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郑和下西洋电视剧片头曲
是韩磊唱的 我们相爱天地间 地址如下
② 郑和的故事
1、小郑和造船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
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
小郑和找来纸,叠了许多小船。他把小船放在水面上,让微风把它们吹向远方。他目送着顺水飘荡的小船,心中有了远航的愿望。
郑和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个航海家,像祖父和父亲那样,乘上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渐渐地,郑和不再叠纸船了。
只要一有空儿,他就围着造船的叔叔、伯伯们转,问这问那,把造船的方法牢牢地记在心里。这一天,郑和捡了一些碎木条和小木片,在屋后的空地上,自己悄悄地造起小木船来啦。
郑和一心一意地造船,把别的事情都丢在了脑后边。为了造船,他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没用多少天,郑和就造出了三十多只小木船。
船造好了,郑和的欢喜劲儿就甭提了,一天,他把小木船都运到湖边,用绳子一只一只地连起来,郑重地放到水里,系在大船后面。
看着自己造的小木船排成了队,郑和高兴地又蹦又跳,嘴里喊着:“我的船下水啦!我的船下水啦!”伙伴们好多天没看见郑和了,听到他的喊声。
跑过来,一看:“嗬,郑和造了这么多船啊!真是太好啦!太好啦!”一个个都高兴得拍起手来。郑和一本正经地说:“我的船队就要出发了,你们愿意做我的水手,跟我去远航吗?”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愿意,愿意”,郑和让伙伴们上了大船,他自己当船长,等伙伴们拿起船桨,就大声说:“现在起航”。
孩子们一齐划起船来,三十多只小木船跟在大船后面,像一条长龙似的在水面上游动。郑和挺着小胸脯,站在船头,不断地下着命令,可威武啦。这一年,郑和才10岁。
2、出任正使
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视为心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郑和本人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适合于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
率领船队下西洋。首先,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郑和少年时就在明军中服役,在明军中长大,后转入燕王府侍候朱棣。
郑和成年后,经受了战火考验,跟着朱棣参加“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经历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军衔。
将二万余名官兵交给郑和指挥。郑和下西洋中的几次军事行动也证明了郑和的军事指挥才能,确保了这几次军事行动的成功。
3、守备南京
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年初,朱棣命郑和前往旧港赐施进卿之子施济孙官印和官服,令他接替已故父亲的位置。郑和未及成行,朱棣即已病死,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下诏停罢下西洋事业。
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郑和受命率下西洋的军队镇守南京,而郑和本人也成为首位南京守备太监。同年,仁宗病逝。
明宣宗朱瞻基继位,要求郑和与王景弘谨守南京。郑和还受命负责修缮南京宫城。公元1426年(宣德元年),郑和等奏请修理南京的天地坛等建筑。
4、和平外交
郑和的奉命出使,是为与西洋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而进行活动的。郑和来到南洋以后,以强大的武装力量,告诫那些“喜战好斗”的岛国。
“循礼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不服,则耀武以慑之”,于是“凡所号令,罔敢不服从。”那些“风俗劲悍,专尚豪强”,素好“侵掠邻境”的国家,不得不偃兵息武了。
与此同时,郑和又从崇扬佛教或传播伊斯兰教着手,力图使有关地区和国家的人民有着统一的宗教信仰。这样,对于平衡各国之间的关系。
缓解因为宗教信仰等问题而导致的国与国之间的紧张局势,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郑和还通过敷宣教化,扶助弱小民族,抑止强暴,促成了各国间和平局势的建立。
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为解决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为建立亚非国家区域间的和平局势,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随着海外诸国间种种复杂矛盾的逐步解决。
5、鞠躬尽瘁
公元1431年1月(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郑和船队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前往福建长乐。侯风期间,郑和等人镌刻《天妃灵应之记碑》并铸造铜钟一口。
成为后世研究下西洋的重要史料,明宣宗又敕郑和在出使过程中劝谕暹罗不要再侵扰满剌加。有记载称,公元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在返航过程中于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
船队应当是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据《前闻记》记载于公元1433年7月22日(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郑和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③ 一部是郑和下西洋的三维动画片叫什么名字啊
电影,还是电视剧?、中国制作,还是日本?、如果是中国制作的52集电视连续剧,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它的名字就叫《郑和下西洋》^_^
④ 再问一遍,郑和下西洋1405纪录片的主题曲是什么
歌谷
⑤ 观纪录片《郑和下西洋》有感600
观纪录片《郑和下西洋》有感
郑和先后七下西洋,到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第七次下西洋的时候沿着非洲东海岸南行,到了南温带,与南极圈纬度只差25度,所以说最早发现南极的人应该是郑和,而且郑和下西洋还有很多神秘的事情需要我们去探索,他的精神和大明的国力是我们后世应自豪的。每次远航船只都在200多艘以上、人数都在27000人以上,规模之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见明朝永乐年间经济之强!
