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现代汉服成人礼的设计者
设计者。。。。
请亲查阅《仪礼》
关于《仪礼》的作者问题,传统有三种说法,一说周公作,一说孔子作,一说周公作孔子删定,清人又有疑《仪礼》为伪书者。清姚际恒作《古今伪书考》,认为《仪礼》是“真书杂以伪者”(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254页)。顾栋高作《左氏引经不及周官仪礼论》,则直疑《仪礼》为汉儒所缀辑。
士冠礼第一
【题解】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并命字,表示已经成年,必须行成人之礼,明确君臣、父子等的社会责任。本篇详细记述了行冠礼的过程、陈设、仪式及行礼时所致辞。篇末的《记》,简要说明了三代(夏、商、周)冠礼的沿革、异同,论述了行冠礼的伦理道德意义以及所适用的范围。《士冠礼》不仅适用于“士”,而且也适用于包括天子、诸侯在内的一切贵族。本篇后《记》说:“古者五十而后爵,何大夫冠礼之有?公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也。天子之元子犹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也。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一方面,行冠礼标志着一个贵族成员明确其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而步入社会的开始;另一方面,它又表现了父子相继的宗法伦理精神(《士冠礼·记》:“适子冠于阼,以著代也。”)。因此,古来儒家很重视冠礼,认为冠昏丧祭乡射朝聘诸礼,皆始于冠礼。《礼记·冠义》说:“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在汉代,《仪礼》诸本次序虽不同,但都以《士冠礼》为首篇,就表现了这种观念。
⑵ 汉服成人礼怎么举办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388153/?from=search&seid=17676145661376804614
可以参照一下
现在的成人礼肯定没有以前的冗杂 很多都是简化了的
⑶ 我亲历了一次汉服成人礼,明白了什么叫汉文化
汉文化,准确的来说是一种只存在文字诗篇中的文化,一种丢失的文化。而汉服,更是一种快要被遗忘的民族服饰。汉族之所以称为华夏民族,名字中的“华”便是服饰。“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故称古中国为华夏。但同时,汉族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丢失自己传统服饰的民族!
所谓汉服,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蕴涵着相当的文化内涵,受“儒、道、墨、法”等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具有天人合一,飘逸洒脱的风格。而汉服的穿着者普遍有宽大、随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气度
。
在最早的礼乐记载的书中——《诗经·周南·樛木》中就记载了这么一段热闹的汉礼气氛: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昨天,我受朋友邀请,参加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汉服冠笈礼仪式。
所谓冠笈礼,即华夏族的成人礼,在古代,男子满20岁行冠礼,表示其被族群承认,之后可以娶妻。女子则在15岁后行笈礼,及笈之后便可嫁人。我国乃礼仪之邦,而冠笈之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这个传统一直从西周延续到明朝。《礼记》中有记载: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正因如此,此项礼仪对于日期、参礼人员、服制、礼器、音乐和流程都有严格的要求。现代成人礼则是在少男少女满18周岁时举行的向成人迈进的仪式。参礼人员有赞礼、笄者父母、正宾、笄者、赞者、有司、宾众。
这次冠笈礼仪式依据正规礼制,具体的流程是:
礼乐起、鸣炮
、开门,众人入场,赞礼到位。开礼:赞礼唱:笄礼始,全场静。主人(父亲)起身,致辞。赞礼唱:成人笄礼开始,奏乐,请赞者入席。主人入席。赞礼唱:“有请及笄者的父亲和母亲。宾客入席。赞礼唱:“请宾客入席。笄者就位。赞礼唱:“笄礼开始,请笄者出东房。宾盥。
赞礼唱:“请正宾盥手,请赞者为将笄者理妆。初加
赞礼唱:“请正宾为将笄者加笄。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
赞礼唱:“请正宾为将笄者加钗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
赞礼唱:“请正宾为将笄者加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钗冠,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乃醮
正宾祝曰:“执酒祭亲,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字笄者。
