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概述40年代国统区、上海“孤岛”、解放区、沦陷区等的文学发展状况以及特点。
国统区文学是指国民党统治区之内的文学创作。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其创作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学特征。首先是从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期间,出现了大量以救亡宣传动员为中心的题材,文学创作则以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为基本基调。第二,武汉失守之后,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其间的文学创作也转为正视残酷的战争和黑暗的现实,开始批判现实的艰难,探寻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第三,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开始了大量的以批判、讽刺为主的文学作品。
与国统区文学不同的是解放区文学,它以对新社会制度、解放区的人民、士兵、干部为描述对象,运用明朗朴素的基调探求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
孤岛文学是指上海沦陷成为“孤岛”之后,那些留在上海租界的作家们所创作的配合抗日救亡运动的作品。
沦陷区文学是指沦陷区的作家在艰难的环境下进行的创作。他们的创作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富于乡土气息的现实主义作品,一部分则对人的日常平凡生活的重新肯定与发现。
在整个四十年代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有:赵树理、张天翼、钱钟书、张爱玲、孙犁、周立波、艾青、穆旦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则是钱钟书的《围城》。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清宣统二年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一九九八年病逝于北京。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他创作的《围城》通过主人公的漂泊迁徙,为我们描绘出了学衔和旧学问错综时期新儒林的众生相。讽刺了当时高级知识分子病态的精神特征,探询了人生的根本问题。
《围城》这部作品在艺术创作上也有着自己独到的成就。首先,以人物行踪的两点双线为写作线索,采取大跨度的横向移动结构;其次,使用了大量反仿、反讽、反论等与众不同的讽刺手法。
Ⅱ 简述1940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20世纪40年代文学特征相当明显,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孤岛文学。
国统区文学整体呈现出开放的现实主义特色:首先是对黑暗的诅咒与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的否定,其次是知识分子在新时代到来之前的自我内省与历史总结。从作家创作内容看,里面笼罩着时代大转折时期所特有的氛围:紧张、愤激、嘲谑和痛苦,希望、期待、焦躁与不安,从而呈现出繁复的音响,但仍可看到讽刺的主调,突出的现象是讽刺暴露性的喜剧蜂起。极具特色的是,文章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而且通过许多途径迅速及时地反映出人民的爱憎,喊出人民的心声;符合广大群众的阅读需求,具有大众化的讽刺幽默艺术特征;文学风也格十分多样化。
国统区讽刺文学具有独特价值:切中要害的战斗作用;勇于剖析民族的痼疾,勇于批判的可贵文学精神;充实了现代文学的内涵。
解放区文学的总特点是审美意识与主题意蕴的现实化,人物形象的类型化,问题形式的大众化,创作的基调为明朗、素朴,表现在处理作品题材、主题以及人物描写方面有其鲜
明的特点。作家们很少再写以往新文学中常见的知识分子个人的情感生活,甚至也很少注意对现实生活的矛盾和黑暗的揭露,所替代的是对新社会新制度的赞美以及对人民群众斗争生活的热情描绘。解放区文学叙事中主题表现在革命伦理,。总体文学内涵彰显了革命战争年代崇高的革命意识,并通过与文学叙事的有机结合,参与了现代中国革命与民族国家的建构。
沦陷区的作家于"言"与"不言'两方面都处于不自由的状态,他们只能在夹缝中进行艰苦的挣扎,坚守着文学的阵地。从注重人生斗争、飞扬的一面转向注重人生的和谐与安稳,从用“斩钉截铁”的“强烈的对照”写“极端的人”转而用“参差的对照”写“不彻底的人物”;从追求力的成份大于美的成份的悲壮转向追求苍凉的人生与审美境界。这样的从时代中心主题向“日常工活”与“永久的人性”的转向,所形成是更靠近社会现实的"反英雄、反浪漫"的倾向,具有浓郁的抒情特征。
