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辩论赛,弘扬传统文化重在传承的四辩辩论稿
不知道楼主辩题是什么,但我可以给个格式你:
主席、评委老师、对方辩友、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正方/反方)四辩XXX,经过刚才一轮又一轮的唇枪舌战,我相信大家对“这里写辩题”有了一定的见解,我在这里再次重申我方观点:“楼主的观点”通过刚刚激烈的争论,我在对方辩友的发言中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对方辩友认为,(假设对方的问题)(这里可以事先写上,但在场上,如果对方没有提这个问题,就可以修改),我方认为,(可以反驳对方)
(就照以上这样写2~3点)
我方还认为,(对方观点)还存在以下误区:
1.(罗列几个反驳对方的,就可以)
最后我再次重申我方观点:“楼主观点”
谢谢大家
『贰』 弘扬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的活动策划书怎么写
很荣幸能为你解答!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传统文化和美德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和美德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让优秀传统文化美德走进生活。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修身立德”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天人和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自强不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强不息是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的制胜法宝。自强不息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奋发图强。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自强不息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着独立的人格;表现为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表现为志存高远,为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等等。几千年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高等学校的审美教育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青年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审美精神。
希望能帮到你!
『叁』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及作用辩论赛
虽然说,我觉得甲方基本没有胜算,不过,要说中国传统文化倒真是有很多优秀的.
首先是,最有代表性的,代表中国精神的:
1.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例
其起源就不详述了,目的是为了纪念屈原.百姓们纪念他,主要是因为他忠君爱国,这就是传统的,优秀的,值得发扬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其作用显而易见是教育,感化,能够凝聚民族团结力.
2.传统文学:儒学为例
儒家传统思想作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的作用并不只是教育民众.拿论语来说,论语体现的是孔子的思想,他的初衷应该是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礼仪之邦.所以,论语展现的也是道德理念与规范,是孔子理想中的万民之所向.当然,儒学思想并不只是这样狭隘的一部分.它包含的还有人生观与价值观,认识论与方法论.它的社会作用应当是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
3.国画,国乐,书法等
这一部分当属传统文化中的佼佼者,不论是国画,还是国乐,书法的创作者及其作品,都深含着一种灵魂与神韵.它们展现的是中华民族优秀而高超的创作才艺,同时,也蕴含创作者的思想境界与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性极强的代表.它们的作用除供人鉴赏,瞻仰,最主要的是能够让人修身养性,提升境界.
『肆』 学校辩论赛:关于传统文化
通过读经来学习古文,了解中的的传统文化,本无可厚非。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无需多言。
那么少儿读经,使少儿从小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有什么不好呢?答:对传统文化而言,是好的;而对民族和国家而言,却是弊大于利。
回朔中国历史,文化最有活力的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大批的思想家,从那时起,二千五百年来,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再也没有出现新的、有生命力的思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不能不说这是儒学的功劳。儒家是春秋百家之一。孔子一生奔走于各诸侯国,但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没有一个国家采用他的主张,孔子终生不得志。待到汉室一统江山,希望构筑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以保社稷永存,儒学便以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张一举成为唯一正统国学。
从此中国从一个“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超级大国,变成宋朝的半壁江山,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
从此中国男人从“不受嗟来之食”的志士,变成光额拖辫子的奴才;
从此中国女人从强权干政的吕后、武则天,变成踩着小脚,步履维艰的残疾人;
而满人一经入关,短短二百多年,就从金戈铁马的英雄,变成提笼架鸟的闲汉……
这一切都是拜儒学所赐。
所以才有“满纸都写着‘吃人’”的控诉,所以才有“打倒孔家庙”的呐喊!因为中国当时已经到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
中国能够避免灭国亡种的惨祸,一半来自于广大人民的觉醒,一半得益于国际形势的变化。
如今,刚刚享了几十年的太平,就又想回到老路上去了吗?刚刚扬眉吐气作了几十年主人,就又想让子孙钻到“仁义礼智信”的框子里去吗?历史已经清楚地告诉了我们,那样做的结果,即使没有外国侵略,国家也无法摆脱朝代更叠的宿命,人民也终将陷入懦弱迂腐的泥潭。一旦国际形势出现变化,中国以何图存?
在此,我并不是想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对国家的稳定作出过极大的供献,但现在不是一统天下,而是群雄并起的时代。我们需要符合这个时代的思想。
这个思想离我们并不遥远:如果一定要在故纸堆里寻找我们的指导思想的话,把诸子百家全搬来看看吧,看一看是哪一家帮助秦国完成的宏图霸业。如果我们能够甩掉历史包袱,以广阔的心胸来看看世界,看一看是哪一种思想主宰着当今地球。
经典可读,但不可让小儿读!
家长们啊!不要让经典成为孩子精神上的包袱!不要让经典抹杀孩子的生气!
把经典和文化留给成人,把自由和活力留给孩子。
让老大中国死去!让少年中国站起来!
