块玉料,大小、轻重、凸凹、色别等终有差异,"观玉十年,动工一时",《二泉映月》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神来之笔,是由残缺的无奈而升华为美妙的残缺美。
残缺不是美。阿炳残缺的不仅是失明,而是家庭的肢离破碎,故土的伦陷屈辱,道观的抛异世人的鄙视,这些都构成阿炳后半生的悲剧色彩。沉重深厚的悲剧意识压在充满多愁善感的阿炳身上。中国历来有东西南北诸调都来源于同一个悲剧故事之说"凄凉的东音,怀乡的西音,思亲的南音,离别的北音。"⑥东西南北都是悲音,除了标明悲剧是个永恒的主题外,也为阿炳的残缺,为《二泉映月》的残缺美做了很好地解析:即有遭抛弃的恨,又有离别的苦,即有怀乡的情,又有怨世的愤,都是围绕着人的失和落为内涵,表述了作者内心情感的复杂和关系的错综,与其说《二泉映月》风景如画,不如说是阿炳心中悲怨蕴织。
残缺不是美,残缺出于无奈。断臂维纳斯终究还是不断臂的好,阿炳的失明也毕竟是人间悲剧,《二泉映月》流淌出来的苦水仍是不如惠山二泉照的月光美。《二泉映月》说到底是无奈之作,是阿炳的求生之举,这反映了阿炳自强自立的人生观,更多地展示了阿炳深厚的艺术功力和音乐创作天赋。阿炳的时代,二胡的内弦一般用二弦,外弦用子弦,而阿炳却多用老弦,用阿炳自己的话讲:"可以用的久一些。"阿炳用起来,演奏内弦高把位时竟毫无噪音,这是常人所不能的,显示了阿炳极高的功力。阿炳行走,站立演奏多有不便,在演奏中多以短弓见长,缩短行弓距离,保持了运弓的力度,演奏风格细腻深刻,纯朴苍劲。由于是直立演奏,琴筒无支撑,给换把定位造成困难,阿炳采用常滑指与一指伸展滑音,给音色增添了独特的韵味。老弦,短弓见长,定把滑指,正是这些正常人所不为的残缺之举,为我们演绎出了《二泉映月》。残缺的无奈是有限的,而创造的有为是无限的,阿炳带给人们的正是他自残缺中创造出来的震撼人们心灵的美,残缺的悲情美。
残缺不是美,阿炳是不幸的,阿炳在黑暗中远离了我们。残缺创造了美,我们是幸运的,阿炳为我们留下了永远的月光。阿炳用残缺创造了美,使我们丝毫感觉不到《二泉映月》的残缺。《二泉映月》是完美的,它甚至没有给后人留下一丝改动的空间----因为它是由残缺创造出来的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天上如此,地上如此,《二泉映月》亦如此。
『肆』 "残缺美"这个词是什么时候从西方引进的"残缺"怎样才能上升到"美",和崇高庄严有关吗
不是引进的
中国有句话叫“抱残守缺”古人认为残缺的东西记载了历史,与记忆
残砖碎瓦,古庙破钟,生命的破碎……
有的人认为是变态,但美在人心理
那一种美是一种震撼~
只要他带给你心灵的震撼,就是美的~
你可以看看《破碎的美丽》
『伍』 残缺之美是什么意思
其实要看你怎么理解了,有很多种残缺,其实就是不完善,或称美中不足。当残缺存在于美的整体中、折射出美的内涵时,局部的缺陷恰好衬托出整体的熠熠闪光,由此构成的残缺之美,却可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原因何在?残缺之所以为美,因其体现了真实和个性。人或事物不可能尽善尽美,“白璧”与“微瑕”往往结伴而行,惟其残缺才能真实反映本来面目。关云长“走麦城”的败绩,正如他“过五关斩六将”的辉煌经历一样,惟有其人才能铸成如此缺憾。可见残缺之美最能反映人或事物的鲜明个性特征。
残缺之美如同愈嚼愈有味的橄榄,发人深思,倘若把现实想象得过于单纯而美好,稍遇挫折就易于一蹶不振。古诗说的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病树”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向世人昭示了“千帆过”、“万木春”的光明前景:在不完善中追求完善,在失望中看到希望,在把握现实中创造未来,在对缺憾的超越中拥抱新的生活。
『陆』 如何懂得欣赏残缺的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残缺”就是人生,人生也许正是因为带有某些缺陷才显得更真实。残缺并不可怕。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在残缺中欣赏美,品味美,创造美。
