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澄江府志的道光
李熙龄等纂修,配抄本。
李熙龄,字芸渠,江西南城人,道光九年(1829)进士,二十六年任澄江府知府。十分热心编修地方志,曾首纂陕西《榆林府志》五十卷;道光二十八年续纂《广南府志》四卷;道光三十年又续纂《普洱府志》二十卷。
《澄江府志》初辑于明弘治时,后修于嘉靖,俱不署纂修人姓名。明隆庆间蒋宏德、董云汉增修,至清康熙二十一年张联箕纂为六卷未梓。康熙五十八年柳正芳修、李应绶纂,增补为十六卷刻印传世。至道光二十六年李熙龄知澄江府事,即着手续修。“仍取近年所刊通志稿有关于澄江郡者,手而节录之,其所未备者,更分四属而采之”(李熙龄《重修澄江府志序》),一年即告成。参加分修的还有江川县知县刘邵高,署河阳县(今澄江县)知县高鲁,署新兴州知州(今玉溪市)缪阗,署路南州(今路南县)知州李凤□(原刻本缺字)等。并由各州县儒学学正、教谕、训导等多人参与参订校阅。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成书,记事止于同年。后咸丰三年(1853)李熙龄复任时增辑重刊。卷十四《人物》中“乡贤”郭晋、李之梓、郭锡恩等均记为咸丰三年公举入祀乡贤祠。(道光)《澄江府志》配抄本中只有卷首及卷十四两卷和卷十五的艺文中一册是原刻本。
全书十六卷,卷首一卷。卷首载云贵总督李星沅序,云南巡抚程裃采序,李熙龄序,录旧志序文九篇。另有凡例,纂修人员题名,目录。十六卷编次为:卷一地图、卷二星野(气候、灾祥附)、卷三沿革(建置郡县府)、卷四疆域(形势、邮铺附)、卷五山川(胜景、古迹、寺观、坊表、亭榭附)、卷六城池(仓储、关哨、桥梁、堤闸、堰塘、市肆附)、卷七赋役(民赋、屯赋、户口、盐法、税课、经费附)、卷八秩官(武秩、公署、土司、种人附)、卷九学校(文庙、学额、书院、义学附)、卷十风俗(物产附)、卷十一选举(征辟、孝廉方正、进士、举人、拔贡、副贡、文仁宦、武进士、武举人、武仁宦、封赠、恩荫附)、卷十二祠祀(坛庙冢墓附)、卷十三名宦(流寓附)、卷十四人物(乡贤、忠烈孝义、贞节、文行附)、卷十五艺文、卷十六仙释(方技、杂异附)。
本志虽为续修,但对旧志多有更定,疆域依《嘉靖重修一统志》而定,而附旧志资料于后,对人物、选举、职官、赋役、经费、水利、桥梁等多有增补,其中户口一目尤详,除依旧志记述外,分州、县详细记载了道光元年、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二十五年六次户口统计,是极珍贵的人口资料。当时新兴州人口已至二十万,志中针对这一情况在赋役卷小序中说:“新兴土稍沃,而人满食众。”已感人口众多之患,在一百三十多年前看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本志大事考简要清楚,对历史沿革、州县建置中有争议的问题,并录而加考说,如俞元、胜休、律高、?州、求州之考订,均录两说,“以俟有识者鉴定”(《凡例》)。人物卷收录较严,如署新兴州知州缪阗,虽参与修志,但于职官署州下无题名,并在“署州”条下标明治绩不著者不录,宁缺而无一人题名。
府志编修,“详省志所略,略州县志所详。详略变通,亦稍稍区别矣,要皆有至当,不易者。”(程裃采《重修澄江府志序》)本志取省通志及旧府、州、县志,另加采访编次而成,取舍严谨,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可供编修地区志借鉴。
书末有郭锡恩跋,记述道光初年萧柄椿曾纂河阳县志稿二册,本志中名宦萧柄椿条下也有同样记载。《河阳县志》初纂于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今存抄本。肖修志稿为续修,今不见于著录,已佚。
② 寻乌澄江祖坟事件
关于澄江“4.5”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况的通报
一、事情的主要经过
3月26日,罗珊乡华齐村邱氏村民在澄江镇黄岗村扫墓时,发现其祖坟右下角建有一座新坟,系黄岗村王冬圣、王冬明兄弟父亲坟墓。邱氏村民认为:王冬圣兄弟在此建其父亲坟墓妨碍他们邱氏的风水,26日晚华齐邱氏村民商议,明天每家每户去一个人,要求王冬圣27日将其父亲地坟搬走,如果不搬走,就将其挖掉。3月27日,邱氏聚集60多人,手持镰刀、锄头来到黄岗村,要求王冬圣马上将其父亲坟墓搬走,王冬圣没有答应。邱氏村民便不顾在场的县乡两级干部和政法干警的劝阻,强行将王冬圣兄弟父亲坟墓的碑石、坟头、坟堂等挖掉,并扬言如果其不在4月5日前将骨灰移走,将再次组织人员挖掉其骨灰。当时,王冬圣兄弟情绪激动,手持锄头要去挖邱氏祖坟,被在场的澄江镇干部劝阻,后经县有关部门和镇村干部做工作,王冬圣口头答应不去动邱氏祖坟,并在清明节前将其父亲的地坟搬走。
但随后事情发生变化,在少数村民的煽动下,黄岗村王氏村民认为华齐村邱氏是在欺负他们整个黄岗村王氏,纷纷表示同情、支持王冬圣兄弟,在这种情况下,王冬圣兄弟及王氏村民态度变得强硬,明确表示:一是王冬圣父亲地坟不在清明节前搬迁;二是要求依法处理邱氏家族为首人员并赔偿损失;三是恢复被损坏地坟原貌。如果不在4月5日前恢复被损坏地坟原貌,将挖掉邱氏祖坟。至此,该起地坟纠纷升级为黄岗村王氏和华齐村邱氏的宗族纠纷。
接到信息报告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召集澄江、罗珊两个乡镇以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并明确了“依法处理、尊重历史、尊重风俗、长期化解矛盾”的处置原则。3月31日上午,县委马玉福书记、县政府谭学忠县长又指示县委政法委郭贤富书记召开处置工作会,抽调政法干警、乡镇干部和原籍干部组成黄岗村工作组、华齐村工作组、调查取证组,进村入户,全力做好两个村村民的教育疏导、法律政策宣传和调查取证处理工作,缓解群众情绪,引导村民通过调解和司法程序解决问题。
③ 抚仙湖三古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中部的澄江、江川、华宁三县交界处,是我国的第二深水湖泊。抚仙湖因湖畔有抚仙石而得名。抚仙石外形似一葫芦,长轴呈南北向;北部宽敞,南部狭窄。抚仙湖面积212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57米,平均水深87米,南北长31.5公里,东西宽11.5公里,湖岸线长度为93公里。抚仙湖总容量为189亿立方米,相当于滇池蓄水量的12倍,洱海的6倍,如果将云南全省30多个大小湖泊的总蓄水量全部汇人抚仙湖也不及其半。抚仙湖为我国淡水湖泊蓄水量的第三位。湖中有一小岛,名为孤山,是残留酌小断块山。湖的南端有一条小河与星云湖相通,名为隔河。抚仙湖仅有一条小的外泄河,即位于海口的清水河,流人南盘江。
