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舌尖3》即将开播,舌尖系列为何走红
我觉得,舌尖系列能走红的原因在于这部纪录片表达美食的新颖方式。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品味人间百味。当然,这也归功于央视对这部记录片的大力支持。不仅如此,《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很恰当地向别国传递了中国文化。
舌尖系列做的是一道道菜品,传递的宝贵的文化瑰宝。
② 舌尖三预告片里的美食分别有哪些 怎么做好吃
1.目前可以确定的剧中出现的美食有蓑衣黄瓜、炸菊花(菊花酥)、荷花酥、金丝皇菊、煎饼果子、马鲛鱼干、柿饼、盆菜、小鸡包、糖醋排骨、回锅肉、三门峡八碗宴、豆瓣酱、松鼠鳜鱼、小笼包、沙琪玛、字豆糖、川式火锅、广式云吞。
2.预告片中出现的两位大厨应该是川菜名厨陈伯明和粤菜名厨陈勋。
③ 《舌尖上的中国3 》导演是谁
“《舌尖上的中国3 》总导演已是刘鸿彦。她2017年调入纪录频道任项目二组制片人,负责历史文化题材项目合作,启动重点项目《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拍摄制作,担任制片人、总导演。”
【从业经历】
199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栏目开始从事纪录片创作,2003年担任新闻频道长纪录片栏目《纪事》的制片人。2017年调入纪录频道任项目二组制片人,负责历史文化题材项目合作。
在央视新闻频道作为制片人曾带领团队创作过多部反映中国当下社会现实的纪录片。曾参加过1998年抗洪、迎接千禧年、抗击非典、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汶川地震、澳门回归十周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多项重大事件的报道。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制片人主持推出高清纪录电影《鸟巢—梦开始的地方》,该片历时两年跟踪拍摄,并进入电影院线放映。2009年该片获得第十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社会类亚洲制作奖。
2010年后作为新闻频道新闻评论部的制片人,主要制作新闻频道的“走基层”以及专题片、纪录片等特别节目。推出“农民工的局长”、“开往春天的地铁”、“百年潮·中国梦”、“中国人在非洲”等多部影响广泛的作品。
2014年,带领团队制作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梦”主题重点纪录片项目《中国人的活法》(30集)。2015年该系列被纳入中宣部“纪录中国”传播工程第一批纪录片传播项目。
【获得奖项】
《敢问苍穹》获得2003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社教节目专题片一等奖;
《折断的翅膀》获得AIBD(亚洲广播电视发展机构)电视节关于性别事务单元的最佳纪录片奖;
《农民工的局长》获得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2013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第23届“星光奖”)的电视纪录片大奖。
2007年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举办的首届“纪录·中国”电视评选中,《纪事》栏目荣获金牌栏目奖。
2016年,《中国人的活法》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第四届国产优秀纪录片表彰中获得优秀系列片和优秀长片两大奖项。
《中国人的活法》系列中《想唱就唱》一集获得2015年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社会类评委特别奖,并获纪录片大奖提名。整个系列片获得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评选的第21届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片最佳创意作品及十优作品,系列中的《开卡车的艺术家》获得长片十佳。
《中国人在非洲》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第一批优秀纪录片;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举办的第22届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片十优作品;获得由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创优评析年度“十大纪录片”荣誉。
2017年,进入央视纪录频道,启动重点项目《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拍摄制作,担任制片人、总导演。能够拍出《敢问苍穹》这样作品的导演,这次为我们带来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必定也不会让我们失望!
④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主要内容
中新网北京5月12日电 (记者 应妮)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以下简称《舌尖3》)的拍摄12日在京启动,《舌尖》系列总导演陈晓卿透露《舌尖3》将会在全世界的框架下来审视中国的美食,有计划去到国外一些国家拍摄。和前两部不一样的是,“舌尖3”将在全世界的框架下审视中国美食,将世界美食和中国美食进行比照。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后,引起好评如潮。2014年第二季播出后普遍被认为“故事太多、美食太少”。对此,陈晓卿表示,《舌尖3》会少一些人文故事方面的内容,多一些美食的表现。
汇集中国传统美食,南北西东,在美食品味中品味中国文化,品味中国的浓浓的人情、乡情。
⑤ 舌尖上的中国3季预告片中的bgm
大澳?
