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宣传策划 > 李建勋宣传

李建勋宣传

发布时间:2021-11-21 18:38:19

⑴ 濮阳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吗

濮阳是一座历史名城,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86年,境内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岗文化典型器物证明,七、八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三组蚌砌龙、虎图墓葬。据测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壳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专家据此遗址推断,6000年前濮阳地区已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成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发源圣地。濮阳因此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龙乡”。

上古时期 濮阳一带地跨兖、冀二州,是黄帝为首的华夏集团与少昊为首的东夷集团活动的交接地带。黄帝与蚩尤的大战就发生在这里,据说蚩尤之首就埋在台前县。黄帝长子玄嚣青阳氏邑于顿丘(今清丰县南),次子昌意在南乐筑昌意城;黄帝史官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有造书遗址及仓颉陵、仓颉庙。中原地区继黄帝之后由颛顼统一治理,都帝丘(今濮阳西南,史称“颛顼之墟”)。颛顼时,其氏族集团实力强大,打败了以共工为首的集团,活动范围大为扩展,万邦来朝。颛顼之后,帝喾继位,初都帝丘,后迁都伊洛平原。帝喾赐颛顼玄孙陆终长子樊为己姓,封邑昆吾(今濮阳东南)。帝喾之后,尧继位成为祁姓集团首领,以冀州为活动中心,死后葬于城阳(范县东)谷林。濮州(今属范县)有尧母庆都庙,范县辛庄乡北有尧子丹朱墓。舜生于姚墟(今范县城西南),住南河。他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到雷泽(古泽名,在今范县东南)渔猎,去历山耕作,还贩于顿丘(今清丰)。舜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后代尧而立,成为姚姓联盟的首领。尧舜之时,太行山区雨水丰沛,水患频仍。以秦(今范县)为活动中心的东夷首领伯益协助舜的水官大禹治水,两大集团在联合抗洪斗争中进一步增进了民族融合。

夏王朝时期 濮阳地区建有己姓联邦集团的昆吾(它是夏后氏酋邦王国最亲近的成员)、斟灌、顾等宗族邦国。夏启时于昆吾铸九鼎,并视为国宝。夏帝仲康的儿子相为羿所逐,奔依同姓邦国斟灌氏。后相即位,都帝丘,至帝杼时迁都于原。其间历百年,濮阳一直是夏文化中心地带,不仅农业发达,制陶和冶铜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

殷商时期 以契为始祖的子姓集团至相土时迁至商丘,即帝丘(今濮阳),活动于今豫北、冀南和豫东一带,势力发展至东海之滨。汤时征服了昆吾、韦(在今滑县东南)、顾等邦国,后灭夏建商,以帝丘为其陪都。

西周时期 以姬发为首的姬姓联邦集团联合其他邦国灭商后成为新的联邦王国的宗主国,帝丘一带称东国,为管叔封地。周成王四年,周公旦东征,平定武庚及三监叛乱,封康叔于河、淇之间,建立卫国,帝丘一带受其节制。西周时,帝丘一带的经济、文化都得到迅速发展,实力较强。厉王时,卫武公曾带兵入朝平定叛乱,稳定政局。

春秋时期 濮阳一带仍属卫国,为当时较先进的地区之一。公元前660年,散居于齐、卫北部的狄人入侵卫国,占领卫都朝歌。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今濮阳),帝丘成为卫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凡400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大改道流经濮阳,给这里带来水利之便。这一时期人们用桔槔提水灌田,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纺织、皮革、竹木、冶铸等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兴旺,涌现出一批城镇。如临黄河的戚邑,水陆交通便利,经济十分繁荣。仅公元前626年至前479年140多年间,春秋经传中关于戚的记载即28处,诸侯来卫国的14次会盟中,就有半数在戚举行。其他如咸(位于今濮阳市东南25公里)、铁丘(位于华龙区)、顿丘(今清丰县西南)、五鹿(今清丰县南)、澶渊(位于华龙区内),清丘(位于市中心东南30公里)等城邑商旅不绝,相当繁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思想的活跃,精神的解放,文化的发展,劳动人民于“桑间濮上”创造的诗歌“卫郑新声”,风靡华夏。先进的卫文化既培育了中国第一个杰出的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也激励工奴于公元前478年掀起世界上最早的手工业奴隶的革命斗争——百工起义。同时,帝丘位居黄河要津、中原腹地,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铁丘之战等都发生在濮阳一带。

战国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普遍推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各诸侯国为壮大实力、争夺霸权竞相改革,大批优秀人才应运而生,仅濮阳人就有政治家和军事家吴起、儒商子贡、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吕不韦、外交家张仪等,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吕不韦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记载了天文、地理、物理、医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战国后期,大国争霸,帝丘一带战争频繁,原为西周第一大国的卫国,春秋时已降为中等诸侯国,到战国时更加衰微,最后仅剩濮阳城(濮阳县西南)一弹丸之地。前242年,秦置东郡,次年秦取濮阳等地,卫君角被迁到野王(今河南沁阳),卫此时名存实亡。前240年,东郡治濮阳。至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亡。

秦汉时期 秦统一中国后,为束黄河之水,曾修金堤(即原黄河大堤,顶宽20丈,兼作御道。谓其坚固无比,故名金堤)。秦末,濮阳人民助项羽大败章邯,加速秦朝灭亡。汉时,濮阳仍为东郡治所。西汉武帝曾于元封二年(前109年),亲率官吏、将士数万人到濮阳堵塞瓠子河决;西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秋,河决东郡,朝廷遣官发众来堵,并增筑金堤;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濮阳人民修渠筑堤千余里,固河道于濮阳城南,黄河安澜700余年。期间,濮阳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口大增,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濮阳人口已达37�87万人。成为中国当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今戚城遗址丰富的汉代灰层出土的大量陶器、汉铜镞、铜釜、犁、铁镬、石器及水井等文物,都表明当时这里十分繁华。汉初戚地曾是将军李泌的侯国。汉时濮阳经济文化发达,人才荟萃,名臣汲黯、经学家索卢放、京房等濮阳人均为一代俊杰。

两汉之间短暂的新朝,曾把东郡改名治亭。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370年间,魏、后赵、冉魏、前燕、后燕、前秦、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割据者曾先后在濮阳地区称王道孤。这里的行政建置朝立夕废,变化频仍,几个辖县分别隶属过濮阳郡、东郡、魏郡、顿丘郡、昌乐郡、武阳郡等。西晋时还曾建濮阳国。南北朝时,濮阳更是兵连祸结,干戈纷然,大量居民被迫迁徙,边塞游牧民族陆续入居濮阳,与汉族融合,同时把大片耕地改为牧场,农业生产受到破坏。至北魏时,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农业才有所恢复。综观此期,乱多于治、毁多于创,濮阳地区经济萧条,文化衰退。曹魏、前秦、北魏时,曾有过短期的稳定,濮阳经济有所恢复,也产生了一些有贡献的人物,如书法家窦遵、文学家董微、名臣李彪、李谐、李崇、王观、吴隐之等。

