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写新闻稿.
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供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的文字稿。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既看又听的电视新闻。所以,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既是一门为听而写的艺术,也是一门为看而写的艺术。“听”与“看”的结合,使电视新闻稿写作既不同于广播新闻的为“听”的特点,又不同于报纸新闻的为“看”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记者和编辑必须从掌握电视新闻的特点入手,正确处理好下列三方面的关系,真正体现电视新闻稿的“为听而写、为看而写”的写作特色。
一、力求口语化,避免书面化
电视新闻“听”的口语化特征决定了电视新闻文字稿在撰写的过程中,与报纸新闻稿不同;而须有广播新闻稿之突出特点,即口语化,播音员面向观众直接口播新闻内容。正因如此,人们形象地把电视比喻为“窗口”和“讲坛”,站在这一“窗口”或叫“讲坛”“讲学”的就是我们的播音员。所以,我们的电视新闻稿犹如一篇篇“教案”。这些文字稿(教案)要让播音员(教师)传授给观众(学生),不浅显明了、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大众化语言怎么行呢?不然,既妨碍观众“听”,也妨碍观众“看”,达不到预期的收视效果。这说明写稿应看对象,要根据受众谋篇布局。如对同一内容的报道,电视新闻稿与报纸新闻稿的撰写是有区别的,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
报纸体:“我们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对我们来讲出乎预料,虽然谈成不多,但是我们也感到非常高兴。”洽谈会负责人7月10日对我们说。
电视体:7月10号,洽谈会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出乎他的预料,虽然谈成的不多,但他也非常高兴。
可以看出,同是文字形式,但电视新闻稿毕竟不是给人看的,而是要让播音员去说的。既然它的目的是说的、是让人听的,那么它必须直截了当地把内容表达出来。同时,要求语言比较简短,适合播音员配音;其次是应尽量采用口头语言,以适应受众的听觉习惯。这正是电视稿与报纸稿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二、拓宽报道面,莫看“像”作文
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镜头和文字。有人把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好像连接珍珠的金钱。如何拉好这根“金线”?这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记者把文稿写成一般的解说词,把镜头中的人物简介一番、场面内容介绍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则写成单纯的解“像”文章,说说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结果如何。这样处理,往往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妨想一想,当我们举起摄像机时,能拍摄到的镜头有多少。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信息是镜头难以捕捉到的。如何处理这一“遗憾”(人们通常称“电视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自然而然地摆在文字记者的面前,而报纸、广播的新闻不存在这一不足。原因十分简单,文字可以反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动态,而图像无法再现已过或未到的动态。所以,撰写电视新闻稿时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进而拓宽电视新闻的报道面:把无法用画面传播的,诸如过去的、未来的、或难以用画面表现的,如政府部门的公告、科学技术成果、党的重大决策等,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情况如实地传播给观众。例如《我县基本完成晚造插秧任务》:
我县各地抓紧备耕,立秋前后大部分秧苗已插完,并迅速转入田管阶段。据悉,Ⅱ优3550、协优3550、华优86等优质高产常规良种占了晚造总面积的4成多,抛秧面积近6 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多亩。
——2000年8 月11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三、挖掘其深度,谨防一般化
新闻要求准确、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电视新闻更是如此。因而,有些记者急于求成,对一般消息的处理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员几方面撰稿,活动消息又常常按照某某单位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主题活动、结果如何几个要点组稿。
然而,我们应当知道,新闻传媒的作用不只是传声筒或放录机这么简单,它的权威性在于,它所体现的意识永远高于社会大众平均意识,经它传播的事实和观点,往往带有强烈的引导和教化作用,这也正是新闻传媒的立足点和生命力之所在。电视新闻的画面由于受到其具体图像的限制,缺乏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评论的功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仅仅看电视新闻图像,对新闻的印象比较肤浅,而文字语言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和评论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恰到好处地弥补图像未能表达之不足,起着代替图像完成综合分析评论新闻事件的任务,使电视新闻报道达到一定的深度。例如《占路为市 交通混乱——县城市容和环境综合治理见闻》:
据了解,每晚11点半左右,长廊两岸还成了摊点大摆酒席的“好地方”。粗略统计,两岸长廊景点周围布满大大小小摊点有89处,其中小炒、夜宵的摊档就有35处之多。有人说,在长廊景点饮酒赏月,乐在其中。然而,一夜过后,留给人们的是一串串的思考: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有的人为了赚钱而不顾公共环境和交通秩序;又有的人口口声声埋怨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但自己又在不断地糟蹋公共环境和破坏交通秩序,制造脏乱差现象?——2000年7月3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文稿在综合有关材料之后,提出了一连串的让人深思的话题,旨在唤起人们重视周围环境的整洁和卫生,并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整治市容市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井然的交通秩序。这样的议论,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随着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电视新闻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除了提高摄像技巧之外,还应在文字方面下点功夫,使播出的新闻有一定的深度。
电视新闻文字稿的撰写还涉及到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的方方面面,本文仅就电视新闻稿撰写中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见解。
『贰』 我在立秋之后就开也了,想问宣传单开头怎么写好
不明白您的意思?
