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砚贡属于哪国
歙砚作为贡砚,明确见于史籍记载的朝代有:五代时期的南唐、南北宋以及清代。歙砚最早入贡的成说,见载唐积《歙州砚谱·采发第一》:
婺源砚……至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又献砚并斫砚工李少微,国主嘉之,擢为砚官。今石工周全师之,尔后匠者增益颇多。今全最髙年,能道昔时事。并召少微孙明(今家济源),访伪诰不获,传多如此。
据此说法,歙砚始贡于五代南唐之元宗时期。
《歙州砚谱·采发第一》
南唐元宗,即南唐第二位皇帝中主李璟(916~961年),在即位之初颇有作为,先后灭楚、闽二国。后奢侈无度,导致国力下降。受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李璟好读书,多才艺。擅词,词作与其子后主李煜合辑称《南唐二主词》。
欧阳修《文忠集·试笔·南唐砚》,对南唐官方采制歙砚的资料有所补充:
某此一砚,用之二十年矣。当南唐有国时,于歙州置砚务,选工之善者,命以九品之服,月有俸廪之给,号砚务官,岁为官造砚有数。其砚四方而平浅者,南唐官砚也……
南唐歙砚入贡的缘由:由于中主李璟注重文房翰墨,歙州太守便进献当地名产歙砚并推荐砚工李少微,受到李璟嘉奖。李璟并于歙州设置官方制砚机构——“砚务”,任命李少微为砚务官,秩九品,月享公俸,每年定量为南唐朝廷监制歙砚。所制之砚,被世人称之为南唐官砚——此为明确记载歙砚作为贡品最早的文献出处。
笔者通过对《清异录》“宝相枝”条目(详见本综考第二篇《〈清异录〉纪砚条目考释》)与黄庭坚《砚山行》诗的勾沉索隐,破解其中相关密码,得以确证歙砚在唐末已是贡品,从而把《歙州砚谱》所载歙砚“始贡南唐”之成说,前推至唐代末年。此说不见于古人文献,也未见有今人论及。下面就此问题展开论述。
Ⅱ 砚台是怎么出墨水的
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
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发墨好的墨如油,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所以画画的用砚比书法的用砚要求更高。
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极其珍贵。
石材硬度较软则砚石显空隙率小,砚石的矿物细、粒间间隙小,从而达到很好的发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较硬则显示矿物较软者稍粗、粒间间隙稍大,从而可以达到很好的下墨,下墨与发墨本身是矛盾体,好的砚质要恰好能够调和矛盾,就是要细而不滑,涩而不粗。
(2)砚台宣传片扩展阅读
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徐公砚、木胎漆砂砚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
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出现了瓦砚、铁砚、锡砚、玉砚、象牙砚、竹砚等等。
木砚研究始于何时,没有定论,但以清代居多。木材因其本性所限定,实际并不适宜做砚台,但文人的浪漫将这种大胆的尝试,与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颇为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除石砚以外,我国还生产过一些用其他原料制作的墨砚。汉代有瓦砚,陶砚,玉砚,铁砚和漆砚,晋代有木砚,瓷砚,和铜砚,唐代有泥砚,宋代有水晶砚,石泥砚,砖砚和天然砚,明代有化石砚,清代有纸砚,而今有橡皮砚。
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砚台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
Ⅲ 现在还有人买砚台吗
我觉得,现在还是,会有人在买砚台的。因为受中华文化的影响,现在学毛笔字的人很多。所以在很多人眼里,中国冯和中国文化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不会丢。中华传统也不会失传的。所以毛笔字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如果没有砚台就没有毛笔字的灵魂,所以人们还是喜欢用砚台来,写毛笔字。
1.墨汁的浓淡和调配不好控制。
我们在用墨汁写字的时候,墨汁通常要兑水稀释才能使用,否则会太浓,写字不顺畅。
但是,就是这个兑水的环节,难道了许多英雄汉,让他们竞折腰。稍有不慎,兑出来的墨汁就会把你的书法作品,变成一个大型灾难现场。
而更多的情况是,我们0在调墨汁的时候,会陷入“兑水—倒墨汁—兑水……”的怪圈,直到倒了过多的墨汁,一次根本用不完。
而用不完的墨汁是无法存放的,一是因为会变味儿、发臭,二是因为墨汁中用了大量工业化学胶,放久了就会太粘稠,没法再用。
“墨汁”的灾难现场
2.墨汁容易粘滞,影响运笔,会形成坏的书写习惯。
墨汁中通常含有大量的工业化学胶,非常容易粘滞,写起来运笔不顺畅,影响书写效果,也不利于笔力的增进,反而会因为适应墨汁的粘滞而形成描字、画字、频频补笔的坏习惯。
3.墨汁的墨韵效果没有研的墨效果好。
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讲究墨分五色,尤其是明清以来,在董其昌、王铎等人的推动下,书法艺术越来越讲究墨韵。而墨汁在表现墨韵上,不够生动、丰富。
因为,新研的墨是新水研磨的活墨,墨汁则是久被封闭的死墨。这二者的差别,就像活水和死水,其间的差别不言而喻。
活水和死水的区别
4.墨汁是有保质期的,而墨条是越古越好。
墨汁有保质期,至少说明了墨汁的表现效果存在一定的极限。或许现在用墨汁写的一些书法作品,虽然当时墨色丰润,过个几十年,或许就会成为死黑一片,没有了往日的风采。而那些流传至今的书法名作,墨色生动,宛如新作,则是因为用了研的墨来书写。
二、用砚台、墨条研墨的5个好处
1.用墨条在砚台上研磨出来的墨,墨质细腻,层次分明,能很好地表现墨韵。
我们看董其昌用淡墨写的字,墨韵多么生动!
董其昌的淡墨风采
2.用墨条在砚台上研磨出来的墨,无论浓淡稠稀,写起来都很顺畅,毫不滞涩,能够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用笔习惯。
3.用墨条在砚台上研墨的过程,实际上整个书写的准备过程,有利于放松心情,并预先构思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
王羲之在《题笔阵图后》就说过“夫欲书者,先干研黑,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可见书圣王羲之对研墨过程的重视程度。
王羲之《初月帖》
4.研墨的工具——砚台、墨条,通常比较美观,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好的砚台和墨条,本身就是非常精美的艺术品。尤其是赫赫有名的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澄泥砚、洮河砚,无一不是石质细腻、纹理美观。
胡开文、曹素功、郁文轩等墨条,无一不是墨香幽幽、沁人心脾。
5.好的砚台和墨条,可以长久保存并升值,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假如你的家里现在藏有一方正宗的端砚,一块宋代的墨条,那么恭喜你,这不单单是收藏价值,简直是文物价值了。从现在起,收藏一方好的砚台,一块好的墨条,没准哪天就值大价钱了!