隋唐时期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濮阳县一部置昆吾县,析临河、内黄、顿丘各一部置澶渊县,省昌乐入繁水县,并复置范县。隋文帝实行节俭政治、轻徭薄赋,大开漕运,使经济得到了较快恢复。大业四年(608年),永济渠过濮阳后,便利了交通,濮阳日趋繁荣。不久,隋炀帝的暴政迫使濮阳人民纷纷参加东郡法曹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反隋,这支起义军在推翻隋的统治中起了骨干作用。唐初,为避唐高祖李渊之讳,改澶渊县为澶水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澶州,辖澶水、顿丘、观城等县,今南乐县属魏州,范县属濮州,台前县境属郓州。唐大历七年(772年),割顿丘、昌乐4乡于清丰店置清丰县,属澶州。初唐时,濮阳一带地旷人稀,均田制实行程度较高,水利兴修,农业生产恢复较快。唐朝中期,黄河安澜,濮阳的农业、手工业等得到长足发展。丝绢业闻名全国,丝织贡品列为上三等。唐代濮阳文化发达,人才辈出,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张遂),第一个测量子午线长度,最先发现了恒星运动。还产生了勤政廉洁的杜暹、拒重贿名留青史的李义琰、唐辅臣杜鸿渐、音乐家张文收、礼学家张戬,抗击安史叛乱的名将南霁云、诗人张九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等名人。唐末至五代,濮阳一带又成了战场,仅后梁、后唐就在濮阳征战200余场。长期兵燹战乱,使唐代前期100多年的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宋元时期 濮阳改称开德府,一度成为北辅,即保卫京师和河朔安全的屏障,称“北门锁钥”。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兵临澶州,濮阳军民奋起抵抗,在寇准力谏下,真宗御驾亲征至澶。宋以少胜多,大败辽兵。辽军战败求和,双方签订了有名的“澶渊之盟”。此后百余年,两国相安,宋时濮阳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较大发展。到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澶州一带已相当富饶,人口回升。崇宁元年(1102年),这里人口已发展到8�17万。纺织业发展更快,成为宋代“衣被天下”的地方。这一时期,濮阳名人辈出,著述家晁迥、晁宗悫、晁永之,名将赵延进,清官王赞、张田,治黄专家高超等彪炳史册。北宋后期,朝廷腐败,濮阳不少人被逼上梁山,参加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1128年秋,金兵占领澶州。金皇统四年(1144年)改澶州为开州,辖今濮阳、清丰。此时,今南乐县属大名府、范县属濮州、台前县境属东平府。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第五次大改道而南迁,经延津、封丘、寿张(其辖区部分为今台前县境)入梁山。1222年,成吉思汗派兵占领开州。金元统治时期,虽注意生产,但因破坏太重,加之黄河屡决,经济难以恢复。终元之世,濮阳虽一直为开州的中心城市,但经济文化都未达到北宋鼎盛时期的水平。唯戏曲艺术有所创新,濮阳人宫天挺的元曲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其本人成为元代杂剧大家之一。

明朝时期 濮阳仍称开州,辖濮阳、清丰、南乐,属大名府,范县属东昌府,台前(寿张一部分)境属兖州府。因受战争破坏,这里景象极为荒凉,“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初,开州“土著只余七姓,丁不满千”,朱元璋下诏鼓励无田农民辟荒造田,并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起,数次将山西黎民徙居濮阳一带置屯垦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老鸹窝”移民。朝廷为增加收入,号召农民广植桑、棉,发展经济作物。同时还加强水利建设,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修筑了黄河、卫河等堤岸。至明中叶,农村经济得到恢复且有较大发展。英宗天顺元年至四年间(1457年—1460年),仅开州3县即垦荒6万公顷,植棉0�07万公顷,栽桑133公顷,上交租粮4万余担,比明初增加近两倍。濮阳已有17100户,8�86万人,成为“天雄之上游,河朔之名区”。但明英宗之后,宦官干政,政治日趋腐败,土地兼并严重,水利严重失修,灾害不断,民不聊生。嘉靖五年(1526年)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百余年间,濮阳发生水、旱、蝗、风、地震等较大灾害逾百次,大灾年徭役负担却有增无减,农民被逼起而抗争。崇祯十三年(1640年),濮阳人民以范县榆树园为根据地发动起义。榆树园农民起义军后来在范县人梁敏等领导下转为抗清斗争,他们联结豫东、鲁南农民军,连破濮、曹二州及梁山、东明等县,继而西进开封,北伐大名,南下海州,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清朝时期 濮阳称开州,与清丰、南乐隶属于大名府。范县属濮州隶曹州府,台前境(寿张一部分)隶兖州府。清代前期社会较为稳定,生产得到恢复,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这里荒地开垦率达80%,人口增至50多万人。然因此时的封建帝制已处于没落阶段,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加之清朝统治以后,黄河水患时发,濮阳灾情不断。特别是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将濮阳大半变为泽国。这次大改道后,黄河经濮阳、范县及今台前境奔东北入海,在境内横流泛滥,为害29年。濮阳一带农业生产每况愈下,文化也日趋衰落,魏山原、叶挺秀、王连中等人虽有著述问世,但均未造成大的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日趋腐朽。濮阳因闭于内地,经济文化更为落后,直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才有了第一条电话线路;宣统三年始建邮局;光绪二十年(1894年)才开办了官营铁厂、机织厂、针织厂、石印厂、草帽厂之类。文化名人寥寥,留有著述者也不过李建勋、鲁世英、蓝云祥、高惠民等数人而已。清政府对外卖国、对内镇压的政策激起反帝反封建浪潮的不断高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濮阳人民奋起参加捻军反帝反清。咸丰三年(1853年),其队伍发展到八九千人,向开州、范县、清丰、内黄、浚县、滑县、延津等地的官府进攻,打击清军。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丰县义和团首领韩大申、韩顺江高举清邑义和团大旗,聚众数万,劫富济贫,烧教堂,废洋教,把濮阳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推向高潮。

民国时期 民国2年(1913年),曾改开州为开县,但因与四川、贵州两省的开县重名,1914年1月复称濮阳县。濮阳县、南乐县、清丰县归河北省大名府管辖,范县属山东省东昌府,台前县系寿张县一部分属山东省东临道。1926年,范县改属曹濮道。1912年~1949年,辖区各县建置及隶属改易较频繁。

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震醒了濮阳人民,这里开始成为革命运动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1924年,在北京俄文法专读书的濮阳人王亦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回乡宣传革命。濮阳在大革命时期就有了共产党的组织。1927年4月,南乐县佛善村建立了濮阳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此后,党的组织逐步发展壮大。1927年10月建立了中共濮阳县委,1931年5月改为中共濮阳中心县委;1929年春建立了中共清丰县委;1929年秋建立了中共南乐县委;1934年秋建立了中共濮县县委;1936年6月建立了中共范县县委。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濮阳地区群众运动蓬勃发展。1929年的濮阳“二·一五”农民革命斗争(即“温邢固事件”),1932年的濮阳盐民斗争和濮阳、清丰县小学教师增资运动,1933年的濮阳姚家暴动,1935年发动濮县农民斗争,1935年的平原游击战争和濮内滑农民革命斗争等,都先后取得了胜利。除此之外,还建立了农民协会和商民协会等组织。1936年国民政府设河北省第十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濮阳。1939年改称第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濮阳、东明、长垣、南乐、清丰5县。1936年濮县、范县属山东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聊城),1938年濮县改属第十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菏泽)。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难当头,共产党人挺身而出,奔走救亡,先后在濮阳地区建立“冀南文化界救国会”和“抗日救国十人团”。到1938年底,濮阳各县、区、乡、村普遍建立了“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先锋队”、“妇女联合救国会”等抗日群众组织,形成了群众抗日救亡高潮。1938年2月,日军进攻濮阳。国民政府濮阳县县长丁树本弃城而逃,县城沦陷。日军在濮阳烧杀抢掠,用飞机轰炸濮阳城,使许多村庄变为废墟,许多居民丧生火海。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与日军展开了游击战。1939年初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进驻濮阳,开辟抗日根据地。1940年1月至4月,濮阳地区先后建立了清丰、南乐、濮阳、濮县、范县各县抗日民主政府。1940年4月18日,冀鲁豫区党委在清丰县王什正式成立,下辖4个地委,濮阳地区所属各县分属一、二、三地委。此后,濮阳一带一直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中心。1940年,八路军一二九师和冀中、冀南、冀鲁豫军区部队,在中共地方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向盘踞在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国民党顽固势力石友三、孙良诚等发动讨逆战役,在半年多的讨逆反顽作战中,共歼灭顽军2�2万多人,扭转了被动局面,巩固了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从1940年6月至1942年夏,日军对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中心区进行了多次大“扫荡”,其中著名的有“五五”大扫荡,“四一二”大扫荡、“九二七”大扫荡、敌人共出动兵力4万多人,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多次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共歼灭日伪军2000多人。冀鲁豫军区、分区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从1943年12月至1945年初,先后对敌伪发动了八公桥战役、清丰战役、南乐战役,在三次战役中,共歼灭敌伪军8500多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夺取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10月,冀鲁豫区党委、行署、军区进驻濮阳县城。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决定设立濮阳市,机关驻濮阳城内,直属区党委领导。1946年6月8日,冀鲁豫行署决定,将所属的抗日政府一律改为民主政府。1946年11月,冀鲁豫区划再次调整,撤销濮阳市建置,并将7个地委划分为8个地委。二地委下辖中共寿张、范县、郓城、巨野等9个县委。四地委辖濮阳、滑县、浚县、长垣等11个县委。八地委(又称直南地委)成立后,机关驻清丰,辖南乐、清丰、内黄、濮县等7个县委,台前境属寿张县南5区。为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濮阳地区各县根据中共中央和冀鲁豫行署的部署,从1946年6月陆续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至1947年5月,濮阳地区各县基本摧毁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实现平分土地的目标。1946年12月,濮阳地区所属各县党组织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紧密联系群众,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胜利粉碎了国民党新五军的进攻,巩固了解放区的胜利果实。