范围很小的上海“孤岛”,在1937年11月随着国军西撤,“孤岛”正式形成。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特殊的时空段,“孤岛”文学也以其鲜明的独立性凸现于现代文坛。上海的沦陷以及大批新文人内迁,使上海失去了战前新文学中心的地位。然而政治的变动与经济的畸形繁荣,反而生成出一个别有风致的孤岛文学空间。它们共同承接“五四”以来新文化的传统,有着同属“40年代文学”的共性方面,但又因为不同区域社会制度与政治文化背景直接的影响和制约,导致了各个区域文学面貌的不同,而40年代突出的主题表现在: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中的不同文学形态与表现,这种多元格局的文学,有利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发展。
Ⅲ 请问哪位能帮我找下这方面的资料:分析40年代国统区文学创作的基本内容
楼上的粘贴是也稍看下,一股脑都拿来了,说国统区的就一段呢。
国统区的戏剧和小说创作:
(一)、陈白尘的戏剧艺术特色:
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还产生了优秀的讽刺喜剧,陈白尘是这一时期国统区成就和影响最大的剧作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悲剧《岁寒图》和喜剧《升官图》。陈白尘的喜剧作品的艺术风格。
1、 在题材和主题上,陈白尘一般不取材家庭生活,而擅长把讽刺的矛头直指与全中国人民生死攸关的政治问题上,尤以揭露旧中国“官场”的丑态为特色,表现出相当的胆识。比如发表于1936年的《恭喜发财》,嘲讽了当时借抗日救国之名,搜刮民脂而肥私的官僚政客;另外还有抗战初期写的两部讽刺喜剧《魔窟》和《乱世男女》,前者对沦陷区“维持会”汉奸竭尽嬉笑怒骂之能事,后者则集中鞭挞了国统区一伙儿打着“抗战”旗号,过着醉生梦死生活的“都市沉渣”,透过这群乱世男女的表演,让人们感受到这种生活的真正成因正是国统区腐败的政治风气。而陈白尘的《禁止小便》和《升官图》则都以锐利的笔锋,直截了当地掀开了国统区“官场”的内幕,特别是《升官图》在暴露、讽刺官僚政治的深度与广度上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2、 陈白尘的创作个性中具有相当活跃的幽默感,他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可笑的因素,将题材作特殊的喜剧处理,他的喜剧风格是明朗、尖锐而又浓烈、泼辣。除了将讽刺寓于幽默之中外,陈白尘还常运用滑稽手法加强讽刺的力度和深度,是我们从夸张变形的外观形式之中,深深感受到那些人物灵魂的“丑陋”。
3、 陈白尘的笔下描绘出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群丑图”,这正是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优秀喜剧的深厚传统而形成的其又一大特色。
4、 陈白尘善于设置一个个讽刺性的喜剧场景,比如《升官图》,首先把人物行动的强烈性(追求升官发财)和实际结果的虚幻性(好梦不长)作了极可笑的对比;其次,“梦境”的设计,以及剧中时间、地点、人物官职含混不清,为充分使用戏剧必不可少的夸张、变形,甚至荒诞的手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5、 陈白尘的喜剧语言通俗、精练而又充满滑稽的夸张,他运用了漫画式的手法,生活化的台词中加进一两句政治用语,使得作品的讽刺喜剧效果十分的强烈。
(二)、张爱玲和钱钟书
钱钟书、张爱玲等国统区文学创作可以了解国统区文学创作的概况,钱钟书、张爱玲等人的创作风格,为国统区文学创作的重要作品,重点在《围城》、《传奇》、《流言》、《马凡陀的山歌》这几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国统区讽刺文学的主要特点。
钱钟书和他的《围城》一、钱钟书的创作及基本风格识记:钱钟书的创作概况:钱钟书小说高超的讽刺幽默色彩。二、《围城》的思想蕴涵与哲学意蕴识记:《围城》最初连载于上海《文艺复兴》1946年第2期至1947年第6期,1947年由上海晨光公司出版单行本。“围城”的含义。分析:(1)《围城》的思想意蕴。(2)《围城》的艺术成就。(3)《围城》塑造的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意义。
张爱玲的《传奇》与《流言》一、《传奇》及张爱玲小说的独特风格识记:(1)张爱玲的创作概况。(2)《金锁记》、《倾城之恋》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张爱玲小说传奇性的故事以及弥漫于其中的梦魇般的氛围。分析:(1)《金锁记》的悲剧意蕴与艺术特色。(2)《倾城之恋》的思想蕴涵与艺术特色。二、《流言》及张爱玲散文的艺术价值识记:《自己的文章》、《中国人的宗教》等是张爱玲散文的名篇。张爱玲散文对“私语”诉说模式成功运用。
