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舞狮是哪里的传统文化
春节期间,广州人玩得可开心了:看戏的,打牌的,逛街的,旅游的,拜年的,“逗利是的”,舞狮子的。而最吸引人的是舞狮子。可知道,舞狮子是广州春节的一大娱乐,民间传统活动之一。
舞狮,广州俗称“舞醒狮”,是以武术功法为基础,又以“舞” 为形式的独特民间艺术舞狮。由两人合作,首尾配合,舞动一头四不像“狮子”,前有“大头佛”逗引,配以象征狮吼和风雪之声的大鼓、厚锣、响钹,随着乐声起伏,把“狮子”从酣睡到奋起的神态举止、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每逢佳节喜庆、迎春赛会、开张庆典,人们必敲锣打鼓,舞狮助兴。
广州舞“醒狮”活动起源于明朝末年,初为表现武术馆的尚武精神。清朝中叶,已广泛流行于两广地区,并传至南洋。北美和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广州三元里、泮塘的“狮子”尤具特色。时逢节日,舞狮游行,共庆丰收,亦互为勉励。若遇“狮子”临门,视为“驱除邪恶、光耀门庭、大吉大利”之事,纷以彩礼答谢。现在,广州各镇、各大企业和一些村、街都有狮队。广州最具实力的狮队是广州工人醒狮队。
其实,狮子有“北狮”和“南狮”之分。“北狮”重形,广州民间的”南狮”重”意”,讲究桥马,善于抽象传神。“南狮”造型套路甚多,酣睡、出洞、起势、过三山、上楼台、发狮威,无不神似;喜则欢而碎步,怒则气冲牛斗,哀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这是南狮重“意”的舞法。还有迎宾舞、跳龙门、叠彩、采青等各种形式。法不离碎步、马步、弓步、虚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内外转身摆脚等。“舞狮”高潮在“采青”。人们把象征“松柏常青、身壮力健”的“青叶彩礼”(通常是一棵连根的生菜,菜中扎有一封利是)高高挂起或放置于盛盘之中,“狮子”从探青、惊青、食青、吐青按套路表演。“采青”有地青、高青之别,花款有水青、桥青、蟹青、阵门青、七星伴月、九指连环等名式。“采青”时视“青”的高度,少则二三人“叠罗汉”踏肩而上,多则数十人肩托圆盘至五六重,摘取彩礼。舞狮者必须利地一次采到“青”,并将“青”食下,然后再把“青”吐出来抛给主人,主人接“青”以后,表示接到福了,无比高兴。
广州的醒狮,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明朝初年,广东出现了一头肉翅虎,翅如编幅,飞而食邪心人肉 ,它的皮可以辟百鬼百蠹。粤人迷信,凡能保家宅保平安的东西,都视为吉祥之物,因此,人们仿造此兽形象在节日中舞动它,以告四方生灵,不要给黎民百姓带来灾难。后来人们考究其实,原来这称之为肉翅虎的,是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回其毛过肩;并且毛色与身体颜色相同,奔跑时成 毛扬起如偏幅的缘故。
现在广州的醒狮,头上是有角的,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造型,名为‘狮子”,实为一头不像狮子,不像犀牛,不像麒麟,不像虎豹的“四不像”。这个“四不像”还有一个传说,在明朝初年,有头独角怪兽出现在佛山,害人害物,人们不得安宁。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以兽治兽,做了一头竹编纸糊的头上也长独角的狮子,并且敲锣打鼓大放鞭炮,把怪兽吓跑了,从此便把独角狮子作为驱邪消灾的吉祥物。
『贰』 舞狮寓意是什么
舞狮寓意:驱邪避害、祈求吉利。
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都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助庆祈求吉利。
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舞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2)舞狮文化宣传扩展阅读:
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打锣打鼓,舞狮助庆。舞狮亦跟随著华人移居海外而闻名世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相当盛行舞狮。
但中国内地的民间舞狮实际已经日渐减少。聚居欧美的海外华人亦组成不少醒狮会,每年的春节或重大喜庆,他们都会在世界各地舞狮庆祝。
『叁』 传统文化舞狮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将狮皮拔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舞狮从此风靡流行。
『肆』 对于舞狮文化,你了解多少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有南狮和北狮之分,历史长久,文化底蕴深厚。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典礼,民间都用舞狮前来助兴这一风俗。繁华热闹,其实这也意味着安定,安康,同时也是热闹非凡。
随同社会的进步和开展,特别是近几年,我们游走在海外的华人,他们把我们外乡文化带到了国外,在外国也兴起了舞狮子。我们熟悉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相当盛行舞狮,有的地方的人们还组织起了醒狮会和舞狮子的组织,以发扬光大中华文化。特别是过节和过年的时分,更是繁华特殊,有舞狮子的活动更有生机。
