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景别中 远景和全景的具体区别
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不同的景别可以引起观众不同的心理反应,全景出气氛,特写出情绪,中景是表现人物交流特别好的景别,近景是侧重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景别。景别一般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和大特写。
我们在拍摄的时候,经常会思考;拍摄全身照和半身照有什么区别呢?什么时候拍摄全身,什么时候拍摄半身呢?拍半身照截取到人物什么位置合适呢?今天为大家解答一下这个疑惑,给大家讲解景别的基本知识,如何根据主体和场景挑选景别进行拍摄。
一、 什么是景别
景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相机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简单理解,我们选择拍摄人物的全身照与半身照就属于不同的景别,也用于表现不同的场景,景别不仅可以用于人像摄影,拍摄动物、植物、风景等同样也可以运用景别的知识进行选择、安排画面。景别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五种,由远到近分别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1. 远景(主要介绍被摄体所处环境,如果有人物,则主体人物占比很小)
远景一般用来表现远离相机的环境全貌,展示人物及其周围广阔的空间环境,自然景色和群众活动大场面的镜头画面。它相当于从较远的距离观看景物和人物,视野宽广,能包容广大的空间,人物较小,背景占主要地位,画面给人以整体感,细部却不甚清晰
远景一般用来表现远离相机的环境全貌,展示人物及其周围广阔的空间环境,自然景色和群众活动大场面的镜头画面。它相当于从较远的距离观看景物和人物,视野宽广,能包容广大的空间,人物较小,背景占主要地位,画面给人以整体感,细部却不甚清晰
远景通常用于介绍环境,抒发情感
远景通常用于介绍环境,抒发情感
在远景里可能主体并不那么突出,更多的是表达主题意境。而全景画面则不同,它主要是以主体存在为前提,全景的概念是相对画面的主体而言的,它有时是人的全景,有时是物的全景,有时是人物一起的全景。无论是一个人、一栋楼、一朵花、一个器皿,若要用全景来表现的话,就要确保主体的外部轮廓得以完整的延伸,并要处理好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因为在全景画面中,主体和环境的地位同样重要,不能顾此失彼,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在对一个景物用全景表现时要着重考虑它周围环境对它的渲染作用,多变一下方向与高度,选取一个最能烘托主体的角度来拍摄,让景与物互为补充,密切合作,这就能更好地表达主体内容,切忌让画面卡得主体太紧或放得太松,这样都不利于主体的发挥
3. 中景(指人体膝部以上)
中景主要是用来表达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情节交流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人物拍摄中通常是表现膝盖以上的范围,反映人物的动作、姿态、手势等。在风光摄影中的“小景”也是一种中景。
中景是以生动的情节来打动观众的,中景画面在构图方面主要是揭示人或物最富表现力之处,拍出与全景和近景不同之处。例如在拍人物时,就要舍弃不重要和没有表现力的东西,重点抓住人的动作、手势、姿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上,画面以人物为主,景物为辅
例如在拍人物时,就要舍弃不重要和没有表现力的东西,重点抓住人的动作、手势、姿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上,画面以人物为主,景物为辅。
例如在拍人物时,就要舍弃不重要和没有表现力的东西,重点抓住人的动作、手势、姿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上,画面以人物为主,景物为辅。
比中景的取景范围要小,主要表现被摄体局部的对比关系,在人物摄影当中,通常表现人物胸部以上的状态,取其神态细节特征;从视觉效果来看,近景能使观者高度集中注意主体的主要特点与质感;基本能忽略环境对主体的关系,让主体在观者的眼中有一个鲜明的、视觉强烈的深刻印象。由于近景的画面简洁明确,要求摄影者更要准确把握画面中各元素的协调统一。
二、远景、全景的拍摄方法
1. 远景一般用来表现离相机较远的环境全貌,展示人物及其周围广阔的空间环境,自然景色和群众活动大场面的镜头画面,在绘画艺术中讲究“远取其势,近取其神”,这一点摄影和绘画是相通的。远景画面的处理,一般重在“取势”,不细琢细节。