“七月”派的诗歌和小说识记:(1)“七月”派概况。(2)“七月”派诗歌和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创作概况。“七月”诗派的共同特点。分析:路翎小说《财主底儿女们》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
“九叶”诗派识记:(1)“九叶”诗派概况。(2)穆旦的创作概况。领会:“九叶”诗派共同的审美追求。分析:穆旦诗歌独特的艺术成就。 《马凡陀的山歌》等国统区的讽刺文学识记:《马凡陀的山歌》是诗人袁水拍用笔名马凡陀发表的一百多首山歌的汇集,是这一时期政治讽刺诗的杰出代表。:《马凡陀的山歌》在新诗民族化、大众化方面的新尝试。
国统区抗日和揭露题材的小说
1、丘东平和他的《第七连》
2、张天翼和他的《华威先生》
3、沙汀和他的《在其香居茶馆里》
4、 钱钟书和他的《围城》
5、黄谷柳和他的《虾球传》
6、赵树理——中国农村题材的优秀小说家
张天翼的讽刺小说《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
抗战前期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冷落到繁荣的过程。无论从题材、主题、人物形象塑造、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新的开拓和发展。其中,表现抗日和暴露国统区黑暗现实是最主要的两大题材和主题。
在讽刺暴露文学创作中,张天翼在当时可谓是一名先锋。鲁迅对日本友人增田涉说:“中国作家若只翻译我一个人的作品就比较寂寞了”,他推荐了郁达夫和张天翼。张天翼的小说基本上属于讽刺小说,曾被誉为是中国30年代文坛上最大的笑匠,他和老舍是现代讽刺小说的双璧。
1、张天翼的创作内容:
张天翼的创作题材广泛,几乎接触到中下层社会的各个方面,抗战爆发前,张天翼作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突出地表现在对各类小市民、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灰色生活的描绘,塑造众多这类平庸可笑的形象,是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比如《稀松的恋爱故事》,写了青年罗缪与朱列的恋爱过程。他们的恋爱就是逛公园、看电影。张天翼笔下的这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恋爱过程不是那种甜蜜的爱情生活,而是酸溜溜、庸庸碌碌的低级趣味。当时的读者已经厌倦了那种小资产阶级恋爱的情调和趣味,张天翼的这个写法自然赢得了较高的评价。
还有他对中流社会中的人物的灵魂所作的生动的刻画,如《皮带》中的邓炳先生,为了升官出尽了洋相;《贝胡子》里的贝胡子骂借他的钱未还便死去的人是故意作圈套,骗了他的钱去阎王那里躲债,当动员为抗战捐款时,他迫于形势费了很大劲捐了一毛钱,还想为此登报。作者活画出了这类人物的灵魂。而表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类题材的作品中,最杰出的是《包氏父子》,既有对小市民心理的深刻剖析和讽刺,又有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揭露和批判。
②在农村题材的小说中,他着重反映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是他在反映这种阶级关系的同时还描写了地主内部的斗争,揭示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如《万仞约》、《清明时节》等作品,而像《菩萨的威力》、《儿女们》等作品,则反映出农民的反抗和暴动。这类作品从另一个侧面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③从五四到30年代,尤其是叶圣陶的《稻草人》出版后近10年来,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几乎是空白。儿童读物一般是从外国译来的童话或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作品。张天翼填补了这片空白。他的《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蜜蜂》、《金鸭帝国》等童话想象丰富,故事生动,符合儿童的心理,又富于教育意义。
2、《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
抗战前期,张天翼的作品并不很多,但《速写三篇》(《华威先生》、《新生》、《谭九先生的工作》)却是很有影响的。《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在抗战前期的代表作。
《华威先生》发表于1938年,当时的一般作家因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而沉浸在异常乐观的气氛里,很少注意到阻碍抗战的暗流;张天翼的《华威先生》则不同于那种盲目乐观的作品,他揭破了潜伏在抗战中的逆流,提醒人们的警觉,因而这篇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华威先生》表明了作者对抗战的清醒认识。