不论今天怎样看,我们回忆历史,瞻望将来,舞狮子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魅力珍宝,作为一门共同的艺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
『伍』 舞狮文化很有特点,你有哪些认识与了解
一、中国传统狮子文化自西汉以来,中国和西域来往颇多,有交流有战争。东汉时,佛教从印度传进中国,狮子作为印度宗教中的神物,一同被带进中原。雄狮本身就是猛兽,古人初见更觉敬畏,再有佛教光环加持,狮子就成了威严、尊贵的灵兽。随后,印度雕刻艺术也传到中国,古印度狮雕技术就已非常精湛。
以上是狮文化在古中国能得到传播的基础。
随着佛教不断传播,狮子形象经过艺术再加工,多了很多浓郁的华夏文化气息,逐渐与貔貅、麒麟等神兽平起平坐。于是这有了后来的龙生九子之狻猊。狻猊就是狮子的古称。严格地说,中国文化提到狻猊指神兽化的狮子,与自然界中的狮子,这是有区别的。
中国无本地狮,但东汉时狮子曾随印度佛教被引进中国,还有狮雕技术。狮子自然形象和宗教文化,让狮子被华夏所接受并推崇。古人在狮形象中加入华夏文化元素,所以狮文化才能在我大中国占有一席之地。
舞狮,是因古人模仿狮子神态来娱乐,后发展成舞蹈。同样,舞狮也不断发展再创,融入了诸多民族元素,增加了亲和指数。舞狮属民间大型表演,欢乐、喜庆和热烈气氛很有感染力,故在中国流传千百年!
『陆』 舞狮习俗
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舞狮是中国历史传统艺术也是乡土文化之一,尤其舞狮表演向来是中国人在大小节庆典礼中最喜欢的表演项目之一。狮子亦代表吉祥的动物,所以从古至今,舞狮都是非常受欢迎的民俗活动。 春节期间,广州人玩得可开心了:看戏的,打牌的,逛衔的,旅游的,拜年的,“逗利是的”,舞狮子的。而最吸引人的是舞狮子。可知道,舞狮子是广州春节的一大娱乐,民间传统活动之一。
广州舞“醒狮”活动起源于明朝末年,初为表现武术馆的尚武精神。
清朝中叶,已广泛流行于两广地区,并传至南洋、北美和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广州三元里、泮塘的“狮子”尤具特色。时逢节日,舞狮游行,共庆丰收,亦互为勉励。若遇“狮子”临门,视为“驱除邪恶、光耀门庭、大吉大利”之事,纷以彩礼答谢。现在,广州各镇、各大企业和一些村、衔都有狮队。广州最具实力的狮队是广州工人醒狮队。
其实,狮子有“北狮”和“南狮”之分。“北狮”重形,广州民间的“南狮”重“意”,讲究桥马,善于抽象传神。“南狮”造型套路甚多,酣睡、出洞、起势、过三山、上楼台、发狮威,无不神似;喜则欢而碎步,怒则气冲牛斗,哀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这是南狮重“意”的舞法。还有迎宾舞、跳龙门、叠彩、采青等各种形式。法不离碎步、马步、弓步、虚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内外转身摆脚等。“舞狮”高潮在“采青”。人们把象征“松柏常青、身壮力健”的“青叶彩礼”(通常是一棵连根的生菜,菜中扎有一封利是)高高挂起或放置于盛盘之中,“狮子”从探青、惊青、食青、吐青按套路表演。“采青”有地青、高青之别,花款有水青、桥青、蟹青、阵门青、七星伴月、九指连环等名式。“采青”时视青”的高度,少则二三人“叠罗汉”踏肩而上,多则数十人肩托圆盘至五六重,摘取彩礼。舞狮者必须顺利地一次采到“青”,并将“青”食下,然后再把“青”吐出来抛给主人,主人接“青”以后,表示接到福了,无比高兴。
广州醒狮,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明朝初年,广东出现了一头肉翅虎,翅如蝙蝠,飞而食邪心人肉,它的皮可以辟百鬼百蠹。粤入迷信,凡能保家宅保平安的东西,都视为吉祥之物,因此,人们仿造此兽形象在节日中舞动它,以告四方生灵,不要给黎民百姓带来灾难。后来人们考究其实,原来这称之为肉翅虎的,是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因鬣毛过肩,并且毛色与身体颜色相同,奔跑时鬣毛扬起如蝙蝠的缘故。
现在广州醒狮,头上是有角的,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造型,名为“狮子”,实为一头不像狮子,不像犀牛,不像麒麟,不像虎豹的“四不像”。这个“四不像”还有一个传说,在明朝初年,有头独角怪兽出现在佛山,害人害物,人们不得安宁。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以兽治兽,做了一头竹编纸糊的头上也长独角的狮子,并且敲锣打鼓大放鞭炮,把怪兽吓跑了,从此便把独角狮子作为驱邪消灾的吉祥物。
『柒』 关于舞狮文化,你有什么样的了解呢
这只能证明是种习俗,也许是一种文化,但不能证明它有保证“国泰民安”的功效!如果是这样,不舞狮,那各国不就“国不泰民不安”啦?!这些都是中国有些人觉得年头年尾用一种习俗来隐藏他疲惫的心,来调节一年一次的放松,来以此作为契机玩一把,狂一把,吃一把,这才是人们的真正用意。不过,现在没有那么在意了,浓烈了,执着了。就是因为人们天天可以过大中华三十四个省直辖市,每一个地方都保存着属于自己的民间文化活动,戏曲、舞龙舞狮、爬龙舟、二人传等等。风调雨顺,人民生活富裕。现在广泛用于民间春节娱乐,平时也用商业演出。
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保护与宣传并进,才能真正的传承!在当今的盛世和更多的民众参与下,醒狮文化这一个传统的民间艺术的奇葩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