抚仙湖的主要水源补给是降雨和地下水。历年平均降雨量为951.4毫米。湖区表层水温的变化为:历年最高月平均水温出现于8月份,最低月平均水温出现于2月份,历年平均水温为17.3℃。
抚仙湖属贫营养型湖泊,水质清澈。透明度一般为4.9~11米,最大达12.5米。
抚仙湖谜一:水下古城
自从1992年耿卫在一次潜水中无意发现抚仙湖水底有类似城墙的石砌建筑物后,关于水下建筑的种种猜想层出不穷。抚仙湖就如同尼斯湖拥有水怪传说一样,顿时成为科考人员、中外游客、新闻媒体争相逐梦的地方。2001年,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抚仙湖探秘”水下考古,抚仙湖水下古城一时在全国家喻户晓。
在澄江有这样的传说:澄江的“澄”就是沉没的“沉”,是一座古城沉没在抚仙湖水底的意思。有文献记载,抚仙湖中曾沉人一座古城,并有顺口溜:石龙(抚仙湖中的“石埂子”)对石虎(抚仙湖西岸的石虎山),黄金二万五;谁解其中谜,可得半个澄江府。当年全球6多人通过直播关注着水下考古,队员在湖底发现了大面积的石块堆积,有的如石柱,有的如石板、石条,表面依稀有人工雕凿的痕迹;也有的用石块铺砌成平台,石块间均有类似石灰状的粘接材料填平。队员们不仅打捞上一块带有刻划纹痕迹的石板,还从湖底建筑墙体中打捞出一只陶釜。
近日在采访云南考古界权威张增棋先生时,他向我推荐了他的最新学术专著《探秘抚仙湖——寻找失去的古代文明》。在这本书中,张老对抚仙湖水下建筑为何物、形成年代、沉入湖底的原因及时间作了详细的考证。他认为抚仙湖水下建筑是一座早年被湖水淹没的古城址,即东汉时期的俞元古城。沉没的原因是因湖水北半部地质结构复杂,使当地湖盆中心及周围地区呈下降趋势,导致原在岸边的建筑物随同地基一起下沉,而且愈近湖盆中心下沉愈快。
作为当年水下考古直播现场惟一的云南专家,李昆声先生说起两年前的直播盛况依然涌动着激情,他对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关注就是从直播的第一个镜头开始的。李昆声先生现在是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云南大学民族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李教授认为沉没在水下的古城很可能就是因为滑坡沉下去的俞元古城。水下古城对提高抚仙湖、玉溪的知名度大有好处,一是水下古城本身有神秘性,就如同尼斯湖水怪使尼斯湖成为欧洲的旅游热点,历史记载为水下古城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水下出土的陶釜是最好的文物见证,水下古城也将有同样炒作功能。二是至今水下古城仍未有定论。没有结论是好事,不要拘泥于去考证古城究竟是什么,不需要有一致的科学结论,众说纷纭,就会有高朋满座、专家云集写书;没有结论就会吸引大家来关注、讨论,就会有人炒作,在炒作中抚仙湖也就出名了。
抚仙湖周边文明非常辉煌。抚仙湖最具人文价值的是水下古城,周边有帽天山、李家山、关索戏,水下地上遥相呼应,所有人文、自然景观都值得大大炒作,并应以央视直播为契机带动抚仙湖炒作,有了效应就有人来投资、旅游。李教授也谈到目前对抚仙湖宣传中的不足,一是综合考虑弱了点。周边各个县对人文自然景观各吹各擂,整合不够;在玉溪三湖地区有着太多的人文自然景观,抚仙湖北岸帽天山5.3亿年前古生物化石群——抚仙湖南岸江川路居甘棠箐旧石器时代遗址——杞麓湖边通海杨山新石器遗址——星云湖边李家山青铜文化——东汉时期水下古城——三国时李恢的传说——秀山及关索戏,串成了一条完整的文化带。这一文化带完全可以请有关专家参与综合研究,编写出书,为玉溪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提供咨询。二是宣传的连贯性不够,除了一些大的炒作,还应配套出书出研究成果和画册。
谜二: 帽天山古生物化石——再现湖岸奇妙世界
距碧波荡漾的抚仙湖仅6公里的北面山上,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山坡在20纪80年代就吸引住了全世界的视线。就在这个名叫帽天山的小山坡上,人们发现了距今5.3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群。这里的古生物化石生物门类十分丰富,而且动物的软躯体保护极为精美、完整。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动物世界的真实面貌,填补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完善度、分异度,层次之多与分布之广,在世界古生物界堪称之最,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帽天山被誉为“古生物圣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地质遗址预选名录”,是我国首批10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
杨应康对澄江的化石颇有研究,自1987年4月新闻媒体第一次报道澄江古生物化石群以来,他收集着每一篇与澄江化石有关的报道,也参与到对化石的采集、管理与保护中去,是澄江有名的化石迷,被人们戏称为“老化石”。说起澄江古生物化石,杨应康有着剪不断的情结。刚开始时,他并不懂什么是化石,也分不清化石的种类,但一听到澄江有古生物化石就很激动,很想参与到与化石有关的工作中去。于是,他1987年开始收集化石,1988年开办古生物化石展厅,1989年在帽天山设碑。到现在,他去过帽天山1000多次,不但能准确地辨别各种化石,连哪一种化石分布在哪都很清楚。杨应康觉得澄江古生物化石群的发现对提升澄江的知名度、促进澄江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好处。一些省外甚至国外的专家到澄江来看化石,自然少不了浏览澄江的自然风光,神奇美丽的抚仙湖,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最吸引人的资源,而专家就是最好的宣传平台。