解放战争开始后,濮阳地区掀起一次又一次参军热潮,从1945年11月至1949年2月,濮阳地区参军人数共达5�8万人;共出动担架3�7万多副,民兵民工37万多人,车3�64万辆,牲口4�989万头,提供粮食5868�7万斤,草料1293�3万斤,木柴33031万斤,食油15万斤,食盐6万斤;从1947年至1949年濮阳地区共抽调干部4760人,战勤人员2027人南下支援新解放区建设。1949年5月,豫北全部解放。1949年8月20日,冀鲁豫边区撤销,建立平原省,并成立了平原省濮阳专署(驻濮阳县城)。濮阳专署辖濮阳、滑县、长垣、封丘、内黄、清丰、南乐、濮县、范县、观城、朝城、昆吾、尚和、卫南、高陵、漳南、卫河等17个县和濮阳城区、道口区两个区。同年9月,昆吾、尚和与濮阳县,卫南与滑县,高陵、漳南(一部)与内黄县,卫河与清丰县分别合并后称濮阳县、滑县、内黄县、清丰县,此时濮阳专署辖11县2区。

在民主革命时期,濮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伪顽势力、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濮阳专员公署辖濮阳、滑县、长垣、封丘、内黄、清丰、南乐、濮县、范县、观城、朝城10个县和濮阳城关区、道口区2个区。1952年11月24日,濮阳专员公署所辖的濮县、范县、观城、朝城4个县划归山东省聊城地区。1952年12月1日,平原省撤销,濮阳专区划归河南省领导。1954年6月,濮阳专区所辖的濮阳城关区、道口区分别划归濮阳县、滑县。9月25日,濮阳专区与安阳专区合并为安阳地区。濮阳、清丰、南乐隶属于安阳地区,1958年3月30日,安阳地区与新乡地区合并为新乡地区。1961年12月18日,安阳地区与新乡地区分设,濮阳、清丰、南乐隶属于安阳地区。1964年4月1日,为便于黄河治理,经国务院批准,寿张县撤销,一部分划归范县。范县由山东聊城地区划归河南省安阳地区。1973年12月16日,范县东部的9个公社划出成立了范县台前办事处,系县级机构,直属安阳地区。1975年3月14日,范县台前办事处改称台前办事处。1978年12月,台前办事处改称台前县。

⑵ 滑县地区二月哪里有会

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濮 中华第一龙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86年,境内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岗文化典型器物证明,七、八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三组蚌砌龙、虎图墓葬。据测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壳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专家据此遗址推断,6000年前濮阳地区已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成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发源圣地。濮阳因此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龙乡”。

上古时期 濮阳一带地跨兖、冀二州,是黄帝为首的华夏集团与少昊为首的东夷集团活动的交接地带。黄帝与蚩尤的大战就发生在这里,据说蚩尤之首就埋在台前县。黄帝长子玄嚣青阳氏邑于顿丘(今清丰县南),次子昌意在今南乐县筑昌意城;黄帝史官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梁村乡吴村有造书遗址及仓颉陵、仓颉庙。中原地区继黄帝之后由颛顼统一治理,都帝丘(今濮阳西南,史称“颛顼之墟”)。颛顼时,其氏族集团实力强大,打败了以共工为首的集团,活动范围大为扩展,万邦来朝。颛顼之后,帝喾继位,初都帝丘,后迁都伊洛平原。帝喾赐颛顼玄孙陆终长子樊为己姓,封邑昆吾(今濮阳东南)。帝喾之后,尧继位成为祁姓集团首领,以冀州为活动中心,后葬于城阳(范县东)谷林。濮州(今属范县)有尧母庆都庙,范县辛庄乡北有尧子丹朱墓。舜生于姚墟(今范县城西南),住南河。他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到雷泽(古泽名,在今范县东南)渔猎,去历山耕作,还贩于顿丘(今清丰)。舜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后代尧而立,成为姚姓联盟的首领。尧舜之时,太行山区雨水丰沛,水患频仍。以秦(今范县)为活动中心的东夷首领伯益协助舜的水官大禹治水,两大集团在联合抗洪斗争中进一步增进了民族融合。

夏王朝时期 濮阳地区建有己姓联邦集团的昆吾(它是夏后氏酋邦王国最亲近的成员)、斟灌、顾等宗族邦国。夏启时于昆吾铸九鼎,并视为国宝。夏帝仲康的儿子相为羿所逐,奔依同姓邦国斟灌氏。后相即位,都帝丘,至帝杼时迁都于原。其间历百年,濮阳一直是夏文化中心地带,不仅农业发达,制陶和冶铜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

殷商时期 以契为始祖的子姓集团至相土时迁至商丘,即帝丘(今濮阳),活动于今豫北、冀南和豫东一带,势力发展至东海之滨。汤时征服了昆吾、韦(在今滑县东南)、顾等邦国,后灭夏建商,以帝丘为其陪都。

西周时期 以姬发为首的姬姓联邦集团联合其他邦国灭商后成为新的联邦王国的宗主国,帝丘一带称东国,为管叔封地。周成王四年,周公旦东征,平定武庚及三监叛乱,封康叔于河、淇之间,建立卫国,帝丘一带受其节制。西周时,帝丘一带的经济、文化都得到迅速发展,实力较强。厉王时,卫武公曾带兵入朝平定叛乱,稳定政局。