Ⅳ 中国十大名砚台有哪些
端砚:用 端溪砚石制作,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端溪之烂河山。石质细腻、幼嫩,有发墨不损笔毫和呵气即可研墨的特点。端石天然生成的花纹构成端石的“石品”, 如蕉叶白、鱼脑冻、天青、火捺、猪肝冻、金星点、冰纹、石眼等。端砚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以古雅、朴实、精美、自然闻名于世,有“群砚之首”、“天下第一 砚”、“文房四宝中的宝中之宝”的美誉。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自唐代问世以来,便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 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故而升到我国石砚之首。
2.歙砚:始 于唐代,产于古歙州(今江西婺源,安徽省歙县、黟县、休宁等地)以婺源的龙尾砚为优,其料取于江西婺源县龙尾山一带溪涧中,故又称之为龙尾砚。歙砚石质坚 韧、润密,纹理美丽,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敲击时有清越金属声,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可研,发墨如油,不伤 毫,雕刻精细,浑朴大方。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
3.陶砚:山 西澄泥砚,出产于山西省新绛县(古称绛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名砚之一,与端、歙、洮砚齐名。澄泥砚由于原料来源、烧制时间不同而有不同颜色,以 “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澄泥砚不施彩釉,采用科学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药物熏蒸,特殊的 炉火烧炼,使之自然窑变,同窑之中的澄泥砚幻变神奇、色彩各异。
4.洮砚:亦 称洮河石砚,其料取于甘肃卓尼一带洮河深水处,洮河源于古时洮州,故名洮河石砚,简称洮砚。石质腻润,色泽细丽,发墨快,贮墨时间长。洮河石分为绿洮和红 洮两种,绿洮石有“鸭头绿、鹦哥绿”等名石,石纹如丝,清丽诱人。红洮石呈土红色,色纯而细润,颇罕见。洮河石砚传世很少。
5.鲁砚:以 山东省所产诸砚石制成的砚,山东红丝石砚为鲁砚代表,以其质地嫩润,护毫发墨,色泽华缛,瑰丽多姿。鲁砚石质、色泽、纹彩、天然形状等方面各具特点。包括有红丝石、淄石、尼山石,还有徐公石、浮莱石等十多个品种。这些砚材都具有沉透嫩润,坚而不顽,腻而不滑,发墨而不损毫的特色。
6.淄石砚:又 名金星砚,产于山东省淄博市的淄川、博山一带,已有千年的历史。淄石颜色有绿、黄、紫等几十个品类。绿色的有荷叶绿、竹竿绿、莴苣绿和沉绿;紫色的有夹山 红、紫云、绀红等;黄色的有绀黄、柑黄、束瓤黄等。此外还有赭色、多彩、绀青等品种。淄石砚的珍珠斑、翡翠斑、冰冻纹、金银星、色晕之类常现于砚面。
7.贺兰砚:产自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麓笔架山。砚有深紫、浅绿两种天然色彩,制砚以紫色为主,绿作点缀之用。砚石中带石眼、玉带、银钱、眉子和云纹者更是可贵。此砚质地细,发墨细,不渗不漏,不干不臭,不损笔毫。
8.思州石砚:砚石出自贵州省岑巩县星台潭,石砚坚致细润,发墨细,不滞笔,贮墨于砚中终日可用。如果无水时,呵气砚中,能自出露液,并能用于书写。石质坚润如玉,呈黛色,具有“水石殊质,浑金璞玉,云滋露液,惜墨惜笔”的优点。思州石砚的制作以浮雕为主,造型古朴厚重。
9.松花御砚:产于东北长白山区,色彩有紫红、紫绿相兼、深绿、浅绿四种,间有黄色和刷丝纹,以深绿色刷丝为上品。石质坚实发墨,硬度比端石、歙石都高,研磨以后,用水冲洗不留痕迹。
10.易水古砚:河北传统名砚,产于易州(今易县),也称易砚。取石于河北省易县钟南山,砚石色彩柔和,为紫色水成岩,石面上常点缀碧绿、淡黄或灰色的斑纹。砚石细腻光润,质刚而柔,易发墨,储墨久长,不滞墨。雕刻以龟砚、龙砚、琴砚、兽砚、棋砚等最为著名。
Ⅳ 文房四宝出自安徽的其中三宝是哪三个
文房四宝都是出自安徽的,分别是:纸、笔、墨、砚。
1、作为文房四宝的故乡的安徽宣城,是我国文房四宝最正宗的原产地和饮誉世界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所产的宣纸(安徽泾县)、宣笔(安徽泾县/旌德)、徽墨(安徽绩溪/旌德)、宣砚(安徽旌德)举世闻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捧。
2、中国的用具,不少独具一格,它既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 又为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其最典型的是被称为“文房四宝”的书写工具:纸、笔、墨、砚。
(5)砚台宣传片扩展阅读:
1、毛笔,是古代中国与西方民族用羽毛书写风采迥异的独具特色的书写、绘画工具。当今世界上虽然流行铅笔、圆珠笔、钢笔等,但毛笔却是替代不了的。
2、墨,是书写、绘画的色料。唐代制墨名匠奚超、奚廷父子制的好墨,受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全家赐国姓“李氏”。从“李墨”名满天下。宋时李墨的产地歙县改名徽州,“李墨”改名为“徽墨”。
3、纸,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发明,世界上纸的品种虽然以千万计,但“宣纸”仍然是供毛笔书画用的独特的手工纸,宣纸质地柔韧、洁白平滑、色泽耐久、吸水力强,在国际上“纸寿千年”的声誉。
4、砚,俗称砚台,是中国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汉代时砚已流行,宋代则已普遍使用,明、清两代品种繁多,出现了被人们称为“四大名砚”的洮砚、端砚、歙砚和澄泥砚。
Ⅵ 这个砚台价值多少
砚台四大名砚,几万几十万的都有。要是名人用过的,带有标志性砚台那就更不用说了。但是这样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为啥,能收藏的早就收藏了,还能等你捡漏么?
