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花店针对学生清明扫墓的宣传单
清明,是人们对死去的人寄托哀思的日子。
作为我们,能做的就是缅怀那些逝内去的革命先烈和学习他们优容秀的精神品质。
本花店刚刚开业,准备在清明节之际推出“学校班级集体购买花圈”优惠活动。
优惠政策如下:
······
······
欢迎广大师生前来订购!
花店地址:
联系电话:
(中间可以自己再想点东西加进去,只想到这些,希望能帮到忙)
『贰』 招魂的游戏真的能招魂吗
都是心理作用
假做真时真亦假
揭开笔仙碟仙惑众真相
北京科技报 (2005/08/10 00:00)
近日,因为一场血案的发生,“笔仙”、“碟仙”再度引起轩然大波。据北京某媒体报道,由于沉迷“笔仙”游戏,北京某中专学校两位花季少女张英(化名)和李娜(化名)一同感叹生活毫无意义,应张英的要求,李娜杀死了张英。更有数据显示,这种源自古代巫术的占卜目前正在校园流行,有报告显示,85%的学生算过命,23%的教师同意“人的命天注定”的说法。“笔仙”、“碟仙”究竟暗藏怎样的玄机?记者展开了调查。
“笔仙”、“碟仙”让人走火入魔
“笔仙”游戏酿血案
据北京某媒体近日报道,由于沉迷“笔仙”游戏,北京某中专学校两位花季少女张英(化名)和李娜(化名)时常一同感叹生活毫无意义,最后,应张英的要求,李娜竟然杀死了张英。
无独有偶,血案发生不久,北京同仁京苑医院先后接待了两位来访者。前一位由于受到人际关系的困扰郁郁寡欢,并无意间向医生讲述了曾经玩一种叫“笔仙”游戏的经历。当时,这种游戏还没引起医生特别注意。三周后,第二位来访者小叶(化名)坦言已经被“笔仙”控制,无法自拔,希望求得医生帮助。
据记者调查,虽然背景、年龄各异,但两位来访者都不同程度曾受“笔仙”“指点”。北京同仁医院临床心理专业副主任医师张书芳此前并未接触过“笔仙”。是什么“神奇力量”影响着少女?为弄清楚游戏的来龙去脉,张医生决定请一次“笔仙”。
游戏持续了十分钟,小叶害怕出现“请仙”恐慌感,因此这次由张医生主“请”,小叶担当了配合者。“笔仙”究竟怎么玩?为何来访者都深陷其中?
“笔仙”、“碟仙”何以让人走火入魔
通过张医生的描述,记者得知,“笔仙”是一种求仙问事的占卜游戏。玩“笔仙”通常是两人,工具为一只书写流利的笔和一张白纸(据说白纸越大越“灵验”)。
求仙者将白纸两侧分别书写“1、2、3、4、5、6、7、8、9、10”和“唐、宋、元、明、清、近”,另两侧书写“男、女”和“是、否”。在四周有字的框内写上求问内容的备选答案三个。为考察是否灵验,通常其中一个是已知的正确答案。
将纸平放后,两人双手指交叉并共执笔,游戏规定不允许以肘或腕作支撑,需保持悬空,笔垂直于纸面任何一点准备开始。
求仙者重复念诵请仙之词“前世,前世,我是你的今生,若要与我续缘,请在纸上画圈”。良久,笔开始神奇移动,求问者开始发问,比如“我能否考上大学”、“我一生谈多少次恋爱”等等,笔会向一个方向划着圈走,发问事项不断重复间,笔会向答案方向逐渐靠拢直至走到其中之一。得到答案后,需要恭敬地念诵咒语送走“笔仙”。
除“笔仙”以外,还有如“碟仙”、“筷仙”、“钱仙”等类似的游戏盛行。记者在一些占卜网站上了解到,请“碟仙”更为讲究。最好选择在比较清净的地方,通常在晚上11:00左右,道具是选一个白色小碟子和一张纸头。
“他们通常半夜点起白蜡烛转笔或碟子,问一些事情能不能实现。”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郭正谊向记者讲述了他曾目睹的“碟仙”。
