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篇写挖藕和野炊的作文怎么起名字
书,在我童年时起,就踏着我成长的脚印,悄悄地走进了我的生活。
在我四岁的时候,每天早上我总要缠着爷爷给我讲故事,而且一连几天反反复复都捧着同一本书,讲那几个故事。终于有一天,这些故事派上了用场,却也闹了个天大的笑话。
那天早上,幼儿园里来客人了。
于是,老师凭着“发现我会讲故事”的经验,找来一本书,让我给叔叔阿姨们讲讲。我定神一看,发现这本书竟然是平时爷爷常常捧着的那本书!我惊喜万分,二话不说拿起书就讲,我讲得眉飞色舞、绘声绘色,使客人们连连称赞。可就在这时,老师凑近一看,居然发现我把书拿倒了,可我还没发现!结果引起一片哄笑,可这也证明了我已把爷爷讲的故事背得滚瓜烂熟。
从此之后,我便爱上了读书,不知不觉中,岁月的风儿已把我送到了会识字的年龄—三年级。这时我已经开始阅读无图类的书籍了。《红飘带狮王》让我体会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窗边的小豆豆》让我像黑柳彻子一样快乐幸福地成长;《巴黎圣母院》让我体会到了正义的力量……啊,书便是知识的海洋!
四年级时,我已不像幼儿园那样天真地认为书只是供人娱乐的东西,而是体会到了读书的收获和重要性。一次,老师让我们写一篇《第一次……》的作文,当大家都千篇一律地写“第一次做家务”时,我感到那好通俗。于是,我将自己读过的《高分王》中一篇作文的小标题形式借鉴上去,写了一篇关于卖菜的作文。结果,我的作文被老师画上许多“猪尾巴”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
于是,我悟出了写作要点:立意新颖,更吸引读者的眼球。这小小的光荣让我明白了读书的收获颇丰与重要性。
就像莎士比亚说的那样:“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确如此,少了书,就少了一位忠诚的朋友,就少了一座知识的宝库!
❷ 梦见挖藕好吗
男人梦见挖藕,大胆热情的这两天可是让人印象深刻。有时豁出去了采取较大胆一点的行为还真有它的效果。用来追求恋情、争取工作机会倒是蛮有效率的。但是胆大之外还是需要心细,容易对身旁一向具有媚惑别人、能言善道的朋友所迷惑,见到人家有什麽自己也想要,禁不起对方唆使几句就开始心动起来了。如果这样的人没有恶意也就罢了,但如果有心要利用你或占你便宜,自己可要放聪明一点棉。
女人梦见挖藕,过去的经验累积在这两天很有派得上用场的暗示。其实突破困局的启示就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多回想自己以前成功、克服某项问题的经验。遭遇棘手的问题也不会心浮气躁了。而且一想到同样情况自己曾经成功超越过,现在面对问题似乎也不会那么恐惧了。
孕妇梦见挖藕,周围人对你蛮信赖的哦!这往往与你平时工作/学业的努力成正比!但是你也会不知不觉给自己增压,心情也容易因此烦躁起来!读书的你,会对分数成绩看得蛮重,升考的压力也是自己给的!听一些柔和的音乐,到户外开阔的环境走走,或者做做瑜伽,都是不错的减压选择。
梦见挖藕,对高深的研究感兴趣!工作或学业上都会选取难度较大的课题。带着异国气息的异性,让你心仪不已。多多留心努力的话,也有机会发展一段异国情缘哦!
