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黄炎培思想的感受
“ 手脑并用”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贯通于办学宗旨和教育目的、训育方针和德育标准、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其内涵要又是服务社会、服务平民,做人第一、敬业乐群,注重实用,注重技能,手脑联动、做学合一,这一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手脑并用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核心理念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无可争辩的开创者。“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职业教育理论并付诸实践,且取得辉煌的成果的,当数黄炎培先生。”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具有系统性、丰富性、深刻性,乃至可称“博大精深”。一些学者对这一思想体系有独到的研究和表述。笔者思忖,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中,有没有一个贯通整体的核心理念呢,如果有,并且能够准确把握它,那么,我们学习研究、借鉴应用黄炎培职教思想,就抓住了“精髓”和“内核”,就能够达到“以一率十”、“纲举目张”的效果。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有一个统摄全局、贯通前后(指理论体系的逻辑的先后,也可指黄炎培创导和推行职业教育数十年时间上的先后)的核心理念,那就是:手脑并用。 至目前,学界一般都将“手脑并用”仅仅作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学方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其实,研读黄炎培先生的职教文论,可以体悟出,“手脑并用”井非仅仅是教……
❷ 黄炎培是什么人物
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
黄炎培,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曾字楚南(一作号),改字韧之(辛亥年在上海赵凤昌惜阴堂讨论国事会议记录签署。后见1915《学生会会报》、1917杭州《教育周报》),一作讱之,,又改任之(署见《学生会会报》),别号观我生,笔名抱一(见《小说月报》)、同父(见解放前《展望》)影射名王培芝(见龙公《江左十年目睹记》),人称珐琅博士(早年欲以抵制舶来品的搪瓷器皿,曾在中华职业学校设置珐琅科,附设珐琅工场,提出“劳工神圣,双手万能”口号,以致遭到少数人的讥刺为“珐琅博士”)。
1878年10月1日(清光绪四年九月六日)出生川沙镇内史第,早年父母双亡。1887年随外祖父发蒙,接受传统教育。迫于生计,年未弱冠,即在家乡任塾师。
1899年时在松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才。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知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1902年后又中江南乡试举人。
1903年返乡兴办小学堂。期间,开始接触严译《天演论》等新学书籍。次年在乡办校,因鼓吹反清被逮捕,一度入狱,在江苏巡抚“就地正法”批文到达一小时,由基督教外籍牧师保出,逃亡日本,一年后事息归国,继续兴办学校。
1905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先后创办和主持广明小学和师范讲习所、浦东中学,在爱国学社、城东女学等新教育团体和学堂中任教,并参与发起江苏学务总会。辛亥革命后,任任为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全面规划建设了省立高、中等学校和县立小学,省教育会副会长,上海申报馆旅行记者。1908年与童世亨等共同创办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浦东最早的供电设施。
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1914年2月至1917年春,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山东、北京、天津等地考察了五个月。随中国游美实业团体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座学校,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尤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
1915年4月,随农商部“游美实业团”赴美报聘,考察教育,撰写《旅美随笔》。黄炎培还到日本、菲律宾、南洋各地考察。每次考察均有记录,并结集出版。他认为办教育如同治病,知病源才能开好药方,做到对症下药。“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国内考察,寻病源也。方书诚不可不读,而病所由来,其现象不一,执古方治今病,执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所以,他都是从中国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考察。
1917年赴英国考察,同年5月6日,联络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次年,创建中华职业学校。此后数十年时间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主要通过中华职业教育社来展开。1921年被委任教育总长而不肯就职。曾参与起草1922年学制,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和筹办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筹备主任(现河海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商科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创办《救国通讯》﹐宣传爱国主义﹔组织上海市民维持会(后改为上海地方协会)﹐支持淞沪会战。1941年,与张澜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治同盟,一度任主席。