华威先生这个形象的意义在于通过人物性格透视了当时社会环境,从而揭示了国民党包而不办,名为抗日,实则限制人民,防范人民的本质,华威这个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国民党上层分子在抗日初期的一个缩影。
《华威先生》标志着作者艺术上的更趋成熟。
辛辣的讽刺是《华威先生》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有两点:①真实与夸张的统一。讽刺的生命来自于真实。华威先生的形象是真实的,国统区存在着许多这样的官僚,作者对华威先生的描写是真实的,同时又是夸张的。通俗地说,这个形象是放大了的,放大是真实与夸张的统一,是讽刺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合理的夸张能更充分暴露事物的本质;②对比手法的运用。用这种方法,作者无需去发议论,只用事实来说话,一经对比,矛盾便暴露出来了,讽刺效果即显示出来,这就使作品有内在的讽刺力量,而非外在的油滑之笔。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华威先生参加三个不同的会议的
三种不同态度的对比,活画出华威的性格。
张天翼小说的语言特色:准确、诙谐,比较规范,采集了不同职业、阶层、地域的口语,具有广泛性。他的作品中很少运用方言,语言干净利落。
国统区文学创作思潮这段时期走过的路程:
1、抗战初期(1937年7月—1938年10月)
①“文协”的成立: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等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
② 这一时期的文学从文体上看:首先,战前并不发达的报告文学和通讯此时成了最热门的题材;其次,诗歌朝广场艺术方向发展,追求通俗、鲜明、昂扬,出现了墙头诗、传单诗、枪杆诗等便于宣传和鼓动的形式;第三,各种大众化的小型轻便的文艺形式在文坛上唱了主角。
③从主题上看,此时期的文学以宣扬“英雄主义”,宣传抗日救亡为核心,表现民族解放战争中新人的诞生,新的民族性格的孕育与形成,色彩单纯而鲜明。
2、 抗战中期(1938年10月——1944年9月)
抗日进入了相持阶段,特别是1941年皖南事变的发生,国内局势发生逆转。初期受速战论鼓动的昂扬激奋的社会心理,已经慢慢沉静下来,人们开始正视战争的残酷性和取得胜利的艰巨性,正视由于战争而沉渣泛起的各种封建文化的积垢及现实中的腐败现象。
①在主题上,该时期的文学显著地增加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历史的反思,作家在苦闷和抑郁中开始更加深刻的思索,重新认识我们的民族,重新认识自己,为民族的振兴寻找新的出路,从而使得此时期的文学向多思维、全方位的观察转变,爱国主义的主题也得到了扩展和深入,创作题材向纵深的立体的方向开掘;
②此时期的文学体裁以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与抒情诗为主。
③此时期的文学格调是凝重、深沉的。
3、 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1944年9月—1949年9月)
由于1944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废止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议案,由此在国民统治区掀起了民主运动的热潮。文学又一次获得了活力。
①此时期的文学主题集中于两个领域:对黑暗的诅咒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的否定,以及知识分子在新时代到来之前的自我内省与历史总结;
②此阶段,各种文学体裁都充满了活力;
③各种作品都笼罩着时代大转折时期所特有的紧张、愤激、嘲谑和痛苦,希望、期待、焦躁与不安,从而呈现出繁复的音响。不过,讽刺乃是此时期文学最鲜明的主色调。相比之下,国统区文学的基调是沉郁凝重,间杂有戏剧性的批判色彩;而解放区创作的基调则是明朗、素朴的。
七月诗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以艾青、田间为首,其他有绿原、亦门、曾卓等, 主要刊物《七月》《希望》,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主要形式。形成贯串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九叶诗派:是40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等。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他们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吸收了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手法。
