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宣传策划 > 古代参军宣传

古代参军宣传

发布时间:2022-04-09 11:15:45

㈠ 古人如何征兵

自古以来,兵力是国家重中之重,因此便有了征兵之事。在古代,关于征兵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朝《周礼》。此后,各朝各代征兵均有所不同,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征兵的,也许你想去当兵可能还会不够格哦。

上古时期,因为生产的低下,青铜产量很低,所以兵农不分家,全民皆兵,农具就是武器。没有战乱的时候,大家都在耕地,一旦发生战争,大家抡起锄头就上。不过也有制作精良的装备武器,平常的时候保存在公家那里,打仗的时候再发放,称为“授甲”。

西周的时候,征兵制开始广泛实行,而且当时的青年都非常响应国家号召,一听说征兵了,每个人都很兴奋,这个是有原因的。在当时来说,当兵是一种特权,并不是每人都有当兵的机会,一个家庭只能有一个人成为正式士兵,其他人再想当兵,只能是预备役。

战国时期,战乱四起,这个时候当兵的条件就放宽了,为了取得战争胜利,各个国家开始广泛征兵,当然,最能打的还是常规军,至于其他的人,只能做预备役跟后勤。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大部分就是后勤。

汉朝的时候,建立了义务兵役制,不过复员制度没有跟上,因此出现了诗句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奇葩现象。不过汉朝的征兵制要求依旧很高,比如服兵役的最低年龄是在20岁左右,汉初为17岁,后来又改为20和23,而最低身高是六尺二寸。

三国时期,乱世纷争,征兵数量更大,曹操一次便收黄巾百万,则三十万精壮为青州兵,而吴国,还逼迫山越人出山作战。

南北朝的时候,征兵进入新阶段,为府兵制,列入军户籍的人,世代都要负责选出人来当兵,不过也有好处,那就是不用纳税,南朝著名的“北府军”,就是府兵制结果下战斗力最强的军队。

隋唐时期,依旧沿用的是府兵制,不过募兵制也开始使用,募兵在体格能力能方面都优于义务兵,因此往往被编入警卫营或者是突击队。

两宋时期,是募兵制的极盛时期,出现了一种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的局面,也有效遏制了了过去藩镇割据的现象,既能防止武将夺权,也能防止人民反抗。此外宋朝时期,士兵的脸上会被刺字,目的是防止他们逃跑。

明朝的时候,朱元璋自创“卫所制”,5600人为卫,1120人为千户所,120人为百户所。卫所制的兵籍是世袭制,一直到嘉靖时期由于边患严重才改为募兵制,权力也逐渐下放将领,因此出现了有名的“戚家军”。

清朝时期军制,最有名的便是“八旗制”,每旗各养一支军队,在行政上分开管理。清帝国形成后,八旗被视为精锐,身份世袭,享受私田长俸。

清朝初期,八旗的战斗力非常强悍,但清中期以后,由于疏于操练,吃喝玩乐,战斗力大大下降,作战主力,则逐渐转变成以湘军、淮军等地方军为主。

㈡ 古代如何征兵

1、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

我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那时作战用战车,每辆车上有驾车、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战人员三名.俗称“三甲士”。在每辆战车的两侧与车后,随有步兵(徒兵)几十名,由奴隶充当。他们既是战斗员,又是侍候奴隶主的杂役。

2、战国时期的常备兵与常备兵考核制度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封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建立了郡县制,兵役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应把经过考选而来。选时相当严格。

以魏国为例:选拔武卒要求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之甲”,拿一张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开的硬弓和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着文,头戴铁盔,腰佩剑,带三天粮食,在半天之内走完百里路。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3、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度

秦统一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人。

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省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或“卫士”。

汉武帝时,出现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3、三国时代的世兵制度

东汉后期,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霸占,成为依附于他们的部曲(近于奴隶的私人部队)。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这种兵家户籍不属郡县,而由军府管理,称为“士家”、“军户”。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4、世兵制度的进化体: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度