Ⅶ 请问谁了解此砚台
歙砚概述
歙砚【shè yàn】,别名龙尾砚,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龙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砚之中,罗纹砚最易发墨,最 宜笔锋。罗纹砚中,以纹理细密的古犀罗纹、鱼子罗纹和暗细罗纹为最佳。歙砚因其石纹各异而拥有不少雅称,如金星砚,砚石中洒布金黄色点,黑地黄星,宛若夜幕繁星;罗纹砚,蓝黑细线似罗纹,细的如盘发,粗的似卷带,起波的灵动,像卵石见扁见圆;蛾眉砚,卧蚕、柳叶都似眉,长的长,短的短,有的还成双成对,恰似脸上挂双眉。另外还有鱼子纹、瓜子纹、枣心纹、算子纹、松纹、豆斑纹、角浪纹等,雕砚名家们一般都会因材琢砚,让纹彩尽量展现出自然纯朴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辉映。
尽管罗纹歇砚实用价值很高,但名气并不是最大,歙砚中名气最大的是金星砚。从唐代开采歇石以来,金星砚的名气一直高居首位,被人们认为是歙砚的代表。金星砚硬度高,坚润耐磨,且越磨越亮,冲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砚中之上等佳品。[2]
歙砚[1]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产于古歙州.(今江西婺源,安徽省歙县、黟县、休宁、等地)其中以歙砚,潜龙在渊婺源的龙尾砚为优。尤以龙尾山西麓武溪乡产高档的砚石料为精绝。龙尾山高二百仞周三十里,幽谷谋潭,草木葱贫,溪流湍湍,怪石兀立,素有“砚山”之誉。从《婺源县志》上看,产石之佳者,不尽在龙尾山,尚有驴济,洗泥坑、洞灵岩等处。统称歙石,或婺源石。歙砚名称的由来,是由于唐代开元间歙砚已成为贡品,名闻于世,因产于歙州故名歙砚,当时婺源归歙州管辖,宋代徽宗年间改歙州为徽州,歙砚出名在徽州之前,故有徽墨之称没有徽砚之名。歙砚石质坚韧、润密,纹理美丽,敲击时有清越金属声,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可研,发墨如油,不伤毫,雕刻精细,浑朴大方。歙砚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歙砚雕刻经过历代砚雕名家的辛勤耕耘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涌现出许多名家高手,并形成了多种流派。雕刻技法和设计继承传统之精华,又弃其俗气、匠气,使这项传统工艺更具收藏价值。在国事交往中,歙砚多次被选作国礼,赠送给国外友人。目前,歙砚砚石原料奇缺,传统工艺后继乏人,急需加大保护力度。
[编辑本段]歙砚特性
歙砚:坚润如玉,磨墨无声。
歙砚原料产于婺源龙尾山、仙霞岭一带,绵延数百里。尤以龙尾山西麓武溪乡产高档的砚石料。龙尾山高二百仞周三十里,幽谷谋潭,草木葱贫,溪流湍湍,怪石兀立,素有“现山”之誉。从《婺源县志》上看,产石之佳者,不尽在龙尾山,尚有驴济,洗泥坑、洞灵岩等处。统称歙石,或婺源石。
歙砚始于唐开元年间。据五代陶谷《情异录》记载,唐开元二年,玄宗赐给宰相张文蔚、杨沙等人的“龙鳞月砚”,就是歙州产的一种较为名贵的金星砚。可见,歙砚的传世至少有一千二百余年了。
由于歙砚石包青莹,纹理缜密,坚润如玉,磨墨无声,深得南唐元宗李景的喜爱,故在歙州设置了砚务,并把观工高手李少微招为砚务官;专理制观事宜。南唐后主李煜称澄心堂纸、李廷墨、龙尾枣心现为天下之冠,使歙砚声名益振。五代末,江南战乱,砚坑淹没,制砚业日趋衰落。直到宋朝景年间,校理钱芝到歙县任职,遣人找到了被淹没的砚坑,便采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复出,制砚业重又兴起。以后嘉右年间,再次征民工开掘。于是,歙砚生产又一次呈现繁荣景象,精品不断问世,并涌现出以周全为代表的一批雕砚高手。在此期间,一些论述领砚的专著,如《歙州砚谱》、《歙砚说》、《歙石辨》也相继刊印。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馆内,尚保存着一批解放后出土的宋代歙砚,其石质坚润细密,雕琢古朴雅洁,了无繁缛之饰,看后令人爽心悦目。
歙石的地质年代后属震旦纪,距今十亿年,是一种泥质粘板岩,广东端石的地质年代为泥盆纪,距今四亿年,是一种泥质变质疑灰岩。歙石的平均硬度,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点五度。由于歙石坚润,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莹”的优点,为端石所不及。历史上,赞美歙砚的诗文甚多。如北宋书法四大家苏武、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对歙砚作过极高的评价。苏轼有首诗云:“罗细无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同见诗人对歙砚迷恋的程度了。曾任端明殿学士的书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砚后喜吟道:“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把保歙砚比拟为价值连城的和氏壁,这足以说明一方精品联现是何其珍贵而难得的了。
元明两代的三百多年间,歙石一直没正式开采过,清代乾隆丁酉年,即公元一七七七年,是歙最后一欢采掘;制砚业几度停顿表滞,因此,歙砚传世者远比端视少,歙砚之精者尤为罕见,致使近百年来的藏砚家,都有“歙砚难求”之感叹。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激砚的生产,使停产一百八十余年的文房珍品——歙砚,终于大放异彩。 歙砚不仅以其石质坚润、宜墨适用的艺术价值享誉古今文坛,而且以它造型优美、雕琢精细的传统工艺特色蜚声中外。歙石右天然生成的各种色彩和星晕纹理,大致分为眉织、罗纹、金星、银星、金星等诸种。歙砚的雕琢,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传统从全国来说,砚雕分微、粤、苏三大流派。而徽派素以精细见长,所雕瓜果、鱼龙、殿阁、人物,无不神态入微。这是砚雕工人在实践中与微派版刻工人、徽墨制模工人、砖雕工人长期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的结果。
