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卒中百问之脑卒中筛查为什么要检查心脏
一是因为患
脑卒中
后心脏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二是因为脑卒中有可能是心脏疾病所致,譬如
心房纤颤
或其他原因造成
心腔
内有血凝块,血凝块脱落以后会顺着血流进入
脑动脉
,造成脑动脉堵塞。所以,患了脑卒中以后医生要检查心脏。
⑵ 脑卒中筛查 脑卒中 脑卒中体验如何预约
你>&>>>鼻炎预防 过敏血管运动鼻|炎护理gt;>妊娠期-疾病并发症 妊娠期的特发性疾病好 查看原帖>>
希望采纳
⑶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试点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组织实施
1.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负责项目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会同农卫、妇社、医政等相关司局检查评估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2.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包括疾控、农卫、妇社、医政等相关处室参与的项目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负责本辖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工作,制定项目工作方案,推选符合条件的医院作为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
3. 项目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落实本辖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工作,负责项目所在街道(乡镇)居民的宣传动员,现场工作协调,确保工作任务的落实。 1.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是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工作的国家级技术指导机构,具体负责项目的技术管理,组织专家制定工作手册,提供技术指导,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开展项目检查评估,监督项目执行进度。
2.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项目技术方案总体设计,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开展质量控制,选定筛查目标人群,收集、汇总、分析和上报相关数据。
3.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认可下,负责做好基层医疗单位的临床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参与项目的具体实施、管理和技术把关。对初筛出的高危人群组织进一步筛查,完成筛查表的全部信息收集,并针对个体的高危因素,提出干预方案,依据各承担单位的职责分别组织实施。
4. 项目所在街道(乡镇)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指导下,负责做好筛查人群的组织工作,开展高危人群初筛,对高危人群进行个体化干预及随访。
⑷ 今天就是“世界卒中日”了,哪里有脑卒中义诊
脑卒中(stroke)又称脑血管意外,是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局部脑功能障碍,其临床症候持续超过24小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好发于50岁及以上人群,临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常以突然发生的一侧肢体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等特征性表现,在城市居民死因中居首位。脑卒中可分为两大类,即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
其它名称
脑血管意外
遗传性
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发病风险大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
常见症状
面瘫、口眼歪斜、肢体无力、言语困难
主要病因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狭窄
检查项目
CT、MRI、DSA
重要提醒
预防脑卒中,应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治疗心脏病、血管疾病,并改善生活方式。
临床分类
1、缺血性脑卒中
根据病程不同可分为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进展性卒中、完全性卒中。
(1)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但在3周内可完全恢复。
(2)进展性卒中:脑缺血症状逐渐发展和加重,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有梗死灶存在。常见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塞。
(3)完全性卒中:脑缺血症状发展迅速,发病后数分钟至1小时内达到高峰。
2、出血性脑卒中
根据出血部位不同,可分为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脑实质出血包括基底节区出血、丘脑出血、脑叶出血、脑干出血、垂体出血、小脑出血和脑室出血。
⑸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试点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步骤
各级各类项目承担单位在坚持维护健康、防治并重、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要求的原则下,实施项目工作。
(一)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技术执行机构协调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在项目开展前共同组织健康教育和宣传动员,从户籍登记中提取本辖区符合条件的常住居民基本信息,编制筛查对象名单,并通知到户。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基地医院的指导下,组成医务人员联合工作组,具体实施以下工作:
1. 对符合筛查条件的人员开展初筛工作,进行问卷调查,填写“脑卒中高危人群风险初筛评估简表”,开展风险评估。
2. 对经风险评估为非脑卒中高危人群或无慢病史者,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对有慢病史者,根据相关疾病诊治指南给予干预和定期随访。