南北朝后期,北朝出现了“府兵制”。西魏的字文泰在大统九年(公元543年),广泛招募各地汉族豪强地主从军,通过他们的从属关系,带来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西魏政权根据他们所带军队的众寡,授予各种不同爵位。这种使地方割据的私人武装中央化的办法,不但增强了朝廷军力,同时使鲜卑部落兵与汉族封建兵制逐渐结合,创置了“府兵制”。

西魏末年,府兵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率领,每柱国下设两个大将军,一个大将军下又有两个开府将军,共有二十四军。当时府兵与民籍分开,不属郡县管辖,他们只管打仗,不负担其它赋税。

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变化。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军士开始编入户籍,从事生产。隋炀帝时,府兵直接从民间征调,男子年满二十一岁即可参加府兵。全国府兵由十二卫分领。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骠骑将军府为鹰扬府。长官为鹰扬郎将。军人称“卫士”。卫府制度趋于完善,中央集权在军制上得到加强。

唐初全国共有六百三十四个府,均由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分领。一改隋朝鹰扬府为折冲府,每府府兵归折冲都尉管辖。并规定在设府的地方,人民有充府兵的义务。服役年龄是二十至六十岁.应征充当府兵的人,平日务农,农闲教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这实际上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证调服役的人,定期宿卫京师或戍边;战时出征,战事完毕,即“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5、唐中后期、宋的募兵制

唐代中期,府兵因负担过重而大量逃亡,折冲府名存实亡,府兵制受到严重破坏。为了补充兵员,就采取了招募的办法。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招募蒲、同、歧、华、京兆等州逃亡的府兵和白丁充当宿卫,称“长从宿卫”,以代替府兵定期轮流宿卫的旧制度。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27年)下令各军镇招募长驻边疆的军防健儿,其家口愿同去的,各给田地屋宅。后来组成边兵,由方镇操纵。这样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府兵制度基本结束。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当时有四种不同军队——禁军、厢兵、蕃兵、乡兵。禁军是皇帝的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伐,是北宋的正规军。它来源于全国招募与选自厢兵、乡兵中的健壮兵丁。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进行军事训练,所以不能作战,只给地方政府服亲没。蕃兵是招募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充当过境屯戍守军。乡兵,于招募之外,也有当地征发的,经过训练作为地方防守部队。

6、元的部落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本部落的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全部当兵,下马牧畜,上马攻战。其本族人建立的‘蒙古军”与后来吞并各部落建立的‘探马赤军”为主力军。进入中原后,抽调二十岁以上的汉人壮丁建立“汉军”,作为戍守当地的地方军。

7、明的卫所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一千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士兵)。兵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平时屯田或驻防。遇有战争,朝廷命将,率领调自卫、所的士兵征战。

卫所制有些象世兵制,又与唐代的府兵制相似。

8、清的部落兵制:旗兵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起兵伊始,以部落为单位组成“旗”,旗是军政合一的组织,旗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因此,旗兵制就是部落兵制。

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将满、蒙、汉族力量编成八个旗,分别用正黄、正自、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色旗作标志。这就是八旗军”的由来。

