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起到综合减灾关口什么作用
城市防灾规划是城市规划中为抵御地震、洪水、风灾等自然灾害保护人类生命财产而采取预防措施的规划的通称。主要包括城市防洪规划、城市防火(消防)规划、城市减轻灾害规划和城市防空规划。
城市减灾对策有技术性措施和社会性措施两大类,而城市灾害应急决策属社会性措施。它强调城市要建成完整的防灾减灾网络及预警预案,在灾害事故到来时能有效地指挥管理,使政府及公众有充分的时间按预案要求有计划地避难、救灾,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及控制灾情,应急决策即按应急法令办事。
规划师、建筑师尤其要按防灾要求制定应急规划,如现代化城市应急救灾,必须具有便捷畅通的道路系统,并充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等。这些。在我国目 前的情况下还很欠缺,不少新区规划也缺少此内容。
Ⅱ 大学生防灾减灾班级活动策划过程怎么写
有一所桑枣中学.突然间摇摇晃晃,“砰——!”“砰——!”是地震,地震来了!每个学生都在老师的指挥下整齐且没有受伤的情况下走出了教室,来到了操场,只用了1分36秒的时间!结果在多名的学生里面却有一个学生没有到!老师断定那个学生还在教室里面,于是冲进快要倒塌的学校救出那个女同学!因为她受惊过大,所以没有及时的逃跑…… 还有一个14岁的李中俊拿着妈妈给准备的饭盒去上学`结果她一天都没有上学了`老师打电话给她的父母`父母得知后`非常着急`和村民用了3天的时间去找她`结果没有找到`原来女孩脚滑`掉入长达40米的天坑里面的`一场雨水把她淋醒`她得知自己已经昏睡了3天`错过亲人寻找的机会李中俊`饥肠辘辘`找到了父母准备的饭盒`打算从40米的天坑里爬诎去`但是爬上去的时候碰到了许多苔藓`结果无数次掉了下去`……最终女孩抱着一定要活着诎去的精神`爬了出去`晕倒在同学家`…… …… 《知识守护生命》是生动的一课,也是精彩的一课,也是中国青少年成长急需补上的一课。它将奥运精神和抗灾精神紧密结合,对学生进行避险自救知识教育,教学生掌握避灾的常识和技巧,真正用知识守护生命。 又是新的学年,学校接到教育部向全国的中小学校发文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学校组织学生和家长收看将于9月1日央视经济频道(央视2套)播出的视频《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节目。《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大型公益活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举办的一次大型公益活动,以生命意识教育为主题,倡议全国的中小学学生每年每学期都进行应急避险教育,新闻视频. 从“汶川灾难进教材”到《开学第一课》,我们仿佛看到中国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不禁为中国的教育喝彩鼓掌。这才是与时俱进的教育,这才是孩子们成长成才的春雨,这才是学生们最需要掌握的东西,这才是教育要达到的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开学第一课》教材是生动的一课,也是精彩的一课,也是中国青少年成长急需补上的一课。 对于中国来说,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既有汶川灾难的洗礼,也有北京奥运的体育与文化盛宴。而年对于中国的青少年的成长来讲,这一年里所发生的一切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有生命的敬畏、有文化的魅力、有美丽的情操、有团队的力量、有民族的自豪……这些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教育,也是走向社会必须的素质。知识来自于社会,最终还是要回归于社会。采取这样利用奥运精神和抗灾精神相结合的“第一课”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意义深远,影响深刻。这也必将成为孩子们人生中最难以忘记的一课,多媒体视频教材更有说服力,更生动. 《开学第一课》教材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敬畏生命并珍惜生命。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可以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生命与生命,人与人之间的血肉亲情。在学会避险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提高大家的生命意识,懂得了坚持就是胜利,不但可以培养保护自己生命的意识和能力,更能够让他们如何去尊重别人,尊重生命。开学第一课教材视频生活纪录地震时,我们可爱的同学是如何生存的.任何崇高的品质都是由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开始,这一课将影响着孩子们的一生,影响这一代人。
Ⅲ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灾害接连发生,严重洪涝、干旱和地质灾害以及台风、风雹、高温热浪、海冰、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多发并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面对严峻灾害形势,有关各方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不断完善。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减灾委员会或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构,防灾减灾综合协调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等法律法规。
二是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形成。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海洋、环境等各类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和预警预报系统进一步完善,天气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山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进一步完善,台风早期预警水平得到提高,农林病虫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的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加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和风云三号A星、风云二号E星成功发射,卫星减灾应用业务系统初步建立。
三是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稳步提升。实施了防汛抗旱、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公路灾害防治等重大工程,大江大河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重点防洪保护区基本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人口密集区、大中城市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初步治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扎实推进。
四是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大幅提升。以应急指挥、抢险救援、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为主要内容的救灾应急体系初步建立。应急救援、运输保障、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卫生防疫等应急能力大大增强,有效应对了地震、干旱、泥石流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对自然灾害发生、发展机理和演变规律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遥感、卫星导航与通信广播等技术在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相继成立,科技支撑平台逐步形成。
六是防灾减灾人才和专业队伍逐步壮大。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兼结合的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初步形成,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火等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建立了50余万人的灾害信息员队伍,防灾减灾救灾队伍建设全面推进。
七是防灾减灾社会参与程度显著提高。防灾减灾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明显增强。在重特大自然灾害面前,社会各界踊跃奉献爱心,积极投身抢险救援、生活救助、生命救治和恢复重建,海内外和衷共济,形成了合力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国家将5月12日设立为“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逐步推广,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明显提升。
八是防灾减灾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我国与国际组织、机构以及有关国家政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在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中非合作论坛和中日韩区域合作等框架下,建立了防灾减灾合作机制和行动计划。我国政府积极援助遭受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国家,履行了防灾减灾国际义务,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国际影响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挑战和机遇。
“十二五“时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防灾减灾工作形势严峻。干旱、洪涝、台风、低温、冰雪、高温热浪、沙尘暴、病虫害等灾害风险增加,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灾害仍呈高发态势。自然灾害时空分布、损失程度和影响深度广度出现新变化,各类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难以预见性日显突出。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密度增加,基础设施承载负荷不断加大,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日趋严重;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设防水平偏低,农村居民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弱。自然灾害引发次生、衍生灾害的风险仍然很大。
“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一是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密度、预警预报精度以及信息传播水平和时效性需进一步提高。二是部分城乡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偏低,避难场所建设滞后,防灾减灾能力仍相对薄弱。三是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种类、数量难以满足救灾需要,救灾应急装备、技术手段、通信和应急广播设施等比较落后,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滞后,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协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亟待完善,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将防灾减灾工作作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减轻灾害风险列为政府工作的优先事项,防灾减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同时,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防灾减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防灾减灾,为开展综合减灾工作创造了良好社会氛围。“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需要立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规划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加速推进各项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