春秋时期 濮阳一带仍属卫国,为当时较先进的地区之一。公元前660年,散居于齐、卫北部的狄人入侵卫国,占领卫都朝歌。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今濮阳),帝丘成为卫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凡400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大改道流经濮阳,给这里带来水利之便。这一时期人们用桔槔提水灌田,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纺织、皮革、竹木、冶铸等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兴旺,涌现出一批城镇。如临黄河的戚邑,水陆交通便利,经济十分繁荣。仅公元前626年至公元前479年140多年间,春秋经传中关于戚的记载即28处,诸侯来卫国的14次会盟中,就有半数在戚举行。其他如咸(位于今濮阳市东南25公里)、铁丘(位于华龙区)、顿丘(今清丰县西南)、五鹿(今清丰县南)、澶渊(位于华龙区内),清丘(位于市中心东南30公里)等城邑商旅不绝,相当繁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思想的活跃,精神的解放,文化的发展,劳动人民于“桑间濮上”创造的诗歌“卫郑新声”,风靡华夏。先进的卫文化既培育了中国第一个杰出的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也激励工奴于公元前478年掀起世界上最早的手工业奴隶的革命斗争——百工起义。同时,帝丘位居黄河要津、中原腹地,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铁丘之战等都发生在濮阳一带。

战国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普遍推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各诸侯国为壮大实力、争夺霸权竞相改革,大批优秀人才应运而生,仅濮阳人就有政治家和军事家吴起、儒商子贡、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吕不韦、外交家张仪等,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吕不韦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记载了天文、地理、物理、医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战国后期,大国争霸,帝丘一带战争频繁,原为西周第一大国的卫国,春秋时已降为中等诸侯国,到战国时更加衰微,最后仅剩濮阳城(濮阳县西南)一弹丸之地。前242年,秦置东郡,次年秦取濮阳等地,卫君角被迁到野王(今河南沁阳),卫此时名存实亡。公元前240年,东郡治濮阳。至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亡。

秦汉时期 秦统一中国后,为束黄河之水,曾修金堤(即原黄河大堤,顶宽20丈,兼作御道。谓其坚固无比,故名金堤)。秦末,濮阳人民助项羽大败章邯,加速秦朝灭亡。汉时,濮阳仍为东郡治所。西汉武帝曾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亲率官吏、将士数万人到濮阳堵塞瓠子河决;西汉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秋,河决东郡,朝廷遣官发众来堵,并增筑金堤;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濮阳人民修渠筑堤千余里,固河道于濮阳城南,黄河安澜700余年。期间,濮阳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口大增,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濮阳人口已达3787万人。成为中国当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今戚城遗址丰富的汉代灰层出土的大量陶器、汉铜镞、铜釜、犁、铁镬、石器及水井等文物,都表明当时这里十分繁华。汉初戚地曾是将军李泌的侯国。汉时濮阳经济文化发达,人才荟萃,名臣汲黯、经学家索卢放、京房等濮阳人均为一代俊杰。 两汉之间短暂的新朝,曾把东郡改名治亭。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370年间,魏、后赵、冉魏、前燕、后燕、前秦、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割据者曾先后在濮阳地区称王道孤。这里的行政建置朝立夕废,变化频仍,几个辖县分别隶属过濮阳郡、东郡、魏郡、顿丘郡、昌乐郡、武阳郡等。西晋时还曾建濮阳国。南北朝时,濮阳更是兵连祸结,干戈纷然,大量居民被迫迁徙,边塞游牧民族陆续入居濮阳,与汉族融合,同时把大片耕地改为牧场,农业生产受到破坏。至北魏时,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农业才有所恢复。综观此期,乱多于治、毁多于创,濮阳地区经济萧条,文化衰退。曹魏、前秦、北魏时,曾有过短期的稳定,濮阳经济有所恢复,也产生了一些有贡献的人物,如书法家窦遵、文学家董微、名臣李彪、李谐、李崇、王观、吴隐之等。

隋唐时期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濮阳县一部置昆吾县,析临河、内黄、顿丘各一部置澶渊县,省昌乐入繁水县,并复置范县。隋文帝实行节俭政治、轻徭薄赋,大开漕运,使经济得到了较快恢复。大业四年(608年),永济渠过濮阳后,便利了交通,濮阳日趋繁荣。唐初,为避唐高祖李渊之讳,改澶渊县为澶水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澶州,辖澶水、顿丘、观城等县,今南乐县属魏州,范县属濮州,台前县境属郓州。唐大历七年(772年),割顿丘、昌乐4乡于清丰店置清丰县,属澶州。初唐时,濮阳一带地旷人稀,均田制实行程度较高,水利兴修,农业生产恢复较快。唐朝中期,黄河安澜,濮阳的农业、手工业等得到长足发展。丝绢业闻名全国,丝织贡品列为上三等。唐代濮阳文化发达,人才辈出,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张遂,今南乐县人),第一个测量子午线长度,最先发现了恒星运动。还产生了勤政廉洁的杜暹、拒重贿名留青史的李义琰、唐辅臣杜鸿渐、音乐家张文收、礼学家张戬,抗击安史叛乱的名将南霁云、诗人张九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等名人。唐末至五代,濮阳一带又成了战场,仅后梁、后唐就在濮阳征战200余场。长期兵燹战乱,使唐代前期100多年的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宋元时期 濮阳改称开德府,一度成为北辅,即保卫京师和河朔安全的屏障,称“北门锁钥”。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兵临澶州,濮阳军民奋起抵抗,在寇准力谏下,真宗御驾亲征至澶。宋以少胜多,大败辽兵。辽军战败求和,双方签订了有名的“澶渊之盟”。此后百余年,两国相安,宋时濮阳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较大发展。到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澶州一带已相当富饶,人口回升。崇宁元年(1102年),这里人口已发展到817万。纺织业发展更快,成为宋代“衣被天下”的地方。这一时期,濮阳名人辈出,著述家晁迥、晁宗悫、晁永之,名将赵延进,清官王赞、张田,治黄专家高超等彪炳史册。北宋后期,朝廷腐败,濮阳不少人被逼上梁山,参加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1128年秋,金兵占领澶州。金皇统四年(1144年)改澶州为开州,辖今濮阳、清丰。此时,今南乐县属大名府、范县属濮州、台前县境属东平府。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第五次大改道而南迁,经延津、封丘、寿张(其辖区部分为今台前县境)入梁山。1222年,成吉思汗派兵占领开州。金元统治时期,虽注意生产,但因破坏太重,加之黄河屡决,经济难以恢复。终元之世,濮阳虽一直为开州的中心城市,但经济文化都未达到北宋鼎盛时期的水平。唯戏曲艺术有所创新,濮阳人宫天挺的元曲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其本人成为元代杂剧大家之一。 明朝时期 濮阳仍称开州,辖濮阳、清丰、南乐,属大名府,范县属东昌府,台前(寿张一部分)境属兖州府。因受战争破坏,这里景象极为荒凉,“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初,开州“土著只余七姓,丁不满千”,朱元璋下诏鼓励无田农民辟荒造田,并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起,数次将山西黎民徙居濮阳一带置屯垦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老鸹窝”移民。朝廷为增加收入,号召农民广植桑、棉,发展经济作物。同时还加强水利建设,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修筑了黄河、卫河等堤岸。至明中叶,农村经济得到恢复且有较大发展。英宗天顺元年至四年间(1457年—1460年),仅开州3县即垦荒6万公顷,植棉0.07万公顷,栽桑133公顷,上交租粮4万余担,比明初增加近两倍。濮阳已有17100户,886万人,成为“天雄之上游,河朔之名区”。但明英宗之后,宦官干政,政治日趋腐败,土地兼并严重,水利严重失修,灾害不断,民不聊生。嘉靖五年(1526年)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百余年间,濮阳发生水、旱、蝗、风、地震等较大灾害逾百次,大灾年徭役负担却有增无减,农民被逼起而抗争。崇祯十三年(1640年),濮阳人民以范县榆树园为根据地发动起义。榆树园农民起义军后来在范县人梁敏等领导下转为抗清斗争,他们联结豫东、鲁南农民军,连破濮、曹二州及梁山、东明等县,继而西进开封,北伐大名,南下海州,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清朝时期 濮阳称开州,与清丰、南乐隶属于大名府。范县属濮州隶曹州府,台前境(寿张一部分)隶兖州府。清代前期社会较为稳定,生产得到恢复,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这里荒地开垦率达80%,人口增至50多万人。然因此时的封建帝制已处于没落阶段,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加之清朝统治以后,黄河水患时发,濮阳灾情不断。特别是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将濮阳大半变为泽国。这次大改道后,黄河经濮阳、范县及今台前境奔东北入海,在境内横流泛滥,为害29年。濮阳一带农业生产每况愈下,文化也日趋衰落,魏山原、叶挺秀、王连中等人虽有著述问世,但均未造成大的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日趋腐朽。濮阳因闭于内地,经济文化更为落后,直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才有了第一条电话线路;宣统三年始建邮局;光绪二十年(1894年)才开办了官营铁厂、机织厂、针织厂、石印厂、草帽厂之类。文化名人寥寥,留有著述者也不过李建勋、鲁世英、蓝云祥、高惠民等数人而已。清政府对外卖国、对内镇压的政策激起反帝反封建浪潮的不断高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濮阳人民奋起参加捻军反帝反清。咸丰三年(1853年),其队伍发展到八九千人,向开州、范县、清丰、内黄、浚县、滑县、延津等地的官府进攻,打击清军。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丰县义和团首领韩大申、韩顺江高举清邑义和团大旗,聚众数万,劫富济贫,烧教堂,废洋教,把濮阳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推向高潮。