赞礼唱:“请正宾赐字。正宾唱:“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女士攸宜,宜之於嘏,永受保之,曰××子。笄者对曰:“××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笄者三拜。
赞礼唱:“笄者三拜。笄者拜父母,感念父母养育之恩;笄者拜师长,勤勉求学,发奋进取;笄者拜祖先,传承文明,报效祖国。聆训。
赞礼唱:“请笄者母亲向笄者示训词。”笄者对曰:“儿虽不敏,敢不祗承!赞礼唱:“笄者拜有司及众宾。赞礼唱:“笄礼成,请笄者父母向所有观礼者行揖礼。笄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祝谢!清扫。
作为整场活动的亲历者,给我最直观的的感受是庄严和典雅,更多的,却是感动。在这个汉文化极为尴尬的社会还有人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做着关于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事。
他们只有一个朴素的感情,就是我们只是普通的华夏儿女,想要让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服饰复兴传承下去。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取得进步的同时,我们也丢失了很多可以承载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气度的传统。“仪礼”就是其中之一。“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传统。这一次汉服成人礼,是一场庄严神圣的仪式,也是希望汉文化和汉礼回归的一次践行。这种文化的消失,无疑是民族的悲哀。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
众所周知,日本的和服、朝鲜韩国的韩服都是由中国传过去的,所以他们在自己国家重大节庆时期都穿着自己的国服庆祝。
日本和服
而我们,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在很多场合都陷入尴尬的境地。有的汉服爱好者穿上汉服被人认成和服,我的一个朋友穿着汉服走在街上回头率那叫一个高,但大家都是那种看傻子的眼神。有人嘲笑,有人反驳,也有谩骂。对此,正如知乎上一个网友回答关于汉服和汉礼的问题时说:
那些摸着石头去捡祖宗瑰宝的人即使姿势再难看,也比站在岸上冷嘲热讽者作出的贡献要大。
汉文化和汉服回归的关键,在于文化认同感。由于我们汉民族意识的单薄,导致汉民族族群身份的迷失。同时,西方世界的文化输出又进一步挤压了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所以大有一部分人会嘲笑汉服,造成了如今的尴尬境地。更有人认为汉文化的消失是必然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丧失了它,必然迷失自我,丧失根本。汉服是区分汉族与其他不同族群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其具有无法抹杀和回避的民族属性,如果越来越多的人穿起汉服,就会极大的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让汉文化的回归和发展有生存的土壤和文化具象的载体。
而我们在复兴汉文化的同时,也应该更理性,不要一味主张“回到过去”,如果背离了文化的创新性,就会窒息文化的发展。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华夏民族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汉服和汉文化,必将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以后的我,也想穿上这一身衣服,过每一个华夏传统节日,见证我生命中所有重要的日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⑷ 中国古代举行成人礼的三大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举行成人礼的三大基本内容:男子加冠、女子及笄、拜谢父母养育之恩。
古人以男子20岁、女子16岁为成人的年龄门槛,冠礼基本上在此时举行。举行冠礼即表示青年从此作为氏族的成年人,可以参加各项活动。
1、加冠(男子)
《礼记·曲礼上》曰:“(男子)二十曰弱冠。”就是说男子到了二十岁即称“弱冠”。早在周朝,男子二十岁时要行成人礼,其仪式主要是加冠礼,还要加冠三次,表示有权力参与管理、报效国家、参与祭祀。
“弱”则指“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是指体格还不够强壮。在实行加冠礼的时候,男子还要把头发盘起来,做成发髻,因为要戴帽子。
2、及笄(女子)
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行礼时间多为农历三月三上巳节,和男子冠礼一样要三加或者二加。
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象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
3、拜谢行礼
男子、女子在加冠、及笄、更换成人礼服后,要向父母、师长等人行礼。冠者立于场地中央,先后行揖礼于:正宾、有司、赞者、父母等。受礼者微微点头示意即可。
