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党的历史重大事件节点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遵义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有瓦窑堡会议等等。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南湖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3人。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鉴于当时党员人数少、地方组织尚不健全,决定暂不成立中央委员会,先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由此产生。
2、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七届二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5日—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
列席会议的11人,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组成的主席团主持了此次会议。七届二中全会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召开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会,会议做出的各项政策规定,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有重大作用。
4、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会议由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主持。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5、瓦窑堡会议
瓦窑堡会议是指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秦邦宪、邓发、何克全、李维汉、张浩(林育英)、杨尚昆、王稼祥、彭德怀、郭洪涛等十余人。
这次会议,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而召开的。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2. 党的几个重大历史事件
一大,二大,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长征,遵义会议,七大,七届二中全会,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
3.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1、南昌起义。八一南昌起义常简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5、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在回顾总结新时期29年来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时,开宗明义地作出这样一个蕴涵广阔历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内容的精辟概括的。
4. 关于党的故事
1,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2,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7日,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9月,毛泽东同湖南省委领导了湖南、江西边界的秋收起义。随后,湘鄂赣粤各地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的起义先后爆发。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28年,党在全国各地领导武装起义100多次,开始进入创建红军和发动土地革命的新时期。
3,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组织了中国式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军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并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1927年10月,秋收起义的部队转入井冈山。1928年,朱德带领起义的部队到井冈山会师,创立了红军第四军,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1933年,全国红军发展到33万人,共产党员也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1万人发展到30多万人。
4,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5,1935年1月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党的宣传事件扩展阅读:
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不仅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共的成功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终结了西方文明模式“元叙事”的论调,同时向世界提供了应对发展困局、破解治理难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政党治理的重要经验,是不断提高政党的制度化、组织化程度,持续加强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以有权威的党中央,推动国家走向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推行协商民主,避免过多的牵扯。同时,在党内积极推行民主集中制等改革,制度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开放和变革的姿态,不断提高其执政能力。
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持续保持强大自主性,不受任何利益集团羁绊、左右。对部分正面临政党治理难题的国家而言,如何与时俱进地发展并完善适合本国国情的政党体制,是政党治理成功的关键,在这方面,中国的政党治理经验提供了一种有益参考。在西方选举政治落入“民粹主义”泥潭、政党政治陷入“否决政治”怪圈、西式民主面临“治理无力”的困境时,中国实现了有效治理和良政善治,形成“风景这边独好”的政治局面。
中国国家治理的核心智慧,是走适应中国历史、社会、文化、国情发展的治理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 党史的重大事件
30年前,中国共产党正面临着怎样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的问题,也包括对党史的一些混乱状况拨乱反正的问题。所以,中央成立了一个党史委员会,同时成立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两个工作机构。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任主任是胡乔木。1988年7月,两个工作机构合并成为新的中央党史研究室。 走进中央党史研究室大院,最引人注目的是办公楼上“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那么,中央党史研究室究竟承担着哪些工作呢?据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介绍,中央党史研究室既是党史研究部门,也是中央的一个工作部门,“整个党或者整个社会上涉及到党史问题的有关工作,我们都要组织或参与。”李忠杰概括了党史研究室的职能,主要是党史研究、党史学习教育、党史宣传、党史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活动、党史资料征编、党史咨询,还参与党史遗址保护和相关场馆建设、党史题材作品著作的组织或出版以及红色旅游等项工作。 党史研究室还会参与红色旅游工作?近年来,各级党史部门积极对红色旅游进行工作指导,在制定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建设红色旅游场馆等方面发挥了作用。这两年,许多地方党史部门利用掌握的丰厚党史资料,开始了对重要革命遗址遗迹的普查。 宣传党史、让人们了解党史,也是党史研究室的一项重要工作。李忠杰对这样说说:“现在年轻人很关心党史,年轻党员很关心党史,但是党的历史到底是怎么回事、走过了什么道路、取得了什么成就、有过什么曲折、有过什么教训,可能不完全清楚,需要学习。” “大家从网络上、报纸上、其他各种读物上会看到很多关于党史的文章、故事、奇闻轶事等等。不过,对这些文章是需要具体分析的,有的是真实的,有些是不准确的,甚至还有一些敌对势力利用歪曲党的历史丑化我们党,来诋毁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这就需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措施,做好澄清历史事实的工作。”李忠杰表示。 实际上,日益走向开放的党史研究室正在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发挥着党史的“育人”作用——《中国共产党历史28讲》一书成为学习党史的入门教材,在各类媒体上开办“永远的丰碑”专栏让人们通过短小精悍的故事获得有益的启迪。一组数字可以反映出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宣传“攻势”——五年来出版书籍1026部,组织各种纪念活动634次,拍摄影视作品166部。 如今,全国从中央、省、市到县四级都有党史机构,总数达到2836个,工作人员一共有1.7万多人。多年以来,这群人为了神圣而崇高的党史事业,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对党史事业始终甘于奉献,激情不减