李歌军是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的工作人员。他说现在收集的澄江古生物化石已有10多个门类120多个不同的类型,在帽天山登记展示的也有3000多块。澄江古生物化石群与其他地方的早期古生物化石群相比,种类更多、保护得更完整,是研究生命的起源、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之间的关系的重要窗口,仅凭这一点,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就是世人瞩目的对象。但是,澄江的古生物化石群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澄江对古生物化石群的宣传还不够,应该好好地运作一下古生物化石群这一文化瑰宝,把富有文化气息的古生物化石转化为旅游产品,把帽天山建成科普教育基地,给澄江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把澄江的古生物化石宣传到千家万户。
谜三:李家山青铜器——中国青铜文化的精华
江川县博物馆的刘学义是李家山古墓群发掘的见证人之一。他从事过十多年的考古工作,对于李家山古墓群的来龙去脉也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他说,李家山很可能就是古滇王的王族墓地。
1972年春,云南省博物馆和江川县文化局的考古专家联合在李家山进行了为期60天的发掘,共清理古墓27座,出土文物1300件,这些文物包括了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兵器、乐器、玉器等,其中国宝级文物牛虎铜案就出土于第24号大墓。这一年刘学义十八九岁,他是随家乡江城看热闹的人群来到李家山的,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批考古队员刨了一个深达4米的土坑,在清理一批青铜器时突然欢呼起来,一件构造奇特、铜锈斑斑的古董出土了,许多年后,刘学义才知道他看到的古董正是牛虎铜案。
刘学义在县文化局编撰江川县文化志时开始研究李家山青铜文物。1991年12月,省、市、县三级联合再次对李家山古墓群进行了为期74天的发掘,共清理古墓58座,出土文物2066件。这一年,刘学义以文物管理所所长的身份参加了李家山古墓群的发掘工作。他说,这次发掘带给他太多的惊喜:李家山没有金器的论断被推翻了,47号、51号、68号等几座大墓中出土的大量的金饰物、金制兵器得以公之于众;更多精美的青铜器被发掘出来,其中虎牛鹿储贝器、祭祀储贝器等堪称青铜文物中的珍品;在清理47号大墓时,第一次发现了漆木棺的外椁,而在战国的墓葬等中级,只有王室成员才能享受漆木外椁内棺的待遇。惊喜之后,刘学义陷入了沉思中,他说,李家山古墓群中出土了大量金器、青铜器和一些稀有的器物,同出土滇王金印的晋宁石寨山相比毫不逊色,由此可以推断,李家山可能是历代滇王的王族墓地之一。
前几年,刘学义经常与同事守护着李家山的青铜国宝到全国各地展出,他明白,中国青铜器是世界青铜文化里的精华,而李家山青铜器则是中国青铜文化里的精华,他明白,李家山对玉溪乃至云南的游游业都是一笔丰富的资源,他一直赞成这样的构想:把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建到李家山下,在李家山古墓遗址上建盖展览馆,在墓坑里用仿制品恢复原有的文物,供游人参观,同时把青铜器上战争、狩猎等历史场面以青铜雕塑的方式复原出来。
如今,年过半百的刘学义还不断研究、追寻着李家山。
谜四:澄江关索戏——远古文化的余韵
澄江的小屯村,坐落在抚仙湖畔一个偏远的山凹里。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六,小屯村的农民就会放下锄头,换上戏装,戴上面具,就着村子里简单的场地演出关索戏。关索戏是傩戏的一种,在演出前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演出时带着面具,是比较古老而稀有的地方戏。关索戏在祈神赐福、驱疫纳吉的最为原始的愿望下,演绎远古文化的美丽,因此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
玉溪日报社的记者邢定生进行过多年的民俗研究,对澄江的关索戏也做过专题了解。他说关索戏是傩戏的高级阶段,具备傩戏文化构成的要素。但关索戏并不是澄江的本地戏,而是清朝时从曲靖、陆良等地传进来的。在其他地方渐渐丧失关索戏存在的土壤而消逝时,澄江的关索戏却生存了下来。1994年,国际傩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澄江召开。澄江的关索戏遇到了这一历史机遇,得以充分的发掘和保护,成为了云南傩文化的代表,声名远播海内外,受到许多国内外人士的赞誉。
追溯起关索戏在澄江得以流传的原因,邢定生认为关索戏迎合了人们驱疫避邪的心理,获得了发展的空间,加上过去云南信息传播较慢,地理单元文化比较发达,促使关索戏能在引进之后得到较快的发展。其二是澄江有李恢其人,在澄江一直流传着李恢之子与关羽之女关银屏的故事。关羽是忠和义的代表,在西南片区享有大神的美誉,在澄江的影响更为深远。凡与关家相关的体裁都深受老百姓的欢迎,都易被老百姓所接受。关索戏正是迎合了老百姓的心理,在澄江才有生长的土壤。
关索戏这一有着独特历史、民族、宗教文化价值的戏目怎样保存下来,也是邢定生研究的对象。他说过去婚丧嫁娶及重要节日,都要演关索戏。但现在,由于受经济利益的冲击,关索戏原有的性质已经变样,固有的功能已丧失,适合于关索戏生长的土壤也正在消逝。一些关索戏存在的先决条件已丧失,靠最先的原因已带动不了它的发展,要靠政府来进行保护。所以政府应该重视起来,用现在很容易做到的音像手段把它保存下来。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要加以开发,让这一戏剧的“活化石”继续延续下去。面且,充分保护利用关索戏,对澄江旅游业的发展、文化的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保护关索戏,也是在保护一种正要消逝的民族文化。
神秘的抚仙湖是中国最深的淡水湖之一,位于云南玉溪。一个被当地人称为水鬼的潜水爱好者———耿卫,在抚仙湖潜水时的一个惊人发现,让抚仙湖显得更加疑云重重。他发现在湖底有大量的人工建筑遗迹,遗迹的规模之大令人称奇。难道这里真有传说中的水下古城?如果是的话,它又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又是怎么沉到湖底的呢?