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曾改开州为开县,但因与四川、贵州两省的开县重名,1914年1月复称濮阳县。濮阳县、南乐县、清丰县归河北省大名府管辖,范县属山东省东昌府,台前县系寿张县一部分属山东省东临道。1926年,范县改属曹濮道。1912年~1949年,辖区各县建置及隶属改易较频繁。 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震醒了濮阳人民,这里开始成为革命运动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1924年,在北京俄文法专读书的濮阳人王亦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回乡宣传革命。濮阳在大革命时期就有了共产党的组织。1927年4月,南乐县佛善村建立了濮阳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此后,党的组织逐步发展壮大。1927年10月建立了中共濮阳县委,1931年5月改为中共濮阳中心县委;1929年春建立了中共清丰县委;1929年秋建立了中共南乐县委;1934年秋建立了中共濮县县委;1936年6月建立了中共范县县委。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濮阳地区群众运动蓬勃发展。1929年的濮阳“二·一五”农民革命斗争(即“温邢固事件”),1932年的濮阳盐民斗争和濮阳、清丰县小学教师增资运动,1933年的濮阳姚家暴动,1935年发动濮县农民斗争,1935年的平原游击战争和濮内滑农民革命斗争等,都先后取得了胜利。除此之外,还建立了农民协会和商民协会等组织。1936年国民政府设河北省第十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濮阳。1939年改称第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濮阳、东明、长垣、南乐、清丰5县。1936年濮县、范县属山东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聊城),1938年濮县改属第十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菏泽)。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难当头,共产党人挺身而出,奔走救亡,先后在濮阳地区建立“冀南文化界救国会”和“抗日救国十人团”。到1938年底,濮阳各县、区、乡、村普遍建立了“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先锋队”、“妇女联合救国会”等抗日群众组织,形成了群众抗日救亡高潮。1938年2月,日军进攻濮阳。国民政府濮阳县县长丁树本弃城而逃,县城沦陷。日军在濮阳烧杀抢掠,用飞机轰炸濮阳城,使许多村庄变为废墟,许多居民丧生火海。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与日军展开了游击战。1939年初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进驻濮阳,开辟抗日根据地。1940年1月至4月,濮阳地区先后建立了清丰、南乐、濮阳、濮县、范县各县抗日民主政府。1940年4月18日,冀鲁豫区党委在清丰县王什正式成立,下辖4个地委,濮阳地区所属各县分属一、二、三地委。此后,濮阳一带一直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中心。1940年,八路军一二九师和冀中、冀南、冀鲁豫军区部队,在中共地方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向盘踞在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国民党顽固势力石友三、孙良诚等发动讨逆战役,在半年多的讨逆反顽作战中,共歼灭顽军22万多人,扭转了被动局面,巩固了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从1940年6月至1942年夏,日军对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中心区进行了多次大“扫荡”,其中著名的有“五五”大扫荡,“四一二”大扫荡、“九二七”大扫荡、敌人共出动兵力4万多人,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多次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共歼灭日伪军2000多人。冀鲁豫军区、分区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从1943年12月至1945年初,先后对敌伪发动了八公桥战役、清丰战役、南乐战役,在三次战役中,共歼灭敌伪军8500多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夺取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10月,冀鲁豫区党委、行署、军区进驻濮阳县城。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决定设立濮阳市,机关驻濮阳城内,直属区党委领导。1946年6月8日,冀鲁豫行署决定,将所属的抗日政府一律改为民主政府。1946年11月,冀鲁豫区划再次调整,撤销濮阳市建置,并将7个地委划分为8个地委。二地委下辖中共寿张、范县、郓城、巨野等9个县委。四地委辖濮阳、滑县、浚县、长垣等11个县委。八地委(又称直南地委)成立后,机关驻清丰,辖南乐、清丰、内黄、濮县等7个县委,台前境属寿张县南5区。为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濮阳地区各县根据中共中央和冀鲁豫行署的部署,从1946年6月陆续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至1947年5月,濮阳地区各县基本摧毁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实现平分土地的目标。1946年12月,濮阳地区所属各县党组织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紧密联系群众,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胜利粉碎了国民党新五军的进攻,巩固了解放区的胜利果实。 解放战争开始后,濮阳地区掀起一次又一次参军热潮,从1945年11月至1949年2月,濮阳地区参军人数共达58万人;共出动担架37万多副,民兵民工37万多人,车364万辆,牲口4989万头,提供粮食58687万斤,草料12933万斤,木柴33031万斤,食油15万斤,食盐6万斤;从1947年至1949年濮阳地区共抽调干部4760人,战勤人员2027人南下支援新解放区建设。1949年5月,豫北全部解放。1949年8月20日,冀鲁豫边区撤销,建立平原省,并成立了平原省濮阳专署(驻濮阳县城)。濮阳专署辖濮阳、滑县、长垣、封丘、内黄、清丰、南乐、濮县、范县、观城、朝城、昆吾、尚和、卫南、高陵、漳南、卫河等17个县和濮阳城区、道口区两个区。同年9月,昆吾、尚和与濮阳县,卫南与滑县,高陵、漳南(一部)与内黄县,卫河与清丰县分别合并后称濮阳县、滑县、内黄县、清丰县,此时濮阳专署辖11县2区。 在民主革命时期,濮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伪顽势力、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濮阳专员公署辖濮阳、滑县、长垣、封丘、内黄、清丰、南乐、濮县、范县、观城、朝城10个县和濮阳城关区、道口区2个区。1952年11月24日,濮阳专员公署所辖的濮县、范县、观城、朝城4个县划归山东省聊城地区。1952年12月1日,平原省撤销,濮阳专区划归河南省领导。1954年6月,濮阳专区所辖的濮阳城关区、道口区分别划归濮阳县、滑县。9月25日,濮阳专区与安阳专区合并为安阳地区。濮阳、清丰、南乐隶属于安阳地区,1958年3月30日,安阳地区与新乡地区合并为新乡地区。1961年12月18日,安阳地区与新乡地区分设,濮阳、清丰、南乐隶属于安阳地区。1964年4月1日,为便于黄河治理,经国务院批准,寿张县撤销,一部分划归范县。范县由山东聊城地区划归河南省安阳地区。1973年12月16日,范县东部的9个公社划出成立了范县台前办事处,系县级机构,直属安阳地区。1975年3月14日,范县台前办事处改称台前办事处。1978年12月,台前办事处改称台前县。1987年4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濮阳市郊区,设立濮阳县,驻城关镇。 2002年12月25日,民政部批准(民函[2002]222号):濮阳市市区更名为华龙区。 至2003年底,濮阳市辖五县一区,即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和华龙区,下辖64个乡,14个镇,11个办事处,共有2946个村民委员会,33个自然村,81个居民委员会。