1945年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同年7月应邀访问延安。写成《延安归来》一书,如实介绍延安。
1946年在上海创办比乐中学,探索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的普通中学。 至1949年前,先后又创办重庆中华职校、上海和重庆中华工商专校、南京女子职业传习所、镇江女子职校、四川灌县都江实用职校等。 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破“不为官吏”的立身准则,欣然从政。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骨灰安放于北京西郊八宝山革命公墓,夫人姚维钧的骨灰也安放于此。
(2)策划书黄炎培扩展阅读:
1898年,南汇县周浦镇有位附贡生王筱云先生,在黄炎培姑父沈肖韵的书斋里看到黄炎培写的诗文,赞不绝口,说:“这个青年很有前途!”沈肖韵乘机说:“这个青年正在求婚,你有一个女儿,肯许配给他吗?”王老先生欣然一诺,遂成好事。
于是,两家先订了婚。第二年(1899年)黄炎培考中秀才,而且是松江府第一名。喜报传来,王老先生高兴异常,择定良辰吉日,让黄炎培和自己的女儿王纠思小姐拜了天地。黄炎培在屡屡碰壁之后,终于抱得美人归。
黄炎培一生出了三部诗集,他与姚维钧婚后出版的《天长集》、《红桑》都是姚维钧作序,里边收入了不少黄、姚唱和的诗。
姚不仅擅诗文,还写得一手好字。工作之余,黄姚在院子中铺上纸墨,边书写边赏评,共同玩味,视为乐趣。姚维钧待人宽厚,善解人意,书房里黄炎培前妻王纠思的遗照一直挂着,姚还经常叫自己生的子女向遗照行礼。姚维钧对黄炎培前妻的子女十分关照,把黄孟复兄弟接回来抚养成人。
❸ 黄炎培的主要事迹
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
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破“不为官吏”的立身准则,欣然从政。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骨灰安放于北京西郊八宝山革命公墓,夫人姚维钧的骨灰也安放于此。
曾创办有“人文图书馆”,1933年,筹建新馆,实业家叶鸿英捐款40万元,改名“鸿英图书馆”。收藏以社会科学、历史及关于近代史料为主。至1946年,藏有报纸136种、杂志3 604种、图书5万余册。私人藏书丰富,古籍法帖珍品不少。所藏魏晋、唐、宋碑帖数种,名人书画等,毛泽东曾借过其收藏王羲之书法真迹。
黄炎培对职业教育有深刻的见解,他的"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名言被很多职业教育学校所引用。他的职业教育观点至今影响很大。
❹ 黄炎培何许人也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八个字,是指中间有方孔的铜钱,也就是,如果认为这是真理,是绝对正确的事,就应像钱中的方孔那样方正,应该坚持;然而对人的态度,就应和若春风,也就是要‘圆’。但是这里所谓的‘圆’却不是‘圆滑’。在原则上必须要像‘秋霜’一样的严肃。在待人处事上,则应像‘春风’那样和气。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别离。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是一首西南联大的校歌,歌词调寄《满江红》。抗战时期的特殊作品,终当雪耻,兴国兴业需要人杰。
黄炎培
黄炎培(1878——1965)
教育家,字任之。江苏川沙人。早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江苏教育司司长,曾首创上海中华职业学校。1921年被委任教育总长而不肯就职。1941年,与张澜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治同盟。1945年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工业部部长,政协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委,第二、三、四届政协副主席,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等职。二十年代,黄炎培先生曾莅校考察、讲学。
黄炎培是我国现代有名的民主主义战士,职业教育的积极倡导、教育家。
他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教育与生活联系。黄炎培在职业指导上的要求就是“帮助个人选择、预备、决定及增进他的职业”,使他们能够做到“敬业乐群”和“裕国利民”,教育与劳动结合。黄炎培把“尊重劳动”作为职业教育所奉行的重要信条,把“劳工神圣”“敬业乐群”作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 注意学和用的联系。黄炎培反对劳心劳力分离,注意学和用的联系,主张手脑并用,“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联系起来”,只有手脑两部联合才能产生世界文明。
❺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他的结论是采取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
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
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自此起,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不断发展、成熟。