1. 远景一般用来表现离相机较远的环境全貌,展示人物及其周围广阔的空间环境,自然景色和群众活动大场面的镜头画面,在绘画艺术中讲究“远取其势,近取其神”,这一点摄影和绘画是相通的。远景画面的处理,一般重在“取势”,不细琢细节。
远景景别中人物比例需要占画面二分之一以内,如果多留意一下的话我们会发现很多电视剧的开头、结尾就是一个比较大的远景,用于交代环境,表现故事发生的背景。
㈡ 远景楼的相关作品
远景楼的出名与流传,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大文豪苏东坡撰写的佳作《眉州远景楼记》,人以楼记,楼以人名,妙趣横生。《眉州远景楼记》写作的缘由,作者自有交代:公元1078年7月,“轼方为徐州,吾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原来黎知州本是苏东坡父亲苏洵的老朋友。眉州好友在与苏东坡的通信中,常称道黎知州的善政,同时请苏东坡为远景楼作记。
《眉州远景楼记》是苏东坡关于家乡眉山市最重要的作品,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藕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作远景楼,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依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文章中,苏东坡记叙了故乡优良的民风民俗和官吏工作作风,充分表达了官民和谐、政通人和的社会理想,还表明了将来告老还乡定要登临远景楼,尽享观览的愿望。文章洋溢的“贵和尚中”、“以人为本”等理念,正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值得代代中国人珍视、发扬光大和传承,其价值实在不可低估。现今,《眉州远景楼记》的碑刻仍镶嵌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苏轼:《眉州远景楼记》
原文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始朝廷 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 西汉文词为宗师。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至于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 应对进退,有足观者。而大家显人,以门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谓之江乡。非此族也,虽贵且富,不通婚姻。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像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商贾小民,常储善物而别异之,以待官吏之求。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 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 草壮,耘者毕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所畏 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鼓之而不至,至 而不力,皆有罚。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出钱以偿众。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 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其风俗盖如此。
故其民皆聪明才智,务本而力作,易治而难服。守令始至,视其言语动作,辄了其为人。其明且能者,不复以事试,终日寂然。苟不以其道,则陈 义秉法以讥切之,故不知者以为难治。
今太守黎侯希声,轼先君子之友人也。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苛,众 以为易事。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既留三年,民益信,遂以无事。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作远景楼,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轼方为徐州,吾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