在冠礼进行时,由重要礼宾依次给青年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
首先戴上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了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
接着戴上由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
最后戴上红中带黑的素冠,这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⑸ 我亲历了一次汉服成人礼,明白了什么叫汉
好事,赞一个;
汉服成人礼:通过还原古代礼仪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通过“成人礼”的仪式增强当代青冠笄之礼与华夏礼仪 冠笄之礼在华夏文化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礼记》说,“冠者礼之始也”。华夏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笄之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 礼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华夏礼仪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类型,冠笄之礼属于嘉礼的一种,它是一个新的成人第一次践行华夏礼仪,冠笄之礼也是冠者(笄者)理解华夏礼仪的起始,进入华夏礼仪系统的起始。《礼记·内则》把一个人的生命划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二十而冠,始学礼”,二十岁,是学习和践行华夏礼仪的开始,一个孩童,经过了冠笄之礼的教育和启示,获得新的思想导引和行为规约,在冠笄之礼的引导下,真正进入华夏礼仪的语境。 《礼记·冠义》篇系统阐述了“冠礼是礼仪的起始”的观念。它说: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是故古者圣王重冠。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故冠于阼,以着代也。醮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己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人而与为礼也。冠玄端,挚于君,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 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故圣王重礼。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简单地说,举行冠礼就是要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人,也才有资格去治理别人,才能继承和发扬华夏礼仪文明。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换句话说,冠礼是华夏礼仪在华夏成员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础工程”,所以,儒家将冠礼定位于“礼仪之始”,给了它极高的文化地位。 自然,对于“君臣正”之类的“冠义”,我们无须照搬。但是,传统冠礼中仪式的庄重、对责任、志向等积极价值的强调、对成年者的激励,这些积极的诉求已成为值得继承的文化传统。我们现在学习、扬弃和实践冠礼,就是为了继承这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让民族传统礼仪对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明、激励青年人的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继承传统冠礼对青年人负责、立志、仁义、孝廉等正面激励价值的基础上,在冠(笄)之礼中启发青年人爱国、进步、理性、奋进等应有的精神品格。传统冠笄之礼值得在当代继承和弘扬。 少年的责任感华夏先民是如何看待冠笄之礼的意义和价值,或言,冠礼之于华夏、华夏文化的意义的呢? ·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周礼》 ·冠者,礼之始也。——《礼记·冠义》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礼记·昏义》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 ·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礼记·内则》 ·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仪礼·士昏礼》 ·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礼记·乐记》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男子幼,娶必冠。女子幼,嫁必笄。——《白虎通》 ·女子十五而笄,许嫁而笄。