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和改革普通教育的需要,黄炎培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为重,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20年代起,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即既强调个人谋生,也重视服务社会;既强调职业技能训练,也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既强调一技之长,也重视全面发展。更多地探讨了职业教育内部的规律问题。
20年代中后期,黄炎培总结近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
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地探寻了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
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进入30年代后,民族危机加甚,黄炎培积极投身于民族救亡事业,职业教育思潮逐渐消退,但其职业教育思想继续影响着此后年代中国的职业教育实践。
❻ 黄炎培的生平
1878年10月1日(清光绪四年九月六日)出生川沙镇内史第,早年父母双亡。1887年随外祖父发蒙,接受传统教育。迫于生计,年未弱冠,即在家乡任塾师。1899年时在松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才。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知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1902年后又中江南乡试举人。1903年返乡兴办小学堂。期间,开始接触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等新学书籍。次年在乡办校,因鼓吹反清被逮捕,一度入狱,在江苏巡抚“就地正法”批文到达一小时,由基督教外籍牧师保出,逃亡日本,一年后事息归国,继续兴办学校。1905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先后创办和主持广明小学和师范讲习所、浦东中学,在爱国学社、城东女学等新教育团体和学堂中任教,并参与发起江苏学务总会。辛亥革命后,任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全面规划建设了省立高、中等学校和县立小学,省教育会副会长,上海申报馆旅行记者。1908年与童世亨等共同创办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浦东最早的供电设施。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1914年2月至1917年春,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山东、北京、天津等地考察了五个月。随中国游美实业团体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座学校,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尤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
1915年4月,随农商部“游美实业团”赴美报聘,考察教育,撰写《旅美随笔》。黄炎培还到日本、菲律宾、南洋各地考察。每次考察均有记录,并结集出版。他认为办教育如同治病,知病源才能开好药方,做到对症下药。“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国内考察,寻病源也。方书诚不可不读,而病所由来,其现象不一,执古方治今病,执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所以,他都是从中国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考察。1917年赴英国考察,同年5月6日,联络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次年,创建中华职业学校。此后数十年时间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主要通过中华职业教育社来展开。1921年被委任教育总长而不肯就职。曾参与起草1922年学制,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和筹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筹备主任(现河海大学)、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上海商科大学(现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创办《救国通讯》﹐宣传爱国主义﹔组织上海市民维持会(后改为上海地方协会)﹐支持淞沪会战。1941年,与张澜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治同盟,一度任主席。
(左图)为1945年7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宴请国民参政员饭桌上仅4菜1汤。
1945年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同年7月应邀访问延安。写成《延安归来》一书,如实介绍延安。
1946年在上海创办比乐中学,探索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的普通中学。 至1949年前,先后又创办重庆中华职校、上海和重庆中华工商专校、南京女子职业传习所、镇江女子职校、四川灌县都江实用职校等。 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破“不为官吏”的立身准则,欣然从政。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骨灰安放于北京西郊八宝山革命公墓,夫人姚维钧的骨灰也安放于此。
曾创办有“人文图书馆”,1933年,筹建新馆,实业家叶鸿英捐款40万元,改名“鸿英图书馆”。收藏以社会科学、历史及关于近代史料为主。至1946年,藏有报纸136种、杂志3 604种、图书5万余册。私人藏书丰富,古籍法帖珍品不少。所藏魏晋、唐、宋碑帖数种,名人书画等,毛泽东曾借过其收藏王羲之书法真迹。