『叁』 关于秋分的校园广播稿
中国农历有二十四节气,九月下旬就到了秋分。秋分的到来意味着真正进入了秋天,天气开始越来越凉,雨水也渐渐减少。秋天是金灿灿的收获季节,关于秋分的相关知识大家知道多少呢?今天小编来跟大家讲讲秋分节气的由来吧。
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在这时期,全国许多地区都开始进入了降水少的时段。秋分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江南、华南地区(热带气旋带来暴雨除外)的降雨日数和雨量进入了降水减少的时段,河湖的水位开始下降,有些季节性河湖甚至会逐渐干涸。在此期间,还有可能出现个别的热带气旋,但影响位置偏南,大多影响华南沿海、海南岛,这时的台风除了大风灾害外,带来的雨水,往往对当地的土壤保墒有利,因为10月以后这些地区先后转入干季。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据考证,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了。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农民朋友们要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还要适时早播冬作物,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
小结: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繁忙的时候,但是再忙再累大家也都是怀着喜悦的心情。秋分过后天气就变冷了,大家要记得添置衣服,不要着凉。
『肆』 二十四节气广播稿
《二十四节广播稿》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们用来分辨节气的时间及指导农事的一种方法。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的习俗都不一样。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大寒、小寒。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向左转|向右转
(4)立秋宣传稿扩展阅读: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黄道面划分制定,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太阳历范畴。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二十四节气在上古时代已订立,到汉代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据现流存下来的文献记述,商代时,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名称。周代时,出现了八个节气名称。
汉代时,是我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也是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二十四个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制订了《太初历》,吸收了节气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它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运行规律来确定的,是完全符合天象规律的一部历法。既管年又管月,兼具二十四节气。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节气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
『伍』 立秋吃饺子的广告语
立秋豆馅饺,脾胃颐养好。
立秋菠菜饺,滋阴又润燥。
立秋黄鱼饺,益气填精腰。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
立秋是准备秋收到来的忙碌和劳累。趁着秋收还没真正到来,天气凉爽,又适合吃一些好吃的,比如肉类,当然要找理由开始“抓秋膘”了!也有秋收忙碌劳累,提前犒赏的意思。