梦见挖藕,吉兆,预示着会有好消息。
未婚男女梦见挖藕,预示着会很快找到意中人。
梦见莲藕,吉兆,会结交好友。
病人梦见吃莲藕,身体会很快恢复健康。
梦见扒莲藕,透过学习,你会在自己的人生规划、理财、工作上都有一番省思,会得到更多的启发。跟朋友互通消息是很重要的,工作运势良好。
鳏寡孤独者梦见扒莲藕预兆有机会旅行,吉。
梦见要挖莲藕,虽然工作辛苦,但财运不错。
单身贵族梦见要挖莲藕,最近爱情方面俩相思,必然成功。
老人梦见要挖莲藕要出远门,无碍,尽情放松吧。
求学者梦见要挖莲藕近期考试成绩好。
❸ 古诗词在教材里的比重越来越大,怎样给孩子选好古诗类的书
新学期开始,最新版的小学生“部编版”教材就要摆在全国小学生的书桌上了。部编版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古诗文的比重大大增加,将近三分之一的内容。这也预示着,语文学习,要回归本源,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而抛弃了那些满含虚假味道的名人故事,和空洞的现代美文。
相信大部分关心孩子教育的家长都应该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也意识要更加重视孩子对古诗文的学习。
从去年开始,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全国上下,男女老少,上到庙堂,下至阡陌,一时之间,人们就像一下子觉醒起来,发现了一直在我们身边却又被忽视的一座宝藏一样。读古诗,体会古诗的境界之美,探寻古诗的人生智慧,成为了社会的热门话题。
不久前,《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新书举行了发布会,这也意味着,这个节目还会一直办下去。这股学古诗,读古诗的热火还要烧下去。
从校园到社会,从课本到普通读物,古诗词的影响将无处不在。
可是,就在几天前的图书博览会上,我看到一位家长,给孩子选了满满一兜子古诗文,什么《小学生必读唐诗三百首》《宋词名篇鉴赏》《古文观止全集》,一本比一本厚,我随便翻开几本,比较了一下,形式上几乎没有差别,无非是原文,注释,逐句翻译,全诗解析。有一些延伸阅读,就算是挺特别的了。
我在想,如果一个家长,面对如此之多的古诗课外读物,拿起一本,差不多,再拿起一本,还是差不多。那么她该怎么选,怎么做决定?
最后,可能就索性选一本顺眼的一买了之。
我手里有一本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唐诗三百首》(儿童注意版)。我手里的这本是2000年第17次印刷的。三年的时间里,这本书就重印了17次,而此书一共重印了43次。可想而知,这本书当年该有多火了。
就是上图这本,恐怕现在再也见不到配有如此精美插图的唐诗读本了。插图作者范振涯先生是苏州著名的画家,曾给各类儿童图书画过2万多幅插图,书中绘画意境高远,与诗意浑然一体,中国画的笔法给这样一本普通的小学生课外读物增光无限。
反观现在的各类诗词读本里的插图,要么是画笔简单,要么是电脑软件图画,人物单薄、呆板,画面意境全无,与诗词本身的文字之美毫不搭边。一首优美的唐诗,如果不能配以符合其同美的配图,就像一个美女被套上一个麻袋。那画面太美,不敢看。
这只是从插图的角度来比较了一下。而从内容上,很多家长仍存在一个误区――追求全面,要有注释,有翻译,有解释,有作者介绍,有背景分析,有相关故事。
而家长一看到什么都有,内容这么全的书,就会想当然以为是好书,买上超值。
信息量过大,未必是好事,尤其是给孩子看的书,要考虑到孩子的理解与吸收能力,更要多从舒适阅读的角度去为孩子考虑。否则,家长受蒙蔽,孩子也吃苦。书未读好,却又伤了孩子的兴趣。
家长在给孩子选择课外诗词读物时,可以从几个方面去考量:
一、图画是否精美。
为什么把这个放在第一点?因为当我们还没有翻开书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书的封面,翻开后第一眼看到的也会是图,如果这个“第一印象”都不好,还有必要看内容如何吗?我觉得就没有必要了。忽视插图的古诗词,内容的制作上也不会用心到哪里去。
二、逐句翻译未必一定要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读不懂古诗,就非要买有一句一句翻译的。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有句话不是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吗。意思就是,读唐诗更重要的是意会,不是言传。
中国古诗多追求情与景的结合,思想表达含蓄委婉。就算孩子一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他对那种诗人表现的情感,或是思想,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但却又说不清楚。其实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开始。当孩子慢慢从一些简单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体会到时间,离别,孤独,等等思想与感情的表达时,他自然会自己找到领会古诗的方法的。
好的教育不是教,是导。
三,必背两个字别迷信
新版教材出来后,必然有大批打着“配合最新版部编教材使用”的小学生必背古诗XX首。
我就不明白了,教材里都编了进去,你在这还配合着什么劲呢?难道在学样里学一遍不行,非得买一本与内容一样的再学一遍才行。
这个道理讲不通。
所以,我的建议是,选择可以扩大孩子的阅读范围的古诗选。
比如上面1997年浙江少儿出版社的这本《唐诗三百首》的第一篇:
《送兄》
作者:七岁女
别路去初起
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
不作一行飞
你读过吗?你读过吗?你读过吗?