6. 党建宣传工作有哪些方面
一、落实党建责任情况
1、党组织健全,按期换届,选好配强支部书记,配备专(兼)党务工作者
5、建立党建工作责任制
6、开展专项述职活动
7、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学习
8、参加基层党组织活动
9、坚持给党员讲党课作报告
10、召开专题会研究党建工作
11、制定党建工作计划
12、半年和年度工作总结
13、开展党建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
14、建立党员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机制
15、建立党建工作人、财、物保障机制
16、建有规范党员活动室,经费和活动场地落实到位
二、执行组织制度情况
1、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成效明显
2、按要求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3、按时缴纳党费
4、召开党支部会议
5、召开支部党员大会
6、推行党务公开
7、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
三、党建活动开展情况
1、开展“三级联创进机关”、“三优一满意”、“四帮四促”、“转变作风下基层服务春耕办实事”和“落实一线工作法服务作风大转变”等活动方案、动员安排、工作总结
2、建立互帮互助机制进行结对帮扶
3、开展党建扶贫工作签订帮扶协议
4、为基层办实事好事
5、“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及相关材料
6、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公开承诺践诺等活动实施方案及相关资料
四、推动业务发展情况
1、完成重点任务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
五、党建工作宣传情况
1、做好党建宣传工作
2、做好党建工作的信息简报
7. 共产党建立发展中国重大事件至少10个
1、现代中国的总设计——新文化运动的发动
2、旭日东升——“五四”运动的爆发
3、东方霹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群雄并起——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5、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6、欧陆风雷——旅欧勤工俭学
7、煤都风暴——安源大罢工
8、中共纲领的初步确立——党的“二大”的召开
9、汉江悲血——“二七”大罢工
10、中共战略大调整——党的“三大”的召开
事件列举介绍:
1、安源大罢工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组织的一场大型的罢工运动。1922年9月14日,安源路矿工人为要求当局承认俱乐部有工人代表的权利和增加工资举行罢工。
路矿当局勾结军阀派兵企图镇压。在共产党人刘少奇、李立三等的领导下,一万七千多工人英勇斗争,迫使路矿当局承认工人提出的大部分条件,18日罢工取得了胜利。安源路矿罢工的胜利,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2、党的“二大”的召开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现成都北路7弄30号)举行。出席大会的有党的中央局成员、地方组织的代表等共12人,他们是:陈独秀、张国焘、李达、蔡和森、邓中夏、施存统、王尽美、邓恩铭、项英、向警予、高君宇、张太雷。他们代表着全国195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也出席了会议。
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进一步讨论和确定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问题。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制定出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规定了党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这个纲领作为党的最高纲领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如何认识现阶段中国社会和革命的性质,确定现阶段的革命任务,党的第一个纲领对此没有给予解决。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因突遭法国巡捕搜查,会议被迫休会。7月底,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等,由李达夫人王会悟做向导,
从上海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再从狮子汇渡口登上渡船到湖心岛,最后转登王会悟预订的游船,并在游船中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船上,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庄严诞生。
纲领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大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四、五四运动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初入中国,是由来华传教士首先选择翻译内容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再结合中国文化语境将其表达出来。
1899年4月,西方基督教会在上海设立的出版机构——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连载了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笔述的《大同学》一文。该文系英国哲学家本杰明·颉德(Benjamin Kidd)所著的《社会进化》(Social Revolution)一书的前四章,文中首次提到了马克思的名字和《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文字。
8. 党的历程和重大事件有哪些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南湖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3人。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鉴于当时党员人数少、地方组织尚不健全,决定暂不成立中央委员会,先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由此产生。
2、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七届二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5日—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
列席会议的11人,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组成的主席团主持了此次会议。七届二中全会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召开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会,会议做出的各项政策规定,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有重大作用。
4、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会议由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主持。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5、瓦窑堡会议
瓦窑堡会议是指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秦邦宪、邓发、何克全、李维汉、张浩(林育英)、杨尚昆、王稼祥、彭德怀、郭洪涛等十余人。
这次会议,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而召开的。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9.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大事件
1、南昌起义。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和坚强决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人民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
2、秋收起义。
意义:为后来各地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道路,是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起点。
3、井冈山会师。
意义:
1、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
2、保存、培养和锻炼了红军事干部。
3、开创了革命根据地的崭新局面。
(9)党的宣传事件扩展阅读
秋收起义: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控制下的武汉国民政府公开宣布“分共”,背叛了革命。
中国共产党从此转入地下,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