黄炎培文章峭拔清健、傲岸不群。笔歌墨舞、酣畅淋漓。诗初学温、李,继复寝馈李、杜。思力沉厚,趣味隽永,章调铿锵。兴到落笔,虽语必工,富于著述。著作有《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新大陆之教育》、《东南洋之新教育》、《中国商战失败史》(合作)、《中国教育史要》、《黄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海环游记》、《断肠集》、《蜀道》、《抗战以来》、《延安归来》、《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黄炎培教育考察日记》、《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八十年来》、《南洋华侨教育商榷书》、《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中国关税史料》、《对外贸易史料》、《淞沪抗日史料》,诗集《断肠集》、《苞
桑集初稿》、《红桑》等。家乡故居建有纪念馆。
❼ 黄炎培的作品一二
天地示人真善美;
山河还我北南东。
(抗日战争期间自题春联 )
公朴为民主而死;
民主为公仆而生。
(黄炎培挽李公朴)
聚以成仁,民之主也;
青天白日,人可杀乎。
挽李公朴、闻一多
大量容人,小心处事;
正身率物,屈己为群。
(自题 )
死生以之,为中华民主奋斗;
知行合一,是先生教育精神。
(代民盟中央挽陶行知)
向以爱国主义为教育中心,今后当结合国际主义;
向以一般青年为教育对象,今后应特重工农青年。
(题厦门集美鳌园)
毋忘孤苦出身,看诸儿绕膝相依,已较我少年有福;
切莫奢侈过分,闻到处向隅而泣,试问你独乐何心。
(自题书斋)
名理孕异梦,髫年抱秋心
(对联赠喻的痴)
蒿目时艰,痛公等罹难,已成社会国家之悲惨损失;
伤心永别,感吾侪后死,应为团结民主而加倍辛勤。
(黄炎培挽叶挺、王若飞等“四·八”死难烈士 )
生平多莲幕文章,立功在定国先,惟吴下云阳尤不朽;
余事作枌乡教育,下笔尽惊人语,开江南风气而非师。
(黄炎培挽邹芸巢)
学生在学校里座谈,暴徒在群众中掷弹,是谁指使那个凶手;
最高学府何等尊严,青年生命何等宝贵,请你扪着自己良心。
( 黄炎培挽昆明“一二·一”惨案遇难烈士 )
几百青年,三间老屋,如此鞠躬尽瘁,到死方休,为人可以师矣;
廿年朋友,万方风云,回忆亡命归来,望门投止,道义何敢忘乎。
(黄炎培挽原上海城东女校校长杨白氏 )
物则棉铁,地则江淮,盖其自任天下之重如此,远处着眼,近处着手,凡在后生,宜知勉矣;
早岁文章,壮岁经济,所谓不作第二人想非耶,孰弗我有,孰是我有,晚而大觉,尚可憾乎。
(黄炎培挽张謇)
四十年交好,到老犹壮,最难赤手成功,万方衣被,付与儿曹好模范,惟自力乃获生存,由来富厚场中,几见飞黄上进;
五千里流亡,相依为命,不意刚肠招祸,永别尘缘,处分家事尚从容,信暴敌必然败复,料定凯旋门外,会看扶榇东归。
(黄炎培挽穆藕初 )
锁铜烟尘白日昏,端阳风雨叩圜门。长城万里梅千树,随意挥毫见国魂。
(1937年5月5日,黄炎培不顾风险,到苏州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看望国民党逮捕的“七君子”: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沙千里、史良、李公朴、王造时,不仅与他们合影,还赋诗一首)
千山万水我何曾,解放追随愧此生。双鬓斑斑知未晚,大群改造作新人。
(1961年,84岁的黄炎培于5月1日参加天安门广场晚会时)
长征队伍未身参,解放来归我自惭,卅六周年建军节,何曾共苦只共甘。
(1963年8月1日,黄炎培赋诗以纪念八一建军节)
黄氏后代
黄方刚黄炎培长子,哲学家,梁思成清华同学。美国卡尔登大学获文科学士学位(1901~1944)
黄竞武黄炎培次子,革命人士。清华大学毕业,去美国哈佛大学进修,获经济硕士学位。(1903—1949)
黄万里黄炎培三子,我国著名水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无头衔的学界泰斗 真正的学者。(1911—2001)
黄大能黄炎培四子,中华职业教育社名誉副理事长,我国著名水泥混凝土技术专家。(1916— 2010)
黄必信 黄炎培五子,大连工学院电机系讲师。(1925—1966)
黄方毅黄炎培六子,美国杜克大学硕士,长年供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从事经济研究,并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黄自,黄炎培堂兄黄洪培的儿子,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家。(1904—1938)。
黄孟复黄炎培之孙,黄竞武之次子,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
黄观鸿黄炎培之孙,黄万里长子,天津大学教授。
黄鲁淳 黄炎培之孙,黄万里三子,信息技术专业高级工程师。
黄培英, 黄炎培堂妹,黄炎培的族叔黄士焕(伯文叔)之女,中国30年代知名的绒线编结专家。
❽ 黄炎培老先生的一句名言,其中有做人要圆,做事要方,取向于钱,外圆内方。。。。。省略的地方忘了。
做人要圆,做事要方,取向于钱,外圆内方
人活在世上,无非是面对两大世界,身外的大千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人,一辈子无非是两件事——做事和做人。多少人一辈子都在哀叹做人难,难做人。
一、先说方,做事要方,便是说做事就要遵循规矩,遵循法则。人常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所不为才可有所为”,就是“方”这个道理。也就是做官绝对要奉守清廉的原则。为商要做到一个“诚”字。做学问信奉耳朵是一个“实”字。
二、做人要圆。这个圆绝对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通融,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任何时候也不会因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任何时候你也不会随波逐流,要潜移默化别人而又绝不会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的,这就需要极高的素质,很高的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如是另样,凡内心孤独的人必喜虚张声势;内心弱小的人必好狐假虎威;心中有鬼的人必爱玩弄伎俩;没有自信的人必会尖酸刻薄,试问这样的做人又从何谈圆?