我只知道第一季里有这些音乐:
1.劳作的春秋
2.水与火的艺术
3.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4.时间的记忆
5.厨房的交响曲
6.劳动人民的平凡,与伟大
7.夕下
⑥ 舌尖上的中国宣传片 如何下载
很简单啦,优酷应该有着视频吧,搜出来,然后点下载,他会让你下载一个软件——i酷(也叫:爱酷)你按提示安装好软件,就可以下载下视频来,而且可以转码成你要的格式,手机电脑格式都可以,还有些是高清的哦 。。。。
⑦ 《舌尖3》热播是否能又掀起新一轮美食旅游热潮
随着《舌尖3》在春节期间开播,美食旅游又掀起新一轮热潮。“吃、住、行、游、购、娱”是构成旅游的6大要素,“吃”对于旅行的意义非同小可,旅游公司对于从“吃”到“游”的延伸也顺理成章,纷纷加码旅游餐饮的细分领域。同时,美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的地服务时,该如何挖掘美食旅游的潜力,促使更多的游客进行深度的美食体验,值得探讨。
在线平台争夺餐饮细分市场
餐饮是目的地碎片化资源中重要的一环。随着“机+酒”格局逐渐稳定,目的地细分市场热闹起来。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发力目的地美食也能够提升企业在目的地的话语权,尤其是在出境游市场。
对于旅游者来说,寻找餐厅和点餐过程中信息很不对称,尤其是出境游,更需要平台从中连接。2016年,携程成立餐饮品牌“美食林”,并在今年1月和Priceline旗下的在线餐厅预订平台OpenTable达成合作。携程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美食林将继续扩张版图,打通上下游,增加用户数量和使用场景。背靠美团与大众点评的美团旅行在美食方面,具备用户长期积累的使用场景,并于2017年推出了“酒+餐”的一站式预订。值得注意的是,各大平台对于目的地的美食榜单评选也十分热衷。分析指出,平台可以通过榜单同时抓住游客和餐饮提供商。
此外,这一细分领域也催生了一些创业公司。全球餐饮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不同的区域、产品、制度、服务存在差异,这就给了中间服务商一定机会,比如B2B服务商途中美食,其创始人周历健曾坦言,“出境游餐饮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规模与潜力并没有真正激发,这需要更多玩家参与,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⑧ 《舌尖3》即将开播,舌尖系列中哪些食物让你印象深刻
《舌尖》系列的好吃的美食简直是太多了,每一种都能够让人印象深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几个特别“诱人”的!
《舌尖上的中国》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其中所介绍的美食也十分的“诱人”。
总结:《舌尖》系列的没事还有许多许多,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分享哟。
⑨ 《舌尖上的中国》共3部,你最喜欢哪一部
第三部,一如既往,舌尖3会讲很多美食的故事。透过这些中华美食的故事,主创团队希望表达的依然是中国人同食物之间的微妙情感与关系。
⑩ 《舌尖3》为什么不下饭了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3》正式收官,口碑却崩塌了。 先有食物,再有故事和文化,食物永远是核心,这才是观众期待的“舌尖系列”;但《舌尖3》对于“宏大主题”的迷恋,食物在无意中就被放在最低的位置。没有了美食,就少了魂。
时隔四年,《舌尖3》带着观众们的期待回归荧幕,从大年初四开始播出的第三季。第一集播出后,《舌尖3》的全民性热度就充分体现出来了,第一集的全网播放量就超过了2000万,第一集中的“山东章丘铁锅”一夜爆火,某宝卖到脱销。
但遗憾的是,观众对第三季的期待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第一季豆瓣9.3分,惊艳;第二季8.4,略有下滑,但保持在较高水准;第三季播出,豆瓣评分不断下跌,第一集尚维持在8分,之后急转直下,第三季一完结,评分跌至4.2分,口碑上并没有什么缓和的迹象。
《舌尖3》到底怎么了?