假如给你一枚硬币,你如何想办法将世界遮起来。答案很简单——把那枚硬币放到眼前。很多时候,我们正是把自己的缺陷放在了眼前,导致自己不见天日。
上帝给了你美丽的容貌,却不给你博大的思想;上帝给了你高深的智慧,却不给你健康的体魄。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荣辱相依,福祸相倚。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一件事是十全十美的。但这也并不妨碍我们创造美,欣赏美,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
一个被劈去了一小片的圆想要找回一个完整的自己,于是到处寻找自己的碎片。由于它是不完整的,因此滚动得非常慢,从而领略了沿途美丽的鲜花,它和虫子们聊天,也充分地感受阳光的温暖。它找到许多不同的碎片,但它们都不是它原来的那一块,于是它坚持着找寻……直到有一天,它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碎片。然而,作为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它滚动得太快了,错过了花开时节,忽略了虫子。当它意识到这一切时,它毅然舍弃了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碎片。
也许正是失去,才让我们完整;也许看似残缺,有时却是一种完美。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虽然上臂残缺,但她的立姿依然优美绝伦:她侧身而立,重心落在右脚,左腿微微抬起,两脚正好成丁字步,显示了其“全部贞静羞怯的美和娴静动人的魔力。”正因为其残缺,所以成就了另一种美丽。
残缺不是美,但残缺可以带来美。断臂维纳斯是世人公认的残缺美,但美的不是残缺,而是对残缺无可奈何的叹息。断臂维纳斯带给人们的是遐想的美,是人们对完美的追求。
残缺不是美,但残缺可以得到美。“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残缺表现出一种过程美。月亮经历了由残缺到圆满的过程,人们便得到一种追求圆满的享受。
残缺不是美,但残缺可以创造美。聋哑人演出的《千手观音》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但它所带给人们的是残疾人所表现出来的超常的表现力和幕后的艰辛,更多的是人们对演员的惊叹和演技的赞许。
曾有位女孩有一副婉转动听的歌喉,但却长着一口龅牙,十分难看。
有一次,她去参加歌唱比赛。在台上表演时,她总是有意识地去掩饰自己难看的牙齿。这样一来,她的表演让评委和观众们都觉得好笑,结果以失败告终。
长了一口龅牙,应该说是一种缺陷。如果你只盯着自己的缺陷,那它只会告诉你,自己是多么的不完美,是多么的不幸。可是如果把缺陷从眼前挪开,站远了去打量,这种缺陷有时却可以成为优点。
赛后,一位发现了这位女孩出色音乐内质的评委在后台找到了她,很认真地告诉她:“你会成功的,但是你必须忘掉你的牙齿。”
后来,在这位评委的帮助下,女孩慢慢忘记了自己长着龅牙的生理缺陷。在一次全国大赛中,她的极富个性的表演令所有的观众评委都为之倾倒。她终于脱颖而出。
她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歌唱家——卡丝·黛丽。她的龅牙同她的名字一样响亮,甚至代表了她的形象,成为了一种美丽的象征。
我们很多时候都在为自己平庸或者丑陋之处感到自卑,却忽略了自己的价值。其实只要善于发现,我们完全可以从自认为丑陋的身上中找出有价值的东西。在《圣经》上有这么一句话:“上帝关了一扇门,又会打开另一扇窗。”这话不无启迪。