当然也不乏有人为了某种利益和目的不惜敛声屏息,不惜八面讨好,不惜左右逢“圆”。但这种圆和那种圆绝对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圆”的后面是虚伪和丑恶。
做人圆,那也会有牺牲。有时候要牺牲小我,有时候要忍辱负重,忍气吞声;还有更多的时候要承受屈辱、误解,甚至来至亲至爱的人的伤害。
能做到“方”“圆”的,同时却没有感到那是一种牺牲、痛苦的才是大成功、大境界;能为了“方”“圆”去承受牺牲的是小成功、小境界;不愿牺牲也做不到“方”“圆”的是不成功。如果截然相反,做事是圆,只要有利,不择手段、什么都敢干;做人是方,刁钻古怪,锋芒毕露,心狠手辣的话,那这个人一定会糟糕透顶,不能容于天下了。
❾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是怎么培养孩子的
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炎培十分注重从细节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他认为,任何一个拥有良好习惯的人都是从小事情做起的,他很会从一些细微之处来教育孩子。比如一天晚饭后,全家人都在歇息,黄炎培看到几个孩子正在做游戏,便独自走到楼上的书房里,把一个鸡毛掸子故意扔在楼梯口,然后对孩子们喊道:“孩子们,赶快上楼来,爸爸有事找你们!”
孩子们听到喊声就朝楼上跑来,大女儿先跑过来,见到了地上的鸡毛掸子,她怕将其踩坏,便绕了过去跑到爸爸的身边。小儿子比较活泼,看到地上的鸡毛掸子便一大步跨过去,也跑了上来。二女儿过来时,见到他们都已经到了爸爸身边,就有些着急,一脚将鸡毛掸子踢开了。黄炎培的夫人怕孩子们摔倒也跟了过来,便随手把地上的鸡毛掸子捡起来放回了原处。
黄炎培看到此情景,对着面前的孩子严肃地说:“刚才那个鸡毛掸子在哪里呀?”
“在地上!”孩子们回答。
“是谁把它捡起来的呢?”
“是妈妈。”
“为什么你们就不知道把它捡起来呢?”黄炎培接着问。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沉默了。
黄炎培语重心长地说:“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却反映出你们的妈妈长期操持家务,养成了勤劳节俭的习惯,可你们却什么事情都依赖大人,从不注意自己的修养,我希望你们从现在起学做家务、学会照顾自己,学会把生活中的细节做好,这样长大后才能做利国利民的大事。”
写给父母的话
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要带好细节这把伞。为人父母者更要让孩子懂得:天下的好习惯,都是经过细节的磨砺而习得的。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给出了恰到好处的评述,他说:“好习惯是在人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道德资本会不断地增长,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在孩子的习惯培养上下大功夫。
例如,在学校举行的短跑比赛中,孩子的鞋带松了、鞋子掉了,他不得不光脚跑完,看到其他孩子都在哄笑,他一定会尴尬得不得了。在他懊恼不已的时候,父母应该让他意识到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不过是他忽略了一个细节———上场前没有系好自己的鞋带,这样可以使他认识到细节的重要性。
生活中,因为忽视细节而造成孩子失败的事例还有很多,父母不能等到孩子失败了,再去感叹为何当初不注意细节,而应该防患于未然,从小培养孩子的细节意识,让孩子养成注重细节的习惯,这将会让孩子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