1979年,歙县工艺厂制砚达一万一千五百多方,既畅销国内,又远涉重洋到达日本和东南亚各地,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珍品,许多国际鉴赏家争相购藏。为此,中央轻工部于1979年底向歙县工艺厂颁发了“优质产品证书”。这是我国砚雕工艺战线上,最先获得这项荣誉的单位。[3]
[编辑本段]历史渊源
歙砚歙砚始于唐代。据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自此以后,歙砚名冠天下。
据史料记载,盛唐时歙砚已大盛。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开成五年箕形歙砚,石质细润,色泽清纯,是早期歙砚的珍贵遗存。在南唐时期,歙砚大受宠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宝重歙石,专门在歙州设置了砚务,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后主李煜对歙砚极为推崇,把歙砚、澄心堂纸、李廷硅墨三者称为天下冠。
宋代,歙砚获得很大发展,歙石开采规模扩大,歙砚精品不断涌现,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为诸砚之冠。
1953年歙县宋代窑藏出土17块歙砚,石质与造型各异,制作巧妙,展现了歙石精美绝伦的面貌。据砚谱记载,宋时歙石名目有眉子纹七种,外山罗纹13种,水玄金文厥状10种,各种纹色灿然烂漫,诚如宋代书法家蔡君漠所赞:"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诗中将歙砚与卞和玉相媲美,认为歙石价值连城。元代以后,歙石开采时断时续,但成砚依然大量涌现,成为明清宫廷和士绅之家赏鉴流连的珍品。
从元末至清初未见有官方开采歙石的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歙砚生产一度得到发展,金星歙砚重新问世。改革开放后,歙县和婺源县先后成立了歙砚厂、工艺厂、文房四宝公司等,从砚石开采、产品制作到装潢工种齐全,还挖掘了"豆斑"、"绿刷丝"、"歙红"、"紫云"等新品种。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歙砚进入全国制砚行业前列,并以优良品质荣获"国之宝"证书。
徽州歙砚始于唐开元年间,据五代陶谷《情异录》记载,唐开元二年,玄宗赐给宰相张文蔚、杨沙等人的“龙鳞月砚”,就是歙州产的一种较为名贵的金星砚,据此可知,歙砚的传世至少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了。
由于歙砚石包青莹,纹理缜密,坚润如玉,磨墨无声,深得南唐元宗李景的喜爱,故在歙州设置了砚务,并把观工高手李少微招为砚务官;专理制观事宜。南唐后主李煜称澄心堂纸、李廷墨、龙尾枣心现为天下之冠,使歙砚声名益振。五代末,江南战乱,砚坑淹没,制砚业日趋衰落。直到宋朝景年间,校理钱芝到歙县任职,遣人找到了被淹没的砚坑,便采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复出,制砚业重又兴起。以后嘉右年间,再次征民工开掘。于是,歙砚生产又一次呈现繁荣景象,精品不断问世,并涌现出以周全为代表的一批雕砚高手。在此期间,一些论述领砚的专著,如《歙州砚谱》、《歙砚说》、《歙石辨》也相继刊印。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馆内,尚保存着一批解放后出土的宋代歙砚,其石质坚润细密,雕琢古朴雅洁,了无繁缛之饰,看后令人爽心悦目。
歙石的地质年代后属震旦纪,距今十亿年,是一种泥质粘板岩,广东端石的地质年代为泥盆纪,距今四亿年,是一种泥质变质疑灰岩。歙石的平均硬度,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点五度。由于歙石坚润,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莹”的优点,为端石所不及。历史上,赞美歙砚的诗文甚多。如北宋书法四大家苏武、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对歙砚作过极高的评价。苏轼有首诗云:“罗细无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同见诗人对歙砚迷恋的程度了。曾任端明殿学士的书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砚后喜吟道:“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把保歙砚比拟为价值连城的和氏壁,这足以说明一方精品联现是何其珍贵而难得的了。
元明两代的三百多年间,歙石一直没正式开采过,清代乾隆丁酉年,即公元一七七七年,是歙最后一欢采掘;制砚业几度停顿表滞,因此,歙砚传世者远比端视少,歙砚之精者尤为罕见,致使近百年来的藏砚家,都有“歙砚难求”之感叹。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激砚的生产,使停产一百八十余年的文房珍品-歙砚,终于大放异彩。 歙砚不仅以其石质坚润、宜墨适用的艺术价值享誉古今文坛,而且以它造型优美、雕琢精细的传统工艺特色蜚声中外。歙石右天然生成的各种色彩和星晕纹理,大致分为眉织、罗纹、金星、银星、金星等诸种。歙砚的雕琢,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传统从全国来说,砚雕分微、粤、苏三大流派。而徽派素以精细见长,所雕瓜果、鱼龙、殿阁、人物,无不神态入微。这是砚雕工人在实践中与微派版刻工人、徽墨制模工人、砖雕工人长期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的结果。