——《古今韵会举要》 ·笄冠有成人之容——《通典》 ·冠礼,人伦之所重者也——《六艺纲目》 ·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三苗髽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劗鬋——《淮南子·齐俗训》 ·首服既加,而后人道备,故君子重之,以为礼之始矣。——《五经要义》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论语·尧曰》 ·冠者表成人之容,正尊卑之序——《通典》 * 冠笄之礼衍生的汉语名词: 冠岁:男子二十岁 弱冠:刚成年 冠者:成年人 冠字:男子二十而冠,并赐以字 冠士:已行过冠礼的成年之士 冠子:已行过冠礼的男子,指二十岁成年男子 及笄:女子到了成年行笄礼的年龄 笄女:成年的女儿 笄年:及笄之年,成年 笄冠:女子及笄,男子加冠,指成年 * 家庭教育的毕业典礼——古代冠礼的教养意义 摘自已故国学家,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周何著《古礼今谈》 《仪礼》十七篇的第一篇就是《士冠礼》,足见那个时代对于冠礼是非常的重视。 那个时代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都有冠礼,身分既有高低,冠礼的内容应该有所不同,所以《礼记·玉藻》篇里提到天子之冠,《大载礼记·公冠》篇记载有诸侯的冠事。可惜这些数据,如今只剩下零星片段而已,比较完整的也只有《士冠礼》这么一篇了。 依据《士冠礼》的记载以及郑玄的注,可知士的家庭鶪,一个男孩子长到二十岁的时候,必须为他举行非常隆重的加冠典礼,以表示从此以后,他不再是个「童子」,而是一个成年人了。所以冠礼也可以称之为成人之礼。 所谓成人之礼,并不是说经过这些仪式节目之后,就像变戏法似的,一个童子一下子就可以变为成年人。人的成长固然有一段过程,而初步的成熟则更需要教育的培养和生活的历练,不可能是点铁成金,一蹴而成的。所以如果把冠礼看作是一种表示成人的形式,不如说是家庭教育的毕业典礼来得更为恰当。在这一天之前,家中的父老长辈们自是不断地教导他,从穿衣纳履,行坐姿态,言语动作,仪表风度,生活意识,行为道德,以及一般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等,都会以身作则,耳提面命地,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体会领悟而接受下来。十几年的生活教育,到这时候应该可以告一段落了,所以特地为他举行的加冠之礼,实际上等于是家庭教育完成后的毕业典礼。 这时候,孩子身心都应已具备了成人的条件,尤其在行为道德方面,更应有充分的准备。《礼记·冠义》篇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所谓礼义也者,绝非意味的只是虚浮的抽象概念而已,而是可以落实到对人有分寸,和对事有是非的具体行为上。如果一个人经过长期家庭教育的调教,能够懂得认定自我的身分,把握对待他人亲疏远近应有的分寸,而且对事懂得坚定自己的立场,明辨善恶是非,应该可以认为这份家庭教育已经完成,应该可以为他举行成人的大典了。 期望一个不懂事的孩童,逐渐懂得把握分寸,明辨是非,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长期的调教培养是办不到的。调教孩童,应该从哪里著手,《冠义》篇有明确的指示:「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教导孩子让他能够懂得礼义,首先就在于这三件事。第一是要求容貌体态的端正。记得小时候常听老人家教我们:「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或者说「站要有个站相,坐要有个坐相」,意思都是一样。如果跷个二郎腿,再轻轻抖摇几下,或者是斜倚著站立,歪扭著走路,一定会挨骂的。站要挺直,坐要稳重,这是行为端正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这些都做不到,哪能再谈其他的约束检点呢?其次是指脸上的颜色表情必须齐一。齐一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表情不许有太多的变化,一是指诚于中、形于外的表里如一。一则要求外表的端庄稳重,不可流于过份的情绪化;一则要求诚恳朴质,不可流于诡谲奸诈。这些都是「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礼记·儒行》)标准典型的基础教养。第三则是指言语辞令方面,必须要求和顺。所谓「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礼记·祭义》),这是最浅显的道理,所以做父母的总是管教孩子,不许说脏话,不许骂人。再则同样是一句话,可以说得温和委婉,也可以说得硬梆梆的,但效果反应则完全不同。还有敦厚朴实的表现方式,必然会给予人良好的印象,伶牙利齿,甚至尖刻锐利的言辞,难免会伤人。所谓言为心声,期望孩子的心性淳朴厚道,自会先从言辞的委婉和顺上作基础教养的要求。一个孩子的成长,家里的父老长辈,随时注意其容体、颜色、辞令等方面的规正,奠定生活行为正确观念的良好基础,随著年龄的逐渐长大,再适时地教导以许多做人处事的原则,加上实际生活的历练和体验,到满二十岁的这一天,相信他已经确实具备了成人的条件,今后独立自主的生活,也已具备了充分的准备和适应的能力。