清统一全国后,又以汉人为基础组成了“绿旗军”(以绿旗为标志,又名‘绿营兵”)。兵员时有增减,最多时达到六十多万人。

㈢ 征兵的宣传标语有哪些

2017年征兵宣传标语 1.保家卫国终不悔,绿色军营献青春。 2.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3.贯彻实施国防法规,自觉履行国防义务。 4.老前辈打江山功垂史册,当代人卫祖国继往开来。 5.军民筑长城,共铸大国防。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7.改革开放不忘固国防,科学发展不忘兴武装。 8.莫忘历史屈辱,铸就现代国防。 9.家无余粮心里慌张,国无强兵民心不稳。 10.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11.千重要,万重要,国防强大最重要。 12.内乡青年志气高,投身军旅献青春。 13.国泰民安须思危,富国强兵防未然。 14.国防建设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15.莘莘学子携笔从戎,参军报国建功立业。 16.少时立志尚武,长大报国从军。 17.确保把文化程度高.综合素质好的青年送到军营。 18.增强忧患意识,铸就钢铁长城。 19.富国强军科学发展,军民融合共建小康 20.常怀报国之志为民为中华,坚持依法征兵强军强国家 21.国防连着你我他,安宁维系千万家 22.党政军民思国防,陆海空天筑长城 23.输送优质兵员,建设强大国防 24.参军尽义务,戍边卫国防.携笔从戎锤炼男儿本色,建功军营忠诚报效祖国 26.优秀青年立志从军,热血男儿精诚报国 27.莘莘学子携笔从戎,参军报国建功立业 28.保家卫国终不悔,绿色军营献青春 29.响应祖国号召,踊跃报名参军。 30.军营里解读大千世界,军旗下炼就钢筋铁骨。 31.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全社会支持。 32.增强国防观念,保卫美丽家园。 33.增强国防观念,踊跃报名参军。 34.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做贡献。 35.固我长城人人有责,建设国防个个出力。 36.家事国事天下事,国防建设是大事。 37.经济发展不忘国防建设,安居乐业不忘报效祖国。

㈣ 古代征兵打仗的告示

强制征兵时代,主要靠抽丁,所以征兵量主要看人口基数,去掉家里有功名的,一户抽一丁(当然这也是理想情况下);
时间上,就是战时抽丁,临时训练一下就上,所以也没有什么时间上的具体规定,有需要就征;

后来又发展了卫所制度,这个军户就不用征了,生下来就是预备兵员,也没什么积极性
所以就又发展了募兵制,吸引的方式不外乎就是给安家银子、给吃饱饭,那时候“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不是混不下去了,没人去当兵。
当然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碰上征兵的人比较能说,忽悠下民族大义什么的也可以。

㈤ 我国古代是如何征兵的,都有什么制度

沈氏病重去世。臧姑亦悔不当初,决定重新做人。

㈥ 古人是怎么参军的

参军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cān jūn,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代以后也可指去当兵。“参谋军务”的简称。参军也可以叫做入伍。入伍,与我国古代军阶编制有关。据《周礼》载:我国古代军队里“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五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从西周时代起,军队就是按伍、两、卒、旅、师、军编制的。那时,社会基层单位叫“比”,一个村庄、一个部落住在一起,五户为一比。当兵时,五户各送一名男丁,一比共送五人,组成一个伍,不管干什么,五人总是在一起。历代军队编制虽然不断变化,但“伍”的叫法却一直流传至今。近代的班、排、连代替了古老的伍、两、卒,人们仍习惯把参军叫作“入伍”。“伍”字在部队广为使用,如:“队伍”、“入伍”、“退伍”等等。

㈦ 古代的征兵告示怎么写

强制征兵时代,主要靠抽丁,所以征兵量主要看人口基数,去掉家里有功名的,一户抽一丁(当然这也是理想情况下); 时间上,就是战时抽丁,临时训练一下就上,所以也没有什么时间上的具体规定,有需要就征; 后来又发展了卫所制度,这个军户就不用征了,生下来就是预备兵员,也没什么积极性 所以就又发展了募兵制,吸引的方式不外乎就是给安家银子、给吃饱饭,那时候“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不是混不下去了,没人去当兵。 当然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碰上征兵的人比较能说,忽悠下民族大义什么的也可以

㈧ 古代是如何征兵的,都有什么制度

在春秋那个时代,想要当兵那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那时候称作“士”,那时只有世袭贵族的子弟才能当兵。这个很像欧洲中世纪的时候,作为一个兵是在捍卫自己的家族和封地利益,是要向领主的尽义务的。

其实这也容易理解:贫困人家的子弟,虽然身份清白,也可以“良家子”身份从军,但迫于生活压力和家庭责任,往往没有时间练习骑马射箭,更不会置家人生存于不顾,自愿跑去当兵。

㈨ 中国古代各朝代有什么样的“征兵制”