一九七九年,歙县工艺厂制砚达一万一千五百多方,既畅销国内,又远涉重洋到达日本和东南亚各地,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珍品,许多国际鉴赏家争相购藏。为此,中央轻工部于一九七九年底向歙县工艺厂颁发了“优质产品证书”。这是我国砚雕工艺战线上,最先获得这项荣誉的单位。
[编辑本段]工艺特点
安徽歙砚歙石石质优良,莹润细密,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嫩而坚,砚材纹理细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宜于发墨,长久使用,砚上残墨陈垢,入水一濯即莹洁,焕然如新。被誉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
歙砚的制作以雕刻艺术为中心,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构成,按石材纹理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砚雕分徽、粤、苏三大流派,而歙砚所属的徽派素以精细见长,所雕瓜果、鱼龙、殿阁、人物,无不神态入微。歙砚的雕琢,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一般以浮雕浅刻为主,不采用立体的镂空雕,但由于受到砖雕的影响,之间也会出现深刀雕刻。歙砚利用深刀所琢的殿阁、人物等,手法比较细腻,层次分明,而砚池的开挖也能做到相互呼应,因而显得十分协调。 宋代米芾之砚史里说:"歙石以罗纹无星者为上"。而清代唐秉钧之古砚考却说"以金星为贵",传闻以北金星砚磨墨作书画,不易被虫蛀、发霉,可能因金星之色彩含硫磺的关系。其实,上等的砚石应有下列的特质:
▲观砚:温润细腻,纹理清晰,完美无损,星晕明显。
▲摸砚:如孩儿面,似美人肤,吹气盈珠。
▲扣砚:玉德金声,铿锵玲珑。
▲用砚:石滑不涩,发墨益毫,储墨不涸,久磨不损。
除了石材本身之特质外,创意、工艺是制造一方好砚最重要的。石块的大小、色彩、纹饰都是天然的。创意者看到石块后便用他的感觉,因材施艺,才能善用天然的纹理色彩来表达心中的感情、意境,达成天人合一的效果。创意者和雕刻者的关系,便如电影中的导演和演员,互相沟通、研究,更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雕刻家,因现今著名的砚雕家,各擅所长,各领风骚。
欢迎到不二砚斋来了解歙砚与徽墨歙砚的使用与保养
虽然毛笔已渐被钢笔、原珠笔等所取代,但讲究生活品位的文人雅士,仍然是喜欢研墨挥毫的。歙砚大多发墨养毫,但所用的墨必要是上等徽墨,以免磨伤砚面。研墨时要用清水,墨身垂直,重按轻转,先慢后快,自然研出稠密的墨汁,用完后应用清水洗净,以柔软的海棉、软布拭干。不用时可用核桃油或润发油(国外一般用婴儿油)擦上,以保持光泽,然后放于木盒之中。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省歙县的曹阶铭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编辑本段]歙砚雕刻家四大派
▲传统文人派:胡震龙、胡笛、胡茄
胡氏为老一辈的砚雕家,其古典文学功底深厚,精于金石,且擅书画,音律、戏剧无一不精,他的歙砚作品常融金、石、书、诗、画于一体,是一代大家。可惜现在年事已高,近患中风,右手恐再难提刀。胡家长子胡茄,幼子胡笛均是胡派传人,二子皆能承其衣钵,各有特色,胡笛更擅长浮雕,刀法细腻精奇。著名作品有《秋韵》、《汉简》、《日月合壁》、《双狮舞球》、《双灵图》等。
▲现代抽象派:方见尘
此派以方见尘为宗师,见尘为方氏砚雕世家之次子。曾任安徽省歙砚研究所所长,新安画派研究会理事,人称"徽州一怪"为人直率,潇洒豪放,擅长砚雕,工书画,其创作每多在情不自禁,灵感袭来之时速成。落刀挥毫,心领神会,舞之啸之,如醉如痴,自号"怪人见尘"。其作品多富抽象现代感,亦喜保留石材天然之风韵:"不尽琢磨,半留本色"。著名作品有《天官赐福》、《芭蕉习书》、《达摩面壁》、《剑魂》、《睡美人》等。
▲徽雕精工写实派:胡和春 程苏禄
胡和春,擅长传统镂雕,具有浓厚的徽派特色。尤精以雕龙、虎、牛等,作品古朴,凝重大方,挫中藏巧。著名作品有《报春图》、《五灵图》等。
程苏禄,追求一丝不苟的写实效果,精工细作,形象逼真,构图繁缛细致,是老工艺师中最见硬功夫者,可作纪实山水景观。代表作有《太白问津砚》,《石淙名砚》
《黄海探奇》,《东坡夜游砚》《兰亭砚》《百螺砚》等
▲青年俊彦派:胡淼、张硕、潘小萌(女)等
胡淼、张硕、潘小萌(女)为新一代砚雕家之代表,集方、胡二家之所长,刀法利落,线条流畅,尤擅长于感情之演绎。他们的代表作品有《归航》、《红楼梦》、《东坡词意》、《龙吟虎啸》、《慈航普度》、《双乔》等。
[编辑本段]歙砚的优劣鉴别
对于砚的优劣,由于人们喜好和侧重点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但其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仍是人们辨别砚优劣的共同标准。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质、工、品、铭、饰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和研究。
1.质即砚材的质量。以歙砚来说,不管是哪一个品种,也不管出自什么坑口,或者冠以什么名称,总体标准应该是:坚实细腻、温润如玉、容易发墨、不损笔锋、不吸水、易洗涤、寒冬储水不冻、盛夏储水不腐。凡达到或者基本达到上述标准的砚石,即可认为是优质砚石,反之,就应属劣质砚石。