水鬼发现神秘古建筑
耿卫,一个从小就在湖边长大的年轻人,一名专业潜水员,因为天生水性极好被人称作“水鬼”。在一次潜水的过程中,抚仙湖东北岸的一大片水域下面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
耿卫告诉记者:“我第一次潜下去的时候就发现很多垒积的大石料,包括石板、石条,上面有非常厚的青苔。”出于潜水员特有的敏感,这个现象令耿卫非常奇怪,因为通过多年的潜水观察,抚仙湖底的地貌主要是以淤积的泥沙为主,怎么会在这个区域突然出现大量的散落石块呢?再接下来的发现更是让耿卫惊讶不已。
耿卫说:“那些建筑都是高台式的,堆积都是一些非常大的石块,非常规整,一米二乘一米二,这种方方正正的石头,随处可见。”
这些石头是浑然天成,还是人工所建呢?好奇心驱使着耿卫决定探个究竟。在进行仔细的观察后他发现,这些石头人工痕迹非常明显。
是传说中的水下古城吗?
在随后的几次探测中耿卫认为,从这些静躺在水底建筑石料上附着的厚厚的青苔来看,这些水下建筑的年代非常的久远,那么这些水下建筑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么到水里来的呢?满腹狐疑的耿卫不由得想到了一个关于抚仙湖的神秘传说。
在云南澄江县,据当地人讲,平日天气晴好、风平浪静的时候,站在附近的山上,偶尔可以看到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墙基显影,但是由于湖水太深,始终没有发现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古城的存在。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水下古城吗?这一切成了耿卫心中的一个不解的谜团。为了进一步探明真相,耿卫先后38次潜入该水域进行探测并拍摄了大量的水下录像,随后把相关的资料写成专题报告,向云南省有关部门和相关的专家作了通报。
水下考古拉开帷幕
一时间人们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水下建筑是码头、水坝,有的认为是祭祀台、庙宇,还有的则认为是古城……
这一切又为烟波浩渺的抚仙湖披上了一层神奇的面纱。那么湖底的“水下遗迹”到底是什么?如果是传说中的古城,它又是历史上哪一座城市呢?
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中国水下考古队正式进驻抚仙湖,一场声势浩大的水下考古就此拉开了帷幕……
是水坝、庙宇还是古城?
抚仙湖地形图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葫芦,水下遗址主要在湖的东北部区域,考古队重点要探测的位置也就是在这里。这次考古除了有专业的水下考古人员潜到湖底进行勘测之外,还动用了一个专门从事水下探测任务的潜水器“蓝鲸”号,对水位较深的区域进行探测。“蓝鲸”号潜水器里面可以乘载4个人,上面装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最先进的声纳扫描仪,曾经多次执行深海目标的探测与定位的任务。那么这次考古能否解开抚仙湖下的重重谜团呢?
潜水器进入遗址所在的水域,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散落在湖底的形状规整的石块。随着潜水器的推进,专家们在声纳显示器上发现了一堵南北走向的石墙。与此同时,考古队的潜水员在遗址的浅水域发现了一条石板铺就的类似于街道的建筑物。潜水员在通过一段开阔的平地以后,一座气势雄伟的带有台阶的高台式建筑映入眼帘,踏着布满青苔的石板拾阶而上,这座建筑曾经散发出的那种庄严、神圣感依然历历在目
发现类似金字塔高大建筑和罗马斗兽场圆形建筑
2005年年底,耿卫在云南澄江县披露了近两年来水下考古的最新发现,一张张金色的声纳扫描图显示出水下城市宏伟的轮廓,令人惊诧。
耿卫介绍说,目前已经探明的古城遗迹面积达2.4平方公里,规模不逊于上世纪70年代的澄江县城。主要建筑共有8个,其中两个高大阶梯状建筑和一座圆形建筑最为重要。
其中一座高大的阶梯状建筑共分三层,底部宽60米,第二层宽32米,顶层宽18米,整个建筑高为16米,从声纳扫描图上可以看出,它的台阶非常整齐对称。
而另一座阶梯状建筑气势最为恢宏。它上下共五层,第一层底部宽63米,第二层宽48米,三四层倒塌比较严重,无法仔细测量,第五层宽27米,整个建筑高21米,类似于美洲玛雅人的金字塔。在每一层大的台阶之间都有小台阶相连,其中第一级大台阶从底部有一条笔直的小台阶直通而上。
此外,在这两座建筑中间还有一条长300多米、宽5-7米的石板路面,用不同形状的石板铺成,石板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几何图案。在另外一片区域里,还发现了一座圆形建筑,底部直径为37米,南面偏高,依稀可以辨别出台阶。该建筑北面倒塌得比较严重,东北面有个缺口,形状类似于古罗马的斗兽场。
台阶式建筑可能是祭台,圆形建筑近似古滇青铜器图案
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曾出土大量古滇国时期的青铜器,耿卫仔细观察后发现,很多青铜扣饰(一种青铜质地的圆形小饰品)上都有台阶式建筑的图案,有的上面还有用于祭祀的杆栏式建筑图案。他认为,这表明祭祀活动在古滇人的生活中已经相当重要,那些高大的台阶式建筑就是古滇人祭祀活动的遗存。
更令人称奇的是,刻画在一些青铜扣饰上的环形台阶式建筑图案,几乎与水下发现的圆形建筑形式一模一样。青铜器上的环形台阶式建筑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有十余人,第二层有三四个人,坐在台阶上观看斗牛或者其他表演。耿卫认为,水下圆形建筑就是扣饰图案描绘的原型。曾有专家认为,圆形建筑是娱乐设施或体育场,耿卫表示不能赞同,“如果是舞台建筑,过于奢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切实际的。”
目前,关于古滇国的考古成果几乎全都集中在墓葬和文物的出土上,曾经兴盛500余年的古滇国没有发现任何生活建筑的遗迹,这更让耿卫猜测,湖底高大的建筑与青铜器上的图案相似绝非偶然。
石板上“海马蹄印”可能是古滇人插立木修房的基础
在抚仙湖的众多传说中,关于海马的传说最为离奇。据说这种海马可以在湖面上奔跑如飞,经常在晨雾中出现,雾散后潜入水中,在古县志中多有记载。
耿卫认为,抚仙湖水位很低的时候,在很浅的地方露出的石板上,人们可以看到直径在8-15厘米的孔洞,形状酷似马蹄印。在水下建筑上,他也发现很多类似的孔洞,有些内部边缘还有石钉。最初他一度认为这些孔是来连接石板的,后来发现这些圆孔插上木桩,再用绳子连接起来,会形成一个规则的长方形。
考古学家通过研究古滇文明的青铜器图案发现,古滇人的建筑主要是以杆栏式建筑为主。这种杆栏式建筑是先用竹木搭成房架,底层悬空,再修墙而形成的建筑。耿卫认为,利用石板孔插木形成的长方形,完全符合杆栏式建筑的基础。他由此推断,所谓海马的脚印就是杆栏式建筑用于插立木的基础,抚仙湖水下古迹一定与古滇文明有着直接的联系。
规模不逊玛雅文明,对其研究将成世界性课题
在云南澄江县的历史上,有史可查的有3个城市,其中最早的是俞元古城,后来在史书上神秘消失,这是很多专家倾向于认定水下城市就是俞元城的原因。然而,耿卫却对“俞元”两字有独特的诠释,他认为,“俞”在古汉语中有“最初”之意,而“元”有“原始、根基”之意,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最初的高大的根基”。
耿卫说,“和其他的古代文明遗迹相比。抚仙湖水下遗迹的规模绝不逊色。拥有超过21米的高大建筑,这在玛雅文明遗迹中都是不多见的。对它的研究将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困扰考古界多年的古滇文明的谜团,很可能通过抚仙湖水下古迹揭开。”
古滇文明的由来