一本写给孩子的注音版唐诗的第一首,居然选择了一个姓名不详的七岁女孩写的诗。
这样的选编标准,才是我想要的。
四、选一首,仔细读读赏析或解说
对一首古诗的赏析或是解说,可以准确反映出编写者的水准。解说不拘泥于诗句的直译,用散文化的笔调,追求洗练的诗句背后的思想情感。既能启发孩子的思考,又帮助孩子理解。
仍以《送兄》的解释来给家长作为参考:
这首诗表达了小作者送别哥哥时依恋不舍的深情。哥哥要上路了,天边秋云初起,天色灰蒙蒙的;分别处的路亭周围,树叶纷纷飘落,气氛萧索。令人感叹的是人不能跟大雁一样,雁行能一起冰向远方,而此时我们兄妹却不能同去远方。诗中写景的气氛与离别时的心情相应,兄妹不忍分离与雁行齐飞相对照,显然自然,诚挚。
这个参考标准真的一点也不高,不如此的,可以pass了。
最后,推荐我微店里的一本《朵拉的古诗奇幻之旅》。
书里讲述了一个叫朵拉的中国小女孩由不喜欢古诗到爱上古诗的故事。
朵拉不爱学习、喜欢幻想和魔法。有一天,她在语文课堂上睡着了,梦中她来到了希腊图书馆,发现了一本会发光的书,还遇见了月亮女神辛西娅。从此开始了她走迷宫,用古诗破解难题,一路打怪升级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背诵了古诗,理解了古诗,还了解到很多历史名胜和神话故事,如中国的黄鹤楼、鹳雀楼、云梦泽;外国的乞力马扎罗山,等等。著名人物有神笔马良,古代战争中的士兵,月亮女神,哈利波特,这些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人物穿越到新的场景中,和故事的主人公一起经历新奇的事物,让人耳目一新。孩子们既可以感受到旧故事的痕迹,又可以体验新故事的神奇,从而化解单纯背诵故事枯燥的一面。
在一个个故事中,作者不仅介绍了古诗,还穿插进了物理、历史、环保等方面的知识,让传统文化充分和现代知识相融合。在《爱琴海上的和平鸽》一节中,作者提到了希腊和波斯的战争,借士兵之口写出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书的孩子。
在不断获取知识的同时,朵拉由一个不爱学习、爱哭闹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喜欢古诗,热爱学习,充满耐心和爱心的善良的小姑娘。
有了这本书,妈妈再也不担心孩子学习古诗无聊啦。
❹ 地理的解说词30----50字
不知道你说的地理是什么概念,是某一个地方吗?找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的解说词,可以参考一下。
舌尖上的中国 解说词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本集旁白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
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
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9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荣挖到的植物的根茎叫做莲藕,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藕。
作为职业挖藕人,每年茂荣和圣武要只身出门7个月,采藕的季节,他们就从老家安徽赶到有藕的地方。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个艰苦的工作。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
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场面年年上演。
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❺ 古诗词在教材里比重越来越大,怎样给孩子选好古诗类的书
推荐一本古诗书名字叫做《写给儿童的古诗游戏书》!这套书作者是一米阳光童书馆,精选适合3-8岁儿童诵读的古诗100首(带注音)。
每首古诗配有一幅手绘插画和一个根据诗歌内容设计的专注力互动游戏。
一米阳光童书馆是国内知名童书出版机构,创始人为三位年轻的妈妈。成立5年来,成绩斐然。童书馆出版的“神秘日志系列”被认为国内高端童书的代表作,五年累计过50万册。
更厉害的是,在2017年,该馆推出的《写给儿童的莎士比亚》被国内顶级童书评选机构三叶草评为“年度十大优秀出版物”。
古诗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交流,字里行间里的朦胧和意象给了孩子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们在吟诵古诗的时候,通常会遇到两个问题:不知道如何运用以及如何延伸。而《写给儿童的古诗游戏书》就很好的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一、古诗怎么用起来?