2.工即砚的雕琢。佳石必欲良工,以此衬托则艺术品位更高,二者缺一,则终生遗憾。但是"工"的优劣不在于雕刻题材的选择,也不在于雕刻风格的运用,而在于雕刻整体创作是否出新、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瑕疵掩盖是否巧妙、纹色借用是否得体,是否体现了率真自然但绝不媚俗,富有匠心而少有匠气。
3.品指砚的品相外形。砚的品相外形尤如人的面貌,应以端正规矩、落落大方为好。因此,尽管歙砚的造型千姿百态,形状各异,但一般来说,以长方、正方、圆形、椭圆形者为上,自然状如某一物者(如瓜形砚、竹节砚)次之,畸形而毫无意义甚至有残缺破损者为下。
4.铭指砚的制作者、收藏者在砚的有关合适部位的题诗吟咏或者作句留念。铭的价值除了要看制作者、收藏者的身份地位高低、诗句的意境优劣,还应看它的书写雕刻水平的高下。名家的名诗名句加上名家的书写雕刻,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砚的身价。相反,铭若成为画蛇添足的败笔,则倒不如没有的好。
5.饰指砚的装饰,像砚匣锦套之类。虽然这些东西不属于砚本身,而仅作为装饰和养护之用,但反过来对砚的优劣也能起到很大的陪衬作用。真正的名砚,砚匣锦套的材料和加工一般都十分考究,放在简陋的包装里面或者根本没什么包装的砚,则很难谈得上有什么档次。
[编辑本段]歙砚历史上的名工、名砚
唐咸通年间(860—874),文学家李山甫赞歙砚诗曰:“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虚心。波浪因纹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啻值千金。”记述了唐代歙砚波浪纹就已定名,由于石品名贵,雕工讲究,才“何啻值千金”。梁开平二年(908),梁太祖朱温赐宰相张文蔚、杨涉等人“龙鳞月砚各一,歙产也”。刻工不详。南唐时,歙砚雕刻以砚务官李少微著称,其孙李明和著名砚工周全,相继成为他的得力助手。李少微为后主李煜雕刻“砚山”歙砚一方,该砚奇峰耸立,山水相依,被李后主视为“至宝”。到宋时,该砚落到书画家米芾手里。米芾为其铭曰:“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后来,米芾用此砚换取了友人苏仲恭的一片宅地。南唐后起的名砚工有:刘福成、周进成、周进昌、周小四、朱明、戴文忠、戴山、戴义成、方守忠、方庆子、胡嵩兴等。现存南唐以前歙砚两方,一方为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开成(836—840)箕形歙砚,现藏于省博物馆,该砚长20厘米,上宽11厘米,厚3.5厘米。另一方为五代时制作的抄手“风”字砚,现藏于本县博物馆。该砚长22.2厘米,宽15厘米,厚3.3厘米,重0.9公斤,外形同“风”字,砚堂前低后高,与砚池连成一坡度,背面为插手式,有细直眉纹。
歙砚 宋代,苏轼有两方名砚。一方为吴顺义元年(921)处士汪少微题铭,铭曰“松操凝烟,楮英铺雪,毫颖如飞,人间五绝”。另一方为李少微后裔所赠,色如碧玉,苏自赋诗赞曰:“罗细无纹角浪平,半丸犀璧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苏轼还有一方歙砚,铭曰:“东坡砚,龙尾石,开鹄卵,见苍壁,与居士,同出入,更寒暑,无燥湿,今何者,独先逸,同参寥,老空寂”。徐虞部有方龙尾石砚,请书法家蔡襄品第,蔡襄看后题诗赞曰: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现存宋代名砚有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眉纹枣心砚和休宁县博物馆的银色冰纹砚及黟县博物馆的抄手砚。冰纹砚长19.8厘米,厚4厘米,正视纹路为山峦起伏,侧视则银丝万镂,砚背镌有隶体“歙石绝品”四字。抄手砚左侧阴刻隶书“世路艰、人业异、与石交、不相弃”,右侧阴刻篆书“结邻”。现存元代名砚有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太师少师砚”。宋、元两代歙砚名工不详。
明代,歙砚名工仅见清代康熙《徽州府志》记载的叶镶。元末战乱后,“砚琢者日拙,识砚材者尤鲜。叶镶巧悟天授,制多独创,精妙绝伦,诸工皆师其作”。《西清砚谱》中记载,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有一方仿汉瓦样歙砚,长18.8厘米,宽10.9厘米,此砚后归唐寅,清代又被皇家所藏。砚上有董其昌铭曰:“博以方,温而粟,润鸿藻,翼经术”;唐寅铭曰:“古瓦尚多炎汉制,墨光能射斗牛寒”;乾隆帝铭曰:“歙之石,龙尾最,式萧瓦,汉制派,董以画名,唐以画经……”。
现存明代名砚有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冰纹银光砚”、“白眉子砚”,休宁县博物馆的“蝉形三足砚”,徽州地区博物馆的“蛙晰栖穴砚”、黟县博物馆的“三足圆形金星砚”。“蝉形三足砚”长34厘米,厚6.5厘米,墨池开在蝉头部,池前部两角外突作蝉眼,构思巧妙,造型生动有趣。“蛙晰栖穴砚”,长21.2厘米,宽14.2厘米,厚4.4厘米,间有阔眉纹,蛙、晰清晰可见,蛙借凹洼为栖地,两晰沿池追逐嬉戏,造型简朴,图饰生气盎然。
清代,歙丞、书法家高凤翰酷爱歙砚,自选自雕,右手残废了,改用左手雕,成了著名砚刻家。他藏砚一千多方,著有《砚谱》二卷120式,均为清代名砚的佼佼者。现存清代名砚有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庙前青砚、松皮砚、原生物化石砚和藻类、羊齿蕨类化石砚等。
建国后,自1964年恢复歙砚生产以来,砚雕工艺人才辈出,名砚层出不穷。著名砚刻家及其代表作简介如下:
汪律森,祖籍江西婺源,曾祖父汪桂亮、祖父汪培玉都是砚雕名工。善制仿古砚,刀法流畅,线条洗炼准确,不留刀痕。代表作有“历代砚式”、仿古鼎式砚”等。
胡震龙,工诗词、书画,善砖雕、砚雕。构图古雅、浑厚,砚刻技艺精湛,刀法苍劲有力,错落有致,具徽派特色。代表作有“阿房宫赋砚”、“琵琶行砚”、“丰乐亭记砚”等。