公元前279年,楚国大将庄硚率领大军直扑滇地(现在的云南地区),征服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正当庄硚准备班师之际,偏偏赶上秦国入侵楚国,切断了他回国的后路。庄硚索性就在滇地称王建国,史称“庄硚王滇”。
到了汉武帝时代,中央王朝把滇国所在区域设为“益州郡”,下辖24个县,滇王成了名义上的统治者,古滇文明逐渐衰弱,融入中原文明。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关于古滇国的一切,逐渐湮没无闻,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历史之谜。
④ 澄江镇的旅游资源
澄江有名胜古迹多处,仙人桥、蓝荣寨及赣闽粤三省的佛教圣地——云盖岽,山高水青,古迹众多,风景秀丽,每年游玩或求神拜佛者不下数万人次。桂岭的黄畲山是真空教的发祥地,风光优美,泉水清冽,正在兴建为旅游区,设宾馆,开采矿泉水。由此往北可到汉仙岩,往南可到青龙岩,都是风景秀丽游客云集之处。
赣南客家古村——周田村
客家古村——周田村位于寻乌县澄江镇周田村,处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交界处,是一个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客家古村落,有具代表性的客家文化和客家古建筑。现有保存完好的古驿道、茶亭、方型客家大院、客家学堂等。周田村的客家古建筑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较多(15座)。建筑设计合理、各种雕刻内容丰富,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汶口古建筑群
位于澄江镇汶口村。蓝氏宗祠,建筑规模十分宏大,建筑体身上的雕刻精美非常,但大部分毁于1997年的火灾;邱氏宗祠,为寻乌少共县委旧址处,屋内保留有少共县委各办事机构旧址,在宗祠墙壁上留存的几十条红军宣传口号、标语清晰可见,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仙人桥
仙人桥位于澄江镇周田村,由于地质运动和风化的作用,在山体的悬崖壁上形成的一条长约100米左右的天然石道,从山脚和远处看犹如一座通往仙境的仙人桥而得名。沿崖壁往上有一小型寺庙“一心堂”。
吊子石
位于澄江周田村,是平地上突兀而起,属丹霞地貌的单个象形山体,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⑤ 为什么科学家在云南澄江发现的巨大古生物群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了挑战
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科研项目,通过对澄江动物群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寒武纪大爆发’的整体轮廓,证实几乎所有的动物祖先都曾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澄江动物群因1984年7月1日在云南省澄江县首次发现而得名,是寒武纪早期(距今约5.3亿年)的一个多门类动物化石群,不仅动物类型多,而且十分珍稀地保存了生物的软体构造,首次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远古海洋生命的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
“三位科学家说,‘澄江动物群的地质年代正处于“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它让我们如实地看到5.3亿年前动物群的真实面貌,各种各样的动物在“寒武纪大爆发”时期迅速起源,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各个动物门类几乎都已出现,而不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化慢慢变来的。’”
如果如这三位科学家所言,各个动物门类“不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化慢慢变来的”,那么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他们的言下之意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演化而来的(“演化”和“进化”在生物学上为同义词,都是英文evolution的翻译,下面依据一般习惯用“进化”),但是语焉不详,记者又未做补充,于是在一些人听来,竟然就是在否定动物是进化而来的。一家著名网站在转载这则报道时,用的标题赫然就是“澄江动物群证实几乎所有动物并非演化而来”,去掉了“慢慢”两字,非同小可,等于是完全否定了进化论,于是由生物进化的速度快慢之争,变成了生物进化的有无之争了。《科技日报》有关报道的题目干脆就叫“澄江动物群揭寒武纪之谜中国学者挑战进化论”!另外一种常见的说法则是“寒武纪大爆发挑战达尔文”,不仅大众媒体、基督教的宣传品这么说,而且某些专家的文章也这么说,例如陈均远《寒武纪大爆发和多细胞动物构型方案的起源》一文中,有一小节的题目就叫做“挑战达尔文”,声称达尔文“关于生命演化的各种解释,事实上都处于科学假说阶段”。
达尔文进化论到现在是否还只是“科学假说”?它是否面临着生物学新发现的挑战呢?我们得看看达尔文进化究竟说的是什么。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主要包括四个子学说:
一,一般进化论:物种是可变的,现有的物种是从别的物种变来的,一个物种可以变成新的物种。这一点,早已被生物地理学、比较解剖学、比较胚胎学、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观察、实验所证实,我们现在甚至可以在实验室、野外直接观察到新物种的产生。所以,这是一个科学事实,其可靠程度跟“地球是圆的”、“物质由原子组成”一样。在今天,除了极其个别的由于宗教信仰偏见而无视事实的人,实际上已无生物学家否认生物进化的事实。
二,共同祖先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来自共同的祖先。分子生物学发现了所有的生物都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生物化学揭示了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有高度的一致性,最终证实了达尔文这一远见卓识。所以,这也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科学事实。
三,自选选择学说: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自然选择的存在,是已被无数观察和实验所证实的,所以,这也是一个科学事实。但是,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自然选择的使用范围并不象达尔文设想的那么广泛。自然选择是适应性进化(即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的机制,对于非适应性的进化,有基因漂移等其他机制。也就是说,不能用自然选择来解释所有的进化现象。考虑到适应性进化是生物进化的核心现象,说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也是成立的。