立秋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气,许多地方都有“立秋贴秋膘”的说法,因为在夏季伏天人们的胃口普遍比较差,食欲不振,许多人都清瘦了。而“贴秋膘”最好的方式就是吃,吃好吃的,还要多吃肉。 因此按照个人喜好,在立秋吃面条或者饺子都可以的,饺子要肉馅的饺子,面条都选用鸡鸭猪牛羊肉的浇头,这样不仅让人胃口大开,还能达到“贴秋膘”的目的。
在以前物资匮乏的时候,许多普通百姓心中的美味佳肴就是饺子,特别是肉馅的饺子,既能管饱,又能满足口腹之欲,因此在立秋后“贴秋膘”时,许多人都会选择吃肉馅的饺子。 虽然在现在社会进步了,在平常想吃一碗饺子也是非常容易的,但“立秋吃饺子”这个习俗还是在许多地方流传下来了
『陆』 我们是饺子馆想在立秋当天写个标语怎么写
立在秋天的门坎,欢送酷暑远去,盛夏落幕。一个饺子一颗心。吃韭菜馅饺子,愿你青春常驻;吃萝卜馅饺子,愿你健康长寿;吃蘑菇馅饺子,愿你钱袋渐鼓;吃三鲜馅饺子,愿你家庭和睦。
立秋吃饺子
在山东,立秋的风俗是包饺子,老百姓都称之为“咬秋”。立秋当天,年纪稍大的人会在堂屋正中,供一只盛满五谷杂粮的碗,上面插上三炷香,祈求“立秋”过后五谷丰登。而大多数人家会在立秋时刻过后,剁肉馅包饺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咬秋”。
在东北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有意思的是,随着减肥的热潮,女孩子都很珍惜“苦夏”带来的成果,也希望在立秋吃饺子的时候被别人多抢走几个饺子,这预示着减肥成果会一直保持到冬天,不再发福。
莱西一带立秋日民间多吃饺子,有“立秋的饺子入伏面,吃了哽天不出汗”之说。莱阳还有个说法是“立秋的饺子入伏的面”,所以到了这一天一般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
对于立秋吃饺子,一方面有中医的进补理论,另一方面又是贴秋膘的一种吃法,所以综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知道了,立秋吃饺子一般吃肉馅就可以了,因为主要也是起到一个进补的作用。不同地区吃肉馅饺子的方法不一样,也没有关系,可以加各种辅助的材料做成肉馅饺子。
『柒』 刚立秋了我的南瓜藤还很小,能开花结果吗
能够开花结果的,只要你种的不太晚的话。今年前期北方持续干旱,造成了瓜不爬藤,生长期一直到霜降。
『捌』 立秋贴秋膘属于宣传语么
『玖』 立秋的话剧相关
《立秋》主题厚重,寓意深远,生动地描述了丰德票号从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直到彻底没落的历史瞬间,展示了晋商自强不息、诚信为本的精神操守,同时也反映了他们顽固保守的封建传统思想。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合理性与保守性之间的重大差异。揭示了历史转变关头和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创新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其必然结局。宣扬的是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价值观念,倡导的是:“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立秋》打破了以往影视戏剧作品仅歌颂晋商创业,和他们的商业道德的创作主旨,而是具有了明显的反思性、批判性,较为客观公正地对晋商兴衰的历史原因进行清醒的反思,同时又对其传统精神得以肯定。其次,《立秋》没有局限于历史的视角,而是运用当代人的审美眼光去翻新历史,在传统重现的同时,又加入现代话语阐释,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丰德票号总经理马洪翰的原型是平遥日升昌票号的老板毛鸿翙。他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按老祖宗规矩行事,从未走出过娘子关,却把票号管理得井井有条。而北京分号经理许凌祥的原型叫李宏龄,他长年闯荡江湖,见多识广。袁世凯主政后欲建国家银行统一货币,曾两次请日升昌参与,均遭拒绝。第三次机会来临时,李见多次书信未果,便联络全国各地200多名分号经理上书相劝,却被毛误认为逼宫,一怒之下将李辞退。李后来回归故里做了教书先生,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著写了《山西票号兴衰史》等书。