征兵制即征招义务兵。征兵制在中国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我们国家现行的是义务征兵制度,虽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中国兵役法只是要求每个适龄青年应积极参军报名履行法律予以的义务,没有规定每个人都必须服兵役。不同的是古代的征兵制大都是强制性的,摊派名额,就像我们知道的花木兰替父从军,说的就是北魏花木兰的父亲按照当时的征兵制度必须去参军,而此时木兰父亲年纪以长,弟弟则太过年幼,花木兰没有办法只能替父从军。

到了汉代,中央政府基本建立了义务兵役制度,对征兵的时间年龄以及要求都有了明确的规定。三国时期由于政权割据,各方势力角逐,战争频繁,征兵的数量更大,如曹操曾一次“收青州黄巾百万,择其精壮三十万号为青州兵”。虽然各朝各代都有其独特的兵役制度,但是不管在哪个朝代,征兵这种形式一直存在,尤其是在发生大规模战争时,为满足战争需要,朝廷都会大量征兵,即使繁盛如唐朝,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唐玄宗也曾下令扩大征兵范围,我们可以从杜甫的《石壕吏》中写到“夜宿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了解到当时征兵的疯狂。


㈩ 中国古代的征兵方式

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主要包括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征兵制、军户制、团结兵制、民兵制、募兵制、卫所制、八旗绿营制等等。

兵农合一制

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六韬·农器篇》)。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所谓授甲、授兵。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但是,当敌人打过来时,总不能随便拿着个农器就自卫吧?所以就有《六韬》之说,教其以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全民皆兵制

到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全民皆兵制。春秋时,各国用兵,最多不过数万。至战国时,却阬降斩级,动以万计。此等记载,必不能全属子虚,新增的兵,从何处来呢?我们看《左氏》成公二年,记齐顷公鞍战败北逃回去的时候,“见保者曰:勉之,齐师败矣,”可见其时正式的军队虽败于外,各地方守御之兵仍在。而《战国策》载苏秦说齐宣王之言,说“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竟不守;战而不胜,国以危亡随其后;”可见各地方守御之兵,都已调出去,充作正式军队了。这是战国时兵数骤增之由。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全国皆兵的,怕莫此时若了。所以战国后期,秦楚皆带兵百万,而其他五国军队人数也在30-50万之间。

征兵制

即征招义务兵。征兵制在中国古代广泛存在,几首各朝都有,比较明显的三代、春秋、战国、秦、汉、三国。
西周建立后,正式组织了六军和八师(笔者以前在军盟发表守相关文章),但六军和八师是平时生产,战时打仗的半常备军,而且六军基本由关中的周人,八师基本由被周迁到洛阳附近的殷人组成,还带有落后兵的痕迹。早在西周,诸侯就拥有了一旅(500人)到三军(37500人)的武装,到了春秋又有扩大,但基本和西周差不多,只是部落兵痕迹慢慢消退。
到了战国,战争规模扩大,达到双方十几万到几十万人参战,战争时间延长,次数频繁且间隔短,加上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逐渐完成,原来基本不能作为兵源的奴隶成为农民,成为了兵源,所以大规模的征兵制形成,如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将赵军包围在长平,为了取得这一决定性战役的胜利,秦王亲自赶到河内郡,征发所有成年男子支援前线。秦建立以后,秦始皇又征发大量的人力守长城、征河套、岭南等地,过重的兵役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这一时期的征兵在簋大程度上还带有临时性,制度化的普遍兵役制度还没有建立。
到了汉代,中央政府基本建立了普及义务兵役制度,但复原制度还不健全,所以有了汉乐府中所说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现象。三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征兵的数量更大,如曹操曾一次“收青州黄巾百万,择其精壮三十万号为青州兵”,吴国还迫使山越出山为兵,见于史书的就有十几万。
三国以后的各个朝代有的实行军户制,有的实行募兵,但征兵制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发生大规模战争时,为满足战争需要,朝廷都为大量征兵,如隋炀帝为征高丽“在山东增置军府,扫地为兵”;杜甫诗中写到“夜宿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再把中男行”,都说明唐政府为平安史之乱,连老人和十四五岁的少年都不放过。

