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 片尾曲叫什么名字
我自己录了网上搜不到
㈡ 朔州右玉简介
我刚刚从右玉回来,右玉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抵御匈奴及其他蛮夷》,也是重要的古商道和税收重镇《和平时关内和关外贸易往来》,有长城好多段,分不同时期建造的,有重要的杀虎口,其实以前叫杀胡口,胡,蛮夷也,康熙为民族团结而为其更改名称,杀虎口博物馆门前就有康熙雕像。现在的右玉是北方为数不多的绿化示范县,绿化率就是高。新县城消费不高,民风朴实,特色美食是莜面,年糕,土豆鱼鱼,一定要尝一尝哦,还有一些古建筑古迹在杀虎口附近,规模不是特别大。在博物馆导游讲解的很好,博物馆不收费,导游30元讲解费。吃住推荐去县城,不太远,价格低廉。
㈢ 印小天在《右玉和他的县委书记》饰演谁
片名: 想飞
主演: 许玮伦 印小天 立威廉 柯淑勤 张铁林 李小冉
简介: 故事发生在青岛这座美丽的城市里。 思贤(立威廉饰)和程风(许玮伦饰)从小认识,思贤对程风有意,但是程风一直把思贤当哥哥。程风一心想做空姐,她的母亲是乘务员,死于空难,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程风对天空的向往。思贤为了程风跑去当空乘员,思贤的母亲不惜与程风家翻脸,要求程父管住女儿,不许与思贤来往。 关安逸(印小天饰)家里开牛肉面店,他与邻居女……
㈣ 右玉人是怎样将一片神奇的土地从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的。请用唯物论的道理加
又说了一遍神奇的土地从毛覆盖的录音,如果用这种情况嘿,色中的客人在城中算数下来的,左的播的不一样。
㈤ 怎么评价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
右玉地处山西腹部,风沙漫天,一个异常贫瘠的地方。电视剧就围绕着县委书记带着当地的百姓走向富裕,摆脱贫穷而展开的故事。
㈥ 右玉精神的右玉历任领导
右玉精神客观上是大自然逼出来的,主观上是右玉18任领导班子带领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相结合的结果。
纵观右玉60年的绿化历程,就好像是一场历60年而不竭的马拉松,如果说群众是这场马拉松主体的话,那么18任县委书记、17任县长,就是领跑者。60年来,他们始终一个心思,一种干劲,换班子不换方向,换领导不换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领导的思路,就是人民的出路,领导的榜样,蕴含着无穷的力量。60年来,虽然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是18任领导班子“咬定绿化不放松,誓让山川变绿洲”的信念从没有动摇过。 右玉县历任领导任序 姓名 简介及贡献 1 张荣怀 1949年6月至1952年3月任中共右玉县委书记,时任县长江永济。第一次提出“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树。”任期内共组织了四次爱国造林竞赛运动,拉开了绿化右玉大地的序幕。 2 王矩坤 1952年3月至1955年1月任中共右玉县委书记,时任县长李文仁、解润。首次对全县的绿化造林进行了规划,每年春秋两季组织造林万人大会战。发放了解放后的第一批林权证,为右玉县的绿化事业奠定了基础。 3 张进义 1955年1月至1956年4月任中共右玉县委书记,时任县长解润。对全县的大片造林、四旁绿化、果树栽培作出了规划,在部分村庄首先试种了果树和杏树等经济林。 4 马禄元 1956年4月至1957年6月,1964年6月至1966年7月任中共右玉县委书记,时任县长解润、薛珊。确立了“哪里能栽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的绿化思路,提出“以林促农,种草种树,防风固沙,控制水土。”摆开了四十里黄沙洼绿化战役,组织了苍头河等重点流域和四十个山丘绿化会战。 5 庞汉杰 1957年7月至1958年11月任中共右玉县委第一书记。1961年5月至1964年6月任中共右玉县委书记,时任县长解润、薛珊。提出“若要右玉富,必须风沙住;风沙何时住,山川皆有树。”任职期间开展了二战黄沙洼,绿化了县城,大造沙棘护岸林和薪炭林,营造大型防风林带八条,兴修了右玉县第一座水库——滴水沿水库。 6 关毅 1958年12月至1961年4月任职,时任县长解润。确定了“一路、二河、三道梁”的造林绿化思路,开工了常门铺水库,组织了飞播牧草,取得了右玉历史上首次人工种草成功。 7 薛珊 1964年7月至1967年1月任右玉县县长,马禄元1964年10月到阳高参加“四清”运动后,薛珊代理中共右玉县委书记。