『捌』 舞狮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
寓意和象征:
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都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助庆祈求吉利。
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舞狮禁忌:
1、舞狮禁见神不参拜
客家传统中多神论,每村每屋都有守护神,是每村每屋中的精神支柱,舞狮队伍经过神坛,一定要参拜,否则视为不懂礼节,看不起本村人,村中乡人也不会出钱请舞狮队。
2、舞狮禁先从新屋表演
传统民俗中,不到祖屋先舞狮者,其后裔新屋,不能请其舞狮。据传此规矩与客家崇拜祖先有关。
3、舞狮禁从右边进入围屋
传统民俗中,认为右边为小片,左边为大片,围屋来龙处在左边,所以舞狮队伍一定要从左片进入围屋,左边(大片)来龙来狮,意兆龙腾狮跃,人财二旺。所以舞狮队伍 禁忌从右边进入围屋。而且进入围屋前一定要走丁字步,敲添丁锣进入围屋参拜,意在祝此屋添丁发财,新年万事如意。
『玖』 舞狮的意义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古时又称为“太平乐”。舞狮有南北之分,南狮又称醒狮。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一般由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舞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舞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有华人之处,必有舞狮,这成为了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以及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影响十分深远。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习俗起源于三国时代,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据传说记载,在最早期是从西域传入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这项活动也输入了中国。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到了后来传入民间。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
舞狮的由来
舞狮是一种亚洲民间传统表演艺术 , 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扮成狮子的样子 , 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民俗传统 , 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 , 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 , 都喜欢敲锣打鼓 , 舞狮助庆。舞狮亦跟随着华人移居海外而闻名世界 , 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及各国唐人街都相当盛行舞狮。但中国大陆的民间舞狮实际已经日渐减少。聚居欧美的海外华人亦组成不少醒狮会 , 每年的春节或重大喜庆 , 他们都会在世界各地舞狮庆祝。
『拾』 舞狮文化,是怎样从贵族娱乐变成民间常见的活动的
中国的历史走过了千年的发展,在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得到了极为长远的进步,虽然中国的文化曾经衰微,但文明之火依旧熊熊燃烧。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之中,封建时代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走过了秦汉、隋唐;步入了宋元,最终结束于明清。
在唐朝发展的中后期,这一形势在各全国各地区变得非常多见。也意味着此时的舞狮已经真正实现了向民间转移的变化,在民间扎下了深厚的根基。综合起来看,舞狮真正实现向民间转移的原因,是对于民间的文化娱乐需求进行了针对性的改变。
四、结语:尽管唐朝对各种制度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完善,但是最终却是因为苛政使得动乱频生、烽烟四起。在“舞狮”从宫廷“舞”到民间的过程之中,我们看到的是随着时代发展在进步的舞狮。但是我们也从历史的记载中能够看到这个朝代在对待人民的不足。
不幸的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唐朝繁荣而昌盛的制度也无法拯救唐朝的统治;最后我们虽然只能在历史的书籍之中看见它。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为我们的现今时代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助力。
我们依旧能够在现在看到、体会到不同形式的舞狮表演,这是前人的功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