郭教授说:“‘碟仙’较讲究的做法是铺一块布,布上画‘阴阳鱼’图案,周围一圈字,一般会写与命运有关的词,比如‘富贵’、‘贫穷’、‘健康’等。将小碟扣放在阴阳鱼图案上,碟底画上一个小箭头。两三个人手指头摁住碟底,站立着围着桌子转,每个人去想‘小碟仙快来’。求仙者认为当碟子‘自动’离开阴阳鱼图案移动到别处时,就说明‘小碟仙’来了。无论问什么,小箭头都会移动到某个事先写好的对应词上。最终,求仙者认为‘碟仙’‘灵验’了”。
“同样,在问完所有问题后,要念咒将碟仙送走,碟子此时会回到原来位置。求仙者认为如果碟子没能回到原位,说明用心不够。”
求仙者认为,只要“笔仙”、“碟仙”第一次灵验,就几乎能次次显灵。因此很多人对游戏着迷。尤其在校园,对此顶礼膜拜的学生遇到任何问题都请“笔仙”预测一番。记者随访了一些年轻人,他们承认都曾玩过此种游戏,有些是在中学里,有些则是在大学期间。他们有的问前程,有的问婚姻,有的则预测吉凶。
他们告诉记者,请“笔仙”除了心诚,还需要气氛铺垫。寂静的深夜,微弱的烛光,虔诚的期待,精神的高度集中,是构成请“笔仙”的最佳环境。
一些看似玄妙的现象至使许多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感到迷惑。他们坚信笔和碟能自己移动是“神的旨意”。然而,专家的解释揭开了这一个荒谬的骗局。
“笔仙”起源何处
在一些大、中学生中流行的请“笔仙”、“筷仙”、“碟仙”等游戏,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现代游戏,而是中国最古老的巫术之一“扶乩”(乩音jī)的变种或简化版。
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涂建华先生告诉记者,“扶乩”最早发端于对传说中紫姑仙的崇拜,而起源时间历史记载说法不一。宋代人洪迈在其《夷坚三志》中认为是唐朝武则天时期才逐渐出现,南朝的刘敬叔在其《异苑》中却早有这方面的记载。
扶乩巫术的变化,表现在紫姑故事的变化、请神时间、场所和请神内容的变化诸方面,沈括的《梦溪笔谈》曾有过记载。
“扶乩”的最大变化在于文人和道士、巫师操纵以后,已经变成一种占卜游戏。到了近代,已被会道门利用,成为帮会聚合会众和收敛资财的手段。
郭正谊教授介绍,扶乩一般指用一横棍和一支笔,两人手指顶着横棍,下面有一沙盘,笔在沙盘里画出纹路后,主乩人就读“天书”,耙子抚平沙盘后可以再读。
“文革”时期和80年代中期,“请仙”在农村开始流传,有些请观音,有的甚至声称毛主席和周总理都能请到。这种活动在河南、陕西一带尤为猖獗。
最早“碟仙”只是个人玩,后来流传成巫婆碟仙馆。“请仙”在中国南北方都有,北方盛行的叫“簸箕仙”。是将簸箕里盛满米,插一根筷子,当筷子提起装米的簸箕时,相信者就认为簸箕仙来了。
破解“笔仙”骗人玄机
玄机一:为何笔会自己动?矛盾的力量同时作用于笔
之所以“笔仙”游戏能蛊惑人心,一切皆因那支能动的笔。当两个人都否认自己有主观操作行为,笔怎么就动了呢?
北京同仁医院临床心理专业副主任医师张书芳告诉记者,从物理角度可以解释这种现象:“玩‘笔仙’不允许以肘或腕作支撑,需保持悬空,笔垂直于纸面任何一点,而同时求仙者被要求不能让笔掉下来(因有说法掉笔会折寿)。身体时刻被要求放松,同时还承受地心引力。控制身体面积需要维持一定张力,受到指令压力,身体的压强就会加大。当悬腕、无支撑、光滑纸面、尖笔这一切矛盾条件具备,两个人都会互相用力,因此,身体作用下的笔环行运动成为必然。”“碟仙”原理相同,当三个人走动时,手施展的力量不均衡,碟子会有所偏重的移动。
玄机二:为何笔会朝希望的方向挪动?女性更易受心理暗示
在张医生和小叶的演示中,纸上出现一堆乱圈,张医生“请仙”并未成功。难道是心不诚则不灵吗?张医生回答:“某些人会因游戏受到心理暗示。”
“笔仙”会暗示我们什么?这种心理暗示对游戏者产生怎样影响?