提出用典型引路的方法,稳中求快地发展林业,坚持堵风口,建林带,引进草木樨种植,使右玉的生态得到进一步发展。 8 王云山 1967年2月至1969年12月任右玉县核心小组组长、右玉县革命委员会主任。期间以生产队组建民兵连队进行荒山绿化,十六个公社九十五个大队开始杨树插条育苗。 9 邵培基 1969年12月至1971年5月任右玉县核心小组组长、右玉县革命委员会主任。提出“每人种好二亩基本农田,栽好一亩树,种好一亩草。”全县组织五万人的造林大军集中营造大片林。 10 杨爱云 1971年5月任右玉县核心小组组长、右玉县革命委员会主任。1971年7月至1975年11月任中共右玉县委书记,时任县长张光熙、车永顺。提出种草种树与农田基本建设、种草与发展畜牧业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乔木与灌木结合的思路,实施林草上山,粮油下湾,建设社队苗圃,建成常门铺水库,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大造防风林、水保林、经济林。 11 常禄 1975年11月至1983年9月任中共右玉县委书记,时任县长车永顺。确定了“长远富农林牧,当年富油糖副”成立了右玉县绿化委员会、林业科学研究所、国营威远苗圃、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在国营林场办起了右玉县第一所林业专业学校。全县三级书记挂帅办林业,大面积引进种植油松、落叶松、樟子松等针叶树种,提前完成了“三北”防护林建设第一期工程规划任务,使右玉成为山西省人工造林最多的县。 12 袁浩基 1983年9月至1989年12月任中共右玉县委书记,时任县长姚焕斗。制定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促进农副,尽快致富”的农业发展方略,规划并实施了苍头河沿岸农林水全面治理工程,实施飞播牧草和小老树改造,建成全国较早的沙棘系列产品加工企业——山西绿都沙棘食品饮料公司,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县级沙棘研究所和北京林业大学沙棘科研基地。 13 姚焕斗 1989年12月至1991年10月任中共右玉县委书记,时任县长师发。以兴道路、补河岸、填沟壑、造林网、美村庄为目标,实行一个系统一座山头,一个单位一个林场,机关八大系统一百二十多个单位,分年治理,集中会战,先后营建了七联山、四道岭、大南山、柳沟山等十个造林基地。全县向实现基本绿化达标进军,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树为全省林业建设十面红旗之一。 14 师发 1992年1月至1996年4月任中共右玉县委书记,时任县长杨树昌。提出了“上规模、调结构、抓改造、重科技、严管护、创效益”的十八字林业发展方针,在实现基本绿化达标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了“绿色通道”工程。全国沙棘工作会议在右玉召开,右玉县被确定为全国十一个沙棘资源建设示范县之一。 15 靳瑞林 现任朔州市副市长,1996年5月至1999年12月任中共右玉县委书记,时任县长李发、陈晋才。提出“乔灌草结合,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绿化模式,实施灌木战略,确立“抓住项目造林,搞好退耕还林,实施封山育林,更新改造残林,扶持个人营林,加大力度护林”的思路,全面铺开通道绿化工程,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机关团体、干部群众购买“四荒”。省委、省政府把右玉树为全省十二个生态建设红旗县之一。 16 高厚 现任朔州市政协主席,1999年12月至2004年8月任中共右玉县委书记,时任县长陈晋才、赵向东。实施了农村移民并村撤乡、退耕还林还草还牧、种植结构调整“三大战略”,立草为业,发展以生态畜牧为主导的农村经济,构筑以“绿化带、生态园、风景线、示范片、种苗圃”为重点的生态保护网络。组织实施“村村通”水泥(油)路工程,并进行绿化美化。 17 赵向东 现任朔州市委常委、秘书长,2004年8月任中共右玉县委书记,时任县长陈小洪。确立建设新型煤电能源、绿色生态畜牧、特色生态旅游“三大基地”,坚持乔灌草立体种植,针阔花科学布局,营林种草上规模,景区景点抓提升,道路绿化创特色,项目造林出精品,苗圃建设增后劲,流域治理树典型,围栏封育抓管护,实施六大造林绿化工程。