军户制

所谓军户制,就是把军籍与民籍分开,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不用服兵役。中国历史上采用这一制度的大体上是南北朝、隋、唐、明。
从西晋时的羌人起义开始,大量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并先后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些政权,这些政权实行汉胡分治,北朝皇帝曾对汉人说,“北人为汝客,得汝一斛粟,为汝击贼”,对本族人说“汉人为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为了防治汉人的反抗,基本不以汉人为兵,而世代为兵的北方民族逐渐成为军户,当然北魏孝武帝所也有汉人为军户的。在南朝,从北府兵开始,以北方流亡到南方的人民为主,也逐步形成了世代为兵的情况。这种情况的进一步发展便形成了军户制。
军户在多数朝代不用向政府交纳租税,有的朝工还分给军户土地,而他们所要负担的就是兵役。木兰诗中的“昨日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卷卷有爷名”说明其家很可能是军户。军户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兵农合一,平时生产,战时打仗,节省了封建王朝的军费开支,又避免了征兵制增加农民负担及妨碍农业生产。唐朝中前期的强盛,与较好地执行了府兵制(也就是笔者说的军户制)不无关系。
军户的来源很多,有本身为军被指为军户的,有因战争被俘或被掠为军户的,有因犯罪被没入军户的。在各朝称谓也不同,隋唐府兵帛,隋设折冲府、鹰扬府等,唐设六卫,又分左右,各设大将军,为十二位大将军。在明为卫所,全国卫所成百上千,卫所有军田,军队自给自足。抗倭民将戚继光家就是世袭登州卫都指挥佥事。
军户制主要缺点有两个,一是容易废驰,国家一旦长年没有战事,军户就会因为军官奴役、掠夺军户妻女、政府加派杂差等产生逃亡,久之就会变得老弱而不能战,有的军官隐瞒逃亡或绝嗣军户不报,私占其土地。到唐的后期,由于府兵制的破坏,唐政府为可战之兵,只能听认藩镇割据。明代更是如此,中期以后卫所兵不能战,不得不大量募兵,参加东南沿海抗倭的部队就包括广西狼兵、湖北乡兵以及烟兵、漕兵等雇来的募兵,有名的“戚家军”也是募兵。
另一缺点,从北朝开始,府兵中产生的军事贵族势力抬头,而南朝宋、齐、梁、陈都由军事政变建立,唐高祖李渊祖父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参加瓦岗军的李密也是关陇军事贵族,这一状况到唐代,终于演变为以“安史之乱”为起点的延续到北宋的藩镇割据局面,造成了五代十国的空前分裂,世袭府兵养出了一批难治的骄兵悍将。

团结兵制

在武后时期,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首先在河南、河北道实行,后又扩展到关内道,其大意是挑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平常要练习弓矢。到代宗时更明确地规定,春夏归农,秋冬集合,并由官府发给兵器、资粮。团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民兵制

宋朝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兵制。王安石民兵之法,是和保伍之制连带的。他立保甲之法,以十家为一保,设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设大保长。五百家为一都保,设都保正副。家有两丁的,以其一为保丁。其初日轮若干人儆盗。后乃教以武艺,籍为民兵。