张医生接待的来访者中,有因玩“笔仙”引发好奇、不解、恐惧,以至于欲罢不能、严重影响生活工作的案例。
“起初小叶并不相信所谓的‘笔仙’,出于好奇玩过几次后,发现结果非常准。此后,她遇到什么事都想先问‘笔仙’。结果越不好就越想算,越算越害怕,害怕到不敢出门、不敢上网、不敢打电话的地步。”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沈政认为,如果游戏者是正常人,不排除两种类型的心理暗示。第一种是被赋予了暗示性人格特征的人易受到影响,因为此类人对周围人和事非常关注,不难发现,求仙者以女性居多。女性特征决定了其更容易受到暗示。第二种是在特定环境中的某些人会由于意识范围缩小、精神高度集中而产生违拗症状。即意识会向相反方面运动,比如身体不让动时,意识上会强烈地想动。为何会执着地认为只要“笔仙”第一次灵验,就几乎能次次显灵?张医生解释说:“越是为了验证什么,自我暗示作用就会越加强。打个比喻,当你刚开始学骑自行车,你暗示自己不要撞到障碍物,可你注意力越集中,车就越发不听使唤地往墙根儿走。”原来身体的目标行为是在感官(通常为视觉)引导下大脑发出指令,肢体或躯干完成,日常生活的许多动作因习惯变成了下意识动作,即不需要过多思考。
玄机三:“请仙”效果为何不同?某些求问者处于半催眠状态
古老灵学史盛行于19世纪初的北京、上海等,“请仙”其实是一种中国形式的招魂术,早在五四期间,鲁迅曾斥责过上海一帮玩“笔仙”的人。个人思想追求、价值观等问题都促成相信“请仙”。郭正谊教授指出,那些更为敏感的人即使暗示少,身体也会晃动得更厉害,念咒后,他们会处于半催眠状态。人在似睡非睡时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因此医学上认定催眠可以治病,但在心理学上,催眠会使人进入对自己希望事情的自我迷茫和陶醉中。
“笔仙”、“碟仙”的真面目已经被解开,然而,相信迷信的人数却依然让记者触目惊心。
记者调查
为何九成学生深陷算命陷阱
通过1年的跟踪调查,首个专门研究无神论教育现状的课题公布了一组数据。85%的学生算过命,70%的学生有护身符,40%的学生相信星座决定命运,23%的教师同意“人的命天注定”的说法。
这是北京市科协、北京反邪教协会联合中国无神论学会,前不久对北京10所中学217名学生和5所中小学的206名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调查还显示,53%的学生用烧香拜佛求得心理平衡;近半数学生相信算命结果;当生活中的某一现象解释不清时,选择不做研究的教师人数超过50%;43%的教师对算命结果在意或者有时在意;对于神秘现象问题,近一半教师不感兴趣或漠视。
除了自身原因外,还有哪些外界因素导致现代学生相信迷信呢?调查报告的负责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目前学生迷信的关键因素是哪些?
负责人:教育、社会、家庭方面都有不同程度影响。
教师漠视无神论教育
记者:学校是否存在无神论教育缺失问题?
负责人:现在很多教师只抓学习,不太关注思想教育,对此类调查不屑一顾。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的仅占8%,30%以上教师没在课堂上对学生开展过此类教育。教师对某些问题回答“不知道”和“无所谓”,说明有些教师还是对一些问题要么忌讳,要么漠视,要么认识不清。对无神论宣传和教育的自觉程度不高正是学生无神论观念缺失的原因之一。青少年对神秘事物的态度情况复杂,相信的,不信的,不清楚的情况都有,尤其对于以现代科学名义进行的愚昧宣传还不能辨别,对未解之谜等神秘事物感兴趣,却缺乏引导。
媒体迷信信息泛滥家长迷信影响学生世界观
记者:走出校门,学生面临怎样的环境影响呢?