收集了一些全部是40年代国统区文学创作的基本内容,可能比较细化,你看看是否用的上。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Ⅳ 1947年5月国民党统治区爱国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是的,1947年5月国民党统治区爱国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华北地区21所大、中学校学生,在北平、天津举行反饥饿、反内战万人大游行。南京、天津的游行学生遭殴打,造成了震惊全国的五二○血案。
国民党的暴行更激起了学生的愤怒,他们继续以罢课游行等行动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从5月下旬到6月中旬,“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口号声,响遍了武汉、西安、长沙、重庆、成都、福州等国民党统治区60多个大、中城市。
(4)国统区宣传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5月后,他们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反对各种不合理问题的分散斗争,举行了“五四”纪念活动。上海学生进行了反内战、反压迫、反卖国的宣传。清华大学自17日起罢课3天,并发表《反饥饿反内战罢课宣言》,得到各校响应。
北平学生在罢课期间,各校组织宣传队分赴市区向各界群众宣传反饥饿反内战。18日,国民党政府发布《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严禁10人以上的请愿、罢课、罢工和示威游行。
遭到全国学生的反对。次日,上海学生7,000余人欢送沪杭区国立院校学生“挽救教育危机晋京代表联合请愿团”,并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
Ⅳ 抗日战争时期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什么报
《新华日报》
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机关报,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中共中央机关报。在创刊词中它庄严宣告将“为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效力”。报纸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很快行销到国统区各地。《新华日报》在宣传抗日、开展群众运动、传播马列主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1947年2月在重庆被查封。
Ⅵ 1947在国统区爆发的大规模爱国学生运动是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国统区人民反对美蒋反动派的斗争日益高涨。为了正确领导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1947年2月周恩来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在白区对国民党的对策》,提出“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口号。
1947年5月4日,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上海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提出“要饭吃,要和平,要自由;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6)国统区宣传扩展阅读
示威学生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殴打,各校学生立即罢课抗议。同时,在南京、北平、天津、武汉、杭州、南昌等地,也有大批学生游行示威。
5月15日,全国学联在上海成立,统一领导学生运动。5月20日,南京各校学生与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学生代表六千余人,组成请愿团在南京举行联合大游行,向行政院提出了五项要求,游行群众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伤百余人。同日,天津学生示威游行亦遭袭击,伤50余人,造成五·二○血案。