⑶ 北洋大学校史

北洋大学校史具体如下:

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创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曾用名包括北洋西学学堂、北洋大学堂、北洋大学校、北洋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由国家定名为天津大学。

1895年10月2日,由光绪皇帝批准、盛宣怀出任学堂首任督办的 “北洋西学学堂” 成立,1896年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自创办之始,就仿照美国的大学模式,全面系统地学习西学。例如,除汉文课和部分外语课外,其余所有功课都由外籍教习担任,要求学生外语基础好;教科书使用外文原版,用外语授课。

学生实验所用的各种器具、设施都从美国进口等等。当时,天津北洋西学学堂被誉为 “东方康奈尔” ,它的教学计划、讲授内容与方法、教科书、教员配备,成为后来其他各地兴办新式大学的模式。

办学理念: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视野,以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愉悦学生身心,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秦淮外校学生外出参加活动时,在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自主管理表现出的水平与能力“就是不一样”已成为社会各界对我校学生评价的赞美流行之语。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北洋大学


⑷ 求好词好句

1. 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铃声响起那刻,你用教职工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 。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你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船只穿过……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
2、 希望源于失望,奋起始于忧患,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有饥饿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紧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机感受的人一定进步快。
3、 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勇于面对抬起头来,就会发现,分数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
4、 柔和的阳光斜挂在苍松翠柏不凋的枝叶上,显得那么安静肃穆,绿色的草坪和白色的水泥道貌岸然上,脚步是那么轻起轻落,大家的心中却是那么的激动与思绪波涌。
5、 生活的海洋并不像碧波涟漪的西子湖,随着时间的流动,它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浪花飞溅,时而巨浪冲天……人们在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之后,往往会变得更加坚强。
6、 当你身临暖风拂面,鸟语花香,青山绿水,良田万顷的春景时,一定会陶醉其中;当你面对如金似银,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时,一定会欣喜不已。你可曾想过,那盎然的春色却是历经严寒洗礼后的英姿,那金秋的美景却是接受酷暑熔炼后的结晶。…………(何婷婷)
7、 倘若希望在金色的秋天收获果实,那么在寒意侵人的早春,就该卷起裤腿,去不懈地拓荒、播种、耕耘,直到收获的那一天。
8、 生活是蜿蜒在山中的小径,坎坷不平,沟崖在侧。摔倒了,要哭就哭吧,怕什么,不要装模作样!这是直率,不是软弱,因为哭一场并不影响赶路,反而能增添一份小心。山花烂漫,景色宜人,如果陶醉了,想笑就笑吧,不心故作矜持!这是直率,不是骄傲,因为笑一次并不影响赶路,反而能增添一份信心。
9、 爱心是冬日的一片阳光,使用饥寒交迫的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用权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洒在久旱大地上的一场甘霖,使孤苦无依的人即刻获得心灵的慰藉。
10、 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渡过的细纱,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那些往日的忧愁和误用伤,在似水流年的荡涤下随波轻轻地逝去,而留下的欢乐和笑靥就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11、 忧郁的心情蒸发了。 12、褪色的记忆。 13、硝烟又在和平的家中燃烧。
14、有些记忆被焚烧掉,有些记忆被埋在心底,纯真年代如流水划过金色年代。
15、我,要融化在粉红的桃花瓣里,拭去整日在你心头的牵挂。16、我完全读懂了父母的心。
17、母爱是一本我终生无法读完的巨著;母爱是一片我永远也飞不出的天空。……张维维
18、当枯黄的秋叶随风摇曳时,深秋飘然而立校外,月光下,父亲的影子拉得很长,硕大的风衣将瘦骨嶙峋的父亲裹了进去,我心头一阵酸楚。
19、人世间的真情就像一张大网,时刻温暖着人的心扉,就如妈妈的爱一样,永无止境。
20、岁月,是一首诗,一首蕴含丰富哲理的诗,岁月是一峰骆驼,驮着无数人的梦想。
21、船的命运在于漂泊;帆的命运在于追风逐浪;人生的命运在于把握,把握信人生,方能青春无愧。