为过去十几年家庭教育的完成,为一个新的成人的诞生,一生只有这一场的冠礼的举行,确实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经历过这样隆重的典礼之后,给当事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必然会了解从今以后,我不再是个孩子了,任何言语行为都必须自己负责,在面对现实生活时,已无所依赖或逃避,自然激起自我独立的意识和责任感,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地迈向未来的人生。 冠礼的举行一直延续到宋代;元代的宫廷中没有这一套,民间的汉人家庭倒依然保存著古礼。明代还是非常的盛行,如《明史》、《明会典》、《明集礼》等史料,都有朝野遵行冠礼的记载。清人入关之后,宫廷内冠礼不行,见于《皇朝通典》。民间则有仍依行《文公家礼》者,有参照《士冠礼》而行者,还有附带放在婚礼之中一并举行者,已经相当的零乱而不受重视。到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冠礼全亡。如今我们时常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懂事而感慨,或者为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高而讶异,其实该感叹、该责备的应该是我们这些做父母、做长辈的人,没有尽到教养子弟的责任,终使家庭教育濒临破产,造成时下年轻人不明是非、不知分寸的行为差失。仔细想想,成人之礼的久废,应该是重要因素之一
⑹ 18岁成人礼活动策划
·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年),佛教华严宗高僧华严和尚来潭柘寺开山专建寺,“持《华严经》以为净属业”,潭柘寺就成为了幽州地区第一座确定了宗派的寺院,潭柘寺得到兴盛。
·唐代会昌年间,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在道士赵归真和权臣李德裕的怂恿下,唐武宗下令在全国排毁佛教。潭柘寺也因此而荒废。
·五代后唐时期,著名的禅宗高僧从实禅师来到了潭柘寺,铲除荒夷,整修寺院,“师与其徒千人讲法,潭柘宗风大振”,才使潭柘寺走出了“武宗灭佛”的阴影,重又繁盛了起来。当时的潭柘寺也从此由华严宗改为禅宗。
·辽代时期由于幽州地区律宗大盛,而禅宗则发展缓慢,潭柘寺的香火衰微。
⑺ 汉服社成人礼新闻稿怎么写
是指古代还是现代?汉族,语言是汉语(不是普通话发音),居住在中原一代,服饰是汉服,节日就现在都有过的传统节日,风俗就成人礼之类的吧…其他民族就没什么了解
⑻ 汉服成人礼
http://news.hsw.cn/node_3948.htm
这里有真实的图片报道,是现代人举办的。
另外提供一些成人礼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其实我也很喜欢汉服~我做的是高腰儒裙~~等年龄到了,我也想参加呢~~
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其实它对我们生命过程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当今流行的所谓“成人仪式”。华夏先祖对于冠礼非常重视,所谓“冠者礼之始也”,《仪礼》将其列为开篇第一礼,绝非偶然。
先民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冠(笄)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女儿)、合格的弟弟(妹妹)、合格的公民(对于过去,即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惟其如此,才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社会成员人。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在继承传统冠礼对青年人负责、仁义、孝廉等正面激励价值的基础上,我们更应积极寻求通过适当方式,在冠(笄)之礼中启发青年人爱国、进步、理性、奋进等应有的精神品格。
笄礼
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象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在举礼的程序等问题上大体和冠礼相同。但也有许多问题需要另行强调明确。
一.行礼的意义
笄礼的古义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上的,所以其中有一些明显的时代烙印,笄礼的古义,是女子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所行的礼。明显将女子的社会责任缩定在狭小的范围内;不过,我们不应该以时代的限制为由就放弃仪式本身的神圣和象征作用,实际上,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新意。我们会发现,笄礼的象征意义和冠礼一样重大,同样是对人生责任、社会角色的提醒——当然,这个社会责任的内涵是根据时代的进步调整了的。女子需要独立、自强,不过女子的自强不需要以男人强大的方式来湮灭自己的柔美。关于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我们其实已经走了误区,女子要“平等”,举手投足间向男人看齐,没有了优雅,多了几分粗鲁……所以,在女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她如何正确认识美丽和自强的关系,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事。我们必须承认,笄礼的行礼方式带有女性特有的柔美:一头长发,一根发笄,细心梳成一个秀美的发髻,郑重簪上发笄……这一过程体现了女性的柔美,暗示了女子将以与男子不同的方式支撑起我们这个世界。