公元前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大明船队与众多的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持续二十八年的大规模航海,为维护海上秩序,保护商路畅通,为亚非各国之间的和平交往,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是人看到一个泱泱大国的风范,更是不能不赞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虽然时空已经跨越六百年,当我们再次回味起这一伟大的壮举时,更清晰地了解了自己的国家,也了解了世界。历史这样告诉我们:创造和平、安定、友爱的国际环境,应是人类的共同向往与追求。
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1763年绘制的附注有永乐16年(1418年)的中国航海地图。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除此以外,该图更附有对美洲土著(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术。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 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郑和航行前后达28年,他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地,郑和赠给各国国王厚礼,以示友好,船队带去丝绸、瓷器、铜铁器、金银和其他手工业品交换当地特产。随行官员随时记录见闻。回航时,各国派使同来,赠珍宝特产给明皇帝,并与中国商人交换。友好的交往,扩大了贸易,也增进了了解。郑和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南洋等地的人民一直纪念这位和平友好的使者,在一些城市里,至今还保有纪念郑和的寺庙和胜迹。郑和七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华哥达·伽马的海上活动,都比郑和晚得多,他们几次航行,人数在100人左右,船只三、四艘,吨位最大的仅120吨。在航程、规模、组织等方面,郑和都超过这几个欧洲航海家。
虽然郑和已经逝去;明朝已经衰亡;宝船已经腐烂;电视剧已经看完。但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很值得世界人民学习,他是我心中的英雄,望世界永远和平。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家大兴土木复原郑和宝船,其巨大的身材,已经和现在的驱逐舰不相上下,可见当时中国航海事业之发达。现如今我国护卫舰800人赴索马里护航、打击海盗,再现当时郑和下西洋之国威,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力,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继郑和之后再次巡使西洋开通贸易!
⑥ 《郑和下西洋》都在哪里拍摄过
西亚地区。
⑦ 动画片《郑和下西洋》中郑和说的鼓舞志气的话
从永乐三年
我第一次带你们出使西洋
到今天第七次下西洋
几万兄弟在海上漂泊了二十年
付出的血汗足足有一湾的海水
更有多少壮士
他们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他们葬身在这大海之中
尸骨无存
今天我们去寻找梦中的新大洋和泰西大陆
扬我大明之国威
开我海上贸易之坦途
兴我华夏先祖之文明
创我中央之国的繁荣昌盛
这一切
都是为了不愧对永乐皇帝的遗愿
不愧对我巡洋伟业的大好机遇
下西洋的壮举
就好像你我脚下的包船一样
如果犹豫踌躇
就会停滞不前
甚至是毁于一旦
郑和死不足惜
我只想问一句
谁有颜面见我中华之皇天后土 ?
⑧ 郑和下西洋的电影有吗
项目名称:电影巨片《郑和下西洋》
项目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项目简介:
这是600年前人类的恢宏壮举——船队超过二百艘,宝船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总人数超二万人;这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远行——主要航线达四十多条,航程总数近十六万海里,走访了约三十个国家和地区。
这是古代航海史上人类文明的奇迹,郑和下海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数最多、行动范围最广的远洋航行活动。
600年斗转星移,航海历程早已隐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然而,这一壮举却光彩依旧,历久弥新!
600年前的一次次浩荡征帆,奠定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丰碑。
项目优势: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它体现了中国睦邻友好,和平崛起的观念与实践。英国作家孟席斯的畅销书《1421 :中国发现世界》史在西方世界引发新的“郑和热” 。
在倡导构造建和谐世界、和平世界以及海洋文明的今天,通过大投入、大制作的电影方式,再现郑和下西洋的恢宏史实,必将倍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集团与有关方面8,先期投入8000万元制作郑和宝船用于电影拍摄及后期开发,为项目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受到有关地方政府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并引起了诸多国内外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项目现状:项目筹备中,计划于2009年全球上映,为建国60周年大庆献礼。
项目单位: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
⑨ 求央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高清版
有网络网盘链接 第一集奉使西洋 第二集涉沧溟
⑩ 郑和简介
郑和
更多图片(21张)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说为“燕京郑村坝”,今日北京东坝村)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收纳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卫千户,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清朝太平天国时期,马府毁于战火,室家荡然无存。郑和后裔至今已传至第21代。
中文名:郑和
外文名:Hajji Mahmud Shamsuddin
别名:马三保,马和
国籍:中国
民族:回族
出生地:云南昆阳(晋宁)
出生日期:明洪武四年1371年(辛亥年)
逝世日期:宣德八年1433年(癸丑年)
职业: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郑和下西洋,经历靖难之役
曾用名:本姓马,小字三保
朝代:明朝
逝地:印度古里
墓葬:南京牛首山郑和墓(衣冠冢)
父/兄:马哈只/马文铭
分享网络名片:
生平经历
早年生活
主词条:明平云南之战
元朝初年,郑和的祖先移居云南,是元朝云南王麾下的贵族,时称“色目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郑和原本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