『伍』 辩论赛之中国的传统文化
楼上说的第一弊,乃汉武帝为加强君权,删减儒门原典所致,君权加强后,开始有了不受约束、不受监管的趋势,只是趋势而已,若说培育奴性,以致独立人格无法确立,此话过于严重,自汉到唐宋,历代铮铮铁血汉、可杀不可辱的士大夫皆有(具体人物历史中很多,不点名,和,谐厉害),奴颜婢膝之风是元朝蒙古人血腥统治后开始的,在最黑暗的明朝尤甚。
楼上说的第二弊,以点概面,儒家教义重在社会性,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与之同兴的道家教义,重在自然性,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注意,儒家、道家是本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存在对终极信仰的制止。何况,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中还有一家是佛家,而佛教现今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所以楼上说的这一弊不成立。
楼上说的第三弊,厚黑教主是清末民初的李宗吾,他其实是正话反说的讥讽那个黑暗的时代。厚黑学不过是宗吾先生闲来无事的娱乐八卦,嬉笑怒骂的愤青之作,若说是传统文化就不大错特错了。至于传统文化中的阴谋权术,确有不少,如鬼谷子,阴符经,但这些不是教坏人的,而是教人读懂人性,防坏人,读这类书也是有严格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具浩然之气,到达贤人境界才有资格学习(古代的认定标准是圣人、贤人、君子,最低标准是君子,就是作为一个人是及格的,60分)。再说这类书都不入流,如同金庸小说的九阴真经葵花宝典之类的功夫,厉害是厉害,内功如果不纯不厚,十则八九走火入魔,最终害人有害己,不得善终。
楼上说的第四弊,所谓强调等级关系实际是强调“位”,重视人际关系是重视人与人的“位”。并非熟人文化。“位”来源于易经的思想,易经特别重视的就是位。在什么位就说什么话做什么事,知位守位则吉,越位则凶。三纲五常就是强调一个人的位。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别人的领导要守仁爱之位,做别人下属要忠诚之位,做父亲的要守慈位,做子女的要守孝位。。。一个人在社会上每天要扮演很多角色,或者领导或者下属或者父亲或者子女,每天要坐上各种不同不样的位,恪守其位,如此社会吉祥,自己吉祥。至于熟人文化,恰恰是不知“位”,不守“位”,“位”不正的流弊,并非传统文化的罪过。
楼上说的第五弊,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打太极,避免争执和竞争——此乃大大的误解。孔子说“极高明者道中庸”,“极高明者”用现代话翻译就是大智大慧的超级牛人,可不是一般的牛人,如果说不偏不倚打太极就是中庸,未免太小看孔子,如此并不难,人人一学就会,那还叫什么牛人。这是对中庸的谬说谬传。所谓中庸,“中”乃是宇宙万物的一个核心机密,万事万物的机关所在,“庸”是应用的意思,了解“中”并掌握“中”的人极其罕见,而“中”一旦启用于社会,那么此人在社会上就能成为最有智慧和力量的超级牛人。“中”一旦启用于艺术,那么此人就能在艺术上成为超级牛人。。。。余类推
楼上说的第六弊,以德服人很虚伪——这个说的很对。不过“以德服人”并不是传统文化倡导的,也是后人的误读。以德服人这个词来自于“以德报怨”,仅看这4个字是很无语的,懦夫、压抑人性、没脾气没血性,纵容坏人坏事。其实,这是在断章取义,人家论语的原文明明白白的写着“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就是人家欺负你打你,你以德报怨,那么对你有恩德的人你又该以什么来回报呢?所以,对怨以直来报,对德以德来报。这就是原典。说到这个“直”,其实也是“中”的一个用,孔子为什么不说以怨抱怨,因为以怨抱怨是勇气赌气脾气,却不是智慧,以怨抱怨或许是牛人,但不是超级牛人。他说的是以直报怨,怨要报,以智慧的方法来报,以见得人的手段来报。
和楼上啰嗦的这些,正好作为楼主正方反方的参考。前几天也有人在知道问了楼主类似的问题,将问题和回答复制过来供楼主参考。以下为复制
问:国学经典对我们有没有好处。我们辩论赛 是反方 该如何..?
答:要打赢口水仗,先要确定国学经典的定义。只要正方认可了这个定义,那他就中了你的“圈套”。
如果将国学经典定义成朱熹的宋明理学,那站在反方立场就容易胜利。比如朱熹曲解儒释道原义,自作主张“灭人欲存天理”,在此主张成为主流后,才出现了贞节牌坊,女人裹脚的社会流弊,更可恶的是明朝朱元璋只以他们朱家的朱熹理学作为唯一官方认证(注解)教材,而将其余百家经典注解打入冷宫,以八股文束缚读书人的思想才智,导致了中国文化、政治的衰落,显然,这是典型的教条主义,以至后世惨遭列强凌辱时,爆发了打到国学的新文化运动(其实是打倒朱熹,但时间久远都不太记得了,就把黑账算给了孔子),这样的国学经典不学也罢。。。
如果将国学经典定义成孔孟原典,即原始儒家、原始道家等,那站在正方的立场就容易胜利。
输或者赢全在你或者正方如何去定义国学经典。
口水仗好玩,锻炼口才和思维,但赢方并非就是掌握了真理的那方,别太当真,一场游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