22、往事如歌,在人生的旅途中,尽管有过坎坷,有过遗憾,却没有失去青春的美丽。相信自己,希望总是有的,让我们记住那句话:错过了太阳,我不哭泣,否则,我将错过月亮和星辰。
23、假如生活中你失败了,请不要将忧伤的泪水写在脸上。失败也是一种收获,生活中最得要的是有一份十足的勇气和一个创业的胆量。
24、曾经以为,一次无奈的哭泣,便函是人世间所有的沧桑;一个小小的挫折,便函是人生所有的失败。是十四岁告诉我……
25、月光清幽。淅沥的雨滴打在茅屋上,昏黄的灯光下,母亲密密地缝着游子的夹衣,忽然,一阵冷风挤进茅屋的窗隙,母亲似乎着凉,带着浓浓的倦意咳嗽了几声。我梦中惊醒,怔怔地看着灯下年迈的母亲……
26、夜晚,春风柔和地吹着。我托着下巴,坐在落英缤纷的台阶上,脑海里又浮现出一件难忘的事。
贯休 【上冯使君五首】 扣舷得新诗,茶煮桃花水。々数片帆,去去殊未已。
聂夷中 【杂曲歌辞·起夜半】 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
*** 【杂曲歌辞·胡渭州】 杨柳千寻色,桃花一苑芳。风吹入帘里,惟有惹衣香。
王维 【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 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钱起 【梨花】 艳静如笼月,香寒未逐风。桃花徒照地,终被笑妖红。
钱起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石井】 片霞照仙井,泉底桃花红。那知幽石下,不与武陵通。
顾况 【听山鹧鸪】 谁家无春酒,何处无春鸟。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
刘禹锡 【题寿安甘棠馆二首】 门前洛阳道,门里桃花路。尘土与烟霞,其间十馀步。
张籍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桃坞】 春坞桃花发,多将野客游。日西殊未散,看望酒缸头。
李贺 【马诗二十三首】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元稹 【桃花】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张祜 【胡渭州】 杨柳千寻色,桃花一苑芳。风吹入帘里,唯有惹衣香。
李群玉 【龙安寺佳人阿最歌八首】 素腕撩金索,轻红约翠纱。不如栏下水,终日见桃花。
聂夷中 【起夜来】 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
韩偓 【野钓】 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风头阻归棹,坐睡倚蓑衣。
徐铉 【题雷公井】 掩霭愚公谷,萧寥羽客家。俗人知处所,应为有桃花。
*** 【白衣女子木叶上诗】 桃花洞口开,香蕊落莓苔。佳景虽堪玩,萧郎殊未来。
张元一 【咏静乐县主】 马带桃花锦,裙衔绿草罗。定知帏帽底,仪容似大哥。
李建勋 【句】 桃花流水须长信,不学刘郎去又来。(见《南唐近事》)
顾况 【句】 崦合桃花水,窗鸣柳谷泉。(题柳谷泉,见《应天府志》)
张元一 【又嘲】 裹头极草草,掠鬓不菶菶。未见桃花面皮,漫作杏子眼孔。
王维 【田园乐七首(一作辋川六言,第六首一作皇甫曾诗)】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元稹 【樱桃花】 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花砖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
顾况 【杂曲歌辞·桃花曲】 魏帝宫人舞凤楼,隋家天子泛龙舟。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觉桃花逐水流。
*** 【杂曲歌辞·凉州歌第一】 汉家宫里柳如丝,上苑桃花连碧池。圣寿已传千岁酒,天文更赏百僚诗。
刘禹锡 【杂曲歌辞·忆江南】 春过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樽前,惟待见青天。
苏颋 【杂曲歌辞·桃花行】 桃花灼灼有光辉,无数成蹊点更飞。为见芳林含笑待,遂同温树不言归。
张志和 【杂歌谣辞·渔父歌】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春江细雨不须归。
杜审言 【戏赠赵使君美人】 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罗敷独向东方去,谩学他家作使君。
刘宪 【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桃花欲落柳条长,沙头水上足风光。此时御跸来游处,愿奉年年祓禊觞。
苏颋 【侍宴桃花园咏桃花应制】 桃花灼灼有光辉,无数成蹊点更飞。为见芳林含笑待,遂同温树不言归。
张说 【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 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
张旭 【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王昌龄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郡。闻道秦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
常建 【三日寻李九庄】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常建 【戏题湖上】 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
刘长卿 【时平后春日思归】 一尉何曾及布衣,时平却忆卧柴扉。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
李白 【赠汪伦(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 【东鲁门泛舟二首】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张谓 【赠赵使君美人】 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罗敷独向东方去,漫学他家作使君。
岑参 【春兴戏题赠李侯】 黄雀始欲衔花来,君家种桃花未开。长安二月眼看尽,寄报春风早为催。
岑参 【醉戏窦子美人】 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细看只似阳台女,醉著莫许归巫山。
杜甫 【绝句漫兴九首】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贾至 【春思二首】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独孤及 【送别荆南张判官】 輶车骆马往从谁,梦浦兰台日更迟。欲识桃花最多处,前程问取武陵儿。
秦系 【山中赠耿拾遗湋兼两省故人】 数片荷衣不蔽身,青山白鸟岂知贫。如今非是秦时世,更隐桃花亦笑人。
顾况 【寻桃花岭潘三姑台】 桃花岭上觉天低,人上青山马隔溪。行到三姑学仙处,还如刘阮二郎迷。
顾况 【崦里桃花】 崦里桃花逢女冠,林间杏叶落仙坛。老人方授上清箓,夜听步虚山月寒。
顾况 【桃花曲】 魏帝宫人舞凤楼,隋家天子泛龙舟。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觉桃花逐水流。
戴叔伦 【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 【蕲州行营作】 蕲水城西向北看,桃花落尽柳花残。朱旗半卷山川小,白马连嘶草树寒。
杨凭 【千叶桃花】 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晚驻年华。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
王建 【两头纤纤】 两头纤纤青玉玦,半白半黑头上发。逼逼仆仆春冰裂,磊磊落落桃花结。
王建 【宫词一百首】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刘商 【题黄陂夫人祠】 苍山云雨逐明神,唯有香名万岁春。东风三月黄陂水,只见桃花不见人。
刘商 【题水洞二首】 桃花流出武陵洞,梦想仙家云树春。今看水入洞中去,却是桃花源里人。
张志和 【渔父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信仰,是风筝的线,落叶的根,是精神的航灯,心灵的太阳花。因为信仰,心中才涌起追求理想的路途中永恒的生命潮汐。或许可以这么说,信仰就是生命,因为信仰,才使得生命焕发昂扬的活力.

2.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每个人都有一份自己独特的优秀.善于宽容别人的缺点,善于更多地欣赏别人出色之处,不仅体现为开阔的胸襟,还体现为一种为人处事的智慧。而能够越早地发现自己最出色地地方,越能充分发挥自己地潜能,越能够拥抱成功。

3.迈出一步并不需要多大地勇气,关键看你做了没有。只要肯从迈出第一步做起,并懂得一步一步往前走,成功便会向你招手!

4.生命是生活地主体,是人生地载体。生命可以美丽,也可以丑陋;生活可以多彩,也可以无华;人生可以伟大,也可以平凡。但生命地美与丑,多彩和无华,伟大和平庸却取决于你自己。取决于你地勇气、力量、智慧和对苦难地承受力。把生命推向极致,尽力展现生命地辉煌吧!

5.被他人相信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是他人给你打的诚信分,是一种至高的荣誉。诚信让幸福无限蔓延.
6.生命是一种奉献和付出,只有在不停的奉献和付出中,生命才能彰显它的使命和意义。快乐只能在奉献和付出中才能找到,在奉献和付出中,别人的笑脸才能花一样在你身边簇拥着绽放.快乐的真谛就在于奉献和付出。
7.童稚的心灵就像一张无暇的白纸,阳光和风雨都可以轻易地影印在上面。如果我们洒给它七彩,它就会成为一座花园;如果我们洒给它尘土,它就可以变为荒漠。

8.把诚实、爱等美德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吧,未来,我们就可以拥有一个永恒的春天。

9.勇敢还要敢做,一道举世无双的爱心围墙,之所以能建成,胆量是其基石。沿袭千百年的做法,不一定还要坚持千百年;统帅千百年的想法,不一定还能再统帅下去。大胆越位,放手去干,你也能筑起另一道“爱心围墙”.