右玉县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18 陈小洪 2008年5月任中共右玉县委书记,现任县长苏连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紧密把握右玉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按照推动实现跨越、协调、安全发展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转变发展方式,实施生态建设“二次创业”,建设富而美的新右玉,生态建设全面提档,生态产业整体增效,生态保护同步跟进,提出了“全力推进新跨越,实现三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在2009年全县GDP21.68亿元、财政收入2.79亿元的基础上,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到2012年,全县GDP达到8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1亿元,人均GDP超过7万元(1万美元),让右玉经济社会实现一个大发展、大跨越,成为朔州乃至全省的中上游县。
㈦ 右玉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从北京、大同进入右玉县,首先游览的是小南山森林公园,接着是县城西南的中陵湖旅游区、沿着省道虎山线,依次是贾家窑山松涛园、苍头河生态走廊、辛堡梁万亩林海、杀虎口古文化旅游区,由杀虎口进入内蒙古草原。
㈧ 右玉精神的详细介绍
右玉精神就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种树精神”,右玉精神生成于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的实践历程中。解放初,在“沙进人退”的逼迫下,右玉人民面临着举县搬迁的生存危机。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改善生存条件,既是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第一要求,也是县委、县政府立县执政的第一任务。
60年来,在这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绿化“接力赛”中,经受考验的首先是历任党政主要领导的执政观和政绩观。
因为种树,这是一件说起来再简单不过、没有多少政绩和形象的事情,而且右玉是十八任一任接一任,都在前任画下的“框框”里“打圈圈”,这在有些人眼中是一种“没出息”的表现。每个人都想有出息,领导干部更不例外,都想在任上干点事情、出点政绩,引起上级的赏识、组织的重视。
但是在右玉,当种树这件事情和群众的生存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变得格外重要、不容动摇、不容更改的时候,是要个人的出息,还是要群众的出路?这一选择,不容回避地变成了对每一任执政者党性觉悟和宗旨意识的真正考验。
右玉领导坚持不懈
60年来,不论是解放初百废待兴的恢复期,还是大炼钢铁、大跃进的冒进期,不论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极左时期,还是有水快流的改革开放初期。
右玉历届领导班子始终从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植树造林、改善生态这项右玉最大的民生工程作为立县之本、执政之基,咬定青山不放松,排除一切干扰,带领干部群众摸爬滚打在植树造林第一线,顽强执着地为右玉大地披绿增翠。
“飞鸽牌”的干部做着“永久牌”的事。他们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群众的出路就是个人最好的出息!正是因为这一感人业绩,右玉17任县委书记集体荣获了“2007山西记忆十大新闻人物”。
揭晓词中写道:17任县委书记的绿色情结,58年的绿化接力,他们在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上,书写了“塞上绿洲”的苍翠传奇。实事求是、一以贯之,沧桑多变、初衷不改,将施政理念置于科学观的统领之下,带领群众走上一条绿色之路、科学之路、和谐之路。
㈨ 纪录片《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拍摄真实不做作,这类电视剧为何不火
《右玉和他的县委书记们》这部电视剧可能很少有人看过吧,讲真的 ,它确实不瘟不火 ,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人我有点惭愧了,在部剧未播出之前都没有听过右玉这个县,孤陋寡闻了!