二.行礼年龄
《周礼》及古代习惯,都是十五岁左右行笄礼,最迟二十岁。考虑到时代发展、笄礼意义的调整,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要读书,完成学业。所以,这个时间放在高中毕业18岁为宜。
三.行礼日期
关于这个日期,前面冠礼部分已经详述,故不加追述,只追加一个日子:农历三月三-女儿节(上巳节)。这是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华夏节日,但目前只在日本、韩国流传。目前,“女儿节”已经是日本五大重要节日之一了。所以,建议在这一天进行笄礼,不仅是传统礼仪的事,同时对民族节日复兴也有重要的意义。
四.注意问题
笄礼的仪节及用服,文献缺乏记载。但综合各种资料来看,整个行礼程序,笄礼与冠礼基本相同,只在几处细微方面略有差异。
1.宾、有司、赞者等参礼者宜由女性担任。行礼地点宜于堂室。
2.加笄:古礼女子笄礼同男子冠礼一样,也有三加、二加等。冠笄盛于盘中,上面蒙以帕,由有司执之。男子三加分别是巾、帽、幞头,女子也有纷繁的钗冠。条件许可下,可分别加笄、簪、凤冠。考虑到现今的实际情况,简化举礼时只一加即可——即由正宾郑重地为女子梳头,加笄。发簪、发钗这些东西在今天依然很流行,所以比起男子的首服,要容易得多。笄礼用服,文献几无记录,所以,下面的关于笄礼的仪程,我基本上是参考男子冠礼来的。
3.关于头发长短:现在有许多女孩子习惯留短发的,这和仪式的方式直接冲突,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关于这个我们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建议,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五.笄礼的简明操作仪程
【准备活动】
1.筮日:即定日期。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或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不过,春节、中秋节、清明节不适合行礼——春节、中秋,家人团聚的日子,不宜请人来参加;清明主祭祀,主题不相符,家庙无法两用。
2.筮宾、戒宾:即确定参礼人员,并以请帖或各种通讯方法邀请.对于正宾,宜由父母提前三日(最迟一日)登门邀请。
参礼人员:
笄者;
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
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
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
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
观礼者若干。
3.器物陈设:场地、服制、礼器、音乐等。
场地:古时笄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建议在庄严肃穆、安静开阔、文化气息重的场地。如孔庙、学校等。
[服制]
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根据冠礼的资料:样式是短褂裤,缁(黑)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不知道女童是不是也是黑色?但建议可以穿明丽一些的色彩。穿普通的布鞋。梳双鬟髻。
2.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曲裾深衣。
4.三加:钗冠。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佩绶等饰物。
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说明: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认的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礼器]
①醴酒1杯:可用普通的较平和的白酒代替,建议用古朴造型的酒杯。
②饭1份:可以用浅盘或小碗象征性地铺一层米饭即可,备竹筷一双。
③小几一个:作为置醴酒席的几案,上面放醴酒1杯,饭1份
④席子3张:1张置于场地东侧,用来放置要穿的三套汉服。另2张并列置于场地中央偏西侧,放座垫(是用来跪坐的)。
⑤盥1个:用普通的盆加水,备毛巾及温和的洗手液即可,置于放汉服的席子北侧。
⑥香炉,香
⑦国旗挂图1张
⑧观礼者座垫若干。
[音乐]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华夏的礼乐文明是一个整体,礼乐不可分。整个仪程中当然少不了丝竹管弦。但希望选择高雅的古曲,如《高山》《流水》等。琴、筝等乐器最好。
【笄礼仪程】
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2.就位:有严格的顺序。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坐于主人位。
3.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可以说:今天,小女某某行成人笄礼,感谢各位宾朋佳客的光临!下面,小女某某成人笄礼正式开始!稍顿片刻,说,请某某入场拜见各位宾朋!