四,渐变论:生物进化的步调是渐变式的,是一个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累积微小的优势变异的逐渐改进的过程,而不是跃变式的。这是达尔文进化论中较有争议的部分。在达尔文在世时以及死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大部分生物学家,特别是古生物学家,都相信生物进化是能够出现跃变的,认为新的形态和器官是源自大的跃变,而不是微小的变异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缓慢而逐渐地累积下来的。包括赫胥黎在内的一些古生物学家由于强调生物化石的不连续性,而持这种观点。在遗传学诞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早期遗传学家们由于强调遗传性状的不连续性,也普遍接受跃变论。在20世纪40年代,“现代综合”学说将遗传学和自然选择学说成功地结合起来,渐变论逐渐占了优势。但是近二、三十年来,古生物学和进化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生物进化过程很可能是渐变和跃变两种模式都存在的,跃变论又有抬头的趋势。不过,进化论所说的跃变,除了某些非常特殊的情形(例如植物经杂交出现新种),并非是指在一代或数代之间发生的进化,而可能经历了数千年、数万年乃至数百万年,只不过以地质年代来衡量显得很短暂而已。
寒武纪大爆发挑战的就是渐变论,但是并不能否证渐变论。它即使成立,也不过表明进化有时候是能够以跃变的方式进行的,并不能否认进化在其他时候是以渐变的方式进行的。寒武纪大爆发更不会挑战进化论。几乎所有动物的“门”都在寒武纪早期出现,绝不意味着这些动物祖先不是进化而来的,更不意味着它们之后没有发生进化。神创论者在介绍寒武纪大爆发时,试图给人这种印象: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同时突然出现的,以后只有灭绝而没有进化。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第一,在寒武纪之前,动物已经过了漫长的进化过程。自五十年代以来,古生物学家已在世界各地三十个地方发现了大量的寒武纪之前的多细胞生物乃至动物,数量最多、最为闻名的在四个地方:澳大利亚的埃迪亚加拉山(Ediacara Hill)(因此这段时期被称为埃迪亚加拉纪(Ediacarian))、加拿大纽芬兰的错误点(Mistake Point)、俄罗斯的白海海岸和纳米比亚。此外还有中国瓮安动物群,据称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实体化石动物群。这些寒武纪之前的多细胞生物包括软珊瑚、海蜇、蠕虫和其他稀奇古怪的生物。对这些多细胞生物是否是寒武纪动物的直接祖先,以前有争议,因为在1995年之前从这些多细胞生物到寒武纪动物还存在一段地质空白,所以有专家主张这些早期多细胞生物全部灭绝,在寒武纪又再来一次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进化。在1995年,在纳米比亚火山灰层中出现了大量的寒武纪之前的多细胞生物,恰好补上了这段空白,所以,现在已很少有专家怀疑前寒武纪的多细胞生物和寒武纪的动物没有相承关系。第二,寒武纪的动物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持续了几百万年,这在进化史上当然是短时间,但对神创论来说,却是长得不可思议。第三,“几乎所有动物的门”在寒武纪地层出现并不等于“几乎所有动物的种”在那时候都已出现。事实上,寒武纪的动物一般地只是那个门的原始物种,以后几乎全都灭绝了,后来的物种是进化来的。比如,寒武纪只存在少数几种原始的脊索动物,而丰富多彩的脊椎动物各类群,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和鸟类,都是在寒武纪之后从原始脊索动物逐渐进化来的。现代脊椎动物各物种更都有了几亿年的进化史。
为什么几乎所有动物的门会在较短的时间(数百万年!)内进化出来,生物学家们提出了不少的解释,目前被较为广泛接受的是Hox基因调控理论。Hox基因是一种“同源异形”基因,是动物形态蓝图的设计师,在发育过程中控制身体各部分形成的位置。如果同源异形基因发生突变,会使动物某一部位的器官变成其他部位的器官,叫做同源异形。比如,让某个同源异形基因发生突变,能使果蝇的身体到处长眼睛,在该长眼睛的地方长出翅膀,或者在该长触角的地方长出了脚。Hox基因在所有的脊椎动物和绝大部分无脊椎动物中都存在,调控的机理也相似,这表明它可能是最古老的基因之一,在最早的动物祖先中就已存在。Hox的突变一开始时在胚胎早期引起的变化不大,但随着组织、器官的分化定型,突变的影响逐步被放大,导致身体结构发生重大的改变。这可以解释寒武纪物种大爆发。那时候基因结构、发育过程都较简单,Hox的基因突变容易被保留,结果导致了身体结构的多姿多彩。
达尔文进化论在经过修正后,到现在仍然是生物进化论的主流学说,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但是为什么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听到达尔文进化论遭受挑战、被质疑乃至被否定的说法呢?这有宗教因素,也有思想、文化因素(许多不信基督教的人文学者也不喜欢达尔文进化论的机械色彩),值得注意的是,还有科学家的心理因素。一些科学家为了强调自己研究的课题的重要性,会有意无意地夸大其研究成果的价值,甚至有的人明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却又巴不得一脚把巨人踢倒以显示自己的伟大。这就要求我们,对惊人的说法要格外保持警惕,不要轻信。
⑥ 澄江生物群是否推翻达尔文进化论
寒武纪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是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寒武纪之前的地层的动物化石较少,而在寒武纪的地层中,发现了种类繁多的动物化石,有的古生物学家甚至认为动物各门的祖先在这个时期都已出现,称为“寒武纪物种大爆发”。最具代表性的寒武纪动物群是1909年在加拿大发现的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1984年,在云南澄江
发现的寒武纪动物群,可与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相媲美,日益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寒武纪物种大爆发历来是神创论者反对进化论的一个理由。自从澄江动物群被发现并引起轰动后,经过一些媒体夸大其词的宣扬和某些传教士的有意歪曲,“进化论解释不了寒武纪物种大爆发”的论调在华人当中也颇为流行。最近,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陈均远、云南大学侯先光和西北大学舒德干主持的“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已被发现20年的澄江动物群一时又成为新闻话题。这些报道大同小异,其中新华社的报道是这么说的:
“地球上的生命何时大量出现?‘寒武纪大爆发’究竟产生了什么?中国科学院、云南大学和西北大学的科学家陈均远、侯先光和舒德干历时20年,共同完成了‘澄江动