嗟夫,轼之去乡久矣。所谓远景楼者,虽想见其处,而不能道其详矣。 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 也哉!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是二者,于道未有大损益也,然且录之。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盖 耆老昔人岂弟之泽,而贤守令抚循教诲不倦之力也,可不录乎!若夫登临览 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从邦君于其上,酒酣 乐作,援笔而赋之,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
元丰元年七月十五日记。
【译文】
我家乡眉州的风俗,有三种是接近古风的。那里的士大夫看重学习经术并重视宗族亲戚;那里的民众尊重官府而惧怕犯法;那里的农夫合作耕种以互相帮助。这些都是三代、汉、唐时的朴厚遗风,其他各郡都比不上。当初朝廷是以词赋来选取进士,而天圣年以前,各地的学者仍旧因袭五代以来华而不实的陋习,只有眉州的士子,通晓经书学习古文,以西汉时的文章为典范。那时候,别郡的士子都认为他们的做法泥古不化。至于郡县的小吏,也都捧着经书带着笔墨,所写的公牍文字,都很有古文遗风。而大家族和显贵之人,是以文章来推重门第,比较优劣,都有一定的品评,当地人称之为江乡。不是这些宗族中的人,尽管地位很高并且富有,人们也不会与他们结为婚姻。百姓对待太守、县令,就像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一样,官吏离任之后,就为他们画像敬奉。对于其中贤能的人,还要记录他们的事迹相互传讲,长达四五十年都不忘记。商贾小民,经常诸备一些好东西单独收藏起来,以满足官吏的求取。家家都藏有国家律令,经常诵读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即使是一些很小的过失,人们也终生不敢违犯。每年的二月,农事就开始了。四月上旬,谷苗很嫩而野草遍布的时候,耕耘的人们就全都出动。几十上百人为一曹,安置一个漏钟,用敲的方法指挥群众,选择两个为众人所敬畏信服的人,一个人敲鼓发布号令,一人看看钟漏掌握时间。歇晌吃饭、出工收工,都听从这两个人的指挥。鼓声响了还没到,或者到了却不努力劳作,都要受到责罚。根据每人所耕田地的多少计算劳动量,事完后统一算帐,田地多而男丁少的人家,就拿出钱来补偿给众人。到了七月中旬,稻谷成熟而杂草衰败的时候,就把鼓、漏收回,拿出罚金和补偿众人的钱,买来猪羊酒醴,以祭祀田祖,然后欢乐饮食,吃个酒足饭饱,每年都是这样。那里的风俗大致如此。
因此那里的民众都很有聪明才智,他们安本分努力劳作,容易管量却难以制服。州守县令刚一来到,人们往往要观察他的言论和行为,从各方面了解他的为人。对那些清明而有才能的人,就不再用其他的事来试探他,百姓也就日日平安无事。如果州守县令不以王道治民,人们就会同他讲理甚至搬出法令条文讥笑驳斥他,所以不了解此地风俗的人认为这里的民众难以治理。
现今的知州黎侯名叫希声,是苏轼先父的朋友。他处事简约为人斯文,刚直而仁义,明察而不苛刻,民众认为他很容易相处。在他任满将要被人替代时,士民都不愿让他离去,争相挽留他,皇上同意了眉州士民的请求。他在眉州留任了三年,民众更加信赖他,官民相安无事。黎侯沿着知州居住的北墙增盖了一座远景楼,他每天都与宾客僚属在楼上游玩。苏轼那时正担任徐州知州,家乡眉州的人有书信往来,没有不说起黎侯的善行,还请求我为这座楼写篇记文。
啊!苏轼离开故乡已经很久了。他们所说的远景楼,我虽然依稀能够想像出来,却不能说得很详细。然而家乡的人们之所以很高兴兴建这座楼并且想让我为它写记的原因,难道不是由于上有容易相处的长官,下有容易治理的民众这样美好的风俗吗?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阙遗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训练,先借给别人骑。这种精神,今天已经没有了!”看到史书的缺疑和有马先给别人骑,于大道来说微不足道,孔子尚且记录下来。如今眉州接近古人的风俗,竟能保持如此久远而不改变,是因为老一辈长者互敬互爱的楷模,以及贤良的州守、县令们孜孜不倦地抚循教诲的结果,能不记录下来吗?像那登高远望的 乐趣,山川风景的美丽,苏轼将来归老故乡后,穿上粗布衣裳,裹上青头巾,跟随着州中的长官登上此楼,喝到兴浓,乘着乐曲,提起笔来作赋,以颂扬黎民的遗爱,也为时不晚。
元丰七年四月十五日记。
㈢ 拍视频的时候,拍远景,全景,小全,中景,近景,特写,分别对应什么光圈才能拍出较好的视频效果
拍远景、全景、小全、中景的时候,建议用光圈F5.6以上的小光圈,近景以及特写的时候建议使用F2.8以下的大光圈较理想,不过话说回来,我说的这样调效光圈只是一种我认为比较好的视频表达效果,如果楼主今后水平进步了,可以不按照我的方式进行,因为摄影没有一般公式化的做法
㈣ 眉山远景楼简介
楼主可以拿一声砖头到楼顶丢下来,再根据砖头自由落体运动来推算其高度;层数要看怎么算了,你自己去看照片数吧:http://www.msde.me/viewthread.php?tid=29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