4.笄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然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
5.宾盥:就是正宾洗手做准备。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
6.初加: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然后跪坐下(膝盖着席)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笄者起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笄者回到东房,赞者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幅尽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7.一拜: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一次拜。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8.二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赞着为笄者去发笄。正宾跪下,为笄者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象征性地正发钗。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
⑼ 成人礼穿汉服有什么意义
通过还原古代礼仪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通过“成人礼”的仪式增强当代青冠笄之礼与华夏礼仪
冠笄之礼在华夏文化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礼记》说,“冠者礼之始也”。华夏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笄之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
礼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华夏礼仪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类型,冠笄之礼属于嘉礼的一种,它是一个新的成人第一次践行华夏礼仪,冠笄之礼也是冠者(笄者)理解华夏礼仪的起始,进入华夏礼仪系统的起始。《礼记·内则》把一个人的生命划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二十而冠,始学礼”,二十岁,是学习和践行华夏礼仪的开始,一个孩童,经过了冠笄之礼的教育和启示,获得新的思想导引和行为规约,在冠笄之礼的引导下,真正进入华夏礼仪的语境。
《礼记·冠义》篇系统阐述了“冠礼是礼仪的起始”的观念。它说: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是故古者圣王重冠。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故冠于阼,以着代也。醮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己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人而与为礼也。冠玄端,挚于君,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
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故圣王重礼。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简单地说,举行冠礼就是要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人,也才有资格去治理别人,才能继承和发扬华夏礼仪文明。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换句话说,冠礼是华夏礼仪在华夏成员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础工程”,所以,儒家将冠礼定位于“礼仪之始”,给了它极高的文化地位。
自然,对于“君臣正”之类的“冠义”,我们无须照搬。但是,传统冠礼中仪式的庄重、对责任、志向等积极价值的强调、对成年者的激励,这些积极的诉求已成为值得继承的文化传统。我们现在学习、扬弃和实践冠礼,就是为了继承这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让民族传统礼仪对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明、激励青年人的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继承传统冠礼对青年人负责、立志、仁义、孝廉等正面激励价值的基础上,在冠(笄)之礼中启发青年人爱国、进步、理性、奋进等应有的精神品格。传统冠笄之礼值得在当代继承和弘扬。
少年的责任感华夏先民是如何看待冠笄之礼的意义和价值,或言,冠礼之于华夏、华夏文化的意义的呢?
·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周礼》
·冠者,礼之始也。——《礼记·冠义》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礼记·昏义》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
·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礼记·内则》
·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仪礼·士昏礼》
·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礼记·乐记》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男子幼,娶必冠。女子幼,嫁必笄。——《白虎通》
·女子十五而笄,许嫁而笄。——《古今韵会举要》
·笄冠有成人之容——《通典》
·冠礼,人伦之所重者也——《六艺纲目》
·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三苗髽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劗鬋——《淮南子·齐俗训》