5月23日,中共中央针对国民党的暴行发出“要灵活运用斗争策略”的指示。在地下党领导下,开展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教员罢教等活动。学生运动推动了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形成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Ⅶ 历史上中原的灾民,真和电影一九四二里那样往陕西跑的吗
1941年到1943年的大饥荒不是河南独有,鲁西、冀南和山西南部也都包括在内,所以也叫作中原大饥荒,正是上述这些地区被称作中原。应该说,河南大部受灾最为严重,尤其是中北部地区,曾经的黄泛区和现实中中日双方的交战区这两个因素,都加重了饥荒的严重程度。河南中北部地区的人们为什么大部分选择西去陕西,而不是逃亡山东?主要有三点:
一、此路不通:陕西关中人民素有积累储蓄的优良传统,性格也比较热情好客,河南灾区人民的选择,是对的。直到现在,陕西陇海线一带,仍然有很多当年的河南灾区移民后人生活,他们一定也会感谢当年陕西人民对他们先辈的救济,感谢这片土地对他们的滋养哺育。
Ⅷ 王大化的在国统区
在南京国立戏剧学校,王大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校、工厂的歌咏活动,自编广场剧在街头演出,以唤起民众,支援抗日。离开学校后,王大化加入了重庆抗敌剧团。一群满怀爱国热忱的热血青年,为了唤起民众抗日,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剧目。在中共化龙桥区委的安排下,他来到重庆复旦中学任音乐教师,并以此为掩护,领导复旦中学党的活动。1939年秋,他被国民党重庆当局列入“危险分子”黑名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王大化于年底到达延安。 利用演出掩护身份进行地下交通联络
“感受不自由,莫大的痛苦。你光荣地牺牲,在我们艰苦的斗争中,你英勇地抛弃头颅……”在湖南长沙的一个剧场,王大化用低沉的嗓音开始领唱。
这是抗战爆发后南京国立戏剧学校迁往湖南长沙后不久的一次公演,第一个节目,是王大化选排和领唱的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名曲。在校期间,王大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校、工厂的歌咏活动,自编广场剧在街头演出,以唤起民众,支援抗日。
一次,王大化和同学在长沙教育会演出独幕剧《疯了的母亲》——小儿子在日军飞机轰炸时惨死,母亲因惊吓和悲伤导致精神失常。从国民党监狱刚刚回家的大儿子路遇母亲,悲喜交集,然而母亲却再也不认识儿子。儿子泪别母亲,毅然走上抗日战场。王大化扮演母亲的大儿子,他感同身受、不露痕迹的表演,深深感染了在场观众,不少人黯然落泪。他的同学始终不知道,18岁的王大化已经是有着一年多党龄的共产党员。
国立戏剧学校进步学生的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国民党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副主委、内政部常务次长张道藩下令,要求学校严禁外出举行抗日宣传活动,并派人暗中监视王大化等“活跃分子”。1937年底,王大化愤然离校,先是留在长沙做群众工作,后参加了戏剧家洪深领导的救亡演剧队二队。在这里,王大化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一边参加各种抗日演出活动,一边利用演出做掩护,进行党的地下交通联络。
“王大化身着蓝布大衫,围着一条红色毛巾,站在祠堂一条凳子上,向挤满街头的青年学生教唱他创作的歌曲:“‘同胞们,起来吧!我们永远站在前头,为了民族,为了自由,不怕流尽最后一滴血!’‘打起红旗,拿起枪,带足子弹赶快上战场。日本强盗杀人放火太猖狂,多少村庄都被它烧光。要活命的别彷徨,带足子弹赶快上战场!’”几十年后,这一幕在王大化的好友脑海中依然记忆犹新。 教工人唱进步歌曲 被列入危险分子黑名单
1938年春末,王大化到了重庆,加入重庆抗敌剧团。抗敌剧团每月只有10元钱津贴,生活非常艰苦。王大化他们住在观音岩一个破烂的大戏台上,把铺盖一卷,就是排练场。一群满怀爱国热忱的热血青年,为了唤起民众抗日,心中哪还有苦、累二字。他们晚上排练,白天走上街头闹市,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剧目。
由于剧团居住条件太差,王大化染上了疟疾,发作时先冷得发抖,继而发虚汗,头疼得像要爆炸。没有钱买药,更无钱住医院,看到王大化躺在地板上痛苦呻吟,同事们只好将自己的棉被堆在他身上。打摆子过后,王大化又生龙活虎地去排练、演出,但身体却一天天消瘦下来。
1938年7月,作为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的王大化,被派往成都组建成都分会。这时,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到达成都,与由上海影人剧团改组的成都剧社合并。王大化加入了上海业余剧人协会,负责舞台布景和美工设计。赵丹、金山、白杨、吴茵、谢添……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大腕云集,虚心好学的王大化,从这些明星身上学到了不少戏剧知识和表演技巧。