许昌仁的原型是大同豪门子弟李昌仁。李昌任留学日本,回国探亲期间,目睹官府腐败、经济衰退、国运日下的惨景,并闻山西的许多矿山被清政府卖给了英国。返日后,他开始到处呼吁海内外学子护路、护矿,但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让他悲痛欲绝,最终留下三万多字的遗书,以跳海自杀来惊醒国人。此事在山西引起震动,以山西大学部分学生为代表的一群爱国之士开始游行示威,最终渠家的后代——山西大学首任校长渠本翘筹钱将矿权从英国人手中买回。 山西大学姚宝瑄教授构思《立秋》的过程近10年期间,多次到山西常家、乔家、曹家、渠家、王家等大院深宅采风,翻阅大量历史书,追寻晋商生活轨迹,最终将其融入剧中,使《立秋》显得如此气势恢宏。姚宝瑄说,任何一部文学艺术作品,情是基座,也是纹饰,是主线,也是推力。为将严肃的思考与动人的情节糅合在一起,《立秋》采用严格的三一律,以同一时间(立秋当天),同一地点(晋商大院)和同一事件的发生(票号危机以及因此引起的许马两人道路冲突和瑶琴婚事的冲突)为主线,是古典式创作规律在新形势下的现实应用。
2002年11月7日初稿问世,到2004年最终定稿,国内知名专家艺术家反复论证,九易其稿,才有了经典《立秋》。
2003年,中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拉开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幕,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山西省话剧院等试点单位被推到改革的前沿。2000年至2004年,山西省话剧院经历了建院50年来最为低谷的时期。从外部环境看,戏剧市场不景气,话剧市场萎缩,就连“话剧之乡”北京也不例外,全国省级话剧院团已多数陷入困顿,生存岌岌可危。从内部看,2000年底,省话债台高筑,账面上可供使用的资金仅有91元6角,职工靠政府下拨的60%的经费维持生活,剧院已经好久没有排戏了,无戏可演,名演员大多外出搭班拍电影、电视剧去了,队伍涣散,人心浮躁,走穴成风。
2002年岁末,话剧《立秋》的剧本开始进入他们的视野。在山西省委宣传部的有力支持下,经过山西省内外专家和领导数十次研讨,剧本先后9易其稿。作为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山西省话剧院以创作演出话剧《立秋》为突破口,用精品生产带动深化改革和创新机制,《立秋》艰辛的创作生产过程,就是山西省话剧院机制创新的破冰之旅。 2002年贾茂盛接到《立秋》剧本。研读初稿,贾茂盛认定这是个好题材,能出精品。他先后往返北京数十次,请来了导演陈颙。开始陈颙以不了解晋商为由拒绝,在院长贾茂盛的再三邀请下,陈颙终于答应出任这部话剧的导演。2004年3月1日,在陈颙和编剧的努力下,经过四次大的修改,《立秋》定稿并定于2004年4月27日进行首演。2004年4月18日16时45分,山西省委宣传部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对外宣传。在会上,陈颙讲完第一段话以后,头一歪,就在大家的热烈掌声当中,离开了人世。
之前査明哲一直在新加坡排演话剧《这里黎明静悄悄》。就在陈颙去世前两天,査明哲应上海方面邀请回国指导越剧《何文秀》,其间正巧戏剧梅花奖颁奖典礼在扬州举行,査明哲作为嘉宾出席。在那个典礼上査明哲收到冯宪珍给査明哲发来的短信,“陈老师昨天在太原排戏时突然去世。”査明哲临危受命,连夜的就看剧本,看陈颙老师的导演本,看她在上面红红绿绿的笔记,记下来的眉批。然后在这里面,一路揣摩着陈颙老师的意思。然后看了话剧的彩排,就基本上知道了陈颙对这部戏的思想立意的把握,包括艺术处理上、形式的一种把握。 在七天时间里排出了《立秋》。话剧如期演出。
『拾』 大家谁有关于立秋、处暑、白露的古诗。我明天就要交给老师。大家帮帮忙。
立秋古诗: 兹晨戒流火, 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 木叶动秋声。 处暑古诗: 天上双星合, 人间处暑秋。 稿成今夕会, 泪洒隅年愁。 梧叶风吹落, 璇霄火正流。 将陈瓜叶宴, 指影拜牵牛。 白露古诗: 清蝉暂休响,丰露还移色。金飙爽晨华,玉壶增夜刻。 已低疏萤焰,稍减哀蝉力。迎社促燕心,助风劳雁翼。 一悲纨扇情,再想清浅忆。高高拜月归,轧轧挑灯织。 盈盈玉盘泪,何处无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