创作团队变更,创作“背景”变化
《舌尖3》播出后,不少不明真相的网友纷纷涌向前两季的导演陈晓卿的微博底下质问:怎么把《舌尖3》拍成了这样了。
2012年,陈晓卿率领团队制作的《舌尖1》凭借对中国美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精美展现,一经播出迅速抓住了全国吃货们的心,并在豆瓣上取得了9.3分的超高成绩,“舌尖系列”也成了“下饭神器”。2014年,第一季原班人马带来的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础上做了些微调,增加了食物背后的生活故事,好在美食依旧,因此口碑虽有回落,但依旧下饭。
但《舌尖3》陈晓卿被骂,就蛮冤的了。事实是,去年陈晓卿从央视离职,自然也就退出了《舌尖3》的创作团队。本季总导演,是去年4月才从新闻频道调入纪录频道的刘鸿彦。
虽然创作团队进行了变更,但不容否认的是,《舌尖3》的制作依旧用心。比如制作投入节节攀升,由一季的400万到二季到4500万,再到三季的千万量级。同时,第三季拥有近200人的制作团队,特邀外籍摄影师、剪辑师加盟,制作团队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100多个地方,采访300多人,纳入400多种美食。其中,光是第二集《香》,50分钟的片子,就花了分集导演黄鹤和主创团队200多天的时间,去了20多个城市、接触136个人物、调研及拍摄了120种小吃,光拍摄素材就有40T。
创作团队变更,创作“背景”也有所变化。《舌尖3》播出后遭到观众批评,《舌尖3》发文澄清——《为什么要创新?创作背后有哪些“味道”要变?》,指出这些年来美食节目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观众对美食纪录片有了更高的要求。2012年《舌尖1》播出时,全国仅有40到50档美食节目,而现在每年约有400余档“泛美食类”节目活跃荧屏,“基于传承和创新的双重要求,第三季在呈现令人馋涎欲滴的美食的基础上,增加了美食的文化感和历史感”。
《舌尖3》的整个创作思路和定位也随之发生了变更——而这才是决定一部纪录片成败的核心。《舌尖3》的初衷和定位无疑是好的,那么相较于前作,《舌尖3》在具体落实上呈现得如何?
没有了美食,就少了魂
《舌尖3》总导演曾说,第三季最核心的三个点是“食物、人物和文化”,“食物是我们的载体,人物是我们要讲述的故事,而人物与食物背后的文化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来处”。
我们也不难理解创作者的良好初衷,的确,许多食物背后有着非常动人甚至传奇的故事。但这些传奇故事,不见得就是食物文化,真正的食物文化应该是依托于食物本身的,比如它是怎么发明的,和历史或者人物有什么样的关联,它之于某个地方的人们又有什么样的意义。食物文化是有独特性的,脱离了这一样美食,与之相关的文化可能也就不复存在了。
遗憾的是,《舌尖3》有主题先行之嫌,先提炼出一个又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然后再找到有之关联的食物故事填充进去。而这些食物故事,有时与食物也没有直接关联,你如果将食物替换成其他什么东西,也不影响整个主题的展现。
先有食物,再有故事和文化,食物永远是核心,这才是观众期待的“舌尖系列”;但《舌尖3》对于“宏大主题”的迷恋,食物在无意中就被放在最低的位置。这不仅让《舌尖3》的美味大打折扣、不再“下饭”,也令主创团队麻痹大意,在对食物的展现上常识错误不断,漏洞百出。比如第2集中有关西安回坊的介绍,有悖史事,第3集错将大口黑鲈当成花鲈,第4集自制“中药口红”的片段被质疑造假,“药食同源”的提法背后还蕴藏着种种健康风险……
如果不是前两季的对比,《舌尖3》可能也不至于遭遇如此严重的差评。在吐槽《舌尖3》之余,也不应忽视这一季还是有亮点存在。作为一个超级大IP,《舌尖3》有着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美食定位击中了中国客厅文化的“灵魂”。
因此,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舌尖系列”还有休整的机会,《舌尖3》的口碑滑铁卢是给后继主创者的一个重要提醒:如何在美食与“宏大主题”之间均衡,这个尺度还需准确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