募兵制

募兵制也就是雇拥兵役制度,我国历史上实行募兵制最典型的例子是北宋、南宋以及元、清。
宋代的募兵制,在簋大程度上是为了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目的是不再出藩镇割据的局面,而且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在发生灾荒的地方,把灾民募为兵。然而募兵大大加重的宋政府的负担,而且应幕的多是泼皮无赖,没有组织纪律性,而灾民为兵又老弱无战斗力,这也就难怪为什么北宋对外战争负多胜少了。到了南宋,情况更坏,军队座食而不能战还侵扰百姓,军官吃空额当本钱做生意,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武备最废驰的时期了。
元朝的情况又有不同,元朝的军队主力是蒙古、色目军,主要任务就是镇压汉人、南人,他们长期驻扎繁华大城市,政府靠残酷剥削人民给他们以优厚待遇,结果几十年下来,造成了贵族军官没见过作战,历载他们“以飞杯为飞炮,肉阵为军阵,颂歌为凯歌”,当红巾军起义时,六千名体形高大的阿速军(由西北民族阿速人组成)全合汉军进攻刘富通领导的农民军,结果还没有开战,蒙古指挥官看到义军人数众多,就高喊“阿扑,阿扑”(快跑,快跑)逃走了。
清代的情况比较特别,满洲八旗,是世代为兵,国家按人头给月例,象是军户制。但从康熙开始,旗营不再由旗主掌握,而是兵部调配,旗人也不是个个为兵,只是挑选其中一部分作为常备军,平进训练而不生产,所以笔者认为也应归入募兵,而且到了清中期以后,旗兵战斗力下降,作战主要靠汉军绿营,那就完全是募兵了。到了晚清,绿营也废驰不能战了,为镇压太平军,曾国藩首创了湘军,以营官自招为基础,全营自服从营官,全军只服从曾国藩,开了中国近代军阀的先河,由此而形成的募兵沿袭到了后来李鸿章的淮军、各系北洋军以至国民党军队,都是雇佣关系,红军在成立之初的三湾改编中,为了体现与旧军队的区别,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废除雇佣关系。

卫所制

明代的卫所制和元朝的军户制大体相同,兵籍也是可以世袭的。明制:以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一百十二人为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百户所。什伍之长,历代都即在其什伍之人数内,明朝则在其外。每一百户所,有总旗二人,小旗十人,所以共为一百十二人。卫设都指挥使,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兵的来路有三种:第一种从征,是开国时固有的兵。第二种归附,是敌国兵投降的。第三种谪发,则是刑法上罚令当兵的,俗话谓之“充军”。从征和归附,固然是世代为兵,谪发亦然。身死之后,要调其继承人,继承人绝掉,还要调其亲族去补充的,谓之“句丁”。这明是以元朝的兵籍法为本,而加以补充的。五军都督府,多用明初勋臣的子孙,也是模仿元朝军官世袭之制。

八旗绿营制

清代的兵制前期中期以八旗和绿营为主。清朝驻防的旗兵,和汉人分城而居。清代的汉兵,谓之绿旗,亦称绿营。清代中叶以前的用兵,是外征以八旗为主,内乱以绿营为主的。八旗兵在关外时,战斗之力颇强,但是入关后腐败亦颇速。三藩之乱时,八旗兵已不足用了。而到太平天国时期,绿营兵也已不堪使用。太平天国之后,清军主力以湘军、淮军为主。
纵观中国古代兵制,征兵、军户、募兵相继出现,又互相渗杂,总的说来,征兵帛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封建国家的需要;军户制,因为兵农合一,不用政府出钱养兵而受推崇较多,但他容易废驰破坏的毛病无法根除;北、南宋的募兵则最为失败,因为花了钱又养不出能战之兵,清朝的募兵制相对成功一些,清代普通百姓几乎没有兵役负担,生产得到发展,人口大量增加,然而募兵帛的顽症吃空饷则一直从清延续到新中国成立。

阅读全文

与古代参军宣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银行转盘摇奖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706
小学暑期校本培训方案 浏览:526
春节饮料促销活动方案 浏览:731
2014年食品安全培训方案 浏览:795
旅游营销方案与公文实战范本 浏览:596
政府春节新闻策划方案 浏览:259
法院安全知识培训方案 浏览:231
初中教师普通话培训方案 浏览:886
美发店充卡营销方案 浏览:837
电子商务发展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浏览:566
电子商务典型事件 浏览:239
对康养小镇策划方案的评判 浏览:642
公司组织拔河比赛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101
促销筹划方案效果测试 浏览:378
咖啡店市场营销策划方案 浏览:739
水面游乐项目推广方案 浏览:615
云智造电子商务北京有限公司 浏览:891
电子商务专员上班时间 浏览:948
中小企业外贸电子商务 浏览:577
幼儿园圣诞节策划方案 浏览: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