·首服既加,而后人道备,故君子重之,以为礼之始矣。——《五经要义》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论语·尧曰》
·冠者表成人之容,正尊卑之序——《通典》
* 冠笄之礼衍生的汉语名词:
冠岁:男子二十岁
弱冠:刚成年
冠者:成年人
冠字:男子二十而冠,并赐以字
冠士:已行过冠礼的成年之士
冠子:已行过冠礼的男子,指二十岁成年男子
及笄:女子到了成年行笄礼的年龄
笄女:成年的女儿
笄年:及笄之年,成年
笄冠:女子及笄,男子加冠,指成年
* 家庭教育的毕业典礼——古代冠礼的教养意义
摘自已故国学家,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周何著《古礼今谈》
《仪礼》十七篇的第一篇就是《士冠礼》,足见那个时代对于冠礼是非常的重视。
那个时代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都有冠礼,身分既有高低,冠礼的内容应该有所不同,所以《礼记·玉藻》篇里提到天子之冠,《大载礼记·公冠》篇记载有诸侯的冠事。可惜这些数据,如今只剩下零星片段而已,比较完整的也只有《士冠礼》这么一篇了。
依据《士冠礼》的记载以及郑玄的注,可知士的家庭鶪,一个男孩子长到二十岁的时候,必须为他举行非常隆重的加冠典礼,以表示从此以后,他不再是个「童子」,而是一个成年人了。所以冠礼也可以称之为成人之礼。
所谓成人之礼,并不是说经过这些仪式节目之后,就像变戏法似的,一个童子一下子就可以变为成年人。人的成长固然有一段过程,而初步的成熟则更需要教育的培养和生活的历练,不可能是点铁成金,一蹴而成的。所以如果把冠礼看作是一种表示成人的形式,不如说是家庭教育的毕业典礼来得更为恰当。在这一天之前,家中的父老长辈们自是不断地教导他,从穿衣纳履,行坐姿态,言语动作,仪表风度,生活意识,行为道德,以及一般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等,都会以身作则,耳提面命地,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体会领悟而接受下来。十几年的生活教育,到这时候应该可以告一段落了,所以特地为他举行的加冠之礼,实际上等于是家庭教育完成后的毕业典礼。
这时候,孩子身心都应已具备了成人的条件,尤其在行为道德方面,更应有充分的准备。《礼记·冠义》篇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所谓礼义也者,绝非意味的只是虚浮的抽象概念而已,而是可以落实到对人有分寸,和对事有是非的具体行为上。如果一个人经过长期家庭教育的调教,能够懂得认定自我的身分,把握对待他人亲疏远近应有的分寸,而且对事懂得坚定自己的立场,明辨善恶是非,应该可以认为这份家庭教育已经完成,应该可以为他举行成人的大典了。
期望一个不懂事的孩童,逐渐懂得把握分寸,明辨是非,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长期的调教培养是办不到的。调教孩童,应该从哪里著手,《冠义》篇有明确的指示:「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教导孩子让他能够懂得礼义,首先就在于这三件事。第一是要求容貌体态的端正。记得小时候常听老人家教我们:「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或者说「站要有个站相,坐要有个坐相」,意思都是一样。如果跷个二郎腿,再轻轻抖摇几下,或者是斜倚著站立,歪扭著走路,一定会挨骂的。站要挺直,坐要稳重,这是行为端正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这些都做不到,哪能再谈其他的约束检点呢?其次是指脸上的颜色表情必须齐一。齐一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表情不许有太多的变化,一是指诚于中、形于外的表里如一。一则要求外表的端庄稳重,不可流于过份的情绪化;一则要求诚恳朴质,不可流于诡谲奸诈。这些都是「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礼记·儒行》)标准典型的基础教养。第三则是指言语辞令方面,必须要求和顺。所谓「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礼记·祭义》),这是最浅显的道理,所以做父母的总是管教孩子,不许说脏话,不许骂人。再则同样是一句话,可以说得温和委婉,也可以说得硬梆梆的,但效果反应则完全不同。还有敦厚朴实的表现方式,必然会给予人良好的印象,伶牙利齿,甚至尖刻锐利的言辞,难免会伤人。所谓言为心声,期望孩子的心性淳朴厚道,自会先从言辞的委婉和顺上作基础教养的要求。一个孩子的成长,家里的父老长辈,随时注意其容体、颜色、辞令等方面的规正,奠定生活行为正确观念的良好基础,随著年龄的逐渐长大,再适时地教导以许多做人处事的原则,加上实际生活的历练和体验,到满二十岁的这一天,相信他已经确实具备了成人的条件,今后独立自主的生活,也已具备了充分的准备和适应的能力。为过去十几年家庭教育的完成,为一个新的成人的诞生,一生只有这一场的冠礼的举行,确实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经历过这样隆重的典礼之后,给当事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必然会了解从今以后,我不再是个孩子了,任何言语行为都必须自己负责,在面对现实生活时,已无所依赖或逃避,自然激起自我独立的意识和责任感,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地迈向未来的人生。
冠礼的举行一直延续到宋代;元代的宫廷中没有这一套,民间的汉人家庭倒依然保存著古礼。明代还是非常的盛行,如《明史》、《明会典》、《明集礼》等史料,都有朝野遵行冠礼的记载。清人入关之后,宫廷内冠礼不行,见于《皇朝通典》。民间则有仍依行《文公家礼》者,有参照《士冠礼》而行者,还有附带放在婚礼之中一并举行者,已经相当的零乱而不受重视。到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冠礼全亡。如今我们时常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懂事而感慨,或者为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高而讶异,其实该感叹、该责备的应该是我们这些做父母、做长辈的人,没有尽到教养子弟的责任,终使家庭教育濒临破产,造成时下年轻人不明是非、不知分寸的行为差失。仔细想想,成人之礼的久废,应该是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