负责人:社会上描述迷信的游戏、书籍泛滥,多种形式的媒体刺激间接影响学生世界观。杨镇一中调查显示,62%的学生没有听到和看到反对迷信、伪科学、邪教的故事和文章,对迷信造成的危害缺乏警惕,有些是完全无知的;某些家长本身相信迷信,也给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带来了负面影响。
加强无神论教育迫在眉睫
记者:调查结果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负责人:神论在教育界仍是一片陌生领地,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教育研究等部门,对于无神论只是知之甚少。在北京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市科协提交此份调查研究报告引起了各个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重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科学无神论教育与宣传迫在眉睫,并建议将无神论纳入中小学课本。调查课题组下一步还将对大学生无神论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叁』 经典恐怖片《招魂》系列女主角原型已去世,享年92岁,这个系列的电影值得一看吗
《招魂》系列算是温子仁导演的当家电影了,口碑自然不用说。第一部比第二部的神经视觉冲击更大,不过如果你对温子仁一惊一乍的艺术无感,那么全片最恐怖的地方就是结尾几个字了“改编自真实故事”。
固然无法和《小岛惊魂》《闪灵》这类经典的恐怖片相比较,但还是值得一看的。
剧情设定在一幢郊区的老旧别墅里,别墅里曾发生过命案,在新的居住者迁入后诡异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是一家人在驱魔师夫妇的帮助下成功摆脱冤灵的合家欢式大团圆结局。
影片快要结束时,女主人公被恶魔附体,在地下室里疯掉的样子真的有被吓到。影评里也有说北美片场上映时,电影院里有几个大男人也被吓的不轻。
个人觉得第二部《招魂》比第一部要弱一些,更像是温子仁“新宠”的预告片。
《招魂》系列是温子仁恐怖电影中的一环,如果两部看完仍觉得不过瘾,那么,欢迎加入温式恐怖大家庭。
『肆』 《招魂》有多恐怖
说实话,这个电影很容易给胆子小的人留下心理阴影,可以说全片没出现鬼的完整形象,却能让你时刻感觉到鬼的存在,可以说就是短短几分钟的宣传片都让多少人望步生怯。
首先说导演吧,本来就是恐怖片界的一个奇才,温子仁的代表作还有《电锯惊魂》系列,可以说他的恐怖电影剧情环环相扣,气氛紧张惊悚,一般胆子小受不了血腥刺激的人根本接受不了他的电影。
《招魂》讲述了一家人其乐融融搬进新家,却被房子里的恶灵骚扰,没有办法请来了一对驱魔的夫妇收集恶灵存在的证据,请求教会同意,然后开始驱魔,在这过程中,全片色调灰暗,复古感十足,而且全片没有一点血腥,只死了一只狗和一只鸟,但是在这个大房子里,温子仁大导演营造出了一股封闭阴暗恐怖的氛围,一群人看的时候,还感觉一般,但在电影院里看估计会非常压抑,尤其是恶灵附身到小女孩身上,那几个镜头的恐怖感还挺强烈的。
当然抛开电影不说,最主要的是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中为人驱魔的夫妻是真实存在过的,就是著名的安娜贝尔闹鬼娃娃事件。在国内,大部分人都对驱魔,教会这些词还不太敏感,但在信奉宗教的国家,这类传说还挺多的,暂且不论闹鬼事件的真与假,同样出名的《鬼哭狼嚎》据说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而且电影里驱魔师原型也是这对夫妇。
所以,如果你胆子小,还是不要看这部恐怖片了,虽然没有《电锯惊魂》那么重口,但也足够让你害怕一段时间。
『伍』 虎牙户外直播有主播现场宣传迷信活动 ,去坟招魂真合吗
中阴身49天必投胎,去坟招魂都是邪魔外道!