世上的每个人都如同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他们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大些,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这么看来,缺陷也是一种美,它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因为没有雨,大地会化作一片荒漠;因为没有悲伤,人类的心会变得寂寞、无情而傲慢。正如罗曼·罗兰说:“凡事不妨保留一点缺陷,缺陷就正是希望的所在。”有缺陷,才会产生想要把缺陷补足的欲望,这欲望才可激发向上力、创造力、革新力、活力。物满则溢,乃是千古不易之理。
『柒』 写关于残缺美的议论文论点(高一)随便给点材料啊,大神些
关于残缺美得材料有,但不知道算不算论点,现想的。
冬,花只留下残破的枯叶;春,冰封的河水正悄然撕裂;夏,知了正挤破残壳缓缓爬出;秋,金黄的枫叶正纷纷飘落。这些都是残缺的美啊,给予人遐想、心痛。
花瓣与花,藕断丝连的最后一丝线,也被冬天刺骨寒风无情吹落 。看着那枯萎花瓣,心中阵阵刺痛,就像人的生命顽强却也脆弱。就像离开水的鱼,拼命的挣扎呼吸,为的只是多活一秒。
被冰封冻一季的河水,在春的呼唤下渐渐睁开迷茫双眼,可以清晰听见“碰碰”的冰河开裂的声音。在冰只碎裂融化一半时,那就是一种残缺缺的美,一半生机盎然一半冰冷沉静,令人无尽的好奇遐想那冰与水交汇的地方是何种感觉。
酷热的夏季,蝉鸣不止,有时可以看到树上知了正在拼尽全力与以前的“外衣”分开“,换上崭新的衣服。在知了蜕壳的刹那,那与原本的壳狠狠分开的感觉,无不让人心痛,撕心裂肺的痛。
在枫叶纷纷扬扬飘落,将地面染成金色时,那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但是在享受美的同时却也有一些心痛,因为在美丽的事物总有消失的瞬间。
大体上是这样的。请参考。
『捌』 残缺也是一种美 一篇提纲就行了,议论文类型
1.引言或题记
2.排比句,把残缺和美写进去,最好用上比喻修辞
3.举例子证明残缺也是美
4.残缺和完整的对比
5.做升华
6.结语,点题。
『玖』 残缺的美议论文怎么写
残缺的美
在初春的暖阳里,天空是那样的蓝,淡淡的云,懒懒的阳光,缓缓流向远方,空气中夹杂着淡淡的花香,呼吸起来格外的清新,微风吹过,心里充溢着春水般的柔波,那些熟悉的空气,熟悉的美景,总是让人忆起许多美好过往的片段,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和过往的青春华年,那些年,那些春天,我是如何悄无声息的而过。轻轻的敲着键盘,将这春天的往事,写成为内心的风景。如果生命可以兑换,有多少往事会让我们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流年似水,太过匆匆,由不得的感叹此“景”诚待可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些故事怕来不及真正开始,就被写成了昨天。我珍惜眼前的生活,然而很多的时候会更加厌倦光滑细腻的日子,厌倦那些精致和完美,厌倦那些涂满油彩的面孔,和多变的表情,然而现实让你不得不领悟,不得不同流。
幸福本来就是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有些人为了所谓的“完美”穷其一生而忽略了身边简单的快乐 。林徽因说“人生总在祈求圆满,却不知道,有时候缺憾是一种美丽,随性更能怡情。太过精致,太过完美,反而要惊心度日。即使打算在人世生存,就不要奢求过多,不要问太多为什么。且当每一条路都是荒径,每一片记忆都是曾经”。是的,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生命中很多美丽和遗憾常常和我们相伴,也许眼前的幸福会稍纵即逝,但是我们一样要快乐,一样要珍惜,我:爱上了这残缺的部分。
『拾』 残缺也是一种美,的分论点可以写什么三个就好,谢谢
1.残缺美的定义,特征等等2残缺美在文学,艺术等领域的表现(以作品举例)3残缺美作品在文学史或艺术史上所获得的成就,历史意义,现实意义等等。
作为你的参考,是我的个人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