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科研项目,通过对澄江动物群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寒武纪大爆发’的整体轮廓,证实几乎所有的动物祖先都曾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澄江动物群因1984年7月1日在云南省澄江县首次发现而得名,是寒武纪早期(距今约5.3亿年)的一个多门类动物化石群,不仅动物类型多,而且十分珍稀地保存了生物的软体构造,首次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远古海洋生命的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
“三位科学家说,‘澄江动物群的地质年代正处于“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它让我们如实地看到5.3亿年前动物群的真实面貌,各种各样的动物在“寒武纪大爆发”时期迅速起源,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各个动物门类几乎都已出现,而不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化慢慢变来的。’”
如果如这三位科学家所言,各个动物门类“不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化慢慢变来的”,那么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他们的言下之意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演化而来的(“演化”和“进化”在生物学上为同义词,都是英文evolution的翻译,下面依据一般习惯用“进化”),但是语焉不详,记者又未做补充,于是在一些人听来,竟然就是在否定动物是进化而来的。一家著名网站在转载这则报道时,用的标题赫然就是“澄江动物群证实几乎所有动物并非演化而来”,去掉了“慢慢”两字,非同小可,等于是完全否定了进化论,于是由生物进化的速度快慢之争,变成了生物进化的有无之争了。《科技日报》有关报道的题目干脆就叫“澄江动物群揭寒武纪之谜中国学者挑战进化论”!另外一种常见的说法则是“寒武纪大爆发挑战达尔文”,不仅大众媒体、基督教的宣传品这么说,而且某些专家的文章也这么说,例如陈均远《寒武纪大爆发和多细胞动物构型方案的起源》一文中,有一小节的题目就叫做“挑战达尔文”,声称达尔文“关于生命演化的各种解释,事实上都处于科学假说阶段”。
达尔文进化论到现在是否还只是“科学假说”?它是否面临着生物学新发现的挑战呢?我们得看看达尔文进化究竟说的是什么。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主要包括四个子学说:
一,一般进化论:物种是可变的,现有的物种是从别的物种变来的,一个物种可以变成新的物种。这一点,早已被生物地理学、比较解剖学、比较胚胎学、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观察、实验所证实,我们现在甚至可以在实验室、野外直接观察到新物种的产生。所以,这是一个科学事实,其可靠程度跟“地球是圆的”、“物质由原子组成”一样。在今天,除了极其个别的由于宗教信仰偏见而无视事实的人,实际上已无生物学家否认生物进化的事实。
二,共同祖先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来自共同的祖先。分子生物学发现了所有的生物都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生物化学揭示了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有高度的一致性,最终证实了达尔文这一远见卓识。所以,这也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科学事实。
三,自选选择学说: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自然选择的存在,是已被无数观察和实验所证实的,所以,这也是一个科学事实。但是,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自然选择的使用范围并不象达尔文设想的那么广泛。自然选择是适应性进化(即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的机制,对于非适应性的进化,有基因漂移等其他机制。也就是说,不能用自然选择来解释所有的进化现象。考虑到适应性进化是生物进化的核心现象,说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也是成立的。
四,渐变论:生物进化的步调是渐变式的,是一个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累积微小的优势变异的逐渐改进的过程,而不是跃变式的。这是达尔文进化论中较有争议的部分。在达尔文在世时以及死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大部分生物学家,特别是古生物学家,都相信生物进化是能够出现跃变的,认为新的形态和器官是源自大的跃变,而不是微小的变异
⑦ 澄江澄海医院男科澄江澄海医院有男科吗
都叫男科医院会没有男科?很明显这是个专科医院,同时我还知道你十有八九是这家医院搞宣传的,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知名度。
私人医院都活不长的,别挣扎了。
⑧ 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博物馆在哪
闻名于世的澄江动物群,主要埋藏在澄江境内抚仙湖东岸的山地丘陵区。距省会昆明63公里,距澄江县城11公里。经十多年的采集和发掘,埋藏面积约为18平方公里。帽天山、马鞍山、啰哩山、大坡头等地为澄江动物群的集中区域。由于澄江动物群为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动物化石宝库,被国际古生物学界誉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澄江已被誉为"世界古生物圣地"。1997年5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划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11月又被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3月还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全球地质遗址预选名录〉"代表地球的主要历史阶段,并包括生命纪录的突出模式"。
澄江动物群是中国科学院原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侯先光,于1984年7月在澄江帽天山西坡首先发现的。继后,我国南京、西安、昆明、北京等地的古生物学家先后对澄江动物群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采集。经过17年来对已采到的达三万余块澄江动物化石进行了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后,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果。澄江动物群主要由多门类的无脊椎动物化石组成,门类相当丰富,保存非常精美,发现的动物群达40多个门类,180余种动物,其中不仅有大量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腕足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而且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珍稀动物,以及形形色色的形态奇特,现在还难以归入任何已知动物门的化石。