方建成(又名方见尘),其砚雕作品拙中藏巧,追求意境,构图巧妙。往往不尽雕琢,半留本色,保持天然风韵,形成了浪漫、豪放、洒脱的独特风格。代表作有“嫦娥奔月”、“云水拱月”、“黄山图巨砚”等。“嫦娥奔月砚”巧妙地利用砚石上云雾金星的纹饰,再现了嫦娥驾着祥云奔向月宫时,仍依依不舍地回首盼顾人间,将嫦娥刻画得维妙维肖。“黄山图巨砚”长100厘米,阔85厘米,重120公斤,上雕黄山全图。
叶善祝,师承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砚刻家张景安,其砚作刀法细腻,线条酣畅,构图新颖。代表作有“司书砚”、“荷叶砚”等。
胡冬春,作品以精细见长,风格古朴典雅,具浓厚的徽派特色。代表作有“兰亭砚”、“长岗砚中之精品——歙砚虎啸图”、“荷叶君子砚”等。
胡和春,其作品有浓厚的徽派特色,以精细见长,刀法细腻、流畅,构图古朴雅典、错落有致,擅雕龙凤。代表作有“九龙戏水金星观”、“神龙神虎砚”等。
汪启渭,精于石雕、牙雕、木雕,砚雕技法集“三雕”于一体,融会贯通,爱制写生作,刀法精细,构图新颖,匠心独具。代表作有“青蛙戏水”、“雨打芭蕉”等。
姚传禄,安徽霍丘县人,有扎实的传统砚雕技法,且富于创新。他的作品“九龙朝阳砚”、“壁立万仞”、“揽月”、“东坡泛舟”、“荷塘秋趣”等曾在安徽画廊展出。其代表作“九龙朝阳砚”长60厘米,宽40厘米,厚5厘米,重25公斤。整整耗时一年才制作完成。该砚九条蛟龙盘踞砚之四周,龙首昂翘,体显三截,龙鳞圆浑,龙身凸起,风卷云舒,砚堂有如一轮朝阳冉冉升起,与腾龙和祥云交相辉映,呈群龙拱日天成之态。
[编辑本段]歙砚砚石产地-龙尾山简介
婺源的龙尾山,在现今的江西省婺源县溪头乡境内,这里是龙尾砚(歙砚)的产地,风景秀美.早在一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人采石制砚。宋朝,龙尾砚的制作进入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欣逢盛世,如今的龙尾制砚人,早以不满足躬耕于砚斋,利用互连网宣传歙砚.让歙砚走向全国,甚至飘洋过海.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
砚山村桥头坑
砚山村桥头坑位于武溪旁.是2002年马路加宽时,被当地百姓发现的坑口.发现时,坑口有古人已经开采过的痕迹,但未见有记载。因坑口旁边有座桥(到砚山必需经过此桥),所以大家叫它桥头坑.该坑最具代表的就是罗纹(此罗纹旋转到一定角度看时有的象雨点一样的黑点).还有少量的金星,金晕,眉子.好的桥头坑石质也非常细润.常有人误作老坑罗纹。
现在景(德镇)婺(源)黄(山)高速公路的遂道口刚好从坑口的上方经过,当时人们曾猜想肯定会有大批的石料涌现,现在遂道已经贯通,却也无一可用石材发现.而离坑口50米的地方高架桥的桥墩挖下20米深也未发现可用石材.即使原来的坑口位置有石材以后也是很难开采的(高速路基下不能动土).也就是说,桥头坑石一般不会再开采了。
芙蓉溪里的子石
子石,也有人称仔石,也就是卵石。这些子石是古时山石自然崩塌或古人采石时砚石滚落到溪中经水流、石块千年碰撞、磨擦、浸泡,去粗存精留下来的砚石精华,一般子石外表有特有的珍珠光泽,磨开石皮,可见砚石成半透明状,石声一般呈木声,好的子石,具备了优质砚石的所有特征,子石价高,不光是极难得.还因石头来之不易。[4]
Ⅷ 请教如何制作砚台
1、易水砚
制作易水砚的过程主要分选料、制坯、设计、雕刻、打磨、上蜡、亮光七道工序。
选料。将拣出的石料用铁凿轻轻敲击,发音如铜声即为上品,发音低沉者次之,发音如瓦者即有石病,不宜琢砚。砚石硬度要适中,断面硬度与版面硬度相差不能大于一级,构成砚面纹饰的各种矿物质与砚面基本硬度也不能超过5级。选好的石料用水洗净,进入下道工序。
制坯。分锯坯和磨坯两步。画线后的石料分圆形、方形和不规则形三种。锯时应确保截面与砚面垂直。带盖的砚台要先将锯好的砚盖用钢锉定型为圆、方、或是随形 之状,然后用粗沙在石板上平磨,平整后改用磨刀石粉加水磨,最后使其四面平整。制成砚坯以见不到节理裂隙或次生充填物的矿物细脉者为上品。
设计。按砚坯大小、质地优劣、形状方圆等赋以不同图案,将图描于砚坯上,循图雕刻。
雕刻。雕刻是一种艺术创作,与书法、绘画同理。步骤分凿形、抢平、片光、走细,刀法分平雕、圆雕、浅雕、微雕、镂空、阴雕阳刻、阳刻阴雕刚柔相济。图案布局得当,疏密相间。
打磨。雕刻完成后,砚面和图案必须磨光。先用细石将砚通磨一遍,再用细沙纸水磨。图案部分可撒些细磨石粉,用牙刷磨光,有的需故意显示刀痕者例外。
上蜡。将雕刻好的砚台水洗干净放入布置好的大铁锅内,沸水蒸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看火候使砚石热透再取出,要做到纤尘不染。然后将蜂蜡或是白蜡放于砚池内融化,再用毛刷均匀地将整个砚体刷遍,待温度降到蜡在砚上固化如漆即可。
亮光。用薄麻布缠于手指上,在上好蜡的砚台上或擦或蹭,手指灵活掌握力度,将砚台的光亮度擦到最佳的效果为止。
2、澄泥砚
陕州澄泥砚是唐宋时期的澄泥贡砚,也是明清时期的重要砚种。澄泥砚有着极其复杂的工艺流程,大小工序四十八道,其中澄泥、压实砚坯、柴窑火候三个最为重要。
在这四十八道加工工序中,首当其冲的“澄泥”至关重要。制作澄泥砚的泥土取自陕州火烧阳沟,因为只有这里的泥细腻异常,少有杂质。取回的粘土块经风吹日晒两三年,用锤子敲击成粉末状,再用箩筛去除杂质。
从一捧杂土到一团“筋道”的细泥,不知要经过多少次的揉搓和摔打方可使用,在澄泥砚加工过程中,尤其是细节部分容不得马虎。一团质地上好的细泥是制作澄泥砚的基础和关键所在。一块泥土经过王驰先生的反复摔打基本成型,从外观看光滑细腻粘性十足。
真正的好泥,质地细腻,如婴儿皮肤般油润光滑,做出来的砚台,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光泽滋润,发墨而不损毫。也只有这样的泥土烧制成品后,观若美玉,击若洪钟。
澄泥砚的制作分为手工捏塑和模具成型两种。就模具成型而言,根据要加工成品的大小,在方形泥块上用钢丝切取需要的泥块。
把钢丝切取后的泥块放在木板上,用一光滑的木棒反复碾压,把泥块碾压成泥饼,目测泥饼厚度达到所需要求时,即可停止。把厚薄均匀的泥饼放入模具中,双手不停按压泥饼让其和模具充分接触而不能留有间隙。把刚刚压实了砚坯的模具反扣在木板上,用钢丝在底部切除没用的多余部分。