一米阳光童书馆编写的《写给儿童的古诗游戏书》收录了100首经典古诗。
重点是我发现这100首古诗的场景都非常的鲜明,因为这套书面对的小读者是3-8岁的孩子,所以书中涉及的场景都非常好理解。
为什么要结合场景呢?“场”是时间和空间,孩子可以在“场”里停留和思考,“景”是情境和互动。在场景里,有情景和互动会触发孩子的情绪,而情绪记忆比事实记忆会留存更久。
比如季节性的古诗,春天如《咏柳》、《春夜喜雨》、《惠崇春江晚景》、《清明》、《春晓》、《春日》、《钱塘湖春行》、《城东早春》;
夏天如《夏日绝句》、《小池》;秋天如《秋夕》、《秋词》、《山居秋暝》;冬天如《塞下曲》、《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江雪》等等。
描述春天的古诗最多,也许这个季节更让人想要直抒胸臆吧。我非常有感触的是在《写给儿童的古诗游戏书》里读到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诗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画面感特别有春天的气息。
三月初我回了趟安庆老家,家住长江边,野味特别多。婆婆很能干,年轻时就喜欢打鱼抓虾,挖藕拔菜,看我们回来了,说要搞点野味给我们尝尝鲜。
我们一起到了江边,婆婆轻车熟路地带着我们九绕十八弯地找到一小块野蒌蒿地,蒌蒿长的快有小腿一般高了。
婆婆骄傲的跟我们说:“这地方别人不知道,要知道早就挖没了。外面卖这样的野蒌蒿都20多块钱一斤,今天我们搞点便宜食吃吃。”
我单是看着满地的野蒌蒿就心花怒放了,婆婆这么一说我更是觉得找到了宝贝。
婆婆用小镰刀开始割起来了,Mike也学着奶奶的样子拔蒌蒿,力气太小了,用力一拔一屁股坐在地上,小眉头疼的一皱一皱,小嘴撅成一个圆,在那直抽气“呼”,逗得我们乐了很久。
“Mike,这是蒌蒿,你摸摸看它的茎,看看他的叶子。找找哪里还有蒌蒿呢?”我带着Mike找蒌蒿,让他去辨别蒌蒿。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我念了几遍,因为他还没有满两岁,但是可以咿咿呀呀学话了,重复了几遍后,他也学着我说“蒌蒿满地”。
孩子通过动手实践了解到顺序的概念,这就是古诗内容的延伸。
诺贝尔物理获奖者理查德·费曼小时候的教育就有这样的范例。他爸爸晚饭后会和他玩一个游戏:把瓷砖一个接一个立起来,摆成很长的一条。接着爸爸允许他推倒最后一块瓷砖,整条瓷砖长龙倒下去。
再后来,爸爸要求他按顺序放一块白的,然后两块蓝的,接着再放一块白的和两块蓝的,就这样把所有的瓷砖摆好。
这个游戏暗含的教学智慧是先让他喜欢上一个游戏,然后慢慢往里面加教育的内容!《写给儿童的古诗游戏书》的设计理念也是这样,先让孩子喜欢上古诗,然后再古诗里涉及相应的游戏,培养孩子思维的基本能力。
语言的意象美加上思维能力的启蒙的完美结合,是这套书有别于其他干巴巴的古诗书的最大区别。
让古诗成为孩子去哪儿都想要带的陪伴,比给孩子去哪都带IPAD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