『陆』 作为《招魂》番外,《安娜贝尔》没有血浆肉欲,看起来很索然无味吗
很久没看过这样的恐怖片了,作为《招魂》的番外传,《安娜贝尔》中娃娃的故事应该能讲的更好,但编剧和导演的功力实在欠佳,让人看起来索然无味,既无惊心动魄,又没紧张刺激,里面的宝宝倒是很可爱,其他再无亮点。也许《招魂》的光环实在沉重,整部影片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准。没有过多的血浆和黄色暴力的视觉冲击,渴望走心,但是过多的故事背景和详细的故事感情线让恐怖气氛大打折扣。
也许是《招魂》珠玉在前的缘故,后者远不及前者精彩的剧情和略没吓人手段的设置,看得我都有些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了。故弄玄虚,美国的恐怖都这么无聊吗?要是娃娃闹事,直接烧了不就行了?非要扯出这么多无聊的事来。想怎样就怎样的情节,温吞如水的节奏,毫无水平的氛围营造,还有点小肚鸡肠,从头到尾都是母爱的故事,过度依赖极具欺骗性的音效,情节层层推进的路数中规中矩似白开水,缺少《招魂》在结局反转带来的惊悚后劲。
『柒』 以国家公祭日的宣传写一篇3000字论文
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多重意义
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和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
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青年报》2月26日)
值此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抬头、安倍政权的仇华倾向日益显著之际,由全国人大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正当其时。
自安倍政权上台后,围绕钓鱼岛主权问题展开的中日争执不断升级,从而导致中日关系急转直下。安倍政权将中国视为“假想敌”,发表了一系列“中国威胁论”,在外交、军事等各方面展开攻势,大幅度增加防务费用,并且发表一系列否认日本侵略历史的言论,说什么“关于侵略的定义,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国际上都尚无定论”。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更是直接否认南京大屠杀。日本广播协会(NHK)经营委员百田尚树今年2月3日在东京街头的公开演讲中声称,根本不存在南京大屠杀,一时间,各种各样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甚嚣尘上。
每当从日本传来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时,我国外交部都会及时予以回应,但对方往往不予理会;近几年的12月13日,南京各界都会集中在大屠杀遇难者纪念碑前举行公祭,但因为是地方性纪念行为,其影响尚不能跨越国界。现在,全国人大将12月13日这天法定为国家公祭日,到时,国家领导人将与全国各地民众一道公祭死难者,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死难同胞,同时正告日本当局,企图借否认侵略历史为军国主义招魂的伎俩注定落空,其影响必将波及国内外。
南京大屠
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堪比世界各地设立的二战纪念日和公祭日,包括联合国2005年确定的“国际大屠杀纪念日”,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德国的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以色列的大屠杀纪念日,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日等,这些纪念日的最大价值就是让侵害者和受害者及其后人不忘历史,敬畏生命,珍视和平。
我们早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了,这不仅是为了回击日本当局的需要,也是为了教育本国公民的需要。由于某种原因,自1949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名词极少被各方面提起,说起南京和大屠杀,只知道雨花台,不知有南京大屠杀。及至1982年,在日本篡改教科书的刺激下,中国学者才想到“要对南京大屠杀进行研究”。然后,才有1985年建成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该馆馆长朱成山曾感慨:“没有日本否定历史,还没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国人常以“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的名言告诫自己,要正视历史,但如果我们自身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又怎能理直气壮地斥责别人健忘或有意抹杀历史呢?
现在,中国终于有了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其设立不仅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永远记得30多万死难同胞,也表明我们冲破了观念的束缚,具有了还原抗战历史真相的勇气和胸怀,彰显了前所未有的开明、大度和自信。
『捌』 如何评价招魂
《招魂》的经典之处在于其并没有沿用恐怖电影惯以刻意的声效氛围营造,而是透过巧妙地布局构思令恐怖随着剧情的推进得以酝酿。
《招魂》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由小说家安德里亚·佩隆写成书。这个故事发生在佩隆一家的农场里。故事听起来相当俗套,但当整个事件被套上了真人真事的四个字之后,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因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部电影带给观众的惊喜并不多,或者说影片没有脱离我们在之前观影所建立起的恐怖片经验。
一家人住进一座旧宅,慢慢发现这里隐藏着邪恶的秘密。当全家人逐渐被邪灵骚扰,无法脱身之后,驱魔师以一场惊险的驱魔仪式拯救全家于危难之中。
在这样一部电影里,你将发现很多似曾相识的影子。于是,你无法在片中收获《林中小屋》的花样或是新版《鬼玩人》的血浆,影片依靠的是导演扎实的恐怖片功力,这是一部以复古换认同的老派恐怖片。
不过,影片带给我的触动反而在恐怖之外,是被附身的母亲最终依靠强大的信念战胜邪灵,而支撑她的信念则是对子女的爱。
母爱战胜邪恶,这也与传说中那个杀子献祭的巫婆形成对比。最终,影片在讲述这个真实恐怖故事的同时,仍不忘传递积极、正面的信念,使那里成为全片最感人的部分
『玖』 《招魂》系列值得一看吗
温子仁不愧为华裔恐怖电影大师,《招魂》系列的水平绝对是恐怖电影系列里的佼佼者。第一次看完《招魂》后,尽管心跳久久不能平复,但觉得畅快淋漓。本以为电影就是电影,查完资料后发现,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也许加上“真人真事”的外衣之后,电影《招魂》带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