《右玉和他的县委书记们》这部剧是由第五代导演吴子牛导演指导‚而第五代导演作品大多主观性强,象征性、寓意性也颇为强烈。我觉得还有大众所熟知的张艺谋,陈凯歌的个人特色就十分明显。演员吴子牛的风格同样有强烈风格。写实性很强以纪实风格全景式再现右玉近70年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深刻诠释了右玉精神。具有强势的时代发展,靠时代变革前进,靠人物的命运打动人心,并且这部电视剧主题十分的显明,同样在现代也有一定的意义,并且这也很很能反映当代社会的精神价值观人生体现。
我们可以看出演员劳动强度真的很大大而拍摄条件真的是很艰苦的一部戏是一部很良心的制作,观众的好评也并非空穴来风,真的是很可以呀。
我还是很建议大家去看一下这部电视剧 。是一部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电视剧。
㈩ 右玉都有哪些旅游景点
从北京、大同进入右玉县,首先游览的是小南山森林公园,接着是县城西南的中陵湖旅游区、沿着省道虎山线,依次是贾家窑山松涛园、苍头河生态走廊、辛堡梁万亩林海、杀虎口古文化旅游区,由杀虎口进入内蒙古草原。
南山森林公园
位于县城之南、取“寿比南山”之意,面积40万亩,园内针阔花混交,乔灌草结合,景区通首20公里,园区内亭、台、坛、阁、花、灌、路、园,错落有致,有公仆亭、知春亭等,建成了占地面积38亩,蓄水量1.5万立方米的玉林湖,湖内有假山池塘、瀑布桥梁,登上小船可浏览湖内景色,景区内还建有民俗展馆,展出当地各种民俗饰物。
贾家窑山松涛园
坐落在县城以北,虎山线东侧,景区内以松柏为主四季常青,樟子松、油松、落叶松在山风中,松涛阵阵。革命烈士纪念塔就矗立期间,每逢清明、七一等节日,县城中小学都要组织师生前来缅怀英烈。
大南山
又叫贺兰山,当地人称大南山,坐落在县城西北,距县城6公里路程,大南山山势挺拔雄奇壮观,最高海拔1592米,山坡上各色树种交相辉映,极目远望,绿浪翻滚,山顶上的大墓和明代古碑向游人们讲述了一个千古之迷,古碑记载了北魏孝文帝进平城祭奠先祖的事实,据史书记载,魏都今陵就在右玉县境内。
苍头河生态走廊
沿着虎山线向北行进,有一片“林草茫茫、流水潺潺”的狭长地带,这便是苍头河生态走廊,景区属高原湿地,天然水系、河岸草地、乔灌木林带和缓坡状态的农田,形成了北方黄土高原独特的田园景观,景区内鸡、兔、鹧鸪、狍子、黄羊、狐狸、獾子时隐时行,是露营、传统农业生态观光、生态湿地保护观光的绝佳去处,也是休闲避暑的好地方。
辛堡梁万亩林海景区
位于县城北部,虎山线一侧,总面积为14971亩,景区内建有观光六角铁亭,周围全部硬化、绿化、美化、景区内道路也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景区内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夏季置身林海,清风拂面,举目四望、林涛万顷,成为高品位的天然林风景旅游区。
中陵湖景区
地处县城西南,景区以中陵湖库区为主,建成集库区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景区,景区内种植北京杨1.6万株,油松1100余株,樟子松3000余株,垂柳210株,仁用杏1500株,建成26亩多的苗圃一座,观摩亭两座,度假村一座,景区内山、水、林、亭、路相互配套,湖面波光涟滟,乘上游艇,可觅湖光山色的美景,湖内海产品丰富,游人可自行垂钓,品尝新鲜海味,已成为右玉周边地区旅游首先之地。
著名景区杀虎口,领略西口文化
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区)交接处,北倚古长城,西临苍头河。作为一代雄关,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杀虎口地势险要,东、西两山之间形成一条3300米长的狭长走廊,自成天然关口。清《朔平府志》云:“杀虎口乃直北之要冲也,扼三关而控五原,自古称为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杀虎口又是历史上的重要税卡,作为中原与蒙古、新疆、俄国贸易的必经之路,清极盛时期,关税日进“斗金斗银”。清末年解关税还有13万两之多。明清时期,杀虎口还成为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曾经盛极一时的“大盛魁”商号的发祥地就在这里。另外,“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是杀虎口。所谓“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作为古代的军事要塞和边贸重镇,杀虎口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里雄伟壮观的古长城,保存完整的杀虎堡,栉比鳞次的烽火台,苍凉古朴的古战场,全省罕见的古道敞路坡,工艺精湛的古乐楼等,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杀虎口的大地上。这里是名符其实的“西口”。“走西口”不仅承载着晋商商帮的光荣与梦想,成长与艰辛,更铭写了山西人西口移民谋生的血泪悲情。杀虎口是明清山西历史的缩影,是中国近代金融贸易兴衰的实证。