⑸ 北师大的名人有哪些

苏童认识不?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原版作者。获得过‘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校长:
张百熙——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倡改革 教育救国立宏志
建学堂 学者办学树新风
定学制 只身难承毁谤累
忧国运 报国难以顾己身
德者不孤 桃李成才感师恩
张亨嘉——清末教育改革家
勤奋好学 求实致用
做官为民 刚直不阿
重视文化教育 热心培养人才
崇尚科学 积极参加变法维新
冻宝泉——“以教育事业为第二生命”的教育家
立志学业 涵养正气 投身教育事业
受命危难 多方斡旋 开创高师先河
统揽校政 开放办学 奠定师大基础
敦厚师长 蔼蔼之风 深受学生尊崇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传承优良校风
拳拳之心 与时俱进 终为报效祖国
邓萃英——矢志不渝的教育家
向国父誓言:此生专事教育
长校北京高师
“师范为教育之母”
主张人格教育
筹建厦门大学
李建勋——“教不厌、诲不倦”的教育家
首倡高等师范升格为师范大学
师范教育体制和师范大学的捍卫者
主张教育行政要民主化、科学化
教育学术研究硕果累累
致力于小学师资培训提高
梁启超——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首倡者
师范教育的首倡者
北京高师兼职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董事长
为兴女学呐喊的智者
范源廉——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家
新学的积极创办者
民国初年著名教育家
高师改大后的首任校长
不能强人枵腹从公而辞职
陈裕光——化学家向教育家的华丽转身
聪慧少年 俊彦学子
留美求学 志在报国
投奔北师 署理校长
殚精竭虑 守护金陵
身在林泉 心怀魏阙
张贻惠——物理学教育家
留学日本 矢志教育
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竭尽全力
编译科学丛书 普及科学思想
宣传和推动全国度量衡统一
徐旭生——古史学家、考古学家
积极干预现实的人生态度
赴大西北科学考察
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
主政师范大学
中国古史研究的成就
高尚的品格
李石曾——留法勤工俭学的首倡者
励精图治为报国 辛亥中坚
留法勤工俭学 功在社稷
创办中法大学 实践教育理想
保护故宫国宝 功垂青史
创北平研究院 科学兴国
热心公益事业 造福国民
李蒸——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
坚定捍卫者
潜心研究 立志教育
初长师大 脱颖而出
受命危难 一往无前
筚路蓝缕 陕甘弦歌
培育新民 功在社稷
西北孔雀 人中翘楚
袁敦礼——中国现代体育教育的先驱
师大体育系的掌舵人
中国现代体育理论创始人之一
卓越的社会体育活动家
危难中受命的校长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楷模
黎锦熙——语言文字学泰斗
湘潭罗山才俊
国语运动的先驱
文字改革的先锋
现代汉语文法_自勺奠基人
大词典编纂的开山鼻祖
博古通今品行高洁的教育家
傅增湘——版本目录学家、校勘学家
一门三进士两翰林
女子教育的开拓者
版本目录学家、校勘学家
近现代著名藏书家
姚华——博学多能的通儒、教育家
少年才俊幸遇伯乐
自学与执掌笔山书院
东瀛习财政清华教曲学
执掌北京女师
美术学界展奇才
杨荫榆——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
江南书香之家的淑女
反封建争女权的叛逆女性
学贯中西的才女
“女师大风潮”回顾及反思
日寇枪口下的勇士
林砺儒——远见卓识的教育先驱
早年求学之路
在北师大的教育改革与实践
辗转岁月中的教育教学探索
致力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陈垣——史学大师、教育家
“动国际而垂久远”的学术研究
从教70年的教育家
重视国文度人金针
为提高师范教育和教师地位而鼓与呼
“傲骨撑天地奇文泣鬼神”
大师高步瀛——博大精深的训诂考据大师
身世履历
爱国情怀
教苑良师
考据、注释学的巨大成就
《文选李注义疏》
《古文辞类纂笺》
鲁迅——"青年的吸铁石"
早期的教育实践
青年的导师
在厦门、广州的教书、革命活动
文化革命的主将
余嘉锡——德行醇正的古文献学家、目录学家
执教京师勤奋耕耘
学贯古今著作等身
识见宏通德行醇正
吴承仕——后学楷模的经学大师
家世与受业章太炎门下
精勤于业 潜心治学
革新国学研究
世界观的重大转变
追求真理 勇往直前
老成凋谢 后学楷模
杨树达——享誉海内外的语言文字学大师
游学春秋
京华壮游
湖湘晚景
钱玄同——善疑善创的一代宗师
传统文化营垒中的佼佼者
新文化运动的揭幕人
国语运动的舵手
汉字革命的主将
古史辨伪的坚强后盾
音韵学大师和教育家
爱国反帝反封建的楷模
张星娘——中西交通史研究的开拓者
童年、家学与求学生涯
从科学救国到潜心史学
受聘厦门、辅仁大学与从事中西交流史研究
《马可·波罗游记》的介绍、翻译和研究
《中国行记》的介绍和研究
学者风范
张耀翔——敢为天下先的心理学家
寒舍走出的心理学家
首倡心理测验和新式考试法
首创心理学会和《心理》杂志
始创民意测验
晚年执著研究心理学
胡先骕——中国植物学奠基者
家世与求学
植物学教授与《学衡》主将
研究所所长与大学校长
蹉跎岁月
董守义——毕生献身体育事业的国际奥委会委员
立志体育的农民之子
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
杰出的体育教育家
群众体育的热心倡导者
国际奥委会委员
王森然——文化名人与"后文人画家"
王森然
"后文入画家"王森然
关于王森然
黄国璋——中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先驱
黾勉学习、传播经济地理学第一人
主持地理系时间最长者之一
多次大型地理考察的领导者
我国地理教育刊物的首创者
地理学会创始人之一
杰出的爱国科学家
刘盼遂——古文献学家
终身的事业——读书、著书与教学
治学的路数——重师承尚开创
卓越的贡献——广泛涉猎专攻疑难
化雨春风——以身示范,传道解惑
穆木天——诗人、诗歌评论家、翻译家
"东北大野的儿子"和"世纪末的悲哀"
旅人的心
新的旅途
"我就要作桥"
从不停息的脚步
黄药眠——独树一帜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百折不挠均革命文化战士
独具学术个性的美学家
身兼诗人、作家的文艺理论家
文艺学教学的开路人
钟敬文一中国民俗学的奠人和建设者"五四"之子
走出家乡——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
成立杭州中国民俗学会
求学扶桑
挟笔从戎与避地香江
建设新中国的民间文艺学
新的驿程
武兆发——为科学献身的生物学家
土窑洞中走出的洋博士
生物学教育家
生物切片专家
"我信仰共产主义"
"科学问题岂能盲从"
陆宗达——承先启后的训诂大师
在皇朝与民国的新旧交替中度过少年时代
在思想宽松的北京大学接近国学与参加革命
拜黄侃为师进入章黄学派国学殿堂
从事国学教学与研究成为章黄学派重要继承人
为振兴国学奋斗一生成为当代训诂大师
动荡惊险而真诚平易的一生
焦菊隐——话剧"中国学派"之父
早期戏剧启蒙与戏剧活动
对传统戏曲的研究
艰难岁月中的戏剧研究与实践
在北师大从教的日子
创立焦菊稳导演学派
生命的最后一幕
朱智贤——终生奋斗的心理学家
刻苦学习的青少年时代
奋发向上、生活清贫的青年时代
解聘断炊全不顾强项宁折不弯腰
努力拼搏壮心不已
深知夕阳无限好不用扬鞭自奋蹄
辛勤耕耘六十载五代桃李苞满树
周廷儒——中国新生代古地理学研究
的奠基人
师出名门
研究中国地貌学的先驱与奠基人
用区域历史发展的观点研究中国自然地理学
开创自然地理学新生代古地理学研究
毕生从事地理教育桃李满天下
白寿彝——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
献身学术的一生
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突出贡献
史学史研究的开拓与创新
中国通史研究与撰述的成就
历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李长之——卓尔不群的现当代文学批评家
弃理从文,潜心德国文艺理论
创作《鲁迅批判》的前前后后
战争年代的教书著述生涯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多产岁月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曙光来临
启功——识见宏通的一代国学大师
半文不受祖宗恩
三进辅仁的传奇遭遇
在北师大的经历
学术研究
诗词创作
书法绘画
书画鉴定
学为师,行为范
张宗燧——才高意远的理论物理学家
天道酬勤求学随愿
海外深造硕果累累
报效国家不懈追求
献身科学命运多舛
戴爱莲——中国舞蹈艺术之母
博采众长成就的舞蹈家
为抗日责无旁贷
寻访中华民族舞蹈之"根"
莲子清如水
从艺术家到舞蹈大使
不同凡响的遗产

阅读全文

与李建勋宣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8电大市场营销性考 浏览:484
博爱电子商务官网 浏览:880
参观大学策划方案 浏览:39
暑假阅读推广活动方案 浏览:519
市场营销模拟比赛总结报告 浏览:356
学校语文新课标培训方案 浏览:601
瑜伽培训班方案 浏览:168
企业市场营销调研论文 浏览:90
影响中国市场营销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浏览:429
小米营销方案策划 浏览:912
市场营销实验心得体会 浏览:231
教师暑假读书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915
智慧树市场营销学期末考试 浏览:414
市场营销部工资及激励政策 浏览:812
活动物料策划方案 浏览:87
培训老师的信息化培训方案 浏览:902
学校招生周年庆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313
街道推广国家语言文字方案 浏览:412
品牌营销推广经理 浏览:229
教师语言方面培训方案 浏览: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