3. 对经风险评估为高危人群者,填写“脑卒中发病风险筛查表”,对既往有脑卒中病史或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患者,填写“脑卒中患者再发风险筛查表”。
4. 对筛查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或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既往有脑卒中病史者,进一步开展相关项目的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指导和定期随访。
5. 对筛查出的疑似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或颈动脉狭窄≥50%的患者,转诊到基地医院进行规范化诊治;治疗结束后,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乡镇卫生院,开展定期随访和规范化干预管理。
(三)项目基地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集、整理、汇总筛查数据信息,妥善保存个人筛查资料,并于每月10日前,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审核后,将上月高危人群筛查、干预数据上报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协同工作平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汇总工作动态逐级上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
(四)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并定期将有关结果报告卫生部疾控局;上述相关填报表格由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另行下发。
工作流程图见附件。
⑹ 脑卒中筛查查什么
风险因素分得更细 以前脑卒中危险因素有8个,而新修订的则细化为4+12。即4项主要危险因素和12项一般危险因素。如果有两项主要危险因素,或1项主要危险和两项以上一般危险因素,或者以前有过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患者,都应该进行脑卒中筛查。 4项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及年龄超过50岁。12项一般危险因素:房颤、心脏病;呼吸睡眠暂停;脑卒中家族史;吸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膳食中油脂过多;肥胖;男性;牙龈经常出血、牙松动、脱落;缺血性眼病和突发性耳聋。 筛查要先评估再检查 正确步骤应是,在门诊做完危险因素评估,如有必要,再做血常规、血生化十项、同型半胱氨酸、凝血四项、血沉、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脑血管超声、心电图等检查。查完后如需要,再做脑血管CT、核磁、脑血管造影等。 然而,很多人就想查一查,没去脑卒中筛查门诊评估,而是直接跑到医院相关科室,述说自己的情况,要求医生开检查。结果常常是不仅浪费了自己的钱,还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 专家提醒,有意识来筛查没错,但检查前要先看看自己有没有3项以上的危险因素。而脑卒中筛查门诊中的第一步,正是让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自检。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最大特色之一,就是细化了结果,分为5级,并规范了每级的应对措施,以便规范治疗。 一级:血管没问题,也没有风险因素或风险因素数量没有达到上述标准的,属于正常人群定期自查。 二级:血管没问题,但风险因素达到上述标准的,属于轻危人群控制原发病。 三级:血管有问题的,如动脉粥样硬化相对稳定,属于中危人群长期吃药控制防止恶化。 四级:出现血管狭窄的,属于高危人群长期吃药控制。 五级:血管狭窄程度非常严重的,属于极高危人群建议根据病情选择手术,如颈动脉剥脱术和支架手术等。
⑺ 脑卒中如何筛查
脑卒中筛查对疾病发现脑卒中,避免脑中风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脑卒中筛查人群主要是包括高龄,家族史病人,肥胖、高血压及低血压、糖尿病、喜欢吃盐食、锻炼比较少、吸烟、作息时间不规律、头晕、肢体麻木等特点的人群,在筛查的项目上,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查和头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复筛。脑卒中筛查是脑卒中防治的前提和基础,由于脑卒中能让人在短时间内出现偏瘫、失语、甚至死亡等严重危害,所以及时筛查脑卒中十分重要。
⑻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试点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工作内容
1. 确定项目点。以城市街道和农村乡镇为单位选择项目点,项目点要求区域分布合理,有代表性,具有较完善的居民健康档案,有一定的项目工作基础。
2. 确定筛查数量。按照当地城市与乡镇人口数量比例基数,确定城市街道和农村乡镇各项目点的筛查任务量,每个项目县区年度筛查人数不少于2万人。
3. 确定筛查对象。选定项目点40岁以上人群,筛查人群性别和年龄的分布应与本地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近,本地户籍90%以上的常住居民要能够被纳入,半年以上在外居住或打工者可排除。 1. 筛查主要内容包括:危险因素初筛、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等。
2. 根据脑卒中筛查和干预工作流程,对于筛查对象依据以下8项危险因素进行脑卒中高危人群风险评估:
(1)高血压病史(≥140/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
(2)房颤和心瓣膜病;
(3)吸烟;
(4)血脂异常或未知;
(5)糖尿病;
(6)很少进行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标准是每周锻炼≥3次、每次≥30分钟、持续时间超过1年。从事农业体力劳动可视为有体育活动);
(7)肥胖(BMI≥26 kg/m);
(8)有卒中家族史;
(9) 高同型半胱氨酸(≧10μmol/L)
3. 针对具有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或既往有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者,根据个体危险程度不同,选择性开展相关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并对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早期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