杀虎关古称参合口,唐朝称白狼关,宋朝称牙狼关。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刺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自从明朝隆庆五年,蒙汉“互市”以来,化干戈为玉帛,杀胡堡、得胜堡、新平堡(天镇)马市重新开放。 1925年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进驻“杀胡口”。是年,冯玉祥任命其十三太保之一的韩多峰为杀胡关镇守使。 韩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中原地区与塞外的贸易,遂沿袭自清朝以来的俗称,正式改名为“杀虎关”。
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至今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经由此地。
杀虎口关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筑,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砖包,城周为1公里,高11.7米。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在杀虎口堡外另筑新堡1座,名平集堡,其长、宽、高、厚与旧堡皆同,两堡之间又于东西筑墙相连,成倚角互援之势。
关于杀虎口及右玉城在明朝时的重要性,由代宗颁赐水陆神祯一事足可看出。代宗朱祁钰是英宗被蒙古瓦剌俘去后继位的,他为祈祷上苍保英宗安全回来,许愿如打败瓦剌,英宗回来,愿将“水陆神祯”御赐给朔平府右玉县。后来于谦组织的京都保卫战取得胜利,英宗被释,代宗遂派臣将“水陆神祯”颁赐给右玉,以谢神灵。“水陆神祯”就是皇宫中库藏的120幅稀世珍品,名贵的绘画。据说这些画多出自大唐贞观年间吴道子和阎立本之手。现在残存的部分珍品收藏在山西省博物馆内。
杀虎口和右玉城做为军事要塞,自古战火不断,特别是在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先后多次被蒙古军队攻下来。但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的一场战争中,守军却在左右无援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坚守右玉城,长达8个月的时间,这在中国战争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这场战争起因于“桃松寨事件”。桃松寨是俺答汗之子辛爱的妾,她与辛爱部下的一个头目鬼混,被发现后慌忙投奔了明朝,当时的大同总督杨顺,为请功邀赏,将其送进京城。辛爱为此率部进攻杀虎口,然后包围了右玉城。杨顺见事情不好,后悔不该收留桃松寨,他向朝廷谎奏,蒙古辛爱部愿用白莲教起义失败后跑过去的汉人交换桃松寨。皇帝同意了放还桃松寨,但辛爱不但未退兵,反又加强了兵力,在进攻右玉城的同时,又向大同、宣府一带长城发起了进攻。
在蒙古兵多次强攻下,右玉城军民浴血奋战,右玉守将在作战中阵亡后,有一位姓尚名表在家休息的武将,自愿担任了右玉保卫战的指挥。他在此异常困难的情况下,除打退敌方进攻之外,还多次抓住有利战机,偷袭敌营。从九月坚持到第二年的四月,右玉城虽未被攻克,但城内军民几乎已绝炊断粮,可充饥的牛马等牲畜也被吃光了。
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候,明廷派兵部尚书杨博亲率大军来解右玉之围。蒙古兵见右玉城实难攻下,而明朝援军将至,便自动解除了对右玉城的包围,从杀虎口撤出长城。
这场战争之后,重新加固修缮了杀虎口和右玉城,及杀虎口一带的长城。并增加了守备兵额,大大提高了杀虎口的防御能力。
历史上的“走西口”的故事就发生在杀虎口。
清初,长期镇压农民起义和抗清的战争,造成北方长城以内生产极大破坏,各地田地荒芜,屋宇残破,人丁流亡。大批山西、陕西、甘肃和部分河北的破产农民、战败的农民起义军,或“携男挈女”或孤身一人,千百成群,背井离乡,冒禁私越长城,“走西口(指山西省杀虎口。后泛指出长城西部各口去内蒙古西部各地),去归化”“觅食求生”。当时流民由土默特而西,或向蒙民租地垦种,或入大漠私垦,形成“走西口”的迁徙群体。加之清朝对蒙古采取怀柔政策。推行喇嘛教,大兴寺庙,大量招徕山西、陕西、河北工匠和破产农民;明末,遭林丹汗兵祸,丁口锐减的土默特首领小顺义王为补充丁口和苏木(佐),不分民族破例纳丁编佐,以补足30个苏木(150户丁口为1个苏木)的缺额,山、陕流民纷纷前来加入蒙籍;随着清朝对蒙古封禁政策的松弛和历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而破产农民队伍的不断流入,“走西口”的人渐由土默特而西至阿拉善、额济纳等旗耕牧就食,至解放前延续不断。解放后才结束了“走西口”的痛苦历史。
中央电视台2009年开年大戏《走西口》,以及电视连续剧《杀虎口》,均根据杀虎口真实史实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