两个月后,王大化回到重庆。在中共化龙桥区委的安排下,他来到重庆复旦中学任音乐教师,并以此为掩护,领导复旦中学党的活动。脚穿草鞋,身着苏式哥萨克衫、工人裤,活力四射、质朴潇洒、才艺俱佳的王大化,很快赢得了学生的喜爱。除了上音乐课,他还带领学生剧社的学生排练节目,王大化自己导演、舞台美术设计一身兼。
在复旦中学期间,王大化白天上课,晚上悄悄到附近工厂教工人学文化,教唱进步歌曲,宣传抗日救国思想。1939年秋,他被国民党重庆当局列入“危险分子”黑名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王大化于年底到达延安。 与恋人约定婚期不料重庆一别竟成永诀
“突然一双大手蒙住双眼,吓我一大跳。用力掰开大手转身一看,竟是王大化,我高兴得跳起来。”1938年初夏的一天,王大化路遇正要去重庆民生路打酱油的昔日好友贾如真。
他俩是两年前在南京报考国立戏剧学校时认识的。当时,国立戏剧学校进行第二届招生,王大化经该校第一届学生凌子风介绍前去考试。贾如真也参加了这次招考,但因年龄偏小,未被录取。贾如真家离学校很近,课余时间,王大化、凌子风经常到她家附近一空地散步聊天,三个年轻人渐渐成了好朋友。
贾如真到重庆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王大化介绍她到了自己工作的重庆抗敌剧团。在剧团期间,王大化指导贾如真提高表演水平,帮助她学习文化,两个年轻人的心渐渐贴在了一起,剧团的同事玩笑地称贾如真为“剧校的媳妇”。1939年9月,王大化同贾如真拍了结婚照,分别寄给双方的父母。他们原计划10月在《新华日报》上登报宣布订婚,此时党组织正设法安排王大化去延安,两人商量,为了事业和工作,婚事暂且拖后。11月,王大化离开重庆,12月到达延安。临行前,王大化托付《新华日报》重庆总社的好友姚黎民帮助照顾贾如真。
王大化到延安后,两人联系成了问题。国民党当局“查禁”极严,只有亲人间才允许通信。王大化设法捎信给贾如真,嘱咐她一定要于1940年元旦在《新华日报》上把订婚启事登出来,以便于通信。
贾如真找到姚黎民,在这天的《新华日报》上如约刊登了启事。之后两人多次通信,期待相聚的时刻。
遗憾的是,王大化不能回到重庆,贾如真也没去成延安。1941年底,贾如真致信王大化,提出解除婚约,王大化只好同意。此后,王大化与任颖结合。
王大化牺牲37年后,1983年贾如真赴京与任颖相见,以姐妹相称。临别时,任颖赠言贾如真:“把怀念、回忆放在心里,坚强地活下去。”
Ⅸ 为什么从1928年开始国统区民营新闻事业出现了小发展
你的问题有点模糊,你是不是想问党在国统区的地下办报宣传活动呢?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机关在八七会议后由武汉迁到上海,转入地下活动,继续领导革命斗争。
《布尔塞维克》:1927年在上海秘密创刊,中共中央理论性机关刊物,由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先后担任主编,全力揭露国民党叛变革命的罪行,还大量篇幅热情歌颂中国***领导人民群众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英勇斗争。后成为王明教条主义错误路线的工具。
《红旗日报》:1930年创刊,前身是《红旗》三日刊和《上海报》。《红旗》创刊于1928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后改为中共中央政治机关报,《上海报》前身是《白话日报》,由中共江苏省委创办。两报合并改组为《红旗日报》后,由李求实主编,初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后改为中共中央和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
中共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发起和领导的左翼革命文化运动越战越勇。左翼革命文化运动是从创办《文化批判》月刊和《太阳月刊》开始的。《文化批判》由创造社于1928年创办于上海,是一个综合性理论杂志,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哲学、文艺等各个方面,用很大篇幅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还发表了不少倡导和讨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文章。《太阳月刊》是当时宣传革命文学的又一个重要阵地,发表了不少阐述革命文学重要理论的文章。
左翼新闻记者联盟:1932年成立,在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集纳协会基础上成立起来的。成立后通过各种方式,团结进步的新闻界,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同时对国民党的反动新闻统制及其御用的反动新闻事业进行斗争。成立不久就创办了国际新闻社。出版《集纳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