同时,澄江动物群的发现和研究证明,从低等的海绵动物到高等脊索动物,几乎所有的现存动物门,还有许多现在已经灭绝的动物类群,都可以在澄江动物群中找到它们各自的代表。因此,澄江动物群对研究寒武纪早期动物的解剖构造、功能形态、生活习性、系统演化、生态环境、埋藏条件和保存方式提供了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可靠依据。
澄江动物群发现至今,经过我国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或跨国研究,成果丰硕,已在国内外着名的刊物发表科学论文130余篇,研究专着十余部。为适应纷至沓来的青少年和普通大众了解澄江动物群,澄江动物化石办公室与北京自然博物馆还曾共同编着普及读物〈远古生命探秘〉,但已被参观者购完。现根据参观者的要求,由澄江动物化石办公室组织专业人员深入采写,又编印了〈澄江动物群--二十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小册子重点介绍我国古生物学家研究澄江动物群的成果,澄江动物群发现的重大意义及详细介绍澄江动物群的属种,让参观、考察者从中了解澄江动物群从发现至今的概貌。
⑨ 江阴文化
●文化事业:城乡互动繁荣发展
●文化产业:激活文化生产力
●文化魅力:提升城市品味与内涵
未来的城市发展已走向以文化论输赢。江阴在经济优化转型发展的进程中,推动兴起了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一个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全民文化素养良好、文化事业蓬勃繁荣、文化产业激活创新、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江阴正在渐行渐近。
今年4月以来,每周五晚上,城区18个点都会准时推出文艺演出、展览、讲故事、书市、电影、棋类培训、体育比赛、文化沙龙等8大板块20项活动,传统戏曲与现代歌舞融汇一体,专业演出与自我才艺表演交相登台,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欢乐夜晚·品味幸福"夜晚文化活动正成为江阴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江阴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非禁即入"的原则,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多种途径,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进一步调动了各方面参与夜晚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广电集团、法尔胜集团等主办的陈刚小提琴作品演奏会、奥斯卡电影经典音乐演奏会等高雅艺术活动,提升了夜晚文化活动的品位,而"大家唱唱唱"、"小戏周周演"等活动,满足了市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激发了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增强了文化活动的持久力。同时,"欢乐夜晚·品味幸福"夜晚文化活动的品牌影响力开始逐渐向农村延伸,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因地制宜,纷纷推出了各具风味的夜晚文化"农家菜",点亮了乡村的夜晚,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上半年,"幸福进万家·文化欢乐行"工程共送戏下乡55场,送影1442场,送书62511册,送展55次,"送文化下乡"与"农村小戏进城"实现了双向互动。我市还成功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五月歌会、第十二届读书节等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品位。由我市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歌曲《竹乡谣》获全国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围奖,并与《莲乡小曲》同获省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市委宣传部也荣获无锡市第四届"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奖。
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今年6月,江阴与国内知名影视企业合作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江阴要塞》举行了开机仪式,这标志着江阴开始积极拓展影视文化新领域,《江阴要塞》预计在明年"十一"前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向建国60周年献礼。同时,《幸福生活》和《上官云珠》两部电视连续剧也在筹拍之中。江阴正在调动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和力量,大力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充分释放文化生产力。以江苏江阴软件园、江苏江阴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依托,数字动漫、广告设计、数字传输等创意产业蓬勃兴起。目前,由深圳市灵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中国(江阴)国际创意港项目、由北京金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的"金一文化设计之都"项目相继在临港新城落户,金湾国际文化广场已于今年3月15日正式开工,江阴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在努力向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迈进。
今年6月初,江阴全面启动了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确保要在2010年建成高质量、不含水份、人民群众认可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特别加强了对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古镇、古村落的普查,同时加快规划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春节前,集中展示了243位江阴名人的名人馆建成开放,加大了对江阴名人的整理、研究、宣传力度,以名人的知名度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作为农耕时代蚕桑文化的一个缩影,于去年年底动工修缮的长泾蚕种场将于今年年底全面竣工,修缮后其不但将展示出乡土建筑的原有风貌,还将成为全市首个蚕桑文化博物馆。今年以来,江阴还陆续完成吴文藻、冰心故居修建,建立冰心图书馆,同时,启动了"澄江福地"建设、巨赞纪念馆修缮工程,打造了一批彰显城市文化特征的新亮点,努力使经济建设与遗产保护实现两全其美、相得益彰。