钢丝切割多余部分后,再用手反复按压并保证力度均匀,使砚坯内侧光滑细腻没有裂口。这一步看似简单,却是三个最重要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如果砚坯和模具中间按压不实有间隙,烧制后的砚台多有裂口或外观粗糙成废品。
压实以后,要用手慢慢把成型后的砚坯从模具中取出来,这个过程需要有耐心且不可用力过猛。从模具取砚坯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最初摔打揉搓泥巴的重要性,如果泥巴太柔软则取不出来砚坯,如果泥巴太硬取出砚坯时则易破碎。
从模具中取出来的砚坯,要放在阴凉处阴干,在砚坯半干时,要用利刀对砚坯底部四周进行削刻修整,以保证工艺的完美性。小一点的砚坯要阴干半个月,大一点的砚胚甚至需要一个月的阴干时间,在阴干期间绝不能见太阳暴晒。
精修干透后的砚坯放在阳光下稍稍晒一下,然后放入柴火窑里,焙烧七八天后方能出窑。澄泥砚的色泽由窑变而来,古人以黑为最美,常常称之为“呛窑”,也就是熏黑的意思,黑色的澄泥砚烧制过程尤其复杂。
柴火窑的温度掌控在1000度左右,不同温度下窑变出来的颜色也各不相同,陕州澄泥砚常见的颜色有朱砂红、鳝鱼黄、绿豆砂、檀香紫。澄泥砚烧制过程中控制火候最为关键,其中以朱砂红和鳝鱼黄最为名贵。
陕州澄泥砚的最后一道工艺流程是沁蜡,这里用的蜡并不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蜡,而是蜂蜜里上面结的蜡。沁蜡的作用之一可以使砚台外观油光发亮有美感,二可以使砚台少有渗水的作用,以保发墨而不损毫。
澄泥砚造型独特,其样式有“金蟾砚”、“伏虎砚”、“卧牛砚”、“荷叶砚”等。澄泥砚是历史上四大名砚之一,与端砚、鑫砚、洮砚齐名,被皇宫列为贡品,是四大名砚中唯一以泥为原材科制成的砚台。
3、洮砚
洮砚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主要程序有采石、选料、设计、维料、制璞、雕刻、配盖、磨光配合等。
1采行。开采砚石是洮砚制作的重要环节。砚石有坑洞之别,优劣之分,老坑质优之砚石,加上制砚高于制作,可以产出精品和珍品。洮砚名贵与否,最基本的条件在于砚石,故采行这道工序最为重要。
采石工人所使用的工具要因地制宜。根据洮砚石的成分、厚度而有别,以凿为主,又分尖嘴凿和平口凿,这些刀具长短各异,大小不一,粗细不同,但每个石工必须备三四十把,每天工作后要修理磨砺。
维料,又称选料。开采出来的砚石并非是全部可以作砚材,经过筛选后,再将其分出等级。
特别好的,纯净无瑕者为特级,稍次者为甲级,再次为乙级,将有瑕疵的、有裂痕的或烂石、石皮、统统去掉,剩下的就是“石肉”,可以预测到石品花纹的走向,凿出砚的大形,如自然形、蛋形、长方形、方形、圆形、金钟形、兰亭式、太史式等等。
制凿者同样必须懂得看石,因为要将砚石最好的地方留作墨堂,一方洮砚石的优劣都以墨堂之砚行作评价,将行品花纹亦放存墨堂之部位。
设计。洮砚的设计是洮砚制作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工序。要使一块大然朴实的砚石,成为一件精美的作品,就需要认真的构思,既考虑题材,更要留住砚池,设计得当是锦上添花,设计不当就会画蛇添足,甚至弄巧成拙,故雕刻艺人要对砚凿因材施艺,因石构图。
雕刻。洮砚的雕刻采用什么雕刻技法和刀法,要视题材和砚形、砚式而定。如要表现刚健豪放的,多采取深刀雕刻为主,适当穿插浅刀雕刻和细刻;要表现精致占朴、细腻含蓄的,则以浅浅刀雕刻,线刻、细刻为主。
总之,细刻和线刻均属“工精艺巧”之“工精”部分,细刻要求雕刻精细、准确、生动,线刻要线条细腻、婉转、流畅,繁而不乱,繁简得当。
酣盖。洮砚的传统是透空带盖,在做好的砚上配相同色泽的砚盖,是为了使贮存的墨汁不会散发,保持长久之用。
磨光。砚石磨光的工序为雕刻完毕,首先用油石加幼河砂粗磨,目的是磨去凿口、刀路,然后用滑石、幼砂纸,最好是一千目的水砂纸反复打磨,使砚台手感光滑为止,最后是“浸水润石”,过后擦干;砚石磨光的好坏,直接影响砚石的品质及使用效果。
(8)砚台宣传片扩展阅读
保存方法
首先要避光:砚如果放置于窗前案头,应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质会出现干燥的迹象,日晒过久砚匣也容易干裂。玩赏砚台时桌上最好铺上毛毡,砚不要接触金属和玻璃等器物,更不可以将砚重叠放置,以防碰伤。在对砚台涂蜡时,有人将蜡涂遍砚身,有的还涂抹植物油,更有的涂沫墨,以为可以养砚,但这些做法并不妥当。
蜡可以涂于砚四周,底部要薄而适中,最忌将蜡涂在砚堂磨墨的部分;砚上抹植物油的做法也是不妥的,因为植物油属慢干性油脂,砚面有油多招尘土,使砚污秽不堪,并散发出一种怪味或产生霉变。在砚匣保养时,应经常打蜡以保持砚匣光泽,防止潮气侵入。
如果遇到砚匣收缩,砚身放不下的情况,可用砂纸打磨砚匣的内侧,让它增宽易放。古砚匣如有破烂和损坏,可采用匣外配匣的方法对古砚匣进行收藏。
Ⅸ 中国三大名砚台中排第2的叫什么砚要求说出两种名字!
歙砚
又称「罗纹砚」
Ⅹ 三万块买的砚台,十年后有人出百万收购,他却故意将它摔碎,对此你怎么看
胡宗华老人是个退休老教师,退休后回到乡里,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因为平时人缘颇好,家里常常有人来拜访。
这天,胡宗华在村口下棋,一辆轿车开直接到了胡宗华家的门前,下来一个西装革覆的人。这人进了门找到胡宗华的儿子胡涛以后,开门见山,说自己叫李正,受人之托,听说胡宗华有一块血砚台,想来收购。
胡宗华挂断电话,哈哈大笑。向胡涛说道:“孩子,看到没有,千万不要贪便宜,任何人都逃不过良心的谴责。我看好的这个学生,如今能这么做,也算我教会了他做人。”
故事最后的结果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胡宗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做,做人要真正的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